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寶積經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大寶積經》是一部叢書體裁的經集,一百二十卷。玄奘在臨死前一年(663)曾試譯幾行,感覺氣力衰竭而輟筆。菩提留志從神龍二年(706)開始編譯,歷時七年,於先天二年(713)完畢,完成玄奘未盡的偉業。他利用《寶積經》的叢書體裁,盡量勘同從前譯過的另本編入大部,遇到舊本文義不全或舊無譯本的,才出新譯。因此全經四十九會,幾乎一半用了舊本,只二十六會新譯,其中還多數是參酌舊本重出,純粹的初譯本只十一會而已。

  《寶積》這樣四十九會的大叢書,是後來發展而成的。最初出現的是裡面最原始的一種,中國前後譯過四次,開始是支婁迦讖譯的,名叫《佛遺日摩尼寶》(佛遺日,即毗佛略,意為方廣;摩尼為如意珠),次晉錄失譯名《摩訶衍寶嚴經》,又姚泰失譯名《大寶積經》,或名《迦葉品》(後由單卷編入大部四十九會中第四十三會,因大部也有《迦葉品》,遂改名《普明會》),最後譯的名《迦葉問正法經》。四個譯本名稱不同,都是小本《寶積》的異譯,原經叫什麼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寶積》是繼《般若》之後出現的大乘經類之一,其內容較《般若》更為豐富。不過基本理論仍出於《般若》,只是在一個方面大大地發展了。全部分為十六門都是屬於大乘教授的,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談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問題,談到定慧學,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較指出其優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本正觀",說大乘應該用般若去觀察一切。菩薩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寶積》的根本正觀來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判別正與不正的方法,從而使他們的理論超出了單純的空觀,提出所謂"中道"來。"空觀"原對"實有"而言,"實有"固然不對,若定以空為實在的"空",也不對,離去"空觀","實有"的兩邊,他們主張"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學時期也偶爾談到,現在大乘把它擴大,而且固定在"正觀"方面運用,這就是從小品《寶積》開始的一個重要思想。小小《寶積》還特別指出,"有見"很壞,但"有見"走向極端,即使大如須彌山,也還有辦法破除除,如果著了"空見"那就不可救藥了。可見,《寶積》的思想比"空觀"進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觀"。

  《勝鬘夫人會》是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的異譯,編入大部第四十八會。內容主要講"佛性",特別以"如來藏"為主題。全經結構分十四門,即有十四義。說法基本上與《大涅槃經》的後分一致,但著重結合心的法性講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質,心以"清淨"為本質,就是"自性清淨心"。《勝鬘經》又提到如來藏即自性清淨心,把佛性擴展到心性,如來藏厭苦欣滅而為出世正因,尤屬內學大本之談,乃對於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轉依根據的說明。把"如來藏"聯繫於對"自性清淨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對心的理解有兩個方面:一、從自性清淨心講,一切眾生皆有此心,但現時不能覺察,乃因煩惱障蔽,即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淨心與客塵是同時並存的,但兩者性質不同,又是分離的,即所謂"與客塵俱,而性相離"。何以知其相離?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見其不實",從而把客塵斷掉,如來藏就具有"空"的意義,即"空如來藏"。二、如來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種功德,盡管現在未發現功德,但功德的基礎存在,藏與功德的關係,被看作"不俱與不離",現在雖尚未實現佛的功德,但如來藏裡早已攝藏了實現它的基礎,如幼兒已具備有成年人基礎,總有成長為成年人的一天。從智慧看來,它也是圓滿無欠缺的。這樣又具有不空的意義,即"不空如來藏"。《勝鬘經》共講了十四義,還有其他一些重要說法,如三乘歸於一乘,暗示一切眾生(包括一闡提在內)都可以成佛。四諦歸於滅諦,可以看出四諦有有作、無作兩方面的意義。

