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講述的微誠
地藏經在我國流行之盛,其情形可與金剛、彌陀、法華三經相提並論。所以在近代中國講經法師叢裡,盛行著講‘四部頭’的術語。所謂‘四部頭’,即上面所舉的四部經;能講得這四部經的,自然嬴得法師這個銜頭了。因此,學講‘四部頭’幾乎也成了今日學做法師的‘登龍術’!話雖如此說,這四部經所以能夠這樣盛行,亦自有其裡因:彌陀和地藏,與此土眾生緣力殊勝,所以二經特別流行。法華自智祖大蘇妙悟,抉微發隱,唱為純圓獨妙;金剛自六祖得法黃梅,代替了襌宗傳佛心印的楞伽經;這都是二經在後世暢行無阻的原因。如果沒有這些內在底裡因,即使你以為這是學做法師的‘登龍術’,恐怕也難得給你學得成功,或學成而變為‘屠龍術’了。
佛法的昇華,表現在智、悲、願、行四個字上。文殊的大智,觀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普賢的大行,正足以代表了全盤佛法的昇華;而地藏菩薩在眾生界中精勤苦幹,不辭勞瘁,尤足以傳達了釋尊面對現實,克服困難的無畏精神。故在這裡,很想一掬微誠,先來說一點地藏菩薩與地藏經的好處,亦見得我們為何要講頌本經的微意。
第一節 偉大的精神需要學習
地藏菩薩在釋迦佛法中,是代表大願的實踐者;從這實踐的大願中,可以見到菩薩救度眾生的精神,也可以認識佛陀說法救世的事業。
通常談學佛的三個步驟,是信、願、行;而以願為中心。大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有信無願,行而不知所趣,故學佛之人,必須立願。諸佛因地,莫不有願,除非二乘人的灰心氓智,其他大乘行者都憑願力而趣向菩提,莊嚴佛果的。今日學佛的人,亦莫不有願,而多願生淨土,消極的情意頗為濃厚;對於本師釋尊生此濁世,調伏剛強眾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反而被忽略,被遺棄!現在本經中所講的地藏菩薩,卻特別重視此種精神,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無畏毅力!地藏十輪經序品云:‘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這種精神與振作今日佛教的衰頹,及在現實唯物的科學世界裡,都是很需要的,我們有加以重視及提倡、學習的必要。
第二節 苦切的法語今日用得著
諸佛隨機說法,應病與藥,故其方法手段,種種不同。有的世界以光明色相以代口說,眾生見相,便能得益;有的世界,以香氣香飯以做佛事,眾生聞香而可悟道;有的世界以擎拳合掌,揚眉瞬目,拈花微笑,語默動靜;乃至如我國黃孽的棒,臨濟的喝,天龍的豎指,黃梅的頓杖,都可以代替說法而做大佛事。這因為人的根性利鈍不同,故得道遲速亦異:鈍根的直說橫說,說了又說,他都不懂;利根的只需揚眉瞬目,他便會意。好如良馬見鞭影而馳,與駑駘的拖拉不進大不相同了。
現在地藏經裡,佛觀此世界眾生根性不馴,剛強難伏,故用苦切語,極惡辣語來替代妙法;因這些廣造五逆十惡的眾生,肆無忌憚,剛愎自用,若對他們說好話,一世也不會聽你的,那麼只好用苦切語,粗惡語,呵責的語氣同他們說:‘此是地獄,此是地獄報;此是餓鬼,此是餓鬼報;此是畜生,此是畜生報;乃至此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都是極言三途苦事,苦切,苦報,欲以感化一般凶狠頑強,妄作妄為的劣根性者。經云:‘譬如像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十輪經云:‘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故我世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為說剛強苦切之語。’而且不但所說語惡,所示之土亦惡,如今五濁惡世,砂礫荊棘,污穢不平,正表示不但以苦切語來感悟剛強頑劣的眾生,且以濁惡土來威懾之,折伏之,使他們由此厭污欣淨,修習莊嚴佛土的勝業。
今日仁道不張,淳風掃地,人心險惡,達於沸點,有心之士,嘗思以佛法拯濟之;然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法相繁賾,法性玄微,智者說食,愚人不飽,倒不如本經用剛強苦切的三言兩語,剌其心肺,如晨鐘暮鼓,發人深省。所以對一般社會的化導,這個法門還是用得著的,需要推行的,何況本經廣說因果報應之事,又足以激礪末俗,以補社會道德法律之不足呢!
第三節 推行孝道可以和睦人群
孝道在我國,原為固有的美德,素為我國人所重視,如‘百行孝為先’,‘忠孝節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我國固有的道德,都把孝字列在重要地位;但時至今日,人思詭變,那些際會風雲灸手可熱的前進人物,往往把孝行視為舊禮教中的封建思想,予以輕視,甚至廢棄。實則天地大德曰生,生者莫不有其本;倘把‘生我者父母’的根本恩德都忘記了,或否定了,那麼所謂二十世紀知識刷新的文明人物,與愚蠢未開化的野蠻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現在且撇開孝字,來講忠字。忠是忠君,封建思想看來更為濃厚;但在一般新人物,對忠於君,忠於帝國,或忠於主子,固然反對,若忠於他的黨,他的主義,他管轄下的人民──即做人民的公僕,則亦一例認做公德,並不怎樣反對。這樣來反觀孝的思想,他們認為封建,或者是指孝一人父母,即孝自己個人的父母;若孝多人的父母,或孝於大眾,以大眾來做自己的父母,我看他們亦無什麼反對的理由?如果這估計是對的,那麼佛教所言的孝,正是適應這種需求。因佛教的孝,不但孝一己的父母,更要孝一切眾生,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己的父母,我們應要為眾生服務,向眾生報恩。故本經中說地藏大士要度盡眾生,方成佛道,便是這種孝義。
世界之亂,亂於野蠻好斗;家庭之壞,壞在無禮失德。故能重視孝道,從狹義的孝以孝自己的父母,先使家庭和樂;再從廣義的孝以孝一切人類,大家互相孝敬,使在愛敬和睦中過生活,那末自家庭以至社會,世界,都可走上寧靜和悅的道路;‘世界和平’這個漂亮名詞,也不至於永遠是一種理想。
第四節 學佛在行不光是說的
學佛,要學佛的福和慧。慧,是在多聞薰習,如理作意,如法思惟中得來的。福,是從廣修善行中得來的。今人愚於修福者,每多輕視修慧,認為多看佛經,多寫佛學文章宣傳佛法,都罵為‘文字障’。而黠慧聰利者,往往又瞥棄修福,認為修福是愚夫愚婦的事,每每‘嗤之以鼻’!這都有偏差,不算正見!今地藏經為一般人說法,亦多說積善培福之事,地藏大士就是一個標準修福的行者,他在經中說到他的福相莊嚴,就是從多劫度生修福中培植出來的。
從佛教眼光看來,修福的類型亦有不同,如凡夫人認為一切都是實有,故一修福,即貪著其身。二乘人知身虛幻而厭棄,灰心氓智,什麼利人培福的事,他都敬謝不顧了。菩薩人則不同,雖知人生如夢,現實如幻,而不妨普為大眾,廣修福德,以莊嚴他的身土。但在這裡應要注意的,即因凡夫修福貪身愛果,故諸經中多斥之為人天有漏的福報,是不徹底不究竟的,叫學佛的人不要希罕它!然能解空理而深染空境的人,往往亦輕修福,以誦經禮佛等為多事,或譏為消極無用。殊不知在研經說理之暇,能以餘力修習福行,那是最好不過的,正是莊嚴身土的基本工作。故知善學大乘空理的固不當如凡夫之貪著和二乘之厭棄,尤不可一言福報,即譏為人天小果,認為不足取法。須知人天善福,為出世階梯,不有基礎,如何能建空中樓閣呢?故地藏十輪經卷九云:‘若但發心發誓願力,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又說:‘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聽,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所以有時代意識者,說修學佛法,應從‘人乘正法’做起,則本經所講積善培福之行,亦恰可以適應這種需求了。
第五節 誠信受持必能獲得實用
佛法與普通一般宗教哲學不同的地方,是在佛教乃從果說因,而一般宗教哲學是由因說果。佛從自己實證的果地說出自己的親歷經驗,只要大家循此路徑善修勝因,便可保證你由因至果,達到佛位。這與一般宗教哲學,自己還沒有親證其境,光是在理想的因中模擬將來的結果如何如何,根本還沒有親見過那個理中的目標究竟好不好,對不對,能否決定達到亦毫無把握。若真的仔細做起來,便會感到渺茫了!佛法不然,能如說實踐,便可獲得證驗的實效;此即為佛法的特異點,否則佛法與世法便無從區別。現在不講別的,但講這地藏經,古來因讀誦、受持、供養、禮拜而獲得實際受用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在宋人所譔的《地藏靈驗記》等,都可獲得確鑿的證據。平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對許多靈跡如有懷疑,不能信受,頂好自己能死心踏地來做一番實驗工夫,見到個中真相,即時不需人說,自己也會起信。真如石琦大師所謂‘把手牽君行不得,為人自肯乃方親’。講者平時對這些因果報應以及什麼菩薩靈驗的事蹟,向來亦都淡然視之,漠不經意,但自從讀地藏經得到感應,始改變觀念,懺悔自新,對佛法的事,終不敢馬虎。現在就從這微誠中來寫這部講話,獻給我南無本師地藏和尚!算是我圖報菩薩的恩德於萬一了。
第二章 泛論本經的一般情形
在未講本經正文之前,應要把本經的宗義,提綱挈領,來一個比較重要的敘述,使人先明瞭本經的大旨,得了一個明確的概念,然後對聽講或看閱全文,胸中已有了頭緒,就容易得到實益。但本經的重要思想,是在揭發因果報應之理,與孝道思想,以及地藏菩薩的救世精神,在前章及後‘本經的重要點’章中已略有涉及,現在不擬再從正面來作長篇大論的敘說,只能從側面來申說一番,就可反顯出本經的好處。
第一節 一般民俗觀念的正謬
經中說地藏菩薩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所以化度之事,非常地普遍和廣遠;尤其是對我們中國的眾生,特別有緣。我國自盛唐以來,普通社會一般的人士,莫不知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這個名字,幾乎是像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一樣,老嫗能解,孺子亦知。唯其能知能解的人太廣泛了,時間一久,習俗相沿,種種變化,對信仰地藏菩薩的真相,漸漸失去,反而在民間渲染了許多被人譏為迷迷信信的色彩。因此在講解本經前,順便略為解釋一下:
(甲) 菩薩誕日的種種舉動
每年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期,我國南北東西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在民間,每到誕期,各地人民有種種舉動,表示紀念或敬意。但其中有的舉動,是不見經傳的,雖然他們的誠信是可取的,而因所表現的行動有些近於愚蠢,就被一般知識階級的人,詈為極端的迷信。
第一,即是每逢誕日,在住宅前後左右,遍地插滿香燭。猜她們的意思,地藏菩薩是在‘地’裡‘藏’著的,所以在地插香燃燭,表示恭敬。如果地藏菩薩是藏在地裡的,那末你燒香燃燭,豈不是要燒了他的黃袍紅衣和毗盧帽嗎?這層,她們卻沒有理會到。還有,如果遇著大風的那晚,一不小心,因香燭不慎引起了火燭,不但害了鄰居,甚至連自己的住宅也被燒去了,不是反為不美嗎?這層,她們亦沒有想到。
第二,還有許多人家,每到誕期那晚,以盆盛諸穢水,貯藏不倒。這也是恭敬菩薩的表示,也以為菩薩是在地裡的,恐怕穢水倒濕了菩薩的袍衣,所以貯藏隔日。因此也往往引起家中不信的人的冷嘲熱諷。這兩種情形,在我國各地都有,極為普遍,不是地藏菩薩的威神之力深入民間,那裡會有這樣普遍的信奉?只可惜今日時代思潮狂進,人民思想趨新,許多舊有的習慣舉動如不加改善,反而引起他們的譏笑與斥責,增重他們的罪過,亦不為美。故宣傳佛法的人,能就一般民眾舊有的信仰,加以意識改造,使之由感情趨入理智,那就更好了。
(乙) 以地動為菩薩轉肩
在我國浙江省一帶,到現在還很盛行著一種說法,即‘地動是地藏菩薩的轉肩’。她們認為地藏菩薩救度眾生,是挑著一個重擔,挑得辛苦了,透了一口大氣,把擔子從左肩轉到右肩,所以地就動起來了。因此往往地動,他們就膜拜不止,表示感謝菩薩為眾生服務的辛苦。這誠意本來也是很好的,可是從時代眼光看來,仍是覺得很可笑的!地動地震,有時還是火山爆發,會燒死了好多人,豈不是地藏菩薩也在被燒之列嗎?這層,她們亦沒有想到。地動的原因,在佛經裡說有八種:一為地深為水所持,水因風動,故地亦動;餘七種是因佛、菩薩、羅漢成道、或降魔、或涅槃時神力所動。所以若用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動去解釋地動,那亦是可以通得過去;但這層,她們亦未想到,她們仍認地動是菩薩的轉肩。依科學家的地動說,是因為地球為八大恆星之一,每週繞太陽一圈,每日自動一圈。在地質學上說,地殼為一彈性物體,雖非地震,常有微動、脈動、傾斜動,時時無間。為什麼緣故地殼會有彈性力?若依佛經解釋,即地心為水所持,水因風動,故見地殼有彈動,這樣去講解地動,或亦會使科學家首肯;若要說地動是地藏菩薩挑擔子的轉肩,那不但科學家笑你,連普通一般有常識的人,都要笑你迷信了。
第二節 佛說本經的動機與緣起
佛每說一部經,都有他的動機或緣起。換句話說,即是有目標的,不是隨隨便便毫無目的地亂說。若是隨便說,那就等同丈二詩人的無病呻吟了。所以佛平時說經,或有因人請問而說的,或有無人請問而自說的。不論請說或自說,都有重大的意義,決不是像今人的講經,有許多是隨便敷衍局面的。那麼佛說本經的動機或緣起,又是怎樣呢?
(甲) 三種動機
關於佛說本經的動機,綜攬各處的記載,說佛為三事故,而升忉利天宮說法:(一)因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佛誕生七日,就死了上生忉利天宮,一直到佛出家成道。一生說法,現在年屆八十,快要涅槃,還未見到他的母親,所以現在為報母親鞠育劬勞的恩德,決上忉利說法,以了報恩的心願。(二)佛一生說法四五十年,席不暇暖,法化鼎盛,多有賴許多天人擁護,於他自己亦有恩德,故上忉利說法,亦是知恩報恩的意思。同時,佛滅度後,將來末世比丘修行,多障多魔,道業難成,亦須囑託天人盡力擁護行者,故有去忉利天走一趟表示慰別的必要。現在我們修行用功的人,到功夫得力時,往往發現許多魔擾亂,同時天神亦見衛護,驅令四散,就因為天人們,當說地藏經時,已接受了世尊的囑託。(三)在本經忉利天宮品中說到,罪業眾生,六道輪迴,出苦無期,佛說法一生,將入涅槃,仍度脫不了,須要地藏菩薩繼起,負此度生責任,以待彌勒下生,龍華三會,同成佛道,故有說此一經之必要。
(乙) 兩番緣由
有些法藉,說佛上忉利說法,有二種緣起:一說佛上忉利天宮為母說法,是為遮破六師外道的疑謗。當佛世時印度的六師外道,是很佔勢力的,受國王的尊重,得大臣的禮拜,好不威風;但自釋迦牟尼的學說昌明之後,六師之術,已如螢火之光,不能與佛的慧日爭輝斗美,所以只好吹毛求疵,藉題發揮,希望藉此掩護自己的學說,挽回自己的名聞利養,他們說佛的怪話,造佛的謠言,自然很多,不是現在所能盡講的,現在要講的,是什麼瞿曇出家,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養,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還談什麼高妙漂亮的佛法啦!這與我國不了解佛法的人,說出家是違背倫常的道理是一樣。佛為破除這種人的疑謗,所以特上忉利天為母說地藏經,表示佛法不但要度現世的父母,且如地藏菩薩還要累世發願,救度先亡,報答親恩,則六師之胡說,不攻自破了。一說佛上忉利為母說法,是要示範後世弟子,引起後世四眾弟子的孝思。這的確亦是很重要的原因!因後世四眾弟子看到佛都上天度母,報答親恩,我們為佛弟子的,應要步武佛的作法,對父母養育之恩,不可馬虎。如果沒有這一著,後世的出家弟子,背親離俗,或因障緣,道業既修不成,親恩又棄養不顧,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那末於此又不得不三致其意,有所榜樣,有所警惕了。
(丙) 一種原因
照本經忉利天宮品的意思,佛上忉利說法,是為顯揚地藏菩薩的救拔罪苦眾生的歷劫的宏誓,並讚揚他的威神慈悲之力。所以說到聚集忉利天宮的百萬人天,都是地藏菩薩的化眾,那些眾生的數目到底有多少?不但大智文殊自說‘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即連佛自己也說‘我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至問到地藏的‘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如是不思議事。’佛則說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已不知多少無量數劫,何況他在聲聞辟支佛地,也不知做了多少度生的事業。看佛如此推崇地藏菩薩具大功德智慧的意思,無非欲顯他自己在娑婆世界教化未了的事業,只有付託這位菩薩,才算是‘深慶得人’!因此他要上忉利天宮說地藏本願,這亦可說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上面共有六種原因,說明佛上忉利說法的所以。但佛發心上天說法,到底是自動的呢?抑是被動的呢?准觀佛三昧海經說是:‘父王白佛:當往忉利天,為母說法!佛言:當如輪王行法,問訊檀越。’而在增一阿含經裡,說佛是因帝釋尊者所請,上天為母說法的。帝釋說:‘諸佛皆上升忉利,為母說法,如來亦應為聖母說法!’‘於是如來與千比丘,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上升忉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恩。’照上面多種原因研究,佛是自動發心為報母恩,上天說法;不過由外緣而助成之,看來似乎是被動的罷了。
第三節 本經在佛教中的地位
(甲) 從情理上推究本經是大乘
有人問我:你這次去澳門又是要講什麼經?我說:有人請定,又是要講地藏經。那人說:這些小乘經,說些因果業報,有什麼好講?看他的語氣,好像很有些蔑視地藏經!我卻不這樣想法;我以為說因果業報的,不一定就是小乘經,難道大乘經中都沒有說因果業報的嗎?他就沒有法子答覆我。因那一部大乘經中,都不免要說因果業報之理,不過詳略不同,隱顯有別罷了。又我以為小乘經,也不一定就沒有什麼好講;如阿含經等一向被人輕視為小乘經,似乎不值一看,我們就不應講它嗎?他也沒有法子答覆我!因小乘阿含,為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後來大乘經典中有許多大好理論,都是從阿含經中蛻化出來的!因為印度佛教的思想史,演變曾經過三個時期:佛滅初年起,是小顯大隱時期,就是一般人認為原始根本佛教的時期;佛滅六七百年起,為大顯小隱時期,即一般公認為大乘佛教發展的時期;佛滅千餘年起,為密盛顯衰時期,即一般認為密宗流行,顯教衰微的時期。各期佛教的此伏彼起,此盛彼衰,是隨時代機宜,人事環境而演變,各自有其背景的;我們不能因為他只說到這點,便否認了那點,或廣說那點,即否定這點,這都是不對的。譬如在小顯大隱時期所說的小乘經,我們便不能否定了這時期便沒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不過佛因說法的機宜與重點不同,在這時期既重於此,便略於彼,縱及大乘,亦提而不論,所以在四阿含裡,我們便不應肯定沒有大乘思想,這是很明顯的推論。那末這部地藏經,即依你說小乘經吧,也不見得便不談大乘佛法。本經說:‘我觀閻浮眾生,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性識無定,善惡從心,這不是大乘賴耶緣起的說法嗎?何況地藏十輪經亦說:‘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者。’這雖說在別經,而同為地藏一人所說,亦足以證此為業從心生,罪性本空的緣起性空的大乘佛法。又本經說業感緣起,業緣無定,這不是大乘性空無相的佛法嗎?又因果業感之說,雖為小乘佛教所偏向,而大乘佛教豈不談因果業感的嗎?又如本經校施品所談佈施最下賤的乞丐,功德等恆河沙佛;這不是大乘佛法六度中的無相施、等心施嗎?誰敢說本經是小乘經呢?
