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菩薩地之四

復次當知菩薩毘奈耶略有三聚。初律儀戒毘奈耶聚。如薄伽梵為諸聲聞所化有情略說毘奈耶相。當知即此毘奈耶聚。云何攝善法戒毘奈耶聚。謂諸菩薩於攝善法戒勤修習時。略於六心應善觀察。何等為六。一輕蔑心。二懈怠俱行心。三有覆蔽心。四勤勞倦心。五病隨行心。六障隨行心。若諸菩薩於善法中。所有輕心無勝解心及陵蔑心名輕蔑心。若有懶墮憍醉放逸所纏繞心。名懈怠俱行心。若貪慾等隨有一蓋。或諸煩惱及隨煩惱所纏繞心。名有覆蔽心。若住勇勐增上精進。身疲心倦映蔽其心。名勤勞倦心。若有諸病損惱其心。無有力能不堪修行。名病隨行心。若有喜樂談論等障。隨逐其心。名障隨行心。菩薩於此六種心中。應正觀察。我於如是六種心中。為有隨一現前行耶。為無有耶。於前三心。菩薩一向不應生起。設已生起不應忍受。若有忍受而不棄捨。遍於一切。皆名有罪。勤勞倦心現在前時。由此心故捨善方便。若為暫息身心疲惱。當於善法多修習者。當知無罪。若於一切畢竟捨離。謂我何用精勤修習如是善法。令我現在安住此苦。若如是者當知有罪。病隨行心現在前時。菩薩於此無有自在。不隨所欲修善加行。雖復忍受而無有罪。障隨行心現在前時。若不隨欲墮在其中。或觀此中有大義利。雖復忍受而無有罪。若隨所欲故入其中。或觀是中無有義利。或少義利而故忍受。當知有罪。如是六心前三生已而忍受者。一向有罪。病隨行心。雖復忍受。一向無罪。餘之二心若生起已而忍受者。或是有罪或是無罪。若諸菩薩於作有情利益戒中勤修習時。當正觀察六處攝行。所謂自他。財衰。財盛。法衰。法盛。是名六處。言財衰者。謂衣食等未得不得得已斷壞。與此相違當知財盛。言法衰者。謂越所學。於先未聞勝義所攝如來所說微妙法句。不得聽聞。如不聽聞先所未聞。如是於先所未思惟不得思惟。有聽聞障有思惟障。設得聞思尋復忘失。於所未證修所成善。而未能證。設證還退。與此相違當知法盛。此中菩薩作自法衰。令他財盛。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此中義者越學所攝。及能隨順越學所攝。或於證法退失所攝。當知法衰。又諸菩薩作自財衰令他財盛。若此財盛不引法衰。此則應為。若引法衰。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又諸菩薩作自財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又諸菩薩作自法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於如是事若不修行名為有罪。若正修行是名無罪。

如是且說菩薩所受三種律儀略毘奈耶。菩薩於中常應作意思惟修學。若有於此三種所受菩薩戒中。隨有所闕當知非護。當言不護菩薩律儀。不當言護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勤守護。亦能精勤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一切菩薩律儀。若有為令他了知故。隨順他故由他勸導受菩薩戒。非自所起增上意樂。隨觀隨察。自生淨信。於諸有情住憐愍心。愛樂善法受菩薩戒。當言。此非真實防護。亦非圓滿修習善法。亦不能得彼果勝利。與此相違當知乃名真實防護亦能獲得彼果勝利。

