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六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六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四分義。以何為體性。

答。相分。所變色。心為體性。若內三分。即用現行心所為體。

問。果位之中親證真如。無有境界。若四智緣境之時。為具四分不。

答。定有見分照前境故。有自證分。通照見分。亦有證自證分。照自證分故。相分者。佛地論雲。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為有相分見分等耶。若無。應無所緣。應不名智。答。無漏心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故。又說緣境不思議故。有義。真實。無漏心品。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顯現名緣。非如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光照物。如明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照了。名無障礙。不執不計。說名無相。亦無分明。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則無相分。言無分別。應無見分。覩無相見。應如虛空兔角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能取所取等相。非無似境緣照義用。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乃至如是分別。但就世諦言說道理。若就勝義。離言絕慮。既無相見。不可言心及心法等。離諸戲論。不可思議。有義。無分別智。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此無分別。若變相分。於真如境。便非親證。若後得智。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名緣前境。是故此後得智。定有相分。

問。只如安慧。說一分。不立見相等。今護法攝四歸一分時。亦不別立見相等。義勢既同。何故言非安慧等諸師知見耶。

答。乍看似同。細詳理別。且如安慧立一自證分。全不說證自證分。雖說見相二分。然一向判為遍計所執性。此乃四分中一分。分無二分有名無體。亦是其無。唯立一依他自證分。今護法雖攝四歸一。然不名自證分。但總名一心。雖總說一心分。而不失自證等四分義。但以與心無決定相離義。總名一分。與彼別立自證分義別。乃至攝四歸三時。內之二分。雖互相緣。其用各別。然其所緣。不失自體故。但名自證。雖總名自證。而互相緣二分之義。不失。不同。陳那自證。但有證自見分之自證。即無證自證之自證。由此義故。非諸師之知見。

問。所變中。是相分色。云何諸師說現識名為色識。

答。古師云。現識名為色識者。此言色識。是從境為名。見分識變似色故。名為色識。體實是識。由能變色。故名色識。此取見分識為體。由能緣色。或能變色。故名色識。又相分色不離識故。名為色識。此即取相分色為體。相分之色實非識。由從識變不離識故。名為色識。或相分名色。見分名識。此雙取識境二法為體。以見相同種故。此許前念相分。為後念識所緣緣義。謂前念識之相分。為後念識之境。即本識中生。以自果功能念起。即前念識相。為後念識境之所以。謂因前念所緣故。還熏得種。由種故生今念。歷轉。推功歸本。乃是前念所緣。為今識緣。自果者。相分現行也。功能者。種子也。謂由前念識相分為能熏。故熏引得生自種子。在本識中。能生後念識相分色等。與後念識為境。由前念相熏種。生後念境相。說前念相分。為後識所緣緣也。

