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禪林象器箋】  大字體  護眼色

玄應《眾經音義》云:「缽盂,補沫切,缽多羅,又云波多羅,此雲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 缽亦近字下羽俱切。又《說文》云飯器也,又律文作釪。」

《敕修清規·辦道具》云:「梵雲缽多羅,此雲應量器,今略雲缽,又呼雲缽盂,即華梵兼名。《佛本行集經》云:『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利富婆,二名跋利迦,奉世尊麨酪蜜揣。世尊思惟: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共持四金缽奉上,世尊不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四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璖缽奉上,悉皆不受。時北方毗沙門天王告三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諸天將四石器來奉我等,可用受食。時別有一天子,名毗盧遮那,白言:仁等慎勿於此石器受食,但供養如塔。當有如來號釋迦牟尼出世,宜將此四石缽奉彼如來。時四天王共將四石缽奉佛。世尊念:四天王以信淨心奉我四缽,若我於一人邊受,餘各有恨。我今總受四缽,持作一缽,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右手按下,合成一缽,外有四唇,而說偈言: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愍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缽。』」

《勝天王般若經》云:「或有眾生見此菩薩今始成道,或見菩薩久遠成道,或見一世界四天王獻缽,或見十方恆河沙世界四天王獻缽,菩薩爾時度眾生故,即受眾缽,重疊掌中,合而為一。其諸天王各不相見,皆謂世尊獨用我缽。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示現此事。」

忠曰:「三世佛法得道時,皆四天王上自然石缽。見《大智度論》。」

《六物圖》云:「梵雲缽多羅,此名應器,有云體色量三皆應法故。若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應器。』故知缽是梵言,此方語簡,省下二字。明體者,律雲大要有二,泥及鐵也。《五分律》中用木缽犯偷蘭罪。《僧祇》云是外道標故,又受垢膩故。祖師云:今世中有夾紵漆油等缽,並是非法義,須毀。明色者,《四分》應熏作黑色、赤色。《僧祇》熏作孔雀咽色、鴿色者如法。《善見》鐵缽五熏,土缽二熏。律中聽作熏缽爐等。此間多用竹煙,色則易上。明量者,《四分》中,大ㄊ莧鬥,姬週三鬥,即今唐鬥一鬥。小者受斗半,即今五升。中品可知。大小之間。」

宗覺律師纂註云:「此方古德傳說,昔者南京有唐朝升,以日本弘安年中所定升計之,唐一升即弘安六合五勺,仍量下品五升,正得參升貳合五勺。以弘安壹升,校今寬永年中所定升,正是七合,即弘安參升貳合五勺,當寬永貳升貳合七勺五撮也。今時行事家為深防故,更增貳勺五撮,而以貳升參合為 下品缽量加受之。」

《行事鈔·缽器制聽篇》云:「《四分》:大缽受三斗,小者受斗半,中品可知。此斗升不定。此律姚秦時譯,彼國用姬周之鬥。此斗通國準用,一定不改量法。俗算有八:圭、抄、撮、勺、合、升、斗、斛,謂因增法名也。準唐鬥,上缽受一鬥,下者五升。」《資持記》註:「指俗法者,孫子《算經》:十粟為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斗為斛,相因增法,示可準據云云。唐朝雜令用姬週三斗為一鬥,今此俗中例用唐鬥,宜準為量。」

《毗尼母論》說缽中云:「齊量應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是名應;不應者,不滿升半,過二升半,是名不應。」

《希叟曇禪師廣錄·禪房十事?缽盂》頌云:「做處全無滲漏,用時開口向天。盡大地人飫飽,只圖個不知恩。」

《緇門警訓》載大智律師〈鐵缽賦〉云:「吾有鐵缽,裁製合轍,斗半為量,不大不小,竹煙熏治,唯光唯潔,似二分之明珠,若將圓之皎月。清晨入聚,群心發越,黃粢傾散有若金沙,白淅高堆宛如積雪,與香積之變現無殊,比自然之天供何別?諮爾同舟,宜自P括,不耕不耘,不鋤不割,有生之命,自何而活?且夫口腹無厭,貪源叵竭,正念微乖,羅剎已奪,嗜一時之甘美,為萬劫之饑渴。萬金可受,保君未徹;杯水難堪,聖教明說。是宜五觀無違,三匙有節,慎勿枉彼信施,以養穢軀;會須藉此資緣,早求自脫。」

