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諦論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諦論卷第二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苦諦品第三之二

齒落相等不皆遍有。苦非不遍。云何說老是苦聖諦者。答遍滿三界諸行變異。說名為老。是苦聖諦。如壽命滅。如經言。一切眾生以老為法。復次諸天身形微妙稍損變害。前後異故。非無有老。細故難知。猶如其身。復次住前後異。是有為相遍滿諸行說名為老。如牛同異。有為不住念念滅故。云何有老者。答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實無有住。依相續住。故說老相。如江燈雨。是江水流。念念不住見相續不斷。世人說言。此江流急。或言江長。燈雨亦爾。復次生死中間說名為老。何以故。初五陰起是名為生。最後陰壞是名為死。是二中間諸陰變異。病對治故。死生挍具故。說病為苦。若由病故身恆苦者。云何不違此偈無病第一利等。答冷熱等病來逼迫故。說身恆病。免癩漏等重疾病故。遊戲威儀讀誦思修有力有能。故依此身說於無病為第一利。復次行苦火所燃故。說身恆病。暫離苦故。說無病為第一利。復次恆治助故說常病。身界暫調故。說無病為第一利。若天道無病。一切眾生以病為法。此言應救。答陰生為苦遍滿三界。是天道病。如經中說。色生是苦。生諸病依處故。如色餘陰亦爾。又經說。比丘若說病者。是五陰別名。乃至癰刺等。又餘師說。天將退時身心麁動。是名天病。正道論說。病為業果。是業果苦非苦聖諦者。答是業果報不離愛果。是故說業果報即說愛果。貪愛不離業故。如燈與光。業愛我見識果苦為性故。苦諦所攝故。不相違佛說苦名為病。又偈說饑為第一病。如此二說云何為異者。答若說病苦。重中輕病皆悉被攝。饑則不爾。故二說有異。復次不可治故。說饑為第一病。何以故。饑苦難治。治不窮故。如間日瘧病。若眼病等則不如此。復次無止際故。是饑病者。從生至終永無暫息。餘病不爾。復次饑病恆須治故。如朽弊屋相似無病。如怨詐親。遍一切處故。揣食眾生並患饑苦。如地獄品說。是故饑病最為第一。云何為死者。答命根斷絕說名為死。遍一切眾生故。由有火大能消飲食。身界毒蛇相乖違故。其性盡滅由此滅故。諸根無食隨火而滅。心及心法根為上緣。以根滅故心法隨滅。暖命及識捨離身根。是時名死如偈說。

 煖命及意識  若捨離於身
 眠尸委在地  如枯木無知

復次同聚所得。陰界入等相續斷絕。是名為死。死有二種。一自性死。二橫死。自性死者。復有二種。一由業盡。二由命盡。橫死亦有二種。一者自橫。二者他橫。復次死有三種。一隨剎那死。二橫死。三因盡死。隨剎那死者。從託胎以來。乃至柯羅邏等十一位。無眴無息剎那謝。如偈說。

 從初夜眾生  愛託住於胎
 無礙自然去  一嚮往不迴

又如經說。比丘汝等剎那剎那生老及死。是名隨剎那死。橫死者。毒火刀杖等自作或他作。因此命根斷。是名橫死。因盡死者。感長壽業盡滅無餘。是死貞實。唯羅漢有。猶如燈盡。是名因盡死。云何死相云何死事云何死緣。答命根斷絕。是名死相。捨離本道是名死事。生為死緣。云何死苦者。答怖畏苦故。是人臨終為死金剛之所破壞。應往他方。非所究悉。將離親友。我之愛熱所護身屋崩破壞時。永離所作生重怖畏。故說死苦。復次火燒熱故。若人曾經作惡不樂行善。將命終時破戒因故。見未來生惡道相現。起大憂悔身心焦惱。如死法經說。故名死苦。復次劇胎苦故。是人在胎中時恆受重苦。或母飲食相違威儀疲極。他所逼苦。雖受大苦而不失命。若死苦來頓奪前苦命根即絕。出胎亦爾。雖受大苦亦不失命。死苦若來奪此生苦命根即滅。復次在少壯位。受用六塵不知厭足。與所愛親共住未久。由少壯無病性力自在財物勝故。恆起醉慢。是時若死其苦無比。若人過少壯位。財寶巨富穀帛資生。皆悉具足。或被王重罰。或遭困病。作是思惟。我必應死。其心已決。眼滿熱淚咽喉噤塞。觀愛親屬目不暫眴。死王將去何苦劇此。是死至者如大山來。行四方便亦不能制。如大力怨不可摧伏。食噉一切如馬口。火燒曝一切如劫末日。一切眾生所不能度。如海水動不能過岸。如金剛霹靂碎五陰山。如大勐風拔倒身樹。如伽樓羅吞噉陰龍。如飲味鬼伺人過失。如大怨賊恆奪命寶。如重罪人心無安樂。如惡國王重罰難謝。如春等時必定當有。以是義故說死名苦。放逸死破戒死生緣死。此三何異者。答慧命斷故。名放逸人死。戒清淨命破壞失故。名破戒人死。壽命根斷故。名生緣死。復次退惰正法名放逸死。失比丘性名破戒死。退聚同分名生緣死。又有覺無覺死。有悔無悔死。有放逸無放逸死。有著無著死。有調伏不調伏死少分調伏死。其相云何。答行善凡夫聖及菩薩。正起憶念捨壽命根名有覺死。異此名無覺死。破戒人死名有悔死。持戒人死名無悔死。由五醉故。不恭敬行法律學處名放逸死。異此名不放逸死。於父母妻子等起愛著心而捨壽命。名有著死。異此名無著死。阿羅漢等在六恆住調伏六根。捨壽命根名調伏死。行惡凡夫散漫心死名不調伏死。有學聖人捨壽命根名少分調伏死。五陰念念自滅他害等死云何得成。答諸陰實念念滅。相續恆流。依相續故。他害等死得成。如約相續故說燈滅。復次諸根無事能故。譬如破瓶。復次壽命根壞故。有人說言。壽命根非剎那剎那滅。何以故。若念念滅壽命亦無。時死非時死他害死等皆不得成。三種病亦不得成。是故命根非念念滅。云何為怨憎會者。答怨憎親愛不定故。若塵是所憎怨是其聚會。亦是所憎。如人於豬食。外曰。若爾苦諦不成立。以不定故。答不為怨親塵不定故。怨憎會所生苦不定。如境界不定。生善則定。惡亦如是。怨憎會苦亦復如是。復次宿世惡業相似果聚集。名怨憎會立名為苦。復次怨憎會苦者。約苦受及資糧說。何以故。一切眾生愛樂憎苦故。是受會名怨憎會。復次惡友共聚。多過失故名怨憎會苦。如偈所說。

 與惡友共聚  非聚多過失
 是功德最大  離則無憂悔
 善友共聚價  我思難判決
 分離時是苦  是共聚等價

復次修淨戒人。觀細失怖畏。犯受惡戒事是其怨憎。生悔熱故。惡覺觀起。是修行人。憎怨能枯滅善法故。煩惱燒燃是聖人怨。能逆心靜故。此中說惡業法煩惱果相應是名怨憎會。云何怨憎會相。云何怨憎會事。云何怨憎會緣者。答非所愛聚為相。心憂為事。業煩惱為緣。云何怨憎會苦者。答逼惱為體故。如惡隣裡。為苦因故。如獸見狼。逼身心故。如毒刺在體。瞋恚緣故。如見本怨。無安因故。如無憂王傳。復次與種種重苦品類相應。能害自身故。如阿難宿傳。非愛相應多生求欲。求欲因緣生種種苦。如偈言。愛苦人求。復次由惡友故生大驚怖。如鹿見獵師。如人坐臥天衣所覆寶床。燒赤鐵針以刺其身。身心戰動生大困苦。是故名為怨憎會苦。若怨憎類有聚會者。永不相離。此義應至者。答一時境界性用相續。共相連知諸法恆相聚會。怨憎聚會異此義故。難不得成。復次苦受是名怨憎。此受不離於心。如是義者順難。答如經中說。如攝有多種會義亦然。如持散偈言。

