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

答曰:

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問曰:

佛一切諸煩惱及習已斷,智慧眼淨,應如實得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未盡諸漏,慧眼未淨,云何能得諸法實相?

答曰:

此義後品中當廣說,今但略說。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俱名為入。佛、菩薩亦如是,佛則窮盡其底;菩薩未斷諸煩惱、習,勢力少故,不能深入。如後品中說譬喻:如人於闇室然燈,照諸器物,皆悉分了,更有大燈,益復明審。則知後燈所破之闇,與前燈合住;前燈雖與闇共住,而亦能照物。若前燈無闇,則後燈無所增益。諸佛菩薩智慧亦如是;菩薩智慧雖與煩惱、習合,而能得諸法實相,亦如前燈亦能照物;佛智慧盡諸煩惱、習,亦得諸法實相,如後燈倍復明瞭。

問曰:

云何是諸法實相?

答曰:

眾人各各說諸法實相,自以為實。此中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如後品中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如〈讚般若波羅蜜偈〉說: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亦滅。
  無量眾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如虛空無染,  無戲無文字,
  若能如是觀,  是即為見佛。
  若如法觀佛,  般若及涅槃,
  是三則一相,  其實無有異。
  諸佛及菩薩,  能利益一切,
  般若為之母,  能出生養育。
  佛為眾生父,  般若能生佛,
  是則為一切,  眾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隨諸眾生力,  為之立異字。
  若人得般若,  議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般若之威德,  能動二種人:
  無智者恐怖,  有智者歡喜。
  若人得般若,  則為般若主,
  般若中不著,  何況於餘法!
  般若無所來,  亦復無所去,
  智者一切處,  求之不能得。
  若不見般若,  是則為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
  是事為希有,  甚深有大名,
  譬如幻化物,  見而不可見。
  諸佛及菩薩,  聲聞辟支佛,
  解脫涅槃道,  皆從般若得。
  言說為世俗,  憐愍一切故,
  假名說諸法,  雖說而不說。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捨,  是名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  是即名為取。
  般若無壞相,  過一切言語,
  適無所依止,  誰能讚其德?
  般若雖叵讚,  我今能得讚,
  雖未脫死地,  則為已得出。」

大智度論釋般若相義第三十

問曰:

何以獨稱般若波羅蜜為「摩訶」,而不稱五波羅蜜?

答曰:

「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

一切世間中、十方、三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是故名為大。

復次,能與眾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不變異,所謂涅槃;餘五波羅蜜不能爾。佈施等離般若波羅蜜,但能與世間果報,是故不得名大。

問曰:

何者是智慧?

答曰:

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謂聲聞、辟支佛、佛智慧。

是智慧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非學非無學智者,如乾慧地、不淨、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處,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等。

學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羅漢第九無礙道中金剛三昧慧。

無學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後,一切無學智,如盡智、無生智等,是為無學智。

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

問曰:

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云何分別聲聞、辟支佛?

答曰:

道雖一種,而用智有異。若諸佛不出、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

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清朝見林樹華菓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林間。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如是為異。

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

因緣覺如上說。

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

獨覺辟支迦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為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

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以是為異。

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眾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蜜,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餘涅槃。」隨本願行,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名佛道智慧。

是三種智慧盡能知,盡到其邊,以是故言「到智慧邊」。

問曰:

若如所說一切智慧盡應入,若世間、若出世間,何以但言「三乘智慧盡到其邊」,不說餘智?

答曰:

三乘是實智慧,餘者皆是虛妄,菩薩雖知而不專行。

如除摩梨山一切無出栴檀木;若餘處或有好語,皆從佛法中得。自非佛法,初聞似好,久則不妙。譬如牛乳、驢乳,其色雖同;牛乳攢則成酥,驢乳攢則成尿。

佛法語及外道語,不殺、不盜、慈愍眾生、攝心、離欲、觀空雖同;然外道語初雖似妙,窮盡所歸,則為虛誑。

一切外道皆著我見;若實有我,應墮二種:若壞相,若不壞相。

若壞相,應如牛皮;若不壞相,應如虛空。此二處無殺罪,無不殺福。

若如虛空,雨露不能潤,風熱不能乾,是則墮常相。

若常者,苦不能惱,樂不能悅;若不受苦、樂,不應避禍就福。

若如牛皮,則為風雨所壞,若壞則墮無常,若無常則無罪、福。

外道語若實如是,何有不殺為福、殺生為罪?

