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三

無明緣行取緣有。有何差別。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說所發業自性差別。謂前業在過去生。後業在現在生。前業已與果。後業未與果。前業是故。後業是新。而未說能發緣自性差別。今欲說之故作此論。問何故過去業緣但說無明。現在業緣說一切煩惱耶。答造過去業時。於多種事不現見故。不可知故。但說無明為緣。謂於界趣生洲分位依處加行等起相續所緣。皆不可知。界者三界。不知過去於何界造此業。趣者五趣。不知過去於何趣造此業。生者四生。不知過去於何生造此業。洲者四洲。不知過去於何洲造此業。分位者。羯剌藍等十種分位。不知過去於何分位造此業。依處者。十善不善業道依處。不知過去於何依處造此業。加行者。有情數非有情數所起加行。不知過去由何加行造此業。等起者。貪瞋癡等。不知過去由何等起造此業。相續者。男女等。不知過去依何相續造此業。所緣者。過去未來現在。或色聲香味觸法。不知過去心緣何等造此業。雖不現見亦不可知。而發業位皆有無明故。總說彼無明為緣。造現在業時於多種事。皆現見故皆可知故。具說一切煩惱為緣。復次過去業。已衰朽。已受用。已與果。是故業。無勢用。不明瞭故。但說無明為緣。現在業。未衰朽。未受用。未與果。是新業。有勢用。極明瞭故。說一切煩惱為緣。復次過去業微細難覺。若自若他俱不現見。不知何等煩惱所發。然煩惱起必有無明。是故但說無明為緣。現在業麁顯易覺若自若他俱能現見。知是彼彼煩惱所發。故說一切煩惱為緣。復次過去業性不勐利。其相暗昧順無明故但說無明為緣。現在業性勐利。其相明顯順諸取故。具說一切煩惱為緣。問阿羅漢所造業。為名無明緣行。為名取緣有耶。答不名無明緣行。亦不名取緣有。彼無無明亦無取故。然彼業已與果者。當知攝在行支分中。未與果者。當知攝在有支分中。是彼類故。然非十二有支所攝。

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乃至廣說。問何故此中因明無明而作論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此二俱是根本法故。謂雜染品法無明為根本。清淨品法明為根本。復次此二俱是上首法故。如說。無明為上首。無明為前相。生無量種惡不善法。及起此類無慚無愧。明為上首。明為前相。生無量種清淨善法。及起此類增上慚愧。復次明與無明近相治故。謂無明是明近對治。明是無明近對治。復次明與無明互相違故。謂無明違明明違無明。復次明與無明互不相攝。而所緣境互相攝故。謂俱緣四聖諦俱緣有漏無漏。俱緣有為無為故。然諸行名義有寬狹。如說無明緣行。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中意說分位緣起。故此行聲說五取蘊。尊者妙音說。此行聲唯說諸業。如說。造作有損害行。彼行聲說不善業。如說。造作無損害行。彼行聲說善業。如說。造作諸有為行。彼行聲唯說思。如說。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無為。彼行聲說不相應行蘊。如說。色受想行識蘊。彼行聲總說相應不相應行蘊。如說色受想行識取蘊。彼行聲唯說有漏相應不相應行蘊。如說。身語意行。彼身行聲說入出息。語行聲說尋伺。意行聲說想思。故彼行聲說一蘊全。二蘊少分。如說。有罪福不動行。彼行聲說有漏善不善業。如說。於諸行中有五過患。有怖有畏有苦觸。無我我所。諸有智者不見此行。能離諸行。有說。彼行聲說不善法。以說彼行有怖有畏有苦觸故。有說。彼行聲說五取蘊。以說彼行無我我所。諸有智者不見此行能離諸行故。如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有說。彼行聲說一切有為法。第三句說由生滅故。有說。彼行聲但說五取蘊。第四句說彼寂為樂以寂樂名唯顯擇滅非無漏法有擇滅故。如說。有罪行無罪行。彼行聲說善不善業。如說。三妙行三惡行。彼行聲說善不善業。及貪瞋邪見。無貪無瞋正見。如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彼行聲說一切有為法。此中行聲亦說一切有為法。以明無明俱為緣故。

