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八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八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確定一心。心外無法。聖教所印。理事圓通。只如法華方便品。明十界十如。相性因緣果報本末。初後不濫。行相非虛。今唯說一心。如何合教。

答。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跡。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恆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又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如台教。釋法華經十法界十如因果之法。一切唯心造者。則心具一切法。一切法者。只是十如。十如者。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相者。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釋論雲。易知故。名為相。如水火相異。則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覽外相即知其內。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無相。佔者洞解。當隨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來善知。故遠近皆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性以據內。不改名性。又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分分而不同。各各不可改。如火以熱為性。水以濕為性等。不改約理。種類約事。又性是實性。實性即是理性。極實無過。即一心佛性之異名耳。又無行經云。稱不動性。即不改義。今明內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燧人乾草。遍燒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具一切性。如是體者。體是主質義。此十法界陰入。俱用色心為體質也。如是力者。堪任義。如王力士。千萬技能。病故謂無。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如來十力。煩惱病故。不能運動。如實觀之。具一切力。如是作者。運為建立義。若離心者。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如是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於心。但使有心。諸業具足。若無於心。即無諸業。以一切善惡凡聖等業。唯心造故。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能潤於業。即心為緣。離心緣不起故。如是果者。克獲為果。若自心造善。克獲樂果。若自心造惡。克獲苦果。如是報者。酬因為報。一念心正。妙報相酬。一念心邪。劣果潛現。風和響順。形直影端故。則邪正在心。得喪由我。相為本。報為末。本末悉入緣生。緣生故空。則空等也。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則假等也。又相即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亦然。一一皆入如實之際。則中等也。若三塗以表苦為相。定惡聚為性。摧折色心為體。登刀入鑊為力。起十不善為作。有漏惡業為因。愛取等為緣。惡習果為果。三惡趣為報。本末皆癡為等。乃至菩薩佛類者。緣因為相。了因為性。正因為體。四弘為力。六度萬行為作。智慧莊嚴為因。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本末皆智為先導為等。故知十界十如。善惡因緣。凡聖果報。皆是一心。終無別法。斯乃發究竟菩提心者之慈父。度虛妄生死野者之導師。轉凡入聖之津梁。會俗歸真之蹊徑矣。譬如天樂。隨眾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摩尼。隨意所求雨種種寶。此心無盡。孕法何窮。色法尚然。真靈豈劣。

問。凡聖既同一心。云何聖人成一切種智。凡夫觸事不知乎。

答。只為凡夫背覺合塵。為塵所隔。迷真徇妄。被妄所遮。所以教中。誚之為生盲。不開智眼。訶之作聾俗。豈達真聞。自心與他心。二俱不了。焉能博通萬類。成一切種智乎。如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佛言。善男子。若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善能知自心者。乃至應先發起大慈悲心。普為眾生。歸依三寶。受菩薩戒等。是以自心難知。莫能善察。不入宗鏡。焉能照明。若了自心。即是頓發菩提心者。是以心之綿密。世莫能知。古人有心隱篇雲。二儀之大。可以章程測也。三綱之動。可以圭表度也。雷霆之聲。可以鐘鼓傳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故有象可覩。不能匿其量。有光可見。不能隱其跡。有聲可聞。不能藏其響。有色可察。不能滅其性。以夫天地陰陽之難明。猶可以術數揆而耳目知。至於人心。則異於是矣。心居於內。情伏於衷。非可以算數測也。凡人之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天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不可而知故。有心剛而色柔。容毅而質弱。意強而行慢。性悁而事緩。假飾於外以蔽其情。喜不必愛。怒不必憎。笑未必樂。泣未必哀。其藏情隱行。未易測也。他心尚不可測。外境則焉能知。故起信論雲。眾生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迷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是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但了一心。諸塵自會。起心背法。即乖法體。既與法違。則不通達。若能順法界性。合真如心。則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矣。

問。若了一心。何用廣知諸法。

答。一心是總。諸法是別。別雖從總。事起千差。若不子細通明。遮照雙運。則理孤事寡。不入圓通。維摩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台教雲。於諸法門文義教海。須了非字非非字。雙照字非字。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見。非不可見。何所簡擇。何所不簡擇。何所攝。何所不攝。何所棄。何所不棄。是則俱是。非則悉非。能於墨色通達一切非。於一切非通達一切是。通達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若於墨色不如是解。則不知字與非字。如蟲食木。莫辯所歸。似鳥言空。何知旨趣。