問。前相種如何生今識。

答。由見相同種故。

問。既爾。何不即說種為緣。

答。種是因緣。非所緣緣。又古德問。如第六識緣龜毛兔角等時。此所緣境。為有為無。若言有者。聖教不應指此喻於遍計所執性是無。若言無者。無法無體。非所緣緣。緣此意識闕。所緣緣。如何得起。若言此心無所緣緣者。云何論言親所緣緣。能緣皆有。若龜本無毛。兔本無角。約此本無。喻所執性。由所執我。及所執法。皆本無故。其能緣心。將緣此等無法之時。由無始來。熏習力故。依種生時。從識自證分上。變起龜毛等相分。及緣此龜毛見分。此相見分。與識自證分同一種生。既依種生。是依他性。非體全無。不同本來無體龜毛。故得成所緣緣。是故緣此之心。亦得說從四緣而生。乃至如離蘊計有實我實法等。亦復如是。離蘊性外。都無實我。亦無決定實法。但是有情虛妄執有。以理推徵。都無有體。故如本來無體龜毛。然我法執。心緣執此時。亦由無始虛妄熏習力故。變起假我法相。此相與見等同種。亦依他起。成所緣緣。是故論雲。如是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自心內蘊者。即相分也。若言獨影境是遍計性者。其體即無。猶如龜毛等。即此一分相分無。何得論言自心內蘊一切皆有耶。已上並護法義。若安慧。見相二分。是遍計所執性。其體是無。今相承多雲。獨影是遍計所執性。非所緣緣者。此即安慧宗。護法一切四分。皆依他起。於中妄執為決定實者。方名遍計所執。乃至於圓成性。及五塵性境。若堅執為實者。亦名遍計所執。然本來無體龜毛兔角等。不對執心。即非遍計性。今亦多有妄認龜毛等為遍計性者。非也。又立況解自證分見相二分者。且如自證分起見相二分。更執二分為我法。如結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證分。結手巾為兔頭。手巾上本無兔頭。今結出之。是故名無。如自證分上本無見相二分。由不證實。故似二分起。是故名無。如所結手巾為兔頭。已是一重假。更結出二耳。又是一重假。如從自證分變起見相二分。已是一重假。更執二分為我法。又是一重假。則見相二分。雖假似有。從種生故。其我法二執非有。是遍計妄執故。

問。唯心之旨。一分尚無。云何廣說四分。

答。四分成心。千聖同稟。只為安慧菩薩。唯執自證心體一分。尚不識心。為難陀菩薩所破。乃至陳那菩薩。執有三分。體用雖具。猶闕量果。第四證。自證分。唯護法菩薩。唯識義圓。四分具足。因製唯識論十卷。西天此土。正義大行。製此論終。尋當坐蛻。乃有空中神人告眾曰。護法菩薩。是賢劫千佛之中一數。故知非十方大覺。何以圓證此心。若不達四分成心者。斯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實義。體用既失。量果全無。終被心境緣拘。無由解脫。今時學者。全寡見聞。恃我解而不近明師。執己見而罔披寶藏。故茲遍錄。以示後賢。莫踵前非。免有後悔。

問答章第二

夫一心妙門。唯識正理。能變所變。內外皆通。舉一例諸收無不盡。如眾星列宿。匪離於空。萬木群萌。咸歸於地。則可以拔疑根而開信戶。朗智照而洗情塵。若機思遲迴未成勝解。須憑問答。漸入圓通。真金尚假鍛鍊而成。美玉猶仗琢磨而出。華嚴私記雲。正念思惟甚深法門者。有二種人。能枯十二因緣大樹。一者。溫故不忘。二者。諮受新法。此之謂也。

問。心法不可思議。離言自性。云何廣興問答。橫剖義宗。

答。然理唯一心。事收萬法。若不細窮旨趣。何以得至覺原。今時不到之者。皆是謬解麁浮正信力薄。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未到如來之地。焉能頓悟眾生之心。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為開示。全憑佛語。以印凡心。憑佛語以契同。淼然無際。印凡心而不異。豁爾歸宗。又有二義須說。一若不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二即說無說。說與不說。性無二故。又此宗但論見性親證。非在文詮。為破情塵。助生正信。若隨語生見。執解依通。則實語是虛妄。生語見故。若因教照心。唯在得意。則虛妄是實語。除邪執故。起信論雲。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所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又若文字顯總持。因言而悟道。但依義而不依語。得意而不徇文。則與正理不違。何關語默。故大般若經云。若順文字。不違正理。常無諍論。名護正法。

問。楞伽經偈云。從其所立宗。則有眾雜義。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既達唯心。何須演說。如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雖多處學。而無所學。所以者何。實無有法。可令菩薩摩訶薩眾於中修學。又云。無句義。是菩薩句義。譬如空中。實無鳥跡。

