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證唯識理而登佛果。從初資糧位至究竟位。具幾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無分別智。約初後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謂尋思等智。即是道因。二無分別智。即是道正體。三無分別後智。即是出觀智。謂道果。

問。此三智行相如何。

答。攝論雲。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定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於真實義離異分別故。此智若由離思惟故。名無分別智。熟眠放逸狂醉。同離思惟。應得此智。若由過覺觀地故。名無分別智。從二定以上。已過覺觀。應得此智。若依此二義。凡夫應得此智。是處能離心及心法。應說名無分別智。謂想受滅定等。若人在此位中得無分別智。此則不成智。何以故。於滅定等位。無心及心法故。若言如色自性。智自性亦如此。如色鈍無知。此智應鈍無知。若於真實義。由已分別顯現。是分別應成無分別智。何以故。此分別能分別真實義。謂此義真實。若智離五相。緣真實義起。若不異分別真實義。謂此法真實。但緣真實義。如眼識不以分別為性。是名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眾行中最為上首。更以偈顯。諸菩薩自性。五種相所離。無分別智性。於真無分別。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無分別智與菩薩不異。無分別智自性。即是菩薩自性。由於真無分別故。離五相得無分別名。又三智總以喻顯。頌曰。如五求受塵。如五正受塵。如非五受塵。三智譬如是。釋曰。譬如人在眼等五識中求覓五塵。或緣實。或緣虛。意識與五識相間起故。加行無分別智亦爾。或證一分為實。或不證為虛。譬如人正在五識中得真實境。無分別。無言說。根本無分別智亦爾。得真實境。無分別。無言說。譬如人在意識中但緣先所受塵。名緣虛境。有分別。有言說。無分別後智亦爾。緣虛境。有分別。有言說。又偈云。如人初開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眼。後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

問。此無分別智從何而成。

答。了一切名義無所有故。能成無分別智。攝論頌云。鬼畜人天等。各隨其所應。一切意有異。故知義不成。過去等及夢。並餘二影像。無有為攀緣。然彼攀緣成。釋曰。若義成於境。無無分別智。此智若不有。佛果無可得。於一物中各隨其意見有差別。是故應知義無所有故。彼等所取既不成就。