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以何為中道。

答。且約古師四句分別。如中論玄樞雲。

問。汝以不生不滅為中道。有此中道不。若有此中道。則不名中道。若無此中道。無亦不名中。二俱不可得。何名中道。

答。有四義。一有此中道。何者本將中道破偏。何得無中道。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空即中道也。二無此中道。何者。為破偏病。是故說中。偏病既亡。中藥須遣。若有中道。中還是病。三亦有中道。亦無中道。何者。至理虛存。故名亦有。無形無相。故名亦無。如涅槃經云。內外合故。名為中道。四非有中道。非無中道。何者。既雲中道。何得是有。既雲中道。何得是無。此是一往為言耳。若更再論。則非四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問。若爾。云何取定。

答。若也有執。則無所不礙。若也無執。則無所不通。如智論雲。若人見般若。是則名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名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名解脫。若不見般若。是則名解脫。中道即實相。是有也。中道即性空。是無也。亦名為假名。亦有亦無也。亦名為中道。非有非無也。故知無執則四句皆是。涅槃經云。有緣服毒生。無緣服毒死。有服甘露傷命而早夭。或有服甘露壽命得長存。此之謂矣。

問。為中即是道。為離中別有道。為道即是中。為離道別有中。

答。如彼中品人。此則是中而非道。如彼三乘人道。此即是道而非中。如彼菩薩道。此即亦中亦是道。如彼外道道。此即非中又非道。今言中道者。即菩薩道。離中無別道。離道無別中。即以道為中。即以中為道。此之中義。即是一心。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以真心遍一切處故。所以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前辯所見不同。故論得失。若入宗鏡。則泯同平等。三乘五性。若內若外。無非一心中道矣。又中道者。以一真心不住有無一邊。故稱中道。若言其有。相不可尋。若言其無。性不可易。所以菩薩以行契理。觀一切法。雙遮雙照。雙亡雙流。台教明雙亡正入。常冥中道。無心亡照。任運寂知。雙亡即亡空亡假。故名為寂。正入只是入中。故名為照。而亡而照。故曰雙流。遮流約智用。亡照約智體。無心釋智體。智體成就。不須作意念念忘照。而常任運。而寂而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又能所雙寂。故曰雙亡。門理歷然。稱為正入。正入則理無不契。雙亡則相無不寂。斯即不住空有。遮照分明。不滯二邊。方成正入。肇論雲。有心者。眾庶是也。無心者。太虛是也。眾庶處於妄想。太虛絕於靈照。不可以處妄想。絕靈照。而語聖心乎。故須遮照無滯。體用自在。方成理行之門。華嚴經云。菩薩住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住是不可思議地。思與非思俱寂滅。若唯遮思議境者。則凡聖絕分。故非但遮常心。亦應融常心。是則於中思議不可盡。遮融無二。則思與非思。體俱寂滅。方曰真不思議也。是則遮照無滯。理事不虧。即遮而照故。雙非即是雙行。即照而遮故。雙行即是雙遣。不壞本而常末。萬行紛然。不壞末而常本。一心恆寂。所以色塵體寂。香界性空。執作有無之邊邪。達成唯心之中理。法法皆圓願海。塵塵盡具行門。應念而六度咸成。目擊而真心普遍。如無盡意菩薩經云。普賢。如來國土。彼諸菩薩當見佛時。尋能分別諸深妙義。具足成就。六波羅蜜。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波羅蜜。若除色相。即是具足尸波羅蜜。若觀色盡。即是具足羼提波羅蜜。若見色寂滅。即是具足毘梨波羅蜜。若不行色相。即是具足禪波羅蜜。若不戲論色相。即是具足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即觀佛時。尋具如是六波羅蜜得無生忍。

問。此唯識門。未了之人。以何方便而為開導。

答。初覺之人。先以比知。後當信驗。攝論雲。一切時處。皆唯有識。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知。由聖教。及正理。如教雲。如是三界。皆唯有心。理顯者。如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又云。外種內為緣。外法種子。皆是眾生感受用業熏種子。依阿賴耶力所變現。是故外種離內。無別有種。如有頌言。天地風虛空。陂池方大海。皆真內所作。外義俱非有。又頌云。聖教及正理。各別有功能。為生於信慧。無一不成故。是以識生此識。說名相分。知此相唯內心變。外義不成故。如有頌言。於一端嚴淫女身。出家耽欲及餓狗。嗅尸昌艶美飲食。三種分別各不同。以前塵無決定相。唯心自分妍丑。若外法是實。云何各隨自見不同。是以比知。唯心自現。非他境界。古德雲。菩薩從初正信創發心時。即觀本識自性緣起因果之體。得成正信。故攝論雲。得彼本識。說菩薩初起。應先觀諸法如實因緣。此之謂也。如實者。無非一心。餘皆虛妄。若有勐提直入之者。頓悟圓信之人。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動塵勞之位。遍坐一切道場。靡移所習之門。遊戲十方國土。是以法華經偈云。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若能依實。修行。果滿不離一念。如還原觀雲。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裡。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即無生顯而幻有立。兩相泯而雙事存。攝法界而攝一塵。舉一身而十身現。

