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南山律學詞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亦名:羯磨

子題:約理事以辨業、無漏業、大悲業、約染淨以明業、約三道以明業、約心境以明業、三途業、修羅業、人天業、二乘業、菩薩業、諸佛業、迷業、修業、證業、約因果以明業、無記業、約三性以明業、約教行以明業、化教業、制教業、約化制以辨業、約大小以明業、止善業、作善業、約止作以明業

濟緣記·釋疏序:「然業理幽微,一宗樞要。寄茲略示,啟悟來蒙。且夫諸法常住,則知真妄同源;方便隨宜,故說從真起妄。真理本寂,清淨湛然。不守自性,從緣發動,動即業相;動之不已,熾然粗顯,變起世間眾生國土凡聖因果一切諸法。此理事相對以辨業也。又於一心中派出諸業,六凡為染,四聖是淨。由諸眾生迷理起妄,隨妄興業,流轉六道,則為染也。有能覺悟,反妄歸真,修解脫道,超出諸有。二乘之人,名無漏業;菩薩及佛,名大悲業;對望六凡,通名為淨。此約染淨以明業也。又三界見思無明煩惱,並業所成,無別有體;涅槃雲,業作煩惱,煩惱作業。三界六道一切苦報,皆酬往業;業成於報,報體即業。故知業積成惑,業變為報,三道輪轉,無非是業。此約三道以明業也。又業由心起,心隨境生;境既無量,業亦非一。所緣雖眾,能造唯三,身口是具,意為業主;意即業思,思即行心;是則一切善惡業相,皆心所造。此約心境以明業也。又三毒所起十不善行,是三途業;諂誑強狠,即修羅業;歸戒布施,即人天業;無漏八正,是二乘業;六度萬行,即菩薩業;無緣大慈不思議用,即諸佛業,如起信讚佛偈云,最勝業遍知等。但六凡迷業,三聖修業,唯佛證業,故知業者遍該十界。或云三惡,三善;或云四惡,人天為善;或云六凡為惡,四聖為善。此約因果以明業也。又五陰中,一陰是色,四陰是心。識想受三,悉是無記;流入行心,方成善惡。就此行心,複分三性,善惡如上;無記者,癡狂心亂睡眠誤忘,悉無記業。善惡二業,招生感報。無記業者,不能感報;或云不招總報,亦感別報,如成論夢中造業,五分夢中結五吉羅之類。此約三性以明業也。又大小兩乘,經律論藏教相所詮,唯戒定慧。當知三學,行之本也,教由生也;行即是業,詮行成教。是則三世十方一切佛法,無非詮業。此約教行以明業也。又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並化教業;毗尼所詮開遮輕重一切律藏,並制教業。化據理性,理有順違;制就教法,教有持犯。此約化制以辨也。又總括一化,三宗不同。一明受隨作無作體,如戒業章三體差別。二隨行持犯成就處所,有宗動色,假宗重緣,圓教瞥念;若持若犯,並准此三以為分齊。此約大小以明業也。又殺盜淫等身口非違,生死根本;方便正念,護本所受,名止善業。策勤三業,有善起護,眾別等法,名作善業。違止名作惡,反作名止惡,即止作二犯。此止作以明業也。今此羯磨,義翻為業,名通體局。且用十門一一簡辨,則臨機秉御,莫不成功,主教傳通,了無滯礙矣。」(業疏記卷一·一一·一三)

上篇:棄洗缽水白衣家戒開緣 下篇:業可懺不可懺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南山律學詞典

銅鈸

為寺院法會所用金屬法器之一。又作銅盤。以響銅製之,...

殺業

(術語)十惡業之一。殺害他有情之惡業。...

大虛空藏印明

(印相)十八道之一。大虛空藏為金剛界南方寶性如來四...

缽囉惹

(天名)Prajāpati,譯曰生主,梵王之別名。見缽囉若...

少康

(?~805)唐代淨土宗僧。為淨土宗第五祖。縉雲(浙江...

無明藏

無明為無量惑業苦生起之根源,故稱為無明藏。菩薩瓔珞...

荷擔

荷,置物於背;擔,置物於肩。與「荷負」、「荷法」同...

額上珠

(譬喻)各人固有之佛性,譬之額上之金剛珠。涅槃經七...

金剛喻定

(術語)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一切煩惱之禪定謂之...

心懷戀慕

(雜語)心憶念佛也。法華經壽量品曰:諸薄福人,過無...

自說

自說者,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如伽他曰,若於如是...

指不淨的和能污濁人們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塵、五塵、...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

從節約一滴水一張紙開始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是真人真事。在報紙上看到,有一...

宏海法師:楞嚴經講解

(第一講) 好,各位同修,請大家隨著我合掌。 南無楞...

出家人不求名利,但名利自然也會跟著來

出家人不要喜歡衣、食、住充足,若貪享受則容易懈怠。...

念佛誦經有什麼好處

我們每個人有眼睛、耳朵、舌頭、鼻子、身體、意想等感...

弘一法師的彌陀淨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師畢生鑽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處處...

何人肯向死前修

若有眾生壽無量,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示...

傲慢障道--阿難的悟道因緣

佛陀在世時,他帶著弟子在一池邊坐下來,有一位比丘問...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