 一分具分心  道用類相應
 類處及自性  經說名法攝

如攝有多種會亦如是。謂一境不相離。相對相著等。是故此難違順皆得。云何為親愛離者。答是親愛塵或名眾生或。非眾生。與其別離名親愛離。復次少壯無病壽命家色形富貴自在親友相離。亦名愛別離。復次善業果報六入觸攝。是退失名愛別離。如退天道。復次樂受破壞名愛別離。何以故。此樂受是愛著處。由此愛著於色等境亦生愛著。是樂受伴。謂想行識等亦所愛著。若論實義唯樂受壞名愛別離。云何親愛離相。云何親愛離事。云何親愛離緣者。答離愛類為相。心憂悲為事。遭敗為緣。云何親愛離苦者。答因愛別離。是諸眾生憂悲內然。猶如空樹野火燒腹。如經說。若天退墮愛別離苦劇於地獄。如目連宿傳。復次若眾生疑聞見憶念親愛別離憂悲苦生。是故名愛別離苦。復次父母妻子所愛眷屬別離因故。如併失財懊悔失心。如著鬼狂漫語啼哭悶絕戰掉。如臨死人。如失王位重苦所逼。如無識無知癡亂默然。如船舶破沒憂悲海。故名愛別離苦。老等聚會即怨憎會。少壯等離即親愛離。更說怨會愛離。云何非重說者。答老等聚會少壯等離。如此二苦羅漢亦有。唯無憎會。如偈。

 若一切永無  怨憎及親愛
 無憂無染心  是人得涅槃

以此義故不名重說。復次由老病等無分別苦。與羅漢共。如前偈說。惡老汝可患等。怨憎會苦及愛別離因分別起。皆屬心苦。未離欲人則有此苦。復由老病等名依內苦。怨會愛離名依外苦。故非重說。何所求不得者。答遠離苦與苦不會。則得歡樂與不相離。求此不得名求不得苦。復次與生中老病死等諸苦。求不相會而不能得。是生定法故。故名求不得苦。復次求與怨憎不會親愛不離。既不能得故。名求不得苦。外曰。此苦在前。二苦已顯現。何用重說。答非所愛共聚名怨憎會。是所愛分離名愛別離。今求怨不會求親不離。翻前二種立此為苦故非重說。復次已得未捨。與所憎塵共聚。名怨憎會。已得未捨。與所愛塵不得共聚。名愛別離。未得未捨。是所。愛塵求不能得。名求不得苦。由三世安立故非重說。云何求不得相。云何求不得事。云何求不得緣者。答求不得者。違逆意欲為相。以憂渴為事。現無功用宿不作善為緣。云何求不得苦者。猶如如意瓶等破故。失求王位等願。復次苦因緣故。是所求欲五塵。由不能得慾火所然。如述波伽等燒然成灰。故名求不得苦。復次三時中能生苦故。是所求利我應不得。今不得已不得。由此生憂悲等苦故。名求不得苦。命塵即苦至得亦苦。求之不得云何為苦者。答以不定故。得者未必皆苦。何以故。若得信根不名為苦。復次是厭憂依止故。求不得者。能生求者厭惡憂惱心得五塵利。則不如是是樂想故。復次如少壯身老為後故。說名為苦。如是得五塵利敗為後。說名為苦。如取陰為苦依止說名為苦。得五塵利說名為苦。義亦如是。以何因緣求之不得者。答因緣不具故。譬如種子若無有緣芽不得生。由宿世慳悋嫉妬邪見瞋故壞大家因。今求不得。如欝多羅比丘等宿傳。因惡法故離苦受樂求不能得。譬如阿鼻地獄眾生。求不得者。略說三因。一無宿世善。二自無功用。三他不愛敬。云何略說五陰為苦。答為攝初中後苦故。生為初苦。死為後苦。老等憂悲等名為中苦。復次為攝有間苦故。有間苦者。如老病死等。無間苦者。恆隨一切有分。復次為攝各各自相無邊眾苦故。故說五取陰名通相苦。何以故。諸苦別類無邊故。假使如來於無量劫廣說苦相亦不能盡。復次生等諸苦如火。五取陰如薪。如燒然經說。復次五取陰為生等諸苦田地。何以故。取陰生苦名生取陰。變異苦名老取陰。逼惱苦名病取陰。破壞苦名死取陰。非愛聚苦名怨憎會取陰。親離散苦名愛別離取陰。所須不遂名求不得。略義云何。答有三種。一多二異三一處。謂三世分散種類不同。攝在一處。故名為略。復次略有二種。一義略。以一義攝多義。譬如真寶。二名句偈略。能攝略義。如真寶器。如是苦有多義多名。但以一義一名攝之。皆盡說名為略。問諸陰何相。陰義云何。諸陰同一行相。云何不立一陰。陰及取陰二種云何。答如是等問。五陰論思擇品中已廣分別。問云何說取陰名苦。不直名陰苦。答欲分別諦有四相故。說取陰為苦。若直說陰是苦。則二諦不成。何以故。明陰戒定等五陰皆成苦諦故。問取陰何義。答愛慾是取義此陰能生取。為取所生與取相應。取所隨逐能有取故。故名取陰。問隨觀一苦則通達苦諦。何用廣分別諸苦相耶。答行人須廣觀眾苦生厭離心。生厭心已能觀通苦得入正觀為此用故應須廣說。復次為分別生老等苦生思擇智。得此智已觀苦一義。決無分別智。因此得生此智。以平等為境不勞功用。自然而流無有覺觀。名第八智。依法境生。如寶象譬。問如經中說名為樂是樂依止。云何而說取陰為苦。答如偈言。

 執對治樂故  顛倒欲故樂
 經說為苦故  正見故無樂

此義如五陰論廣說。於輕品苦中及苦對治中。起於樂想實唯是苦。問此經中云何說略餘經廣辯色為苦。答為多聞慧人。是故略說取陰為苦。若無聞慧則為廣說色取等為苦。如是為見光未見光人故廣略說。問云何說取陰為苦。答苦盛逼故。如人處七寶樓。種種嚴飾可愛五塵。能悅其心生大歡樂。小針所刺即生苦受。忘失前樂如醎酸味。復次苦最多故。謂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憂悲苦惱覓守失苦逼害苦等。取陰中最多樂少。虛妄如壞井水。問略說八苦其義云何。答眾苦依止故生名苦。能令變壞故老名苦。能逼困身故病名苦。能滅諸根故死名苦。非愛共聚故怨憎會名苦。可愛相遠故愛別名苦。悕望不遂故求不得名苦。是眾苦相故取陰名苦。譬如射堋。復次有者。是真實苦有即是生。生是何法。謂名及色。色為老病死所害。名為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所害。取陰為眾苦所害。復次老病死名為身苦。以無分別故。愛別離等三名為心苦。由分別起故。生及取陰是身心二苦。復次由生說行苦。由死說壞苦。所餘五句說名苦苦。此三苦以取陰為因。復次取陰有起名生。六道出現故。身變熟名老。以萎悴故。身界不平等及增長名病。令相違故。命終陰壞名死。離本道故。非愛受因共聚怨憎會乖意相應故。愛受因相遠名愛別離。與愛不共故。所欲不遂名求不得。如願不成故。為一切苦種本田故。取陰名苦。諸苦自生無功用故。婆藪跋摩法師分別苦諦品究竟。

思量集諦品第四

說苦諦已。云何次第說於集諦。集者何義。云何自問及答。是渴愛何者。渴愛何相。何事何緣。是渴愛是言勝義。云何渴愛即集。此言自足。說渴愛已。何用復說能感後有。能感後有其義云何。能感後有決定憙欲相。隨處處愛著。云何作多種說憙欲。何義隨義。云何處處愛著重言。云何有諸別惑能作集相。云何但說渴愛為集。何因獨說渴愛為集。不說諸業。若貪愛等。亦是業煩惱集。云何說但苦集耶。無明緣觀味緣三受緣等愛。其異云何。已說四大觸名色各為諸陰因。復說渴愛為因。此二說云何不相違。渴愛無明我慢業食皆為苦因。此等異相云何。憙欲欲欲等其義云何。藤林等是貪別名。其義云何。

