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八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二

問此四無量加行云何。答緣七有情而起加行。七有情者。謂分欲界一切有情為怨親。中三品差別。怨親二品。復各分三謂下中上。中品有情總為一種無差別故。於此七品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緣親品。於親品中先緣上品。上品親者。謂自父母軌範親教。或餘隨一可尊重處。智慧多聞同梵行者。於此上品親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當令此有情類得如是樂。然心剛強難可調伏。從無始來串習成故。於極有恩諸有情所惡阿世耶任運生長。善阿世耶雖作意起而不能住。復應勇勵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以芥子投於錐鋒。雖有著時而難可住。久習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如是行者於上品。親要勤修習與樂意樂。經於多時乃得堅住。於上品親與樂意樂得堅住已。次於中親復修如是與樂意樂。此既成已次於下親復修如是與樂意樂。此既成已次於中品。次於下怨。次於中怨。後於上怨。各修如是與樂意樂。漸次修習至成滿時。普於欲界一切有情。與樂意樂平等相續。如於上親。上怨亦爾。齊此名為修慈究竟。修悲修喜次第亦然。拔苦慶慰意樂有別。云何當令此有情類。離如是苦是悲意樂。此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是喜意樂。欲修舍時先緣中品。謂於彼起舍置意樂。中品有情最易舍故。緣親發愛。緣怨發瞋。故緣處中。初修於舍。舍中品已。次舍下怨。次舍中怨。次舍上怨。次舍下親。次舍中親。次舍上親。先舍其怨。後舍親者瞋心易舍非愛心故。漸次修習至成滿時。普於欲界一切有情。舍置意樂平等相續。無異分別猶如持秤。緣有情類如總觀林。齊此名為修舍究竟。問何等有情能修無量。答有情種性略有二種。一於有情樂求過失。二於有情樂求功德。若於有情樂求失者。於四無量多不能修。所以者何。阿羅漢等欲求其失亦可得故。彼於先時亦有瑕隙。故令我等今輕毀之。誰能於彼作饒益事。若於有情樂求德者。於四無量多分能修。所以者何。斷善根者欲求其德亦可得故。彼於先時多修善業。故今感得尊貴家生形貌端嚴眾所樂見。言詞威肅聞皆敬受。智慧多聞人皆推仰。我應於彼作饒益事。

問此四無量次第云何。為如說而生為別有次第。有作是說。如說而生。謂瑜伽師先於欲界諸有情類欲與饒益。與饒益者即是慈相。故佛說慈以為第一。次於欲界諸有情類欲除衰損。除衰損者即是悲相。故佛說悲以為第二。彼諸有情既得饒益復離衰損。次應於彼而生慶慰。慶慰彼者即是喜相。故佛說喜以為第三。既於有情生慶慰已。次應於彼平等舍置。等舍置者即是舍相。故佛說舍以為第四。故四無量如說而生。復有說者。此四無量先悲次慈次喜後舍。謂瑜伽師先於欲界諸有情類欲除衰損。次復於彼欲與饒益。次復於彼深生慶慰。最後於彼平等舍置。尊者僧伽筏蘇說曰。悲喜二種互相制御。若先起悲次必生喜。悲令心下須喜策故。若先生喜次必起悲。喜令心舉須悲制故。評曰。應作是說。非四無量如說而生。所以者何。修觀行者隨樂生故。有觀行者先起於慈。次悲次喜後起於舍。廣說乃至有觀行者先起於舍。次喜次悲後起於慈。或有不定有觀行者得慈非餘。廣說乃至有觀行者得舍非餘。或有不定非四無量有順次入。或逆次入。或順超入。或逆超入。如通解脫勝處遍處問若未起初靜慮無量。能起第二靜慮無量不。乃至若未起第三靜慮無量。能起第四靜慮無量不。有說。不能初靜慮無量與第二靜慮無量。為加行門依梯隥故。乃至第三靜慮無量與第四靜慮無量為加行門依梯隥故。有說。亦能謂觀行者。若依此地得自在力即依此地先起無量。未起下地無漏聖道。尚起上地無漏聖道。況四無量而不能起。問為下地無量後起上地無量速疾。為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耶。答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非下地無量後起上地無量速疾。如學梵書後學佉盧瑟吒書速疾。非學佉盧瑟吒書後學梵書速疾。問初靜慮無量無間。即能起第二靜慮無量不。乃至第三靜慮無量無間。即能起第四靜慮無量不。依逆次第為問亦爾。有說不能必修自地加行引發方現前故。有說。亦能已熟修者起一加行。或無加行能歷諸地。或上或下起無量故。問慈無量等無間即能起悲無量等不。答如定蘊說。思惟何等入慈等至。謂樂有情乃至思惟何等入舍等至。謂舍有情。有作是說。彼說無量俱生行相。復有說者。彼說無量等無間緣。若作是說彼說無量俱生行相。慈無量等無間能生悲無量等。若作是說彼說無量等無間緣。慈無量等無間不能生悲無量等四種加行。各有差別自加行後現在前故。應知作意略有三種。一自相作意。二共相作意。三勝解作意。自相作意者。如有思惟地為堅相。水為濕相。火為煖相。風為動相。如是一切。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聖行相俱生作意等。勝解作意者。如不淨觀持息念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作意。問此四無量於三種中。為與何等作意俱生。答唯與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