問曰:

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禪定、智慧復云何?

答曰:

外道以我心逐禪故,多愛、見、慢故,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

問曰:

汝言「外道觀空」,觀空則捨一切法,云何言「不捨一切法故,無有實智慧」?

答曰:

外道雖觀空而取空相,雖知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慧故。

問曰:

外道有無想定,心心數法都滅;都滅故,無有取相愛著智慧咎!

答曰:

無想定力,強令心滅,非實智慧力。

又於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墮顛倒中!是中心雖暫滅,得因緣還生。譬如人無夢睡時,心想不行,悟則還有。

問曰:

無想定其失如是,更有非有想非無想定,是中無一切妄想,亦不如強作無想定滅想,是中以智慧力故無想!

答曰:

是中有想,細微故不覺。若無想,佛弟子復何緣更求實智慧?佛法中,是非有想非無想中識,依四眾住;是四眾屬因緣故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空,空故無我,空無我故可捨。

汝等愛著智慧故,不得涅槃。譬如尺蠖,屈安後足,然後進前足;所緣盡,無復進處而還。外道依止初禪,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捨無所有處;上無所復依,故不能捨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更無依處,恐懼失我,畏墮無所得中故。

復次,外道經中有聽殺、盜、淫、妄語、飲酒;言為天祠咒殺無罪;為行道故,若遭急難,欲自全身而殺小人無罪。

又有急難為行道故,除金,餘者得盜取以自全濟,後當除此殃罪。

除師婦、國王夫人、善知識妻、童女,餘者逼迫急難,得邪淫。

為師及父母,為身、為牛、為媒故,聽妄語。

寒鄉,聽飲石蜜酒;天祠中,或聽嘗一渧、二渧酒。

佛法中則不然!

於一切眾生慈心等視,乃至蟻子亦不奪命,何況殺人!

一針一縷不取,何況多物!

無主淫女不以指觸,何況人之婦女!

戲笑不得妄語,何況故作妄語!

一切酒,一切時常不得飲,何況寒鄉、天祠!

汝等外道與佛法懸殊,有若天地!

汝等外道法,是生諸煩惱處;佛法則是滅諸煩惱處,是為大異。

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眾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勤行三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為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

問曰:

云何名蜫勒?云何名阿毘曇?云何名空門?

答曰:

蜫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栴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

隨相門者,如佛說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是中心數法盡應說,今但說「自淨其意」,則知諸心數法已說。何以故?同相、同緣故。

如佛說四念處,是中不離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則是四正勤;四種定,是為四如意足;五種善法,是為五根、五力。佛雖不說餘門,但說四念處,當知已說餘門。

如佛於四諦中,或說一諦,或二、或三。如馬星比丘為舍利弗說偈:

 「諸法從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王,  是義如是說。」

此偈但說三諦,當知道諦已在中,不相離故;譬如一人犯事,舉家受罪。

如是等,名為隨相門。

對治門者,如佛但說四顛倒:常顛倒、樂顛倒、我顛倒、淨顛倒。

是中雖不說四念處,當知已有四念處義。譬如說藥,已知其病,說病則知其藥。

若說四念處,則知已說四倒;四倒則是邪相。

若說四倒,則已說諸結。所以者何?說其根本,則知枝條皆得。

如佛說一切世間有三毒;說三毒,當知已說三分、八正道。

若說三毒,當知已說一切諸煩惱毒。十五種愛是貪慾毒,十五種瞋是瞋恚毒,十五種無明是愚癡毒,諸邪見、憍慢、疑屬無明。

如是一切結使,皆入三毒。以何滅之?三分、八正道。

若說三分、八正道,當知已說一切三十七品。

如是等種種相,名為對治門。

如是等諸法,名為蜫勒門。

云何名阿毘曇門?或佛自說諸法義,或佛自說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

如佛說:「若有比丘於諸有為法,不能正憶念,欲得世間第一法,無有是處。

「若不得世間第一法,欲入正位中,無有是處。

「若不入正位,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無有是處。

「有比丘於諸有為法正憶念,得世間第一法,斯有是處。

「若得世間第一法,入正位;入正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必有是處。」

如佛直說世間第一法,不說相義、何界系、何因、何緣、何果報。從世間第一法,種種聲聞所行法,乃至無餘涅槃,一一分別相義,如是等是名阿毘曇門。

空門者,生空、法空。

如《頻婆娑羅王迎經》中,佛告大王:「色生時但空生,色滅時但空滅。諸行生時但空生,滅時但空滅。是中無吾我,無人、無神,無人從今世至後世,除因緣和合名字等眾生,凡夫愚人逐名求實。」如是等經中,佛說生空。

法空者,如《佛說大空經》中,十二因緣,無明乃至老死:

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誰老死」,皆是邪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亦如是。

若有人言:「身即是神」,若言:「身異於神」,是二雖異,同為邪見。佛言:「身即是神,如是邪見,非我弟子;身異於神,亦是邪見,非我弟子。」

是經中,佛說法空。

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如是。

復次,《佛說梵網經》中,六十二見:

若有人言:「神常,世間亦常」,是為邪見;若言:「神無常,世間無常」,是亦邪見;「神及世間常亦無常」、「神及世間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見。

以是故,知諸法皆空,是為實。

問曰:

若言「神常」,應是邪見,何以故?神性無故。

若言「世間常」,亦應是邪見,何以故?世間實皆無常,顛倒故言「有常」。

若言「神無常」,亦應是邪見,何以故?神性無故,不應言「無常」。

若言「世間無常」,不應是邪見,何以故?一切有為法性,實皆無常。

答曰:

若一切法實皆無常,佛云何說「世間無常是名邪見」?是故可知非實是無常。

問曰:

佛處處說觀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云何言「無常墮邪見」?

答曰:

佛處處說無常,處處說不滅。如摩訶男釋王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毘羅人眾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鬪人時,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若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佛云何言「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無常性。

問曰:

若無常不實,佛何以說無常?

答曰:

佛隨眾生所應而說法,破常顛倒故,說無常;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說「心去後世,上生天上,罪福業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

是故名為法空。

復次,毘耶離梵志,名論力,諸梨昌等大僱其寶物,令與佛論。取其僱已,即以其夜思撰五百難,明旦與諸梨昌至佛所,問佛言:「一究竟道?為眾多究竟道?」

佛言:「一究竟道,無眾多也。」

梵志言:「佛說一道,諸外道師各各有究竟道,是為眾多非一!」

佛言:「是雖各有眾多,皆非實道。何以故?一切皆以邪見著故,不名究竟道。」佛問梵志:「鹿頭梵志得道不?」答言:「一切得道中,是為第一。」是時長老鹿頭梵志比丘,在佛後扇佛。佛問梵志:「汝識是比丘不?」梵志識之,慚愧低頭。是時佛說〈義品〉偈:

 「各各謂究竟,  而各自愛著,
  各自是非彼,  是皆非究竟!
  是人入論眾,  辯明義理時,
  各各相是非,  勝負懷憂喜。
  勝者墮憍坑,  負者墮憂獄;
  是故有智者,  不隨此二法。
  論力汝當知,  我諸弟子法,
  無虛亦無實,  汝欲何所求?
  汝欲壞我論,  終已無此處,
  一切智難勝,  適足自毀壞!」

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

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如佛為須菩提說:「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問曰:

若一切諸法性,常自空、真空、無所有者,云何不墮邪見?邪見名無罪無福,無今世後世,與此無異!

答曰:

無罪無福人,不言無今世,但言無後世;如草木之類,自生自滅。或人生、或人殺,止於現在,更無後世生;而不知觀身內外所有自相皆空,以是為異。

復次,邪見人多行眾惡,斷諸善事;觀空人善法尚不欲作,何況作惡!

問曰:

邪見有二種:有破因破果,有破果不破因。如汝所說,破果不破因。

破果破因者,言無因無緣,無罪無福,則是破因;無今世、後世、罪福報,是則破果。觀空人言皆空,則罪福、因果皆無,與此有何等異?