答。若了自心。則成佛慧。終不心外有法可說。有事可立。只為不迴光自省之人。一向但徇文詮。著其外境。以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即彼虛妄。以顯真實。既不著文字。亦不離文字。所以天王般若經偈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大悲方便力。離言文字說。楞伽經云。佛告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淨名經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乃至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丑。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故知非是不許說法。但說時無著。說即無咎。如思益經云。汝等比丘。當行二事。一聖說法。二聖默然。但正說時。了不可得。即是默然。不是杜口無說。故昔人云。幻人說法幻人聽。由來兩箇總無情。說時無說從君說。聽處無聽一任聽。又若以四實性。自得法。本住法。約真諦中。即不可說。若以四悉檀。隨他意語。斷深疑。生正信。有因緣故。則亦可得說。又不可說即可說。真理普遍故。可說即不可說。緣修無性故。如楞伽經云。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釋雲。此有二因。一即緣自得法。自所得法。即是證道。證法在己。離過顯德。二即緣本住法。本住。即古先聖道。傳古非作。此上是據理約證云不說。若但是自心聞。則佛常不說。如寶性論偈云。譬如諸響聲。依地而得起。自然無分別。非內非外住。如來聲亦爾。依心地而起。自然無分別。非內非外住。是以既非內外所生。亦不從四句而起。此約實智。應須玄會。若約權門。亦不絕方便。如止觀雲。若言智由心生。自能照。境諦智不相由藉。若言智不自智。由境故智。境不自境。由智故境。如長短相待。若言境智因緣故有。此是共合得名。若言皆不如上三種。但自然爾。即無因。皆有四取之過。皆不可說。隨四悉因緣。亦可得說。但有名字。名字無性。無性之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為不可思議。經云。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即此義也。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實慧。若四悉赴緣。說四境智。此名權慧。則權實雙行。自他兼利。方冥佛旨。免墮己愚。

問。山河大地。一。一皆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須宗鏡強立異端。

答。諸佛凡敷教跡。不為已知者言。祖師直指人心。只為未明者說。今之所錄。但示初機。令頓悟圓宗。不迂小徑。若不得宗鏡之廣照。何由鑒自性之幽深。匪因智慧之光。豈破愚癡之闇。如臨古鏡。妍丑自分。若遇斯宗。真偽可鑒。豈有日出而不照。燃燈而不明者乎。故華嚴記中。述十種法明。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諦法。故云法明。雖然法無成破。此屬第一義門中。且教自有開遮。寧無善巧方便。如大涅槃經云。高貴德王菩薩品。因瑠璃光菩薩欲來放光。佛問於文殊。文殊初入第一義。答雲。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無有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廣說無因緣竟。末後雲。世尊。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是知因教明宗。非無所以。從緣入道。終不唐捐。方便之門。不可暫廢。又夫宗鏡中。才說一字。便是談宗。更無前後。以說時有異。理且無差。如智度論雲。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然但說之前後。法乃同時。文不頓書。空非漸次。