汝問說苦諦已。云何次第說集者。答已決心信果。未識信因。令識信因故。次說集為顯苦諦隨屬因緣。復次為受化者迷十二緣生故。說苦諦依因緣生。復次苦諦猶如機關。隨屬因緣故。自性羸弱及無我相。復次世間貪愛堅鎖之所繫縛。不能出離生死牢獄故。顯所縛能縛。復次有諸眾生作如是計。此苦諦者。無有始終。難可除滅。由此執故不修正勤。是故佛說。苦雖無始。由因緣生故可除滅。譬如種子。故應修正勤。汝問集何義者。答平等聚生是名為集。離此三義則不成因。復次令起有本泉源能成能現。遮因緣是名集義。汝問。云何自問及答者。有諸弟子不解怯畏定心。護此三事故。佛自答者。為破難邪因顯立正因。有諸異執。謂梵王自在及天人。時性四大空隣虛等。以為正因。為破邪執欲顯正因故。佛自答。復次於十二緣生等諸經。已說多種集。有諸弟子未知此經定以何法為苦集故。佛自答。為欲令得決定智力。復次為覆智受化不通達略教中義。為令開覺故佛自答。復次為勝智受化覺觀多故。不執持令智堅固故佛自答。復次為了智受化令得決定智力故佛自答。復次為分別智弟子令得了別。猶如燃燈。故佛自答。汝問是渴愛何者。渴愛何相何事何緣者。答是諸眾生恆觀有為法功德。依有用資糧心無厭足。故名渴愛。如飲醎水。如人盛夏晝日光照熱渴所逼。週遍覓水來飲醎海。醎海有竭此渴無盡。如是世間凡夫。常為生死資糧愛慾焦然其心。邪妄分別令生熱渴。一向專求五欲快樂。眼耳身識及心憶持所受用物。已得未得永無厭足。故說此法名為渴愛。復次不知厭足名為渴愛。如火草薪果蘇蠟等。是所燒燃。於取類中無有厭足。世間凡夫貪愛然心。於人天中上妙五塵。念念受用不知厭足。如項生王。復次渴愛類見性別異故。各為二種。類異者。於取陰中起我執我愛。是名緣內類貪。於非取類中起我所執。是資糧愛名緣外類貪。見異者。依因有見願有勝生。是名有愛依。無有見願樂我斷名無有愛。性異者。貪愛倒起覆藏為事。猶如雲網。故名上心。貪愛隨眠隨逐為事。猶如躡毒。名離心愛。復次渴愛因依緣業別異故。各為三種。因異者。願樂未曾得塵。是愛名求覓苦因。於已得塵心生貪著。是愛名守護苦因。於已失塵心生懊惱。此愛名憂悲內熱苦因。依異者。謂眾生處所受具。眾生者。樂得未來陰。求欲生故名依眾生。愛處所者。樂三有道常求此處。名依處所愛。樂好聲觸色味香等塵境界。求欲受用。名依受具愛。緣異者。謂貪愛能作煩惱業苦緣。及緣此三起。業異者。謂平等不平等相續渴愛。平等愛者。依道理求覓受用。名平等愛。翻此名不平等愛。相續愛者。隨眠貪愛無始相逐名相續愛。復次渴愛取道對治資糧別異故。各為四種。取異者。於欲界中欲憙迷悶渴愛貪著。名為欲取。於我言見戒等中渴愛著亦爾。道對治異者。謂四聖性所對治故。資糧異者。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復次渴愛依三受別異故為五種。於樂受中生二種愛。謂聚集愛及不相離愛。於苦受中亦生二種。謂不聚會愛及相離愛。於捨受中起無明愛。復次渴愛以事異故。離為五種。謂未得求得以願為事。二生願樂已求覓為事。三求覓得已增長為事。四增長已守護為事。五既守護已後時失壞憂悲為事。復次渴愛依五陰故五。依六根故六。依六根各有三受故成十八。復次依結及離結故三十六。如是等是貪愛樹隨眠為根。我愛資糧受為身幹。三界貪愛為其高大。六愛聚為枝。愛行為茂葉。百八愛為花。生等為惡果。如此渴愛為苦集因。為苦生因。名為渴愛。此中應知。渴愛相者。心憙為相。事者無厭足等十一種為事。緣者觀有為功德為緣汝問。是渴愛是言勝義。云何渴愛即集此言自足者。答渴愛多種。若能感後生乃是定集。餘則不取。若不爾者。聞正法等亦應為集。復次是渴愛能感未來。若不能感則非所取。復次是渴愛若與憙欲相隨。則名為集。若不爾者則非所取。復次為欲簡除似集諦法故。言是渴愛。復次是守為顯證量。如現世苦因渴愛生證量所得。當知去苦生不離渴愛。如郁伽長者經說。汝問。說渴愛已何用復說能感後有者。答渴愛者。此言未了故。說能感後有顯定渴愛。若但說渴愛是集。則阿羅漢渴愛水等亦應是集。若有渴愛能為滅渴愛。依止亦應成集。汝問。能感後有其義云何者。答能令識等陰著後有故。何以故。我及我所是所執處。如是渴愛能令識等執著此處。如塵著濕衣種子著濕田。復次能生未來有故。如母生子。復次能為未來生食。故如識食觸。食復次能引能愛。故故說能感後。有又有往昔耆舊諸師釋佛說。渴愛有四因緣。能感後有。一能使相緣。如經言。隨眠貪愛未被拔除。是苦恆生恆續猶如龍池。二能攝諸道故。如經言。比丘若於色等境界。起貪慾愛著。是識隨依色住。受想行亦如是。三能結能續。如經言。能結能縫不捨境故。令未來世三有得生。四能令受生。如經。於此四食處若有愛慾。名色即生。汝問能感後有決定憙欲相。隨處處愛著。云何作多種說者。答此三句皆是渴愛別名。譬如人手名為頞悉多。亦名柯羅。亦名波尼。復次果伴境界別異。是故多說能施。未來果故。說能感後有。憙欲為伴故。說憙欲相隨。取種種境故。說處處愛著。復次有法但感後有。不與喜欲相隨。如隨眠貪愛。有法但與喜欲相隨。不能生有。如不墮界貪。故應具說多名。汝問。喜欲何義者。答喜者於有資糧中心生安樂。說名為喜樂。此中生欲名為喜欲。譬如色慾。復次喜種類欲名為喜欲。譬如寶瓶。復次是樂有染名喜心著名欲。合此二種故名喜欲。譬如名色。復次喜欲更互相生。故名喜欲。如菴羅子等。汝問。相隨義云何者。答共義名隨。此隨眠與上心為伴。能生後有。復次外愛共行故。說內愛與喜相隨。譬如愛取。復次隨者。得地為義。復次分別部說。相隨有四種。一境界相隨。二相應相隨。三間雜相隨。四緣起相隨。境界相。隨者如經說。若人起覺觀。分別與色相隨。相應相隨者。如經言。此心與慈相隨。間雜相隨者。如經言。是人修習信根與慈相隨。復次有經說。染著憎恚相隨思惟相隨。緣起相隨者。如經言。修習正見與無放逸相隨。此論所明喜欲。即是間雜相隨。汝問。處處愛著重言云何者。答於三有中愛著種種諸界。於諸界中愛著種種生處。於諸生處愛著種種眾生聚。於眾生聚中愛著種種諸根。於諸根中愛著種種諸塵。於諸塵中愛著種種諸業。復次心猴行境不定。恆樂取塵隨逐渴愛種種諸有及有資糧。由隨攝捨處處愛著。復次觀著求處行不定故。如偷稻牛。復次棄取餘塵亦不離欲。譬如五囚人母欲說處處愛著。汝問。有諸別惑能作集相云何但說渴愛為集者。答為最勝故。若渴愛王所至之處。一切惑眾皆同聚集。復次由渴愛攝故。若渴愛不令餘惑噉味。餘惑則滅。若諸惑不起。貪愛亦不起。何以故。無分別依故。復次設無餘惑。但有貪愛生死亦起。如手摶濕沙。復次難分別故。由此渴愛亦入善法。但觀口故如內怨家。復次至門不入故。如阿那含至涅槃門。由貪愛故不能得入成上流人。問無明亦勝。何故不立。答不然。無明盲人由渴愛故墮陰坑苦。譬如盲象。求欲後生。故受來報不由無明。譬如生盲入諸門。以是義故。故說渴愛為集。汝問何因獨說渴愛為集不說諸業者。答煩惱勝故。何以故。貪愛等是實生因。業不如此。云何知耶。業雖具在。為貪愛盡故。諸阿羅漢無復後生。前來已說有真似集。貪愛等能為有因故。是實集諦業為引有因故。說為相似集。復次貪等由道所滅。業則不爾。何以故。諸佛等究竟修道已。猶聞有殘業在。復次業不墮界故。不名真集。汝問。若貪愛等亦是業煩惱集。云何說但為苦集者。答有如是義。此中為立四諦故說為苦集。何以故。於聖諦中簡擇真實因故。說渴愛等為苦諦集。復次有及生陰渴愛為集。是渴愛於現世中與生等諸緣。共作煩惱業集。不如渴愛獨為苦集故。但說渴愛為苦諦集。復次定以隨眠渴愛為苦諦集。為顯此義。佛說偈言。

