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彭際清居士: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彭際清居士  2020/09/2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彭際清居士: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釋此經時。略開四分。一題名。二敘分。三正宗分。四流通分。

一釋題名者。諸佛法身。本無差別。從緣應感。乃有多途。觀佛一門。語其根要。佛即性德。觀即修德。以性攝修。全修是性。自他兩寂。唯一真心。坐斷十方。迥然超越。諸大乘經。廣詮斯指。

此經以觀無量壽名者。專明極樂教主依正莊嚴。慈悲方便。與他方諸佛不相混濫。欲令眾生一心迴向。捷出生死。觀有多門。隨機利鈍。攝以一佛。更無不盡。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不離報化而頓徹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補處。

此之方便。無等無倫。遇斯經者。誠宜發決定心。堅擔荷願。盡此報身。速生彼國。

二釋敘分者。自如是我聞至清淨業處。名為敘分。將開淨土法門。而以韋提希發端者。一切眾生。依於無明而有貪愛。依於貪愛而有鬥爭。只緣不了自性空寂。妄執我人。謂為實有。恩怨循環。如轆轤轉。即令大覺現身。難回定業。唯在當人一念知非。纏縛自脫。

從此起行。淨佛國土。成熟眾生。非為分外。故知入道因緣。先須覷破空華。痛念生死。而後能發出世心。能發出世心。而後能求生無慾國土。知求生無慾國土。而後能頓息塵勞。修諸淨業。淨業成時。轉娑婆。成極樂。上品往生。聞法得果。歷劫冤親。同時解脫。豈非大丈夫之能事哉。

然世間眾生不肯發心者。略有二等。一執有。謂眼前諸相。種種實有。利養名聞。妄生戀著。此大愚癡。誠不足責。局名教者。計生滅為真常。慕玄修者。矜反還為至道。殊不知以四蘊觀心。心不可得。以四大觀身。身不可得。身心既不可得。覺海澄圓。遍空遍界。豈宜認彼浮漚。

距茲溟渤。是有之不可執也明矣。一執空。謂死後斷滅。無有輪迴。善惡賢愚。俱無後報。此大邪見。亦不足言。豁達狂禪。妄謂淨穢一如。東西不隔。委懷任運。何用希求。殊不知無明未破。業種宛然。口口說空。轉增我慢。隔陰所昏。了難自主。三途惡報。還自受之。

是空之不可執也明矣。二執既破。方能隨順佛語。發大菩提。與此眾生。同生極樂。

三釋正宗分者。自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名正宗分。世尊眉間放光。現諸淨土。令韋提希自擇者。蓋諸佛國土。清淨光明。無逾極樂。肉眼親見。信樂倍深。從此思惟。便獲正受。下文將明淨觀。先教眾生修三福者。由世間法。漸達出世間法。如貯醍醐。先淨其器。其器不淨。其味則壞。

孝養父母者。眾生依於父母而有其身。依於此身而知有佛。故不敬其身。則不能成就一切種智。不敬其親。則不能長養一切福田。或謂如來舍親出家。疑乖孝養之理。不知有世間之孝。有出世之孝。世間之孝。生則盡養。死則盡享。立身行道。揚名後世。則已。出世之孝。必待吾親出三有。證無生。子道方盡。大孝尊親。孰過於是。

奉事師長者。有世間師長。有出世間師長。道之以詩書之業。策之於仁義之塗。世間師長也。啟之以三尊之教。進之以不二之門。出世間師長也。其宜奉事一也。

慈心不殺者。佛心者。大慈悲是。娑婆惡業。無過殺生。歷劫冤仇。從殺生起。殺心不斷。則慈心不充。慈心不充。則與眾生成敵兩立。與眾生成敵兩立。即與如來成敵兩立。欲求生淨土難矣。

