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國佛教經錄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Zhongguofojiaojinglu

  佛教經籍目錄。也稱「眾經目錄」、「內典錄」、「釋教錄」、「法寶錄」等。佛教傳入中國後,譯著漸富,部帙漸增,不同譯本不斷出現。為綜理存佚,研核異同,因而創製經錄。《開元釋教錄》稱其為「別真偽,明是非,記人代之古今,標卷部之多少」,使佛教書籍,有典可征。歷代經錄的製作,約可分為四個階段:

  兩晉時期 經錄創始階段。在此之前,《出三藏記集》曾引有《古錄》(一作《古經錄》)和《舊錄》(一作《舊經錄》)兩種,《歷代三寶記》還載有《漢時佛經目錄》1卷和《朱士行漢錄》1卷,但均系後人依托,不足為據。西晉早期,法護譯出170多部佛經,遂撰《眾經目錄》(亦稱《竺法護經目》、《護公錄》、《竺法護錄》1卷,記其所譯諸經名目,當是最早的經錄。其後,聶道真撰《眾經目錄》(亦稱《道真錄》、《聶道真錄》)1卷,記載漢、魏、晉的譯經,通錄各代,且註明譯出的時間、筆受人和經名異稱,對以後經錄頗有影響。東晉成帝時,支敏度撰《經論都錄》(亦稱《支敏度錄》)和《別錄》各1卷,前者為總錄,後者是分類目錄,但已早佚,內容已無從知悉。就《歷代三寶紀》所引來看,恐有後人增入部分。東晉十六國時有《二趙經錄》(簡稱《趙錄》)1卷,但所記不僅是前趙和後趙時代的譯經,而且有南朝時的譯本,或是以二趙地域為範圍的經錄。以上各錄,受時代和區域的局限,還處在草創階段。到東晉寧康二年(374)道安撰《綜理眾經目錄》(簡稱《安錄》、《道安錄》)1卷,才為經錄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內容分經論錄、失譯經錄、涼土失譯經錄、關中失譯經錄、古異經錄、疑經錄、注經及雜誌經錄等七部分。這種分類法綜合了以前經錄的優點,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發展。此錄已佚,但重要內容都收入《出三藏記集》中,後秦僧睿撰《二秦眾經錄》(簡稱《二秦錄》)1卷,以前後兩秦時代譯經為主,間及吳和北涼的譯經。東晉道流撰《魏世經目錄》、《吳世經目錄》、《晉世雜錄》、《河西偽錄》4種,未竟而卒。其同學竺道祖繼其事,書成4卷,稱《道祖錄》,斷代的經錄即從此始。

  南北朝時期 經錄逐漸完備階段。當時雖南北分裂,而譯事不輟,經錄所譔漸多,體制日趨定型。分經、律、論,判大、小乘;再別為有譯人、無譯人和卷數;標明抄經異譯,疑經、偽籍以及存佚經目等,作用大顯。

  南朝宋不詳作者的《眾經別錄》(簡稱《別錄》)2卷。上卷載大乘經錄、三乘通教錄、三乘中大乘錄;下卷載小乘經錄(篇目本闕)、大小乘不判錄、疑經錄、律錄、數錄、論錄。此錄以經、律、論為類,經類又依大小乘劃分,疑經則另作專篇,比以前經錄的分類更為恰當。同時在每經之下,用簡明的辭句標明一經的宗旨,並以「文」、「質」等字樣,作為對譯本的評價,比以前經錄也有進步。此錄現有敦煌寫本,殘存上卷一部分。

  南齊王宗撰《眾經目錄》(簡稱《王宗錄》)2卷。通紀各代,分大小乘。道慧撰《宋齊錄》1卷,專紀宋、齊譯經,尤偏重宋代。另有不詳作者的《始興錄》1卷,始興即今廣東韶州,故此錄多記南方所譯經籍,也名《南錄》。梁僧祐曾撰《出三藏記集》(簡稱《僧祐錄》、《祐錄》、《三藏記》)15卷,今存此錄共分四部分,第二部分「銓名錄」即佛經目錄。分為新集撰出經律論錄、新集條解異出經錄、新集表序四部律錄(闕)、新集安公古異經錄、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新集律分為十八部記錄、新集律來漢地四部記錄、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新集抄經錄、新集安公疑經錄、新集疑經偽撰雜錄、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等。其中經論錄及標題安公的六錄,乃是以《道安錄》為基礎加以訂補而成,餘則為僧祐新增。共著錄2162部,4328卷。其分類和著錄的方法,對以後的經錄頗有影響,但考證有不甚確切之處。