復次若有不捨如是律儀。當知餘生亦得隨轉非彼捨者。又捨因緣略有四種。一者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二者若於有所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三者總別毀犯四種他所勝法。四者若以增上品纏總別毀犯隨順四種他所勝法。由此因緣當知棄捨菩薩律儀。若有還得清淨受心。復應還受。復次若有出家菩薩。除三衣外所有長物。佛所聽畜身所受用順安樂住。若故思擇施來求者。當知無罪。若顧善品非慳貪障而不施者。亦無有罪。諸有葉紙已書正法。有嬰兒慧眾生來乞。若施與之當知有罪。若勸他施亦名有罪。除作是心。我今惠彼欲試其人於甚深法堪受持不。能信解不。如是無罪。若以葉紙書似正法及外道論。或先已書授彼信解眾生手中。或勸他與當知有罪。菩薩唯應勸彼棄捨手中異論。或令書寫諸佛聖教。或自欲知彼不堅實不應開示。或有葉紙猶未書寫。有來求乞爾時菩薩應問彼言。汝今何用如是物。為彼若答言我欲轉賣以充食用。若此葉紙為書正法則不應與。有財物者應施價直。若無價直二俱不與。亦無有罪。彼若答言我求此物為書正法。即以葉紙應施與之。仍告彼言隨意受用。彼若欲書下劣典籍。不與無罪。如書下劣書等亦爾。若欲書寫最勝經典。不施與者當知有罪。若諸菩薩於己有恩諸有情所。隨順恩想相續發起親友意樂。以有染心方便攝受。欲為朋黨。當知有罪。或於有怨諸有情所。隨順怨想相續。發起怨讎意樂。有穢濁心當知有罪。或於無恩無怨諸有情所相續。發起中庸。意樂放捨意樂。當知有罪。若有現前求欲出家。隨順觀察時。有過患卻有過患不度出家當知無罪。若有安住憐愍彼心。雖度出家亦無有罪。如說出家受具足戒。與作依止。攝為徒眾當知亦爾。由如是等所有行相。當知菩薩三種戒蘊皆得圓滿。

復次先已廣說施等。今當略說。謂諸菩薩所有佈施。略與五種功德相應得入佈施到彼岸數。何等為五。一者無著。二者無戀。三者無罪。四無分別。五者迴向。如施戒等當知亦爾。無著者。謂於一切種施等障法中。無有罣礙。無戀者。謂於有染及彼果中。心無繫著。無罪者。謂遠離一切種施等隨煩惱。無分別者。謂於施等不觀遍計所執自性。迴向者。謂以一切施等諸行。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是菩薩由此五德。攝受一切波羅蜜多名菩薩施。乃至名菩薩慧。名一切施。乃至名一切慧。名艱難施。乃至名艱難慧。廣說一切嗢拕南頌。皆隨決了一切。皆如本地分說。

復次於施波羅蜜多。由內及外有十隨煩惱。對治彼故得施波羅蜜多十種清淨。如菩薩地已說。由增一次第。依於外門有五隨煩惱。一遍染惱性。二棄捨性。三不持可樂性。四意望不圓滿性。五不成熟性。依於內門有五隨煩惱。一不出離性。二雜染惱性。三不劣薄性。四現前墮性。五盡滅法性。復次前戒品中已說十種尸羅清淨。當知初一是意樂清淨。餘九是加行清淨。於加行中復有五種。一無間缺加行。二遍修治加行。三迴向加行。四助伴加行。五守護加行。第二第三為初加行。第四為第二加行。第五為第三加行。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為第四加行。第十為第五加行。

復次忍波羅蜜多十清淨中。當知略有二種清淨。謂前九種名思擇力清淨。其第十種名修習力清淨。思擇力清淨復有四種。一遠離罪生清淨。二彼不現行清淨。三無罪生清淨。四遠離彼因緣清淨。一種二種三種三種如其次第。不忍因緣復有三種。一無慚。二無愧。三無哀愍性。

復次精進波羅蜜多有十清淨。一安處清淨。二純熟清淨。三策發清淨。四方便清淨。五不虛時住清淨。六不艱辛住清淨。七出離清淨。八攝受助伴清淨。九速疾神通清淨。十無盡性清淨。復次靜慮波羅蜜多有十清淨。一清淨清淨。二無漏清淨。三根本方便清淨。四證得根本清淨。五自在方便清淨。六住自在清淨。七引發神通自在清淨。八成熟有情自在清淨。九降伏外道自在清淨。十無上離系清淨。復次慧波羅蜜多有五清淨。一通達諸相清淨。二通達緣起清淨。三通達教導清淨。四通達士用清淨。五通達證得清淨。

