佛弟子文庫

圓覺經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圓覺經》,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此經譯者的生平事蹟不詳。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說:"沙門佛陀多羅,唐云覺救,北印度罽賓人,於東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此經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續古今譯經圖記》、《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二也同此記載,認為此經譯出的年月有疑問。又宗密《圓覺經大疏》卷上之二說:"北都藏海寺道詮法師《疏》又云: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長壽二年(693)龍集癸已,持於梵本至神都,於白馬寺翻譯,四月八日畢。其度語、筆受、證義諸德,具如別錄。不知此說本約何文?素承此人學廣道高,不合孟浪。……然入藏諸經,或失譯主、或無年月者亦多,古來諸德皆但以所詮義宗定其真偽矣。"同《疏鈔》卷四之上又說:"言龍集者,有釋雲高宗大帝,……此說恐謬:……長壽年是則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尋檢。疏具如別錄者,復不知是何圖錄,悉待尋勘。"可見古德對此經的翻譯記載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詮不謬,而並致其篤信之忱。

  此經的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敘述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諸佛眾生清淨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淨土,有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為上首的十萬大菩薩眾,皆入此三昧住於如來平等法會。

  次、正宗分,敘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長行問答說法,後以偈頌重宣其義。其中:一、文殊章,是一經的宗趣所在。宣說有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道理。以下各章即說其觀行。二、普賢章,說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三、普眼章,說示修習圓覺,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四、金剛藏章,說示圓覺本性平等不壞,眾生有思惟心不能測度如來境界,故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五、彌勒章,說示愛慾為輪迴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現深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六、清淨慧章,說示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於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七、威德自在章,說示修行的方便,依著眾生的根性而有三種差別:一、奢摩他、二、三摩缽提、三、禪那,此三法門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八、辯音章,說示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

  九、淨諸業障章,說示覺性本淨,但由眾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有我、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妄生瞋愛,生妄業道,不能入於清淨覺海。

  十、普覺章,說示欲求圓覺,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以及去除諸病求證圓覺之道。

  十一、圓覺章,說示修行大圓覺者,長期、中期、下期三種安居的方法,以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等方便。

  十二、賢善首章,說示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等五名,並信聞受持此經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長行問答說法,未有偈頌重宣其義,比起以前十一章來文體似欠完整。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獲古來本《圓覺經》下卷一帖,見此賢善首章佛說至"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賢善首當知,……護是宣持者,無令生退屈"一百十三字,這實是此經已脫佚的文字可知(見日本《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冊、《圓覺經佚文》)。由於現存最古的此經註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來,可知這一段文字是在公元九世紀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脫落了的。

  又最後賢善首章一般即為此經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後段從"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起至經末止,敘述諸金剛、天王、鬼王等眾護祐持是經人等為流通分。

  此經在經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世更收入華嚴部。這是由於此經所說"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賢章》),"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究竟說"(《賢善首章》),這都合乎華嚴宗圓攝一切諸法,直顯本來成佛的圓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禪師認為此經"分同華嚴圓教",後世學人都列之於華嚴部類。又此經在禪門中也傳習甚廣,即因此經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合。經中所說:"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普賢章》),"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金剛藏章》)、"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與眾生"、"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清淨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禪法及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乃至遠離作、止、任、滅四種禪病(七至十一章),這些教旨都適用於禪門修學,因而此經在叢林中盛行流傳。經中最後併稱"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後世學人也即稱此經為大乘頓教。