  梁天監十四年(515)武帝敕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一作《華林佛殿錄》)4卷。記錄宮廷所藏佛經。因不合武帝意旨,十七年又敕寶唱重撰,亦成4卷,名《梁世眾經目錄》(簡稱《寶唱錄》),分為:大乘有譯人多卷經、大乘無譯人多卷經、大乘有譯人一卷經、大乘無譯人一卷經、小乘有譯人多卷經、小乘無譯人多卷經、小乘有譯人一卷經、小乘無譯人一卷經、先異譯經、禪經、戒律、疑經、注經、數論、義記、隨事別名、隨事共名、譬喻、佛名、神咒等20類,所分甚為詳細,把譬喻、佛名、神咒等各自為類,並注意到注經和義記,擴大了所錄的範圍。並以有譯、無譯、一譯、異譯、多卷、一卷分類,對藏經的整理,有一定的便利。

  北魏永熙(532~534)中,李廓撰《魏世眾經目錄》(簡稱《李廓錄》)一書,分大乘經、大乘論、大乘經子注、大乘未譯經論、小乘經律、小乘論、有目未得經、非真經、非真論、全非經愚人妄作等10類。是當時已譯未譯經的目錄。

  北齊武平中(570~576)沙門統法上撰《齊世眾經目錄》(一作《高齊眾經目錄》、《達摩笈多羅錄》,簡稱《法上錄》),分雜藏錄、修多羅錄、毗尼錄、阿毗曇錄、別錄、眾經抄錄、集錄、人作錄等8類。以雜藏居首,與修多羅分列,為它錄所無。這已啟經部再分細類的先聲,後面4類對後世經錄也頗有影響。此外,北魏菩提流支撰《譯眾經論目錄》1卷、陳智敷撰《真諦翻譯歷》,都是個人譯經的目錄。另有南齊《釋弘充錄》 1卷,北齊《釋道憑錄》1卷,梁《釋正度錄》1卷,陳《大乘寺藏目錄》4卷、《王車騎錄》1卷、《廬山錄》1卷、《嶺號錄》1卷、《南來新錄》、《一乘寺藏眾經目錄》、《東錄》等,都已佚亡,內容無考。

  隋唐時期 經錄發展大成階段。隋唐佛教進一步發展,所譔經錄,體例完善,分類細緻,組織周密,範圍廣泛,已在中國目錄學中,別樹一幟,成為自成體系的專科目錄。

  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撰《大隋眾經目錄》(簡稱《法經錄》)7卷。前6卷為別錄,末卷為總錄。分大乘修多羅藏錄、小乘修多羅藏錄、大乘毗尼藏錄、小乘毗尼藏錄、大乘阿毗曇藏錄、小乘阿毗曇藏錄(以上六錄每錄均有眾經一譯、眾經異譯、眾經失譯、眾經別生、眾經疑惑、眾經偽妄六分)、佛滅度後抄集錄(包括西域聖賢抄集、此方諸經抄集二分)、佛滅度後傳記錄(包括西域聖賢傳記、此方諸德傳記二分)、佛滅度後著述錄(包括西域聖賢著述、此方諸德著述二分),共九錄四十二分。其分類法已擷取前代經錄之長並加以系統化,但著錄譯經只記時代,不詳年月,不別存佚,排次不依時代,不注引用的出處,是其缺點。

  開皇十七年,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亦名《開皇三寶錄》,簡稱《長房錄》、《房錄》、《三寶紀》),15卷,分四部分:①「帝年」3卷,上列干支年號,下記佛教的廢興、佛典的傳譯,旁及當時史事,是最早的佛教年表;②「代錄」9卷,記載東漢到隋16個朝代的譯經和撰述。並把目錄和傳記合而為一,既可以見譯人的身世,又可明瞭譯述的淵源、宗派的師承、翻譯的得失,便於知人論世;③「入藏目錄」2卷,分大小乘,( )為經、律、論三類,每類又分譯人和失譯人兩項;④「總錄」1卷,詳載本書的表文、總序和全書目錄,末附當時仍存的宋、梁、魏、北齊、隋六家詳細目錄和已佚的古代二十四家目錄,保存了上代經錄極其豐富而又寶貴的資料。此書由於好多務廣,取材不夠嚴謹,駁雜不純,但對後世經錄影響很大。

