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初期至隋唐之際,存在於江北地方,以在家佛教徒為中心而結成之信仰團體。又作法義、邑義、邑會、社邑、義社。此類名稱常可見之於造像銘中。雲崗、龍門、天龍山等著名石窟於造像之初,即由此類信仰團體共同出資。彼等以所造尊像為信仰中心,主要活動有齋會、誦經、寫經等。為一種極具組織性之信仰團體。
龍門之北魏造像記謂:「景明三年(502)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樹、唯(維?)那□解佰都世人等,造石像一區。」另於景明四年邑主馬振掃等三十四人造像記、正光六年(525)像主蘇胡仁合邑十九人等造釋迦像記、永熙二年(533)法義二十餘人造石坐像佛記等諸銘文中,可知彼等每由數十或數百人共同集資。另如金石續編卷二所載之凝釋寺三級浮圖碑,東魏元像二年(535)之銘,其邑義即多達二千餘人。
此外,於眾多造像銘中,載有邑義主、法義主、邑主、邑長等名稱,而會長、邑維那等幹事職皆冠有大都、大、都、副、行、左廂、右廂等形容詞,頗類於寺院執事之名稱。指導此類團體之教化僧稱「邑師」。例如雲崗石窟太和七年(483)之造像銘有「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之銘刻,其中有邑師普明、邑師曇秀、邑師法宗等記載。至五代後周世宗排佛,曾毀廢私設之義邑,如宋高僧傳卷十七道丕傳(大五○·八一九中):「周世宗澄汰毀私邑,勒立僧帳。」[出三藏記集卷十二、金石萃編卷二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全唐文卷九八八、中國佛教遺物(松本文三郎)、中國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冢本善隆)] p5568
上篇:義存 下篇: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