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文殊師利問經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分部品第十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云何根本部?」

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文殊師利!如地、水、火、風、虛空,是一切眾生所住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及大乘,是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部?」

佛告文殊師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從摩訶僧祇出七部,於此百歲內出一部,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祇同,故云一也)。於百歲內從執一語言部,復出一部,名出世間語言(稱讚辭也)。於百歲內從出世間語言出一部,名高拘梨柯(是出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高拘梨柯出一部,名多聞(出律主有多聞智也)。於百歲內從多聞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之也)。於百歲內從只底舸出一部,名東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東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也)。此謂從摩訶僧祇部出於七部,及本僧祇,是為八部。於百歲內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歲內出一部,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故,一切可厝語言也)。於百歲內從一切語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雪山出一部,名犢子(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犢子出一部,名法勝(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勝出一部,名賢(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賢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貴(律主為通人所重也)。於百歲內從一切所貴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之於井,父追尋之,雖墜不死,故云不可棄也;又名能射)。於百歲內從大不可棄出一部,名法護(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護出一部,名迦葉比(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迦葉比出一部,名修妬路句(律主執修妬路義也)。此謂體毘履部出十一部,及體毘履,成二十部。」

佛說此祇夜: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體毘履十一,  是謂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  悉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雜問品第十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外道說如是語:『世尊往昔說《火聚經》,六十比丘死、六十比丘休道、六十比丘解脫。』外道當如是說:『世尊非一切智。何以故?不見此事故。』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然燈,不為殺蟲。文殊師利!如來如是隨眾生所堪,則為彼說,如來說法無非因緣。若有眾生有殺生業,必受果報。彼眾生不堪受法,是故休道。彼眾生堪受法,則得解脫。皆隨其因緣,非如來所作。何以故?佛從世間生,佛不說佛造世間。若人殺生自得短命,若人不殺自得長壽及解脫果。此諸眾生雖復休道,如來未來必當化度。是故,文殊師利!如來無過。文殊師利!如日月光照拘牟頭、分陀利欝、波羅花等,或有合者、或有開者、或墮落者,非是日月有分別心。何以故?日月無心故。以無心故,自開自落,非日月過。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有眾生長壽、短壽,無病、有病,多病、少病,可憎、可愛,有下、中、上,貧富、貴賤;生閻浮提、生欝單越、生拘耶尼、生弗於逮、生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自業為財、自業為分,業為生處。唯業所造非餘物造,有上中下,非我所造。何以故?一切諸眾生自業為財故。」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事施,有婦兒施等。如須達拏以二子施丑婆羅門,此婆羅門打此二兒。世尊!何故無平等慈心?若菩薩無慈悲心,不名菩薩。世尊!諸菩薩有平等心不?若有等心,云何以兒與人打拍?有人此問,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有兩兒,以其小兒施於大兒。文殊師利!此父母是平等心不?大兒打拍,小兒遂死。文殊師利!誰當得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父母等心無有罪過,大兒自得此罪。」

佛告文殊師利:「我於眾生常平等心,如羅睺羅可愛可念,提婆達多亦可愛可念。文殊師利!是故菩薩無有罪過。復次,文殊師利!如有一人日日施食,有人來乞,此人即施。因得食故,劫盜他財。文殊師利!是誰得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非施主得罪。施主唯有施意,不令作盜。」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諸菩薩唯有施意,無有殺心,是故菩薩成無害想,有人殺害自得殺罪。」

佛說此祇夜:

「常行平等心,  施時無害想,
 彼自有殺罪,  我平等無過。
 有壽有壽想,  復有殺害心,
 命斷於此時,  害者得殺罪。
 若無有壽命,  而作壽命心,
 於此起害想,  亦得言有罪。
 提婆及羅睺,  愛念無有二,
 如是慈悲心,  是菩薩平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有人當難如來:『世尊常言:「若人能說二十四處,便生二十四處。二十四處者,一洲王、二洲王、三洲王、四洲王、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梵身,梵富樓、大梵,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有大智慧有諸善行,不動不放逸,此謂二十四處。」如來今既能說,亦應得此處。』彼邪見難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不為此因緣。文殊師利!如日月光利益諸花,雖有此力不求恩報。何以故?日月無心故。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不求報故為人說法。何以故?如來無心故。文殊師利!如來於諸法中無有染著。是故,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無為我義。何以故?昔於三阿僧祇劫,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國城、妻子、奴婢、象馬,種種佈施。如來於彼無求報心,如來不求世間果報。何以故?我說諸法無為我義,不為自身、不為他身、不為自他身。若為自身、他身及自他身,如來便有所著。」