  仁壽二年(602),彥琮撰《眾經目錄》(簡稱《仁壽錄》、《彥琮錄》、《琮錄》)5卷,分單本、重翻、賢聖集傳、別生、疑偽、闕本等6類,是以《法經錄》為基礎補充而成。分類簡明而不如《法經錄》的細緻。彥琮又撰有《崑崙經錄》5卷,這是大業中隋平林邑所獲得的佛經,係在多梨樹葉上用崑崙文寫出。彥琮編定目錄,分經、律、讚、論、方、字、雜書等7類,是一部專紀崑崙文經典的目錄。又有智果撰《諸經目》分經、疑經、論、戒律、記。經、論、戒律中每類又分大乘、小乘、雜經3類,共11類,與法經、彥琮二錄頗相近。

  唐貞觀(627~649)初年,玄琬撰《眾經目錄》5卷,乃就《彥琮錄》補入後來譯經而成。麟德元年(664)道宣撰《大唐內典錄》(簡稱《內典錄》、《宣錄》)10卷,分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依代紀人,即是代錄)、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內分大小乘及西域聖賢集傳、大小乘下又分經律論,即單譯傳重譯互勘的目錄)、歷代眾經總撮入藏錄(分類同上,即入藏的目錄)、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歷代道俗述作註解錄(即中國僧俗所譔關於佛教經論的註解和著作的目錄)、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歷代眾經目錄終始序(即唐以前經錄的目錄)、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記關於經典的感應事蹟)等10類。此錄綜合《法經錄》和《三寶紀》的優點而成,被認為「類例明審,實有可觀」。

  麟德年間,靜泰撰《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簡稱《靜泰錄》)5卷,乃據《彥琮錄》增補唐代譯經而成。又靜邁撰《古今譯經圖紀》(簡稱《譯經圖紀》)4卷。主要依次記述譯人的事蹟,列所譯各經名於傳末,是經錄的別裁,武週天冊萬歲元年(695)明( )等奉敕撰《大週刊定眾經目錄》(一名《武週刊定眾經目錄》,簡稱《大週刊定目錄》、《大周錄》、《武周錄》)15卷。分大乘單譯經、大乘重譯經、大乘律與大乘論、小乘單譯經、小乘重譯經、小乘律論與賢聖集傳、大小乘失譯經、大小乘闕本經、見定入藏流行目、偽經等10類。此錄雖名刊定,但內容雜沓,繁穢甚多。

  開元十八年(730)智昇撰《開元釋教錄》(簡稱《開元錄》、《昇錄》)20卷,分總括群經錄(即總錄)和別分乘藏錄(即別錄)兩部。總錄以譯人為主,自東漢到唐19個朝代,記載其都城、帝系、年號、譯者人數、所譯卷數及存闕,然後再依譯人年代先後,詳載所譯經籍名稱、卷數、譯時、譯地、譯本單重及譯人小傳,並附失譯各經於末,間及此土撰述。最後一卷為敘列古今諸家目錄,載已佚之古代目錄31家及現存之目錄10 家。對現存者詳載內容並有所評騭。別錄以經籍為主,分為有譯有本錄、有譯無本錄、支派別行錄、刪略繁重錄、補闕拾遺錄、疑惑再詳錄、偽妄亂真錄7類。最後兩卷為入藏錄,分大乘經律論、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3類。本書總錄雖承襲前人之「代錄」,而於譯人、譯經之考訂、揀別,用功很深,超過前代經錄。別錄則分類精詳,頗多創例,在經錄中,堪稱上品。智昇又有《開元釋教錄略出》4卷,即《開元錄》第19、20卷見定流行入藏目。它標明部類、譯人、紙數。註有千字文次第,是藏經的排架目錄。北宋以後的大藏經雕版都是以此為藍本。開元十八年另撰有《續大唐內典錄》1卷,自注說是「歷代眾經傳譯所眾錄」部分,續載從麟德元年到開元十八年所譯的經典。現存本不是智昇原書,而是《內典錄》卷一的抄本殘卷。智昇並撰有《續古今譯經圖紀》(簡稱《續譯經圖紀》)1卷。增補唐代譯人自智通到金剛智等21人。另有玄逸撰《開元錄廣品歷章》30卷,今存15卷,記歷代經典,尤詳於唐代。每經之下具列品分子目,譯經起訖年月,口傳、筆受的人,可以和《開元錄》相輔而行。每經列子目,是本書的特點。貞元十年(794)圓照奉敕撰《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3卷,記錄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譯經譔述,並載有上表、制詔、碑文等,保存了當時很多有關佛教的史料。貞元十五年(799)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簡稱《貞元錄》)30卷。此書在《開元錄》基礎上,增加特旨承恩錄於「總集群經錄」之前,另補開元十八年後65年間新譯入藏的眾經和譯人事蹟,並據《續開元錄》載入奏議、詔諭等文字,體例和《開元錄》殊不一致。其後南唐釋恆安於保大三年(945)撰《續貞元釋教錄》1卷,補充新編入藏的唐代譯經和著述140部。此外,《長房錄》載有隋《靈裕法師譯經錄》1卷,未詳作者的《眾經都錄》8卷;《大周錄》各卷引有《化度寺錄》、《真寂寺錄》、《福林寺錄》、《義善寺錄》、《玄法寺錄》。又《法苑珠林》卷100載有道宣撰《西明寺錄》1卷,《新唐書·藝文誌》卷三載有唐文宗時王彥威撰《內典目錄》12卷等,均早已散佚。