 如樹根未拔  雖斷猶更生
 隨眠愛未除  苦體恆相續

約緣內渴愛。說緣愛起取。約緣外渴愛。說緣取起求覓業。汝問。無明緣觀味緣三受緣等愛其異云何者。答經說無明為愛。緣此愛為煩惱緣起。經說觀味親境起常邪等見。因此起愛。是愛為業緣起。經說由貪愛故得三種受。是愛為受緣起。復次一切煩惱無明為緣。此貪愛緣無明起故。說緣無明愛。一切諸見為諸業緣。緣此諸見起貪愛。此愛名業緣愛。一切諸苦三受為體。緣此起愛名苦緣愛。復次不信了為因。名緣無明愛。觀有為法樂常等味邪智為因。名緣觀味愛。餘類為因名緣愛愛。此愛為緣起。及界有三。由境界有六。汝問。已說四大觸名色名為諸陰因。復說渴愛為因。此二說云何不相違者。答為顯有因故說渴愛有已。為顯等分因故說四大。為顯種種因。故說於觸為觸不一故受有三。為堅信因故說名色。如大緣生經說。阿難。若識不託母胎。是迦羅囉。得結實不。不得世尊。阿難。若無迦羅囉。是識能託胎不。不能世尊。由此二法更互相持故得堅住。復次無始時因名渴愛。一期因。謂四大剎那因。謂觸及名色具二因。謂宿世因及現功用因。復次五陰宿世因。謂渴愛於受生中四大為初因。如迦羅囉為頞浮陀等因。俱起因名觸。先時及俱起因名為色。汝問。渴愛無明我慢業食皆為苦因。此等異相云何。答渴愛為無別異因。業為別異因。食為引持苦因。無明及我慢為一切因。復次渴愛能為有因。業為道因。食為平等因。無明及我慢為更互因。復次渴愛為苦真正因。是苦根本故。所餘因為資糧。集助貪愛故。汝問。喜欲欲等其義云何。答塵已到故心生歡喜。由喜生愛故名喜欲。求未得塵名欲。因此生愛名為欲欲。汝問。藤林等是貪別名。其義云何。答欲塵為境界。能染於心故。說欲染貪著四定及果是名色慾。貪著三摩跋提及果。是名有欲。能障涅槃行。說名為刺。能燒熱心說名慾火。能垢污心說名欲塵。能令心濁說名欲垢。能纏繞心說名欲辮。無思計故說名欲縛。令癡迷故說名欲悶。心沉名欲著。隨有行故說名隨流。常悕望故說名無厭。得無飽足故說名為貪。障出離故說名為蓋。能覆藏故說名煩惱。令不離有故說名為結。不正思惟所觸惱故。說名為錐。能縈朿刺故說名為藤。向上轉增故說名大。欲周普界道叢根塵勝樂等故說名為遍。著種種塵起種種著。說名愛著。於生死資糧未得及得心生歡喜。說名喜欲無厭。積聚欲塵利養名為渴愛。如是方便輪迴送引不離生死。說名欲將。游煩惱水結愛行繩。說名欲網。從上下流入生死海。說名愛河。譬如變異渴病所逼入塵海。由此無有飽足故名渴。如海吞流。如火燒薪等。此惑無滿。說名無休。能結死生前後無間。故名為縫。此渴愛在。能令生死相續不斷。或由自由他能受六道生死故。於餘惑中說名為集。具如大有品中廣說。此品解貪愛有十一種應知。一名。二義。三體。四用。五因。六對治。七淨。八不淨。九生次第。十立難。十一救義。若行人識此起觀。自行教他不迷道理。故說此義。思量集諦品究竟。

四諦論卷第二

四諦論卷第三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滅諦品第五

經說苦滅。云何此言。何所因起。何法為滅。何相何事何緣滅名。何義無餘滅。離滅捨斷棄。此七義何異。云何盡無餘。名為滅諦。不說念念滅等。若渴愛滅名為滅諦。無餘涅槃則非滅諦。渴愛盡者。應名集滅。云何說苦滅。若由渴愛盡故苦滅者。無渴愛人即應無苦。現見有苦。此理云何。十結惑中但說渴愛滅為滅諦。安立四果。云何得成。十二緣生中說滅有十二種。云何但說渴愛盡為滅。持散偈曰。

 何節及前義  七義與念滅
 界他滅羅漢  十結十二滅

汝問。經說苦滅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答由是法生故是法有。是法滅故是法無。譬如燈。復次已說苦諦渴愛為因。今說由渴愛盡故顯苦滅。譬如病緣滅故疾病不起。復次是渴愛流遍滿三有。無始時起欲對治有故。故阿羅漢無渴愛滅。為破外道如此邪執故說苦滅。云何汝問。何法為滅。何相何事何緣者。答滅有多種。一中間滅。二念念滅。三相違滅。四無生滅等。中間滅者。如施戒定三摩跋提能滅三有。由此施等隨得免離所對治法。謂貪瞋等暫時不起。名中間滅。念念滅者。一切有為隨剎那謝。名念念滅。相違滅者。此有為法與相違因其性相乖。相續滅故名相違滅。此三名相似滅。無生滅者。有因滅盡故。五陰應生不復得生。此名真滅。又餘師說。因及有因渴愛後有不生名滅。復次與渴共除煩惱愛業苦不生名滅。復次是真實用經無所有離有離無。是般涅槃名為滅諦。如瞿曇傳說。復次滅有二種。一非擇滅。二擇滅。非擇滅者。有為諸法自性破壞。名非擇滅。如空石墮擇滅者。由智火故惑薪燒。是名擇滅。如因火薪盡。復次滅有三種。一未有滅。二伏離滅。三永離滅。若惑未生未得緣地。名未有滅。若惑已生已得緣地。由世出世道現時不起。名伏離滅。若惑已伏離滅因滅無餘故。未來決不生。是名永離滅。如經言。未生欲欲未來永不復生。亦知此滅。又分別部說。滅有三種。一念念滅。二相違滅。三無餘滅。譬如燈滅。又餘師說。滅有四種。一自性滅。二無生滅。三中間滅。四永離滅。不由因滅名自性滅。如偈言。