(乙) 從教相上判定本經是大乘
古來諸師講解本經,語焉不詳;而且以其多談因果報應的業感緣起,多數都判此經為小乘經,所以後來的人,就拾人遺唾,咬定本經是小乘經。又在藏經裡,把本經收在密部;大概亦以本經為後期佛教密乘興盛時代的產物吧。至清康熙間青蓮法師研究本經,別有心得,著有地藏科註與綸貫,依天台教觀,判定此經以無上醍醐為教相。當時有人質問他:天台判一代聖教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為五時,逐次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為五味;而前後四時,判味有定,凡不屬前後四時所攝的經典,如光明、勝鬘、大集、楞嚴等經,皆收歸中間四教並談的方等。今地藏既屬大乘,亦應判屬方等生酥味,何以判為醍醐呢?青師引據‘佛袓統記’中所引‘佛升忉利經’中語,以證明他的說法不錯。紀云:‘(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詣母所,暫屈禮敬三寶。摩耶夫人聞之,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與文殊俱至佛所。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三月將盡,欲出涅槃,帝釋作三道寶階,佛與母別,大眾導從,下還只園。’東湖大師曾加以說明:佛說本經前,曾說一部行法經。在行法經中佛說:‘卻後三月,我當涅槃。’則知說行法經,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十一月望日。前佛升忉利經既說‘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則知說行法畢,接說本經圓滿,在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閻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正合‘卻後三月’之數,將同時亦合涅槃經謂‘二月十五日,將入涅槃’之語。由此證知本經是說在涅槃經之前,法華經之後,那麼判歸醍醐上味,是很確當的。既是醍醐,味同法華、涅槃,則本經在全部佛經中,處在何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亦可以推知了。
第四節 本經與佛教的倫理思想
(甲) 佛教的倫理
倫理,即人倫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倫道德的學說,也叫做倫理學。倫理學以講明發達人倫道德的理法為本位,大要分為理論的倫理學和實踐的倫理學:前者是說明倫理學的根本原理;後者是研究其實踐的作用,即各階層種種不同的道德修養法,如商業道德、教育道德、宗教道德等等。平常不了解佛法的人,多以為佛教廣談心法為出世的,不近世間倫理,似乎與世間人群沒有什麼關係,殊不知佛出人間,示人以范,全以人生為本。佛在增一阿含經說:‘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故佛法雖廣談十方,而著重此土;雖詳言三世,而著重現實;雖縱論六道,而著重人類,且全以人道為說法的對像,以人道為中心而言升沉進退,這樣看來,佛教自然是人生改進的最善良的倫理學。其在理論的倫理學,有大乘重心法為戒體而分析善惡的動機;有小乘重色法為戒體而判別善惡的結果。不論這動機或結果,都是倫理思想的所以產生。其在實踐的倫理學,則在小乘有五戒十善,在大乘有四攝六度。五戒近於五常,而說理過之,為人倫的基本道德。十善,更為人本的善法,而為出世的階梯。四攝六度雖屬出世的勝行,仍為改善人類,增進人類修養,圓滿人格的最無上的道德價值。
(乙) 佛教的倫常
再由倫理轉到倫常來講;世間眼光近視的人,往往以為佛法不近倫理,更不合倫常。他們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這叫做倫常。佛教既離親出家,君臣不顧,婚嫁事斷,骨肉分散,朋友交絕,還談得到倫常嗎?這都從表面上,用淺薄的眼光來觀察佛教,隨便輕率地加以批評。其實佛教最注重報答四恩──父母養育恩,師長教導恩,國王水土恩,眾生護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課題。這報恩倫理的廣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已把一切人類與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報恩之內了。現在再引出佛說的幾部經來看看,便知道佛教對於倫常是怎樣地重視:(一)善生經、佛為羅閱只城的善生長者子,說聖賢法中應禮六方之法:禮東方如父母,禮南方如師長,禮西方如妻婦,禮北方如親黨,禮下方如僮僕,禮上方如宗教師。對於父子師徒等的彼此互敬,較之儒家的‘絜矩之道’,還要切實。(二)孛經,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一個梵志名孛的故事。內中孛向藍達國王說了修身、交友、敬師、待妻、親賢臣、遠小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完全是世法中最優良的倫常理則。(三)玉耶經,是佛為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小姐說的如何事奉翁姑,親近夫婿的倫常之道。內有五善,三惡,七輩婦女法,優婆夷十戒等,可以比之我國的禮記內則篇。(四)梵網經中以孝為戒,不孝親即不足以言戒。(五)四十二章經說:‘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六)雜寶藏經說:‘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梵天王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帝釋即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即在家中;乃至若欲供養諸聖賢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聖賢及佛,即在家中。’不過出家比丘,為專心清淨,道業成就,故暫時辭親學道,非拋棄父母等不顧,亦非絕倫常之情理,試再一論世間孝行與出世孝行之暫時性與永遠性,徹底與不徹底,就可知道佛教的倫理,是人生最高尚的倫理。
(丙) 世出世間孝道之比較
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徐倬雲‘西竺遠在流沙外,去中國不知其幾萬里,而竺氏之為教,以無相為宗,以空諸所有為諦;獨所云孝者,世出世間,俱不能廢,是所謂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謂‘人生在世父母始’;沒有父母,那裡會有人類?則不論其為世間或出世間,孝行之道,又豈可不論!烏有反哺之情,人無報德之心,則與禽獸不同者幾希!或不如禽獸了。但平常許多都誤會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時墨子的‘無父無君’,佛教決不是那麼一回事。
先說世間的孝道吧,詩經所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或‘晨昏定省,福祿侍養’;或‘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葬之以禮’。這是從子女對父母應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於兒子的,所謂‘積穀防饑,養子防老’;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福祿侍養,生子繼嗣,固然是應作的;但惡逆之子,做了貪官污吏,冒犯國法,弄到‘滿門處斬’,‘九族誅滅’,那又是如何呢?或生了敗家子,連祖宗三代九族的東西都敗得精光,結果不善而終,族嗣依舊斷絕,那又怎麼辦呢。這些可以不論。反觀佛教所講的孝道,便不是這樣淺薄短視的,僅僅顧到眼前的一剎那!他是要使父母獲得永遠的快樂,才算是孝行的成全。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於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可見得眼前為父母作暫時的打算,即使‘五鼎三牲’,又何以酬父母的大德呢!真能報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業成就,度脫父母超越苦海,轉生樂土,才算是永固的徹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說為三種: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養父母現生的福報。二、小乘人的孝道,度親族脫離苦海。三、菩薩乘的孝道,普度一切眾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內),離苦得樂,同成佛道。這樣比較一下:世間人的孝道,是狹義的,現世的,短視的,暫時的,不徹底的,如不善游水的兒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難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廣義的,三世的,遠矚的,永久的,徹底的,如善於游水的兒子,或乘船善技的兒子,救父母於沉溺,易於反掌。這就是世間孝與出世間孝,不同說法的地方。所謂‘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為孝’;就是這個道理。
(丁) 本經的孝道思想
本經所講的孝道又是怎樣呢?李宗鄴序本經科註云:‘佛升忉利為母說法,復召地藏大士永為幽冥教主,為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咸登極樂。輒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經也!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視之,謬矣!夫吾儒之所謂孝者,上則博冠誥之榮,下則覓甘肥之奉,此外則寂寂無聞,較之釋氏急於成己而即以成親者,奚啻霄壤!’這些話裡,已顯出此經實為佛門之孝經。的確,不說別的,只說婆羅門女為憶念母親,弄得自己‘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蘇’。做光目女時,又是為救母親,‘哽咽悲啼’,‘涕淚號泣’,孝思感佛,語不勝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但經中多次發願救度眾生,多因孝順母親,因母為‘悲母’,鞠育兒女,劬勞勤苦,十月懷胎,三年乳哺,為小兒費煞苦心,尤屬世所難能。又母女天性相關,故菩薩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親,這與學佛婦女,關係深切,亦足以為學佛婦女的示範。但在此大家還要注意:地藏菩薩不但愛她的媽媽,也愛她的爸爸,且愛一切眾生,故每次發大誓願都要度盡一切罪苦眾生,這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菩薩的父母,梵網經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從之受生。’既一切眾生,輾轉輪迴,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所以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佛教的孝道思想,報恩主義,從本經地藏菩薩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而孝一切眾生;不但人類的眾生,而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眾生。孝道至是,可謂‘嘆觀止矣’了!試想世間一切的宗教學說,其不談孝道的不提,其談孝道的,無論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這種似洪水氾濫,茫無際岸,廣大無邊的孝道思想了。
第三章 地藏菩薩的名義
我們在未了解全經之前,對地藏菩薩的名義,先要認識清楚!前章說到一般民俗錯覺的思想,就因他們沒有了解地藏菩薩的名義,以致引起許多不大正確的謬解。
地藏二字為別名,即別於其他菩薩各自不同的名稱。菩薩二字為通名,不但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可稱為菩薩,一切發心學佛的人,都可稱為菩薩,不過是學佛程度淺深,功用有別罷了。現在先來講通名的菩薩,菩薩的菩,是菩提之略;薩,亦是薩埵之省。故具名應雲‘菩提薩埵’。菩提譯覺,亦譯知;覺對迷言,知對愚說。薩埵義譯有情,亦譯眾生。合言之,即‘覺悟的有情’,或‘覺悟的眾生’。因為凡是配稱菩薩的人,須具有三種資格:一、能自覺,不同一般凡夫,迷而不覺;二、能覺他,即先覺覺後覺,先知知後知的意思;三、自覺能上求菩提,勇修佛道;覺他能下化眾生,普度迷情。智悲具足,自他兼濟,這樣一個沉毅勇敢,悲天憫世的人,才叫做菩薩;自然不是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就算是菩薩,那只是代表菩薩的形像而已。
地藏二字,梵音為‘乞叉底檗沙’。或‘叉底俱舍’。叉底譯地,俱舍譯藏。地藏為義譯,綜釋如下:
第一節 以大地喻大德
地本一物,能容無量萬物,功用至大,故科註說地‘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中,元氣所生,萬物之祖。其卦為坤,其德為母。’在儒書周易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享;體用廣厚,德大難名;所以能持、能育、能栽、能生。’此為地之四德,用以喻菩薩十地,地地皆能持諸智德,培育聖行,荷載眾生,能生種種德用。今依地藏十輪經來解釋這地之四德,更為明白。
一、經云:‘此善男子(地藏),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無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這即是住持德,言地藏菩薩為成熟一切眾生,如大地普持一切生物。
二、經又云:‘常普持一切種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鬚,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這即是生長德,言菩薩於眾生,能以法水沐其心垢,以智光照其淨芽,而生長眾生的法身慧命。
三、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穡,地身眾生之所依。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薩於不可說無量數劫來,散影分身,放光說法,恆處幽冥界內,常教六道眾生,或已成佛,或久階真因,或住聲聞緣覺,或在天上人間。’此為培育德,言菩薩常以四攝、六度、七覺淨華、八支正道,教化三途六道,天上人間的眾生,為一切眾生做所依止。
四、本經分身集會品與囑累人天品皆說:‘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此即能載眾生的荷負德。佛令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未成佛的眾生,都囑地藏大士包辦救度,而大士毫無倦勤,一肩承當,足見他為眾生服勞之勤勇,所謂‘欲為諸佛龍象,先作眾生馬牛’,故以大地來喻菩薩的智德,真是形容得恰到好處了。
第二節 借庫藏顯秘藏
地藏的地字固屬於喻,即藏亦以喻立名。如世間有庫藏、寶藏、伏藏、秘藏,用以喻佛法的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世間庫藏,儲藏金銀寶物,一旦主人受難,可為贖罪贖命之用,或遇饑荒餓殍之世,便可散為救濟貧窮之用。以合佛法來講:一喻菩薩與眾生各具三德秘藏,而眾生迷昧,不解不知,如寶藏之隱伏,尚待開發;今地藏菩薩,正有助成眾生開發自家寶藏的大力。二喻菩薩已做過掘發的工夫,打開功德寶藏,正可利濟失德的眾生。三喻眾生妄動,六賊猖狂,無明暗覆,長劫沉淪,不知衣裡明珠,常住妙寶,向外馳求,流浪忘返;今菩薩出此三德秘藏,贖諸眾生的法身慧命,故以藏為喻。地藏十輪經謂:‘又以菩薩欲來,則眾會手中,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說:當時在會的大眾,當菩薩從他方來集,各見其身,地大增強,堅重難舉。此因大士向來度生,多以大地為所觀境,觀此大地含藏諸物。亦以吾人性地所含的三德秘藏;而即從日常教化生活,於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的事相中,而證此常住秘密之如來藏性的真理,故得名地藏。故十輪經又云:‘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出處。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珠,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住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這亦是顯菩薩得名地藏的原因。
第三節 指心地為寶藏
佛法最重一心字,所謂法不離心,心外無法。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宗鏡錄云:‘以一宗為心,照萬物如鏡。’正顯心地光明,容涵萬象,則知心珠智寶,具於一心。所謂‘百千妙門,不離方寸,河沙功德,盡在心源’。故若以地來喻心,則心地正如寶藏,所有妙德,皆具於此。又學佛修行,首重發明心地,故禪德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達摩西來一字,全憑心地用功夫’。六祖惠能,亦以悟明心地,而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是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在悟明心地,故能顯出萬法。楞嚴經中的持地菩薩,‘欲平道路,以待毘舍如來;毘舍如來既到,地路仍未填平’,乃摩頂諭之:‘善男子!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此即從自己心地改造起,心地未得清淨,想把外界的地填平到清淨莊嚴,那是辦不到的!地藏十輪經亦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心,以故佛說心力為大。’又經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內心外地,是相對的境界;心識地亡,即落於絕對的妙境了。今地藏菩薩,已果證十地,當他的無分別智現在前時,智境雙亡,物我一如,心與地已打成一片,所以以之為心地寶藏,應化眾生,受用無窮,也是實至名歸,名符其實了。
第四節 從住從孝得名
古人經註中亦說,菩薩因常住地獄,度脫眾生,所以亦得名地藏──即藏身地獄中之意,如阿彌陀佛之法界藏身,前面說的,一般民俗誤會地藏菩薩住在地下,故在菩薩誕日,不將污水倒地,表示敬意,照此釋名看來,這亦有道理的;但若恐潑水濕污地藏菩薩的黃袍和紅衣而貯不倒,那是太笑人了。從菩薩住地獄,可以得名地藏;則從菩薩廣行孝道,亦可得名地藏,故經註云:‘昔婆羅門女,由廣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於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放之東海而皆準則。上自王臣,下至庶民,貴賤雖殊,行孝一等,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止,如藏為萬人之所受用,萬人萬物雖多,而為地為藏則一,故知地藏之名,全由孝行之目。’這樣解釋地藏,亦是別有意識。
第四章 地藏菩薩的本願
這部經叫做‘地藏菩薩本願經’,可見本願二字,在本經中,是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本經以闡揚菩薩願力為張本,其他的豎說橫說,左說右說,都不過是用來倍襯本願罷了。所以在如來讚歎品末,普廣菩薩問起本經應以何名?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雖然有三個名字,而今獨標本願者,以本誓本行,要以本願為重心;因願屬思想方面的立志,志願的目標既立,就使行為上的行有所根據,然後行起來,才會發生力量。故只立此本願之名,已概攝了本行本力;此亦見得本願之重要。
第一節 通願與別願
佛弟子學佛,必須立信、立願、立行;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而使信之與行,能成為堅信與力行,達到理想希望中的目標,則尤著重於立願;這亦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所謂‘福德如牛,願如御者’,第一章中已有說及。願在各經中說,有通願與別願。
(一)通願,即每個佛弟子在理想願望中所共同照做的事業,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件事,是學佛的共同綱領,或共同目標,誰都要遵行的;不能遵行,就不夠資格說學佛。這四種願,是緣苦、集、滅、道的四諦境而發生的:見眾生苦多,故誓要救度;見煩惱集多,故誓要斷除;見法門道廣,故誓要學盡;見佛道無上,故誓要取證。不但自度,自斷,自學,自證;且使他度,他斷,他學,他證,所以叫做‘四大誓願’。是每個佛弟子,都應要共通學習的!
