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師慧遠《佛祖統紀》

【佛教人物傳】  大字體  護眼色

法師慧遠。姓賈氏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宿儒先進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欲渡江從學范寧。適石虎暴死南路梗塞。有志不遂。時沙門釋道安。建剎於太行常山。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初聞安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嘆曰九流異議皆糠秕耳(秕音比谷不成)遂與母弟慧持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因求直道場。沙門曇翼(此自是北人。非廬山入社者)每給燈燭之費。安師聞之曰。道士誠知人。師神明英越志與理冥。至二十四大善講貫。有客聞說實相義。往覆問難彌增疑昧。師為引莊子之說以相比類。惑者釋然。安師因許令不廢外典。常臨眾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師南遊襄陽。值秦將苻丕為寇。乃分張徒屬各隨所往。耆德臨岐皆蒙誨益。唯師不聞一言。即跪請曰。獨無訓敕懼非人類。安師曰。如汝者復何所慮。師乃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居上明寺。念舊與同門慧永約結屋於羅浮。太元六年(晉孝武帝)至尋陽。見廬山閑曠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作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湧出。尋陽亢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神蛇從池而出。須臾大雨。歲竟有秋。因名龍泉精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浸眾。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他往。其夕大雨雷震。詰旦林麓廣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為建剎。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時太元十一年也。此山儀形九疊峻聳天絕。而所居盡林壑之美。背負爐峰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廬山記。匡裕先生。殷周之際受道於仙人。即岩成館。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尋陽記。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週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川亦九派。郡國志。疊障九層包藏仙跡)別營禪室最居靜深。凡在瞻履神清氣肅。師聞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龍瑞跡。欣感於懷。後因耶舍律士敘述光相。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淡采圖寫望如煙霧。複製五銘刻於石。江州太守孟懷玉。別駕王喬之。常侍張野。晉安太守殷隱。黃門毛修之。主簿殷蔚。參軍王穆夜。孝廉范悅之。隱士宗炳等。咸賦銘讚(見廬山集)先是尋陽陶侃刺廣州。漁人見海中有神光。網之得金像文殊。志雲阿育王所造。後商人於海東獲一圓光。持以就像若彌縫然。侃以送武昌寒溪主僧僧珍。常往夏口夜夢。寺火而此像室獨有神護。馳還寺果焚像室果存。及侃移督江州。迎像將還至舟而溺。荊楚為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至難以力招。及寺成師至江上虔禱之。像忽浮出。遂迎至神運殿。造重閣以奉之。因制文殊瑞像讚。嘗謂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師安公先居西林)慧持(遠師同母弟)道生曇順(並羅什門弟)僧睿曇恆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門人)佛馱耶舍(此雲覺明罽賓國人)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迦維衛國人)名儒劉程之(號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賢。復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之業。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文。而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師神貌嚴肅。瞻仰者則心戰。沙門有持如意致獻者。不敢陳白。竊留座隅而去。法師慧義。強正少可。謂師弟子慧寶曰。諸君膚淺。故於遠公望風推服。嘗至山值師講法華。欲致難輒內悸流汗出。謂慧寶曰。此公言貌誠可敬服。殷仲堪任荊州。入山展敬。與師俱臨北澗松下。共談易道終日忘倦。仲堪嘆白。師智識深明實難庶幾。師亦曰。君之才辯如此流泉(後人名其處曰聰明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並欽慕風德遙致敬禮(王謐有書往反)盧循據江州。入山詣師。師少與循父遐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其徒諫曰。循為國寇。得不為人疑。師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識者自能察之。此何足懼。及宋武進討。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何可疑也。乃遣使馳書遺以錢帛。有行者來侍師善驅蛇。蛇為盡去。因號辟蛇行者。有一虎往來。時見行跡未嘗傷人。人號遊山虎。師與社眾每遊憩上方峰頂。患去水遠。他日有虎跪其石。水為之出。因號虎跑泉。又於一峰制涅槃疏。因名擲筆峰。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卷未備。禪法無聞。律藏多闕。師乃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蔥嶺。曠歲來還皆獲梵本。昔安公在關中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後僧伽提婆至。即請重譯及三法度論。於是二論乃興。師即制序以貽學者。聞鳩摩羅什入關。遣書通好。什答書曰。傳繹來貺粗聞風德。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弘其道。曇摩流支入秦。師遣弟子曇邕請於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西土諸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開士。每東向致禮獻心廬岳。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禪數諸經。於是禪戒經典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先是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師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羅什見而嘆曰。邊方未見經。便闇與理合。秦主欽風以大智度論新譯。致書求序。師以其文繁廣。乃抄其要為二十卷。而為之序(羅什譯智論凡百卷)桓玄征殷仲堪。要師出虎溪。稱疾不往。玄將入山。左右曰。昔殷仲堪禮敬於遠。請公勿屈。玄曰。仲堪死人耳。及玄見師不覺屈膝。所懷問難不復敢發。及語至征討師即不答。玄後以震主之威勸令登仕。師正辭以答。玄不能強。既而欲沙汰眾僧。下教僚屬曰。沙門之徒有能申述經誥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當罷黜。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師因致書廣立條制。玄悉從之。初庾冰輔政以沙門應敬王者。何充奏不應禮。及玄在姑熟。復申冰議。師答書曰。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塵外之容不應致敬王者。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一明在家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二明出家以求志變俗以達道。豈得與世典同其禮敬。三明求宗不順化。宗謂泥洹不變。以化盡為宅(泥洹即涅槃翻不生不滅)不順化者。其生可滅。其神可冥。冥神絕境謂之泥洹。而不隨順於生生化化流動無窮之境。斯所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豈復有所禮敬者哉。四明體極不兼應。謂歷代君王體極之主。但務方內而不可並御於方外。故曰不兼應。天地之道功盡於運化。帝王之德理極於順通。與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優劣明矣。若夫如來之道則無所不應矣。五明形盡神不滅。謂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方生方死往來無窮。但悟徹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有頃玄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誕所未能了。初推奉主之情。故令興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諸道人勿復致禮也。桓玄西奔。安帝自江陵還京師。輔國何無忌勸師候迎。師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師上書謝病。帝復下詔慰答。師嘗講喪服經(當是禮記小記大記四制等篇)雷次宗宗炳等。並執卷承旨。次宗後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寄書責之曰。昔與足下面受於釋和上。今便稱雷氏耶(陸德明毛詩音義雲。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詩義於遠法師。亦此類也)釋惠要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轉分定晝夜。以為行道之節。謂之蓮華漏。僧澈善篇牘。嘗至山南攀松而嘯。和風遠集眾鳥悲鳴。超然有自得之趣。退諮於師曰。律禁管絃歌舞。若一吟一笑可得為乎。師曰。苟以亂意皆為非法。澈唯而止。師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三睹聖相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馱耶舍慧持(義熙八年先逝)慧永(義熙十年先逝)劉遺氏(義熙六年先逝)在佛之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師語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為漸矣。即寢疾制遺誡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業此山。自審有必盡之期。便欲絕跡外緣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斷。遂令同趣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頹。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尋違離之誨。俯慨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虛謝。以悼往疾之深。今於至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墳。與土木同狀。此乃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神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與尋陽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於西嶺。累石為塔。謝靈運立碑以銘遺德。張野作序自稱門人。宗炳復立碑於寺門以表德業。師將終耆德請以豉酒治病。師曰。律無通文請飲米汁。師曰。日過中矣。又請飲蜜和水。乃令披律尋文。卷未半而終。所著經論諸序銘讚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刻梓在越府)自佛圖澄道安師遠法師曇順僧睿。五世為國師云。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諡辯覺大師。升元三年追諡正覺(南唐李先主年號。即晉高祖天福四年也)大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諡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