答曰:

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衍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問曰:

是邪見三種:

一者、破罪福報,不破罪福;破因緣果報,不破因緣;破後世,不破今世。

二者、破罪福報亦破罪福;破因緣果報,亦破因緣;破後世,亦破今世,不破一切法。

三者、破一切法,皆令無所有。

觀空人亦言真空無所有,與第三邪見有何等異?

答曰:

邪見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復次,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空,不取相、不戲論。

復次,邪見人雖口說一切空,然於愛處生愛,瞋處生瞋,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誑其身;如佛弟子實知空,心不動,一切結使生處不復生。譬如虛空,煙火不能染,大雨不能濕;如是觀空,種種煩惱不復著其心。

復次,邪見人言無所有,不從愛因緣出;真空名從愛因緣生,是為異。

四無量心諸清淨法,以所緣不實故,猶尚不與真空智慧等,何況此邪見?

復次,是見名為邪見,真空見名為正見。行邪見人,今世為弊惡人,後世當入地獄;行真空智慧人,今世致譽,後世得作佛。譬如水、火之異,亦如甘露、毒藥,天食須陀以比臭糞!

復次,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見空雖有空,而無空空三昧。

復次,觀真空人,先有無量佈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貴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醎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純食鹽?」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如是等義,名為空門。

若人入此三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勒門則墮有無中。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雖知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種種相;雖知諸法種種相,亦能知一切法一相。菩薩如是智慧,名為般若波羅蜜。

問曰:

菩薩摩訶薩云何知一切法種種相?云何知一切法一相?

答曰:

菩薩觀諸法相,所謂有相。因是有,諸法中有心生,如是等一切有。

問曰:

無法中云何有心生?

答曰:

若言無,是事即是有法。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如牛中無羊相,羊中無牛相;如是等諸法中,各各無他相。如先言因有故有心生,是法異於有,異故應無。若有法是牛,羊亦應是牛。何以故?有法不異故。若異則無,如是等一切皆無。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一,因是一法,諸法中一心生。諸法各各有一相,合眾一故名為二、名為三;一為實,二、三為虛。

復次,菩薩觀諸法有所因故有,如人身無常,何以故?生滅相故。一切法皆如是,有所因故有。

復次,一切諸法無所因故有,如人身無常,生滅故;因生滅故知無常。此因復應有因,如是則無窮,若無窮則無因;若是因更無因,是無常因亦非因,如是等一切無因。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有相,無有法無相者,如:地,堅、重相;水,冷、濕相;火,熱、照相;風,輕、動相;虛空,容受相;分別覺知是為識相。有此有彼,是為方相;有久有近,是為時相;濁恶心惱眾生,是為罪相;淨善心愍眾生,是為福相;著諸法,是為縛相;不著諸法,是為解脫相;現前知一切法無礙,是為佛相。如是等一切各有相。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皆無相,是諸相從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無。

如地,色、香、味、觸四法和合故名地,不但色故名地,亦不但香、但味、但觸故名為地。

何以故?若但色是地,餘三則不應是地,地則無香、味、觸;香、味、觸亦如是。

復次,是四法云何為一法?一法云何為四法?以是故,不得以四為地,亦不得離四為地。

問曰:

我不以四為地,但因四法故地法生,此地在四法中住!

答曰:

若從四法生地,地與四法異。如父母生子,子則異父母。

若爾者,今眼見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地若異此四法者,應更有異根、異識知;若更無異根、異識知,則無有地。

問曰:

若上說地相有失,應如阿毘曇說地相。地名四大造色,但地種是堅相,地是可見色!

答曰:

若地但是色,先已說失。

又地為堅相,但眼見色,如水中月,鏡中像,草木影,則無堅相,堅則身根觸知故。

復次,若眼見色是地,堅相是地種;眼見色亦是水、火,濕、熱相是水、火種。若爾者,風、風種亦應分別,而不分別!如說:「何等是風?風種;何等風種?風。」若是一物,不應作二種答;若是不異者,地及地種不應異。

問曰:

是四大各各不相離,地中有四種,水、火、風各有四種。但地中地多故,以地為名;水、火、風亦爾。

答曰:

不然!何以故?

