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語 ?ūnya。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天台大師智顗與嘉祥大師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說之空,係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稱析空觀。相對於此,大乘佛教則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而另立體空觀,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當體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僅見「空」,而不見「不空」,故被稱為「但空」。大乘則不僅見及一切存在悉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稱「不但空」、「中道空」。蓋作一切法皆空之觀者,稱為空觀。空非虛無(偏空),觀空就是發現真實之價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將「空」視為虛無,則稱為惡取空。茲列舉諸家所作空之分類如下:

(一)二空:(1)依中論卷四觀邪見品及成唯識論卷一等說,分為人空與法空。人空,意謂在有情個體之中無實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稱我空、眾生空、生空、人無我等。法空,意謂由因緣所生之一切法無實體之存在,故又稱法無我。小乘說人空而不說法空,大乘則主張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無我、我法二空)。(2)依成實論卷十身見品之說,分為析空與體空。析空,意謂將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後不可得時,則為空。體空,則意謂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須分析,當體即空。小乘與成實宗主張析空,大乘則主張體空。(3)依三論玄義之說,分為但空與不但空。但空,意謂僅偏於空而不知空之真義與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謂了知空之真義與承認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觀一切法無自性而獲得之空。

(二)三空:(1)依辯中邊論卷中及顯揚聖教論卷十五等,法相宗認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義,故謂之三空。即凡夫所妄執之境為遍計所執性,該性本來空無,此即「無性空」。而由因緣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性不同而非完全「無」,然亦非如眾生妄情所認為之「有」,此即「異性空」。至於真如為圓成實性,係由觀人、法二空所顯之自性,此為「自性空」。(2)依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一之說,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三)四空:大集經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經卷五等所說,指法法相空(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與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內空,謂眼、耳等六內處(六根)為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謂色、聲等六外處(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內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謂所觀之空亦是空,故又稱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為空,又作身所住處空。(6)第一義空,在諸法之外,無有所謂實相之自性,亦作勝義空、真實空、真境空。語出舍利弗阿毗曇論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謂諸法之自相與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謂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謂五蘊遠離我及我所,而由因緣所生。(4)無行空,謂五蘊之中未曾有涅槃,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離言說空,謂一切法無法以言語形容而為空。(6)第一義聖智大空,由果位聖智所見之第一義空。(7)彼彼空,謂你我彼此互為空,一般所說的「無」即相當於此空,為淺義之空。語出四卷本楞伽經卷一。

(六)十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散壞空、本性空、無際空、勝義空、空空等十種。其中,有為空,謂有為法即空。無為空,謂無為法即涅槃為空。散壞空,謂因緣假和合之物,終將離散與破壞,又作散空。本性空,謂自性為空,又作性空。無際空,謂無始以來存在之一切法皆屬空,又作無始空、無前後空。語出大毗婆沙論卷八。

(七)十一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種。其中,無所有空,謂由於一切法無自性,無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語出北本涅槃經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等十六種。其中,畢竟空,謂諸法畢竟是空之窮極空。無散空,謂積集之善根不會散失,然並非執於善根之空,又作不舍離空、不舍空。相空,謂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皆為空。一切法空,謂一切佛法為空。無性空,謂由於人、法二空,故不可執著任何一物。無性自性空,謂無性與自性皆空。語出辯中邊論卷上。

(九)十八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種。其中,諸法空,謂一切諸法皆空。無法空,謂過去、未來諸法皆空。有法空,謂現在諸法皆空。語出大品般若經卷三、大集經卷五十四、大智度論卷三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諸種分類,而以十八空為著。

我國在魏晉時代雖已傳譯道行、放光等諸般若經典,而尚未譯出中論等論著,加以當時清談之風極盛,故多有附會老莊思想以闡釋般若經所說之畢竟無所得空,惟立論有失「空」之實義。據出三藏記集卷八毗摩羅詰提經義疏序載,當時成立之本無異宗、即色宗、心無宗、識含宗、幻化宗、緣會宗等,皆係以上記之「格義」方式宣說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十四、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菩提心論、十八空論、大乘義章卷一至卷四、維摩經義記卷三、華嚴法界觀門、中觀論疏卷二末](參閱「本體」1983、「空有論爭」3473) p3467

上篇:秉炬 下篇:空一顯色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住有餘依涅槃界方能迴向

【住有餘依涅槃界方能迴向】 p0664   瑜伽八十卷二十...

現一切色身三昧

(術語)略稱普現三昧。如妙音觀音自在示現一切眾生色...

文字人

「暗禪者」之對稱。指拘泥執著於文字之學問,而無真修...

出家與剃髮法

亦名:與剃髮法、剃髮法 子題:剃髮闍梨、剃髮本須和尚...

不謗三寶戒

(術語)梵網經所說十戒之一。謂於佛法僧常當恭敬尊重...

菩薩十應知

【菩薩十應知】 p1128 顯揚八卷十六頁云:菩薩十應知者...

沙彌十戒境量

亦名:十戒境量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明十戒。眾生同...

悎寤瑜伽

【悎寤瑜伽】 p0947   瑜伽二十四卷一頁云:悎寤瑜伽...

佛說幻等八喩所治

【佛說幻等八喩所治】 p0655   世親釋五卷六頁云:世...

目足

(譬喻)譬智於目。比行於足也。智度論八十三曰:譬如...

理教

天台宗立四教,通教為界內之理教,圓教為界外之理教。...

機能

(1618~?)明末臨濟宗僧。湖北黃岡人,俗姓康。字天...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

【大藏經】最上乘論

最上乘論 第五祖弘忍禪師述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

原諒別人等於解脫自己

我的一個朋友,這麼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憤怒、沮喪、仇...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上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

貪慾之心永遠也裝不滿

佛教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遇到各種煩惱和痛苦,是因為...

放逸的禍害

過去,有一長者專門將牛乳熬煮成香醇味美的酥油出售,...

聖嚴法師:奉獻越多,成就越大

有位居士來見我,因為他覺得老闆給他太多工作,對他不...

為什麼想要修行的時候業障就來了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這...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