問且慈無量欲與他樂。緣何等樂與有情耶。有作是說。彼緣第三靜慮中樂欲與有情。生死樂中此最勝故若作是說。諸有未得第三靜慮。彼應不能起慈無量。或有說者。彼餘生中曾受第三靜慮中樂。今復依止第三靜慮起宿住隨念智。緣曾受樂欲與有情。若作是說。諸有未得第三靜慮宿住智者。彼應不能起慈無量。復有說者。彼緣無間所受諸樂欲與有情。謂飲食樂或車乘樂。或衣服樂或臥具樂。或餘種種近所受樂。緣此諸樂欲與有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緣有情所受樂相。欲令有情恆受此樂。若作是說慈應不能普緣有情。所以者何。非諸有情皆有樂故。復作是說。彼緣有情起樂根相。欲令有情恆受此樂。若作是說。慈應不能普緣有情。所以者何。非諸有情於一切位。恆起樂根現在前故。復作是說。彼緣有情所受飲食車乘衣服。及臥具等種種樂相。欲令有情恆受此樂。若作是說。慈應不能普緣有情。所以者何。非諸有情皆得如是諸樂具故。大德說曰。先加行時緣曾所見諸有情樂。以憐愍心起勝解想。欲令一切欲界有情。平等皆得如是樂具。由此因緣皆受勝樂。此中意說。諸瑜伽師居近村城阿練若處。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近村城如法乞食。於所經處見諸有情純受勝樂。謂乘象馬輦輿等行。眾寶嚴身僮僕侍衛音樂讚詠。陳列香花受極快樂。如諸天子見諸有情唯受劇苦。謂無衣服頭髮蓬亂身體臭穢。手足皴裂執破瓦盂巡行乞匃。饑窮苦逼如諸餓鬼。見是事已速還住處。收衣洗足結跏趺坐。柔軟身心令其調適。離諸障蓋有所堪能。憶想先時所見苦樂。於有情類等起憐愍。欲令皆受所見勝樂。問所緣有情非皆得樂。如何慈觀非顛倒耶。答利益意樂所等起故。安樂意樂所等起故。調善意樂所等起故憐愍意樂所等起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善根相應故。慚愧相應故。自性是善故。伏諸煩惱故。遠離煩惱故。不名顛倒。復有說者。設名顛倒亦無有失。問若名顛倒應成不善。答顛倒有二種。一自性。二所緣。具二顛倒乃名不善。慈無量觀雖有所緣顛倒。而非自性顛倒故非不善。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慈無量觀雖不能令所緣有情皆得勝樂。而亦緣彼諸有情類樂具為境故非顛倒。復作是說。緣諸有情樂根為境故非顛倒。復作是說。修此加行能伏瞋纏故非顛倒。大德說曰。如是慈觀能違瞋心故非顛倒。問此慈無量為緣一有情慾與其樂。為緣多有情慾與其樂。答此慈無量初修習時。緣多有情慾與其樂。總緣有情修慈心故。後成滿已緣一緣多。欲與其樂隨意自在。如慈無量問答分別悲亦應爾。