 諸行悉無常  生滅是其法
 若有生還滅  此寂滅是樂

又經言。若法有生是法必滅。不由功用。如物輕重自然浮沉。名自性滅。由因無故果不得生。名無生滅。如經言。由無明滅故三行不起。如七流中種芽。因壞果則不生。名無生滅。由定力者名中間滅。如經言。伏離上心惑。名有時心解脫。九種次第滅。如難提柯比丘緣事為證。名中間滅。由八聖道滅。名永離滅。如經言。若人修無常想。能滅一切結及隨眠惑。以明生故無明永滅。名永離滅。猶如覆器及被燃炬。此論正辯永離滅。何相何事何緣者。無所有為滅相。心不燒熱為事。通達實際為緣。大德說寂靜為相。心安止為事。極解脫知見為緣。汝問。滅名何義者。答此滅名尼盧陀。尼者訓無盧。陀訓遮障。渴愛等法能障。此中永無故。名尼盧陀。相違法生起故。渴愛流永不更生。如熟燒壞赤色生故本青色相永不更生。汝問。無餘滅離滅捨斷棄。此七義何異者。答此皆是涅槃別名。此七名依器故說。如涅槃有六十別名。復次上心及隨眠俱盡。如樹拔根名無餘滅。次第滅盡。如斧柯喻故名為滅。昔縛著處由道力故無有縛著。如富貴人不著貧賤。是名為離。勝異昔退如聖人離。惡盡故名為滅。又如前義名尼盧陀。是名為滅。若法與惑相離。譬如捨物。是名為捨現世。是與未來永不相續。譬如內根。是名為斷滅。不更取如覆水器。是名為棄。復次一切渴愛品類淨盡。故名無餘。漸壞名滅。由觀過去不起著心。名為遠離行。斷結盡緣起亦無。故名為滅。解脫煩惱。是名為捨。緣智初惑永滅。是名為斷。先取我執今則置捨。故名為棄。汝問。云何盡無餘名為滅諦。不說念念滅等者。答由無餘滅故未來苦不更生。不由念念滅等故說。無餘名為苦滅。不說念念滅等。若觀無餘滅寂靜等相。能滅諸惑。念念滅等則不如是。復次隨屬道故。勝餘法故。真實善故。不共得故。煩惱不能壞故。不違言故。安心緣故。故說無餘名為苦滅。不說念念滅等。汝問。若渴愛滅名為滅諦。無餘涅槃則非滅諦者。答餘論師說。清淨梵行果故。故煩惱滅名為滅諦。一切假名滅名無餘涅槃。此論所說無餘涅槃界是真滅諦。何以故。為得此滅修淨梵行。如富樓那七車譬經中說。諸阿羅漢惑盡無餘。而老病死寒熱飢渴害縛等苦猶尚未免。是故無餘涅槃界是真滅諦。此真滅諦由因盡故得。故說渴愛盡是真滅諦。優波及多道理足論說。能令至無餘涅槃界故。故貪愛盡得名滅諦。雖然有餘無餘二涅槃界。皆名滅諦。何以故。因滅名為有餘。果滅名為無餘。由因滅故。故有因滅。如燈盡故光盡。是故二滅皆名滅諦。汝問。渴愛盡者應名集滅云何說苦滅者。答苦火以渴愛為薪。若無渴愛苦薪苦火即滅。如薪盡火滅。復次苦諦以愛食得住。由愛食斷故苦諦即盡。故說苦滅。復次耆舊師說。不為離過去及現在苦。於世尊所修淨梵行。何以故。過去自性已滅。與現在決應相離。未來有苦為令不生。於世尊所修淨梵行。是苦不生。由渴愛盡故。約後際苦盡說愛斷苦滅。汝問。若由渴愛盡故苦滅者。無渴愛人則應無苦。現見有苦。此理云何者。答憂悔熱苦寂靜故。如手長者經說。復次永離心病故。如已拔心刺。復次求欲苦斷故。如富足六塵。由渴愛滅故。諸阿羅漢永離心苦故不違理。復次非過去未來現在苦名為苦諦。亦非聖道所破。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有。與現世決定應相離故。但由通達實際故。渴愛滅盡。由離渴愛故。為後際苦不生修八聖道。以是義故說阿羅漢無苦。如渴病譬。汝問。十結惑中但說渴愛滅為滅諦安立四果。云何得成者。答貪愛有四種。須陀洹果道等所破。由此滅故。餘結共起一時俱盡。說名滅諦。是故安立四果於理不失。復次同一相一味故。若說渴愛盡則說一切結盡。如說八聖道即說一切道品。以同相故。共成一事故。復次有諸餘惑。亦能立集諦相。而渴愛正能續未來生。能令後有。以是義故。獨說渴愛名為集諦。如是一切惑盡皆入滅諦相。但有因滅盡。是渴愛滅名為滅諦。汝問。十二緣生中說滅有十二種。云何但說渴愛盡為滅者。答如前問此難自遣。復次如道斷愛盡欲滅涅槃。此五名義。一但更互相顯。是故由說渴愛盡故。即說十二道斷。復次渴愛盡為通滅。十二道等滅名為別滅。問涅槃別名有六十六句。其義云何。答無為等一切句。相貌讚歎。因立對治違反等。應廣解釋。何因如此。是涅槃無生無長無滅。非因緣所作。違反有為。故說無為。(其一)高出三界離於偏低。無與等者。故說無下。(其二)永離諸流諸流不生。非流跡處。故說無流。(其三)非虛妄非顛倒非相違。故說真諦。(其四)不疑諸界毒蛇怖畏。窮三有際捨功用處。度生死海。故說彼岸(其五)。極智所了故說聽細(其六)。如優曇花世間希遇。故說難見。(其七)不老不破故說無壞。(其八)無動本有故說恆在無爭。(其九)對治除法。體不虧故說無失。(其十)過眼境界。無法與等。故說無譬。(其十一)無有貪愛諸見慢執故無戲論。(其十二)惑火滅盡故說寂靜。(十三)過死王界故說甘露。(十四)是極美味寂靜可愛故說極妙。(十五)寂靜無苦故說為止。(十六)真實善法故說為安。(十七)無燒熱渴故說愛盡。(十八)生他嘆訝故說希有。(十九)於生死中未至此德說未曾得。(二十)老等諸橫所不能害。故說無枉。(二十一)內無所少外無惡障。故說無災。(二十二)無後有生苦究竟安樂。故說涅槃。(二十三)異有無相故說難思。(二十四)與離生過失樂相應。故說不生。(二十五)四魔不至故說無跡。(二十六)不由因成故說非作。(二十七)非悲行處故說無憂。(二十八)一得不退故說名住。(二十九)無法能似故說無等。(三十)永離取欲故說無求。(三十一)無前後際故說無邊。(三十二)難可通達故說微細。(三十三)無有可逼故說無損。(三十四)無惑染著故說離欲。(三十五)無諸過失故說名淨。(三十六)結縛皆斷故說解脫。(三十七)離依止故說非住。(三十八)無有二法故說非對。(三十九)無等等故說為等。(四十)諸入沒處故說無害。(四十一)外人不得故說甚深。(四十二)離佛正教不可了知。故說難解。(四十三)觀此功德令到彼岸。故說能度。(四十四)上法之定上故說無上。(四十五)攢搜法海所獲貞實。上人所得。故說為勝。(四十六)萬行所得最上無價。故說聖果。(四十七)離恐怖因故說無畏。(四十八)聖愛堅固故說不捨。(四十九)凡聖等有故說遍滿。(五十)功德難稱故說無量。(五十一)不屬六道故說無數。(五十二)體極貞固故說不破。(五十三)諸法無首故說為尊。(五十四)最淨可稱故說應讚。(五十五)眾聖所棲故說為捨。(五十六)能救眾苦故說歸依。(五十七)戰鬪寂靜故說無爭。(五十八)本有非作故說無假。(五十九)離欲瞋癡故說無垢。(六十)除無明闇故說為燈。(六十一)諸受寂靜故說為樂。(六十二)免色等墜故說無墮(六十三)四流不沒故說為洲。(六十四)散心不證故說不動。(六十五)遣蕩十相說無所有。(六十六)無所依故說名無著。經部問曰。何法名思擇滅。答結離名思擇滅。問結離何法。答是思擇滅。若爾此二互相釋。終不能顯二法體相。是故應別方便說其體相。聖人無分別證智所知。是其體相。如是可說。為善異於餘物。或說名結離。或說思擇滅。諸經師說。一切無為非是物有。何以故。不如色受有。於別物何者唯以無觸名為虛空。如經言。闇中無礙無覆名為虛空。由般若力與現在隨眠惑。體性相違餘後不生。名思擇滅。離此思擇因緣不具餘不得生是名非思擇滅。譬如一期中間橫死殘果不續。異部師說。隨眠煩惱後不得生。是思擇力故名思擇滅。由緣不具後苦不生。是中思擇無力故說非思擇滅。論曰。是義不然。若離思擇此滅不成故。知屬思擇滅。又諸部說。若法已生生後自滅。自性滅故名非思擇滅。若如此執非思擇滅。應是無常。何以故。法未壞時未有滅故。難曰。若爾思擇滅亦應無常。何以故。思擇在先後得滅故。答此滅不以思擇為先。何以故。未生法不生。在思擇後。無此義故。所以者何。未思擇時未生不生法本來已有。是法應生。思擇正起後不得生。由思擇力。此惑昔來未有生障。今斷其生思擇力。外曰。若定以不生為涅槃者。云何通釋國譬經。經云。修數習多行信等五根能滅。過去現在未來苦滅者。名涅槃不生。唯屬未來非現在過去。答有如此經義不如文。何以故。能緣三世苦惑滅故說苦滅。如餘經說。汝等應捨是色愛慾。由愛慾滅。汝等色陰則滅離。乃至識陰亦爾。以此義故滅三世苦。其義應爾。外曰。若說苦滅。其義可然。又國譬經云。修習五根能滅過去現在未來世惑。云何不違此經。答如前解釋。又有別解。過去惑者宿世所攝。現世惑者今生所攝。此二世惑。於相續中已成種子。能生未來惑芽。由此種子滅故。故說三世惑滅。如果報盡說業因盡。是未來苦及惑。由種子無故永不更生。是故經中說。三世惑滅。若不如此過去現在有何所滅。何以故。於已滅法及向滅法功用何施。外曰。上勝經說。一切有為無為法中。是離欲法因是不有。云何不有勝餘不有。答我不說無為定是不有。如我前說。如是故有。如世人言。聲有先無聲有後無。不由此有言使無物成有當知無為其義亦爾。雖同是無而有。無可讚勝於餘。無如一切災橫畢竟不生。此無為勝最可讚嘆。為受化者起願求心。故佛讚歎。外曰。若無為唯是無法。是滅則成聖諦。何以故。無所有故。答若爾。諦是何義。外曰。無顛倒是諦義。答是二法聖人觀皆無顛倒苦。如相苦相無如無相。以是義故何乖聖諦。外曰。云何無物為第三諦。答立為聖諦。已如前說。依第二後次說故為第三。外曰。若無為唯是無法智緣。虛空及與涅槃則無境界。答我不說一切智以有法為境。若緣有為非去來世。則有物為境。若緣餘法則無法為境。外曰。若汝許無為有物何所有。答若我許無為有物何所有。外曰。若汝許者我義被守。答諸天應守。若許可守汝許不實。何以故。是無為法不如色受其性可證。不如眼等其事可見。是物是滅。云何可別是無為與有為事不相關。何以故。互非因果故。但違反渴愛是其道理。如說是惑本無名曰無為。外曰。若立無為是有。由此惑至得斷故。可說此滅是此惑滅。若說無為是無法者。此無為何因能決至得。經言。是比丘已至得現法涅槃。若涅槃是無何可至得。答由對治起得相續。與惑後生畢竟相違。故說至得現法涅槃。又諸阿含說。唯以無法是名涅槃。經言。是苦滅無餘捨窮盡。及離欲苦不來續不生。是靜是妙。何者捨。一切取並渴愛盡及般涅槃。外曰。何故不許於中餘物不生。說此不生名為涅槃。答我見此執無有勝能。汝謂於中餘物不生者。為是有故餘物不生。為由得故餘物不生。若是有故餘物不生。涅槃恆有三有。應永不生。若由得故餘物不生。諸阿羅漢得證此時。陰即應滅。若如汝執有此過失。故知但無所有名為涅槃。如偈說。譬是正道理。偈言。譬如燈光滅。心解脫亦爾。如燈光滅非是有物。佛心解脫。亦復如是。