(二)別願,即每個學佛者,因自己研究,學習佛法的心得與志趣不同,就從通願中而自立別願。如釋迦佛因地五百願,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普賢十大願王,觀音的尋聲救苦,處處現身,現在地藏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都成了各各不同的別願。雖然這些菩薩的願,亦可通於其他菩薩的;而以其注意力特重此點,因此點而著名,所以也就成為他們的別願了。
第二節 地藏菩薩的本願
地藏菩薩從本因地已來,已為度脫一切眾生,發過很多很多的大願,故本經說他是‘累劫重誓’。他多生多世以來,從他的行為上表現出許多度苦的事業,都是根據了他過去的願言。以此誓願為張本,而付之身體力行的實踐,一生做不了,就再來一生,再生做未完,又來一生,因此生生世世,工作無窮,這種耐煩忍勞的精神,唯有利他忘我的菩薩才能做到;試問普通的凡夫,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業,有幾個能堅持到底?又菩薩的發願做事,也不同我們凡夫一樣,現在才發才做,是過去早已在發在做的,所以說為‘本願’。
(甲) 為長者子時發願
忉利天宮品說:‘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佛告言:「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這長者子,就是地藏的前身。由發如此大願,故到今日,眾生猶未度盡。但這願中,闡明佛的相好莊嚴,是因廣度眾生,培植福德而來的;那麼告訴現在學佛的婦女或男子吧:你們覺到自己今生生得丑樣,欠漂亮,想來生漂亮亦不遲,就請你學學師子奮迅如來,學學地藏菩薩度多點眾生吧!這才是想自己相貌莊嚴的上乘方法,只以好花供佛以求相貌漂亮,那是下乘的方法了。
(乙) 為婆羅門女時發願
忉利品中又說:‘又於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有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信佛),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正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墮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花及諸淨品供佛。志誠懇切,涕淚悲泣,感佛空中現告見母方法。時‘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蘇。’以憶母故,歸捨即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己身到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邊,見諸惡鬼驅使罪人受苦情形,以念佛力故,無有恐懼,並得無毒鬼王告以‘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即聖女之母)罪女,生天已來,經已三日。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佈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感之至深,遂發願言:‘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此婆羅門女,亦地藏前身;無毒鬼王,即今日在忉利聞法的財首菩薩。
(丙) 為小國王時發願
在閻浮眾生業感品中說:過去有佛名叫‘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成佛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計議,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發願先成佛後度生的,就是過去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先度後成佛的,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為使眾生得樂,忍教自己受苦,地藏大士所以偉大,就在這點;我們所以崇拜,也即是崇拜他這點!
(丁) 為光目女時發願
閻浮眾生業感品又說;過去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彼時有一羅漢教化,遇光目女,設食供養,問願何等?女謂欲見死母!羅漢入定,觀見其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求救甚切。問其母在生造何罪業,而至於此?女謂‘我母所習,唯好食啖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羅漢教她念(清淨蓮華目)如來聖號,並塑畫形像供養。由於恭敬悲泣,夜夢見金佛,告以‘汝母不久,當生汝家。’……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泣,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難白竟!’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從孝女的心情裡,亦反映出世間母愛底偉大!如果不是母女天性相關,平時愛護至切,雖是菩薩的願力使然,恐亦難得如此悲切。又菩薩多世轉女人身,化身女人,可說與婦女界特別有緣。這裡,請學佛的婦女們要特別推行孝道,要傚法地藏菩薩,向菩薩學習與看齊!
第三節 諸聖願力的比較
諸佛菩薩出現於世,濟世度人,各有願力,如所周知的:菩薩裡面有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佛裡面如彌陀,藥師等,那一位沒有普度眾生的大願呢?不過願力之大,與緣力之大,亦極有關係;因這些在此界著名的佛和菩薩,和此界的眾生特別有緣,需要度脫,所以發的願力亦特別大。何況十方佛土,都是微妙莊嚴,獨我釋迦此土,五濁惡世,荊棘邱陵,諸多不平,牛屎馬糞,諸多臭穢,而佛為化剛強眾生,堪忍於此,不惜‘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敝垢之衣’;諸大菩薩為擁護道場,亦不惜捨尊就劣,與眾和光同塵;尤以地藏菩薩不但示現於此五濁惡世,反要在刀山劍樹,鑊湯爐火中赴湯蹈火救濟罪苦眾生;這在我們凡情看來,其犧牲救苦的精神,自較諸聖為勝了。故本經云:‘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諸菩薩願力‘尚有畢竟’,而此菩薩願力如恆河之沙,數之不盡,則當以此菩薩為勝。這是我佛親口說的,不容我們不信!況從本經中看菩薩為度脫罪苦,而甘自受苦的志願和態度,則知嬴得‘大願地藏’的專名美號,雖華藏世界願如雲海重重無盡的聖者普賢,亦不與之相頡頏,決不是偶然的一回事了!因修行度生最難得是在穢土,尤其是在地獄中;在淨土修行度生,一切生活自在快樂,也算不得什麼希奇了!
復次,占察善惡業報經亦云:‘地藏菩薩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偏吉、觀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願誓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這裡則說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的教化事業,除了普賢與觀音可以和他相交手外,其他的一切聖者,皆瞠乎其後了。
再次,大集地藏十輪經亦說:‘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人於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這節經文,雖把地藏菩薩讚得不可復讚,但在這裡卻發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不加以會通,不信的人,必以為佛的思想矛盾,不肯接受,這是怎樣說的呢?因這裡說有人於百千劫的長時間中禮念其他菩薩的功德,不及於一食頃禮念地藏菩薩的功德;而在觀音普賢品等經中,亦有說到禮供其他菩薩百千個劫,而不及禮供觀音菩薩等一食頃的功德,在普門品即有此類相似的文字。如云:‘「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劫,不可窮盡。」’這是說有人盡形禮念六十二億菩薩,而功德與禮念觀音菩薩一時一刻相等。有人解釋六十二億是指權乘菩薩,觀音是果後施化菩薩,故時間有長短,功德無大小,如真金一兩,勝氈華千斤,摩尼一粒,等海寶千群,這是有道理的;但觀音彌勒文殊普賢等也是果後施化的菩薩,為什麼亦不及果後一樣施化的地藏呢?這依我的揣測,不外兩個意思:一、菩薩功德平等,原無高下,而願力與緣力不同,故有時偏讚一位。二、說法隨機,各據勝點:在此場合,於此機為勝,故偏讚此位菩薩;在彼場合,於彼機為勝,故又偏讚彼位菩薩。如此觀來,我佛說法,大權善巧,豈有前後思想矛盾之謬!況法無定法,契理契機,即為妙法;如自不善思惟,觸處成滯,則妙法反成毒藥了。
第四節 地藏菩薩與目連尊者
地藏菩薩和目連尊者,在釋迦佛法中,一個以孝女著名,一個以孝子著名;而地藏經與盂蘭盆經,也都成了佛門的孝經。但這兩位聖者有否相同或相異的地方呢?自然有的,如兩者沒有關係,腦袋中那裡來的聯想律?又談他作甚呢?何況不拿別的聖者來比說,但拿目連來比說,自然他與地藏有些瓜葛了。
(甲) 兩者相同之點
現在先說兩位聖者的相同之點:
第一孝道相同:同為佛門弟子,所修的都是出世的孝道,比世間的孝行,更為徹底;而且還同是在釋迦佛法中以現比丘相度世的。
第二動機相似:同為救度罪母,而發大願。地藏救母的幾種因由,前已說過;今但說目連救母的因緣,又是怎麼生呢?目連出家修道,得六神通,即以道眼向上一看,看見其父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甚為歡喜。又向下看,見其母親因在生慳貪多惡,死墮餓鬼道中,受飢餓大苦。目連即以神力化飯送食,誰知飯將入口,化為火炭,燒得其母焦頭爛舌,目連大叫失聲,悲泣歸來,求佛救度。佛說‘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須待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十方聖眾,多得道者,汝具百味寶飯,供養聖眾,獲福百倍,不但今母得救,七世父母都能超脫。這種救母情形,與地藏菩薩豈非大旨相同嗎?
第三法事相同,即今人每到七月,以為地藏聖誕,又以目連度母,廣作功德,濟度先靈;但這在供佛齋僧,修福度親上講是對的;若以施鬼神食,建盂蘭大齋之會,那就錯了!盂蘭盆緣起在目連,因律制修僧,自四月十五起,結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律制修僧解夏自恣,九旬修學期滿,得道者多,供之獲福百倍,不同施食鬼神可比。施食緣起在阿難林間入定,夜見鬼王,由是修法救濟,固不限於七月十五日。又七月十五與地藏聖誕在三十日亦沒有關係,且地藏經中也只說人死七七期中,廣修功德,利益存亡,並沒有說到一定要在七月做功德。故知這些都是後來的人自作聰明造出來的。
第四陋習相同,即指民間因信奉既久,發生許多變相的,跡近迷信色彩的舉動,如每到七月,幾乎家家鬧鬼,燒了許許多多的紙紮金銀,元寶銀錠。最怪的,廣東人還有一種叫做燒紅綠真衣,即裁好五顏六色的紅綠紙衣,很認真,要尺寸合度,差了一點似乎就不靈了。制好放在鐵籠裡,化成紙灰,始與鬼魂有效云云。這種謬妄的舉動,與上面說的污水會倒濕地藏菩薩的袈裟海青一樣可笑!在七月多作功德,超薦亡靈,是附會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供齋倍福之說而來,已是離題很遠;而燒元寶銀錠,紅綠真衣,這些跡近迷信的說法,在盂蘭盆經與地藏經中找遍也沒有隻字!可見民間陋習,有許多迷信色彩很濃厚的,都與佛教毫無關係,是那些好奇喜異的人自己從疑神疑鬼中杜譔出來的。
(乙) 兩者各異之處
地藏與目連各異之處,很明顯的:第一是大小有別,雖同現比丘僧相,而一是菩薩,一是羅漢。道行深淺不同,化度功用亦有大小差別。第二願力不同,目連為救今生之母,求佛建設盂蘭盆供,目的為度他自己的母親,即照盂蘭盆經中說,至多亦不過超度七世父母而已。這與報恩經說的‘我今身肉,供養父母,願我父母,常得餘福!發是願已,天地大動,日無精光。’的迦拏太子剜肉供親一樣,都指救現世的父母,和地藏的累劫弘誓,盡未來際,廣度罪苦眾生,自然有不同的地方了。第三,其他神通,智慧,化業,功德等不同的地方亦多,與今無關,不復覶縷了。
第五章 地藏菩薩的示跡
每一個佛興世來化度眾生,必有許多聖者出現擁護道場,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雖好,須仗綠葉扶持’,有一樣的意義。因此釋尊出世說法,也有許多聖者跟蹤他,侍從他,擁護他。平常說佛講經時候,多有四眾在座:常隨眾,當機眾,影響眾,結緣眾。常隨眾,當機眾,都屬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結緣眾,是普通大眾隨喜法會的。影響眾,多屬菩薩、古佛或菩薩大悲再來,一以助佛道場,一以廣度眾生。現在地藏菩薩,就屬於釋迦佛法中的影響眾。所以本經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叢林,山石微塵碎為恆河沙劫數的時間為喻,而說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他在聲聞辟支佛地?即如果連做聲聞辟支佛時都計數起來,那時間就更長久了。故占察經云:‘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游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以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減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是菩薩名為善慰說者,所謂巧說諸法,能善開導。’因此菩薩‘從一切劫來’,即‘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薩在此土的垂化史跡已相當多;現在僅就示現我國的事蹟來說,亦可以一概餘了。
第一節 現實的史跡
地藏菩薩示跡我國,時在唐朝,迄今已千餘年,見聞各異,紀載稍殊。
(一)神僧傳說:佛滅度一千五百年,菩薩降跡於新羅國(朝鮮)王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唐高宗號四年,二十四歲祝發,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子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若薩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三十日顯聖起塔,至今成大道場。二、宋高僧傳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云:‘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突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於是落髮涉海,捨舟而徒,振錫觀方,邂逅至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逕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棲澗汲,趣爾度日,……其山天寶中李白游,號為九華焉。藏素持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為繕寫,得以歸山,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雲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貞觀十九年夏,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鏡嘶嗄,跏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尸坐於函中,泊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升之,動骨節若撼金鎖焉。乃立小浮圖於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說事蹟詳略或異,而菩薩的籍貫、姓氏、王屬、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資憑信。
第二節 傳誦的逸事
地藏菩薩示跡九華山的時候,修道行化的軼事甚多,今略說幾種,多為史實所載而傳誦於民間的。
(甲) 閔公施地
神僧傳云:‘時有閣老閔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許之,衣遍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塵網。’現今所塑地藏菩薩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閔公兩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聽。如果當時沒有這種實情,必難傳誦至今;我們宜誠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眾
宋高僧傳云:‘建中初,張公嚴典是邦,仰藏之高風,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磣如面,而供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稿眾」莫不宗仰!’這與上引‘地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應;初一人時已有如此食法,則後來眾多,再顯神力,亦不足為奇了。
(丙) 獻泉謝罪
宋高僧傳說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卻端坐無念,不動聲色。忽然有一艷婦,姍姍而來,向他作禮饋藥,並說道:‘我的小兒無知,毒螫聖者,今我願引甘泉,以補此過!’言訖不見,但顧左右甘泉潺潺而流。當時的人都說:這是九子山神向菩薩慇勤獻供,是由於菩薩的道行高深所感動。
(丁) 賦詩送童
相傳地藏比丘居九華山時,有個時期,用了一個書僮──即侍者。後來這童不慣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辭回家,他也很感動,就寫了一首詩相送:‘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這首詩我曾從好多書中讀到,題目都標為‘新羅金地藏居九華山送童子下山詩’。如果這首詩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麼他不但是一個苦行的修僧,也是一個上乘的詩人了。因為在這詩裡,不但是音韻好,且把山童與山僧兩者的心情,描寫得很逼真,幾乎從紙上跳躍起來,很夠表現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許多富於感情的詩人,讀到這樣富於表現力與感化力的作品,必會在藝術的宗教的情緒中給陶醉了。