問。既以聖教正理比知。已生勝解。欲入聖位。緣何境界親證修行。

答。但了人法二空。即入此觀。人法何以成空。以唯有意言分別。故攝論雲。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識觀。修加行。緣何境界。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外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唯有意言分別。無別有名言。菩薩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執。又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前以遣名。此下依名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名言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通達義無所有。亦離外塵邪執。又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前已遣名義。名義既無自性及差別。云何可立。若離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不可得故。名為通達。智整禪師六行。法雲。大乘頓悟菩薩。能觀唯識無外空者。謂觀相空。唯是空解。心作空解。無外相空。是故大根知唯識者。則滅空解。離諸緣觀。故智論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諸法皆空。空亦復空。滅諸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以此文證。無外相空。大根觀智則證空。空謂法空。空有皆是妄見。悉是當時意分別作。如人心起。則唯見人。微塵心起。則唯見微塵。空心起時。則唯見空。是故空有皆是心作。故諸凡聖見境不同。皆是當時意言有異。是以世諦各唯有識。覺無外邊。則名真諦。以其二諦不相離故。即以無外名為真諦。是故若能觀見唯識。即知無外。則亦達真。此達真時。則無外解。便遣世俗妄取之心。故攝論雲。知塵無所有。通達真。知唯有識。通達俗。若不通達俗。無以能得見真。以離俗無真故。若不通達真。無以遣俗。以俗無別體故。所以通達真俗。由能解唯識理故。以此文證。觀唯識者。即達二諦。能遣妄心。雖復就實唯識無境。稱情則有凡聖大小。謂若見塵。意謂是人。如此意言。則是凡夫。若觀此身。意謂是塵。如此意言。則是二乘。若觀細塵。意謂體空。如此意言。是小菩薩。若觀空有知皆意言。即是大乘大菩薩人。故諸眾生。雖皆唯識。意言不同。凡聖各異。故大根人知唯識者。恆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聖。分知意言。則是菩薩。故攝論雲。初修觀者。則是凡夫菩薩。此等能觀深法空者。即亦曾逕小乘觀來。非是不解眾生無我。一往即能頓見法空。故攝論雲。若得法無我。必先得人無我。故知學大。要先從小。雖復從小。漸頓仍別。謂觀生空執為極者。後觀相空進學。名漸。若有久習。知小非極。即解空空。名為頓悟。雖知心外無境。然入觀時亦從塵起。以其色塵。唯佛不見。以佛常證唯識無境。妄想盡故。不見外塵故。彼論雲。如來常不出觀。故寂靜。若大菩薩入真觀時。則知唯識。亦不見塵故。彼論雲。菩薩若入無分別觀。一切塵不顯現。以此文證。故知大聖入真觀時。皆不見色。自餘凡聖莫問大小。未入空觀。則皆見塵。大根出觀。雖妄見塵。若入觀時。則知唯識。以其自知。妄作塵解。無塵可破。