若火中有四大,應都是熱,無不熱火故。

若三大在火中不熱,則不名為火;若熱,則捨自性,皆名為火。

若謂細故不可知,則與無無異。若有麁可得,則知有細;若無麁,亦無細。

如是種種因緣,地相不可得;若地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是故一切法皆一相。

問曰:

不應言無相。何以故?於諸法無相即是相。

若無無相,則不可破一切法相,何以故?無無相故。

若有是無相,則不應言「一切法無相」!

答曰:

以無相破諸法相。

若有無相相,則墮諸法相中;若不入諸法相中,則不應難!

無相皆破諸法相,亦自滅相;譬如前火木,然諸薪已,亦復自然。是故聖人行無相無相三昧,破無相故。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無示、無說,一相所謂無相。如是等諸法一相。

云何觀種種相?

一切法攝入二法中,所謂名、色,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二,百二法門,如〈千難品〉中說。

復次,有二法:忍辱、柔和。

又二法:親敬、供養。

二施:財施、法施。

二力:慧分別力、修道力。

二具足:戒具足、正見具足。

二相:質直相、柔軟相。

二法:定、智。

二法:明、解說。

二法:世間法、第一義法。

二法:念、巧慧。

二諦:世諦、第一義諦。

二解脫:待時解脫、不壞心解脫。

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二究竟:事究竟、願究竟。

二見:知見、斷見。

二具足:義具足、語具足。

二法:少欲、知足。

二法:易養、易滿。

二法:法、隨法行。

二智:盡智、無生智。

如是等分別無量二法門。

復次,知三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三性:斷性、離性、滅性。

三修:戒修、定修、慧修。

三菩提:佛菩提、辟支迦佛菩提、聲聞菩提(更不復學,智滿足之名也)。

三乘:佛乘、辟支迦佛乘、聲聞乘。

三歸依:佛、法、僧。

三住:梵住、天住、聖住。

三增上:自增上、他增上、法增上。

諸佛三不護:身業不護、口業不護、意業不護。

三福處:佈施、持戒、善心。

三器杖:聞器杖、離欲器杖、慧器杖。

三輪:變化輪、示他心輪、教化輪。

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

如是等無量三法門。

復知四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聖諦、四聖種、四沙門果、四知、四信、四道、四攝法、四依、四通達善根、四道、四天人輪、四堅法、四無所畏、四無量心——如是等無量四法門。

復知五無學眾、五出性、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大施、五智、五阿那含、五淨居天處、五治道、五智三昧、五聖分支三昧、五如法語道——如是等無量五法門。

復知六捨法、六愛敬法、六神通、六種阿羅漢、六地見諦道、六隨順念、六三昧、六定、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六法門。

復知七覺意、七財、七依止、七想定、七妙法、七知、七善人去處、七淨、七財福、七非財福、七助定法——如是等無量七法門。

復知八聖道分、八背捨、八勝處、八大人念、八種精進、八丈夫、八阿羅漢力——如是等無量八法門。

復知九次第定、九名色等減(從名色至生死為九)、九無漏智得盡智故除等智也、九無漏地六禪三無色、九地思惟道——如是等無量九法門。

復知十無學法、十想、十智、十一切入、十善大地、佛十力——如是等無量十法門。

復知十一助聖道法,復知十二因緣法,復知十三出法,十四變化心,十五心見諦道,十六安那般那行,十七聖行,十八不共法,十九離地。思惟道中一百六十二道,能破煩惱賊。一百七十八沙門果——八十九有為果、八十九無為果。如是等種種無量異相法,生、滅、增、減,得、失、垢、淨,悉能知之。

菩薩摩訶薩知是諸法已,能令諸法入自性空,而於諸法無所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入菩薩位中已,以大悲憐愍故,以方便力分別諸法種種名字,度眾生令得三乘。譬如工巧之人,以藥力故,能令銀變為金,金變為銀。

問曰:

若諸法性真空,云何分別諸法種種名字?何以不但說真空性?