地藏菩薩示跡我國,是不足為異的!本經分身集會品,已說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脫眾生。地藏十輪經亦說他與觀音菩薩一樣能現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薩、聲聞、緣覺等種種身救濟有情;可見示跡九華山的,也不過這許多身中的一種聲聞比丘身耳。又十輪經等也說他從他方世界來此土時,多是以聲聞身的姿態出現的;故在唐朝示現的也是聲聞身相。於此,可見菩薩在此世界的化儀,都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似聲聞’的。
第六章 化主的分身集會
本經現時的流行本,為唐代于闐國(即今新強一帶)的實叉難陀(譯學喜或地乳)法師所譯,共有三卷十三品。我國自東晉道安法師以來,判釋各經,都分序、正、流通三分;意義好像是由頭、身、足三部份組織而成的。清青蓮靈乘法師的科註,亦據此而把本經分成序、正、流通三分;以忉利天宮神通品為序分,包括正信序與發起序;以分身集會至校量佈施共有九品,為本經的正宗分,闡明本經之重要宗義;以地神護法、見聞利益、囑累人天三品,為本經的流通分,是佛囑地藏、觀音等聖者,負起傳承與推動本經的法化。在正宗分中的經文,共有四大段落,以初分身集會一品,為能化之主;二業緣、業感、獄名(業報)三品,為所化之機;三如來讚歎、利益存亡、閻羅讚歎三品,為度脫之緣;四稱佛名號、校量佈施兩品,為成佛之因。提此總綱,亦可見出全經的脈絡。今亦據此以說本經的宗要教義與理趣。
化主,就是教化眾生的主要人物。在娑婆世界全部佛法來講,我們的教化主,當然要推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這三藏十二部許多的經典,都是我佛本師說出來的;但現在就經說經,則本經的化主,就是佛也要推重地藏菩薩了。試觀忉利法會中的百萬人天,若過去、現在、未來,若已度、當度、未度,若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都是地藏菩薩的化度之機。故分身集會品說:‘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踴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可見現在的化主,是地藏菩薩。
第一節 菩薩分身十方
凡有資格稱菩薩的,必定都發菩提心,自己廣學佛法,同時又能犧牲自我,救濟眾生;不然,就當不起菩薩這個美稱。因此,凡是修學佛法的行者,不論初發心修行的,或已發心修得很久的,只要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自利利他的事業,都稱得菩薩;不過老修行的菩薩,多是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而至於十地的階位,智慧神力,不可思議,分身百界,教化眾生,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個個都能分身百界,教化眾生,這是初心菩薩所不能及的。
地藏菩薩,當然是一個久修梵行,具足智德的老菩薩。論他的地位,佛在忉利天宮品中曾與文殊說過:‘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論他所度的眾生,數目之多,在忉利大會中,雖以文殊菩薩的大智,亦說:‘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世尊亦說:‘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地藏菩薩所度的眾生,如是之多,所以他要化身千百億,分身十方世界,廣作佛事。但因他發願永入地獄度脫罪苦眾生,所以他的分身,亦多在十方地獄中。至佛說此經,時機到來,故從‘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只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因菩薩為法王子,傳佛心印,是以佛的意志為意志,佛的言行為言行,無時不在佛的那伽大定攝受中。菩薩心,即同佛心,兩下時在共鳴,常起著感應道融的交響曲。故菩薩雖分身十方,而無時不在佛的身旁,正如心地觀經所說:‘以身常處於地獄,非不親近大慈尊;以身常處於輪迴,非不親聞微妙法;以是因緣諸佛子,係心常念天人師。’而佛憶菩薩,亦猶母之憶子,骨肉情深,天性相關,所以有時佛對菩薩們的說話(教授教誡),都含著多量慈柔底情緒,語極悲切動人;這在地藏經中,尤其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得到的。
第二節 我佛摩頂付託
在分身集會品中,佛以極悲切底神情,手摩諸分身地藏菩薩之頂而說道:‘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從這裡面,見得佛底慈懷,為誘化眾生,是無微不至,尤能忍勞耐煩,毫無厭倦。從佛法得益的眾生,本有兩類,即隨法行和隨信行。隨法行,聞、思、修三慧頓成,是利根之機;隨信行,三慧漸進,是鈍根之機。這裡列出利根、善果、暗鈍、業重的四種根機,其最難教化的,自然要算‘業重不生敬信’的一類了。如佛世的提婆達多之不受教,便是這一類的。大論廿六云:‘如死人種種莊嚴,輾轉爛壞,終不可令活!提婆達亦如是;佛日種種教化,恶心轉劇,惡不善法,日日轉增,乃至作三逆罪。’從前佛在舍衛城住廿五年。舍衛城人共有九億人家:三億人家,眼見佛;三億人家,耳聞佛;三億人家,不見不聞。真是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所以佛在忉利說此經,距離他的涅槃只有三個月了,其暗鈍業重,無緣難度的眾生,也只有帶著淒切的口吻,付託給地藏菩薩:‘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慇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無疑的,這些未調伏未度盡的眾生,都是地藏大士的機緣,統歸地藏大士去攝化度脫了。
第三節 地藏一肩承當
前面說過,菩薩心即同佛心,故此地藏菩薩聽了佛這一番悲天憫人的囑付,更認清了自己的責任重大,便不怕艱鉅,挑起擔子。他先感謝佛說:‘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再負責地說:‘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然後再安慰佛說:‘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菩薩心事底悲切,擔子的沉重,在這些話裡,我們可以體味得出來了。
第七章 菩薩為佛母說業緣
業力,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故小乘佛學多談‘業感緣起’,即大乘佛學離了業感緣起,也沒有根本的佛法可談了。因業感的說法,是著重在十二緣起。十二緣起與四諦真理,都是佛陀多所闡揚的根本教義。
諸佛與眾生,升沉之間,都緣業力。但業由惑生,因惑造業,由業招苦,惑業苦三道的洄漩,遂招致地獄、鬼、畜三途的流轉。然眾生受苦之處,正是菩薩攝化之門,沒有眾生罪業深重,難調難度,見不出菩薩的堅忍沉毅,高超偉大,故普賢行願品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維摩經亦說:‘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故在本經業緣、業感、獄名三品中,正是地藏菩薩運同體慈悲的要道,作為幽冥教主的良緣。眾生,為菩薩成就佛道的增上緣,其意即在此。
第一節 墮落地獄的業緣
業為行業,有動作的意思,所謂‘構造經營,運動三業’,平常說身、語、意三業,大都以為身體造業,身即是業,或語即是業,其實造業在意,其體為思心所,所謂‘動身之思,發語之思,思之當體,三皆言業’。故知身語非即是業,運動身語的思心所,才可名之為業。又業有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福業,即白業,善業,上升之業。非福業即是黑業,罪業,下墮之業。不動業,則為定地之業。業之善惡,多由緣力之所牽引。緣,是諸法中互相由藉的作用,為諸善惡法生起之因。其淨緣,固由於淨識,其染緣,實為無明顛倒之心。故綸貫云:‘因心起業。因緣受身。身還造業以受形,形復從心而作業。升沉隨業,苦樂從心,若影之隨形曲申,響之隨聲大小,而無毫微差忒。’因心起業,此心之運動力,仍為第六意識相應之思心所,藉外緣力,引發識種之現行,現行又薰種子,輾轉相生,苦樂無窮。故大經云:‘如木有火,遇緣即發。’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法,無不由此造。’又說:‘若心緣破戒事,即地獄身;緣無慚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緣諂曲名聞,即餓鬼身;緣嫉妒諍競,即修羅身;緣五戒,防五惡,即人身;緣十善防十惡,緣禪定防散亂,即天身;緣無常苦空,無相無願,即二乘身;緣慈悲六度即菩薩身;緣真如實相,即佛身。’十法界眾生的因緣升沉,識此可以瞭然。現在本品說的眾生業緣,是著重在染緣的方面,故有地獄現相,因業淪落。其所說的地獄,為無間地獄,其墮落重要的業緣,舉出以下幾種:
一、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
二、若有眾生出佛身血,譭謗三寶,不敬尊經,當墮無間地獄。
三、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慾;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
四、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當墮無間地獄。
五、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切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
若遇這五種惡緣,因此犯戒造出重罪,都有打入阿鼻地獄的資格。
第二節 阿鼻地獄的名義
阿鼻地獄即無間地獄,為經中所說八大地獄中之最苦處,乃極惡之人所受的果報。涅槃經十九云:‘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法華經序品說:‘上自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獄。’所謂上天下地,以阿迦尼吒為色界最高之天,阿鼻為欲界最下之地獄。俱舍論說,此獄在我們居住的南贍部洲地下最底層,其他諸獄,重疊其上。平常善罵的人說:‘你要墮十九層地獄’!其實是沒有十九層的,最底最重受罪的一層,就是第十八層地獄。其得名為無間,經中亦有兩個意思;一是說一墮此獄,‘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於其中間,苦難磨折,無有間斷。一是‘五事業感,故稱無間’;什麼叫做五事業感而稱無間呢?
一、時無間: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
二、形無間:因業力所致,即一人在獄,亦見自身遍滿其間,多所磨折;與多人在獄一樣遍滿其間,受苦無量。
三、苦無間: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鑊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
四、果無間: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五、命無間: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地獄此雲苦器,即是受苦之處,其種類繁多,豈止無間而已。經說:‘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而以無間地獄受苦為最,僅說此獄,亦足以概況其餘,而使‘頑夫廉,懦夫立’了。
第三節 地獄苦況與現實地獄
地獄中受罪的苦狀,是隨各人所做的不共業力;而受罪也千差萬別的:刀山劍樹,鑊湯爐炭,銅柱鐵床,鷹蛇狼犬,那些都是形容獄景的可怕。單就經中所說的無間苦狀,也夠你舉一反三了。經說:‘其獄周匝萬八千里,獄牆高一千里,悉是鐵圍。上火徹下,下火徹上,鐵蛇鐵狗,吐火馳逐。’又說:‘千百夜叉,及以惡鬼,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拽眾人;復有夜叉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又說:‘復有鐵鷹,啖罪人目。復有鐵蛇,繳罪人頸,百肢節內,悉下長釘,拔舌耕犁,抽腸剉斬,洋銅灌口,熱鐵纏身。’這些,便是無間罪人受苦的狀態。
我們現在且撇開這些業緣所感,業感所現的地獄不談,就來談談我們現實的人間,有沒有地獄呢?飢寒交迫,凍死路旁的;這不等於餓鬼寒冰地獄嗎?槍林彈雨,焦頭爛額的;這不等於鐵戟火坑地獄嗎?衝鋒肉搏,被斬喪身的;這不等於刀山劍樹地獄嗎?鐵窗深鎖,徒刑無期;這不等於無間地獄嗎?受苦的慘情,或有大小,大致的形狀,還是相彷彿的。所以我們不能因地獄的苦境為現時的五官所接觸不到的,就把因果罪報之事否定了。儒者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道家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佛法對因果理則,更有具體透徹的說明。而這部地藏經,更是從俗諦門中,大作佛事,我們豈可以因它多談事相而輕視之嗎?從前佛在華嚴經中,說無厭足王,因為他國土內的人民剛強暴惡,乃示瞋怒憤恚之相,現刀山劍樹,鑊湯爐炭,大做佛事,使罪人就範,他們一觸到地獄的苦器,即刻悟道。今日世界猖狂混亂,人心兇惡已極,而大多不信因果輪迴之事,安得無厭足王再世,寓慈悲於瞋恚裡,寓教育於憤怒中而折懾之調伏之,那麼就可化干戈為玉帛,登眾生於衽席了。
第八章 閻浮眾生的業感
業緣之後,又明業感,業感之後,又明業報;三品文義鉤鎖如環,本是連屬不斷的。業緣所引,因受無間之苦,而業感所至,亦是同樣地要受果報,如本品中所說的光目女母,正是業感現形的寫真。
第一節 從事實來證明業感
佛要發揮業感的真義,特為引出過去的一件史實來佐證,那史實就是光目女遇聖者羅漢,因此救拔了她已經墮落的母親。當羅漢問光目女:‘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習,惟好食啖魚鱉之肉;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計其命數,千萬復倍。’這正說明了她的母親平時殺生害命的事做得太多,所以惹得一身的罪業,飽受痛苦。蘇東坡說:‘刀臠魚鱉,以為餚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周顒說:‘性命之於彼極切,滋味之在我可賒!’孔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黃庭堅詩:‘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仁人惻隱痛怛的話,正可以對殘殺者一針砭。光目女母因在生嗜食好殺,所以雖因光目女念佛供像之力,救拔了她脫離苦獄,而結果還是‘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因為多殺生而墮落,仗他力滅罪,招得窮苦貧賤之身(婢子)不計,還仍要短命墮落,這正是業感現形的寫真,足為嗜食好殺,殘忍無慈者痛下棒喝了。
第二節 業感是怎樣緣起的
華嚴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現在所講的業感,亦是諸法中之一法,所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正可答覆了‘業感是怎樣緣起’的道理。這道理在地藏經,佛更有極確切的揭示,那就是在業感品裡說:‘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這‘性識無定’四字,正是善惡結業所從生,也就是‘業感緣起’的根源。關於性識之義,在本經中算是比較重要的說法,故科註作者在釋五重玄義中,標名此經以‘不思議性識為體’。但對於性識的見解,似有二說:一以虛妄習性為性識,則謂妄識不可立為經體;二以此性即法性,法性既為名所覆,真隨妄緣,全體屬妄,故言性識;但性即真如,即妄成真,亦即立為經體。真如隨緣,即是起信論真如受薰,生滅和不生滅和合之義,以顯明業感緣起。亦即金光明經謂:‘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相因緣,和合而有。’由於法性既為無明所覆,無明幻出六道依正果報,所以就有業感緣起的義理產生了。
若依法相唯識來說,此性識就是虛妄的阿賴耶識。因阿賴耶識,為宇宙萬法生起的依止,所謂‘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故不但為一切法依止,亦為聖凡迷悟的根源。但此識本身是‘無覆無記性’,沒有什麼染污的,因有第七末那識執之為我,常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惑相應,故使本識成為染污,而由此本識所變所緣而起的諸法,都成為有漏不淨的業感之法了。然其尚有一個可以左右或操縱七八二識及前五識的,則為構思運動力最強的第六意識。此識以第七識為所依根,與前五識相應和合,造諸善惡之業,皆納內第八根本識中,如倉庫盛物,隨時出內,隨意作主,故此亦為諸法染淨的中心;因使眾生逞兇為非,墮落惡趣,固為此識;而使眾生修觀改善,漸階佛位的,亦是此識。所以天台家談到觀心,要滅之又滅,滅到唯觀此現的芥爾一念,此芥爾藏心的一念,即是意識。所謂‘眾生性具三千之寶,為煩惱六賊所覆,意識惡王所害’;故觀此一念,使之清淨,猶如‘擒賊先擒王’,亦似‘伐樹得根,灸病得穴’了。
這裡說業感緣起,而這業感從染的方面看,都是罪惡不淨的,我們若要改變惡的,不淨的業感,而成為善的清淨的業感,那麼,全要賴此意識來聽經研教,多聞薰習,能觀心自在,即得大光明,就可使之改染為淨,這時,不定識性,都可成為決定的清淨性識,身心與國土,亦與之同沐清淨之化了。
第三節 眾生為何度之不盡
在本品中,佛說到眾生因性識不定,或善或惡,隨境飄流,出入生死,淪沉六道,‘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語已沉痛,不料四天王又問到:‘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這一問,卻觸動世尊無限感傷的情緒,因眾生沉迷不醒,或暫醒復迷,致勞菩薩憂慮勤苦,工作無有已時,所以‘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是因‘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這意思:一因眾生出而復入,悟而復迷,反覆無常,故度之不盡;二因觀未來無量眾生造業招果,如蔓牽連不斷,故菩薩要再發願,度之又度。聖者從悲愍迷人的沉痛心情中說出來的話,幾乎聲淚俱落,故縱使他是‘金剛怒目’,心如鐵石一樣強硬的四天王們聽了,也不覺涕淚橫流,彷徨悲嘆起來了!