佛告文殊師利:「猶如日月不作是思惟:『花當報我恩?不報我恩?』日月無心故,如來亦無心。何以故?如來無可取。既無可取,云何當得報?於是夜雖言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我亦不說一字。何以故?無可取故。如來不可取,如來無得果。何以故?離苦樂故。我先思惟是時得菩提,一切所求悉得,亦無所得,無形無相。」

佛說是祇夜:

「日月照諸花,  無有恩報想,
 如來無可取,  不求報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先說無有眾生非時節死。何以故?雖必當死,非時不死,故諸邪見人當作是說:『至其死時我乃得殺,是故殺者無有罪過。何以故?是其死時故。是故我殺,無有罪過。』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有人造作宮殿,既已成就,樂欲住止,問占相者:『何日好住?何日不好?』彼人答言:『汝不宜入。何以故?必當為火之所燒故。若人故燒亦必被燒,若不故燒亦被燒故。』主人又言:『若有此事,作何方計?』相師答言:『當勤守護。』主人即便勤加守護。有人將火,來燒此宮。文殊師利,此持火人有罪過不?」

文殊師利言:「世尊!有罪,有罪!」

「如是,文殊師利!若死時、若非死時,有殺害者,必得殺罪,當入地獄,如燒宮殿。」

佛說此祇夜:

「至時不至時,  若人殺害彼,
 必當入地獄,  譬如燒宮殿。」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當說此言:『有人殺人不得殺罪。何以故?殺身不殺命。若身是命,如父母死,其子燒身應得殺罪。何以故?身是命故。故知身非壽命,壽命非身。何以故?身異命異故。若身即是命,若命即是身,燒身即燒命;若壽命往後世,身亦應往;若身被燒,命不被燒,是故知身非即是命。何以故?命不可燒故,是故身非是命,命非是身。是故殺身不得殺罪。何以故?以異故。如人問路,彼直動身。如是世尊,別燒別得罪。何以故?命往後世,身猶在故,以是故知身非壽命。』世尊!有人能殺命不?若人能殺命者,不應更生;若命已被殺,不須涅槃;若身是壽命,身被殺時,命亦被殺;若身是壽命,殺身則得涅槃。何以故?以無異故。是故無殺生果。世尊!若身被殺,壽命更生,受別異姓。是故此人不得殺罪。何以故?壽命更生故。更生者,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是謂更生,是故殺身不名殺命。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若無復身則亦無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是為禪師殺人壽命。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

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何以故?心攀緣難制故,無住處故。譬如駃水、亦如猨猴,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無心意識戒,雖身口有戒,心意識非殺罪處。何以故?非戒處故。若以心樂,則能得定;若心不樂,則不得定。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是故,文殊師利!定得殺罪,非心得罪。又若殺自身,無有罪報。何以故?如菩薩殺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傷指便當得罪。何以故?自傷身故。若身自死,眾生得食。本無施心,既不得福,亦無有罪。何以故?諸菩薩舍身非是無記,唯得福德。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心滅故意滅,意滅故識滅,識滅故身滅,身滅故壽滅,壽滅故命滅,命滅故諸根滅,諸根滅故諸入滅,諸入滅故諸界滅,諸界滅故諸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無處,故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澣濯,垢滅衣在。何以故?垢已去故。以垢去故,衣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以除心垢,故成清淨。」

佛說此祇夜:

「譬如垢污衣,  澣治以灰汁,
 以灰汁澣治,  是衣得清淨。
 如是以過患,  染污於心識,
 澣以智慧灰,  心即得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外道隨其邪見,復當說言:『若世尊是一切智,何故不先記外道女人孫陀利及栴遮摩尼應謗如來?故知如來非一切智,以不逆遮彼誹謗故,令無數劫入惡道中,乃至入於無間地獄。』世尊!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我今問汝,如有醫師,明識眾生有風痰熱病,其病未起,為逆治不?」

「不也,世尊!」

「文殊師利!是師知病不?」

「如是,世尊!」

「文殊師利!我亦如是。知諸眾生多貪、多瞋,有多愚癡,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文殊師利!此女人孫陀利及栴遮摩尼,過去世時,常殺眾生,起不善業,常誹謗聖人,入阿鼻獄。文殊師利!眾生惡業不由我造。若眾生堪聞法,我為彼說;若不堪聞,我則不說。文殊師利!如人病重不可療治,醫師舍去,不與少藥。如來亦爾,知此二人不可教化,是故默然不逆記說。文殊師利!若可記者,我則為記。如我記弟子,得聲聞、獨覺及得菩薩,或不記說當得三乘。何以故?以不定故。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若人誹謗虛空,虛空當云何答?」

