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心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當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免樓駝,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免樓駝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共10卷)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聞: 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  依...

月燈三昧經

月燈三昧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曹山大師語錄序 本寂禪師之於洞山。蓋瀉瓶而已。自一...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如是我聞:...

心賦註

注心賦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覺王同...

密菴和尚語錄

密菴禪師語錄序 密菴禪師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

佛說信解智力經

佛說信解智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佛說寂志果經

佛說寂志果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12條小故事

1、父子二人經過五星級飯店門口,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

一定要修智慧

為什麼我們要自修,不是經上講阿彌陀佛加持?是,阿彌...

聖嚴法師《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聞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聰明女人有「三氣」

聰明女人有三氣,即骨氣、靈氣和大氣。 骨氣就是不因...

金剛經的40句名言

1.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佛教詞典】惑業苦

貪瞋癡等煩惱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因業而...

【佛教詞典】發四諍戒緣起

亦名:發諍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舍衛,...

敦倫盡分的人生

【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

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在前面的博文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中提到: 南...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

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時,...

好景不長

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說法時,國中有一淫女,名曰蓮華...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示現,讓大家生起信心呢

問: 我學淨土法門,也念佛。我覺得如果阿彌陀佛能經常...

慧律法師:創造一顆會浮起來的球

我們今天在沒有講《楞嚴經》的總綱以前,要講一個很重...

初學者不要與男女美色相接觸

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有兩個: (一)慎勿...

因夢出家--夢參長老的傳奇故事

觀夢自在,你相信夢嗎?你會按照夢中的意境真實去做嗎...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印光大師:濟公乃大神通聖人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

不要顧慮衣服飲食,護法神給你送來

你行正道,修行的和尚,不管你住山裡,住多高,住多遠...

為什麼拜佛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這以下是關鍵了理觀的智慧。前面是講到原因,就是因緣...

【視頻】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視頻】佛光山《梵音清流》

佛光山《梵音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