第四節 看地藏是如何說法
地藏菩薩所度脫的眾生,如‘因蔓不斷’,所以願,是發了又發;法、也是說了又說。那麼,他說的多是什麼法呢?世尊說:‘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諍報;若遇譭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丑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譭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我慢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斗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粗略說。’有如是因,得如是報,因果之理,絲毫不爽,一經說穿,毫不奇怪。對何等人,說何等法,這正是菩薩說法的善巧方便。說法既然逗機,使受感化者,便可發生實際的作用,好過‘話不逗機半句多’,縱使你妙舌燦蓮,說到天花亂墜,不與實際情形發生關係,那不但失去了說法的作用,亦見不到有佛法的好處了。
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一以第一義。不說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諸佛以真俗二諦為眾生說法,菩薩亦何嘗不以真俗二諦為眾生說法?有些菩薩,從真諦為眾生說空、無我、無相、無願的勝義;有些菩薩依俗諦為眾生說因果事相之真理。但真乃即俗之真,俗亦即真之俗;否則,真俗不融,是非各別,那還配稱圓妙的佛法嗎?所以我們現在對地藏菩薩說的因果事相之法,倒不覺它是淺顯,粗俗,祗覺它是語語實際,句句貼切。從平淡無奇的一切事物中,從耳目所接的日常生活裡,隨手拈來,都成妙諦;隨口說來,都是正法。其實真正的佛理,也正是不要離開現實的俗事,離了這些現實因果的俗事,試問還從那裡去談玄妙的佛法呢?太虛大師有偈云:‘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識得其中意,都在尋常日用中’。現在地藏菩薩從這些俗事來談佛法,正見得他說法的大權善巧,同時亦見得出菩薩底心事來!因菩薩發願度地獄中的罪苦眾生,而眾生的心情,大都是‘畏果不畏因’,墮到地獄來受苦,才覺到地獄的惡狀可畏,而平時在生作業造因時,卻並不覺到半點可畏。所以菩薩要在感報上,找出感報的因子來對照,如說你今生‘短命’,不是因你的‘宿殃’‘殺生’太多所致嗎?由此可見地藏菩薩說這類法門,都是從實際的經驗中得來,腳踏實地來說的,不同常人空談闊論,光是一味唱高調說漂亮話的。
第九章 普賢菩薩請說業報
在地獄名號品中,因普賢菩薩的請說‘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末法眾生知是果’,所以地藏菩薩就舉出許多地獄的名號,和受罪眾生的苦境。
第一節 根本地獄眷屬地獄
在佛經裡說到地獄,有十八大地獄,十六小地獄。依俱舍論,把地獄分為三大類:
一、根本地獄,有八大地獄與八寒地獄,即俗說十八層地獄。八大地獄:一等活,罪人斫剌磨搗後,風吹復活;二黑繩,先以黑繩秤量支體,而後斬鋸;三眾合,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害;四號叫,逼於眾苦,發號怨聲;五大叫,逼於劇苦,發大叫號;六炎熱,火熾周圍,苦熱難堪;七大熱,為熱中之最極者;八無間,即受苦等五無間。八寒地獄,俱舍智論,列名稍異。據涅槃經云:所謂阿波波、阿吒吒、阿羅羅、阿婆婆、優缽羅、波頭摩、拘物頭、分陀利。前四取寒冰寒顫之聲;後四取蓮花青黃赤白之色,即地獄外壁形似蓮華的顏色。
二、近邊地獄,即十六游增地獄,近在大地獄邊緣;亦即十六小地獄,為副地獄,或眷地獄。在每一大地獄的四門,各有煻煨增,尸糞增,鋒刃增,烈河增之四處,合為十六處。若以八大地獄總計,合有一百二十個,都是罪人臨時游履增加的地獄,所以叫游增。這因罪人們在大地獄受苦受得夠了,或打妄念想找個臨時游適的地方,誰知業力不可思議,即刻在業識上出現另一似可游適的境界,誰知一入之後,仍舊是嘗寒顫慄悚或焦頭爛額的滋味;所以說游增,不是說臨時真的增加了什麼遊樂自在的場面,如果或可以享樂的,那就不叫地獄了。想起筆者從前在上海,有人向我說他去看諧星韓蘭根和劉繼群扮演的‘地獄獵艷記’,見到血湖地獄裡有很多女鬼,他們就去獵艷了,這種人真可說荒誕不經,乖謬絕倫,聽到地獄二字沒有半點畏懼,已是因果觀念淡薄,反而起了獵艷的妄念,真是死有餘辜!鐵床抱柱地獄,不叫這種人去入,還留待誰去入呢?
三、孤獨地獄,即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不定的地方,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地獄。現在本經所講的正地獄,即阿鼻地獄,為主要的地獄;其他的眷屬地獄,有四角、飛刀、火箭、夾山、通槍、鐵車、鐵床、鐵牛、鐵衣、千刃、鐵驢、洋銅,抱柱、流火、耕舌、剉手、燒腳、啖眼、鐵丸、諍論、鐵呋、多嗔、糞尿、銅鎖、火象、火狗、火牛、火馬、火山、火石、火床、火梁、火鷹、鋸牙、剝皮、飲血、燒手、燒腳、倒剌、火屋、鐵屋、火狼、這些都是小地獄。
第二節 無情的業報不能替代
地藏菩薩說了地獄名號,又對普賢菩薩嘆息道:‘仁者!此中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深,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之為力,亦足驚人!眾生隨著自己所做的善惡業結,如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各自升沉,毫無假借。故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本經中,則更說得剴切明白:‘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在這廖廖數語中,卻道出了人生的真情真境!人生勞碌,熙來攘去,忙個不了,多半是為家庭,為兒女,誰知口氣不來,便是來生,‘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到那時一切罪報,自作自受,絲毫不容假借,雖親同父子妻女,亦同陌路之人,不能替你代受。所以仔細想起來,人生若只是為自己的家庭兒女忙碌,不為社會大眾多謀福利多作功德,那還是很愚蠢的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替兒孫做馬牛’;這也是人生修養的經驗之談吧。
因果報應之事,摩登時髦的人,或淺見近視的人,大都不肯深信。他們以為:如果有因果的話,何以眼見許多為國為人的貞忠君子,或樂施為善的厚道長者,往往多是被人殺害而死,或死於非命且死得很慘呢?或作善者而不得好報,作惡者反得好報?尤其是社會上那些欺詐棍騙,行同盜賊,窮凶極惡的人,千夫所指,個個都望他早死,而他不但不死,反而高樓大廈,快樂享受,而且還死得很好呢!如果有因果報應,這又是怎樣講得通呢?這就是我所說的戴近視眼鏡的人,目光很短,只看到僅有的現在,看不到稍遠的將來。若依世間現世的因果理論來說,這的確也是難得解通的;但依佛教的三世輪迴的因果來說,那是沒有解不通的,而且還能解得很透徹的。佛經說:果報有三種:一生報、二現報、三後報。生報,即前生做善做惡,在此生中受;現報,即現在做善做惡,現生即食其報;後報,是此生做善做惡,報在來生,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這裡除了現報如‘殺人者死’為大眾所明白外,其生報後報,即用以解答現世為善者受惡報,為惡者受善報的問題。譬如說現在眼見窮凶極惡的人受到好報,是因此人前世做善的業力甚強,現時已屆成熟,所以先受善報;他現在造的惡因未熟,惡果是在未來。為惡報善如此,反過來說,為善報惡的道理亦是一樣,因此過去所造的惡業己熟,所以現在雖為善,也要先受惡報了。
第三節 地獄的存在問題
地獄是天堂的反面。我們現在既沒有親游天堂,也未曾到過地獄,所以現在經中舉出許多地獄,不信的人,還是要懷疑著:地獄到底有沒有?到底存在不存在?或天堂究竟在那裡?現在說地獄,只需解釋地獄,能知地獄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就可知道天堂究竟有沒有了。
本經說:‘各各獄中,有千百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地獄到底有沒有?從‘此四種物,眾業行感’的幾個字裡,可悟其理。佛教的理論,是雙方面的;由相對的到絕對的,由相待的到絕待的。自相對相待方面而觀,則善之與惡,淨之與染,內心與外物,天堂與地獄,都是存在的,不可否定;若從絕對絕待方面觀之,則善惡、淨染、心物、天堂與地獄,都不能在執情中存在,若認有一法存在,此法即非佛法。譬如現在說地獄,經說地獄中所有銅鐵石火的苦器,都不過是‘眾業行感’而已。這是說在眾生界造了這麼一種業力,在我們的業識中自然影現起地獄的境物。可見地獄的境物,是完全唯心唯識所現的,離開心識業力變現的影像,便沒有真實地獄存在了。故成唯識論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迫事,皆是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實銅狗鐵蛇等事。’又云:‘如地獄中,無地獄主;而地獄眾生依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而起心見,此是地獄處,此夜時晝時。以惡業故,見狗見鳥,或見山壓。’此言地獄以唯心所現,實無心外存在之地獄,只是罪人惡業成時,強自妄見,遂受苦楚,雖獄主閻羅老子,亦不能倖免!因他亦由一種自業之力,生到地獄,晝夜三時受苦時至,鑊湯爐炭,自然出現,難以逃避;起世經云:‘閻羅王受洋銅灌口苦後,自發願言:願我從今捨身已,更得身時,但於人間受生,如來法中信解,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既出家已,願得證道,不復於後世受生!’故獄主雖有主權治人之苦,而自苦卻無法躲免,所以佛教說業力不可思議,便妙在這裡!又決定毗尼亦云:‘我說地獄諸苦事,實無惡趣可來往;刀杖鉾銷眾苦具,亦無有能造作者;有分別故而見有,無量苦毒逼其心;猶如分別諸幻焰,於此分別悉皆空。’此亦言由妄想業力,心有分別,所以就有外境的苦器出現,毒逼其身。故知有分別業力的妄念,便落於相對相待的境界,染是染,淨是淨,天堂與地獄的存在,絲毫不容雜亂;若能‘於此分別悉皆空’,到於悉皆空,畢竟空,不但所執的外境空,能執的內心亦空,就達到絕對絕待的境界,這時不但地獄與天堂都不能存在,即佛與眾生之相亦都不可得了。所以佛法在相對的境上,固說唯識無境,唯心無物;而到絕對的地域,則不但天堂地獄的境相全要掃蕩乾淨,即認為唯心唯識的心識,亦都要掃蕩乾淨,渣滓不存,故成唯識論云:‘若執唯識是實有者,亦同法執。’唯其有此種絕對絕待的理境,故如楞嚴等經說:‘一人返妄歸真,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虛空亦可消殞,大地亦可粉碎,到此田地,試問地獄天堂的名字,還能安得上去嗎?佛之哲理透徹深妙,便在這些地方,如能靜心思惟,自可洞悉其趣。
第十章 如來稱讚修福
在第六如來讚歎品裡,佛說:‘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當時有一位普廣菩薩在座,就請佛‘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佛應所求,當時就說了許多地藏菩薩怎樣利益人天大眾的因果等事。現在摘要綜合說明如下:
第一節 供奉譏毀的得失
(甲) 供養得福
供養地藏菩薩得福有好多種:
(一)不要說供養,只要聽到菩薩的名字,表示恭敬,或合掌、讚歎、作禮、戀慕、這人便可超越三十劫之罪。
(二)若人彩畫或塑畫菩薩形像,對之一瞻一禮,就可百返生忉利天,永遠不墮惡趣;即使天福享盡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益。
(三)若有女人厭離女身,每日以華、香、飲食、衣服、繪彩、幢旛、錢寶物等供養,便可盡此一報,更不會受女身;除非你自己懷慈悲願力,要受女身,度脫眾生,那便沒有話說。
(四)若有女人自厭丑陋,或厭多病,但於菩薩像前,志心瞻禮,以後便可獲美貌莊嚴無病無痛之身。
(五)若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歎,或勸他一人至多人信奉供養,就可於此世或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護衛,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乙) 譏毀獲報
讚歎的反面,就是譏毀。信的讚歎既得大利,不信的譏毀亦獲大損。經云:‘未來世中若有惡人,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非;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這點,請大家特別要留意!譏笑尚且如此,若別生惡見,欲要毀滅聖像經像,那就更危險了。
第二節 其他種種的福利
(甲) 久病離苦
有許多人生了怪病,久處床枕,輾轉纏綿,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夜夢惡鬼,游於險道;或睡中叫苦,慘淒不樂;這是什麼緣故呢?經說:‘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辯是事!’解決方法,是對諸佛菩薩的像前,高聲轉讀此經;或取病人可愛的衣服寶貝,莊園舍宅等物,再三地對他說明:我今為你對經像前捨物供養,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燈,或施常住。只要病人神識未散──一日至七日,對他高聲表白,高聲讀經,那末他命終雖有重罪應至無間,亦可消滅解脫。為人讀誦,功德尚且如此,何況自己能讀誦,書寫,乃至塑畫形像供養呵!
(乙) 夢魅得度
有許多人,或夢或寐,見諸鬼神;或其他種種怪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這是什麼緣故呢?經說:‘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的)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故解救的辦法,是要此眷屬自讀此經,或請人代讀此經,讀得數篇,經聲畢時,那些惡道眷屬,便得解脫,從此夢寐之中,永不復見了。
(丙) 下賤求悔
若有下賤奴婢之人,諸不自由,覺知宿業要懺悔的,只需志心瞻禮地藏形像,或一七天內念菩薩名萬遍,轉生就可生尊貴之家,不再經歷三惡道苦。
(丁) 生產獲福
婦女若將生產男女,能於七日中早讀此經,更為念菩薩名號萬聲,則所生子女,即使宿有殃報,亦可解除;而且安樂易養,壽命增長。如果這孩子是承福而生的,那就更增安樂與壽命了。
(戊) 齋誦感報
佛教中人有年三長齋月:正月、五月、九月。有月十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有月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四、三十。此齋月齋日,皆有天人下凡巡查世事,能齋戒清淨,天人歡喜擁護,自己亦福報倍增。經說能於十齋日讀誦此經,可令讀者所處五百由旬內無諸災難;且能令‘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無諸橫病,衣食豐益。’
第十一章 怎樣能使存亡兩利
在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薩與大辯長者,為眾生謀實際的利益設想,問答出幾條道理,與我們眾生的存亡兩方面,都有很切身的關係。利益是重在為他方面;但為他人得了利益,也即是自己的功德,故功德之與利益,也有連帶的關係。妙玄云:‘功德利益,一而無異;若分別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今品中地藏與大辯的現身說法,多為自勸他人,不為自身,志在存沒俱利。又科註謂本經所講的利益,有三種意思:(一)遠益,如前忉利天宮所集大眾,除諸佛菩薩已種、已熟、已脫的,餘天龍八部之眾,都是由菩薩久種善根而未熟脫的;(二)近益,自地藏菩薩在賢劫的拘留孫至釋迦四佛以來的眾生,有種、有熟、有脫的,現在皆來天宮聽法;(三)當益,即本品後所講的那些‘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上菩提心’,都是當文所獲利益的。
第一節 地藏觀察眾生罪福
(甲) 善心老是難發易退
地藏菩薩在本品中擘頭就說:‘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這幾句話,說得極緊要:(一)是眾生境界,平時舉心動念,多屬罪行,而自己迷而不知;(二)或有起善念做善事的人,亦多屬一時偶然,發些‘流水道心’,遇到惡緣現前,不稍說要退失此道心,即做善的,往往亦會變心。如僧護經云:‘閻浮提人為性難信,由行善而獲利益,自宜進益無間;乃因獲利,返退初心。’世間人因做善事而獲利,因利多了,反而造業,退失初心,這是比比皆是。故寶雨經云:‘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復成就微少善根、暫時非久。’寶積經亦說:‘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即是說:魚的子,庵摩羅樹的花,因中很多,長大成果的卻很少,這和菩薩初發心的多而不退心得到結果的很少是一樣的道理。眾生罪業既多,善心亦難發易退,故地藏菩薩對此道理,剴切陳詞;不然,‘惡習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所造的罪業,就如江流氾濫,不可收拾了。
(乙) 臨終為何必要戒殺
善心既是難發易退,所以人生在世,平時必是惡多善少;那末到臨終的時候若是自己仍無緣省悟,家人眷屬亦宜為他修善資福,懸旛,燃燈,讀經,供佛,稱念佛菩薩聖號,這些都是功德;尤其是為臨終人稱佛一名一號,使他臨去之心,改惡向善,‘一入耳根,永留道種’,雖然他平時多惡應墮,因此亦可消滅罪業,挽回頹勢。如不此之圖,反而為臨終人廣殺生命,‘拜祭鬼神,求諸魍魎’,希冀他的病好,這反成為倒行逆施,於病人祗是有害無益。故經說:‘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使病人的罪業‘轉增深重’。為什麼呢?
(一)假定說,這個病人平時作善應該生天的,因為你為他殺生,多結冤家,使此病人命終,業鏡台前,殃累對辯,反而拖累了他,使他遲生善處。
(二)這病人如果在生未曾種少善根,則據自業,必受惡趣,而現在為他殺害,更增重了他的罪業,如知其事,何忍出此?經中為此事說了一個很好的比喻道:‘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即是他的罪重已夠受苦,而你為他殺生,更加一點罪給他;這種動作,真是其愚不可及也!況經中勸我們不要‘拜祭鬼神,求諸魍魎’;可是本經雖廣說因果報應之事,卻排斥妄求神鬼的迷信,則知其所談因果報應的事實,是要我們從佛法的正理去認識而樹立自己的正信的!