如契經說。慈俱行心無怨無對無惱無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與樂勝解遍緣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上下。若竪若橫緣此世間。遍一切分遍一切處。一切有情慈俱行心。與樂勝解遍具足住。乃至廣說。問此慈無量緣諸有情。何故經說緣一方等。答此經應言。緣東方等諸有情類。而言遍緣一方等者。於有情類以方聲說。如舉其器示器中物。此經復說。緣此世間遍一切分遍一切處。一切有情慈俱行心。與樂勝解遍具足住者。問此慈無量緣諸有情。為以方域邊際而觀。為以有情邊際而觀。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以方域邊際觀者。何故經說緣此世間遍一切分。遍一切處一切有情。若以有情邊際觀者。何故非別得有情海邊際。有作是說。此以方域邊際而觀。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答應知此說。少分一切。謂一切言略有二種。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此經但說少分一切。故不違理。復有說者。此以有情邊際而觀。問若爾。善通前所設難。後所設難當云何通。答雖無別得有情邊際。而有總得有情邊際。如四生攝一切有情。無一有情非四生攝。或有說者。佛以有情邊際而觀。餘以方域邊際而觀。有餘師說。佛及獨覺俱以有情邊際而觀。聲聞異生但以方域邊際而觀。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以四無量皆是假想。皆與勝解作意相應。或有一切皆以有情邊際而觀。或有一切皆以方域邊際而觀。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七歲中修慈心故。七成壞劫不來生此。世界壞時生極光淨。世界成已生空梵宮。作大梵王威德自在。於千世界我為獨尊。復於後時來生欲界。三十六反作天帝釋。於無量世作轉輪王。具四種兵成就七寶。以法御世亦號法王。此經所言七歲中者。佛意正說經七雨時。謂昔勝時有一菩薩名大威勇。於中印度作大國王。以大威恩統攝一切。然彼國土時多暑熱。去城不遠有一大林。其地高涼花果茂盛。草木青翠泉池清冷。時彼國人於雨四月。多舍城邑來此避暑。各隨所樂作諸事業。時菩薩王以國事務及諸城邑委任大臣。亦往此林居高靜處。離欲界染修四無量。雨四月中無時懈廢。既度雨際節氣漸涼。林中諸人各還城邑作諸事業。爾時菩薩亦從林出。還詣王都設大法祀。廣修施福以諸飲食。衣服香花象馬輦輿。房舍僮僕燈明臥具。及醫藥等奉施沙門。並婆羅門貧病孤獨。遠行羈客諸乞求者。既修施已受持淨戒。如是往還經於六反。至第七反過雨際時。有說。壽終生極光淨。有作是說。壞劫時至菩薩命終。生極光淨。故知七歲謂七雨時。問菩薩所修四無量定是色界系。可由此故生極光淨及生梵天。云何復作帝釋輪王。豈色界業招欲界果。答菩薩爾時起三無量。一欲界系。由此得作帝釋輪王。二初靜慮系。由此得作大梵天王。三第二靜慮系。由此得生極光淨天。復次欲界雖無根本無量。而有無量入出定心。此招輪王帝釋異熟。根本無量感極光淨或大梵王。復次欲界雖無究竟無量。而有加行。由此得作帝釋輪王。究竟無量能招梵王或極光淨。復次欲界具有一切善根相似種子。乃至亦有相似滅定由有無量相似善根。得作輪王或天帝釋。由有無量真實善根。得生梵天或極光淨。復次菩薩林中修無量故。生極光淨或作梵王。由還王都設大施會作轉輪王。由受持戒作天帝釋。復次此經中說三福業事。謂施戒修。如彼經說。苾芻當知。我念過去造三種業得三種果。由彼我今具大威德。所謂佈施調伏寂靜。佈施即是施福業事。調伏即是戒福業事。寂靜即是修福業事。施福業事能感輪王。戒福業事感天帝釋。修福業事感大梵王。或極光淨。如契經說。有三種福業事。一施性福業事。謂以諸飲食衣服香花。廣說乃至及醫藥等。奉施沙門婆羅門等。二戒性福業事。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酒等。三修性福業事。謂慈俱行心。無怨無對無惱無害。廣說如前。悲喜舍俱行心廣說亦爾。問色無色界有多善根。何故唯說此四無量。為修性福業事耶。答世間唯於饒益他事起福業想。色無色界諸善根中。無慾饒益他如四無量者。是故偏說此為修福業事。復次世於福果起於福想。諸善根中無有能感廣饒益果如無量者。是故偏說。復次此四無量及所得果。堅牢難壞故獨名福。如伽他說。

