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十一佈施波羅蜜多分之五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初心勝後心不?」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當為汝說,亦有初心勝後心義,謂阿羅漢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復有獨覺諸無漏心,雖離自身一切煩惱,而不能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菩薩初發大菩提心,雖於自身煩惱未斷,而能普化無量有情,皆令發心舍諸煩惱,展轉饒益無量有情,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具引發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疾能證得一切智智,由斯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舍惡趣苦;聲聞、獨覺諸無漏心,雖令自身證涅槃樂,而不能引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亦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化度無量有情,令得聲聞、獨覺乘果,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或修人、天殊勝善業,得人、天樂,舍惡趣苦,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威力殊勝,若善修習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記:『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菩薩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或記:『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獨覺行,於人、天中遇緣證得獨覺菩提,具六神通自在安樂。』或記:『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流轉生死修聲聞行,於人、天中得聲聞果。』或記:『如是如是有情於當來世作善惡業,經爾所劫,生人、天趣,或墮惡趣生死流轉。』非諸獨覺能授有情無顛倒記,謂不能記諸菩薩言:『汝於未來經爾所劫,當得作佛,號某名等。』亦不能記:『如是有情於當來世經爾所劫,決定當得獨覺菩提、或聲聞果,或善惡趣受諸苦樂。』亦非聲聞能授他記,設有能記皆從佛聞,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菩薩既發大菩提心,欲盡未來饒益一切。爾時,大地、諸山、大海六返變動,魔王驚怖,諸天、龍神皆大歡喜,咸言:『菩薩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拔濟我等生死大苦令得安樂。』聲聞、獨覺安住最後無漏心時無如是事,是謂初心勝後心義。

「又,舍利子!假使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獨覺、阿羅漢果,不能攝受波羅蜜多及一切智;若有教授教誡菩薩令發無上正等覺心,即能攝受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所以者何?聲聞、獨覺不能成辦無上菩提,以所發心極羸劣故,要諸菩薩乃能成辦無上菩提,是謂初心勝後心義。是故欲證無上菩提,皆應發心求一切智。」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云何應知諸菩薩相?修何等行得菩薩名?」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若有能發大菩提心,精進修行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心無厭倦,雖遇種種惡友退緣而不退屈,是菩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又,舍利子!若諸有情修諸善法心無厭倦,受持淨戒終不毀犯,常樂利樂一切有情,雖遇苦緣而無怯弱,隨所修學願與有情同證菩提畢竟安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云何解佛所說深義,謂菩薩心勝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惟願世尊為解斯義,令我等解無倒受持!」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謂菩薩心尚有貪、有瞋、有癡及有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汝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謂獨覺及阿羅漢心已離貪、離瞋、離癡及離慢等諸隨煩惱。」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汝謂獨覺及阿羅漢諸漏永盡,有時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欲令得樂及離眾苦,彼頗能令諸有情類真實得樂及離苦不?」

舍利子言:「不爾!世尊!不爾!善逝!彼諸獨覺及阿羅漢,其心都無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無量,普緣無量無邊有情,實令有情得樂離苦?唯暫假想作如是觀。諸菩薩眾發菩提心,決定趣求一切智智,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間斷,是故菩薩入慈悲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及離眾苦,無重障者即此剎那,實皆得樂及離眾苦,況得無上正等覺時,而不能令諸有情類實皆得樂及離眾苦!由此因緣,若言菩薩實能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斯有是處;若言獨覺及阿羅漢,滿贍部洲具八解脫,同時現入慈無量定,欲令無量無邊有情皆得安樂,於中有一實得樂者,無有是處。」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由此緣故,諸菩薩心於諸獨覺及阿羅漢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又,舍利子!假使十方一切有情皆盡諸漏成阿羅漢,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一一化作百億魔軍,此諸魔軍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阿羅漢其數尚多,況彼一一復能化作百億魔軍!是諸魔軍寧可知量。」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如是無邊諸阿羅漢所化無量無數魔軍頗有力,能暫時令一不退菩薩心轉變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無量無數魔軍,不能令一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於意云何?如是一切永盡諸漏阿羅漢心,與一不退菩薩之心,威神勢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退菩薩心力為勝,非無數量阿羅漢心。」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汝今應觀如是無量永離貪慾、瞋恚、愚癡及憍慢等諸阿羅漢無漏之心,一一復能化作百億勇健魔軍,此諸魔軍盡其神力,不能令一有貪、瞋、癡、慢等煩惱菩薩心變。由此應知菩薩心力勝諸漏盡阿羅漢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誰於如是離貪、瞋、癡、慢等煩惱阿羅漢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諸不退轉菩薩之心,雖有貪慾、瞋恚、愚癡、慢等煩惱,而於無漏阿羅漢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所以者何?如是無漏無量無邊阿羅漢心及所化者盡其神力,不能令一具貪、瞋、癡、慢等煩惱不退菩薩心轉變故。」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若有積聚迦遮末尼,其中置一吠瑠璃寶,迦遮末尼光彩價直,頗能映奪吠瑠璃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一吠瑠璃光彩價直,普能映奪大迦遮聚。所以者何?吠瑠璃寶內外明淨,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光彩潤澤,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本色紺青,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族類殊勝,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威德廣大,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價直無量,迦遮末尼則不如是;吠瑠璃寶尊貴有情業增上力生大海渚,迦遮末尼若貴若賤同所受用工業所造。故吠瑠璃光彩價直,映奪一切迦遮末尼。」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亦復如是,普能映奪一切獨覺聲聞之心,如吠瑠璃映迦遮聚。我觀此義作如是說: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不退菩薩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樂離苦;聲聞、獨覺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無實用。