復次云何菩薩於身住循身觀。謂於相身循環觀真如身。如於身。於受心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云何菩薩為令未生惡不善法得不生故生欲。乃至廣說。謂於真如境繫心令住。為令一切相及麁重未得現前。內未生者得不生故生欲。乃至廣說。如令未生得不生故。如是。已生已得現前於內生者為令斷故。於能對治所有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乃至廣說。當知此中於念住位最初繫心置所緣境。次於所緣令心安住。勤修正斷。次得定已復令此定善圓滿故。於神足中勤修加行。定圓滿已為令一切相及麁重得離系故。依信等根修加行道。加行道中根是下品。力是上品。如是正修加行道已。次得覺支通達實際。達實際已次修道支。漸漸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切障皆得解脫。

復次相麁重縛當知差別有十四種。一根縛。二境縛。三有情展轉更相愛縛。四建立縛。謂器世間諸所有根依之而轉故名建立。五於所知境無智縛。六於能知智無智縛。七後有愛縛。八無有愛縛。九執著不平等因及無因縛。十證得增上慢縛。十一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縛。十二執著補特伽羅自性縛。十三補特伽羅遍知增上慢縛。十四法遍知增上慢縛。復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薩。略於六種妄想縛中。當令其心速得解脫。云何名為六種想縛。所謂於身乃至於法發起內想。是初想縛。即於是中發起外想。是第二想縛。即於是中起內外想。是第三想縛。若於十方無數無量諸有情界願令解脫修習念住。此中諸想是第四想縛。若由此故於身等境循觀而住。此中諸想是第五想縛。即於身等循觀住者。此中諸想是第六想縛。即於此中循環觀故。復有十一後後想縛。云何十一後後想縛。謂於身等住循身等觀者。於諸雜染清淨諦中所起第一義想。是名初縛。即於雜染第一義中所起造作想。是第二縛。即於清淨第一義中所起無造作想。是第三縛。即於無造作第一義中所起常想。是第四縛。即於造作雜染中所起流轉想。是第五縛。即於常中所起無變異想。是第六縛。即於流轉中由有苦有變異故所起苦性想。是第七縛。即於此中由生滅住異自相故。自相有變異故所起彼自相想。是第八縛。即於無變異及有變異第一義中所起。能攝染污清淨一切法想。是第九縛。即於雜染清淨一切法中。所有我無染淨想。是第十縛。即於雜染清淨諸法。所起無自性相想。是第十一縛。由諸菩薩於此後後諸行想縛所知境界正觀察故。能依於空善修念住。令心解脫。於此想縛得解脫故。一切想縛皆得解脫。

復次於大乘中或有一類惡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勝義故一切皆無。應告彼言。長老何者世俗。何者勝義。如是問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無自性是名勝義。若於諸法無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無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設名言而起說故。應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為從因有自性可得。為唯名言世俗說有。若名言世俗從因有者。名言世俗從因而生而非是有。不應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說有。名言世俗無事而有。不應道理。又應告言。長老何緣諸可得者此無自性如是。問已彼若答言顛倒事故。復應告言。汝何所欲此顛倒事為有為無。若言有者。說一切法由勝義故皆無自性。不應道理。若言無者。顛倒事故。諸可得者此無自性。不應道理。

復次當知由五相故思擇大乘經起因緣說。謂為於說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說。為攝眾故起第二說。為於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說。為敘事故起第四說。為欲宣說真實義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說。

復次依十二處自相共相觀故。有十種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當知此中六種觀自相。四種觀共相。謂於十二處眼等名言假立相中。能遍了知唯名言相。是名第一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攝受虛妄分別種種生相。是名第二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依因轉相。是名第三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相壞轉相。是名第四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清淨轉相。是名第五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當知此中依二種業有二清淨。一生起清淨。二寂滅清淨。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所有名言安足處相。是名第六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六種觀察自相。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自性。是名第七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無分別所行相。是名第八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出世法所行相。是名第九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清淨因相。是名第十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四種觀察共相。