上篇:五祖章安禪師《佛祖統紀》 下篇:法師善導《佛祖統紀》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人物傳

五根出離與彼五種順出離界展轉相攝

【五根出離與彼五種順出離界展轉相攝】 p0293 瑜伽十一...

任持信

【任持信】 p0633   瑜伽九十九卷十九頁云:深信有犯...

三種真如

【三種真如】 p0182 佛地經論七卷二頁云:或說三種。謂...

順退分行

【順退分行】 p1107 瑜伽八十一卷八頁云:順退分行者:...

四道理

復次因辯觀察契經等法,應當解釋諸法道理,由依此道理...

不但中

觀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離去空假二邊,但...

覺道支

指七覺支與八正道支。為幫助覺悟、趣向涅槃之正確方法...

想自性

【想自性】 p1229 瑜伽五十三卷十五頁云:問:何等是想...

粗重

云何名一切粗重,略說有二十四種,謂一切遍行戲論粗重...

一說部

(流派)又曰執一語言部。梵名猗柯毗毗與婆訶利柯Ekav...

補處彌勒

一生補處的彌勒。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

二犯

子題:作犯、犯由作成造作惡法為宗、止犯、犯由止成不...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

人生無常,我們一定要有慈悲心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

思慧很重要,沒有人可以取代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

惟岸法師與小沙彌的往生故事

唐代有一位惟岸法師,專修十六觀(《觀無量壽經》十六...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個要素就是...

仁清法師:佛教並不主張「福蔭子孫」

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因緣果報,毫釐不爽,因...

獲得真正的圓滿成功

成功是人生中常時縈懷,不經意就自然浮現的字眼與期盼...

末法時期修念佛還是參禪

問: 現在末法時期,是修念佛法門比較好,還是參禪比...

遇到魔障如何面對

前面的經文講到安住真如,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 何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