  《菩薩藏經》二十卷,玄奘法師於貞觀十九年(645)譯出,編入大部第十二會。它是菩薩藏理論新的發展,對於大乘全體又有所組織的一部書。菩薩藏的理論根據就是法門,此經對大乘的重要法門都提到了,因此,對了解這一時期的學說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玄奘是傳播這一學說系統的瑜伽行派的人,對此學說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視它,歸國後最先翻譯的就是此經。它講大乘菩薩道的組織,以"四無量"、"六度"、"四攝"為綱,把有關法門統攝在這三類裡。首先提出"四無量"來,是與外道說法相照應而內容卻不相同,剔除了婆羅門所說以梵天為解脫目標,修行結果與梵天共住的理想。他們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大乘認為這還是貪慾的低級要求,因而主張四無量是無染心的。此經繼承龍樹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說的四無量這一方法,把四無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攝為六度的推廣,構成了以六度為中心的組織體系。它把以前及當時的一切說法加以簡別,最後把重點放在"智度"上。這從經的最後帶有結論性的頌文"於業應知業,於報應知報,無業亦無報,是安隱涅槃。諸有為皆苦,於中無有智,是故智生已,有為皆解脫"裡也表示出來了。此經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講到如何才能構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蘊"、"界"、"處"、"諦"、"四無礙"、"四依趣"、"資糧"、"三十七道品"、"緣起"、"一切法"(包括有為、無為)。應對十個方面有個正確的認識,就是善巧。此經對《大涅槃經》、《勝鬘經》所提到的問題也涉及到了,但無所偏重,而是包羅各個方面。如講"界"善巧時,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釋,說"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實際上與《涅槃經》、《勝鬘經》一樣。講"諦"善巧提到四諦歸於滅諦,與小乘講四諦以苦諦為中心相反。關於諦,通常只講勝義諦和世俗諦,此經加一個相諦為三諦。相諦是無相,把一切歸於無相。通常講勝義譯只講一切法自性空,此經認為這樣講空還不夠,應以無相為基礎,建立一切相,無相與一切相,非一非異,諸法不一,歸為無相,異中見一,無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這種說法對後來的有關說法很有影響。在講四諦時,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蘊解釋,即五取蘊是苦,因而有苦集滅道。
  另一方面也可從能所取來解釋,由於能取所取的執著,也會形成苦。這是針對有部把六根看成內能取,六塵看成外所取,而此經認為這種執著就屬苦諦。此外,還提到涅槃與生死是無區別的,成就瑜伽師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見與後來的瑜伽行派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因此,它對大乘學說講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組織。
  玄奘雖然首先譯出它,是重視它的一個表示,可惜他並沒有說明此經對大乘學說有這樣多的發揮。

  《大寶積經》內有重大義理的幾會,特別是小本《寶積》為大本《寶積》之先河,要義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餘各會的大概。

  第一、《三律儀會》,三卷。唐菩提留志新譯,與舊《大方廣三戒經》同本。佛因大迦葉問,說菩薩種種應作、不應作的三法,各演說三戒,亦名說菩薩禁戒。也名集一切佛法,在家出家菩薩修行成就或退失菩提法門。

  第二、《無邊莊嚴會》,四卷,新譯。佛為無邊莊嚴菩薩說一切法自性無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諸法本性,非由染淨之所建立,無住無起,本性清淨。菩薩如實解了無明諸有為法,悟智見等無為法,入清淨法門,獲遍持光明智慧,圓滿所有不思議善根等願。

  第三、《密跡金剛力士會》,七卷,西晉竺法護譯。密跡金剛力士說如來身口心三秘密真實之法。目連欲窮佛聲邊際,過西方九十九恆河沙佛土終不能得,其音常近不遠。應持菩薩過上方百億恆河沙佛土,欲見佛頂相亦不能見。

  第四、《淨居天子會》,二卷,西晉竺法護譯,舊名《菩薩說夢經》。淨居天子問菩薩所行相貌攝受諸法,佛言夢中見相一百八事,應隨夢境進修,淨除業障。

  第五、《無量壽如來會》,二卷,新譯,與舊《無量清淨平等覺》、《大阿彌陀》、《無量壽經》等同本。佛說阿彌陀佛因地願力,極樂國土種種清淨莊嚴,勸人往生。

  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新譯。與舊本《阿門眾佛國經》同本。佛說妙喜世界種種勝妙,不動佛行願功德,勸人往生。

  第七、《被甲莊嚴會》,五卷,新譯。佛為無邊慧菩薩說菩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行於大道,為諸眾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體性無分別會》,二卷,梁曼陀羅仙譯,與羅什譯《法界體性經》同本。文殊師利說一切法皆法界體性,是污染者法界體性,若知污染是法界體性是名白淨。然第一義無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淨法,各佛出世。佛出世者,諸法無生,是無生法,都無生死,亦無涅槃。又廣說菩提之相,菩薩聞已,能於諸法體性無所分別,即名為佛。