若爾。義無所有故。識應不緣境而生。

答。亦有識不緣境而生。如夢及過去未來等。無實攀緣。即自攀緣。如境像及定境。謂自心為境而攀緣。若義有自性為境。則無無分別智。此智若有。有佛果可得。

問。於宗鏡中最初信入。有何位次。

答。若圓信人。初有五品位。台教據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依圓教立五品位。第一品。初發一念信解心。第二品。加讀誦。第三品。加說法。第四品。兼行六度。第五品。正行六度。從初品。須依靜處建立道場。於六時中行四三昧。懺六根罪。修習五悔。五悔者。一懺悔。破大惡業罪。二勸請。破謗法罪。三隨喜。破嫉妬罪。四迴向。破諸有罪。五發願。順空無相願。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計亦不能說。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開觀門。一心三諦。豁爾開明。如臨淨鏡。遍了諸色。一念心中。圓解成就。不加功力。任運分明。正信堅固。無能移動。此名深信隨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分別功德品雲。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義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乃至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即初品文也。以圓解觀心。修行五悔。更加讀誦。善言妙義。與心相會。如膏助火。是時心觀益明。名第二品也。經云。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又以增品信心。修行五悔。更加說法。轉其內解。導利前人。以曠濟故。化功歸己。心更一轉。倍勝於前。名第三品也。經云。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又以增進心修行五悔。兼修六度。福德力故。倍助觀心。更一重深進。名第四品也。經云。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六度。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又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心觀無礙。轉勝於前。不可比喻。名第五品也。經云。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勐。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乃至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始自初品。終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證。不待位登七地。爾乃修習。何假歡喜。始入雙流。前教所以高其位者。方便之說。圓教位下者。真實之說。法華經云。如此之事。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當為汝說最實事。即此意也。又約藏通別圓四教。論位高。以言優劣。如圓教圓修。至十行中第二行。便與別教妙覺位齊。若登三行。所有智斷。別人不識其名。況知其法。大乘別教。詮中道佛性不空之理。尚此懸殊。何況藏通但空灰斷之果。若從圓教第三行。乃至十向十地。等妙二覺。所有智斷。皆非境界。別教但知至十行第二行中。只斷無明。為己家之極果。不知是他家之下因。譬如構甎石為基。以金寶飾上。豈如從基至頂。悉累金剛。非唯高位有殊。亦乃寶非寶別。乃至約斷惑門。論斷不斷者。別教但明斷。不論不斷。圓具二義。若教道明斷。證道不斷。例如小乘方便論斷。證真。不論斷不斷。今亦如是。若不思議觀者。內不見有煩惱可斷。煩惱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煩惱。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故淨名雲。佛為增上慢人。說斷淫怒癡。名為解脫。無增上慢者。淫怒癡性即解脫。六根六塵而無限礙。隻眼中見色。亦眼中入三解脫門。華嚴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於一塵中。具十方三世諸佛。八相成道。轉法輪。度眾生。皆不斷而明瞭。又五品位。同小乘五停心觀。今五品以四弘誓願。四種三昧。以明五停心。四弘誓願。明四種停心。四種三昧。明第五停心。四弘誓願者。一者未度令度。二者未解令解。三者未安令安。四者未滅令滅。四種三昧者。一常行。二常坐。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且四弘誓願明四種停心者。生死苦諦。即是涅槃。無二無別。此即信事順理。信是道元功德母。此是第一誓願。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是初品信理停心。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是為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是第二品讀誦解脫停心。即是大悲拔苦。興前兩誓願。未安道諦令安道諦。即是以無悋之慈。而為說法。即第三品說法停心。未入滅諦令入滅諦。即是兼行六度。六度蔽此岸生死。即第四停心。大慈與樂。興此兩誓願。四種三昧明第五停心者。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自有人數息。覺觀不休。若念佛。若稱名。即破覺觀。怗然心定。故經云。若有眾生。多於貪慾。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皆是念佛法門也。即常行三昧。諸佛停立。現前覩法界佛也。常坐三昧者。系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三昧者。思惟諸佛實法。法華經云。當成就四法。為諸佛護念。此語初心行人。若人行道者。常好坐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名大懺悔。非行非坐三昧者。行住坐臥語默等。皆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若三藏中。以事觀緣事。謂數息。不淨。慈悲界。分別。念佛。五停心觀等。今圓教五品之位。以理觀緣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命是眾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雖不可數。而可散動。明寂。對於數息也。煩惱是底下之穢惡。菩提是尊極之淨理。對前顯後故。以文字解脫。對不淨停心也。若大悲誓願拔因果苦者。若有我所。尚不自出。況拔他苦。謂無我所故。所以發慈悲心。自拔拔他。若大慈誓願與因果樂者。若於十二因緣起無明癡愛。尚自無樂。況與他樂。今自無癡故。能與他樂耳。若小乘念生身應佛相好。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乃至藏教佛。與圓教十信心位齊。以同除界內四住煩惱故。十信雖與三藏佛。同除界內煩惱齊。而十信又圓伏界外根本無明。藏教尚未識住地無明。云何稱伏。三藏佛位。猶稱為劣。況二乘乎。所以雲。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佛尚猶劣。二乘可知。今略明圓信初入之位。其五十二位智斷行相。廣在彼明。故知圓信頓修。與漸證權機。功行鍊磨。日劫相倍。入此宗鏡。功德無邊。是以祖師云。即心是者疾。發心行者遲。故台教雲。大機扣佛。譬忍辱草。圓應頓說。譬出醍醐。又頓教最初始入內凡。仍呼為乳。呼為乳者。意不在澹。以初故。本故。如牛新生。血變為乳。純淨在身。犢子若嗽。牛即出乳。佛亦如是。始坐道場。新成正覺。無明等。血轉變為明。八。萬法藏。十。二部經。具。在法身。大機犢子。先。感得乳。乳為眾味之初。譬頓在眾教之首。故以華嚴為乳耳。如大涅槃經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穀草因緣。則有色味之異。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若無明轉。則變為明。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則法華一乘之教。為醍醐耳。華嚴論雲。此華嚴大意。一乘正宗。但識滅時亡。情塵頓絕。唯真智境。一念則。五位齊明。為全將佛果以為因故。設凡夫住世百年。及以多劫。而於自見。不見須臾。可遷。不見當成佛。不。見已。成佛。不見現成佛。十住之位。法既如是。更。有何生不成佛耶。更有何生。而成正覺。此華嚴經。是本。法界門。一切。諸佛本住大宅。一切佛子。究竟所歸。化身權乘。總居其外。若有入者。一入全真。此位中初。發心住菩薩見道。住佛。知見。入佛知見。直與如來同身心性智相。故頓印五位行相。總。在其中。如持明鏡。普。臨眾色。此經法門。法合。如是。所有嘆說。應如是知。應如是信解。為法界法門。圓。無始終。於一念。中歲月晦。明重重無盡。一毫之。內佛境眾生境色相。無邊。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又華嚴經。即以普門法界。普見法門。如來藏身。三昧境。因陀羅網莊嚴法。世界海。旋重重妙智。一時同得。為一證一切證。一斷一切斷故。即自身之內。有十方諸佛剎海莊嚴。佛身之內。即自身之境。重重隱現。十方世界。法合如斯。猶如眾流歸於大海。雖未入海。潤性無差。若入大海。皆同咸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迷之與悟。雖然有殊。本來佛海。元本不出。