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無何以故無。如是行唯以無明為緣非明故。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無。何以故無。如是行唯以明為緣非無明故。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有。何以故。諸行種類有十一種。欲界有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界有三。謂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無色界有三。如色界說。及無漏行為十一種。此中欲界善行。明與無明俱非其因。但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不善行。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作四緣。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欲界有覆無記行。以無明為四因如前說。亦作四緣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欲界無覆無記行。除無明異熟。無明非其因。但作三緣。謂除因緣。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無明異熟以無明為一因。謂異熟因。但作三緣謂除所緣。無明異熟非意地故。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色界善行。明與無明俱非其因。但作三緣。謂除因緣。色界有覆無記行。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作四緣。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色界無覆無記行。無明非其因。但作三緣。謂除因緣。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如說。色界三行。無色界三行說亦爾。無漏行除初明及彼俱得無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亦作四緣。初明無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明亦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初明俱得明無明俱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是謂此處略毘婆沙。故一切行皆得以明無明為緣理善成立。以增上緣無不遍故。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有情從久遠來。不於聖道謗言非道。先謗道已。彼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地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小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轉輪王業由此因。由此緣由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城邑聚落人非人畜。穀稼藥草樹木叢林。增長滋茂。如是前心四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此中正說無漏聖道謗道邪見。於諸有漏善業及果皆能作緣。顯一切行無有不緣明無明者。以增上緣展轉相望無不有故。感大地業者。謂能感得大地山林河海園苑藥草等物。於彼自在統領受用。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堡塢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川原王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一主地等力輪等位。如屈廈拏沒魯茶至那天子等。復次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川原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一主地位。如屈廈拏沒魯茶等。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一洲等位。復次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一主地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一洲王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二洲等位。復次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一洲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二三洲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四洲王位。有作是說。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轉輪聖王所使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得轉輪王太子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得轉輪王位。有餘師說。感小王業者。謂能感得輪王太子未灌頂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得輪王太子已灌頂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得轉輪王位。由此因者。謂由此所造善業。由此緣者。謂由此謗道邪見。由彼聖道者。謂由彼所謗聖道。由此因緣及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有情無情內外異熟及增上果。其事云何。如諸外道厭世增減。復厭世間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在家迫迮猶如牢獄。而便出家。既出家已。為解脫故。受持種種非理苦行。執為清淨能證解脫。如如依止苦行邪道。如是如是聖道轉遠。遠聖道故不證解脫。便作是念。雖有解脫而無聖道。若當有者我何不得。我修如是難行苦行。經久不得故知無道。既謗道已捨所受持。作是思惟。修福業者。尚於生死不得如意自在快樂。況不修福。既思惟已。種種方便求諸財寶。設大施會因發願言。願我此福。能感大地內外物等。得作小王。或作大王或作輪王。統攝自在隨其所願皆得果遂。又如內道厭患世間壽命財位或增或減。又厭世間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在家迫迮猶如牢獄。流轉生死受諸劇苦。為解脫故而便出家。既出家已。少欲喜足精勤苦行。初夜後夜曾不睡眠。依止山岩受小大七。結跏趺坐端身靜慮。始從日沒至日出時。專注思惟所受定相。熾然精進經歷多時。由二因緣不得聖道。一善根未熟。二起邪加行。善根未熟者。謂依佛法極速三生。方得解脫。第一生中種解脫分。第二生中修令成熟。第三生中既成熟已。引起聖道能證解脫。彼先未種解脫分善。故此生中善根未熟。起邪加行者。謂彼受持顛倒對治。以是事故不得聖道。便作是念。雖有解脫而無聖道。若當有者我何不得。我修如是精進苦行。經久不得故知無道。既謗道已捨所受持。作是思惟。修福業者。尚於生死不得如意自在快樂。況不修福。既思惟已。種種方便求諸財寶。設大施會供侍病者敬養有德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修諸福業熾然無倦。因斯發願。願我此福能感大地內外物等。得作小王。或作大王或作輪王。統攝自在隨其所願皆得果遂。既居王位以法治國。令內外物皆悉滋茂。若無聖道謗道邪見無由得生。故彼聖道為此邪見近增上緣。若無邪見施俱善心無由得起。故染污法為不染污近增上緣。若無施福不得王位。若無王位諸內外物無由滋長。故有情數為諸外物近增上緣。如是前心四緣者。謂邪見俱心具有四緣。彼相應俱有法等是彼因緣。疑等是彼等無間緣。聖道是彼所緣緣。除彼自體。餘一切法皆是彼增上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者。謂前心四緣與後施俱心但為一增上緣。問後施俱心亦有四緣。因緣者。謂彼相應俱有法等。等無間緣者。謂次彼前心心所法。所緣緣者。謂所捨物及受施者。增上緣者。謂除彼自體。餘一切法。如是後心四緣於前心亦為一增上緣。此中何故不說。答亦應說而不說者。應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以前類後其義可知。故不復說。有餘師說。前心於後為緣義順。非後於前。是故不說。問後心四緣皆入前心四緣中攝。彼增上緣。除自攝餘一切法故。何緣乃說前心四緣與後心作一增上緣。答此中應說。前心四緣亦與後心具作四緣。而但說作一增上者。應知此說近增上緣。謂前邪見近增上緣不入後心。前三緣攝後心所有。近增上緣不入前心。前三緣攝如餘處說。眼識四緣。謂彼相應俱有諸法是彼因緣。次彼前滅心心所法是彼等無間緣。色是彼所緣緣。眼是彼增上緣。如彼唯說近增上緣。此亦應爾。故無有失。有作是說。前邪見心增上緣內。理實具有後心四緣。然增上緣其義寬遍一切處有。是故偏說。問若爾後心亦是前心增上緣攝。既說前心四緣於後為增上緣。是則自體應與自體為增上緣。便違宗義。答此中應說前心四緣於後但作一增上緣。除其自性。而不說者先已說故。謂前品中已說諸識。除其自性。餘一切法為能作因故不復說。若於餘論餘蘊餘日所說語言尚可為證。況於此論此蘊此日次前品說而不為證。有說。此中說近增上故無有失。