十善。謂心三業。身三業。口四業。能修十善。對治十惡。則夙障漸除。夙障既除。故往生無礙。

然必受之以三歸。廣之以眾戒者。不受三歸。則不能植出世之種。不具眾戒。則不能培出世之基。三歸眾戒。入佛正因故。

然雖歸戒具足。苟不發菩提心。縱饒福德。終成有漏。以與如來無依智印不相契故。何名發菩提心。菩提者覺也。了知根塵識等。無我無我所。依於法界而起願求。廓徹虛空。平等隨順。心佛眾生。一念圓融。更無差別。如華嚴初發心功德品所說。發如是心。疾得成佛。

深信因果者。為善得福。為惡得禍。如人參主補。大黃主瀉。補瀉在人。全由本具。故知為善即福。善外無福。為惡即禍。惡外無禍。是謂因果同時。然則一念念佛。是念即佛。念念念佛。無念不佛。心淨土淨。亦復如是。

讀誦大乘者。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果明佛心。果契佛智。自利利他。機不容己。以佛與眾生同一體故。三福齊修。淨因具足。或觀或念。隨所願求。譬如持鏡取像。揚聲責響。何遠之有。

經以觀無量壽佛名。不徑令觀佛。而必先之以落日者。取其近而易見故。堅凝正向故。光明洞然。爍破幽暗。見佛階梯故。次冰。次地。次樹。次水。次眾寶等。佛觀深微。非諸眾生粗想所能得入。先觀依報。淘汰塵情。一觀既成。餘觀亦易。蓋地水火風。一一具有如來藏性。何況阿彌陀佛淨願莊嚴。一塵一音。莫非我佛現身說法處。

諸觀從粗入細。俱屬漸門。將觀佛身。先以華座。漸近漸親。乃入本位。要之此經佛觀為主。餘觀為輔。於佛觀中。攝取權乘。全歸一實。故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入斯觀者。不歷程途。莊嚴具足。是謂頓門。

作者離自然義。是者離因緣義。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則昧本妙而滯功勳。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則任天真而廢修證。離此二邊。一念圓融。方明中道。亦名一心三觀。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明空觀。

汝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明假觀。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此明中觀。然則水鳥樹林。寶池珠網。即色非色。即聲非聲。夢幻泡影。全體真如。故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法不說斷滅相。

眾生依於心境。見有佛身。是觀行佛。非究竟佛。然非觀行。則究竟不顯。由觀行而得究竟。方名正遍知。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知身不異心。故莊嚴非有。知心不異身。故湛寂非無。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唯無緣故。無所不周。亦無所不至。

然慈悲無相。其顯而可見者莫光若矣。凡夫有八萬四千塵勞。諸佛轉成八萬四千度無極法門。故一一相。一一好。一一光。具足八萬四千之數。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知眾生一念念佛。常在我佛大慈悲光中。坐臥經行。絲毫不隔。於諸光中。白毫相光斯為第一。

觀白毫者。以不思議心。緣不思議境。當知此光即色即心。非心非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入此光中。八萬四千相好。無欠無餘。十方諸佛。炳然齊現。

問。報化非真。唯心所現。何不徑觀自佛。而故令之繞為。

答。以報化為非真者。是以法身為有外也。法身果有外乎。知法身無外。故能即報化以徹法身。法身不生不滅。不一不異。報化亦不生不滅。不一不異。其見為生滅一異者。特眾生之情量耳。情量盡時。當機覿[ dí ]露。一一相中。一一好中。一一光中。具足無邊大寂滅海。不入此門。不名念佛三昧。

問。既諸觀中具足三觀。是實非權。是頓非漸。何以無同異中。又有權實頓漸之別。

答。法無異法。證有淺深。經以觀佛為名。自當以佛觀為主。佛觀成時。現前得見十方諸佛。方名念佛三昧。生諸佛前。證無生忍。由其深達實相。故能便證無生。上根利智聞此法門。頓了唯心。直往無礙。不須更修餘觀。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然此諸觀。階次宛然。