文殊師利言:「虛空無語言。何以故?虛空無故。」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與虛空等,虛空無語言,如來亦無語言。文殊師利!有五濁惡世。云何為五?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云何劫濁?三災起時,更相殺害,眾生饑饉,種種疾病,此謂劫濁。云何眾生濁?惡眾生、善眾生,下、中、上眾生,勝、劣眾生,第一眾生、不第一眾生,此謂眾生濁。云何命濁?十歲眾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歲、百歲、二百歲、四百歲、八百歲,乃至千歲,有長短故,此謂命濁。云何煩惱濁?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云何見濁?邪見、戒取見,取常見、斷見、有見、無見、我見、眾生見,此謂見濁。如是五濁,如來悉無。」

佛說此祇夜:

「如來如虛空,  云何有言語?
 如來無五濁,  是故不逆記。」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

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如人無子,而說有子,某時當生。空有此言,云何可信!何以故?不真實故。若真見生子,則生信心。如是,文殊師利!所未作罪,人天不見,云何逆制戒?要須見罪,然後乃制。文殊師利!譬如醫師知風、痰、熱等發起所由,亦知有藥對治此病。有人勇健身無疾病,如此之人須師治不?」

文殊白佛:「彼不須治。彼若病生,師即為治,世間讚說是第一師。」

「如是,文殊師利!一切聲聞、一切眾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則不制;若已作過,我則制戒。我若如此,則世間不謗。文殊師利!眾生之中有下、中、上,如來制戒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種大麥及麻豆等,牙始生時,已堪用不?」

文殊師利言:「不堪用也。何以故?以未熟故。」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善根未熟,亦如是不堪制戒。文殊師利!如拘物頭花、優缽羅花始生之時,日光所照,能令開不?」

文殊師利言:「不能開也。何以故?以新生故。」

佛告文殊師利:「善根未熟亦如是,如來如是不得制戒。何以故?非時節故。若非時制戒,眾生不受,言:『我無罪,何故制戒?』文殊師利!如種穀未熟,為可取不?」

文殊師利言:「不可取也。世尊!非時尚未有花,何況得米及以糠糩?」

「文殊師利!我未制戒亦復如是,諸弟子無所犯,無犯戒果。是故,文殊師利!我不逆制戒。」

佛說此祇夜:

「無罪逆制戒,  眾生不信受,
 是故見有罪,  爾時乃制戒。
 譬如芽莖時,  未便有果實,
 諸比丘無罪,  不制戒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邪見人說如是言:『摩醯首羅天造此世間。』如是邪說,當云何破?」

佛告文殊師利:「此是虛妄,非真實語。又餘外道言:『非首羅造。』若由首羅,不應自謗。何以故?自由故。若自由者,則一切世間,以首羅為師,更無餘師。若一切世間各自有師,則諸世間非首羅造。若一切事由首羅者,若事首羅則應無疑。又《摩醯首羅經》不作是說,若有此說,眾生不應生疑。是故,文殊師利!知此世間非首羅所造,當知不實,是虛妄言。」

佛說此祇夜。

「若諸善惡業,  摩醯首羅造,
 世間無事證,  無人決斷說。
 如此不真語,  雖說不成就。」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法身,世尊!為於法中有身,為以法為身。一切諸法,云何與虛空等?」

佛告文殊師利:「不於法中有身。何以故?如虛空故。如不於虛空有虛空。何以故?虛空者無處,無處故名虛空,虛空無意樂當取虛空;復次虛空無體、無作,故名虛空。文殊師利!虛空者,非有、非無。何以故?無處有,無處無故。何以故?若初有故後成無,若初無故後成有;若初有,後當有;若後無,則初無。如是,文殊師利!八種語言,通一切諸法。」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說有色為身。何以故?一切佛與虛空等,普遍故、無思故、無心意識故,無處故、無內外故。是故,文殊師利!說名世尊。文殊師利!謂為佛者,不以身口意覺,故謂為佛。何以故?虛空不以身、口、意覺虛空故。」