已下錄禪律辨難。

虎關《濟北集·木缽辯》云:「或問:禪家持木缽,律輩多生謗,如何?答曰:禪門古德知佛意,故不忌木缽耳。曰:佛意如何?曰:佛製木 缽有三意:一垢,二簡,三因。其垢者,木缽用已,洗濯垢穢不除,木之性爾也。蓋印度俗,王臣貴族用金玉寶器,賤庶之者多用木器之不漆者。沙門法,棄寶器,若用不漆木器,垢不除,故熏瓦鐵二缽而用耳。雖瓦鐵不熏有垢,熏即無垢,木缽不堪熏,故制焉。其簡者,天竺梵志種古來用木器,如來後出,為異也,故立瓦鐵而為簡也。其因者:佛在王舍城時,樹提居士客從海還,持栴檀段與之。居士作檀缽,置高杙上,作是言:『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取。』時富樓那、迦葉、尼犍陁等諸外道,挑頭皆去。賓頭盧尊者現神足取缽,便示諸比丘言:『汝等看是缽可愛。』佛種種呵責:『云何一木 缽故,現過人法?汝不應此閻浮提住。』賓頭盧自此到瞿耶尼起僧坊,畜弟子,宣佛法。佛集比丘語:『從今不聽畜八種缽:金、銀、琉璃、摩尼、銅、白蠟、木、石,畜者突吉羅。聽二種:鐵、瓦缽。』是知佛制寶物不必在木,以檀缽寶木並制眾木也。

「佛意若嫌八種缽,自缽何用石耶?明知制戒皆有事因,不啻木缽矣。唐朝禪門古德以謂,支那無梵志種,不必欲簡異,木漆器易洗無垢,亦非檀缽三種制意,支那不幹,況隨方毗尼,何有拘忌?支那本朝木缽賤於鐵缽矣,言其易辨而非寶者,木缽勝於鐵缽矣。然此三義,且就三藏小教而言,大乘方廣不必爾也。《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第十》曰:『若是瓦缽,洗已熏幹,其餘木缽、金銀等缽,洗淨無垢,即得受用。』又《蘇婆呼童子經·上》曰:『復次童子!念誦人須持四種應器:木、鐵、瓦、匏等缽,極須團圓,細密無缺,勿使破漏。』以此等而言,菩薩比丘,大乘正業,不必拘三藏偏軌也,禪門古德不謾立規矣。《梵網經》云:『袈裟皆使壞色,一切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是亦如來簡異之意也,非獨缽也。服已無定色,缽何拘木乎?是以禪家持木缽,知佛意故耳矣。」

忠曰:「大智海無為元公辨木缽,援《蘇婆呼經》,早在虎關前。義堂《日工集》云:前代律家難禪宗木缽,曰是外道制也。時有東福無為和尚,稱博洽,答曰:大藏中有《蘇婆呼童子經》,聽比丘蓄鐵、木、瓦、匏四缽。今檢極樂寺藏中有此經。爾後虎關和尚作《木缽辯》,其謗遂止。餘聞淨智芳庭和尚說云:近久修園院律師宗覺,覆破《木缽辨》云:支那無梵志種,不必欲簡異矣。此言不然,既為簡異外俗也,支那、本朝俱用木漆器,是方土風俗。今欲異於此者,何奚可畜木缽乎?」

忠曰:「覺之辯爽矣。夫世尊之簡異者,材兼形也。支那、日本之俗,雖通用木器材,然未曾用。其如佛制應器形者,汝若言不取形,唯取材者,彼章服田衣豈非亦為簡俗耶?俗服用布材綿材,而佛徒亦著綿材布材,則何以為簡異哉?但其簡異在田相與非田相而已。」

覺又云:「虎關引二經為憑據,然此經中唯是說持真言行者律儀,則非出家之五眾通制,是則密乘不共之教典,自非修瑜伽者,孰敢依行?」

忠曰:「吁覺公!何不見虎關能別語曰:『禪家持木缽,知佛意故。止此』是以禪家語揀於汝也,又誰言汝律家自今當輟瓦鐵而從吾木缽耶?世尊既聽於修瑜伽者,夫到禪家專業見性者,則劇於修瑜伽,律拘言跡,禪知佛意。復次,世尊豈教修密者用不應律儀之器耶?此是佛之密意,固非博地容測矣。已二經聽木缽,而餘小乘律不聽,則濟北曰舍小乘偏軌有何咎?」覺又云:「汝若棄舍三藏,別求菩薩具足律儀,請問何者是耶?」

忠曰:「噫嘻覺乎!我指桃則汝罵李,又誰言大乘行者詳細行事,當舍小乘律儀而別求之耶?正今所論木缽耳,謂須舍三藏製木缽者,而依大乘聽木缽者,則濟北所援二經是也。又覺鼓怒於三藏偏軌之言,廣明大小通戒之義,予別有辨,今不與木缽,故不繁於此。」