冰觀成時。聞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水觀成時。聞讚佛相好及念佛念法念僧之音。佛觀成時。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與修多羅合。由小進大。與後上中諸輩所證略同。其生品亦可例推。行者自量根機。或一或兼。或具足觀。唯以決定往生為準。總無錯路。

四明以前十三觀分當九品。未為定論。初觀一成。已屬事定。合當中品。何況第二第三。淨觀漸深。乃僅得當下品上中邪。

既觀佛身。復觀觀音勢至者。是二菩薩。與無量壽佛。主伴交參。分身塵剎。同以光明而作佛事。攝取眾生。同歸淨土。須知眾生一念念佛。了得念體本空。即名觀世音。眾生一念念佛。信此念力具足。即名大勢至。知念體本空。故念而無念。知念力具足。故無生而生。無念而念。念體遍周。生而無生。生理常寂。即一即三。非三非一。是名無量壽佛。

上文已明無量壽佛具足身相。復教人觀丈六佛身者。就凡夫心力所及。開此方便。此觀成時。漸可見佛具足身相。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教人詣精舍中。觀佛形像。端坐思惟。經三七日。即見如來現在其前。放光說法。應見思惟。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是故此經或現大身。或現小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水月鏡華。無虛無實。

上品往生。必三心具足者。所謂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是名發菩提心。何名至誠。至者不留餘地。誠者唯此一心。行者創聞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指。發擔荷心。直趣無上菩提。不復希求有餘涅槃。人天果報。

第念不依佛力。行願難圓是故決定求生淨土。一意精修。無有間斷。是謂至誠。何名深心。經云深心信解常清淨。諸佛甚深法藏。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然亦不離眾生妄想心中。故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如來智慧非他。眾生妄想是。眾生妄想非他。如來智慧是。

但以深心照了。知如來眾生無二無分別。則不於心外見佛。所見之佛。不離自心故。知如來眾生無二無分別。則不於心外求生淨土。了所生淨土。具足自心故。乃至即見無見。即生無生。清淨本來。離諸覺觀故。如是信解。是謂深心。

何名迴向發願心。如阿彌陀佛為佛道故。發廣大心。我亦如是為佛道故。發廣大心。如阿彌陀佛為眾生故。取淨妙土。我亦如是為眾生故。取淨妙土。有一眾生未得度者。是則我土不淨。我佛不成。我佛眾生。即一即三。非三非一。究竟不可得故。是名迴向發願心。此三心者。亦具三諦。

初從空出假觀。次從假還空觀。次一念圓融。雙泯雙照觀。三種眾生者。言齊修三種行業之眾生。非謂各修一種也。蓋信願相資。解行相發。一有所虧。不能入道。六念。謂佛法僧施戒天。具此功德者。就長時而論。一日乃至七日。據小本持名。大集繫念。

俱有此文。經特約言之。務在一心不亂。剋期取效。斯為精進勇猛。四明謂或全或分。皆得言具。生品高下。約於斷伏及全未伏為言。然斷伏之功。須由積累。三種未全。難期勝果。從散入定。通達一心。方成三昧。

由戒行具足故。所見佛菩薩色相具足。由信樂大乘故。聞說妙法。即得無生法忍。經受記已。即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上品中生者。於第一義已有悟入。特修證之功。與上生者有間。故生品次之。上品下生者。發無上道心。其迴向願求迥超二乘。與前二輩同。而行解未具。故生品又次之。

第一義者。即是諸法實相。離四句。絕百非。唯證乃知。非情所測。如佛在逝多林說華嚴經。諸大聲聞不聞不見。法華會上。亦有退席比丘。故知此事難信難解。

問。讀誦與解義。自當以解義為高。讀誦為下。何以讀誦轉屬上生。解義乃居其次。

答。此之讀誦。兼攝解義。若非解第一義。安能圓具三心。解義而兼讀誦。以不思議熏。入無分別智。法界重重。全歸自性。十方剎土。不隔毫端。諸助緣中。莫此為勝。上上證無生忍。當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此生後增進之果。據現前論。自屬別教地前諸位。