  至於此經在教禪之間的盛行弘傳,實倡始於唐圭峰宗密禪師(780~841),即宗密上承賢首(法藏)、清涼(澄觀)的華嚴教系,又承荷澤(神會)、荊南(惟忠)、遂州(道圓)的南宗禪系,對於此經極為欣戚,自稱"禪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圓覺經大疏》序),而殷殷致力於此經的弘闡。所著有《圓覺經大疏》十二卷、《大疏鈔》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鈔》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場證義》十八卷,精詳地顯發了此經的義蘊。此外,他還著有《圓覺經禮懺略本》四卷、《圓覺經道場六時禮》一卷等(見《義天錄·海東有本見行錄》)。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一之下中自稱:"此經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經論,南北頓漸兩宗禪門,又分同華嚴圓教,具足悟修門戶,……宗密遂研精覃思,竟無疲厭;後因攻《華嚴》大部,清涼廣疏,窮本究末,又遍閱藏經,凡所聽習諮詢討論披讀,一一對詳《圓覺》,以求旨趣;……率愚為《疏》,至(長慶) 三年(823)
  夏終,方遂終畢。"於此顯示宗密著《疏》的內容和他教禪兼弘的宗旨。因此在華嚴和禪宗盛行的當時,由於宗密的弘揚,致使此經廣行流傳。而宗密的疏鈔即為後世學人依憑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經的著疏已有四家,即唐京報國寺惟慤《疏》一卷、先天寺悟實《疏》二卷、薦福寺堅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詮《疏》三卷。宗密當時皆反覆研味,認為"互有長短,謂慤邈經文,簡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有宗;詮多專於它詞,志可利於群俗"(《圓覺經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聞江淮間也另有疏流行,但未親見(同《疏鈔》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義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無傳(見清遠《圓覺經略疏鈔隨文要解》)。宗密以後,至十一世紀間,賢首宗學者杭州慧因寺淨源,曾據宗密的《道場修證儀》刪訂為《圓覺經略本道場修證儀》一卷,用以便於修習。十二世紀間,毗陵華嚴寺觀復撰有《圓覺經鈔辯疑誤》二卷,以勘定當時《疏鈔》刊行本的錯誤。隨後有西蜀龍翔寺復庵道輝撰《圓覺經類解》八卷,經鏡庵行霆加以修訂行世。至宋孝宗則以禪學思想撰《御注圓覺經》二卷。毗陵華嚴寺清遠撰《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十二卷。又當時教禪一致的風氣流行,於時有龍江章江禪院如山撰《圓覺經略疏序注》一。此外尚有大軻撰《樂性樂》二卷、德素撰《玄議》二卷、法圓撰《經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觀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見《義天錄》)。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觀撰《圓覺手鑑》一卷,澄覺神煥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雲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見《佛祖統紀》卷十四~十八)。十三世紀間,苕水古雲元粹依天台教觀,參考神煥、居式、可觀、慈室諸《疏》,並據宗密《疏鈔》撰《集註》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經散佚的天台諸家的註解。潼川居簡序此書云:"圭峰發明此經,造《疏》數萬言,……由唐至今,廣略並行,西南學徒,家有其書,於戲盛哉。江淮荊蠻稍若不競,天台再造於五季亂離之際,鼓行吳越間,作者輩出,巉然見頭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膽楚越,咫尺雲壤。"於此可見台、賢兩宗學人並重此經而見解各別。稍後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聰撰《心鏡》六卷,居士周琪撰《夾頌集解講義》十二卷,這都是闡述教禪一致的理解之作。至十七世紀以來,有武林陸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潤撰《近釋》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譯林》二卷(現存上卷)、禪宗羅峰弘麗撰《句釋正白》六卷、賢首宗徒通潤撰《折義疏》六卷、淨挺撰《圓覺連珠》一卷等。這是由於宋、明以來佛教界形成禪教融會的風氣,而此經乃契其機,因而講述頗盛。

  此經從唐以來,在朝鮮半島甚為流行,據《義天錄》有本現行錄,可知當時(1090)尚傳存有堅志《疏》,以及宗密、淨源、大軻、德素、法圓、善聰、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鈔》流傳最廣。同時此經在日本禪教間也盛行傳持,著名的註疏有鳳潭的《集註日本決》五卷、普寂的《義疏》二卷、大內青巒的《講義》一卷、湯次了榮的《研究》一卷等。

上篇:普賢行願品 下篇:大寶積經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四如實智

【四如實智】 p0443 瑜伽三十六卷二十二頁云:云何名為...

修禪六妙門

(術語)六妙法門之異名,佛祖統紀名為不定止觀。...

如淨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淨禪師語錄。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淨...

他生

執他生者,復有三輩,云何為三。   一、計從他有情生...

智光

(譬喻)智慧之光。智能破無明之闇,故以光為譬。...

迷企羅大將

迷企羅,梵名 Mihira。又稱彌佉羅大將、迷佉羅大將。為...

想受滅

【想受滅】 p1229 雜集論二卷十頁云:想受滅者:謂已離...

諸行

(一)指一切有為法。所謂行(梵 sajskāra,巴 savkhā...

見道十六心

【見道十六心】 p0642   俱舍論二十三卷九頁頌云:世...

觀待道理

【觀待道理】 萬事萬物之存在或變化,皆有其所依的道種...

十四無畏

據楞嚴經卷六載,觀世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不作...

恆相續風

【恆相續風】 p0883   瑜伽三卷三頁云:恆相續者: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普天之下,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都是為了一個利字。...

【推薦】《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封一題詞] 宣講因...

在名號中化解我們凡夫的心

因果輪迴是正知正見,如果撥無因果就是大邪見。所以我...

對「攀緣」意義的誤解

有一回,佛陀對弟子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攀...

怎樣隨喜才能真正獲得功德

時下流行隨喜一詞,很多學佛人嘴上有事沒事總喜歡掛著...

聖嚴法師: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一個寂寞的人,雖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對於寂寞的...

念佛為何越念雜念越紛飛

問: 請教法師!本來念佛應該是越念越清靜的,為什麼...

心外焚香求福了不可得

在達摩祖師《觀心論》這部書裡面(這個論,相傳是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