「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擲此世界置於餘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能以神力吹壞殑伽沙數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舍利子!有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以神通力能吹殑伽沙數世界,大劫火聚勐焰熾然皆令頓滅,而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由此緣故我作是說: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於諸聲聞及諸獨覺永離煩惱無漏之心,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不退菩薩摩訶薩心具足如是大威神力,聲聞、獨覺不能轉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舍利子!諸佛世尊其言無二,佛所說義皆實不虛,汝應受持廣為他說。

「又,舍利子!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無量無邊,假使十方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殑伽沙,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假使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地、水、火、風碎為極微,一一皆變,復為爾所諸有情類,是諸有情寧為多不?」

舍利子曰:「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如是一切有情,假使一時成阿羅漢,永盡諸漏,具六神通、八解脫等種種功德,成就廣大自在神通,一切皆如大採菽氏。如是一一大阿羅漢,皆能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復能化作爾所勇健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如是諸軍可知數不?」

舍利子曰:「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能知其數,以神通力破諸魔軍皆令退散。於意云何?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為廣大不?」

舍利子曰:「廣大!世尊!廣大!善逝!此善男子或善女人神通威力不可當敵、不可思議。」

佛言:「假使如是所說男子、女人,如前所說諸有情數,如是一一男子、女人各如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殑伽沙等大劫而住,念念化作如前所說無量惡魔,一一惡魔各復化作如前所說無量勇健象、馬軍等,亦不能令不退菩薩心有轉變。又,舍利子!於意云何?爾所有情成阿羅漢,一一化作爾所惡魔,一一惡魔具大神力,如是神力與不退轉一菩薩心所有神力何者為勝?」

舍利子言:「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彼為勝。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宣說。」

世尊復告舍利子言:「於意云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誰能說彼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唯佛世尊乃能說彼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於前所說無量無邊具大神通諸阿羅漢所有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所以者何?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相應之心,所有神力無能及者。由此因緣,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說於餘神力,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舍利子!不退菩薩摩訶薩心,無餘有情能令轉變,亦無如實知者、說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知彼菩薩不退轉心,為諸有情如實宣說。」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不退菩薩摩訶薩心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如諸菩薩行佈施時,無不皆緣一切智智,其心堅固不可傾動。如是證得不退轉時,心不隨緣而有轉變。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善解斷事,曾於無量長者、居士、商賈眾中數數斷事。有匱乏故,頻於長者、居士等所借便財物,恐他來索無力酬還,遂依附王冀免拘縶。時,諸債主怖畏王故,不敢牽掣挫辱彼人。所以者何?彼所依附王力甚大難可當敵。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不退轉,皆由依附一切智智有大神力,一切獨覺及阿羅漢皆不能令心有變動。又,滿慈子!如人依王,雖極貧匱而不被辱;如是菩薩依一切智智,二乘惡魔不能傾動,而能降伏一切惡魔,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是故菩薩欲不退轉,常應依止一切智智修菩薩行,勿樂餘乘。」

滿慈子言:「何等菩薩為諸獨覺、聲聞所勝?」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聞說獨覺、聲聞勝事,心生欣慕作是念言:『我當云何得如是法?』亦深樂著讚二乘教,是諸菩薩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為一切獨覺、聲聞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何緣說此菩薩作意名非理耶?」