復次當知由八殊勝於諸住地後後轉勝。一意樂殊勝。二心清淨殊勝。三悲殊勝。四波羅蜜多殊勝。五成熟有情殊勝。六見諸佛往趣承事供養殊勝。七生殊勝。八神力殊勝。復次勝義諦有五種相。一離名言相。二無二相。三超過尋思所行相。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此勝義諦離名言相。及無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如理請問菩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或謂有為或謂無為。善男子。如善幻師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積集瓦礫草葉木等。現作種種幻化事業。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若諸眾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曉知。於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若有眾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曉知。於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像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於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穀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如是若有眾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為無為。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事迷惑覺慧。於中發起為無為想。或為無為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如是善男子。彼諸聖者於此事中。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謂之無為。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於此癡所惑  樂著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復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

復次勝義諦超過尋思所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法湧菩薩白佛言。世尊。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我於先曰從彼佛土發來至此。我於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並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推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互相違背共興諍論。口出矛[矛*(替-曰+貝)]。更相[矛*(替-曰+貝)]已刺已。惱已壞已。各各離散。世尊。我於爾時竊作是念。如來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於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亦有通達作證可得。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法湧菩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等正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絕諸諍論。尋思但行諍論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法湧。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於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於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綺言說故。於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於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於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槃。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湧。當知譬如有人於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諍論勝解。樂著世間諸諍論故。於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諍論。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湧。諸尋思者於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內證無相之所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諍論勝義諦  超過一切尋思相

復次勝義諦超過諸法一異性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善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如世尊言勝義諦相。微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世尊。我即於此曾見一處有眾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皆共思議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於此會中一類菩薩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一類菩薩復作是言。非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然勝義諦相異諸行相。有餘菩薩疑惑猶豫復作是言。是諸菩薩誰言諦實。誰言虛妄。誰如理行。誰不如理。或唱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唱是言。勝義諦相異諸行相。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彼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於勝義諦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善清淨慧菩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於勝義諦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淨慧。非於諸行如是行時。名能通達勝義諦相。或於勝義而得作證。何以故。善清淨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應於今時一切異生皆已見諦。又諸異生皆應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或應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已見諦者於諸行相應不除遣。若不除遣諸行相者。應於相縛不得解脫。此見諦者於諸相縛。不解脫故。於麁重縛亦應不脫。由於二縛不解脫故。已見諦者應不能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或不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清淨慧。由於今時非諸異生皆已見諦非諸異生已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亦非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相。不應道理。若於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淨慧。由於今時非見諦者於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見諦者於諸相縛不能解脫然能解脫。非見諦者於麁重縛不能解脫。然能解脫。以於二障能解脫故。亦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或有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相。不應道理。若於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復次善清淨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諸行相墮雜染相。此勝義諦相亦應如是墮雜染相。善清淨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一切行相共相名勝義諦相。善清淨慧。由於今時勝義諦相。非墮雜染相。諸行共相名勝義諦相。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相。不應道理。又勝義相與諸行相一向異相。不應道理。若於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復次善清淨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勝義諦相於諸行相無有差別。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修觀行者。於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不應後時更求勝義。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又應俱時別相成立。謂雜染相及清淨相。善清淨慧。由於今時一切行相皆有差別。非無差別。修觀行者。於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復於後時更求勝義。又即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名勝義相。又非俱時染淨二相別相成立。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一向異。不應道理。若於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淨慧。如螺貝上鮮白色性不易施設與彼螺貝一相異相。如螺貝上鮮白色性。金上黃色亦復如是。如箜篌聲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設與箜篌聲一相異相。如黑沉上有妙香性。不易設施與彼黑沉一相異相。如胡椒上辛勐利性不易設施與彼胡椒一相異相。如胡椒上辛勐利性。訶梨澹性亦復如是。如蠹羅綿上有柔軟性。不易施設與蠹羅綿一相異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設與彼熟蘇一相異相。又如一切行上無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補特伽羅無我性。不易施設與彼行等一相異相。又如貪上不寂靜相。及雜染相不易施設此與彼貪一相異相。如於貪上於瞋癡上當知亦爾。如是善清淨慧。勝義諦相不可施設與諸行相一相異相。善清淨慧。我於如是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超過諸法一異性相勝義諦相。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行界勝義相  離一異性相
 若分別一異  彼非如理行
 眾生為相縛  及為麁重縛
 要勤修止觀  爾乃得解脫