答曰:

菩薩摩訶薩不說空是可得可著;若可得可著,不應說諸法種種異相。

不可得空者,無所罣礙;若有罣礙,是為可得,非不可得空。

若菩薩摩訶薩知不可得空,還能分別諸法,憐愍度脫眾生,是為般若波羅蜜力。

取要言之,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

一切世俗經書,及九十六種出家經中,皆說有諸法實相;又聲聞法三藏中,亦有諸法實相,何以不名為般若波羅蜜?而此經中諸法實相,獨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

世俗經書中,為安國、全家、身、命、壽、樂故非實。

外道出家墮邪見法中,心愛著故,是亦非實。

聲聞法中雖有四諦,以無常、苦、空、無我觀諸法實相,以智慧不具足不利、不能為一切眾生、不為得佛法故,雖有實智慧,不名般若波羅蜜。如說:「佛入出諸三昧,舍利弗等乃至不聞其名,何況能知!」何以故?諸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時,無大願,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諸功德,不供養一切三世十方佛,不審諦求知諸法實相;但欲求脫老、病、死苦故。

諸菩薩從初發心,弘大誓願,有大慈悲,求一切諸功德,供養一切三世十方諸佛,有大利智,求諸法實相。除種種諸觀,所謂淨觀、不淨觀,常觀、無常觀,樂觀、苦觀,空觀、實觀,我觀、無我觀。捨如是等妄見心力諸觀,但觀外緣中實相,非淨、非不淨,非常、非非常,非樂、非苦,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如是等諸觀,不著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義。週遍清淨,不破不壞,諸聖人行處,是名般若波羅蜜。

問曰:

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

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

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

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

涅槃相是最安隱,我欲度脫一切眾生,云何獨取涅槃?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佈施等五波羅蜜:

財施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大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眾生,令入三乘道。

以持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眾生免三惡道。

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復說法!

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

以禪定因緣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諸法實相。」

復次,知欲界中多以慳、貪罪業,閉諸善門;行檀波羅蜜時,破是二事,開諸善門。

欲令常開故,行十善道尸羅波羅蜜。

未得禪定、智慧,未離欲故,破尸羅波羅蜜,以是故行忍辱。

知上三事能開福門。

又知是福德果報無常,天人中受樂,還復墮苦;厭是無常福德故,求實相般若波羅蜜。是云何當得?必以一心,乃當可得。如貫龍王寶珠,一心觀察,能不觸龍,則得價直閻浮提。

一心禪定,除卻五欲、五蓋,欲得心樂,大用精進,是故次忍辱說精進波羅蜜。如經中說:「行者端身直坐,繫念在前,專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終不懈退。」是故精進修禪。若有財而施,不足為難;畏墮惡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為難。以是故,上三度中不說精進。今為般若波羅蜜實相,從心求定,是事難故,應須精進。

如是行,能得般若波羅蜜。

問曰:

要行五波羅蜜,然後得般若波羅蜜?亦有行一、二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耶?

答曰:

諸波羅蜜有二種:

一者、一波羅蜜中相應隨行具諸波羅蜜;二者、隨時別行波羅蜜。

多者受名。譬如四大共合,雖不相離,以多者為名。

相應隨行者,一波羅蜜中具五波羅蜜,是不離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隨時得名者,或因一、因二得般若波羅蜜。

若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佈施,是時求佈施相,不一不異,非常非無常,非有非無等,如破佈施中說。因佈施實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佈施得般若波羅蜜。

或有持戒不惱眾生,心無有悔,若取相生著,則起諍競。是人雖先不瞋眾生,於法有憎愛心故而瞋眾生。是故若欲不惱眾生,當行諸法平等;若分別是罪是無罪,則非行尸羅波羅蜜。何以故?憎罪、愛不罪,心則自高,還墮惱眾生道中。是故菩薩觀罪者、不罪者,心無憎愛;如是觀者,是為但行尸羅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作是念:「若不得法忍,則不能常忍。一切眾生未有逼迫能忍,苦來切已,則不能忍。譬如囚畏杖楚,而就死苦。以是因緣故,當生法忍:無有打者、罵者,亦無受者,但從先世顛倒果報因緣故名為受。」是時不分別是忍事、忍法者,深入畢竟空故,是名法忍。得是法忍,常不復瞋惱眾生;法忍相應慧,是般若波羅蜜。