故天台以道種性判之。上中為性種。上下為習種。即十向十行十住也。而以十信以下。判中三品。恐非經指。蓋十信為三賢之首。大乘始基。既生彼國。聞法增進。合登初住。決無還證小乘之理。若云是退菩提聲聞。既退菩提。已離信位。何得虛冒此名。愚竊謂十信位中。合當上下。

經云。但發無上道心。圓解未開。正同信位依無量四諦。發四弘誓故。上中當初住以上。既生之後。即斷見思。得不退地。合是七住。上上當八住至十向。已斷塵沙。唯無明未破。聞法增進。頓破無明。故謂得無生忍。圓教五品。位同十信。生品可知。如天台即以此品往生者。豈落上三品下邪。

上品乘戒俱急。中上戒急乘緩。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諸佛無體。即法為體。諸佛無相。即戒示相。是故眾生持佛戒者。得與如來法流水接。中中一日一夜。為時雖暫。信力已深戒香所熏。極樂不遠。中下素少淨因。而善根已熟。一經開示。若時雨化。

然此三輩。前一輩蓋深厭生死。依藏教四諦。發出世心。修集善本。迴向往生。聞法增進。見思惑盡。便證四果。後二輩。一則略沾戒品。一則唯修世善。以人天業。迴向往生。由聞法故。見惑先儘。得證初果。如此諸人。佛慈加被。還能回小向大。不住權乘。故小本雲。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本往生三輩。皆發菩提。而除五逆謗法。別有胎生一類。以疑惑佛智故。蓋菩提心非智慧不發。此經唯上品三輩。略與大本三輩相當。中品唯求自利。縱不生疑惑。要為不了佛智。故在胎化之間。下品末後迴心。處華胎中。自七七日以往。至十二大劫。並是大本胎生所攝。

天台以此經九品當大本三輩。當知不爾。彼之三輩。純是化生。其胎生者。未嘗不信罪福。修習善本。由不信佛智。尚墮疑城。此經下品積惡已稔。縱不生疑城。定在邊地。去化生諸輩甚遠。然則五逆謗法。大本三輩不收者。為簡胎生故。此經並收者。不棄胎生故。以此分判兩經。始無違礙。

又天台謂行有散定。大本論散善。故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此經明觀。故說得生。是又不爾。淨觀成時。方名定善。末品唯稱佛名。具足十念。與大本十念何異。強分定散。竊所未喻。如斯等輩所以得生者。此在當人創發信心。一念回光。勇猛精進。

還與久修行人無有差別。以諸佛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唯藉緣因。得顯發故。如前地觀既成。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末二品但聞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及稱佛名具足十念。罪滅福生。還同彼效。故知時無久暫。修無淺深。但得正念堅強。決定功成指顧。

下品中人。要以信有罪福為因。故終得罪滅福生之果。苟於此不信。雖疑城邊地。其可得而生邪。

問。十三觀以前。俱明觀法。而九品往生。卻不及觀。是往生人必須修觀邪。抑不盡然邪。

答。此有專修兼修之別。十三觀以前。多是專修。九品多是兼修。迴向願求。一日乃至七日。觀在其中。至生品之高下。則視其發心之廣狹。解行之淺深。不盡繫乎專與兼也。然欲現生見佛。則專修為勝。如第九觀成時。得見無量諸佛現前授記。

視上品上生。必待生後授記者。更為增進。持名一法。亦復如是。若非念茲在茲。安得一心不亂。但得一心。見佛不難矣。九品之文。總名曰觀者。為令行者具抉擇智。發精進心。舍下趨高。背小向大。且令知如來願力所持。無機不被故。

