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知見清淨得證涅槃

2017/01/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知見清淨得證涅槃

古印度時,有一位比丘,從遠處見到滿願子(即富樓那尊者)將坐具置於右肩上進到園中,比丘立即到舍利弗尊者面前說道:「世尊經常讚歎的滿願子,剛從如來處聽聞佛法,現在來到園中,尊者您可以把握因緣。」舍利弗聽了比丘所說,便從座而起,將坐具置於右肩上,也進到園內。

當時,滿願子在樹下靜坐,舍利弗也在一樹下端坐思惟。不久,舍利弗從座位起身,到滿願子靜坐的地方,彼此共相問訊,坐在一旁。舍利弗問:「滿願子!您是為了跟隨世尊得以修清淨梵行而成為佛弟子嗎?」滿願子說:「是的。」

舍利弗又問:「那是因為跟隨世尊才得以修清淨戒行嗎?」滿願子回答:「不是的。」「於如來之處,心得以清淨而修梵行嗎?」「不是的。」「是於如來之處,見解得以清淨而修梵行嗎?」「不是的。」「是為了遠離疑惑,而修清淨梵行嗎?」「不是的。」「是為了使行儀清淨而修梵行嗎?」「不是的。」「是為了道業,勤修智慧使心清淨,而修梵行嗎?」「不是的。」「是為了令知見清淨,而修梵行嗎?」滿願子回答:「不是的。」

舍利弗說:「我剛才問,您是為了修清淨行,來到如來所嗎?您回答:‘是的。’我又問,是為了得到智慧、令心清淨、使知見清淨,而修清淨行嗎?您卻又說:‘不是的。’那麼,您究竟為了什麼到如來處,修清淨梵行呢?」

滿願子回答:「戒行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見解清淨;見解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心沒有疑惑而得清淨;沒有疑惑而得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身行清淨;身行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道業清淨;道業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的意義,在於能使行者入於涅槃而得解脫;這就是在如來之處,修清淨梵行的真義。」

舍利弗問:「您現在所說的義理,是以什麼為趣向呢?」

滿願子答:「我以譬喻來解釋這個義理吧!有智慧的人因譬喻得以了達自悟。就好比今天波斯匿王從舍衛城出發到婆祇國,於二國之間共安排了七輛車。波斯匿出城先搭乘第一輛車。到第二輛車處,隨即轉搭第二輛,離開第一輛車。向前行一段路後,轉乘第三輛車而捨離第二輛;前行一段路後,轉乘第四輛車而捨離第三輛;行一段路後,轉乘第五輛車而捨離第四輛;再前行一段路,轉乘第六輛車而捨離第五輛;又前行一段路,轉乘第七輛車而捨離第六輛,最後抵達婆祇國。波斯匿王進到宮內,假使有人問:‘大王今天乘什麼車來到宮中?’大王應該如何回答?」

舍利弗說:「假設有人問,應當回答:‘王出舍衛城後,先搭乘第一輛車到達第二輛之處;然後捨離第二輛,轉乘第三輛車;再捨離第三輛,轉乘第四輛車;再捨離第四輛,轉乘第五輛車;再捨離第五輛,轉乘第六輛車;再捨離第六輛,轉乘第七輛車,最後抵達婆祇國。’這都是因為從第一輛車到達第二輛,輾轉乘車為因,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有人問,應該這樣回答。」

滿願子回覆:「戒清淨的義理也是如此。由於心清淨,而得見解清淨;因見解清淨,心無疑惑而得清淨;因為沒有疑惑,所以外在的身行清淨;更因為身行清淨,而得道業清淨;因道業清淨,使得知見清淨;由於知見清淨,而得至涅槃之真義,所以說於如來處,修清淨梵行。」

「這是因為,持戒清淨的意義,是六根納受前境之相,然而如來教導要摒除六根攀緣之心;心清淨的意義也是六根納受前境之相,如來亦開示弟子去除六根攀緣之心;乃至於知見清淨之義也是六根納受境界之相,所以如來教導不要緣慮,才能得至涅槃。如果說為了戒行清淨,才到如來處修清淨梵行,那凡夫也能證得涅槃。怎麼說呢?凡夫之人一樣也有此戒法,而世尊所開示的是次第修行,成就道業,最後得至涅槃,並不是只有戒行清淨,便足以證悟涅槃。就好比有人想登上七層樓閣,也要一階一階次第而上;戒行清淨的義理也是如此。使心逐漸轉染還淨,令見解清淨;由於見解清淨,心中沒有疑惑;因為沒有疑惑而使行儀清淨;由於行儀清淨而道業清淨;由於道業清淨而於知見清淨;更由於清淨的知見,得以證悟涅槃。」