  宋元明清時期 經錄的演變階段。由於大藏經目刊刻,出現了許多大藏經刻本的目錄;又因大藏經部帙浩繁,閱讀不易,出現了一些指導閱藏的解題目錄。另外,自唐代佛教傳入西藏地區,譯經事業隨之而興,就有藏文大藏經的刻印;清代也用滿文( )譯了大藏經。由此出現了用藏文與漢文經錄對勘的目錄、漢譯藏文、滿文大藏的目錄等。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趙安仁等撰《大中祥符法寶錄》22卷(今存16卷),天聖五年(1027)惟淨等撰《天聖釋教錄》3卷(今存2卷),景祐三年(1036)呂夷簡等撰《景祐新修法寶錄》21卷(今存15卷);除《天聖釋教錄》兼記前代外,都是只記當代的譯經,而於譯人、教乘、部別、梵本來源、譯場和翻譯情況,及表奏、詔諭等記載頗詳。自宋開寶四年(971)於四川刊印《開寶藏》以來,刻本的大藏經不斷出現,宋有《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磧砂藏》、遼有《契丹藏》,金有《趙城藏》,元有《弘法藏》、《普寧藏》,明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嘉興藏》,清有《龍藏》等。這些藏經都以《開元錄》入藏目錄為基礎,略有增刪。僅《嘉興藏》在明《永樂北藏》、《永樂南藏》之外,續刊了漢地撰述400餘種,保存了大量中國著作。它們都有目錄(除《開寶藏》、《契丹藏》、《毗盧藏》、《趙城藏》、《弘法藏》外均存)。悉依千字文編號,是一種便於查檢的應用目錄。

  大藏經數量過大,不易全部閱讀,就有解題目錄出現。天聖二年遵式撰《教藏隨函目錄》,敘述諸部著作大義,但早已佚亡,內容不詳。崇寧三年(1104)惟白撰《大藏綱目指要錄》(簡稱《大藏經指要錄》、《大藏綱目》、《綱目指要》)8卷,依《開元錄》入藏次第,逐函分列卷次,逐卷略錄義例,鉤玄提要,使閱者能了解宏綱。崇寧四年王古撰《大藏聖教法寶標目》(簡稱《大藏法寶標目》、《法寶標目》)8卷。元大德十年(1306)管主八續補成10卷,內容分總標年代、別約歲時、略明藏乘、廣列名題(即各經的解題,以一經或一會為主,加以解說)四部分。但不及《綱目指要》詳細。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寂曉撰《大明釋教匯目義門》(一名《法藏司南》,簡稱《釋教匯目義門》、《匯目義門》)41卷,分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陀羅尼、聖賢著述等9部。卷首的《釋例》,即分部的說明。此書按天台五時判教,依明南北藏。先後更置,分為8部,每經之下寫示經文大意及論疏旨趣,漢人釋經的註疏,即附於同部之後,有利於查閱。萬曆四十六年作者將上書節為簡本,名《大明釋教匯門標目》,4卷,每書之下,以一二語概括介紹,頗便檢閱。南明桂王永曆八年(1654),智旭撰《閱藏知津》,總目4卷,本文44卷,其分類較前大有改進,分經、律、論、雜藏四大類。經藏分大乘小乘,大乘中依天台判五時教次第而略有改易,分為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部,方等中又分顯說與密咒二門,密咒包括秘密部諸經及儀軌。律藏也分大小乘,在小乘律之下,附載疑似雜偽的律。論藏分大小乘,大乘論中,又分釋經論、宗經論、諸論釋諸部,下又別為西土、此土二科。雜藏分西土撰述、此方撰述。西土撰述中附外道論、疑偽經。此方撰述分懺儀、淨土(淨土宗)、台宗(天台宗)、禪宗、賢首宗(華嚴宗)、慈恩宗(法相宗)、密宗、律宗、纂集、傳記、護教、音義、目錄、序讚詩歌及應收入此土撰述15部。其分類,在《匯目義門》之上加以提高,條分縷析,組織更為嚴密完整。著錄漢地的撰述相當廣泛。