第二節 大辯發問修齋功德
佛法勸人平時佈施作善,以及臨終又勸人打齋結緣,誦經禮懺,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到底有沒有功德呢?這可從兩方面講:
(一)從出世法說,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涅槃生死,猶如昨夢。達磨對梁武帝所謂:‘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此功德,不以世求!’那麼,對於世間人天的有漏福果,根本是不大著眼,有沒有還是另外一件事。
(二)從世間法說,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天福緣的因果事宜還是不可輕視的!況且五戒十善的善行,不但為修人天福報的資本,也為出世三乘的基礎,如果不依此為出世階梯,則菩薩和佛果都是無從建立的。只因本經註重教化地獄眾生,故廣談因果事相,這亦是勢所必然的。
(甲) 亡人七七期內為何需要修齋
大辯長者為這個問題,曾向地藏菩薩發問:‘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否?’菩薩在經中乃分幾點來答覆:
第一、‘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平日作善的,臨終再加念佛名作助緣而得無罪解脫,是易信的;但惡人重罪,臨終聞一佛名便得解脫,豈不是便宜了他,如何使人信得過?從前印度有個國王,對那先比丘提出這個問題,表示不信。那先說:‘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不因船故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泥犁。’這是說事急心專,故功勝平時,亦如‘真金一兩,勝百疊之艷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聚草。’
第二、為人‘在生不修善因,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因此勸人應在健時自修,分分自獲,不必待死後空望他人修福,而自己所得到的只是‘七分之一’而已。
第三、說到人死七七四十九天之內,為何需要作功德超度?要了知此中意義,須先知道佛說我們生命的循環流轉,常經‘本有’‘生有’‘後有’‘中有’的四個階段。本有是本具的生命;生有是生時的生命;後有是死時的生命;中有是介乎後有到生有之間的生命,亦叫‘中陰身’(編者註:亦名‘中有身’),據經旨,極善之人與極惡之人,死後皆無‘中有身’,因極善死後即上升,極惡死後即下沉,不須等待業司辯論業果,審定判決;唯善惡參半之人,死後七七日內,神識如癡如聾,不知皂白,須待業司論判善惡,方得出處。但在審判未定之際,神識自畏據業受苦,恐怖萬千,甚望生前家眷為他修福,資往善處。華嚴經云:‘人欲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業者,見閻羅持諸兵杖,囚執將去。’瑜伽師地論云:‘人死中有身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死而復生;如是展轉生死至七七日,決定得生。若有生緣,即不定。’此即說中有身壽長只有七天。七天之後若無緣轉生,又來個七日;如此壽命最長的到四十九日為止。故生人如為亡者做功德,頂好在七七日內;不然,亡者已捨中有轉身,用不著你來超度,即超度亦已失去那亡者渴望等待救濟的緊張局面了。
(乙) 修齋功效如何視行者誠懇而定
根據經文所述,營齋資福,自然有功德的;但功德之大小,全視施者與行者的心意清淨與否,態度誠懇與否為轉移。故經說:‘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這就是施供者誠懇表現,為施供應具的條件;如果是‘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足見佛法的功德,全從精誠勤懇中得來。又‘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施者精誠勤懇,亡者都祗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那麼,大家在生時應要自己努力修持,修一得一,修十得十,真是‘求人不如求己’了。
第十二章 獄吏陳述二三事
佛法說眾生無盡,世界無邊,如現在科學家說地為地球,月為月球,星為星球。天空中有無數的星球,每一個星球中都有人類住宿,等同一世界。那麼,佛法說世界無邊眾生無盡,在現代科學家的眼中觀來,反不足為奇了。如現在說的地獄,即我們住的世界下面另一個世界。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國家組成的因素,是土地,人民,主權。那麼地獄的國土亦不能例外,當然亦有這獄土,鬼民,職權的三個條件的了。本經在閻羅王讚歎品裡,列出諸鬼王與鬼官的名字,也不足為奇。但其中有閻羅、惡毒;主命三位鬼官陳述自己在位當職親歷的事實,使我們聽了,也覺得無限的悵惘!
現在順便介紹一下閻羅王的略歷:閻羅亦作閻魔,此翻‘雙王’;因有兄妹二人,皆為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男女分治,亦像我們世界的法制。又苦樂並受,叫做雙王。淨度三昧經云:‘昔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如生王共戰,兵力不敵,因立誓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頭有角耳,皆悉忿懟,因立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即今閻羅王;十八大臣即諸小王;百萬之眾即諸牛頭阿傍。長阿含經云:‘閻浮提南,有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縱廣六千由旬,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在前;若鑊入宮內,王見怖畏,捨出宮外;若鑊出宮外,王入宮內,有大獄卒,臥王熱鐵上,鐵鉤擗口,洋洞灌之,從嚥下徹,無不焦爛;事竟,還與采女,共相娛樂。彼諸大臣同受福者,亦復如是。’所以前說閻羅王是苦樂並受,也是自己業力使然。這是從實感受生而言。若從方便示跡來說,則閻羅與主命、惡毒二鬼王一樣,他們都是菩薩為攝化眾生而示現的。
第一節 閻羅詰問眾生為何不依教化
閻羅是獄主,為鬼官的總司令。地藏菩薩為幽冥教主,與他素有往來。這番如來既在忉利說經,讚揚地藏神威功德,所以亦必仗佛慈力,統領無量臣民,俱到忉利聽法。聽至第八品,就向如來提出一個眾人所同的問題:‘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世尊的答覆,是說此界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菩薩雖費盡苦心,百千劫來以方便力,拔出他們的根本業緣,暗示他們的宿世本事,使之省悟,無如他們結惡習重,在三塗中,入而令出,出而復入,縱使菩薩久經劫數度脫,仍度不盡這些積迷難返的眾生。譬如迷路的人,誤入險道,須臾之間,將被虎狼獅子蚖蛇蝮蠍毒死;有明眼知識,導之令出,並告他如此險道,喪身失命,不可復入。但迷者不久忘記此事,又復誤入。如此旋出旋入,無有已時,完全是自業之力遣使,自己若無徹底覺悟,菩薩雖有無量神力威德,亦奈何他不得。故知佛教雖說要仗佛菩薩的他力護助,使之超拔,但護助祗是護助而已,如果自己不堅志勤修求脫,佛菩薩亦只有感到‘愛莫能助’。所以佛法主自力更生,不同其他宗教依賴上帝或梵天,於此理最為明顯。
第二節 惡毒報告衛護善人經過
佛經中說:學佛修持的人,若是修得如法,行住坐臥出入往還之間,都有許多善神護衛你,無論如何也不會令你無辜橫死,所以戒律上說:持得一戒清淨,有四位護法神跟你作保鏢;若五戒清淨,就有廿位隨身跟從你的好保鏢。祗要你在修養上稍為有過一點工夫的,就會相信這些話是很確實的,決不是一種乖謬的說法。唐代律宗初祖道宣大師,戒品冰清,梵行玉潔,一日行走山間,將跌入深坑,為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子護住,得不受傷,嘆為奇跡,這在佛門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事。又如藥師經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兩神跟隨你,一個記善數的,一個記惡數的,跟到你死為止,把你一生的善惡登記表記得清清楚楚,將來呈報他的上司,備以償善罰惡之用,但這不是保護你的神,是監察你的使者。現在本經中有一位惡毒鬼王對佛說:世尊!我等諸鬼王在閻浮提的,其數甚多,或利益人,或損害人,舉動各各不同。但因眾生業報所致,使我的眷屬惡鬼,遊行世界,終是害人多而益人少。雖然,我們在遊行時,看見人家有一毛一發那樣細小的善事,或一旛一蓋少花少香供佛的,或轉讀尊經時燒香供養一句一偈的……我們敬禮這些人,如敬事三世諸佛一樣,並且會敕令諸小鬼和土地中有大力的護衛他們,使一切惡事、橫事,及各種不如意的事都不入其門。由此可見惡鬼們雖然有時不免惡作劇,但對依佛法修行的人,還是費煞苦心來擁護的。那麼,我們人類為何不深自反省,而多作惡,使惡鬼們看到,也感到頭痛而唾棄呢!
第三節 主命亦來一個沉痛的報告
主命鬼王,是菩薩示跡來主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生死二時的壽命等事的。因為他的職務是主理閻浮眾生生命的,故對這方面的事,別有實際的經驗,說來不同泛泛。我們聽了他在經中一番沉痛報告,真不知作何感想呢?
主命尊者的報告,文有三段。第一是‘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這不是說得很沉痛嗎?接著又說:‘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這是說到婦女生產時有關殺生的問題。生產時應要廣修善德,保護母子平安,令諸鬼神歡喜,這是很合理的;而不此之圖,反貪世俗口腹,恣意殺生,淫歌艷舞,花天酒地,鬧得胡天胡帝,不但鬼神憎厭,亦令母子增罪,這又何苦來呢?殺害一事,今古同憐,無非體天道好生之德,存人生難得之命;況欲增我慶喜,而喪彼生命,於仁慈惻隱的道理上,都說不過去的!蓮池大師云:‘生子不宜殺生,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古書說:‘昔周豫學士,嘗煮鱔,見其躬身向上,而首尾就湯;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躬身避湯者,以愛子故。’可見人畜雖異,愛子心同;明乎此,普告世人,生產殺生,豈不傷仁太忍嗎?
第二段是說:‘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只,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集聚眷屬!’這是誤了主命及諸神保護的好意。同時亦見得一個人生產時,是有好多魍魎精魅來爭食腥血的。平時好多人,都怕人死時有鬼,殊不知生時亦多鬼怪,又不可不慎之了。
第三段是說:這世界的人臨命終時,不論善惡,他都一律保護,使之不落惡道;如果人能修善法,則更能增加他保護的力量與勇氣。為什麼緣故呢?他說:閻浮提有百千惡道魔鬼,專喜引人墮落的;即使你是善的人吧,臨命終時,他們亦會變作偽君子,或變為你的父母兄弟乃至諸眷屬,用甘言蜜詞,引你誤入惡道;何況你自己若是本身做惡的,那正逗合他們的口味,自然更危險了。這情形亦與我們現世一樣,你看現在的社會上,有許多的偽善君子,陰險詐猾,盜名欺世?又有多少惡人,存心不良,引誘許多良家的青年男女去墮落。‘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於此,可見主命鬼王說的一番話,不但在天道或鬼趣引起作用,就在我們人世──在今日洋場十里,軟紅萬丈,人慾橫流的現實社會裡,亦可發生很大的作用了。
第十三章 以稱佛名號為正行
佛法的修學,分難行道與易行道。難行道是正行,易行道是助行。如六度四攝等菩薩所修的難忍堪忍,難行能行的,都屬難行道的正行;如念佛、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隨喜等都屬易行道,屬於助行。但本經的觀點不同,推揚因果業報,主張解除眾生現實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故以稱名念佛的簡便之行為正行,以佈施修福等行為助道,於是就有稱佛名號與校施功德兩品的產生。科註謂:‘前來諸品,或發明六道之相,或讚歎地藏威神之力,或廣明利益存亡之輩;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則初地藏救拔之心,期與眾生同成佛果之願未滿。欲成佛果,必須稱名,故有稱佛名號品之來也。’
第一節 本經所稱的佛名
十方世界,都有佛土,眾生稱念,隨願往生:如欲生東方琉璃淨土,則稱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欲生西方極樂淨土,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欲生上方兜率淨土,則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這幾尊佛是與此界眾生特別有緣的,故名聞極為普遍;其他十方許多淨土許多佛,如能專心稱念,都一樣地可以往生。又諸佛名號,名實皆真,才舉鴻名,萬德全備,一稱嘉號,眾罪齊收;且十方世界,佛佛道同,如能如法如理而念,則稱一佛名亦等同稱十方一切佛號,固不容拘泥固執於其間,而自生障礙,反而失去了念佛利益的意義。
本經所列出應稱的佛號,有無邊身佛、寶性如來、波頭摩勝如來、師子吼如來、拘留孫佛、毗婆尸佛、寶勝如來、寶相如來、袈裟幢如來、大通山王如來、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等。因這些佛都是福慧莊嚴,與此土眾生願力大,緣力亦大,故能至誠禮念,便得種種利益。或滅重罪,獲福無量;或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或得千返,生六欲天中;或得無量諸佛,摩頂授記;或為天上梵王;或永不墮惡道;或得阿羅漢果;或遇恆河沙佛;都成為自己得道的勝緣。又這些佛,在普通經典裡,亦是老僧常見的。大寶積經中且舉此等三十五佛,說我們眾生欲求福慧辯才,每於午夜清晨,沐浴焚香,志誠禮念此等諸佛名號,則一切所願,必可隨所樂求。則此經舉此諸佛,自然亦別具勝義的。
第二節 稱佛與念佛
淨土宗談到念佛的法門,有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在淨土三經中可以見到:如阿彌陀經,是重在持名念佛;觀無量壽佛經,是重在觀想念;無量壽佛經,重在廣修念佛的功德。現在本經所說的‘稱佛名號’,是近於持名念佛。
念佛與稱佛,若加以研究,是有區別的。念佛之念,不是專指口念,是指觀念之念,約觀心而說的;由觀心而念佛,才會得到念佛三昧;不然,光指口念,那就任你念佛一世,念到頭髮鬍鬚都白了,也不易獲得念佛三昧。所以從前智者大師,立了四種念佛三昧,通名念佛,都約觀心念佛而說的,唯觀心才能達到三昧的定境。如慧遠大師在念佛三昧中,曾三見彌陀與西方淨境。善導大師念佛一句,口放一光。這些都是由觀心念佛而獲得成就的。而此經為重罪眾生從惑、業、苦中獲得解放,故特為讚揚稱念佛號的功德。在五停心中說:‘多障眾生念觀’。業障深重的人,無力做別的工失,只有念佛先消宿障,則做起其他行門來,才會漸上規道。故此經為重障罪人,開示稱念名號的法門,是很對的!禪秘要法經云:‘有禪難提羅漢,問滅罪法。佛告禪難提及敕阿難:汝等當教未來眾生罪業多者,為除罪故,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諸業障、報障、煩惱障。念佛者,當先端坐,叉手閉目,舉舌向齶,一心繫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當觀像……’這是由持名念進到觀像念,以至於實相念,皆由一心繫念,專趨一境(即心一境性),而得成念佛三昧。
稱佛,或如本經的稱佛名號,即同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稱佛既然亦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則念佛三昧亦是成功的。這樣看來,念佛與稱佛,又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其原故或在念佛的念字,稱佛的稱字,不作口念口稱,要作心念心稱,那就會異曲同功。其實這都是些實際功用的境界,說多也是無用,做來便知,真是‘法無定體,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又智者大師說:‘一心稱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種不生(自、他、共、離四種性計),與空慧相應,(四性既離,即知無生),是理一心。’念佛稱佛,既由事一心而融於理一心,那還談得到兩者分別嗎?故念佛寶王論說:‘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則知不論念佛與稱佛,都可達到理想中同一的目標。
第三節 人生與念佛的關係
人生一定要念佛嗎?不念佛不可以嗎?當然可以;不過不念佛,就沒有那麼好──為什麼呢?因為人生在世,不懂佛法,胡糊塗塗,造了許多罪業,都不自知覺;若知佛法,明白眾生是因業緣而來,你以為自己是一身清白,毫無瑕疵,其實沒有業緣罪障,你是不會來的。那麼你若懂佛法,當然不會大言不慚,說自己都無罪垢了。既有罪垢,就要憑佛法的念佛懺悔來解決,這就與人生有起關係來了。況人生在世,光景無多,寒暄數十,如駒過隙,其間雖有不少的快樂,卻都是暫時性質;那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卻是長久的。佛說四不可得經云:‘世有四事,不可護致:一曰年幼,顏色煒燁,眾人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欲使常少不老者,終不可得。二曰身體強健;謂為豪壯;疾病卒至,眾患難喻!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三曰欲求長壽,五欲永存;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終不可得。四曰父母兄弟,恩愛榮樂;宿對卒至,如湯消雪,欲求不死,終不可得。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於世。諸佛興世,既為解決人生四苦,可見人生與學佛、念佛,還是很有關係的。因為今生的四苦是果報,其由來由於前世的業因,欲懺業因的愆尤,莫過於念佛。經謂:‘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生死之罪。’又云:‘佛滅度後,若眾生欲滅罪者,佛雖不在,繫念諦觀形像者,諸惡罪業,速得清淨。’
本經前面說了許多地獄罪苦眾生,皆因在生不知佛法,沒有念佛,所以墮落;
故學佛念佛,能使自己心念清淨,輾轉增勝,至於佛位。增一阿含偈云:‘諸有皈依佛,不墮三惡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佛經裡說:我們眾生,本具佛性,個個平等,只為業重,積迷不返,生死輪迴,頭出頭沒。煩勞了地藏菩薩等費煞苦心,終是度脫不了;如果自己由學佛因緣,一旦覺悟,翻然改圖,斷惑契真,則眾生也當下是佛了。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眾物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但未遇智者點示其處,日受貧窮之厄,時懷失珠之憂;才聞指示,即知本有,貧女髮藏,受用無窮,力士見珠,歡喜無量。’這又見得學佛念佛與人生的關係了。
第十四章 以佈施修福為助道
佈施修福雖為世間法,亦為修出世聖法助道的勝緣;況依般若大慧,修無相佈施,即世間法而成出世法,故菩薩六道妙行中,首言佈施。佈施有說二種,或說三種。二種即財施與法施:財施包括一切飲食衣服,國城珍寶的外財,和自己身命的內財;法施,即世出世間種種善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有說三施,即資生施、無畏施、法施。資生施,即上外財與內財的佈施。無畏施:積極的,是助懦弱者以強力,給膽怯者以勇氣;消極的,以及持戒不惱,忍辱不報有冤等等。法施即與眾生說諸善法,如精進,則說法不倦;禪定,則觀機說法;無冤;智慧,則說法不顛倒。這樣看來,三施是體通六度、只一檀施、已攝盡餘度了。故佛法的行門雖多,佈施已可以攝盡無遺。因此本經在以‘稱佛名號品’說念佛正行後,又來‘校量佈施功德緣品’說助道之行。但佈施雖要校量功德的大小,是為引起行者的判別力,使他們知佈施應如何施而才合法,如何施而獲大福利。綜觀品中所說的道理,不出就能施的施心和所施的福田來比較功德多少,今略述於下:
第一節 校量施德的主要點
佈施何以要校量功德多少呢,地藏菩薩方便權巧,先把這問提出問佛道:‘我觀業道眾生,校量佈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我們在未說到佛的答覆以前,先來研究一下。為什麼同樣做佈施功德的人,有的只一生受福,有的十生至百千生受福,功德的輕重距離有如此之遠呢?這,主要點完全在乎能施者的施心淨和不淨,與所施者的福田德或不德而發生出差別。如以能佈施者的心地來說,如果能施者的心是清淨的,所謂:‘淨心者治心故施、莊嚴故施、為得第一利故佈施、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佈施,亦復如是。’若懷著這淨心好心來施,則雖施少物,功德卻是很大。如本經所說的一個國王或大臣能大發慈悲,善言慰喻,親手持物,施與一個最貧窮下賤的乞丐,其‘所獲福利,如佈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如從前佛在只園,舍利弗以一缽飯供佛,佛看見身旁有隻狗,即將缽飯施與狗吃,同時問舍利弗道:‘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利多呢?’舍利弗言:‘佈施狗得福利多!’佛即加以印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於田。但不懂此理的佈施者,或以為佈施佛不如施狗,那麼要佛作甚?那又大錯特錯了。反之,如施心不淨,或為失財故施,或為自己親愛故施,或輕賤他不恭敬而施,或高傲而施,或為虛榮而施,或為……而施,那麼功德就很少,因為你的施心有分別有限量,功德也就有限量了。
再從施田來說,那麼無論如何,都是以施佛功德為最大,狗子決不能再拿來做比擬了,這完全在觀點上的不同。故如四十二章經說:‘施與閻浮提凡夫人,不如施彼仙人得福多;雖施仙人,不如施一須陀洹,施須陀洹,不如施斯陀含;乃至施百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得福多。’又大論云:‘佈施之福在於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花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這就因施田妙故,得大果報,則知大福,亦從良田而生。這樣看來,從心從田,各得其利,在乎如法,其間固無矛盾之存在,亦不須加以會通;不過據理而論,萬法從心,一切功德福利,唯心可以左右之,支配之,心有分別則福少,心無分別則福大,如此,則當以‘大福從心’為勝了。
第二節 分別施福的差別緣
佈施所獲的利益,雖以從心從田為主眼,但因佈施時的因緣差別不等,故獲報亦勝劣有別,因此在本品中,加以比較量度,使愛佈施修福的人,可以自己的智慧來抉擇取捨的作法。今據經文,略述於後:
(甲) 施卑劣根闕福
卑劣根缺,是指最下賤貧窮的人,或六根不具的如手足不全,癃殘瘖啞,聾癡無目的人。如果有王臣長者一類的貴人,對這種貧賤下劣六根不具的人,慈悲憐愍,親自佈施,善意慰喻,則施一人雖少,其所獲的福利,如施供一百恆河沙佛的功德一樣多。這因富貴者多憍慢自尊,平時施幾個錢給教化子──乞兒,都要罵他幾聲,然後把錢擲給他:‘拿去吧!’那裡肯虛心下氣,親自佈施,還能用軟言慰喻呢?唯其難作能作,故功德亦倍增廣大了。
(乙) 施塔寺聖像福
佛說末世之中,諸富貴者,遇佛的塔寺,或佛、菩薩、聲聞、辟支佛的形像,躬自營辦供養佈施,則所獲之福,來世三劫為帝釋天身,受勝妙樂;如果能將此功德迴向法界眾生,那麼未來在十劫的長時間中,常作大梵天王。鐘意生天享福的人,於此不可不加以注意。
(丙) 施修補經像福
學佛的人,入寺禮佛,見有塔寺壞了,經像破了,發心加以修補,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一同佈施,其所得利,百千生中,常做轉輪聖王;同佈施的人亦常得小國王身。若發心迴向,終至皆成佛道。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然欲修造,理須佛法,造作雖少,得福無量;若不依經,縱多無益。’百緣經說:‘從前有一長者之子,相貌端嚴,天人愛敬,長而見佛,得羅漢道;因他過去世為童子,見毗婆尸佛舍利塔小毀,與諸童子和顏悅色,以坭團塗補,從此多劫受福,今世遇佛得道。’佛說偈云:‘真金百千擔,持用行佈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又一時,佛禮過去佛,諸比丘敬心從禮,佛又說偈:‘人等百千金,持用行佈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這又是‘大福從心’的道理,故華手經云:‘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持,若泥若塊,乃至一磚,終不退轉無上菩提。’發心修補殘破的經像,亦是一樣的功德。
(丁) 施老病產婦福
經說:‘未來世中諸人,見有老病之人,或生產受難的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佈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因此得報,一百劫中為淨居天王,二百劫中為六欲天王,永不墮苦,常受快樂,如能迴向,畢竟成佛。’因老病無依,極可憐愍;而生產苦難,亦等於病人。佛在梵網經中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故佛在世時,常於夜深自巡僧寮,慰問病者,仁慈的作風,是值得後人傚法的!