問。現前授記者。既高出上生。是九品之上。復有一品邪。

答。前文言捨身他世。得無生忍。正與上生等。自茲以往。分證三身。十方佛國。隨往無礙。非九品所能攝矣。

問。下品華開。即發無上道心。視中品僅證聲聞者轉勝。何也。

答。此由臨終畏罪。發勇猛心故。又處華胎日久。如游香國。身有香氣故。且善人不少鈍根。惡人亦有利根。一聞即信。由根利故。僅證聲聞。由根鈍故。雖有願求。不急切故。然下品雖發道心。證果尚遠。中品既證聲聞。但發無上道心。現前亦得授記。如法華會上舍利弗等。成佛何疑。故知大小本無定位。經特約舉其凡耳。

問。疑城中人。亦得預九品否。

答。但發道心。去佛不遠。得預九品。如大本言。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者是。不發道心。無緣見佛。難期入品。以下品併發道心。非懈慢者所能及故。

此經雖屬漸門。亦攝頓教。雖明權乘。尤尚圓修。如觀佛章既直指心宗。上品章又頻提大乘。是故聞者。或得無生法忍。或發無上道心。皆由此經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威神加被。亦不可思議。

問。天台謂此經為頓。今以為漸。何也。

答。約化儀論。唯華嚴屬頓。餘俱屬漸。此經方等所收。是漸非頓。又諸經中。純談實相為頓。曲施方便為漸。漸即屬權。頓乃名實。然漸中有頓。權中有實。但了一心。更無餘法。天台所判。故有深指。

四釋流通分者。自爾時阿難至禮佛而退。名流通分。經以觀名。而下品中持名功德。與修觀等。流通分中重讚聞名功德。蓋觀從心起。名自佛生。以觀攝心。全心是佛。以名召佛。全佛是心。直下知歸。不一不異。全身拶入。無欠無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

佛經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門檻高嗎

問: 尊敬的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兩個月前,念佛越念...

不信佛念佛,自恃聰明者可悲

有些人信佛,但是並不常常念佛。有些人信佛,平常不念...

求生極樂是貪心嗎

或問: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

大安法師:初學淨土者應如何修學

問: 初學淨土者,應如何下手修學,方得真實利益? 大...

助父母往生西方

一個念佛行人,要把念佛的利益為有緣的眾生,尤其是父...

帶業往生的最低標準

我們中國人經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實這個是有道理的...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導致往生邊地疑城

信自信他。這裡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導大師說的決定深信...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讀誦哪一部佛經最好

下一篇叫至誠持經。就是志誠的讀誦經典,汝問何經最好...

超度常識問答簡選

問:念經何以能超度餓鬼。 答:仗念經力,感發餓鬼善...

常常看人不順眼,就像生活在垃圾場

我們要訓練自己,就是要訓練我們的這顆心。從行上,我...

分手後仍放不下他,該怎麼辦

問: 我和對像分手才二十天,這幾天我一直很痛苦,放不...

人的十二種病

阿難問佛,何者是病?佛言: 1、隨惡人言是病。2、邪...

開店遇到敲詐該怎麼辦

問: 弟子是淘寶開小店的,時常遇到碰瓷的、敲詐的買...

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於無念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

藏傳佛教的吉祥八寶

吉祥八寶即八吉祥,又稱八瑞吉祥,八寶吉祥,藏語稱紮...

臨終助念的重要性

由此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

何謂「世間食」與「出世間食」

世間食有四食,即: (1)段食,亦作揣食、摶食、見取...

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去懺悔業障

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罪業生死凡夫。蓮池大師...

極樂世界的人死後又去哪裡呢

問: 西方世界的人有些也是有生命界限的,那麼他們在西...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

怎樣懺悔才能消除自己的業力

問: 數年前我因車禍傷身,現在行走還是不便,我雖已...

不求生淨土,會產生兩種過失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

【佛教詞典】通力

(術語)神通或業通之力用也。佛菩薩及外道仙人所得為...

【佛教詞典】產處過患

【產處過患】 p1035 瑜伽一卷十八頁云:云何產處過患?...

【視頻】宏海法師《普門品》

宏海法師《普門品》

【視頻】《歷史感應統紀》有聲書

《歷史感應統紀》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