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意識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一)梵語 mano-vijñāna。六識(或八識、九識)中之第六識。在西洋哲學中視之為「能把握客觀對像之心機能」。廣義言之,即吾人所有諸種經驗,從原始之感覺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內。凡能統攝多種經驗內容之作用,皆稱為意識。至於意識與物質之關係,乃哲學上之核心問題,觀念論(唯心論)否定物質之獨立性,視意識(思考、精神)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論視意識為物質(存在、自然)之產物。佛教則將精神分為三:(一)心(梵 citta,集起),即精神之主體。(二)意(梵 manas,思量)。(三)識(梵 vijñāna,了別),即精神之作用。意識所附帶微細之精神作用(心所),雖有各種類別,但與心、意、識能完全把握對像之綜合性精神作用(心王)仍有其區別。狹義而言,意識即指六識或八識中之第六識。意識與物質界、現象界之關係,在大乘佛教,以唯識宗為典型代表,特別強調物質界為意識所現,此即佛教所謂之唯心論,而非存在論立場所謂之唯心論,乃係自實踐論立場來強調心之整體性,不主張心和意識為唯一之存在。故知佛教所謂之心,並無實體可得(無自性),此為佛教教義之根本原理。

蓋依唯識宗之說,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各緣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對境,然此五識僅由單純的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對境之作用;第六意識始具有認識、分別現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稱分別事識;乃前五識共同所依據者,故又稱意地。五識即須與此第六識共同俱起,方能了別對境。又以五識僅能各緣自境,故又稱各別境識;意識則能遍緣一切境,舉凡對內對外之境,不論有形無形,皆可廣緣,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皆可亙及,具有比知、推測之作用,故又稱一切境識、廣緣識。

唯識宗又將意識分為五俱意識與不俱意識兩種。(一)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併生,明瞭所緣之境,故又稱明瞭意識。復可分為:(1)五同緣意識,係與前五識俱起,且緣同一對境之意識。(2)不同緣意識,雖與前五識俱起,然緣其他之異境。(二)不俱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而系單獨發生作用之意識。亦分二種:(1)五後意識,雖不與前五識俱起併生,然亦不相離而續起。(2)獨頭意識,有定中、獨散、夢中等三種之別。1.定中意識,又稱定中獨頭意識。系與色界、無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識,乃禪定中發生之意識活動。2.獨散意識,又稱散位獨頭意識。係指脫離前五識而單獨現起,追憶過去、預卜未來,或加以種種想像、思慮等計度分別之意識。3.夢中意識,又稱夢中獨頭意識。乃於睡夢中朦朧現起之意識作用。又上記之外,亦有將意識概分為明瞭意識、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夢中意識等四種,併稱為四種意識。

要言之,第六意識乃八識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業,無一不由此意識所作。

又第七識為末那識,末那之梵語為 manas,意譯為「意」,思量之義,若採取意譯,則易與第六意識混同。然此二識於梵語原文中皆有「意識」之意,此因第六識乃以末那識為所依,故知第六識之所以稱為「意」者,即由「依意之識」而來;第七之末那識,其原文 manas,則表示「意即是識」,其識之本身即名為「意」。此乃兩者名義接近、所依與作用迥別,而一用音譯、一用意譯之緣故。[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一、俱舍論卷二、卷三、成唯識論卷七、大乘起信論、俱舍論光記卷二、卷三、百法問答鈔卷一](參閱「四種意識」1816)

(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之全部,亦統稱為意識。 p5449

上篇:意薰習 下篇:慈力王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佛心天子

南朝梁武帝嘗披袈裟,自講放光般若經,人稱為佛心天子...

妄言

(術語)與妄語同。無量壽經下曰:妄言綺語。普賢行願...

心所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心理現象,共有...

世智辯聰

指世人於世俗上之邪智聰利。為八難之一。即世人唯耽習...

七隨眠

即將貪、瞋、癡、慢、疑、見等六隨眠中之貪隨眠分為欲...

覺人

指覺悟佛道之人,即徹見佛性之修學佛道者。頓悟入道要...

語業

【語業】 p1282 成唯識論一卷十五頁云:能發語思、說名...

沙那利迦

(流派)Ṣaṇṇagarika,小乘十八部之一。譯曰密林山...

佛臘日

指陰曆七月十五夏安居圓滿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

義疏

謂疏通義理,即解釋本經之義理者。摩訶止觀卷七下(大...

永惺

(1926~)熱河喀左旗人,俗姓劉。法名演霖。年十三,...

迦葉入定

(傳說)摩訶摩耶經下曰:摩訶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事...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佛說百佛名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文珠法師《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今天講的題目,是無邊的願行。願...

夫妻是鏡子,能照出彼此的缺點

記得有位教授說,夫妻是一面鏡子。在別人面前可以偽裝...

十方諸佛都在自己剎土,宣揚讚歎阿彌陀佛名號

仰仗佛力 由通途佛法仗自力之難,我們再來觀照淨土法門...

九華山大興和尚往生記

大興和尚,字了維,俗名朱毛和,又名朱萬全。 1894年,...

對治惡性比丘的方法

佛臨涅槃時,阿難請問佛: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

永遠不要用成見下結論

在別人的影子下活著,永遠只能做別人的影子。如果總是...

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

我們看看蕅益大師有什麼比較深入的開示:這當中有二段...

祭祀神明不用牲禮

祀神不用牲 杭俗歲暮祀神,大則刲羊蒸豚,次則用豬首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