分別滅諦品竟。

四諦論卷第三

四諦論卷第四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道諦品第六

經說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若道能滅渴愛。則不應說行至苦盡。若不爾者。是言相違。若俱滅集苦。云何經中不具足說。若道能盡苦。修道辦人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應言行至苦盡。若有為法於無為中無有行至。云何說言行至苦盡正行義。言正行者八聖道是。決言何用聖名何義。云何但說道名為聖。不說餘助道若道異分應說其相。若言道唯是分。則具分與分無有差別。道名何義。云何此經說於具分。餘經不具。若道是有為。云何佛說。本昔已有。若是無為。云何說言有為。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得。譬如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說由此一道。若諸聖人同得一道。云何智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解脫平等。若道非心。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心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法云何一心並有。若道至除惑。則相違法一心並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云何不除。若分俱起則有多作意。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云何止立八分不增不減。云何不取欲等餘法。云何一法作三種說。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云何說正見為初。云何說先行正見有何義。見者既無孰為能見正見。與十善正見兩異云何。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多境。若不爾者非念念滅。若正見已了諸諦。餘分何用。正覺何義。云何三法成一。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覺不具道分有闕。此義應救。正言何義。若有語言道修無定。何以故。佛說定以聲為刺。若無不成道分。正業何義。一切分皆是正業。云何說一名為正業。若離名正業。離則非作。云何成業。離撾打等。云何不說名為道分。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兩異云何。正命何義。正命若身口業攝。云何別立。何者正精進。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若但滅惡是善則無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善。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則助道修不具何者正念。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諸有為法剎那不住云何成念。何以故。他見他憶無此義故。若一切諸法皆是念處。念根即是念處則義不相應若念。猶自不能守一法者。云何經說有念一守。云何有時能憶有時不憶。何者三摩提。何相何用何緣何義。正定若是定。須陀洹人應無慾瞋。若不爾者則違道理。

汝問。經說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答此問不為開智人說。何以故。由聞其名已了義故。從大悲所起辯涅槃道顯隱覆義。欲廣說言燈。為分別智弟子故佛自問。何以故。由先問後解多有利益。廣辯緣起已如前說。復次受化弟子問諸外道聞種種道。未能決了是道邪正。為除疑倒無明等心故。佛自問自答。何者為道。是八聖道。如疑路人導之善道。汝問。若道能滅渴愛。則不應說行至苦盡。若不爾者是言相違者。答聖人從初發心是修行用欲除滅苦。為此起道故。說行至苦盡。是苦盡由因滅得成。是故除因。譬如師子。復次諸佛觀一切眾生墮於苦難。發心修道。為除他苦。是修行用如國譬經說。又餘經說。苦盡是出家修梵行用。如七車譬經。又如來出世為三事故。令他苦盡。是最第一故。言行至苦盡。復次一切有為無常故苦。離有為法故說苦盡。如筏喻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復次由八聖道能除取陰。是故通說二滅言不相違。汝問。若俱滅集苦。云何經中不具足說者。答是渴愛滅由苦盡得顯。復次因盡非是正用。以苦盡為正。復次聖道能滅有為及與取陰。故說苦盡通渴愛滅。汝問。若道能盡苦修道辦人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應言行至苦盡者。答依因緣盡故說苦盡。如說火盡名為灰燼。亦如根滅說為樹滅。復次聖道能滅邪分別苦。而不除宿業報苦及界地及苦。譬如氣噓旃陀羅及優波斯那等。復次聖道於有餘涅槃能滅心苦。於無餘涅槃能滅身苦。復次聖道能滅後有陰苦。但宿行所作隨逐未滅。如輪及箭。汝問。若有為法於無為中無有行至。云何說言行至苦盡者。答涅槃無行道亦無行。雖俱不由歸向涅槃令得涅槃故。說行至苦盡。譬如國路。復次是方便言。如說諸流行沒水渧行盡。流及水渧於盡中無行。而世說有行。行至苦盡亦復如是。汝問。正行何義。答由此了知實義故說正行。又以進趣為行。如說行一切處道。又能往安隱處故。說為正行。復次正是不背義。行是歸向義。由此不背歸向涅槃故名正行。汝問。正行者是八聖道。是決言何用者。答為反餘道。為成立一切處行道。為顯不往餘處。復次能窮一切道苦。能遮一切煩惱業報燒熱。能除自他惡罵重罰惡道死等怖畏。能除積骨如毘富羅山。能乾乳血淚。以此功用故說決言。汝問。聖名何義者。答由體無流一味解脫眾生。依此相續得名聖人。譬如善法。如經中說。是聖正見。復次聖人所行故名為聖。譬如王路。復次聖人所說。故名為聖。譬如師路。復次聖眾所事。故名為聖。譬如牛路。復次令至極聖。故名為聖。譬如國路。如經說。聖正解脫。汝問。云何但道名為聖。不說餘助道者。答同一相故。皆名為聖。譬如火性。復次同一解脫味故。譬如海水同一醎味。復次八道最為上首。能攝餘助道。如像跡譬經說。汝問。若道異分應說其相。若言道唯是分。則具分與分無有差別者。答是具分與分差別之相。亦可見可說。譬如五分三昧。亦如五分比丘住五分處。道亦如是。與分有異。是分平等說名為道。何以故。是八種分若至平等位能除煩惱。若沉若起則不除惑。猶如調絃。復次是分圓滿說名為道。能辦事故。譬之如車。雖然若真實義分中說具分。譬如五分音樂及五分定。道亦如是。唯分為道今論所說。唯分是道六義證成。一說道。經言五根是道行至涅槃。此五根即是道分。故知唯分為道。二為經言。三身攝道。三身唯分。三由滅。經言。正見行於滅離道無滅。四由除。經言。若修習正見。能除欲等。若離於道則不能除。五由出離。經言。正見等諸分能出離此。若非道不能出離。六由清淨道。經言。般若是道。為得清淨。般若即正見。故知分是道。汝問。道名何義。答道以求覓為義。何以故。由此能得真實義故。亦以行為義故。亦以行為義者。如世間言。此道行向舍衛國等。道亦如是。歸向涅槃。復次真實義門方便行生理。如此等皆是道義。汝問。云何此經說於具分。餘經不具者。答法藏論說。假名有二種。一自在假名。二依他假名。說自體諸分名。是自在假名。如正見等道分。依他假者。如念等門及餘助道分。何以故。此道品修非是散修。復次為勝逼故。念處等中隨一法勝逼故。念處等中隨一法勝餘同一名。譬如醎酸等味。有諸餘味隨勝得名。又如諸界隨一勝故。餘隨得名。復次於欲界中說道具分。色無色界或五或四。為滅自體。四對治故。餘或增減。隨界地故。以此義故有具不具。汝問。若道是有為。云何佛說是古昔道。若是無為。云何復說是有為法者。答由此古言道是有為。何以故。有為之法有新有故。譬如穀等。若是無為不應此言。譬如虛空及以涅槃。如說身是昔業而非無為。如說聖種及法諸師。是故由此古言道非無為。今論所辯道是有為。何以知之。由廣分別故。如諦相應經及答達磨塵那。問由有為相故。如經言。依正思惟若道未生得生。已生得增長。有生長故知是有為。由捨除故。又如經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滅是無為則不可捨。緣內起故。如經言。是道依內起此歸依難得。若是無為不依內起。由業名故。如經言。是道非黑白業能滅諸業。若是業者非無為法。由有食故。如經言。七菩提分以食為因。若無為者不須食因。以此義故道是有為。汝問。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得。譬如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說由此一道者。答多道非一。何以故。果不同故。由道異故。故果有異。如路異故行異。復次體異故道異。謂見道修道等。亦如四苦樂遲速。復次根異故道異。謂九學九無學辟支佛佛。由根差別。是故有異。依種性故說由一道。如世說一穀。如經言。三世諸佛若觀若說是此四諦。而苦等三諦體實不常。由一道言亦復如是。汝問。若諸聖人同得一道。云何智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解脫平等者。答觀一切一切種境界得成正覺。是故佛道不同二乘。如經言。若人當知一切一切種境界。當知是人名為世尊。通達平等道故。唯滅本惑三乘人等。如經言。解脫五陰與解脫無異。如多種火各燒然薪灰燼無異。由火不同熱觸光明威德有異。如是智慧差別。所滅惑除解脫是同故。佛定智威德及恩。由道差別難可思量。如大輪經說。汝問。若道非心法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心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法。云何一心並有者。答心是生死分是世間法。道是出世法。兩不相應。如法非法故。說道非心法。依境名心。求能名道。兩若一體則自性自知。為免此失故。說道非心法。譬如壽命及無想無心等定。雖非心法而壁等中無道。亦如是。道雖有心非心處位。達皆有故無不具修。復次修有三種。謂守習研故無不具然。道亦可說是心法。何以故。與正思惟同生滅故。譬如一心。如經言。以心作增上故得一心。是名心定。即是道分。同一出離。同成一事。故共一心而不相違。汝問。若道至除惑。則相違法一心並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云何不除者。答道不至惑而能除惑。如道不至破戒能除自破戒不除他破戒。除惑亦爾。於自他相續雖俱不至。但除自惑不能除他惑。分別部說。非至非不至此時除惑。以不生為滅故。譬如治病。苦受已至醫不能治。何以故。不可轉苦為樂故。苦受未至醫亦不治。何以故。無所有故。若爾為何所治。但作違緣。令未生苦永不得起。道能除惑亦復如是。汝問。若分俱起則有多作意。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者。答由成一事故得俱起。非緣別境故。無多意相雜俱起。由功能故差別可見。譬如欲等。汝問。云何止立八分不增不減者。答此問不窮。是故置答。復次對治八邪分故說八分。