問。真如寂滅。本無次第之殊。法界虛玄。豈有階降之別。云何一真體上。而分五位十地之名。

答。若以唯識真性。則性融一切。尚不指一。何況分多。以解行證入之門。不無深淺。如太虛空。本無差異。嬰孩之時。觀唯不遠。長大之後。見則無邊。非彼空之有短長。乃是眼之自明昧。又如大摩尼寶。處礦雖淨。無良工巧治。焉能成器。如蘇迷盧山。雖寶所集。無日輪迴照。何以出光。又如指畫虛空。是無數量之數量。猶心量法界。乃非淺深之淺深。如華嚴論雲。初地菩薩。多百法明門。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薩。多千法明門。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權教實有分限。如前數法。互相徹入。又如人以指畫空。作百千微塵數。復以手除之令盡。然彼空中無有增減。以情量故。見彼虛空數有增減。此經亦爾。所有菩薩安立諸地。法門增減。亦復如是。為成諸有情故。使令進修。若也一概皆平。無心進也。凡夫無有策修之心。發心修至不修。方知萬法無修也。而實教菩薩。一得一切得。為稱法體中無前後故。猶如帝網光影。互相參徹相入。無前後際也。亦如百千寶鏡。同臨妙像。一一鏡中影像相入。色像齊平。如佛果位中。諸菩薩。為從性起法身根本智。為十位之中創證心故。所有法門境界。皆悉依本。以體用通收。皆悉徹故。還以性齊。即時齊故。更有餘不齊之法。為不可也。又云。十住以來菩薩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為助道。無住無行。任真自體。名之為正果故。若以初發心住。以法性無相根本智。不離無作用之體。行諸萬行。菩薩與佛。因果本來體齊。若簡佛果無作無修。菩薩正加行已來。總名助道。以動寂無礙。正助元來不異。一法門也。眉目不可不簡。體用圓寂。正助全同。此即全別全同門。還以重玄門。思之可解。聞所未聞之法。聞之不疑。全別全同。境界難解。佛及凡夫。各自別有。是全別義。故二見恆存。若全同故。便成滯寂。圓融道理。事理不礙。若也法門全分兩向。是凡夫法。全合一體。是二乘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滅之。此亦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門。與正智果德無作之門。體合無二。事中軌則。不可不分。以其體用。不可一向全別。以全同作全別。以全別作全同。不可全別無全同。不可全同無全別。如迷此同別二門。即智不自在。又經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隨俗。言入三世。即俗體本真。故言平等。以總別同異成壞門。六相義該括。即總而全別。即別而全總。即同而俱異。即異而恆同。即成而俱壞。即壞而俱成。皆非情系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生滅相故。如是皆是如來理智體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體無念力大智。照之可見。是以若上上根人。頓了心空。入真唯識性。現行餘習。種子俱亡。則何用更立地位。只為中下之根。或有緣信。或有正信。或有解悟。或有證悟。根機莫等。見解不同。於妄功用中。分其深淺。雖即明知信入唯識。心境俱空。以微細想念不盡。未得全除。分分鍊磨。於昇進中。故有地位差別。以根塵五陰。微細難亡。若得識陰盡。方超地位。了無所得。究竟圓成。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次消五陰之文。如經云。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消色陰文雲。佛告阿難。當知汝坐道場。消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闇。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盡受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盡想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盡行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麁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久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盡識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幾倏然墮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候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內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消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乃至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問。既論初心入道。何用廣錄上地行位。