問。但云方便。說則無妨。若約正宗。有言傷旨。

答。我此圓宗。情解不及。豈同執方便教人。空有不融通。體用兩分。理事成隔。說常住。則成常見。說無常。則歸斷滅。斥邊。則成邊執。存中。則著中理。今此圓融之旨。無礙之宗。說常。則無常之常。說無常。則常之無常。言空。則不空之空。言有。則幻有之有。談邊。則即中之邊。談中。則不但之中。立理。則成事之理。立事。則顯理之事。是以卷舒在我。隱顯同時。說不乖於無說。無說不乖於說。寶藏論雲。常空不有。常有不空。兩不相待。句句皆宗。是以聖人隨有說有。隨空道空。空不乖有。有不乖空。兩語無病。二義雙通。乃至說我。亦不乖無我。乃至無說。事亦不宗。何以故。不為言語所轉也。釋曰。常空不有者。常空。則不因有而空。若因有而空。則成對待。以他為體。自無力故。不自在故。不得稱常。常有不空者。亦不因空而有。則一空一切空。一有一切有。以絕待故。乃得句句皆宗也。空有既爾。法法皆然。可謂宗無不通。道無不現。云何簡法取塵。自生差別。不為言語之所轉者。以知宗故。無一事而不隨實地。無一法而不順無生。祖師云。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何者。若立規矩。則落限量。才成限量。便違本宗。但隨言語之所轉也。所以一切眾生不知真實者。皆為言語之所覆。大寶積經云。音聲語言中。若得不隨轉。於義乃隨行。是名求義者。何者名為義。應知秘密說。秘密說者。即宗鏡旨矣。唯佛智之所知。非情見之能解。如勝天王般若經云。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須真胝。白勝天王言。如來為大王受記乎。勝天王答善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我受記如夢相。又問。大王。如此受記。當得何法。答曰。善男子。佛授我記。竟無所得。又問。無所得者。為是何法。答曰。不得眾生壽者我人。養育。陰界入。悉無所得。若善不善。若染若淨。若有漏。若無漏。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為。若無為。若生死。若涅槃。悉無所得。又問。若無所得用受記為。答曰。善男子。無所得故。則得授記。又問。若如大王所說義者。則有二智。一無所得。二得授記。答曰。若有二者。則無授記。何以故。佛智無二。諸佛世尊。以不二智。授菩薩記。又問。若智不二。云何而有授記得記。答曰。得記授記。其際不二。又問。不二際者。云何有記。答曰。通達不二際即是授記。

又問。大王。住何際中而得授記。

答曰。住我際得授記。住眾生際。壽命際人際得授記。又問。我際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如來解脫際求。又問。如來解脫際。復於何求。答曰。當於無明有愛際求。又問。無明有愛。當於何求。答曰。當於畢竟不生際求。又問。畢竟不生際。當於何求。答曰。當於無知際求。又問。無知者。為無所知。云何於此際求。答曰。若有所知求不可得。以無知故。於此際求。又問。此際無言。云何可求。答曰。以言語斷。是故可求。又問。云何言語斷。答曰。諸法依義不依語。又問。云何依義。答曰。不見義相。又問。云何不見。答曰。不生分別義是可依。我為能依。無此二事。故名通達。又問。若不見義。此何所求。答曰。不見不取。故名為求。又問。若法可求即是有求。答曰。不爾。夫求法者。是無所求。何以故。若是可求則為非法。又問。何者是法。答曰。法無文字。亦離言語。又問。離文言中。何者是法。答曰。文言性離。心行處滅。是名為法。一切諸法。皆不可說。其不可說。亦不可說。善男子。若有所說。即是虛妄。中無實法。又問。諸佛菩薩。常有言說。皆虛妄乎。答曰。諸佛菩薩。從始至終。不說一字。云何虛妄。又問。若有所說。云何過咎。答曰。謂言語過。又問。言語何咎。答曰。謂思量過。又問。何法無咎。答曰。無說有說。不見二相。是即無咎。又問。過何為本。答曰。能執為本。又問。執何為本。答曰。著心為本。又問。著何為本。答曰。虛妄分別。又問。虛妄分別。以何為本。答曰。攀緣為本。又問。何所攀緣。答曰。緣色聲香味觸法。又問。云何不緣。答曰。若離愛取。則無所緣。以是義故。如來常說諸法平等。是以法平等故。說無差別。此方說法。十剎皆然。即一處遍一切處故。所以同證同宣。互為主伴。如華嚴指歸問雲。如忉利天說十住時。既遍虛空。未知夜摩天等處。亦說十住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則說處不遍。若彼亦說。何故經中唯言。忉利說十住法門。夜摩說十行等。答。此說十住。忉利天處。盡遍十方一切塵道。是故夜摩等處。皆有忉利。即於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處。說十住法。是故忉利無不普遍。仍非夜摩。夜摩等處說十行等。皆亦遍於忉利等處。仍非忉利。當知餘位亦爾。若約十住與十行等。金位相攝。即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若約諸位相資。即此彼互有。同遍法界。