復次為攝三身。復次為對治三刺三結三火三毒故說八分。復次藏論中說。能成八功德心故說八分。由得正見故心清淨。由得正覺故心鮮潔。由得正言故心平但。由得正業故心無悔。由得正命故心軟滑。由得正精進故心隨教。由得正念故心安住。由得正定故心不動。汝問。云何不取欲等餘法者。答但取勝法。或取強用。或取能任重擔。或俱攝盡正言正業正命。是須陀洹分信為三攝故。須陀洹具四智信。欲即是信。

復次此信亦正見攝。須陀洹人得智信故。喜猗捨正定所攝。是故八分攝諸分盡。汝問。云何一法作三種說。或說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者。答由三勝事故。譬如日能破闇名光。能分別晝夜名日。能分別剎那等故名時。本聖道亦爾。能離二邊故名中道。能除黑白二業名滅福惡。拔除身心苦故。故說行至苦盡。或除三世道故說行至苦盡。汝問。云何說正見為初者。答為上首故譬於王。如經言。一切有為法中般若最勝。

復次能作勝功德故。若智慧勝諸德皆勝。如舍利弗由正見故不觀他面。如首羅長者由正見故其心難動。如阿輸柯王由此正見他不能引。如質多羅長者能拔除災橫本故。如經言。由明起故無明滅盡。是故正見為初。汝問。云何說先行者。答由得正見餘分。得出世得無流得不共。或說由正見力餘分得解脫道名。如經言。比丘是正見人。身口意業為得可愛勝美果故。如經廣說。故以正見為先行。汝問。正見有何義者。答謂不倒證照為見。自所依止真實種類無倒證照。

復次真如名正觀名為見。如實觀聖諦故名正見。

復次正者可讚嘆義。見者光明義。可讚光明故名正見。如經言。諸光明中此光最勝所謂正見。

復次勝德境智行。是名正見。何以故。是正定位說名正見。如種子譬經說。復次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為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如佛為大迦旃延說。

又藏論說。對治無智疑智倒智。能度苦等。真實此智名為正見。汝問。見者既無孰為能見者。答眾緣聚集共成此見。無別一物為其見者譬如花果。又如偈說。

 有見無能見  何法為見者
 從緣和合生  見色言是虛
 是法集時見  合散無能見
 但因緣所作  如戾人無者

法從緣生。不可說屬一。如佛為破求那說。我不說識為能識。何以故。此名具分假名所作故。汝問。正見與十善正見兩異云何者。答俗智在十善。真智在八正。能感後生。以苦為果。觀業為境。如此正見在十善法。能滅三有。涅槃為果。緣諦為境。如此正見在八聖道。汝問。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多境。若不爾者非念念滅者。答一時能成四事。故說一時。不為境異故。理足論說。修觀行人以聖智慧。通達毛孔能斷諸惑。

又餘經說若通觀三受。諸事已辦。無更所作。由通相法諦無我相。是故一時通觀四諦。如次第觀中緣無常苦無我一時通苦諦。汝問。若正見已了諸諦餘分何用者。答一切諸分能滅自對治。各各有用如吐下方。

復次一切諸分。於自事中各為上首共成一事。譬如車分及車車分。各有自事共成運載。道分及道亦復如是。汝問。正覺何義者。答未曾有計今日如生。是名正覺。

復次是平等法由想行緣起故。

復次體相境界果共相扶合。故名正覺。

復次如見隨擇不捨名為正覺。如牛呞食。汝問。云何三法成一者。答同一相故如餘道分。

復次善聽計平等故。譬如定分。

復次緣涅槃為境。如無相定故三成一。汝問。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覺不具道分有闕。此義應救者。答若依二定修八正道。但無初定覺觀分。非無道分中覺。譬如初定及三摩提無有覺觀。

復次由事成故說有正覺。不由體在故。如有學五根。

復次能拔除對治故說有正覺。譬如正言。汝問。正言何義者。答永受誓不破名為正言。如瞿師羅傳。

復次是言清淨。由除願取垢滅故。

復次法然所得永善行。是名正言。正言戒有二種。

一不令知。如經言。是人離妄語等。二令知。如經言。是人時語實語等。汝問。若有語言道修無定。何以故。如佛說定以聲為刺。若無不成道分者。答道分故非刺。譬如正覺喜覺分等。

復次聲刺不定。如見女人。經言。數見女人為修梵行刺。然非阿羅漢刺。已除刺故。

又經言。大象說在定行立等亦靜。若觀行人正思說法。心則有定。不由有言故無定。經部師說。但離四言即是正言。如世間說。已離如正作。如說。此馬快行此人善續。汝問。正業何義者。答經說。離身惡業名為正業。

又經說。是身業不析不流不頒。自在無取能生寂靜。是名正業。

復次由觀過失遠離殺生。不作不行遮止不樂。是名正業。汝問。一切分皆是正業。云何說一名為正業者。

答若離此名別名不顯。如法界法入等。非眼識等所緣故。不令他知。說名正業。一切諸業所依止故。譬如業基。汝問。若說離作名為正業。離則非作云何成業者。答不作故起惡業作守護善。應知是業。如經言。我說作我說不作。

復次能除黑白二業故說不作。能作對治業故說名作。

復次正業亦名正業除。由此名故作不作義。此名得成。譬如由眼說見由眼亦說不見。若不作云何知有此業。答有多因緣此業可知。由經言。色有三種。一有見有礙。二無見有礙。三無見無礙。又說有無流色。又說由七福德利故。又說由教他亦有十業道。又說比丘有法非十一入攝。謂無見無礙不說無色。

復次若無此業。八分聖道則不具足。何以故。正入觀時不行三業故。難曰。是義不然。何以故。在方便中已修三業故。如經言。是人如是見如是知是正見。得修圓滿及正覺精進正念正定。先時正言正業正命先已清淨。答依世間離欲道戒故說此言。

復次波羅提木叉戒亦不應有。何以故。當受時有。後在異心不應說名比丘比丘尼。

又經說。此業名為堤塘。能遮破戒故。若無不能止惡。經部師說。此證殊多。甚為希有義不如此。何以故。汝言。由說三色故。知有無作者。是義不然。諸觀行師目連阿尼樓馱等說。有定境色由定力得。此色非眼根境界故說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礙。若汝言。若爾云何名色者。此與無作等故。還難汝義。汝言。由說無流色知有無作者。是義不然。此色亦是定力生。由定無流故色亦無流。