便證唯心。若能觀中了知唯心。後雖出觀妄見自他。尋復思時知自妄見。不同凡小定執有外。乃至觀空猶見能所。故彼論雲。菩薩以無分別後智。觀此因果相。然無顛倒。不執有外塵內根。唯識是實有法。故知大根一證唯心。後雖出觀。不執有外。若觀自心妄見境時。則知眾生各唯有識。故大菩薩。乃至佛來。常知眾生唯心妄見。謂知眾生或作名解。名則是凡意言分別。情謂似外名字顯現。理是心作。是自心相。或作名下所說法解。法義則是意言分別。情謂有外法義顯現。理實法義。亦是心相。故彼論雲。十二部經。是名為教。十二部經所詮。是名為理。心相似此理教顯現。以此文證。所緣境界悉是心作。名為心相。但此心相。亦名心影。亦名相識及境界識。種諸凡小。謂與心異。理無別體。實唯一識。故彼論雲。唯識不出二法。一者相識。二者見識。似塵顯現名相。謂所緣境。似識顯現名見。謂能緣識。定心亦爾。顯現似塵。謂異定心。一分似識。一分似塵。此二實唯是識。以此文證。境界相識即心無別。唯情妄見。以其唯是妄念作故。即此是相識。亦名相結。故彼論雲。結有二種。一者相結。二者麁重結。相結難解。麁重結難滅。心分別諸塵。名相結。由此分別起欲瞋等惑。名麁重結。若得無分別智。即解相結。相結不起麁重結即墮滅。以此文證。境是相結。凡小迷執。故名難解。是故諸法名之與義。皆是心作。凡小不知。理實無始所緣名義。常是凡夫意言分別。故彼論雲。凡夫從本。來意言分別有二種。一似名。二似義。名義攝一切法皆盡。此名義。但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餘法。以此文證。故知凡夫妄見境界。或名或義。皆是當時意言分別。如食蒗蕩妄見針火。據彼妄情意謂是實。不知妄見謂有外火。據實唯是意作火解。火則唯是意言分別。謂有火名。名是意言。謂有火事。事是意言。眾生妄見自身他身地水火風等。皆亦似彼。雖復就實義唯識無外。據凡妄情謂有能所。故彼論雲。唯識義不失。亦不無能取所取義。雖復據情謂有內外。理唯一心。無別塵體。故彼論雲。識所變異。雖有內外事相不同。實唯一識。無有塵等別體。故知自他內外事相。唯是一心轉變妄解。故諸大聖知生妄見。自恆不見凡所見境。如人不食蒗蕩之者。唯見他人妄見針火。自仍不見空中火事。佛知唯識。其事似此。故不同凡妄見境界。以生妄見。本無外塵。是以如來恆不見色。唯凡與聖有見不見。但真異妄。莫不唯識。凡唯識。直是妄心故。唯識論偈云。唯識無境界。無塵虛妄見。若佛唯識。但有真心。故攝論雲。唯有真如及真智獨存。說名法身。又唯識論雲。諸佛如來行處。唯有真識。更無餘識。以此文證。佛無識故。故不同凡妄見外境。以實唯識本無外故。業不同者。一質異見。如人見水。鬼見為火。魚謂住處。天以為地。又如舍利妄見穢土。螺髻菩薩即此見淨。若使實有水火染淨。同處相妨。不得和合。以各妄見齊無外故。多心共處。得作別解。若諸眾生同業之者。妄見則同。更無別解。此同業者遞互為因。妄想見聞。唯心緣合。故唯識論雲。一切眾生虛妄分別。思惟憶念。彼說我聞。依彼前人說者意識。於此聽人聞者意識。起如是心。彼說我聞。而實無有彼前境界。是偈言遞共增上因。彼此心緣合。以此文證。業相由者。遞互為因。各妄見聞。以其六道皆心緣合。三界則是唯心轉作。故十地經云。三界虛妄。但一心作。論自釋言。一心作者。唯心轉故。故知三界同見別見。皆是自心轉變。解異。同見聞者。雖心緣合。心無形相。恆非內外。若謂心外有他心者。則是妄解。實無外識。故唯識論雲。而實無有外識可取。乃至二乘知他心者。謂有外識。亦仍是妄。故彼論雲。虛妄分別。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以此文證。實無外識。直是凡小妄作外解。故彼論雲。他心智者。不如實知。何以故。以自內心虛妄分別。以為他心。不能了知。

