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業道

【法相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十業道】 p0103

俱舍論十六卷四頁云: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云何?頌曰: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麁品為其性。如應成善惡。論曰:於前所說惡妙行中,若麁顯易知;攝為十業道。如應、若善,攝前妙行。不善業道,攝前惡行。不攝何等惡妙行耶?且不善中身惡業道,於身惡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餘不善身業。即飲諸酒,執打縛等。以加行等,非麁顯故。若身惡行,令他有情失命失財失妻妾等,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語惡業道,於語惡行,不攝加行後起;及輕意惡業道,於意惡行,不攝惡思,及輕貪等。善業道中,身善業道,於身妙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及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施供養等。語善業道,於語妙行,不攝一分。謂愛語等。意善業道,於意妙行,不攝一分。謂諸善思。

二解大毗婆沙論一百十三卷十六頁云:十業道者:謂身三業道,語四業道,意三業道。問:十善業道,十不善業道,豈不合說有二十耶?何故此中但說有十?答:不過十故。謂依惡行所依止處,發起十種不善業道。即依此處由遠離故;即能發起十善業道。復有說者,略說十種。廣說二十。如略廣,如是無差別、差別,總、別,遍、不遍,無異、有異,俱時、次第、應知亦爾。復有說者,隨利根者,故說有十。隨鈍根者,故說二十。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力、外力,內如理作意所任持力、外他言音多修習力,略開智力,廣辯智力,應知亦爾。是名十業道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業道?業道有何義?答:思名為業。思所游履,究竟而轉;名為業道。問:若思名業。思所游履究竟而轉名業道者;餘善、不善、一切無記,無不皆為思所游履究竟而轉;一切皆應說名業道。有何殊勝不共因緣,唯說此十,以為業道?答: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脅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所知。若法,有業道相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十種業道,有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業思作所行路,令究竟轉。除此業道,餘一切法,無如是事。復有說者,由二因緣,建立業道。一、世所訶毀,二、世所稱嘆。即是十種不善業道,及善業道。問:若世所訶毀,名業道者。是則噁心出佛身血,一切世間皆共訶毀;何故不說以為業道?答:若世所訶毀,如來出世及不出世,一切時有者;立為業道。出佛身血,有佛世有,無佛世無;故不立業道。於稱嘆中,遠離出血所有問答,應知亦爾。復有說者,由三因緣,建立業道。一、由依處,二、由施設,三、由分別愛非愛果。復有說者,若由此故,令內外物,有時衰損,有時增盛,建立業道。如彼廣說。

上篇:十法行 下篇:十遍處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法相辭典

共分修三昧

為成實論所舉之一分修、共分修、聖正等三三昧之一。指...

沙彌羅[目*候]為初

亦名:羅[目*候]羅為沙彌之始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

阿私陀

(一)梵名 Asita。又作阿私多、阿私哆、阿私吒、阿斯陀...

麥積山

位於甘肅天水縣東南四十六公里處。久為人所忘,民國四...

離染得

為「受生得」、「加行得」之對稱。染,指煩惱。謂離煩...

業差別

又業差別有三種,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

江湖會

(行事)禪宗夏安居之別名。多集江湖人為安居法會之義...

類無別真如

【類無別真如】 p1446 成唯識論十卷二頁云:五、類無別...

果斷

修行人只把煩惱斷除叫做子斷,若連果報的身體也斷了即...

持海輪寶

(物名)摩尼珠之名。無量壽經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輪...

五色界道

(術語)言造顯曼荼羅時,為區別各重位,用五色作境界...

貫花

(譬喻)譬經之散文,謂之散花。其偈頌謂之貫花。文句...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右繞佛塔功德經 大周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等奉 制...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如...

持名念佛雖易,亦須真信切願

《解》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

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實多半是魔境

問: 小女現年廿二歲,矢志不嫁,吃素念佛,業已數年...

大安法師:助念與往生的關係

問: 有的助念團說助念也有師承的,通過一些其他一些...

患難病苦應稱念觀音菩薩祈求加護

稱念觀世音菩薩,患難病苦應念觀音加護,眼疾尚未癒,...

【推薦】印祖談家庭教育中母親的重要作用

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

親戚為何不喜歡我家的人

問: 弟子心裡很苦,親戚們都不喜歡我家的人,在一起...

地藏菩薩修行的時間,比這些大菩薩都久

《大佛頂首楞嚴經》這樣說,念六十二億菩薩的聖號,乃...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

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三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