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薩戒本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一)指梵網經卷下偈頌以後所說之戒文。又稱菩薩戒經。後秦鳩摩羅什(344~413)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羅什所譯之梵網經,全名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據僧肇之梵網經序載,梵網經梵本有一一二卷六十一品,菩薩戒本即其第十品,羅什譯為兩卷,後人則將卷下十重、四十八輕戒之戒文別錄為一卷,以便誦持。其內容,自「我今盧舍那」至「第一清淨者」為本戒本之序分;而自「佛告諸佛子」至「現在諸菩薩今誦」為正宗分,戒文包括殺、盜、淫、妄語、酤酒、謗三寶等之十重戒,及不敬師友、食用五辛等之四十八輕戒;其下則為勸說流通功德之流通分。於天台宗中,此戒本乃其大乘圓戒所依準之戒本。註疏有智顗所講述而由弟子章安(灌頂)筆錄之菩薩戒義疏二卷、法藏之菩薩戒疏五卷(或六卷)、義寂之菩薩戒疏三卷等。[出三藏記集卷二、佛祖統紀卷二十五、天台戒疏卷上]

(二)全一卷。北涼曇無讖(385~433)譯。又稱菩薩戒本經、地持戒本。乃自曇無讖所譯菩薩地持經卷四之方便處戒品別錄出四波羅夷、四十一輕戒之戒文而成者。系慈氏菩薩所說而為大乘菩薩所持之戒本。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其內容,卷首記載歸敬偈,其次即依布薩說戒之儀則列舉各項輕重之戒文,最末為勸說誦持之文。依明代智旭之菩薩戒本箋要之命名,其四波羅夷為:(一)自讚毀他,(二)慳惜財法,(三)瞋不受悔,(四)謗亂正法。另於四十一輕戒中,第二十六戒為「不習學佛」,此戒條又有分為「學諸外道」與「愛樂邪法」者,而總計為四十二輕戒。本戒本之同本異譯有:(一)玄奘之瑜伽戒本,列舉出四十三輕戒。(二)劉宋求那跋摩之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亦列舉四十一輕戒,然開合略有不同。內容包括歸敬偈、戒文,並闡明持戒之五事功德,勸人遠離身口之諸惡、邪命、嚴事、放逸等,且舉出懺悔、受繩、受錫杖等作法。(三)同為求那跋摩所譯之菩薩善戒經一卷本,共列舉八項波羅夷,而總計有五十條戒文。註釋書有智旭之菩薩戒本箋要一卷。[大唐內典錄卷三、歷代三寶紀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四、卷十二、卷十四]

(三)全一卷。唐玄奘譯。書成於貞觀二十三年(649)。乃由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大乘菩薩戒律儀而成。為彌勒菩薩所說,世稱瑜伽戒本。又稱瑜伽菩薩戒本、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此本所說之輕戒,相當於梵網經之四十八輕戒,係地持戒本之同本異譯。其內容與地持戒本大同小異,然無歸敬偈,共舉出四十三輕戒,即將第二十六戒「不習學佛」分為二戒,另於第八戒下,別加「利益犯戒生功德」一戒,戒文之後又舉出懺悔法。此外,有關本戒本之戒數,一般多依據瑜伽論記卷十下之說,計為四十三輕戒,若依據其他律疏,則因開合不同,而有四十二戒(即所謂四重四十二輕)、四十四戒、四十五戒等異說。註疏有元曉之菩薩戒本持犯要記一卷、睿尊之應理宗戒圖釋文鈔二卷等。[大唐內典錄卷五、古今譯經圖紀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一] p5217

上篇:菩薩戒 下篇:菩薩戒經典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生靜慮

靜慮,梵語 dhyāna,巴利語 jhāna,音譯禪、禪那; ...

五衰

(術語)天人將死時,現五種之衰相。經論所說不一。涅...

思惟手

(術語)五手之一,如如意輪觀音右手當其頰,標思惟之...

宿命智通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為智,智力自在無礙為...

形像

(術語)梵語缽羅底麼Pratimā之譯。即木像畫像等肖像...

羅乞叉

(術語)Rakṣa,譯曰擁護。見大日經疏九。...

見性

指徹見自心之佛性。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四八·三八...

離動亦不住靜

前言諸定,對動得名。若住靜中,又墮一邊。故宜不住,...

列子

(一)戰國時鄭人。姓列,名禦寇。生卒年及事蹟皆不詳。...

轉讀

(術語)讀誦經典也。轉者自此移彼展轉之義。地藏本願...

因緣智

指理解一切諸法皆由因緣所生,且相互為緣之智。外道於...

莊嚴

梵語 vyūha,巴利語 byūha, vyūha;或梵語 alajkā...

以雜毒之善求生淨土,是不可能實現的

原文: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王菲廣行佈施結佛緣

王菲,1969年8月8日出生於北京,跟隨戴思聰老師學唱歌...

害人就是害己

從前有一個愚癡的人,因為他和別人有仇,所以常常要想...

積習難調難伏

曾經有一位商人,從出生地北天竺來到南天竺作買賣。停...

假借生滅的因緣,成就不生滅的清淨功德

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其實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剛開始是把...

當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無明生死的根源就是當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遊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