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支作法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因明用語。依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論式。又作三分作法。略稱三支、三分。乃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唯設宗、因、喻三段之推論式。(一)宗,又稱所立(梵 sādhya),為議論之主題,乃即將被論證之命題。如言「聲是無常」是。宗由主詞與賓詞組成,主詞又稱有法(梵 dharmin)、所別(梵 vi?esya)、前陳;賓詞又稱法(梵 dharma)、能別(梵 vi?esana)、有相(梵 livgin)、後陳。凡因明之規則,主詞與賓詞須立(立論者)、敵(問難者)共同認可。聯結此兩語以立一論式時,始生兩者間之議論,借因、喻之力以圖成立其主義。

(二)因,即能立(梵 sādhana),為論證之根據。如云“所作性故」是。因具有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三相,此為因必備之條件,新因明之根柢。(1)遍是宗法性(梵 paksa-dharmatva),規定宗之主詞與因之關係,即後者之範圍必包攝(大於)或等於前者。(2)同品定有性(梵 sapakse vidyamānatā),規定宗之賓詞與因之關係,後者包攝前者,或與其「外延」全體相等。外延,此處指適用於某一概念相同屬性之全部範圍。故知「因」須包含宗之賓詞,或與賓詞相同屬性之全部範圍相等,始構成因之條件。(3)異品遍無性(梵 vipakse nāstitā),係與同品定有性相反之規定,即與宗之主詞及賓詞相違之異品應全無關係。故知同品系從正面推斷以證成所立之宗,而異品則從反面證成所立之宗。

(三)喻,為議論根柢之一般原理,表示立、敵共認之真理,相當於論理學之大前提,由喻體及喻依組成。喻體為一般之真理,喻依為其實例。喻又分同喻、異喻。同喻為宗論證之積極基礎,異喻為其消極基礎。

今舉具備三支作法之論式如下:聲是無常(宗,第一支),所作性故(因,第二支),見諸所作皆無常,譬如瓶等(同喻),諸常住皆非所作,譬如虛空(異喻,以上第三支)。

古因明五支作法與三支作法之關係,三支作法系五支作法之前三支作法,五支為宗、因、喻、合、結,三支作法即將「合」支歸攝於喻體,將「結」支歸攝於宗支。如是將五支作法之歸納性質導向於三支作法之演繹性質,近似西洋論理學之三段論法,表示論理學之意義更進一步。今試將三支作法與三段論法作一比較,論式分三段彼此相同,又三段論法結論賓位之概念,即有大概念之前提,稱大前提,此同於同喻合作法之喻體;其結論主位之概念,即有小概念之前提,稱小前提,與因同;其結論,與宗之性質相同。然三支作法為立敵互相往覆問答,以悟他論證為目的,故用宗、因、喻之次第;三段論法以考究自己思想之運用法則為目的,以推理為主,故用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之次第。此外,於因明可用異喻之方法檢查同喻之正否,三段論法全闕,又未見喻依。[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參閱「五支作法」1069、「因明」2276) p534

上篇:三支 下篇:三方便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自性身

【自性身】 p0597   攝論三卷十四頁云:此中自性身者...

比量

(術語)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識上三量之一。比者比類也...

十四難

十四難者,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   一、神及世間...

功曹

原為漢代之官職名稱,司掌書史等務,隸屬郡吏,北齊之...

佛像造立緣起

亦名:造立佛像緣起 行事鈔·僧像致敬篇:「恐後生造像...

度科

(術語)得度之試科也。唐中宗景龍初,詔天下試經度僧...

犍馱羅藝術

乃印度佛教藝術之一派。又稱犍陀羅藝術、希臘佛教藝術...

言許對

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區分「自相」與「差別」的三種...

鼻識

梵語 ghrāna-vijāna,巴利語 ghāna-viāna。五識之...

界差別所緣

【界差別所緣】 p0866   瑜伽二十七卷一頁云:云何界...

安法欽

(人名)沙門安法欽者,安息國人,西晉武帝太康二年,...

魔梵

乃並指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魔與色界之梵天王。俱舍...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記得數年前,到馬來西亞某地弘法,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用大悲水治癒重症糖尿病

民國五十年(公元 1939年),餘患中風,左半身不遂,住...

居士怎樣如法修行

一天我和一位居士的父親閑聊。當談到居士時,這位父親...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1.生平 印光大師(公元18611940年),諱聖量,別號常慚愧...

念佛可以懺除我們的三障

宿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障,障礙著我們讓我們...

賴吒和羅聖者的故事

有一次,釋迦世尊帶著五百個比丘弟子,從拘留國游化到...

【推薦】花錢還需要有智慧

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

一位80後大學生如何成為素食者

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 蓮池大師 經過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