精進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若智慧籌量分別諸法,通達法性,是時精進助成智慧。又知精進實相,離身心,如實不動,如是精進能生般若波羅蜜。餘精進如幻、如夢,虛誑非實,是故不說。

若深心攝念,能如實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不可以見聞念知能得。何以故?六情、六塵,皆是虛誑因緣果報;是中所知所見,皆亦虛誑。是虛誑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唯有諸佛於阿僧祇劫所得實相智慧。以是智慧,依禪定一心,觀諸法實相——是名禪定中生般若波羅蜜。

或有離五波羅蜜,但聞、讀誦、思惟、籌量通達諸法實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羅蜜。

或從二、或三、四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

如聞說一諦而成道果,或聞二、三、四諦而得道果。有人於苦諦多惑故,為說苦諦而得道;餘三諦亦如是。或有都惑四諦故,為說四諦而得道。如佛語比丘:「汝若能斷貪慾,我保汝得阿那含道。」若斷貪慾,當知恚、癡亦斷。

六波羅蜜中亦如是,為破多慳貪故,說佈施法,當知餘惡亦破。為破雜惡故,具為說六。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為一切人故說六波羅蜜,非為一人。

復次,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

諸行皆虛妄不實,或近有過,或遠有過:

如不善法近有過罪;善法久後變異時,著者能生憂苦,是遠有過罪。

譬如美食、惡食,俱有雜毒:食惡食即時不悅;食美食即時甘悅,久後俱奪命,故二不應食!善、惡諸行亦復如是。

問曰:

若爾者,佛何以說三行:梵行、天行、聖行?

答曰:

行無行故,名為聖行。何以故?一切聖行中,不離三解脫門故。

梵行、天行中,因取眾生相故生,雖行時無過,後皆有失。又即今求實,皆是虛妄;若賢聖以無著心行此二行,則無咎。

若能如是行無行法,皆無所得,顛倒虛妄煩惱畢竟不生。如虛空清淨故,得諸法實相,以無所得為得,如無所得般若中說:色等法非以空故空,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等法不以智慧不及故無所得,從本已來常自無所得。

是故不應問「行幾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諸佛憐愍眾生,隨俗故說行,非第一義。

問曰:

若無所得、無所行,行者何以求之?

答曰:

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間欲有所求,不如意,是無所得;二者、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

如凡夫人分別世間法故有所得;諸善功德亦如是,隨世間心故說有所得,諸佛心中則無所得。

是略說般若波羅蜜義,後當廣說。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飜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

佛說灌頂王喻經

佛說灌頂王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稱讚大乘功德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佛說放缽經

佛說放缽經 安公雲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在舍衛祇洹精...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亦名聞城十二因緣經) 吳月氏...

【註音版】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佛教詞典】王立性暴惡

【王立性暴惡】 p0380 瑜伽六十一卷二頁云:云何名王立...

【佛教詞典】迷悟一如

(術語)迷無自性,無自性故為空,既無迷,何有悟,迷...

遵循生活的規則

一年夏天,有位爸爸準備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海邊戲水。前...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更適合個人修行對嗎

問: 大家都覺得六祖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

念念貪瞋癡,還有功德和護法神嗎

問: 阿彌陀佛。弟子最近看了悟達國師的故事,有個疑問...

五缸黃金的秘密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富翁,他雖然很有錢,但卻生性慳...

慧律法師:給每個佛弟子的「三千萬」遺產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楞嚴》救正法。諸...

天台八教丨五時八教的名稱由來

說到天台宗,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名詞應該就是五時八教,...

犯戒墮鸚鵡身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竟,便帶領比丘們前往...

先把六根收起來,感官是一個最低級的快樂

愛取的煩惱,它一定是兩個之間的作用,一個能愛取,一...

佛教和中國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是世界人...

永明延壽大師《戒殺俚言》

堪嗟人心如鐵,終日殺生造業,他身滋養爾身,心上如何...

受持八關齋戒,栽培出世的善根

接著介紹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為什麼在家眾受五戒之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張三豐向張無忌傳授...

【視頻】《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門品》妙喜居士讀誦

《普門品》妙喜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