復次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世尊告長老善現曰。善現。汝於有情界中知幾有情懷增上慢。為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汝於有情界中。知幾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長老善現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為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世尊。我於一時住阿練若大樹林中。時有眾多苾芻。亦於此林依近我住。我見彼諸苾芻。於日後分展轉聚集。依有所得現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於中一類由得蘊故。得蘊相故。得蘊起故。得蘊盡故。得蘊滅故。得蘊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如此一類由得蘊故。復有一類。由得處故。復有一類。得緣起故當知亦爾。復有一類。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盡故。得食滅故。得食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復有一類。由得諦故。得諦相故。得諦遍知故。得諦永斷故。得諦作證故。得諦修習故。記別所解。復有一類。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種種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滅故。得界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復有一類。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如有一類。得念住故。復有一類。得正斷故。得神足故。得諸根故。得諸力故。得覺支故當知亦爾。復有一類。得八支聖道故。得八支聖道相故。得八支聖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聖道修故。得八支聖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聖道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此諸長老依有所得現觀。各說種種想法。記別所解。當知彼諸長老一切皆懷增上慢。為增上慢所執持故。於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如世尊言勝義諦相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世尊。此聖教中修行苾芻。於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尚難通達。況諸外道。爾時世尊告長老善現曰。如是如是善現。我於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善現。我已顯示於一切蘊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諦。我已顯示於一切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諦。此清淨所緣於一切蘊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如於蘊中。如是於一切處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復次善現。修觀行苾芻。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餘蘊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為依止故。於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審察趣證。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復次善現。如彼諸蘊展轉異相。如彼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展轉異相。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餘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恆恆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善現。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虛空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  勝義諸佛說無異
 若有於中異分別  彼定愚癡依上慢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無相思塵論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賢愚經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

佛說阿難分別經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釋法堅譯 阿難白佛言:「有...

【註音版】弘一法師:受八關齋戒法

依《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出...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教詞典】大嚫緣起

亦名:噠嚫緣起、達嚫緣起 子題:佛令上座為說大嚫乃至...

【佛教詞典】一流

同一派別之意。各宗派自立教以來,師徒相傳不斷,猶如...

末法時期修念佛還是參禪

問: 現在末法時期,是修念佛法門比較好,還是參禪比...

讓心定下來

現今社會,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提升,當六根接觸...

因過去業緣,未能見佛莊嚴相

昔時,釋迦佛出現於世,為父王及大眾宣說觀佛三昧法門...

南懷瑾先生談八字與改變命運

這個八字啊,有沒有?有。這是依通,推理,推你前生種...

宿世業報

舍衛國有一個近二百歲的貧窮老翁,聽說佛陀能夠知道現...

【佛學漫畫】馬鳴菩薩

我們今天還能遇到佛法,這全賴過去的大善知識,他們乘...

珍珠的精神

在夏威夷的夜間市場,有一些賣活珍珠的攤子。攤子上擺...

為什麼這七尊佛常常被放在一起

我們常會講到過去七佛。這七尊佛是指現在賢劫已經出現...

順其自然才是生存之道

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

《高僧傳》記錄的誦經感應

梁代慧皎法師所譔《高僧傳》,將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旋轉六根的功能而歸於六根的根性

云何現業? 什麼是我們生死的業力呢? 癸二、答釋 ◎脫...

供養出家人的功德

一、佛經中說供僧功德 《俱舍論》云:若能一晝夜持不...

【視頻】《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光山早晚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光山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