佛告文殊師利:「若無心意,是處為有為無?若有便定有,若無便定無。」

文殊師利白佛言:「無有世尊,亦無善逝。何以故?不可取故,與虛空等故。若等虛空,云何有色相?若有色相,便是無常。若是無常,云何與虛空等?」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兩手和合,能出音聲。為從左手生?為從右手生?若從左手生,常應有聲;右手亦然。何以故?二手常有故。一手無聲,合故有聲。如是,佛從世間出,不著世間,如蓮華從水生,不為水所著。如手合有聲,亦有、亦無、亦現、不現,可取、不可取,如水中月;如來、正遍知亦復如是。

囑累品第十七

「文殊師利!若有人受持此法、若說此法,若誦、若書、若教他,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能生一切種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入佛境界、住佛境界,隨佛所學,成滿此願。我若以七寶滿此世界,及種種衣服日日施彼,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此經,所得功德,取百分之一,分為百分,如是展轉,百過分之,取後一分,猶勝萬倍。何以故?生一切智故。經所住處應當供養,是地清淨能除諸惡,是清淨處、是寂靜處、是諸天行處、是諸佛所念處、是人天所貴、是如來地住。」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文殊師利所問』,汝當受持;亦名『種種樂說』,汝當受持;亦名『斷一切疑』,汝當受持,亦名『菩薩諸行修妬路』,汝當受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所作已辦、可作已辦,舍於重擔,已斷一切諸結,已除一切煩惱、已洗煩惱垢、已伏諸魔、已得諸佛法、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成就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五眼具足佛眼無障,見一切世間,如是思惟:『我初得道,先為誰說法?云何眾生清淨善行?何人易教,少貪、瞋、癡?何人能現證智慧?彼若不聞此法,必當退轉,是故我當先為說法,彼能堪受,無有疑謗。』世尊!阿羅漢、正遍知等有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阿羅漢多者得正遍知,名阿羅漢多;復次,阿者何義?過凡夫地,名為阿義。羅者何義?從染得無染,名為羅義。呵者何義?以殺煩惱、得光明義。那者何義?到於醍醐道,不為生死所縛義。多者何義?求覓真實義。三藐三佛陀者何義?自覺覺彼、正遍見義。婆者何義?諸法平等如虛空義。摩者何義?能滅憍慢義。耶者何義?如法分別義。奄者何義?知後邊身義。迦者何義?失業、非業義。娑者何義?知生死輪轉邊義。婆者何義?解脫、解脫繫縛義。優者何義?能隨問答義。陀者何義?得寂靜義。他者何義?受持法性無體相義。所作已辦者,舍身肉、手足,事已畢竟,謂所作已辦。

「迦釐者,已舍不更舍。迦者,見諸法如觀其掌;釐者,軟直心相續。迦者斷諸業行。釐者,除三業性。多者,覺真義。耶者,滅沒聲如法成就義。所作已辦者,諸善根已辦。舍於重擔者,無復生死可擔。已斷一切諸結者,斷一切貪瞋癡結。斷一切煩惱者,拔三界諸煩惱。已洗煩惱垢者,無業煩惱氣故。已伏諸魔者,除諸死魔故。已得諸佛法者,度一切般若波羅蜜,到一切般若波羅蜜,此謂已得諸佛法。一切智者,無所不知。一切見者,現證一切諸法義。成就十力者,如法神力等,稱量佛力,勝一切眾生力,百倍、千倍、百千萬億倍,不可思議不可數佛,成就無邊力。從佛十力,出無量力,成就一切諸力,名成就十力。十力者,謂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力。四無畏者,一切智無畏、一切漏盡無畏、能說障道無畏、說盡苦道無畏。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謂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成滿,故五眼亦滿,所謂天眼、佛眼、法眼、慧眼、肉眼。佛有無量眼,何以故?境界無量故,是故佛成就五眼無障礙,所見無餘,等虛空故,以此眼見一切世間。以無障礙眼見世間,以障礙眼亦見一切世間。見已,如是思惟:『為何等人我當先為說法?』文殊師利!我說此言有何義?」

文殊師利白佛:「我未解世尊意。」

佛告文殊師利:「於此佛境界,有無窮眾生。惟阿羅羅、欝頭藍弗,可先為說法,除此二人更無餘人。而此二人,死已七日。我先以佛智,語十地菩薩。我以世間智,為眾生說法。此二人不聞我法,故成退轉,壽命唯餘七日。」