  第九、《大乘十法會》,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與梁譯《大乘十法經》同本。十法者: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樂菩提心,五、樂法,六、觀正法行,七、行法慎法,八、舍慢大慢,九、善解如來秘密之教,十、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一卷,新譯。
  與舊《普門品經》等同本。佛說色、聲、香、味、觸、人、天、善、惡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無生起,皆悉寂靜,是名諸三昧普入不思議法門。

  第十一、《出現光明會》,五卷,新譯。
  佛答月光童子問,說如來因地善根資糧圓滿,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門。

  第十二、《菩薩藏會》,說明見上文。

  第十三、《佛為阿難說人處胎會》,一卷,新譯,與舊《胞胎經》同本。
  佛說人受生入胎種種事。

  第十四、《佛說入胎藏會》,二卷,唐義淨譯。佛說種種方便化難陀離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三卷,唐實叉難陀譯,與《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同本。佛說文殊師利於往昔雷音佛所初發菩提之心,過不可思議微塵數劫行菩薩道,勸教十萬無量無邊如來,然後作佛名為善見,剎土功德莊嚴,極樂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薩見實會》,十六卷,高齊那連提黎耶舍譯。佛成道已,還迦毗羅城,化父,為淨飯王說六界差別法門。

  第十七、《富樓那會》,三卷,姚秦鳩摩羅什譯,舊譯名《菩薩藏經》,亦與《大悲心經》同本。佛為富樓那說菩薩藏。

  第十八、《護國菩薩會》,二卷,隋闍那崛多譯。佛為護國比丘說菩薩清淨無畏,喜舍調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長者會》,一卷,曹魏康僧鎧譯,與《法鏡經》及《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同本。佛為郁伽長者說在家種種過患功德及出家菩薩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無盡伏藏會》,二卷,新譯。
  佛說菩薩有貪行、嗔行、癡行等分行,說法等五伏藏,成就殊勝功德,速證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一卷,新譯,與舊譯《幻士仁賢經》同本。王舍城幻師變幻供養驗試如來,不知如來現證諸法如幻,悔悟發心而得授記。

  第二十二、《大神變會》,二卷,新譯。如來有大神變,教戒,答商主天子問,說云何名無生,云何名無生忍。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譯。佛為迦葉說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貪著名利等種種罪相。第二十四、《優波離會》,一卷,新譯,與舊《決定毗尼經》同本。優波離問佛戒律輕重開遮,文殊師利言一切諸法畢竟寂滅,心寂滅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於是法中不善觀察,則為遠離如來淨戒。

  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二卷,新譯,與舊《發覺淨心經》同本。佛說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應離樂著利養,憒鬧,俗言,睡眠,眾務,戲論等過失,修出世道慈念眾生。第二十六、《善臂菩薩會》,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
  佛為善臂菩薩說菩薩當具足六波羅蜜法。

  第二十七、《善順菩薩會》,一卷,新譯,與舊譯《須賴經》同本。舍衛城有菩薩名善順,方便度人,示現極貧,佛為說法,授以佛記。

  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一卷,新譯。
  舍衛城勇猛授等五百長者,諸佛發心,佛為說應現身四十四種過患,厭離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車乘香鬘一切樂具,速能成就六波羅蜜疾得無上菩提。

  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一卷,新譯,與舊《優填王經》同本。優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諂誣,對第一夫人及如來聖眾發起瞋恚,悟後懺悔。佛為說先知丈夫過患,然後多種觀察女色慾染過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會》,一卷,新譯,與舊《須摩提經》及先譯《妙慧童女經》同本。長者女妙慧問佛云何得端正身乃至臨終諸佛現前。佛為說於惡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恆河上優婆夷會》,一卷,新譯。佛與恆河上優婆夷問答,說一切法如幻化,如虛空,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一切法皆無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無畏德菩薩會》,一卷,與《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等同本。阿門者世王女無畏德,見聲聞不起迎問禮,為王廣說二乘與大菩薩人種種差別,與舍利佛等問答妙法。