(戊) 施供大乘經福
經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佈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大乘經典,具諸功德,如起信論說:‘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所以供養大乘經典,能獲如此大利。又聽聞佛法,亦是很需要的;能發殷重敬讚之心,全由聽聞佛法而來的。大論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室中,無燈不能見。’涅槃經云:‘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以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無目,譬凡夫人,常不聞法;二、一目,譬聲聞暫聽法,其心不住;三、二目,譬菩薩專心聽法,如聞而行。’由聽法故,知有這三種人;同時亦知大乘經典的好處,敬讚之心,油然而生,福利之報,亦享之不盡。
第三節 施少福大的問題
經中說:如上面所做的善事,若能迴向法界,普利眾生,則所得之福報,百千生中受勝妙樂,乃至畢竟成佛;但若只迴向給自家眷屬,或自己個人的利益,那末止有三生受樂。即‘三生受樂’吧,亦是‘捨一得萬’了。為什麼施捨少而得福大呢?這是有道理的。雜譬喻經說:‘昔舍衛城外,有婦人清信。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缽中,即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咒願。夫曰:「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復見諦道?」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高四五里,其子歲下數萬斟」。佛問:「其核大小?」答:「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里,歲下數十萬子?」答:「實如此!」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乃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以一缽飯上佛,自然其福甚大。」夫婦心開意解,即得須陀洹道。這樣解釋,道理是很明顯的。如我們中國漢時韓信,窮餓未發達時,食了‘漂母一飯’,後來發達,乃以‘千金報德’。這亦是捨一得千的現成事實,不容你不信;何況為善積德之事,是無有形相,不可思議的呢?
復次,前說佈施修善的功德,迴向自家自身福少,迴向法界大眾福多而不可量,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要在‘住相佈施’與‘無相佈施’上來說明。住相佈施是自己佈施時,心有分別執著,不平等,有限量,故隨其心量所得之福亦有限量,能得到三生受樂,已算是很僥倖了。永嘉證道歌云:‘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因天福一盡,五衰相現,還要墮下來的。從前有個名叫郁頭藍拂的仙人,修到天上最高的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四千劫,天福享盡,墮作耕牛頸領中蟲。即是住相佈施所得人天福果的不究竟。這是生天的話,若在人中享受富貴,因富貴而仗勢凌人,欺人,壓迫勞苦大眾,廣造諸惡,那麼要‘招得來生不如意’的事更多了。所以住相佈施,得福不但有限量,而且還是不徹底,不究竟的。
再次談到‘無相佈施’,是利根智深,了知諸法緣性空,無相可得,不住於有,不住於無,無住而住,住於中道,即是佈施到‘三輪體空’的境界。三輪體空,是指能施的人,所施的物,和能所中間的受物者,都是自性本空,無相可得,三法 輪轉,體自空寂,於其中間,毫無住著,不施而施,施同非施,等心稱性,任運而轉,心量不落邊際,故福報亦稱法界性,量同虛空,不可限制了。金剛經說:‘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住著則暗,不住則明,福德的大小,隨智慧的深淺而轉移,於此又可見般若妙智之重要了。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責任
本經的正宗,自第二分身集會品起,到第九品稱佛名號為成佛正因,第十品校量佈施為助成佛道。地藏本願,大意昭明。此下地神護法、見聞利益、囑累人天的三品,都屬於流通分的部門。
第一節 堅牢地神衛護行者
堅牢地神,有大神力,佛曾當他說:‘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谷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他在品中,先說地藏的願力,為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所不及,因他們雖亦乘願度脫娑婆眾生,願力尚有盡時,而地藏大士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不可窮數。繼而又說:‘現在未來的眾生,在所住之處,於南方清潔之地,用土木竹石,雕成龕室,以金銀銅鐵作地藏菩薩的形像,供養瞻禮,可得十種利益: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願,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闢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又對佛說:‘未來世的眾生,若於所住之處,有此地藏經,及地藏菩薩像;而且這人又能轉讀本經,供養菩薩,我當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這人為什麼值得如此衛護呢?經說:‘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是則但念地藏經,亦可以了生死,證佛道;可見佛法多門,門門皆可入道,門門皆可得度,能否如理作意,如法修行,真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第二節 觀音大士負責流佈
諸佛說法,必先三業清淨,所謂‘三輪不思議化’:身輪現變放光;口輪說法無滯;意輪觀機明確。在見聞利益品中,佛先放光,然後自說:‘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當時觀音大士在座,亦極擁護地藏菩薩說:‘正使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並希望世尊快點宣說,因為在會的大眾,都已渴望得很厲害。佛即為說:見此菩薩,聞此菩薩,所得的種種利益;並叫觀音大士負責推揚此法。
(甲) 天人轉衰為福
未來世界,若有天人受盡天福,五衰相現,快要墮落;這時天人不論男女,只要能見地藏形,或聞地藏名,一瞻一禮,即可轉增天福,得大快樂,不再墮落惡道。──五衰有小有大。小五衰:一、身出惡聲,二、身光微昧,三、浴水著身,四、著境不捨,五、身虛眼瞬。大五衰:一、衣服今穢,二、華冠光萎,三、兩腋流汗,四、體生臭氣,五、不樂本座。小現不求救,大現必墮落。折伏羅漢經云:‘昔忉利天有一天人,壽垂盡,有七種相現:光滅、華萎、色變、衣塵、液汗、身瘦、及離本座。天人即自思惟觀察,知壽終下生鳩夷那竭國,在一個疥癩母豬腹中作豚。’故知天人欲轉衰為福,如聞見地藏菩薩,那是很幸運的!
(乙) 臨終聞名離苦
平時作惡多端的人,死後自然要墮惡趣;即好人臨終,亦有諸多危險,前面已說過了。這裡又說:‘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平時不信佛的人,臨命終時,想遇善知識,聽到佛號是極難能的,何況自己能念呢?除非他有自己的宿根發現,才能做到。唯其難能難得,所以一念堅專,即召感應,速得菩薩來救濟。故不但未入惡趣的人,可以不入,即已入獄趣的業障鬼,亦可由此一念,獲得救濟。從前我國唐朝,有一位禪師,死後忽墮地獄,在受苦逼迫時,宿習善根發現,驀地念佛一聲,刀山劍樹盡變寶林,鑊湯爐炭都化白蓮。翻生之後,留詩一首,即轉生淨土。詩云:‘何緣死後復生回?業劫流浪劇可哀!一念臨終生淨土,火坑化作白蓮台。’這詩裡面,頗有醒世的意味。
(丙) 先亡父母生趣
我們在生,誰無父母師長,兄弟姊妹;但有的人,剛剛出世三五歲,父母等便亡過了,到長大成人時,每每思念父母,不知自己的父母眷屬是何等樣子?死後生何等地方?如果有這樣的人,想見自己先亡的父母眷屬,只需‘一七日’中誠心對地藏菩薩瞻禮供養,便可於睡夢中,得知下落;其父母作惡已墮的,由此可得脫生天;作善已生天的,則轉增上聖因,漸趣菩提。若能於‘三七日’中,恆心禮念此菩薩名號萬遍,即得菩薩具告父母等所生之處,並親領去見你的父母;若能每日念菩薩名千聲,至於千日,則得菩薩摩頂授記,現世衣食豐裕,善神衛護。講者在十歲未出家時,母親生弟弟後不到半月,與弟弟一同死去。四五年前在澳門與師友同誦地藏經,志誠懇切,夜夢一四十零歲婦人領一孩提,來佛堂前帶著歡喜的神情,飲了佛前淨水數口,騰雲而去。醒來一回想,知是我的母親和弟弟,一點不錯。但我的父親前幾年也死了,年來事多心忙,禮念不專,終是無法見到他。這亦因自己的道念未曾堅固所致,不說也罷,說來卻是無限淒慚,別有傷心處!
(丁) 加速度人效率
學佛發心,旨在度人。有些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想這三種願望快點實現,如能至心皈依菩薩,瞻禮供養,求其大力加被,則所願所欲,必可很迅速地達到。
(戊) 鈍根轉成智者
有些學佛的人,想讀經總是讀不熟;遇到好師父教視令熟,又是旋得旋忘,動經年月,老是不能讀誦。為什麼緣故如此呢?經中說:‘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要想讀熟,其辦法是對菩薩前,以香花飲食淨品供養,具以本心,恭敬陳白,且‘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服了淨水之後,在三七廿一日內,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則‘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為何須要戒食酒肉,及蔥蒜等五辛才易得效呢?楞嚴經云:‘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臭遠離;餓鬼舐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僧鏡錄云:‘竺曇猷禮天台石樑,遇聖僧謂曰:「汝母懷妊時,行經蔥園,胎氣犯穢,不可住寺。」’仙傳云:‘樂子萇舉家飲仙酒升天,獨從子墮地。天神言:「此人茹蒜,故不得往!」’道藏云:‘誦黃庭經,忌食五辛。’道家世法,尚戒五辛;故佛法茹素,先重戒除五辛,是極有道理的經驗之談,青蓮法師在科註中,言之頗詳。
平時曾有好多人問過我:‘為什麼我讀經總是讀不熟,記不得?’但在我未答前,對方總是自己先說。不是推腦力不好,即推年紀大了。若讀到本經此一節文,則知在腦不好、年紀大之外,還有一個‘宿障’的重要緣故;因宿業性愚,和宿冤障礙,都能使你無緣讀誦大乘經典的!故極希望懷有此種‘讀經不熟’現象的人,不妨身體力行,照此方案來誠心一試!諸佛菩薩是‘不誑語者’,則講者的推波助瀾,發揮微誠,亦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己) 凶衰化為安樂
人生在世,有富有貧;富貴多驕,炙手可熱;貧賤寒酸,情景淒其。況人情多數是趨炎附勢的,所謂‘貧窮鬧市無人問,富貴深山有遠親’;致使富的錦上添花,好之更好;幾人能懂得雪中送炭,所以貧的是更苦了。詩人尼采亦說:‘世事猶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由命。’這命不是定命,應該是業命或是業力才對。在本經中說到一個人由於自作業力,得報每多貧賤寒微,衣食不足,或多疾病,家境不安,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以說者無二三’。有些人或初時富貴,後來貧窮,真如徐文長詩謂:‘業曠家人棄,門寒結客稀’,一種破落戶的情境,現出淒涼的顏色。有些人或為時世凶衰,家庭變故,眷屬分散,流離失所,日間痛苦不足,夜裡還多惡夢驚怖,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遇有這些情形的人,若能至心瞻禮菩薩形像,念滿聖號萬遍,諸惡凶衰,也可漸漸消散,轉入安樂的佳境。
(庚) 旅行度過險道
旅行是人生的一種行樂,不但現在一般時髦的哥兒小姐,多歡喜旅行遊樂,即古代曠放的詩人如李太白,亦多是講遊樂的:‘夫天地者,人生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現在本經中講到的,不光是遊樂式的旅行,而是說有些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的旅行,遇到虎狼獅子一切的毒害,或狂風襲擊危舟,就要恐懼萬狀,發生生命的危險。但在旅行之前,如能至誠先念地藏菩薩名萬遍,然後整裝出門,則所過之地,皆有菩薩囑諸土地鬼神,善為衛護,縱使碰到這種險境,也安然度過,不會發生意外的危險。
佛對觀音菩薩說了這些利益,又囑觀音:‘汝以神力,流佈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觀音於地藏功德,素所欽敬,犧牲自己,化度他人,又是菩薩們的天職,那麼對這推揚地藏法門的責任,自然亦是義不容辭了。
第三節 地藏菩薩親承衣缽
佛每說一部經將完,都要囑咐在會的聽眾,要他們把佛法推揚流通,故每經之尾,皆有流通經文的文字。本經最後的囑累品,也是這種意思。囑累二字,在法華文句中作三種解釋:一、從聖旨得名,囑是佛所咐囑,累是煩爾宣傳;二、從菩薩敬順得名,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三、從授受合論,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故囑累即是等於付法傳授衣缽的意思。
(甲) 地藏菩薩挑起沉重的擔子
佛在這品頗賞識地藏菩薩,他說:‘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因佛認識他是這樣一位了不得的菩薩,所以敢將法付託他。梵網戒經中說:如果將法付與非人,不能負起弘法的責任,非法授受,反將佛法糟蹋了。現在佛以審慎的態度,對地藏菩薩說:‘記吾今日於忉利諸天中……載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又說:‘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萬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又說:‘吾今慇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又說:‘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大家看看,這個擔子,是何等沉重?如果沒有大力量人,如何擔得起來?但地藏菩薩,畢竟是釋迦佛法中的慈悲長者,是出生入死的英雄豪傑,所以他毫不推辭,很堅決地挑起這副沉重的擔子,並安慰佛說:‘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這裡菩薩說:只要有人對佛法中有過一念的恭敬,亦度他由生死中速得解脫;何以現在不得解脫的人還有那麼多?不信佛的人不說他,難道好多信過佛的人,亦連‘一念恭敬’都沒有的嗎?這‘從生死中速得解脫’,多數是指度脫地獄眾生生人中或天上,獲得脫苦快樂;但自然亦有脫離苦海,誕登涅槃,得到究竟解脫的。又眾生沉迷,得脫復入,入而復脫,如蔓草拖延,纏綿不斷,如魚入網,頭出頭沒,這在前面四天王問詞與利益存亡品中已有說及。所以現在只要大眾自己加以猛省,提高自己的警覺,使自己上進不再墮落,使地藏菩薩少了一份負擔,這就算是你幫地藏菩薩的忙了。
(乙) 佛化以人類為中心的對像
本經處處說以人天眾生付囑地藏菩薩度脫,地藏菩薩素以度脫地獄眾生著名,何以不言地獄而獨言人天呢?這因為佛法雖普度六道眾生,而以人天眾生為對像;在人天中,尤重以現實的人類為中心對像。因人道中,苦樂參半,知苦慕樂,才容易發心修道;所以處處經中,佛皆說我於人天眾中,得菩提,轉法 輪,入涅槃,如增一阿含云:‘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如諸經云:‘我於現法樂住,於現法得涅槃,於現法得究竟’。中阿含說:‘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這些都是佛叫弟子把握現實人生來修學佛法,故多言人道,而不言其他五道。因其他五道的眾生,都不是修行的理想。為什麼呢?如大論說:‘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密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所以者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諸天,著淨五欲,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形,故不能行。’這雖在隱隱中指示人道修行是最易修成的,但還沒有說到修羅道為何也不能修行呢?在裴休丞相的圓覺經序中卻說到了,他說:‘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獐狨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故佛說法,最著重於人道。太虛大師曾謂‘學佛先從做人起’,就是根據這種道理說的。即地藏菩薩化度地獄眾生,亦多是化他們離苦得樂,先來人道,然後修行做佛,必很少從地獄中直接度他做佛的,除非他是宿具廣大智德,或可由地獄直接成佛,否則,地獄極惡眾生,暫聞佛名,便可成佛,決沒有這樣便宜的事!如果有這樣便宜的事,眾生盡可作惡,用不著廣修善行了。故法華文句引經云:‘頗有發願令五道同成佛不?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惡趣,令得人天,然後乃可如願,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如人求寶聚,非於空中求。」’這便是地獄不易直接成佛的極大證明;同時如求寶聚,不於空求,也正是說明了人類修持五戒十善,是學佛最好的基礎。所以,如果是我們人道都不修,善行的基礎都沒有,那麼,想談學菩薩行,學佛所行,只是名詞好聽而已,其實是自己騙了自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古時楊震有四知,今人卻只有三知,少了一個‘自知’!‘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是對人類眾生最好的警誡!‘莫從袈裟下失卻人身’;這又是出家人一個很醒目的教導!
