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經(Mahaprajna-paramita-sutra)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唐玄奘譯。 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傳譯經過 最早傳入中國的大乘般若經是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讖譯出的《般若道行品經》(後題《道行般若經》)10卷(相當此經第四會),世稱「小品般若」。旋有三國吳支謙重譯成《大明度無極經》(原題《明度經》)6卷,康僧會別譯成《吳品經》5卷(今佚)。另有竺法護譯成《光讚般若波羅蜜經》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萬頌大品般若梵本,由無羅叉等譯成《放光般若波羅蜜經》20卷(相當於此經的第二會)。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六年(404)重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二萬頌,弘始十年譯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八千頌和《金剛般若經》等。菩提流支於北魏永平二年(509)譯出《金剛般若經》1卷(相當此經的第九會)。直至唐代,玄奘才於龍朔三年(663)收集並編纂成全部《大般若經》十六會。故此經乃集諸部般若之大成。嗣後施護又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譯出《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25卷。此經早有藏譯,但與漢譯的名稱並不一致;漢譯第十一會至第十六會中順序所說六波羅蜜多,在藏文大藏經中只列前五波羅蜜多,單獨編成《五波羅蜜多經》一書。

  主要內容 全經分四處(指佛陀在王舍城的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的四個處所)十六會(16次集會)。前五會文異義同,均為對般若教義全面系統的敘述。第六會至第九會,撮取大部般若之精要,說無所得空的法門義理。第十會為佛對金剛手菩薩等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帶有密教的色彩。最後六會,依次談六度(即六波羅蜜多)。全經文辭典雅暢達,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學作品。

  此經宣稱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無二。它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於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說的一切法(即一切現象)都沒有實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空,但並非虛無,假有的現象仍是存在的。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對像,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認識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達到覺悟解脫。另外,此經認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們通過修行的六種方法(六度),可以獲得解脫。

  影響 此經在印度甚為流行。其中第二會繁簡適中,流傳更廣。中觀派創始人龍樹曾疏釋此經而撰成《大智度論》,以闡述此經所顯性空實相之理。而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彌勒,相傳也總攝此經之義而撰成《現觀莊嚴論》,以闡述此經所示實踐行證之道。其後無著、世親又疏釋此經第九會,各自撰成《金剛般若經論》。陳那則依此經第四會撰成《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綜述此經要旨。此外,龍樹、提婆所譔《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書,也都是發揮此經義旨,弘揚大乘般若性空教義之作。於此可見此經在印度流行的盛況。在中國,從《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譯出之後,中經衛士度、帛法祚、支孝龍、康僧淵、支敏度、竺道潛、竺法溫、支遁等傳寫講述,般若之學逐漸流行。東晉道安在襄陽講《放光般若經》,並撰制註解文記,發揚此經奧義。當時弘揚般若的尚有於法開、竺法溫、竺曇壹、於道邃等。當時他們在玄學的影響下,形成所謂般若學的六家七宗。迨後秦鳩摩羅什廣譯「大品」、「小品」、《金剛般若》及《大智度論》、《中論》、《百論》等,其弟子僧叡、僧肇等競造章疏,般若之學的研習達到高潮,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基礎理論,並影響到隋唐有關宗派。其中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主要典籍,直接沿襲此經傳統;此經第九會「金剛能斷分」的異譯本《金剛般若》,成為禪宗傳心的法本;天台宗以此經為觀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為「通教」。可見此經在大乘佛教中影響之深遠。

  此經提要的撰述,現存的有宋大隱《大般若經關法》6卷,明智旭《閱藏知津》中有關此經提要8卷,《大般若經綱要》10卷,近代歐陽竟無的《大般若波羅蜜經敘》4卷等。  (田光烈)

上篇: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下篇:大乘起信論(Maha yana-Sraddhotpada-sastra)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極微無生無滅

【極微無生無滅】 p1198 瑜伽五十四卷十二頁云:問:何...

無染

云何無染?幾是無染?為何義故觀無染耶?謂有染相違是...

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佛名)文殊菩薩之本地。文句二上曰:悲華云:寶藏佛...

八位胎藏

(名數)小兒在母胎中之八時期也:一、羯羅藍Kalala,...

十方普現色身

佛菩薩為利他攝化,乃隨十方眾生之意業,而普現種種無...

藏論

巴利名 Petakopadesa。摩訶迦旃延(巴 Mahākaccāyan...

四上座

(名數)釋氏要覽上曰:律中,一、僧房上座,即律之三...

七種念佛法身

【七種念佛法身】 p0063   攝論三卷十九頁云:若諸菩...

妄境界

虛妄不實的境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為都是...

成就灌頂

又作悉地灌頂、持明悉地灌頂。為瞿醯經卷下分別護摩品...

朅地羅樹

梵語 khadira,巴利語同。又作羯地羅、佉陀羅、軻黎羅...

識住差別

【識住差別】 p1434 瑜伽五十四卷一頁云:云何住差別?...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禪師不讀經

後唐莊宗皇帝在皇宮內設齋供養眾僧。看見僧人們全在看...

金色容顏轉凡心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佛說無...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身上帶這個咒,一切災害毒害皆不能害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南山律祖道宣大師

戒律,是佛弟子用來淨化個人的準則,以及促進社會和諧...

聖嚴法師《趕而不急》

有個弟子曾經問我:『師父,我很積極,可是我也很急,...

母親的心

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幼小的獨子撫養成人,母子身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