復次若依因緣說者。此中依言顯所約義。謂約因緣而作論者得有三句。前約四緣而作論故但有俱句。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有。謂無明異熟及染污行。此中無明異熟以無明為一因。謂異熟因。明非其因。染污行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明非其因。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有。謂除初明。諸餘無漏行。謂餘無漏行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因。無明非其因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無。何以故。明與無明相去遠故。必無一行以二為因。如有頌言。

 虛空大地相去遠  海彼此岸亦復遠
 日出沒處斯亦遠  正法邪法遠中遠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問此中所除無明異熟何者是耶。答謂欲界三十四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生等所感異熟。如是名為無明異熟。有作是說。欲界三十四不善隨眠得所感異熟。亦名無明異熟。得與所得同一果故。有餘師說。不善身語業所感異熟。亦名無明異熟。能起所起同一果故。評曰。二俱非理能得所得能起所起。展轉相望非俱有因故。不同一果故。隨眠得及身語業所感異熟。非無明異熟。是故初說於理為善。諸餘無覆無記行者。謂一切善法異熟一切不善身語業及彼生等異熟。一切不善得及彼生等異熟。一切長養色及彼諸得生等。一切等流法。及彼諸得生等。一切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相應俱有法。及所起身語業諸得生等。如是諸行明與無明俱非其因。然非無因。謂或有四因。或有三因。或有二因。如理應說。初明者謂現行苦法智忍。無明非其因無漏性故。明亦非其因。若俱若前。俱無明故。然非無因彼有相應俱有因故。問初明俱得亦明無明俱非其因。然非無因。彼俱生等能與彼為俱有因故。此第四句何故不說。前第二句何故不除。答此亦應說。前亦應除。而不爾者是有餘說。有作是說。此已攝在第二句中。是苦法忍俱有法故。彼不應作是說。得與所得非俱有因。前已說故前說為善。依如是義有問答言。頗有一剎那頃有二十四得。與苦法智忍俱生。是苦法智忍種類。而與苦法智忍互無因義耶。答有。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苦法智忍現在前時。有六地各四行相苦法智忍得俱時現前。彼與苦法智忍互無因義。善有漏行者。謂一切善有漏五蘊明與無明俱非其因。然非無因。謂或有三因或有二因如理應說。由此故說若依因緣因明無明行有三句。