 福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爛  能淨持世間
 福能與王賊  勇勐相抗拒
 不為人非人  之所能侵奪
 福終無損失  如堅固伏藏
 以決定能招  此世他世樂

問非福亦非火所燒等。此中何故唯說福耶。答非福雖非火所燒等。而非福果為火等壞。四無量福及所得果。於去來今非火等壞。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妙眼弟子於諸學處。若有一切及一切種善圓滿者。身壞命終生於梵世。於諸學處若有一切及一切種不善圓滿者。身壞命終或生他化自在天。或生樂變化天。或生覩史多天。或生夜摩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大王眾天。或生大剎帝利家。或生大婆羅門家。或生大長者家。或生隨一大富貴家。生如是等諸尊勝家。豐饒財寶倉庫盈溢。具大宗葉多諸眷屬僮僕作使象馬輦輿。恆受快樂。問若爾。妙眼應勝世尊。所以者何。妙眼弟子於諸學處。善圓滿者得生梵世。不善圓滿者生六欲天。及生人中受富貴快樂。世尊弟子於諸學處。善圓滿者生天解脫。不善圓滿者墮諸惡趣受諸劇苦。理豈爾耶。答不應以佛格量妙眼。所以者何。佛弟子中最卑小者。謂預流果尚勝妙眼。況餘尊者。又即世尊昔菩薩位。作梵志師名為妙眼。不應以彼格量世尊。問豈菩薩時勝已成佛。答非彼勝佛但有別意。謂彼妙眼樂修梵住。彼諸弟子求生梵世。故為開示修梵住法。彼弟子中樂修梵住。若已圓滿起梵住者。身壞命終生於梵世。彼弟子中樂修梵住。若未圓滿起梵住者。身壞命終隨福多少。生六欲天。及生人趣諸尊勝家受大快樂。又彼勝時人皆純善不修無量加行善根。亦得生天人中受樂。況修無量加行善根而不生天人中受樂。佛為弟子證得涅槃。制別解脫律儀學處。若有弟子不犯律儀不破學處。不越軌則不踰界分。彼得生天及證解脫若有弟子犯律儀破學處。越軌則踰界分。彼命終已墮諸惡趣。妙眼弟子於四梵住諸學處中修滿未滿。世尊弟子於別解脫律儀學處。有持有犯。故彼與佛不應格量。又彼經說。爾時妙眼作如是念。吾今不應與諸弟子同生一處。應修上慈生極光淨。作是念已。便速修起第二靜慮勝慈無量。於此命終生極光淨。問妙眼菩薩既近佛地。決定應離財法二慳。何緣自修第二靜慮勝慈無量生彼上天。但為弟子說初靜慮四梵住法令生梵世。答彼觀弟子根器所宜。故但為彼說初靜慮。復次彼諸弟子是婆羅門。長夜期心希求梵世。故但為說生梵世因。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後三靜慮諸無量者。唯除隣近佛地菩薩。問上地無量明淨勝妙過於下地。何故彼說第二靜慮名上慈耶。答觀初靜慮說彼為上。復次勝彼弟子所修無量。故名上慈。復次妙眼所修是未曾得過曾得者故名上慈。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後三靜慮諸無量者。唯有妙眼能起第二靜慮無量。故名為上。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異生無能起上三地諸無量者。由佛說力世尊弟子亦能起之。問何故無量名梵住耶。答梵世在初具可得故。謂未至定雖在最初。而非具有彼無喜故。第二靜慮雖復具有而非最初。上地俱闕。唯初靜慮梵天所居。最初具有故名梵住。復次對治非梵故名梵住。非梵即是欲界煩惱。初靜慮中慈悲喜舍。近對治彼故名梵住。復次對治非梵行故名梵住。非梵行者謂淫欲事。初靜慮中慈悲喜舍近對治彼。故名梵住。復次修梵行者身中可得。故名梵住。復次梵謂世尊慈悲喜舍。佛所施設故名梵住。復次梵謂梵音慈悲喜舍梵音所說。故名梵住。復次修此四種得生梵天。為大梵王故名梵住。復次以四無量於梵福中最勝最尊。故名梵住。問梵住無量有何差別。有作是說。無有差別。謂四梵住即四無量。復有說者。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梵住。彼名無量故。復次對治非梵名為梵住。對治戲論名為無量。復次對治非梵行名為梵住。對治戲論行名為無量。復次修梵行者身可得名為梵住。離戲論者身中可得名為無量。復次對治不信名為梵住。對治放逸名為無量。復次在梵世者名為梵住。在上地者名為無量。復次在未至定及梵世者名為梵住。在上地者名為無量。復次在未至定及梵世者名為梵住。亦名無量。在上地者唯名為無量。復次曾所得者名為梵住。未曾得者名為無量。復次內道所得名為梵住。亦名無量。外道所得唯名梵住。復次共所得者名為梵住。不共得者名為無量。是故尊者妙音說曰。梵住是共。異生與聖者共競此法故。無量是不共。聖者與異生不共競此法故。梵住無量是謂差別。