忠曰:「傳說東福開山興法之日,泉湧寺差一僧到慧峰詰曰:『禪家用木缽,何違佛制?請聞其說。』一眾相顧,以為難酬,遂欲告聖一。時維那者出眾曰:『者般不足煩國師唇吻。』即對使曰:『汝須回言:東福維那聊答來問,禪家十二時以此事為念,有何間工夫到噇合子邊?』使回反命,聞者以為得體。忠謂雞胤部引頌云:『隨宜覆身,隨宜處住,隨宜飲食,疾斷煩惱。有三衣覆身,佛亦開許;無三衣覆身,佛亦許之。僧伽藍內住,佛亦開許;界外亦許。時食,佛隨許;非時午前食,佛亦許。故衣處食皆名隨宜,唯言疾斷煩惱。止此』準此,教律家若專證淨,則瓦鐵木缽應許隨宜,矧破相者耶?或徒人我是非,忘本競末,則恐扶律教主不以你餤乎瓦鐵為善住威儀焉!」

忠又曰:「濟北和尚辨木缽太有條理,唯其言『佛意若嫌八種缽,自缽何用石耶止此』者,失辭。夫佛自用石缽,而不聽弟子蓄石缽,在《大智度論》問難抉擇焉,濟北適遺之乎?」

又《四分律》云:「瓶沙王以石缽施諸比丘,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畜。此是如來法缽,若畜,得偷蘭遮。』」

又《五分律》云:「若畜金、銀、七寶、牙、銅、石缽,皆突吉羅。若畜木缽,偷羅遮。」

已下辨無底。

《雲門偃禪師錄》云:「師因喫茶次,云:『茶作麼生滋味?』僧云:『請和尚鑒。』師云:『缽盂無底尋常事,面上無鼻笑殺人。』」

《智門祚禪師錄》云:「問:『如何是無底 缽盂?』師云:『掛向壁上。』進云:『未審將何齋粥?』師云:『瓦碗竹箸。』」

《普燈錄·冶父川禪師章》云:「上堂曰:『群陰剝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唯有衲僧無底缽,依前盛飯又盛羹。』」

忠曰:「律家,缽無足,雲無底。禪語所謂無底 缽者,底脫不可盛物也,與律家無底義別。《章服儀》云:『袈裟無領,標解脫之衣; 缽盂無底,表難量之器。』《應法記》云:『相傳是廬山遠師語,合雲袈裟無領,非朝宗之服;缽盂無足,非廊廟之器。今又易之,難量謂無盡也。止此』可知缽制本無底,今時禪家之缽,多上闊下窄,而有環足,甚非法,好古之士宜復其正矣。」更〈 缽支〉處詳辨。

《梁高僧傳·廬山慧遠傳》云:「遠答桓玄書曰:『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

傳無無領、無足之字。

上篇:不斷輪 下篇:不臘次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禪林象器箋

五種不還

(名數)又名五種那含,五種般。般者般涅槃之略,為入...

四不定三性分別

【四不定三性分別】 p0460 成唯識論七卷三頁云:悔眠但...

俱有因

【俱有因】 p0924   瑜伽五卷十二頁云:俱有因者:謂...

三量

(名數)一現量,二比量,三聖教量,又曰至教量聲量正...

神通寺

位於山東濟南東南約四十六公里處。前秦皇始元年(351,...

發起

指物之初起。又作發處。或指激揚鼓動他人。注維摩詰經...

七十五法

【七十五法】 此為小乘俱舍宗對一切法的分類。俱舍宗認...

過去莊嚴劫

(術語)劫有大中小之三。現在之大劫曰賢劫。過去之大...

戒經

(經名)梵網經,優婆塞戒經等說戒律者。玄義三下曰:...

藏他衣物戒開緣

亦名:藏衣戒開緣、藏他衣缽戒開緣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

作業差別

【作業差別】 p0686   攝論云: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

欲心所

【欲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別境心所之一。欲是希望,...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右繞佛塔功德經 大周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等奉 制...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 如...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

歲月年華,不與人期

為何不能棲心道業呢? 我們有種種執著,雖修學佛法亦不...

臨終十聲念佛與一生五逆十惡孰輕孰重

臨終念佛十聲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生都在造五逆...

舍多就少---做人的智慧

舍多就少---等到真能悟出了,代表著智慧已達巔峰,但等...

打坐要學會調理,不然就會出毛病

打坐要學會調理,調理什麼呢?調理行動,調理出入息,...

坦然還兒債

我是省城重點中學的教師,愛人是醫務工作者,夫妻可以...

女孩遇4名歹徒被流浪狗救下 經常餵食獲其報恩

兩年前她每天餵大黑一餐,換來大黑英勇救她一命。 大...

你無法讓所有的人都滿意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

破五戒復又懺悔,能否超越下品中生

問: 在家居士破五戒,復又懺悔,命終往生,能否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