  第三十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一卷,與《離垢施女經》及《得無垢女經》同本。波斯匿王女與聲聞迦葉舍利佛等及菩薩文殊觀音等問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一卷,新譯。佛因問,為說持誦十方現在佛名所得殊勝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一卷,與先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同本。文殊演說諸佛不思議甚深境界。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四卷,與《如幻三昧經》及《聖善住意》等同本。文殊與善住意於佛前問答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諍,不進不怠,不禪不亂,不智不愚,無凡夫無佛,不因緣不無緣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闍世王子會》,半卷,與舊《太子刷護》、《太子和休》二經同本。王太子問佛何因緣得端正蓮華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隨問演說。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二卷半,東晉竺難提譯,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等同本。佛因智勝菩薩問,說諸菩薩由於迴向,隨喜,以一搏食給施一切眾生,一香一華供養十方佛等善權方便法門。

  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二卷,原名《移識經》,隋闍那崛多譯。賢護問佛,眾生有識如寶在篋,不顯不知,身謝識遷,如夢遷化,受種種身,往來苦樂等事。

  第四十、《淨信童女會》,一卷,新譯,波斯匿王女問菩薩正修行法,得堅固力,安住生死,成熟眾生,六度,四無量等。

  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一卷。
  本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佛說菩薩成就深心等八法,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經》,半卷,與舊《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等同本。佛說彌勒以善權方便安樂行,晝夜六時禮佛懺悔,勸請諸佛,願於來世人民無垢穢奉行十善時成佛。釋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進,願於五濁惡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說明見上文。

  第四十四、《寶梁聚會》,二卷,北涼釋道龔譯。佛說沙門善惡垢淨,梵行非梵行種種事相。

  第四十五、《無盡慧菩薩會》,半卷,新譯。佛說十波羅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與華嚴部《莊嚴菩提心經》同)。第四十六、《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一卷半,蕭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二卷,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薩淨行等。

  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說明見上文。

  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一卷,新譯。
  佛為廣博仙人說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報及說種種上施,生死轉識,諸天欲樂衰相等事。

  關於《寶積經》的註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抉擇分》有釋文與經配合,但不牒經文。
  對勘四譯,唯晉譯結構比較相近,可以對讀。
  元魏菩提留支譯有釋論一種,名《大寶積經論》,凡四卷,不詳作者,譯文也錯亂拙劣。西藏藏經中同有此本,題安慧作,考其體例,是依《瑜伽》配合經文,詳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有釋論五卷,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元魏菩提流支譯。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有釋論《寶髻菩薩四法經論優波提舍》一卷,天親菩薩造。元魏毗目智仙譯,也都可資參研。

上篇:圓覺經 下篇: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五業

(一)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載,隨受報之遲速分為五種:...

和泥合水

禪林用語。謂為行慈悲,完全與塵世眾生和合,以化導眾...

真如名為實際

何故真如名為實際?以無顛倒所緣性故。...

苦智

【苦智】 p0841   顯揚二卷十六頁云:五、苦智。謂於...

修定為得智見

【修定為得智見】 p0903   瑜伽十二卷十五頁云:云何...

牦牛

(動物)尾長之牛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深著於五欲,如...

國土海世界海

華嚴經把佛土分為國土海與世界海二種。(一)國土海,指...

明相

亦名:地了時 子題:閻浮樹 戒本疏·三十舍墮法:「多...

一拶拶倒了

(雜語)為匆促談話已畢之謂。碧岩三十五則著語曰:一...

維摩經十喻

(名數)顯人身之無實以十喻:一是身如聚沫,二是身如...

千僧齋

(行事)趙宋神宗元豐三年正月於大內設千僧齋,施千袈...

本空

謂諸法本來性空;即一切萬物之本性皆空。無量壽經卷下...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佛說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支國...

又窮又病,家裡也出很多禍事,怎麼辦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

國王與樹神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驕傲的國王。他要為他自己建造一...

聖嚴法師:關卡和阻礙

在我的人生過程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關卡和阻礙,而且...

佛教護生與動物保護

編者按: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短短兩句話...

種植寬容,收穫感動

什麼是寬容?寬容是寬大有氣量,原諒不計較他人。寬容...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如何超度過去所造的殺業

如果以前有過殺業的話,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