佛說有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云何為四。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未曾立窣堵波處。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是名第一補特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未曾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是名第二補特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既破壞已還令和合。是名第三補特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修四梵住。是名第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譬喻者說。如是契經非皆佛說。此中前三亦非一切皆生梵福。彼所得果不相似故。謂若有人在佛生處。得菩提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起大制多眾寶嚴飾。復有餘人。更於諸處。聚砂石等作小制多。彼二生福豈得相似。又若有人。為佛弟子造僧伽藍高廣嚴飾。如誓多林竹林大林闇林寺等。復有餘人。為佛弟子隨宜造立小僧伽藍。彼二生福豈得相似。又若有人。令彼天授所破僧眾還得和合。復有餘人。能善和息憍餉彌等僧鬪諍事。彼二生福豈得相似。故知彼經非皆佛說。亦非一切皆生梵福。四梵住經是佛所說。此四梵住皆是梵福。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如是契經皆佛所說。此中四種皆生梵福。問彼所得果豈相似耶。答所為等故皆生梵福。謂未曾立窣堵波處。為佛世尊真實大梵起窣堵波。若大若小皆生梵福。於未曾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修梵行者起僧伽藍。若大若小皆生梵福。佛弟子眾若大若小既破壞已。不得同修清淨梵行。若令和合還得同修清淨梵行。故和合者皆生梵福。所為既等。故前三中。事雖有異而福無別。復次饒益等故皆生梵福。如修無量為欲饒益無量有情。如是未立窣堵波處。為佛舍利起窣堵波。亦為饒益無量有情。謂於是處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以諸香花寶幢幡蓋及伎樂等。諸供養具而供養之。由此起善身語意業。或種豪族多饒財寶。形貌端嚴眾所愛敬。具大威德勝善種子。或種輪王及天帝釋並魔王等諸善種子。或種聲聞獨覺及佛菩提種子。如是饒益無量有情。如修無量為欲饒益無量有情。如是未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亦為饒益無量有情。謂於是處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以諸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奉施供養。或經一日或經七日半月一月。或經五年。或常相續。由此起善身語意業。佛弟子眾由此因緣。受持讀誦思惟解說三藏文義。起不淨觀或持息念別總念住。或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決定得果漏盡。由此因緣令施主等或種豪族。廣說乃至。或種聲聞獨覺及佛菩提種子。如是饒益無量有情。如修無量為欲饒益無量有情。如是和合佛弟子眾。亦為饒益無量有情。謂僧破已。應入見道得果盡漏。受持讀誦思惟解說三藏文義。住阿練若修不淨觀持息念等。所有善品皆不得成。應種三乘菩提種者亦不能種。由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不轉。乃至淨居諸天亦有異心現起。佛弟子眾還和合時。應入見道得果盡漏。乃至應種三乘種者。皆能成辦。由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復轉。乃至淨居諸天皆無異心現起。如是饒益無量有情。饒益等故皆生梵福。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若未曾立窣堵波處。為佛舍利起窣堵波。由四因緣能生梵福。一以廣大思願舍多財故。二令無量有情種善根故。三諸所營造善究竟故。四安置如來身界藏故。若未曾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由四因緣能生梵福。一以廣大思願舍多財故。二令無量有情種善根故。三諸所營造善究竟故。四無所依止佛弟子眾。令得依止修善業故。若僧破已還令和合。由四因緣能生梵福。一舍離四種語惡行故。二攝受四種語妙行故。三破壞非法故。四建立正法故。若有修習四無量者。由四因緣能生梵福。一離違順故。二斷諸蓋故。三得梵果故。四系屬梵故。由此四種皆生梵福。