諸天聞此言,即白佛言:「如是,世尊!阿羅羅、欝頭藍弗死已七日。」

「文殊師利!云何眾生清淨善行?可化易教眾生者,謂多功德人;清淨者,清淨心也;善行者,自行諸善根;可化者,聞略說得度;易教者,能分別諸法,善滅一切身、口、意垢,不為愛見之所繫縛。若有如此眾生,我當先為說法,我當令其得解,不誹謗我。」

佛說此祇夜:

「欝頭藍弗、  阿羅羅仙,  死已七日,
 我先已記。  後有諸天,  而來報我:
『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二人並死,
 已經七日。』

「文殊師利!無有餘人速疾智慧,唯除如來、善逝、世尊。」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攝受諸垢,出家者離諸垢;住家者行諸惡,出家者離諸惡;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離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正命;住家者多怨家,出家者無怨家;住家者多苦,出家者少苦;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歡喜處;住家者是惡趣梯,出家者是解脫道;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有怖畏,出家者無怖畏;住家者有彈罰,出家者無彈罰;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熱惱,出家者無熱惱;住家者有貪利苦,出家者無貪利苦;住家者是憒閙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慳悋處,出家者非慳悋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為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為他,出家者常為自;住家者小心行,出家者大心行;住家者以苦為樂,出家者出離為樂;住家者增長蕀刺,出家者能滅蕀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多悔悋,出家者無悔悋;住家者增長血淚乳,出家者無血淚乳;住家者三乘毀訾,出家者三乘稱嘆;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是輕蔑處,出家者非輕蔑處;住家者為人僕使,出家者為僕使主;住家者是生死邊,出家者是涅槃邊;住家者是墜墮處,出家者無墜墮處;住家者是黑闇,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縱諸根,出家者攝諸根;住家者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住家者是低下處,出家者是清高處;住家者多事務,出家者無所作;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諂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出家者常懷喜;住家者如刺入身,出家者無有刺;住家者是疾病處,出家者無疾病;住家者是衰老法,出家者是少壯法;住家者為放逸死,出家者慧為命;住家者是欺誑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所作,出家者少所作;住家者多飲毒,出家者飲醍醐;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愛別離,出家者無別離;住家者多重癡,出家者深智慧;住家者樂塵穢法,出家者樂清淨法;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出家者有歸依;住家者無尊勝,出家者有尊勝;住家者無定住處,出家者有定住處;住家者不能作依,出家者能作依;住家者多瞋恚,出家者多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舍重擔;住家者無究竟事,出家者有究竟事;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有過患,出家者無過患;住家者有苦難,出家者無苦難;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齊限;住家者有穢污,出家者無穢污;住家者有慢,出家者無慢;住家者以財物為寶,出家者以功德為寶;住家者多災疫,出家者離災疫;住家者常有退,出家者常增長;住家者易可得,出家者難可得;住家者可作,出家者不可作;住家者隨流,出家者逆流;住家者是煩惱海,出家者是舟航;住家者是此岸,出家者是彼岸;住家者纏所縛,出家者離纏縛;住家者作怨家,出家者滅怨家;住家者國王所教誡,出家者佛法所教誡;住家者有犯罪,出家者無犯罪;住家者是苦生,出家者是樂生;住家者是淺,出家者是深;住家者伴易得,出家者伴難得;住家者婦為伴,出家者定為伴;住家者是罾網,出家者破罾網;住家者傷害為勝,出家者攝受為勝;住家者持魔王幢幡,出家者持佛幢幡;住家者是此住,出家者彼住;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讚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文殊師利!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常有幾種心念?」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自念:『我當何時出家,住僧坊中?我當何時自恣和合?我當何時修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當何時著衣如大牟尼尊?我當何時得仙師相好?我當何時住空閑處得處便住?我當何時乞食,於好惡少多不生增減,或得或不得,或寒或熱,次第行乞,為治饑瘡,如油膏車,為持壽命以少自活?我當何時離世八法,不為八法之所動轉?何時厭離國城愛樂林藪,於十二入不著、不樂?我當何時能守護六根,令得禪定?我當何時調伏六根,如制僕使?我當何時坐禪精進、讀誦經書,常樂斷諸結使,具修諸行?我當何時知足?我當何時不樂先戲樂事?我當何時為自、他勤行精進?我當何時行諸菩薩所行之道?我當何時為世間第一貴?我當何時解脫愛奴?我當何時解脫居家?』文殊師利!此謂菩薩心之所念。」

佛說此祇夜:

「若人思惟菩薩心,  我知彼有諸功德,
 其數無量不可極,  堪得清淨佛法身,
 不入惡趣受諸苦,  具足成就佛智慧。」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餘佛世界諸佛,現在有人於此欲見彼佛,當云何得見?」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於彼人常在不滅,亦得當聞諸佛說法,並見彼佛現在四眾,增長壽命、無諸疾病。云何十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文殊師利!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壽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文殊師利!如須彌山、由乾陀山、伊沙陀山、須陀梨山、珂羅底迦山、阿輸迦羅山、毘那多山、尼民陀羅山、斫迦羅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礙。若人一心念佛十號,此等諸山不能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

「復次,文殊!念佛十號猶如虛空,以知如虛空故,無有過失;以不失故,得無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彼見諸佛亦復如是,此謂初定。復次,如一佛像現鏡中分明,見十方諸佛亦如是分明,從此以後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樂見佛,作此念時諸佛即現,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處,見彼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以何法故起此定寶?」

佛告文殊師利:「當近善知識、供養善知識,常起精進、不舍精進,不舍智慧、不動智慧,堅智慧、利智慧;常入信心,令精進根堅固,不為天魔、沙門、婆羅門所壞;由此四法,能生此定。」

文殊師利白佛言:「復有何法能生此定?」

佛告文殊師利:「慚愧、懺悔、恭敬、供養,事說法人如供養佛,以此四法能生禪定。復於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惟,除食及經行、大小便時,悉不得起。

「復有四法能起此定。見諸佛、勸人聽法,不嫉發菩提心人,行諸菩薩所行。

「復有四法,一者造像,二施有信人,三教化眾生令離欺慢使得菩提,四為守護攝受諸佛正法。

「復有四法,少語言,不與在家、出家人和合,不著諸法相,樂寂靜處。

「復有諸法,謂無生忍,厭一切諸行、一切生處;一切邪見、一切五欲,亦不思惟;修無量定行,不起瞋恚;於四攝法常憶不忘,成就慈悲喜舍,不譏他過;常聞說法,質直修行清淨三業;樂嘆財施,不起慳心;樂讚法施,不起法慳;修忍辱行,同止安樂;若人輕罵、誹謗、打縛等,是我本業得此果報,於他不瞋。隨聞受持廣為人說,令他思惟、修行正行,不生嫉妬,不自讚毀他,離睡眠懈怠,信佛法僧,恭敬上中下座,見他少德常憶不忘,語言真諦無餘虛說。

「復次,文殊師利!如出家人能修此定,在家之人亦能修習;如在家人能修此定,出家之人亦能修習。為他廣說,令彼修行。云何在家人能修此定?以信業果報舍一切財,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不穿、不破、不污、不缺,受十善道,令起諸善。修行梵行毀訾五欲,不生嫉妬、不愛妻子,常樂出家受持八戒,常往僧坊有慚愧心,於出家人常生敬心,不秘悋法常樂化人,愛念恭敬和上、闍梨及說法人,於父母善知識所,心如佛想,安止父母及善知識,令得住於安隱之處,此是在家之人修此定法。

「云何出家人當修此定?不破戒、不污戒,無毀點戒、清淨戒、不穢戒,不雜邪戒,無所依戒、無所得戒,不墮戒,聖所嘆,戒、慧人所嘆戒,於波羅提木叉善能守護,成就一切諸行處。常畏小罪,淨業、淨命,樂深無生法忍,於空、無相、無作不生怖畏,常勤精進正念現前。有信從心成就慚愧,不著世法、不懷嫉妬,常行頭陀功德,厭世語言、不樂綺語,知恩、知報恩,敬畏和上、阿闍梨,無憍慢心。常樂勝師及樂近善友。若有善友我當問法,既聞法已如說修行。若依經書、若依師說,於說法人、父母、善友常懷佛想;樂阿蘭若處不樂人間;於身命財心不繫著,思念死想不依利養,無所觸犯、無渴愛心。攝受正法,愛敬尊長;不長畜衣缽,不受宿食;恆樂乞食,行次第乞;常懷慚愧,自省己罪;不捉金銀珍寶,於真實法不生驚疑,常修慈心能斷瞋怒;常修悲心能斷殺害,饒益一切世間,慈悲一切眾生;常樂經行,無睡眠、懈怠。若住如是功德,則能修此禪定。