答。若論其道。必有其果。若無行位。即是天魔外道。經論所說。微細難知。台教有六即之文。仁王具五忍之位。恐墮上慢。執解不修。皆是古聖所詮。不敢不錄。非是叨濫。自立異端。唯望後賢願遵先製。

問。佛地功德都具幾法成就圓滿。

答。成就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故佛地論雲。一清淨法界者。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之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為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二大圓鏡智者。能現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三平等性智。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建立佛地無住涅槃。四妙觀察智。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於大眾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五成所作智。謂能遍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成熟有情。釋曰。清淨法界者。則無垢淨識。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聖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體。四智則一體之用。以諸佛現證。眾生不知。以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以現證故。能成四智之相。若昧之。則八識起執藏之號。七識得染污之名。六識起遍計之情。五識變根塵之境。若了之。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末那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跡。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問。於五法中。一清淨法界者。即是自性清淨圓明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此則不論心境。其四智等行相不同。於妙用時各緣何境。

答。識論雲。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為境。是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識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智。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為境。莊嚴論說。緣諸有性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抉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又後得智攝。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所作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問。成所作智。與第六識相應。起於化用。與觀察智性。有何差別。

答。識論雲。觀察智觀諸法自相共相。此所作智唯起化。故有差別。此二智品。應不併生。一類二識。不俱起故。同體用分。俱亦非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

問。說有為法。皆蘊處攝。如來純無漏法。還具蘊處界不。

答。識論雲。處處經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寧說如來非蘊處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說。又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

問。此智是佛知見。無師自爾。何假因緣稱揚開示。

答。此智雖不約緣生。而從緣顯。若執無因。皆成外道。如古師云。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顯。則亦因緣矣。法華經云。佛種從緣起。楞伽經云。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有常不思議。何以異耶。佛言。彼諸外道無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起。故知無有一法。不從心而生。三乘之道。悉皆內證。若心外立義。任說幽玄。皆成外道。又若入唯識智。雖不執前境。不同愚闇。無知無見。雖照境虛。智眼斯在。能斷金剛般若論頌云。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所以永嘉集雲。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如火得薪。彌加熾盛。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詞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無著。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歷落。又頌曰。若智了於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空華。是了空華眼。若智了於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雖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無了境智。境空智。猶有。了境智空智。無境智不了。如眼了空華及以了眼空。非無了空眼。華空眼。猶有。了華眼空眼。無華眼不了。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禪宗決疑集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註音版】佛說佛醫經

佛說佛醫經...

大乘止觀法門

南嶽大乘止觀序 兩浙路勸農使兼提點刑獄公事朝奉大夫...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一名維摩詰子問)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

藥師佛聖誕祝聖儀軌

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誕祝儀 (一)唱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道神通足無極變化經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聞...

禪行法想經

禪行法想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緣起四相最極甚深

【緣起四相最極甚深】 p1305 瑜伽九十三卷十四下頁云:...

【佛教詞典】王舍城(Rajagrha)

古印度佛教勝地。釋迦牟尼傳教中心之一。音譯為羅閱揭...

初學佛時三種不正確的心態

許多人在學佛的初期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毛病,有些人所...

荷花與泥土

泥問:我以全部的生命滋養荷,荷高貴美麗,享盡人間一...

主人公在哪裡

一日,祖欽禪師問原妙禪師:日間清醒時,還作得主麼?...

善護口業

一日,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結束後走出城門...

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在每一次這樣遷徙的生命過程...

道證法師:檢討修正自己的菩提心

講到菩提心,淨土宗祖師省庵大師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

改變命運的入手處

我們改造命運必須在修福修德入手,更切要修念佛法門。...

到達心佛雙忘時,才會會得真實義

在理和事的圓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達心佛雙忘...

念念向內去找原因

我有一個搞學術的朋友,他談到中國人好像缺少原罪意識...

出世間法的成功

世間的祝福都是吉祥、大喜、恭喜發財等。今年是馬年,...

信願念佛,癌症痊癒

我是一個命運多舛之人。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車禍失去...

家訓,一盞千年不滅的心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觀念、態度等都可能會...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男聲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男聲讀誦

【視頻】早課(遼寧萬佛禪寺)

早課(遼寧萬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