第四節 虛空藏提綜合福利
關於讀誦受持本經,瞻禮供養菩薩的福利,前來已說得很多。到末品之尾,有個虛空藏菩薩出來,問佛對聞此經典及聞菩薩名字,或瞻禮形像,共得幾多福利?乃引起佛綜合福利,說有廿八種。
(甲) 廿八種福利
一、天龍護念,二、善果日增,三、集聖上因,四、菩提不退,五、衣食豐足,六、疾疫不臨,七、離水火災,八、無盜賊厄,九、人見欽敬,十、鬼神助持,十一、女轉男身,十二、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十四、多生天上,十五、或為帝王,十六、宿智命通,十七、有求皆從,十八、眷屬歡樂,十九、諸橫消滅,二十、業道永除,廿一、去處盡通,廿二、夜夢安樂,廿三、先亡離苦,廿四、宿福受生,廿五、諸聖讚歎,廿六、聰明利根,廿七、饒慈愍心,廿八、畢竟成佛。
(乙) 七種福利
上面廿八種福利,多對人類眾生而言。對天龍神鬼,聞此經及瞻禮菩薩形像,本經又說了七種利益:一、速超聖地,二、惡業消滅,三、諸佛護臨,四、菩提不退,五、增長本力,六、宿命皆通,七、畢竟成佛。所說大同小異,和上面的廿八種,頗多相通的地方。
第十六章 本經的重要點
本經事相雖淺顯,含義卻很深遠。前面各章,隨意講說,亦講不出什麼好道理來,正如狗子嘴巴裡拿不出象牙來一樣;雖然,能看了各章,對本經大體所講的是什麼東西,亦必可瞭然胸次。今餘義未盡,再來說幾點本經與他經不同的地方。
第一節 度人重於自度
佛法談大乘,小乘。照一般的說法,大乘人是先利人而後自利的。楞嚴經謂:‘自未度而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小乘是自利的,自度的;但自度自利之後能否再利人度人呢?若是‘趣寂’的定性小乘人,是否定了這種功德的;若大力大根的小乘人,或回小向大的小乘人,那就同菩薩一樣以‘宏法為家務,度生為職志’了。
本經屬大乘經,為大乘人所修的法門,前在‘本經在佛法中之地位’中已說過了。本經既是大乘經,本經主要的人物──地藏菩薩又是標準的犧牲自我,為眾生服務的大乘行者,所以本經的作風,是度人重於自度,利他勝過利己;因地藏菩薩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則知他經其他菩薩雖亦多為度人利人;而累劫重誓,願力無窮,比起地藏菩薩來,恐多遜色。這可說是本經的特點之一。
第二節 事相重於理論
諸經所談之理則,不出性相、因果;性相偏於理,因果偏於事。說性空以顯中道,則有般若三論諸經論;說相有以示圓實,則有法相唯識諸經論。至談因果事相的,則差不多各宗的經論都有涉及,不過大小不同,詳略有別罷了。
本經亦有許多談理論的地方,如業緣等諸品,涉及‘業感緣起’的道理,固不限於小乘;而性識不定,造業從心,造福亦從心,亦多涉及唯識唯心的理論;至罪性本空,從緣而有,則又涉及性空中道的道理了。不過本經對這方面的理論,似乎議而不論,甚少發揮,偶爾涉及而已。但為什麼不多談理論呢?因本經的中心對像,是為教化剛強不馴的罪苦眾生;為此類罪苦眾生就範,不得不用苦切語、強硬語,引地獄的事相,因果的事實,廣為說法。故業感、獄名、閻羅等品,都是重於因果理論。除此而外,如見聞利益品等,廣談人天見聞之福利,也不過用來助顯此因果事相之理論而己。因此,其他經論雖亦多談因果事相,而所談或莫如此經之完具與明顯,與夫感人之深切,此又為本經的特點之二。
第三節 他力重於自力
佛法說到修行的法門,多到無量無邊。廣言之,即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法有八萬四千藥而對治之;略言之,不出六度行;再略之,不出戒、定、慧。戒攝佈施、持戒、忍辱;定攝禪定;慧攝智慧;精進則通諸度。而八萬四千以及無量行門,又多從這根本的三無漏學與六度諸行演化出來的。若從中國佛教各宗上來分行門,則不出禪觀行,戒律行,淨土行,真言行;亦逃不出戒定慧的範疇。不過參禪學戒,屬於自力行,以自力為主,他力幫助者次之;而修淨習密,則著重他力──佛力被護,自力反在其次了。
本經處處說到地獄罪苦眾生,皆由地藏菩薩大悲威神之力,拔之令出,是以他力加被為重。因地獄眾生,久沉幽冥,昏迷失性,那裡還談得到用自力來修行呢?只有仗他菩薩之力為前方便;先令脫苦轉生人間天上,然後再以自力修持,漸至究竟解脫。因此,可知用到他力時,因自己在地獄已失去自力的主見,不獲已而用之,若自己做人,尚有辦法時,不用自力來修持,尤其平日自己不肯做,臨急事到,求救佛菩薩,向佛菩薩扣響頭,一味養成依賴他人的心理,失其自力更生的勇敢,那就太沒出息,太無價值了!
佛法最重自力,說一切的罪惡與福樂,都是本人自己造出來的,要改惡為善,離苦得樂,完全要用自己的勞力去創造出來;靠佛,靠天,靠祖先,都是弱者,不算好漢!但本經為對治地獄罪苦眾生,因為他們已失去自己修行的力量,需要佛菩薩救濟,故他力重於自力,別具作風,不同他經,這又為本經的特點之三。
第四節 修福重於修慧
福慧兩輪,在佛法中是相提並論的;因為由人學菩薩而學佛,是要福足慧足,才能完成了人格,達到了學佛的任務。所謂‘道德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故慧之與福,猶如人的目足,無目則不能看,無足則不能行,即失去了人的完整性。亦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福慧喻之為輪,亦是這個意思,若少了一輪,即推動不靈。故佛法裡有兩句極流行的話,即是‘解行並進,福慧雙修’;解即屬慧,福即屬行。慧解和福行,能得相輔而行,平均發展才是學佛的正宗!
本經於慧解與福行兩方面,都有說到。如廣說因果報應之處,叫你去理解有如是因,招如是果;畏果不如慎因,怕罪不如修德,都是要人運用智力,審思善惡,判斷是非;這些都是屬於智解邊的事。如說念佛、誦經、佈施、禮拜、供養、讚歎等,都屬於修福邊的事。雖福慧兩邊都說,但多說方便之慧,少及究竟之慧,若以三般若來講,則以文字、觀照為多,實相較少,至講到修福邊的事,本經則比較修慧說的為多,差不多全部經都是說的勸善修福的法門。福慧兩輪,學佛人既要平均發展,才達到學佛的任務;那麼為何本經要偏重說修福呢?因本經主化的對像,是地獄罪苦眾生;這些人因不信因果罪福,不肯修福才墮落,為要省悟這些人,使他脫離迷途,同登覺岸,故本經特著重於修福。這也可說是本經的特點之四。其他的特點還有,隨文可尋,不復一一敘述。(請參閱東初法師近著地藏經概說)。
第十七章 附說幾個問題
未曾信佛的人,或初學佛的人,初讀本經,定會引起好多問題:如地獄到底有沒有?人死是否要變鬼?病中何以會感痛苦?亡人何以要超薦?眾生為何度之不盡?生命是否會連續的?業力何以持久不失?六道修行以那一道為最好?最易修成?佛法是否也重孝道的?這許多問題,本經都有涉及;而且在行文之便,也曾經順為解釋;唯對鬼神到底存在與否?佛教也談鬼神嗎?地藏菩薩到底是度鬼呢?度人呢?因本經多談因果報應,以涉及地獄鬼神之說為最多,故今另為提出討論之。
第一節 佛教是有神呢?無神呢?
神鬼之說,一般宗教談到的,自然要比普通一般學說主義為多。如我國孔子的學說,因注重現實的政治與教育,把鬼神的方面已一筆略過去。如‘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示他對這方面的事已不暇顧,或亦智力所不能及。如近世的科學家,當然是不會提倡有鬼論;但他們亦拿不出何種確鑿的事實分析,來證明無鬼論。西洋的耶教,說耶蘇被釘死在十字架,那些惡人都是受了魔鬼的作祟。既然說有魔鬼,自然是主張鬼論。至我國的道教,從張天師捉鬼而被鬼迷的話裡,亦知道是有鬼論。談到佛教,究竟是有鬼呢?是無鬼呢?我們當然不同意那些怕人罵佛教迷信,急於衛教而不擇手段,不顧事實地大嚷大叫:佛教是無鬼神的,找遍了三藏十二部經都沒有鬼神二字。這是他們自己蒙蓋了眼睛來哄人,想瞞過了他自己!只這地藏經裡面,已說了許多鬼神;且佛教既建立六道輪迴的理論,部部經都不免要提到鬼神,你現在要說在三藏十二部裡都找不到鬼神二字,除非未讀過佛經的人,不然那裡會舒服你的說法呢?這樣看來,我現在是主張佛法有鬼論嗎?這也不然。那麼到底有鬼呢?無鬼呢?我們可以說佛法是無神論;自然也無鬼。那麼現在為何還要談鬼說神呢?依佛法的理論,可從相對論與絕對論的兩方面來說明。自相對論說,天堂與地獄是相對的,人與鬼也是相對的,既然相對的,自然不可否定。不過佛法的最高目標,是在爭取成佛,把鬼神的地位看待很低,作用看得很少,並非是什麼三頭六臂,呼風喚雨的神奇,或根本否定了鬼神的價值,在這點上,所以也可說佛教是無神無鬼論。即如本經,雖說了許多鬼神,但在利益存亡品中卻叫我們不要‘拜祭鬼神,求諸魍魎’;這就是否定了求神拜鬼的價值的證明。這是從佛教的相對論上來說明;若從佛教的絕對論來說,則佛法最高底境界,智境一如,心物冥然,所謂‘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俱不可觸,觸之則焦頭爛額,喪身失命。’禪德說:‘此法如金剛王寶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魔佛來魔佛俱斬。’不但魔斬,連佛都要斬了,在這種離四句,絕百非,絕對絕待的境域,連佛法都不可說,那裡還談得到有鬼有神,自然是無神無鬼論了。
第二節 地藏是度鬼呢?度人呢?
地藏菩薩的大銜頭是:‘幽冥教主’,看起來,似乎是完全度鬼的;故世人往往以為既是度鬼的,與我們人生有什麼關係,還談他做甚呢?其實菩薩發心度生,什麼眾生都度,本無人鬼的分別,若有分別心揀擇度脫眾生,或度鬼而不度人,那在佛教裡叫做墮在‘愛見悲’中的菩薩,即自己喜愛的就度,不喜愛的就不度。已不能稱‘運無緣大慈,起同體大悲’的大悲無我的菩薩了。地藏菩薩所以度鬼著名,成為度鬼的專家,是因他慧眼照察地獄眾生所受的痛苦,甚於人間百千萬倍,憐愍心,同情心驅策了他傾向於度鬼的工作,並不是不度其他的眾生;若是拋棄了其他的眾生都不度,那還成為菩薩嗎?這有幾種意思:一、如忉利天宮品長者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鬼神乃是六道中之一道,今既說六道眾生,盡令解脫,可見人都包括在裡面了,那麼能說他是專門度鬼的嗎?又在日本大藏經收錄一部延命地藏經,亦說到延命地藏菩薩,‘每日朝晨入於諸定,游化六道,拔苦與樂。’亦是普度一切眾生。二、如經又云:‘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從這三惡道的‘如是罪報等人’看來,知道這些地獄裡的罪人,也是由人作惡墮下去的,那麼說度鬼也即等於度人了;況經中多說罪人,或罪報等人,並沒有說到罪鬼,或罪報等鬼。這因為佛教的說理,比科學家的研究實驗分析還要精到,科學家只由實驗分析研究到人類的進化論;說我們人類是由低等動物的爬蟲之類,進為高等動物的人,而還沒有發明到人類的退化論;但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已經發明瞭人類不但有進化論──即由低等畜生修進為高等的人、聲聞、緣覺、菩薩、佛、同時也發明瞭人類的退化論──即由羅漢可以退為天人,由天人可以退墮為畜生、餓鬼、地獄。如此看來,鬼獄也都是由人退化下去的,那麼度鬼也不即等於度人嗎?三、地藏菩薩的大願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眾生裡面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不但世間的六道眾生都要他度,而且還能度得出世的羅漢、菩薩呢。因地藏在本門上,我們且不談,其在跡門上,乃是果證十地以上位同等覺大士,所以許多羅漢以及初位發心的菩薩,還都要稱念他的萬德聖號哩!
雖然,地藏菩薩的偏重度鬼,依我們凡情來揣測,也正是菩薩的聰明智慧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是‘度鬼容易度人難’!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智深,看到惡報苦果,是由造因來的,故畏而慎之;眾生慧淺,不見其因,果報到來,方知是苦,痛悔無及,求救之心,非常真切,故一受教化,即便得度。如現在說的地獄罪人──就叫他罪鬼吧,這些罪鬼眾生,業報臨頭,眾苦逼迫,急求出離望菩薩救濟之心,如大旱之望雲霓,故一沐慈化,就易度脫。反觀我們人類:富貴的驕傲凌人,不肯受教;貧窮的窮凶極惡,亦剛愎自用,那許多馬馬虎虎的懶懶散散的人,連佛到他的身邊,也懶肯起身,縱使受教,沒有勇猛精進的心,也難得修成。由此可見得地藏菩薩要從獄道度生,事半功倍,故說是他的高明處。說句比較幽默的話:地藏菩薩亦以聰明之人自作聰明,難以受教,多花氣力,倒不如去度那些糊塗的鬼吧!鬼雖然糊塗,不過是一時糊塗墮落,而那些自作聰明的人,卻要聰明一世,難以就範,連菩薩都感到沒有辦法了。
附錄:
釋弘一自在家時,即信仰地藏菩薩。於十六年丁卯,在杭州鄉間小寺居住,室中供養地藏菩薩像,並常至心持誦聖號。有日晨起,開房門至客堂,見諸物狼藉遍地,問諸同住僧眾?答云:是夜有強盜多人入寺,執刀杖威迫僧眾,劫去銀洋物件甚多,曾欲入弘一房,以刀杖擊門,經歷多時終不得入云云。而弘一是夜惟聞樓上有人往來說話音聲,以為寺中僧眾,毫不介意,終夜安眠,未受驚怖,亦無損失,人咸謂地藏菩薩之靈感也。──按地藏靈感近聞錄中,載釋亡言記四則,此為其一。亡言即弘一律師之別名。律師無妄語,此事當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