舍利弗聽了之後,讚歎地說:「善哉!善哉!您能如此詮釋義理!請問修清淨梵行的比丘們,都怎麼稱呼您呢?」回答:「我叫滿願子,母親姓彌多那尼。」

舍利弗說:「善哉!善哉!滿願子!聖賢法中,實無有人可與您相比。您的講說如甘露法水,無有窮盡。我向您請問甚深義理,您敷演宣說無有遺漏。假使有修清淨行的人,將您恭敬頂戴遊行於世間,都還不能報答您的恩德。如果有人來向您親近、問訊,那些人都能很快得到殊勝法益。我現在也得到聞法的殊勝利益,承受您的教導了。」

滿願子言:「善哉!善哉!您叫什麼名字?比丘們都如何稱呼您呢?」舍利弗回答:「我叫憂波提舍,母親名舍利,諸比丘都稱我為舍利弗。」

滿願子說:「我現在是和大人共相論法,初初並不知道是法之大主來到這裡,如果知道是舍利弗尊者您,也就不會有這番辯論與對答。然而,正因為不知道,所以尊者向我請問甚深之義理,我才能夠即時應答。太好了!舍利弗,您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常以甘露法味而得自在法喜,假使有修清淨行的人,恭敬頂戴尊者遊行於世間,從年至年,猶不能報答您的大恩。如果有眾生來向尊者問訊、親近,那些人能很快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我今也是因為聽聞您說法,而得佛法的殊勝利益!」

當時,二位賢者在園中共相論議,聽聞彼此之法要,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十)》

省思:

從初修行至於證得涅槃,如上七重樓閣,須次第行而至解脫;道理雖然可以頓悟,無始積習塵垢卻須要漸次修行,才能去除。所謂:「煩惱分分斷,菩提分分現」,譬如從初一月亮至於十五月圓,心地光明愈漸顯發。行者於動靜閑忙中,腳踏實地在心上用功,對治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降伏其心,如此才能真實得到佛法的大利益,成就道果,解脫自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世間三種最勝香

過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

《梵網經》和《優婆塞戒經》的菩薩戒有區別嗎

問: 請問師父,《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

斌宗法師《涅槃是什麼》

前言 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槃,那麼學佛修行的...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

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持戒對修行很重要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義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

清福難享,感到不安就是業障發現

咱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感這十善業道的眾生要生,他都生...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宏英居士往生紀實

無諍念佛守本分 預知往生彩蝶送 宏英居士,本名吳巧英...

自私的迴向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

言歸於好

有個人的好友住在另一座城市,雖然相隔三十里,他每年...

自在隨緣安住於任何境界

佛陀在拔耆國時,與諸大阿羅漢,如舍利弗、大目犍連、...

【推薦】愛女的離世,讓我扔掉「鐵飯碗」,捧起「金飯碗」

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從小到大幾乎都生活在順境之...

達摩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而見形。今...

太虛大師:佛法原理與做人

在佛法原則上,法就是講宇宙間存在的事物都離不了因果...

令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佛說十重四十八輕戒)第十五條:若佛子,自佛弟子及...

自傘自度

有一個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

念到一心不亂,還會遇到惡因緣現行嗎

問: 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

弘一大師:初發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

梵網菩薩戒為何如此殊勝

從教理上來看 天台祖師把佛一代時教分為四種教,叫藏、...

父親念佛相助,七歲童子往生前後的奇特瑞相

方海生童子,香港方養秋居士的兒子。方養秋一向行善,...

無為里面有真諦,平淡裡面有道味

我們該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要少欲無...

時時存著一顆善良與慈悲的心

早齋時,僧值師表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一男子在寺院...

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

【佛教詞典】造作魔

(異類)好土功,好戰鬥等,總為無事平穩之害者。...

【佛教詞典】七賢七聖

(名數)薩婆多宗所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

【視頻】初心念佛誰能無有妄念(印光大師)

初心念佛誰能無有妄念(印光大師)

【視頻】慧律法師-唯識二十頌講話

慧律法師-唯識二十頌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