問何故名無明。無明是何義。答不達不解不了是無明義。問若爾除無明諸餘法。亦不達不解不了。何故不名無明。答若不達不解不了以愚癡為自相者是無明。餘法不爾故非無明。問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能達能解能了是明義。問若爾有漏慧亦能達能解能了何故不名明。答若達解了能於四諦真實通達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真實通達故不名明。如暖等四順抉擇分雖能勐利推求四諦。而未真實通達四諦不名為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於四諦究竟通達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究竟通達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於四諦決定通達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決定通達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於四諦見已非復不見。知已非復不知。現觀已非復為無知猶豫邪智所伏。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如是。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斷所斷法。令其究竟無力增長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無此力。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破壞諸有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增長有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斷續有續老死法。能令生死究竟斷滅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無如是力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趣苦滅行。及趣諸有世間生死老死滅行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趣苦集行。及趣諸有世間生死老死集行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非身見事。非隨眠事。非顛倒事。非貪瞋癡慢。安足處無垢穢濁。不墮諸有苦集諦攝故說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與上相違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無無明者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有無明故不名為明。復次能療病咒說名為明。謂世間人鬼魅所著明咒能療。如是聖道能療眾生諸煩惱病故說為明。諸有漏慧不能究竟療煩惱病故不名明。復次諸有漏慧隨順二品。以於二品俱作三緣故不名明。亦非無明如人於他怨家親友俱隨順者。彼人於他非親非怨此亦如是。復次有漏慧品能謗明故不名為明。有漏善慧雖順於明而能引生謗道邪見如叛臣故不名為明。復次諸無漏慧於四聖諦照了明淨。如晝分眼見諸色像故說為明。諸有漏慧於四聖諦見不明淨。如夜分眼見諸色像故不名明。