舍利子言:「此能障礙一切智智,令能引發一切智心漸微漸遠故,名菩薩非理作意。如瑜伽師欲證實際,欣樂趣入正性離生,若貪、瞋、癡遇緣現起,令能引發阿羅漢心,有障有礙漸微漸遠,是故說為非理作意。如是菩薩求大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障一切智損菩提心,是故名為非理作意。若諸菩薩有此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若諸菩薩發起二乘相應作意,便為二乘之所勝伏,當知不入諸菩薩數。何以故?舍利子!夫為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若起二乘相應作意,違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預流者煩惱現行,便違所求若智若斷勤求智斷故名預流,非煩惱行有勤求義。何以故?舍利子!夫預流者求二遍知:一智遍知,二斷遍知。煩惱現行,二求俱壞,故預流者常應精勤求智遍知滅諸煩惱。如是菩薩若起二乘相應作意,便違菩薩本所希求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遠離希求一切智智心及心所,則不名為真實菩薩。何以故?舍利子!夫菩薩者要常希求一切智智心無間斷。若諸菩薩住菩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善射夫住所習處,不為一切怨敵所伏,能伏怨敵離諸怖畏;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一切惡緣所不能壞,能壞一切眾魔事業。若聞宣說二乘法教,便作是念:『我當證得無上菩提,為諸有情亦當宣說如是法教。如今世尊、能寂、如來、應、正等覺,為諸獨覺、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宣說二乘相應法教。我未來世得作佛時,亦為如是諸有情類,說如是教令獲利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住菩薩心,雖聞二乘相應法教而無所損,謂雖聞彼相應法教,而於二乘無所貪染。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不為二乘惡魔勝伏,而能勝伏二乘惡魔。如瑜伽師於境及定俱得善巧不可勝伏。所以者何?心於境定已善修治得自在故。如是菩薩住菩薩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於菩薩心常不離故。」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皆不可勝伏耶?」

滿慈子言:「一切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當知一切不可勝伏。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一切惡緣不能令舍本誓願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於諸有情慾常饒益,如是二事誓願堅牢一切惡緣不能傾動,若諸菩薩安住此心,二乘惡魔不能勝伏。又,舍利子!如諸如來若初成佛,若已成佛住百千歲,俱不舍離一切智心,於一切時成一切智。如是菩薩若初發心、若已得不退、若坐菩提座,於一切時緣一切智,求證作意未嘗暫舍。」

舍利子言:「若如是者,菩薩諸位有何差別?」

滿慈子言:「菩薩諸位心無差別,但有成佛遲速不同。謂菩薩心初、中、後位,皆求引發無上菩提,安住此心常無退轉。又,舍利子!如阿羅漢終不退失阿羅漢心,謂無漏心必無退轉;菩薩亦爾,終不退失大菩提心。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若阿羅漢心有退失,彼是真實阿羅漢不?」

舍利子言:「不也!具壽!若阿羅漢心有退失,當知彼為增上慢者,決定未得阿羅漢果。」

滿慈子言:「菩薩亦爾,若有菩薩退菩提心,當知彼先自稱菩薩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污菩薩眾,如穢蝸螺污澄清水不堪飲用。」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當知彼類無知蔽心自稱菩薩,實未得入真菩薩數但有虛名。譬如丈夫男根成就,有根缺者自稱丈夫,彼有虛言而無實義,菩薩亦爾,退菩提心,但有虛名非真菩薩。如缺根者名半擇迦,退菩提心名偽菩薩。是故菩薩初、中、後位,決定不退大菩提心,若退此心便非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當起何等相應作意?」

舍利子言:「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菩薩法應安住如是作意。若諸菩薩住此作意修行佈施,是諸菩薩即能迴向一切智智。若諸菩薩如是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攝受佈施波羅蜜多;若諸菩薩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是諸菩薩所行佈施,不名佈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行佈施時,作是思惟:『我舍少分、不舍少分,我施此物、不舍此物,我施彼類、不施彼類。』是諸菩薩由此思惟障一切智,經久乃能得一切智,多時佈施波羅蜜多乃得圓滿。是故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欲令佈施波羅蜜多疾得圓滿,應離如是分別思惟,應舍一切分,應施一切物,於一切類應平等施。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住佈施波羅蜜多,應於佈施波羅蜜多如是而住。

「若諸菩薩於日初分,能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中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日後分,亦以種種上妙飲食,供養殑伽沙數有情,既供養已,復施上妙黃金色衣;於夜三分,亦復如是。如是佈施,經於殑伽沙數大劫常無間斷,是諸菩薩如是施已,若不迴求一切智智,雖名佈施而非佈施波羅蜜多;若能迴求一切智智,乃名佈施波羅蜜多。謂佈施時不作分限,隨多隨少發廣大心,普緣有情總施一切。

「如是菩薩行佈施時,雖不舍多佈施一切,而成佈施波羅蜜多。所以者何?為欲證得無量佛法而行佈施波羅蜜多,若佈施時心有限量,定不能證無量佛法。若諸菩薩心有限量而行佈施,是諸菩薩定不能證一切智智,定於佈施波羅蜜多不能圓滿,是故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應當發起無限量心而行佈施。若諸菩薩有限量心而行佈施,是諸菩薩攝受慳悋不能永舍,不能攝受一切智智,與此相違乃能證得一切智智,圓滿佈施波羅蜜多。