問此四梵福其量云何。有作是說。若業能招轉輪王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有餘師說。若業能招天帝釋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或有說者。若業能招他化自在天王勝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復有說者。若業能招梵天王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或復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能感世界增上果業。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有餘復說。除近佛地菩薩善業。諸餘有情能招財富增上果業。齊此名為一梵福量。復有餘說。大梵天王最初請佛。轉正法輪所得梵福。齊此名為一梵福量。問梵王何時得此梵福。有作是說。彼初發心欲往請佛。當於爾時即得梵福。彼師不應作如是說。若作是說。應未作業而便得福。復有說者。正請佛時得此梵福。彼亦不應作如是說。正請佛時心是欲界無覆無記。無還無記無異熟果豈名梵福。應作是說。大梵天王既請佛已還歸梵宮。世尊於後轉正法輪。五苾芻眾八萬諸天皆得見諦。諸神傳唱聲至梵宮。梵王聞已歡喜踴躍。作是念言。由我請佛轉正法輪。饒益無邊諸有情類。我所應作念已作訖。梵王爾時乃得梵福。評曰。如是諸說。一梵福量皆是讚美此梵福言。未為稱實而實梵福無量無邊。是廣大思所引發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二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佛說人仙經

佛說人仙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無垢優婆夷問經

無垢優婆夷問經 後魏中印度三藏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闢除諸惡陀羅尼經

佛說闢除諸惡陀羅尼經...

【註音版】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佛說睒子經

佛說睒子經 西秦沙門聖堅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生義經

淨佛說大生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註音版】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華嚴關脈義記

華嚴關脈義記 無礙勢。四問答取文勢。 第一展轉無盡者...

觀虛空藏菩薩經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泰山府君

(一)梵名 Citragupta。音譯質多羅笈多。意譯奉教官。指...

【佛教詞典】僧位四別

亦名:四種僧 子題: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

不小心謗法還能往生嗎

問: 謗法的罪很重,我們都很害怕。我們是以好心來弘...

三業不清淨,念佛就沒有功德嗎

【原文】 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

不能只追求成功,而不成長

當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通常意義上不是指他的身體長高...

大乘行者回家的過程

問: 在〈信解品〉中,小乘聖者以種種譬喻自述回小向大...

吃素就是走向健康

1、蔬食是健康食品,吃素就是走向健康 古人云病從口入...

惟賢長老《實修問答集》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與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上的...

成佛之前

一日,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您出生於帝王之家,擁...

以這種心態來拜懺,是不能滅罪的

稱情愛戀,違意憎嫌,此不淨心,未足除罪。 這是說明在...

聖嚴法師:遠離兩面人

所謂的兩面人,就是在別人面前是一種樣子,在背後又是...

吉與凶是由人決定的,福人到處是福地

北周人盧光,素來崇尚佛道,對三寶至誠懇切,極為恭敬...

為何不以福報來判斷個人的修行階位

我們一路看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十地就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佛家有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

【視頻】《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道證法師念誦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道證法師念誦

【視頻】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玉佛禪寺唱誦)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玉佛禪寺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