  此外,還有藏滿佛教經典的目錄。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慶吉祥等撰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簡稱《至元錄》)10卷,是元世祖因見西僧經教與漢僧經教音韻不同,疑其有異,命兩地名德對辯無差而編纂。因系漢文藏經目錄與藏文藏經目錄對勘,故名《勘同總錄》。全書分兩部分:①總敘。標示本書大綱,內分4科:(a)總標年代,括人法之弘綱;(b)別約歲時,分記錄之殊異;(c)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d)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②正文。分契經、調伏、對法三藏,每藏又分菩薩和聲聞二乘,末尾有聖賢傳記錄。在菩薩契經藏中分顯教大乘經和密教大乘經兩類。顯教大乘經中又分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大乘經六門。密教大乘經中又分秘密陀羅尼和儀軌二門。聖賢傳記也分梵本翻譯集傳和東土聖賢集傳兩類。這種分類法,大致遵照《開元錄》,只是把密教和顯教分列。本書以西蕃大教目錄,對勘東土經藏,凡是有漢文譯本也有藏文譯本的,多將梵文原名用漢字音譯註於經名之下。至藏漢譯本有不同之處,則勘其同異,加以註明。但藏漢對勘上,也有疏漏之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編的《如來大藏經總目錄》與乾隆五十七年(1792)編的《御譯大藏經目錄》各一卷,前者是藏文版甘珠爾目錄的漢譯本,後者是滿文版甘珠爾目錄的漢譯本。

  日本、高麗的經錄中也有記載中國佛教典籍的。唐代日本僧人最澄、空海、常曉、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睿等入唐求法,將求得的經論章疏編成目錄,稱《請來目錄》、《求法目錄》等,現存18種,所記全是唐代已有佛典。885年,安然撰《諸阿闍黎真言密教部類總錄》 2卷;1790年,圓超、玄日、安遠、平祚、藏俊、榮穩撰華嚴、天台、三論、法相、律各宗《章疏》;1094年,永超撰《東域傳燈目錄》,進行總括。宋代高麗義天撰《新編諸宗教藏總錄》3卷,也屬綜錄性質。這些經錄多載中國佛典,很多不見於漢地經錄著錄的譯本和撰述賴以存名,為研究中國佛教經錄的參考資料。(蘇晉仁)

上篇:中國佛教傳記 下篇:房山石經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漉水袋制意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漉水袋法。物雖輕小,所為極大...

燈光梵志

(人名)止觀輔行二曰:慧上菩薩經云:過去無數有梵志...

曇靖

北魏僧。生卒年不詳。以北魏太武帝毀佛,北地經像俱毀...

四十觀音

指密教之中應千手觀音之四十手而顯現之化身菩薩。於五...

別語

即指禪僧於他人對話問答中,就他人既已回答者,另加自...

覺力

(1881~1933)福建廈門人,俗姓林。年十九禮鼓山湧泉...

二聖

(名數)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是為法華之二聖。...

贍部捺陀金

(物名)Jambunadasuvarṇa,贍部,樹名,捺陀為江及海...

愛為取緣

【愛為取緣】 p1201 大毗婆沙論四十八卷七頁云:問:愛...

畜生道

六道之一。又作畜生趣。即畜生之依止處。眾生以生前所...

四毘舍羅

【四毘舍羅】   念佛三昧經云:度脫五道,四毘舍羅。...

入壇

(一)謂入灌頂壇受法,為密教修法之一。壇,為梵語 man...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

相同八字與不同命運

原文: 董文恪公為少司空時,雲昔在富陽村居,有村叟坐...

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難屠替一位富翁看顧牛只,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盡可...

地獄眾生尚能拯救,何況人道眾生

阿彌陀佛的大願是他因地發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

往生是現在的事,不是臨命終的事

佛的真實的智慧是可以解脫生死的,而現在外道呢?著於...

表揚能激發一個人最大的潛能

從孩子的成長過程看,嬰兒必須經過足夠的觸摸,才能夠...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當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

兩隻流浪狗的遭遇

一隻流浪狗因為偷吃了一戶人家廚房裡的食物,所以被這...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進大學,蔚兒就覺得和同宿舍的梅梅很有眼緣,就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