「又,滿慈子!諸菩薩眾欲行佈施,應起是心:『我當修行無限量施,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諸有情且行財施;若證無上正等菩提,於諸有情當行法施。』謂若未證無上菩提,且於有情以財攝受,令離貧苦得世間樂;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當於有情以法攝受,令離煩惱得出世樂。如人事王,先得衣食養活妻子,後得王意多獲珍財,自身、妻子俱受富貴安隱快樂;如是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修多百千難行苦行,先以財施攝受有情,令離世間諸貧窮苦,後證無上正等覺時,以無染法教誡教授諸有情類,令其解脫生死眾苦。

「又,滿慈子!如多百千諸有情類奉事王子晝夜精勤,王子爾時隨分資給衣服、飲食、臥具等事,後登王位,隨昔勤勞量所堪任重賜爵祿,或主事業,或主川原,或主大城,或主關防,或主村邑,或主軍戎;如是菩薩求一切智,未證無上正等覺時,先以資財攝有情類,後證無上正等覺時,隨諸有情覺慧差別,以無上法教誡教授,令其安住阿羅漢果、或不還果、或一來果、或預流果、或十善業道、或菩薩勝位。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求大菩提行菩薩行,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作大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亦於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譬如王子未紹王位,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若紹王位,亦與有情作大饒益;若命終後,亦與有情作大饒益。

「又,滿慈子!如人事王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爵祿漸增;如是菩薩求一切智,如如精勤經時漸久,如是如是功德漸增。

「又,滿慈子!是諸菩薩未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財攝受,謂以種種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方便善巧攝受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於諸有情以法攝受,謂以種種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攝受饒益,或以種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業事及餘無量世間善法攝受饒益。般涅槃後,亦於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供養佛設利羅故,或於如來無上正法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皆得無邊廣大饒益,謂人、天樂、或般涅槃、或大菩提究竟安樂。」

爾時,滿慈子謂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仁者所說無不如義,是故如來、應、正等覺常說仁者聲聞眾中智慧、辯才最為第一。

「又,舍利子!譬如真金常與有情作大饒益,謂未出礦,若出礦時,若轉變成諸莊嚴具,若復出賣轉買餘物,皆與無量無邊有情隨其所應作大饒益。如是菩薩修菩薩行,未證無上正等覺時,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謂以財、法隨其所應,方便善巧攝受饒益。若證無上正等覺時,轉妙法輪作大饒益,謂宣說色蘊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受、想、行、識蘊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色處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識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觸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地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因緣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無明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我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宣說欲界常無常等不可得,宣說色、無色界常無常等亦不可得。如是宣說種種法門,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般涅槃後,正法、像法及設利羅,與諸有情作大饒益。聲聞、獨覺無如是事。是故菩薩摩訶薩眾修菩薩行,常與有情作大饒益,由斯故說:諸菩薩眾於彼二乘,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舍利子等所說:『菩薩摩訶薩眾被大願鎧趣大菩提,具勝善巧增上意樂,修行佈施波羅蜜多,舍法、舍財無染無著。』」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舍利子、具壽滿慈子、具壽阿難陀,及餘聲聞、諸菩薩眾,並餘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三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依梵本於中...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大明度經

大明度經卷第一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行品第一 聞如...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如是我聞:...

佛說決定總持經

佛說決定總持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離垢施女經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註音版】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教詞典】二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

【佛教詞典】用心

(術語)使用其心也。唐華嚴經十四曰:云何用心能獲一...

地藏菩薩晨朝入定度眾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

願不切,行不深

先說願不切 蕅益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若以信...

不明路頭不宜住山

這修行都得有一個外緣幫助,有房子住,有飯吃,這就是...

萬緣放下,深參念佛是誰

念佛是誰?高旻寺這個禪堂,作為禪宗道場,從上以來都...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

耐煩有什麼好處

學學問,要耐煩一點。 耐煩有什麼好處?將來修定有辦法...

吃飯也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

有一位日本禪師,日日修行,也沒什麼別的嗜好,唯獨喜...

參不到主旨

一個心猿意馬、六神不定的沙彌,問釋修禪師:你天天打...

「水觀」應該怎麼修呢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

神變月的由來

農曆大年初一到十五是中國人的大過年。在佛教的歷史中...

愛物惜生,物盡其用

陶侃是晉代名臣,雖處高位,卻簡朴、惜時。他身任官職...

聖嚴法師:禪的心靈環保

環保一詞,已是非常流行的現代語,它的意思是:保護我...

【視頻】《悲華經》聆志居士念誦

《悲華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心經》吳瓊演唱

《心經》吳瓊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