又問。餘佛說處。與舍那說處。為相見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不成主伴。

答。互為主伴。若性遍法界。彼此互無。故不相見。若相遍法界。此彼互有。故無不相見。如舍那為主。證處為伴。無有主而不具伴。是故舍那與證處。同遍法界。謂於東方證法來處。彼有舍那。還有東方而來作證。一一遠近。皆同遍法界。一切塵道。無障無礙。思之可見。

問。既稱觀心自悟。不假外緣。云何廣讚佛恩。稱揚經教。

答。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識自心。設不因教。發明。亦須憑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證禪師。直饒生而知之。亦是多生聞經熏種。或乃諸聖本願冥加。所以台教雲。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墮自性癡。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內心求益。此墮他性癡。共癡。無因癡。亦可解。自性癡人。眼見世間牽重不前者。傍力助進。云何不信。罪垢重者。佛威建立。令觀慧得益。又汝從何處得是無生內觀。從師耶。從經耶。從自悟耶。師與經。即是汝之外緣。若自悟者。必被冥加。汝不知恩。如樹木不識日月風雨等恩。經云。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也。又若論至理。無佛無眾生。豈雲感應。若於佛事門中。機應非一。若無眾生機。諸佛則不應。豈可執自執他。論內論外。而生邊見耶。

如法華玄義問雲。眾生機。聖人應。為一為異。若一則非機應。若異。何相交關而論機應。

答。不一不異。現論則同如。是故不異。事論有機感。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關。骨肉遺體。異則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可。只不一不異。而論父子也。眾生理性。與佛不殊。是故不異。而眾生隱。如來顯。是故不一。不一不異。而論機應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不異。眾生得事聖人得理。又聖人得事凡夫有理。故論異。

問。為用法身應。用應身應。若應身。應身無本。何能應。若用法身應。應則非法。

答。至論諸法。非去來今。非應非不應。而能有應。亦可言法應。亦可言應應。法應則冥益。應應則顯益。分別冥顯有四義。如後說。明機應相者。約善惡明機相。約慈悲論應相。若善惡為機。為單。為共。解者不同。或言單惡為機。承經云。我為斷一切眾生瘡疣重病。又云。如有七子。然於病者。心則偏重。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又云。如來不為無為眾生而住於世。又無記是無明。終屬惡攝。此即單以惡為機。或單以善為機。承大涅槃經云。我觀眾生。不觀老少中年。貧富貴賤。善心者。即便慈念。此則單善為機。或云。善惡不得獨為機。何者。如金剛後心即是佛。眾善普會。善惡無過。此何得為機耶。雖云佛佛相念。此是通語。而無拔無與。故知單善不得為機。單惡不得為機者。如闡提極惡。不能感佛。大涅槃經云。唯有一發不能勝身。即是性得理善。此是通機。終不成感也。或取善惡相帶為機者。從闡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覺。皆有善惡相帶。故得為機。是故約此善惡明其相也。次約慈以明應相者。或單以慈應。經云。慈善根力。象見師子。廣說如涅槃經。或單以悲為應。如請觀音經云。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或合用慈悲為應。何者。良以悲心熏於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於禪定。能與他樂。經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論雲。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豈是水銀真金。單能度色像耶。當知慈悲和合論應也。

問。眾生善惡有三世。何世為機。聖法亦有三世。何世為應。過去已謝。現在不住。未來未至。悉不得為機。亦不得為應。云何論機應耶。

答。若就至理窮覈。三世皆不可得。故無應。故經言。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隨順眾生說。或用過去善為機。故言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又如五方便人。過去集方便者。發真則易。不集則難。是故以過去善為機。或可以現在善為機。故言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或可以未來善為機。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又如無漏無集因。而能感佛也。故智度論雲。譬如蓮華在水。有已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死不疑。三世善若不值佛。無由得成。惡亦如是。或以過去之罪。今悉懺悔。現造眾罪。今亦懺悔。未來之罪。斷相續心遮未來故。名之為救。何者。過去造。惡障。現善不得起。為除此惡。是故請佛。又現在果。苦報逼迫眾生。而求救護。又未來之惡。與時相值。遮令不起。故通用三世惡為機。應亦如是。或用過去慈悲為應。故云我本立誓願。欲令得此法。或用現在慈悲為應者。一切天人阿脩羅。皆應至此。為聽法故。未度令度也。又用未來為應者。即是壽量中。未來世益物也。亦如安樂品中雲。我得三菩提時。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若通論。三世善惡皆為機。別論。但取未來善惡為正機也。何者。過去已謝。現在已定。只為拔未來惡。生未來善耳。