「復次,文殊師利!當具足諸善,常念如來,專心思惟不起亂想,守護諸根於食知足,初夜、後夜捐於睡眠,離諸煩惱令生禪定,不著禪味分別色相,得不淨想不著陰界入,不自稱譽無有憍慢,於一切法作阿蘭若想,於一切眾生生親友想,不為名聞而持禁戒,常行禪定不厭多聞,以多聞故不生憍慢;於法無疑不謗佛、不毀法、不破僧;常近善人離不善人,樂佛所說出世言語,受念六法、修五解脫處,能滅九種瞋恚、斷八懈怠;修八精進、行九想定;修八大人覺,成就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一切諸見所不能動。攝耳聽法、分別諸陰、無有住相,怖畏生死如拔刀賊,於十二入如空聚想,於十八界如毒蛇想,於泥洹處生寂靜想,觀於五欲如蕀刺想,樂出生死無有諍訟,教化眾生修諸功德。能如是者,得深禪定。

「文殊師利!若人修行此定,所得功德永不退轉。文殊師利!如三千大千世界盡末為塵,世界多少如微塵數,盡布七寶持用佈施。於汝意云何?是人能如是施,功德多不?」

文殊師利言:「甚多。世尊!」

佛言:「我今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直聞此定無怖畏心,所得功德於彼為多,何況信心思惟、修行、受持、讀誦,況復為人廣說,何況修習得此定者,彼功德數我不能說。是故,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當修習此定、憶持此定,兼為他人廣說此定。文殊師利!劫燒之時,若有菩薩持此定者為火所逼,無有是處。若值王難及惡鬼神,種種惡毒不能為難,除惡業深重決定受報。

「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持此定者,無有疾病,六根清淨,無諸橫惱。

「復次,文殊師利!若持此定者,諸天龍神悉皆守護;諸天所嘆,乃至諸佛亦常讚歎;諸天常樂見,乃至諸佛亦常樂見。

「復次,文殊師利!若受此定者,所未聞法即皆得聞,乃至眠時夢得此定。文殊師利!我說此定功德,若一劫、若過一劫亦不能盡,無有邊際,何況菩薩能得此定。

「文殊師利!譬如有人身強多力,若向東行經百千歲,南、西北方上、下亦爾。於汝意云何?有人能稱數此人所行之處,若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不?」

文殊師利言:「除佛一切種智,及大智舍利弗並不退菩薩,餘無能數。」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彼所行處滿中珍寶悉以佈施,若復有人聞此定,聞已隨喜發願,欲得三菩提、欲得多聞。以此隨喜功德比佈施功德,百分、千分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可為比。此人為過去諸佛所隨喜,現在、未來諸佛亦隨喜,我亦隨喜。」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此定功德果報實不可思量。」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一日修行此定,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所修功德,不及此定百千萬分之一。」

佛說此祇夜:

「念如來十號,  及以無邊德,
 如此諸功德,  不可得稱量。
 珍寶廣佈施,  如上之所說,
 聞定隨喜心,  過此不可數。」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供養餘花,用治眾病或消惡毒,其法云何?若供養佛餘花、般若波羅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樹花、轉法輪處花、塔花、菩薩花、眾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幾種咒法?世尊!一切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為有一種、為有多種?此咒為有一種、為有多種?」

佛告文殊師利:「各各花,各各咒,一一花咒一百八遍。

「誦佛花咒曰: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

「般若波羅蜜花咒曰:

『那末柯盧履(民旨反)波若波羅蜜多裔莎訶』

「佛足花咒曰:

『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訶』

「菩提樹花咒曰: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訶』

「轉法輪處花咒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

「塔花咒曰:

『那莫踰跛耶莎訶』

「菩薩花咒曰:

『南無菩提薩埵冶莎訶』

「眾僧花咒曰:

『那莫僧伽冶莎訶』

「佛像花咒曰:

『那莫波羅底耶莎訶』

「文殊師利!咒經如是,汝當受持。」

復告文殊師利:「用此花法,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信修行,應當早起清淨澡漱,念佛功德恭敬此花,不以足蹈及跨花上,如法執取安置淨器。若人寒、熱,冷水摩花以用塗身;若頭額痛亦皆以塗;若吐利出血或腹內煩痛,以漿飲摩花,當服此花飲;若口患瘡,以暖水摩花,唅此花汁。若人多瞋,或以冷水或以沙糖以摩此花,飲服花汁。若多貪染,以灰汁摩花塗其隱處,復以冷水摩花塗其頂上,貪結漸消,常為一切人所愛敬。若天雨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花,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閑處以花置水中,復咒冷水更灑花上,天即降雨。若牛馬象等本性不調,以花飼之即便調伏。若諸果樹花實不茂,以冷水牛糞摩取花汁以灌其根,不得踐蹹,花實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擣花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長。若高原陸地無有水處,請四比丘於其處布花,一日之中百八遍誦咒,次復一日更以新花布先花上,又誦咒一百八遍,如是乃至七日掘便得水。若國多疾病以冷水摩花,塗螺鼓等吹擊出聲,聞者即愈。若敵國怨家欲來侵境,以水摩花,在於彼處用灑散之,即得退散。若於高山有磐石處,眾多比丘於石上摩花,摩花既竟相與禮拜,久後石上自生珍寶。若人愚癡取所供養花,數有百種下至七種,擣以為末以[牛*秦]牛酥,先誦咒百八遍,和以為丸如彈丸大,日服一丸,服丸之時,亦誦咒百八遍,漸得聰明利根,一日之中能誦百偈。若人有所作,取優缽羅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欝波羅花等,若水陸生花,花有百種先以供養,後以水摩,隨其所須或塗或散,悉皆有果。若得百種花,末以為散,水和為丸;若惡重病,摩其瘡上其病即愈。若癰、若癤、若有諸毒,或服此丸或以塗傅,病即得除。若人常患氣瘶,身體消減,以大小麥汁摩於此花,塗其身上即便充悅。復以末利花汁,和花散為丸塗其額上,一切怨家見生愛念。

「文殊師利!此花咒法: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一) 那末柯蘆履(民旨反)般若波羅蜜多裔莎訶(二) 那莫波扦制點耽鹽莎訶(三)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訶(四)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五) 那莫鍮跋耶莎訶(六) 南無菩提薩埵野莎訶(七) 那莫僧伽野莎訶(八) 那莫波羅底耶莎訶(九)

「一一咒誦百八遍,此咒章句,汝於處處當說。如佛花法,餘花亦如是。」

佛說此祇夜:

「善人足下塵,  勝上最第一,
 於諸世界中,  金山不能踰。
 佛足下微塵,  除斷憂悲苦,
 不如彼金山,  增長諸怖畏。
 佛般若腳足,  菩提法輪處,
 塔及諸菩薩,  眾僧與佛像,
 此處有九種,  應當修供養。
 是於世間中,  可禮可恭敬,
 能斷一切惡,  滅除三界惱,
 功德自增長,  壽命亦復然,
 顏色常悅豫,  端正有身力,
 所作恆吉祥,  諸佛咸讚護。」

爾時文殊師利等諸菩薩,阿若憍陳如等諸聲聞,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上篇:大乘伽耶山頂經

下篇: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咒功能法經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咒功能法經 南無一切利益尊者文殊師...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名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

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序 真定府十方洪濟禪院住持傳法慈覺大師宗頤...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肇論疏

肇論疏卷上 序 釋元康撰 肇論序小招提達法師作者 就...

過去現在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

佛說十號經

佛說十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佛教詞典】造寺堅固

(術語)五個五百年中,第四五百年為末法之初,雖為無...

【佛教詞典】十一生類

謂十一種不同之生類。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

某某師是佛菩薩再來,此話該不該說

問: 常聽說某某師是佛菩薩再來,不知有何根據?此話...

淺談戒除邪淫的意義與方法

邪淫乃萬惡之首,古往今來多少人深受其害感情不順,家...

少年念佛正精神,莫待衰遲始問津

少年念佛正精神,莫待衰遲始問津。 青草半埋紅粉骨,黃...

世間上有五件事無法避免與脫離

一天,佛陀帶領弟子們入舍衛城托缽,途中看到一名梵志...

聖嚴法師《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義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

今生錯失淨土,六道劫數長遠

以今生的修行,總有點戒定的功夫,也信點因果,也努力...

行坐舉止的禮儀規範

一個人的舉止是自身素養在生活和行為方面的反映,是反...

古代母親教育子女的用心之事

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自襁褓至幼年之時,其衣食住行...

志公禪師勸世念佛文

回頭好,回頭好,持齋念佛隨身寶。 有有無無都麻煩,...

在病患中發明心地

念頭未起,靈然清淨,本無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

素食進補不妨一試

在我國,人們有冬令進補的習慣。所謂:冬天進補,上山...

慳貪是眾苦之根本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

【視頻】《心經》清慧法師

《心經》清慧法師

【視頻】《普門品》比丘尼唱誦

《普門品》比丘尼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