問除明為因法及非明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一界一處一蘊攝。此中除明為因法者。謂除初明諸餘無漏慧。及非明法者。謂一切有漏法及除無漏慧。諸餘無漏法。餘法者。謂初明彼一界一處一蘊攝者。謂法界法處行蘊攝。問除心為因法及非心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二界一處一蘊攝。此中除心為因法者。謂除現行苦法智忍相應心諸餘無漏心。及非心法者。謂十一處。餘法者謂現行苦法智忍相應心。彼二界一處一蘊攝者。謂意界意識界意處識蘊攝。問若法是明彼法是明因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明非明因。謂未來明。有法是明因非明。謂過去現在除無漏慧諸餘無漏行。及未來明相應俱有法。有法是明亦明因。謂過去現在諸無漏慧。有法非明非明因。若說彼類。謂未來無漏得。及彼生等。若不說彼類。謂除前相。問若法是明彼法明為因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明非明為因。謂初明。有法明為因非明。謂明相應俱有法及除初無漏得並彼生等。諸餘無漏得並彼生等。有法是明亦明為因。謂除初明。諸餘無漏慧。有法非明非明為因。若說彼類謂初無漏得及彼生等。若不說彼類謂除前相。復次有隨信行道及隨法行道。此中隨信行道與隨信行道為因。亦與隨法行道為因。隨法行道唯與隨法行道為因。非隨信行道。以彼劣故有作是說。隨信行道亦唯與隨信行道為因非隨法行道。以見道中隨信行者必不轉為隨法行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同一相續有可得義。復是勝道如何非因。是故前說於理為善。復次有信解道及見至道。此中信解道與信解道為因。亦與見至道為因。見至道唯與見至道為因。非信解道以彼劣故。復次有時解脫道及不時解脫道。此中時解脫道。與時解脫道為因。亦與不時解脫道為因。不時解脫道唯與不時解脫道為因。非時解脫道以彼劣故。復次有見道修道無學道。此中見道與見道為因。亦與修道無學道為因。修道與修道為因。亦與無學道為因。非見道以彼劣故。無學道唯與無學道為因。非見修道以彼劣故。復次有聲聞道獨覺道佛道。此中聲聞道唯與聲聞道為因。非餘二道以極遠故。獨覺道唯與獨覺道為因。非聲聞道以彼劣故。及極遠故。亦非佛道以極遠故。佛道唯與佛道為因。非餘二道以彼劣故。及極遠故。復次聖道亦依男身亦依女身。此中依女身聖道與依女身聖道為因。亦與依男身聖道為因。依男身聖道唯與依男身聖道為因。非依女身聖道以彼劣故。有作是說。彼二聖道展轉為因隨其利鈍。彼說非理。男女二身勝劣定故。依彼聖道勝劣亦定有餘師說。彼二聖道展轉非因依類別故。彼說非理。先於女身入聖道已後轉為男。所起聖道應無因故。由是此中前說為善。復次有說一道有說多道。說一道者。不言見道即是修道及無學道。見修無學三道異故。但說聖道依男女身。此二身中聖道是一。說多道者。言二身中聖道各別依類別故。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女身聖道於女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男身聖道於女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依男身聖道於男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女身聖道於男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以依男身得聖道。後必無更受女身義故。又彼所依定鄙劣故。二作是說。依女身聖道於女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男身聖道於女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依類別故。於男身中說二聖道應知亦爾。彼說非理。先依女身得聖道已後轉為男應更得道。是故次前所說為善。如是見道衣九處身。謂人三洲除北俱盧及六欲天。此九皆能入見道故。說一道者。言九依身見道是一依類同故。謂彼所依男女同類。說多道者。言九依身見道各別依處異故。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贍部洲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八處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二作是說。依贍部洲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八處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彼說非理。依贍部洲身得預流果已後生餘處應更得果。然無此義。是故次前所說為善。於餘八身說二見道應知亦爾。如是修道依三界身說一道者。言三界身修道是一。說多道者言三界身修道各別。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欲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上二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二作是說。依欲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色無色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彼說非理。依欲界身得不還果後生上界應更得果。然無此義。是故次前所說為善。於上界身說二修道應知亦爾。二乘無學道亦准此應知。如是無上正等菩提依贍部洲百年位身。乃至依此八萬歲身。說一道者言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即是乃至依八萬歲身無上菩提。說多道者。言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乃至依八萬歲身無上菩提其體各別。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二作是說。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問若爾何故施設論說諸佛功德一切平等。答由三事故。一修行等。謂一切佛皆三大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蜜多圓滿得無上菩提故。二法身等。謂一切佛皆成十力四無畏等無量無邊勝功德故。三利益等。謂一一佛皆度無量無邊有情令解脫故復次根等。謂一切佛皆住上上根故。復次戒等。謂一切佛皆得上上戒故。復次道等。謂一切佛皆成上上道故。評曰。此中次前所說為善依同類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方等無想經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佛教詞典】藍毗尼(lumbini)

古印度佛教遺址。傳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亦譯嵐毗尼、...

【佛教詞典】上慢

增上慢的簡稱,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聖道,...

喝臘八粥的因緣

今日諸位啜臘八粥,是何等因緣?須知即是慶祝佛成道的...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有一種力,超出諸力之上

一日,拘尸那竭國五百多位力士聚集在一處,彼此討論著...

昌臻法師《修念佛法門有密切關係的問題》

萬修萬人去。這個話是淨土宗的祖師永明法師提出來的。...

10種食物對排毒養顏最有效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身排毒養顏的健康。專家指出,只有...

不要忘了感謝你的「仇人」

與一位作家朋友聊天,我問是什麼促使他不停地寫作?他...

有緣就能悟道

有心禪師德高望重,博學多聞,擔任寂相寺住持,但來此...

心靈在佛法的世界自由飛翔

我出生於一個比較優越的幹部家庭,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百...

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問: 請問師父,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大安法師答: 在...

若不以教印心,終落邪魔外道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道德首要做人基,學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歷練,心...

父親的蓮花在夏日裡綻放——劉春喜居士往生記

我的父親劉春喜居士,於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二日在廬山東...

【視頻】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晚課(圓光女眾佛學院)

【視頻】晚課(寺院導覽)

晚課(寺院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