問。若未來為正機者。四勤意云何。

答。此以屬通意。今更別答者。只為過去惡。遮未來善故。勤斷過去惡。只為過去善不得增長。增長者。即未來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雖過去。意實未來。

問。未來有善惡。佛云何照。

答。如來智鑒。能如是知。非下地知。仰信而已。何可分別。

問。為是眾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來自能應。由眾生故應。

答。此應作四句。自。他。共。無因。破是性義悉不可。無此四句故。則無性。無性故。但以世間名字。四悉檀中而論感應能所等。無能應屬佛。若更番疊作諸語言。名字則亂。不可分別。雖作如此名字。是不住。是字。無所有。故如夢幻。

問。既善惡俱為機者。誰無善惡。此皆應得益耶。

答。如世病者。近醫。而有差不差。機亦如是。如有熟不熟。則應有遠有近。明機感不同者。但眾生根性百千。諸佛巧應無量。隨其種種。得度不同。故經云。名色各異。種類若干。如上中下。根莖葉等。隨其種性。各得生長。即是機應不同意也。今略言為四。一者冥應。二者冥機。三者顯機顯應。四者顯機冥應。其相云何。若修三業。現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此名為冥機也。雖不相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為冥益也。二冥機顯益者。過去殖善。而冥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為顯益。如佛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嘗修善。諸佛照其宿機。自往度之。即其義也。三顯機顯應者。現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須達長跪。佛往祇洹。月蓋曲躬。聖居門閫。如即行人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即是顯機顯應也。四者顯機冥應者。如雖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此是顯機冥益。若解四意。一切低頭舉手。福不虛棄。終日無感。終日無悔。若見喜殺壽長。好施貧乏。不生邪見。若不解此者。謂其徒功喪計。憂悔失理。釋論雲。今我病苦皆過去。今生修福。報在當來。正念無僻。得此四意也。

宗鏡錄卷第六十一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說菩薩逝經

佛說菩薩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佛在鷂山中,與諸比丘...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佛教詞典】病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

【佛教詞典】歸依僧即歸依第一義諦僧

子題:未來僧、真諦僧、俗諦僧、第一義僧、聲聞學無學...

逆境中的從容

生活中我們誰都會遭遇逆境和挫折,經歷各種不順和困苦...

不僅要會做,也要會說

若懂得說好話,人際溝通可以更圓通。當我們面對意見相...

五陰無我,虛偽無主

這個地方講五陰無我,也就是講前面五蘊(色蘊、受蘊、...

天趣之因與果報

一、天趣之因 天趣之因就是:這個世間人不求常住的真心...

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

問: 請法師給弟子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是念自性彌陀,...

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別

我們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會做一些慈善事業,他們也修...

倒霉時,勤剃頭少懶睡

你們先看看古人編輯的歷代名臣言行錄,歷代名臣奏議等...

這樣算是捨大求小嗎

問: 我以前修學《金剛經》,最近一年多修學淨土持名念...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古德云:塵勞迥脫事非常,什麼是塵勞?眼、耳、鼻、舌...

禪者的心境

唐朝時,有位名叫懶殘的禪者,修行造詣極高,遐爾聞名...

如盲執燭

在拘睒尼國的美音精舍,佛陀正為四眾弟子廣說大法。有...

阿彌陀佛十種力的威德

一切諸佛都有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對這些佛教...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