問曰。若言凡小作他心解。云何得與他心相應。

釋言。由先方便想作他解。似他解故。得與相應。凡小不知自作他解。便謂我今知他人心。雖作他解得與相應。謂有能所。猶非實知。故彼論雲。世間他心智者。於彼二法不如實知。以彼能取可取境界。虛妄分別故。以此等文證。無外識。故作外解。皆非實知。若觀心識本無形相。非彼非此。無來無去。不依外解。息分別時。則是實知一切生心。故智論雲。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誑者。佛不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誑。無來無去故。佛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外如是。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故。不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別。則得實法。故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所罣礙。以此文證。心無去來。佛知無外。稱實能知。不同凡小他心智者。向外緣心。猶雜妄識。故唯論識偈云。他心知於境。不如實覺知。以非離識境。唯佛如實知。以此文證佛知唯識。自作他解。無外可取。以知自心。作諸心解。永斷向外分別之心。入楞伽經云。如實知一切諸法。唯是自心。是故不生分別之心。以此文證。佛知他心即是自心。離外分別。但緣自心。意言為境。為諸眾生心識無邊。各各異解。差別難量。佛離外念。一心遍知。如水不動。萬像現中。此佛一心知諸心時。一作多解。多即是一。如彼一水照諸萬像。雖即一水。而與水外萬像相應。佛心亦爾。遍照他心。雖是一心作諸心解。而與一切他心相應。由久修學唯識觀成。故離外念。方能遍知。故華嚴經頌云。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明瞭。無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云何當於一念中。不知一切眾生心。故知諸佛念念遍知。此即是佛意言分別。雖知世諦各唯識時。別知諸心。是佛分別。據恆自覺。唯自意言。離外念邊。無複分別。故諸大智觀唯識者。緣自意言知世諦時。即亦達真。離外分別。是故大乘從凡至佛。皆觀自心意言為境。則知心外無別他心。凡聖等心。雖非內外。仍有因緣為他變者。如維摩經云。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此變舍利弗。令心異見。非有別身改形換質。眾生心中修勝行者。則有無中妄見佛業。由有勝業感佛神力。令心變異。似見化身。故攝論雲。於他修行地中。由佛本願自在力故。彼識似眾生變異顯現。故名變化身。以此文證。如來化身如釋迦等。皆是凡小自心變作。以妄見佛成道化生。後還妄見如來滅度。此妄見者由佛變。故彼論雲。菩提涅槃為二。但變異他心。令他為二。體實不有。以此文證。佛變他心令妄見佛。心外無佛。據諸凡小不知妄見。謂有外佛來度眾生。故經偈云。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眾生強分別。作佛度眾生。故攝論雲。由觀行人識為增上緣。故餘人識變異如觀行人。願力顯現。故知定無外塵。唯有本識。以此文證。見聖化者。皆由佛力為增上緣。故彼論雲。淺行菩薩欲作眾生利益事。於現在先發願竟。即入真觀。出觀後。隨所欲樂方得成就。若深行菩薩。欲作利益眾生事。現在不須發願。及入觀出觀。但由本願力。隨所欲作一切皆成。若聲聞等。得九定自在。因此定自在。得六通自在。於一物中。隨願樂力。各能變異。為無量種。若諸塵實有自性。此事則不得成。以此文證。本無外境。聖力令他無中見化。以皆妄見。無外境故。若多聖人同處變物。各隨意成。亦不相礙。故彼論雲。於一物中。若多觀行人。別願同能變異一境。此變異得成。何故得成。隨彼意成。故實無外境。唯有識故。是故各隨彼意得成。以此文證。於一處中多聖變化。隨意各別。令諸眾生見境各異。和而不同。參而不亂。此義甚深。大根方知。故至佛來。皆觀唯識。故彼論雲。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通名唯識觀。以此文證。大乘入道同觀唯識。漸明至佛。言觀唯識願樂位者。謂從師友聞說唯識。即能解者。心生願樂。由有願樂。學思量時。即是大乘願樂位人。故彼論雲。諸菩薩。但由德聞一切法唯有識。依此教。隨聞起信樂心。於一切法唯識理中。意言分別生。由此願樂意言分別。故。說菩薩已入唯識觀。作如此知。名入唯識願樂位。以此文證。學觀唯識。即是大根菩薩入道。上來總明大小入道。淺深雖別。皆唯修慧。以其慧觀是正道體。若不修觀。餘行皆非。此明慧觀是入道體。如上所說。若了一切境界。唯是意言分別。則意無所思。口無所說。攀緣既息。名相即空。妙明真心。從此披露。故得塵勞路絕。生死河枯。念念冥真。心心合道。所以金剛三昧經云。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

宗鏡錄卷第八十六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上 天台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上 天台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語錄序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

佛說帝釋所問經

佛說帝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傳教大師

(一)(?~1001)即宋代譯經僧法天之封號。為中天竺人...

【佛教詞典】大小便法

子題:登廁法、洗穢法、廁籌 行事鈔·諸雜要行篇:「大...

念完《地藏經》,要給一切眾生迴向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

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在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時間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念佛是否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問: 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

念佛法門了生死之易

唯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若具真信切願,...

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問: 師父,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慧廣法師答:...

每個人的終極歸宿,你了解多少呢

(一) 思維死決定會到來,我決定要死的,無有能退卻者...

准提菩薩三目十八臂的表法含義

准提王佛母身黃白色,有種種莊嚴其身,腰著白衣,衣上...

只要有清淨心,念誦外道經典也能往生嗎

問: 我們聽說往生的關鍵是清淨心,只要心清淨,哪怕是...

臨終是否要在佛號上才能往生

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願的其中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

茹素八年,收穫的遠不止健康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我和先生已經茹素八年了,這...

讓傷害成為生命的一道養料

有一個農場主為了方便拴牛,在莊園的一棵榆樹上箍了一...

【視頻】《心經》清慧法師

《心經》清慧法師

【視頻】朝時課誦

朝時課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