又諸師解。阿羅漢色亦是無流。非流依止故。難曰。此義不然。如經言。何者有流法。謂一切眼一切色等。此色非流對治故說有流。若爾此色或有流或無流。答若爾何有。難曰。相相雜故。答如有流相無流相。不知有何相雜。復次若色入一向有流。云何經中偏簡擇說不通途說。經曰。有流色者。謂有取心堅覆藏所依故。名有流色。汝言。由七福德利故知有無作者。此義不然。經部師說。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施主雖在異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續次第轉勝。由此勝故能生未來隨多少報。依此相續說施主功德生長。若汝言。由他相續勝負及隨用故。若在異心是相續轉勝。云何得成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與無作等故汝執無作。由他相續勝負。及隨用因他相續。云何得成。問不增長福德種類中無教云何恆生。答由數習緣戒定作意故。乃至眼中增長隨逐。問若爾郁伽長者經其義云何。經言。若比丘持戒行善。受用施主衣食等。已修無量心定。身證此定入林中住。由此受用施主福德善樂增流無量。應當信知。此中有何作意。故知相續轉勝是正道理。汝言。若無作無教如他作業業道。云何得成者。經部師亦作此說。由此教故。他或離或受殺害等苦故。能教者於微細相續善惡增勝。由此轉勝能生未來隨多少報。若人自作隨事成時相續轉勝。名為業道。是義應知。果假因名故。是身口事果。假身口名義亦如是。如意身口無教。有大德說。依眾生取陰。由三時作意。得殺生罪。謂當為我殺正殺殺已。此解亦不然。雖有三意業道未必得成。何以故。未斷母等命根。起三意人無逆罪故。若人自害他命。由此三意得罪可然。難曰。等不可見。何故憎嫉誹謗無教而信受相續轉勝。答無此憎嫉。但由心運身業道事成。若謂行者有別法異心。我所不喜。由心加行是事得成。此事成故相續轉勝。是義可喜。何以故。由心相續果得成故。汝言。法入佛不說無色知有無教者。此義已答。如定境界色。汝言。若無此業八道不成故知有無教者。此義應辯。朋友汝應為說。入諦觀人正言正業正命。云何得有。此人在觀為有言說作業。求覓四事故有此三。為當不爾。答不然。何者正在觀時。得此三種無教。由此得故。若出觀後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說無教名正言等。論主答是中何不執如此。若正在觀中離於無教。得在如是意。得如是依。由得此故。後出觀時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說相續轉勝名正言等。以此義故。道有八分。

又上座部說。但不作惡名為三分。何以故。由聖道力法決定不作。依止無流道故名無流。未必一切處被數法。皆真實有如八世法。謂得不得名無名譽毀樂苦。是中不得更無別法。

又餘師說。波羅提木叉戒。是三道分。依先方法作信受意。由此作意能防身口遮所作惡。說名波羅提木叉戒。若汝言。人在異心則無守護者。是義不然。由數習故。犯戒緣來作意即至。說此作意名為堤塘。何以故。由憶先誓差不作惡。為有此用故須受戒。

復次若如汝立。有別無教能遮破戒者。則不應有失念犯戒。不須廣辯。若爾不爾。決定應知。八正道中戒有三分。為道基故。譬之如地。以先行故。譬如王。能度生死蕀刺稠林故譬足。可愛香故如天檀葉。清淨傳傳能到涅槃。如七車譬。又餘師說。引經為證。是道果故。恭敬利養因緣故。非守護對治故。翻令知所得故。知有此戒。又餘師說。云何無教是色而非身受。答無教屬身口業。為色所攝。身受者與心相應。為名所攝。

復次無教是身業故屬身。受是心法故屬心。

復次無教亦戒亦色色陰所攝。身受心法受陰所攝。今論所辯此法心業所依故。由身口成就假得其名。此法與受何異。答受陰所攝此法通諸陰攝。何以故。依相續故。汝問。離撾打等云何不說為道分者。答有學聖人未寂靜故。譬如制罪。以不遍故如非梵行。以不定故。如布踈陀分。為資糧故譬如施等。今論所辯分明八戒。此中說名三聖道分。汝問。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有異云何者。答可壞除不可壞除。從出世正見起。無流甘露為果。從世正見起有流取陰為果。能生福德是名業道。能離福德名為道分。汝問。正命何義者。答正命有二種。一白衣離五種販賣。二出家人出離五種邪命。復次依理求覓受用衣食等四緣。復次知足無失聖種所攝。及守護身口。復次先因智慧遠離身心邪具。是名正命。汝問。正命若身口業攝。云何別立者。答通在二攝。由義異故。別立可知。譬如諸陰通是行攝。由義異故別立四陰。復次體有二故。譬如身觀。經言。於身觀身住。復次正命異前二分。譬如惑數。汝問。何為精進者。答行於處處隨地差別。為得種種善法。策起身心不捨荷負。復次為滅惡法證於善法。常行勇勐。是名精進。復次修行是處不倒身心勤力。是名精進。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策起身心為相。不退墮為用。起精進類為緣。藏論中說。精進者勇勐為相。不沉為用。四正勤為緣。勝利行為義。若懈怠人行無勝利行。

復次難勝力故。若人有精進。於煩惱戰鬪有難勝力。若懶惰人則無此事。復次此行能散破除捨。是精進義。汝問。若滅惡是善則無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善。答滅惡者唯是無物。善則不爾。故精進有二。復次滅惡名真實善。所餘即三善。何以故。有四善故。離破戒臭名為滅惡。戒香發起名為生善。譬如熱靜異於冷生。汝問。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則助道修不具。答一心得修四正勤。譬如一心通觀四諦。何以故。由此修故。未生諸惡不得生。已生諸惡不得住。善法未生得生。已生得堅住。是故精進由體故一。由用故四。又分別部說。若持戒觀行人。為除定對治修四正勤。已生之惡能障定。由精進故滅。未生破戒後不得生。未生定得生。已有淨戒得堅固住。以是義故。精進唯一事用有四。復次有說。四正勤次第起。譬如得定。何以故。有正勤但能破上心惑。有餘正勤能拔隨眠惑。又有正勤。能生未生根。又有正勤。能令已生堅固。故道品修非是散修。有正勤故。汝問。何者正念者。答不忘先所知境。是名正念。猶熟取相。如經言。心悎心繫等是名為念。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境界後憶為相。心境不離為用。六念為緣。自憶令憶名為念義。譬如菩提自覺令覺。復次藏論說。心澄淨為相不忘失。若失還現。復次能守境界是智依止。故名為念。復次念有四種。一隨執名句味。二能隨所執義。三能隨所思義。四能隨通達所思義。今論所辯正明第四。汝問。諸有為法剎那不住念云何成。何以故。他見他憶無此義故者。答若知者異念則不成。如張見王憶。若智相續異念亦不成。如見牛不憶馬等。若智一念亦不成。無後智故。及此三義則名為念。又釋若不相關則他見他不得憶。如此人見彼人不憶。若因緣相關則他見他得憶。譬如童子少壯老弱智念得隨逐生。復次譬如種子。不相關故。麥種不生穀芽。若因果相關而有異者。是穀類等種子芽莖支節葉位得隨逐生。若一念亦不成。因果不立故。如種子恆一芽則不生。由相關不異不一故念得成。汝問。若一切諸法皆是念處。念根即是念處則義不相應。答今論所辯。念根即四念處。但不以境界分別根故。譬如智根智量。

復次念處有三種。一自性念處。但生憶念譬如王。二雜念處。若法能助於念。亦名為念。如王臣佐亦得王名。三境界念處。由念緣此起。亦得名念。如王住處。是故念根即是念處。義不相違。汝問。若念獨自不能守一法者。云何經說。有念一守者。答念是守護中第一增上緣。故說一守。譬如王勝。如經言。一切諸法念為增上緣。為守護故。復次一念能護一切行。故說一守。如經言。是念行一切處。復次一切念能守六根。如當門人。復次是念能錄一心。如人手捻陰陽筒口。復次能守一相續故名一守。如護一子。復次六根被系。於一念柱不散住自境。如六眾生同系一柱。是故經言。有念一守。汝問。云何有時能憶有時不憶者。答有三因緣故能生念。一數習。由數習身口意如夢中見。二相。由順逆相憶。似不似境。三澄清。由心澄淨念即得起。如淨器水得見面像。若反此三則不得憶。又臨死及初生重苦所逼。忘失本念故不憶宿命。復次有六因緣能生於念。如偈言。

 順逆及數習  一處共會聚
 定力及因力  此六為念因

順者。如見他似兒便憶自子。逆者。由觸熱故憶昔時冷。數習者。如所串行事自然憶。一處會聚者。如人見菴羅樹憶其酸味。定力者。如得三明人憶宿住事。因力者。猶如聖人及大行善人憶過去生。汝問。何者三摩提。答經說心定住靜名三摩提。又阿毘達磨藏說。能攝法不散。名三摩提。復次是心相續。煩惱惡風所不能動。如密室燈。復次三摩提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者。能生世間果報。與覺分相離。能伏上心惑。出世間者。能令度離世間與覺分相應。能拔隨眠惑。今論所辯。是出世定。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心定住為相。伏對治為用。依心學為緣。復次藏論說。一心為相。不散為用。四定為緣。安心令直為義。如箭師調簳。世間說為三摩提箭。此言調直箭。如是調直心相續名三摩提。如偈言。

 心跳擲散動  難守亦難遮
 智人使調直  如箭師調簳

復次能安心平等。譬如馭車取平坦路避嶮曲道。觀行人亦如是。能安置心於平等處門境相行。能遮不平等惡故。名三摩提。復次五蓋病銷。如人不病名三摩提。汝問。正定若是定。須陀洹人應無慾瞋。若不爾則違道理者。答所對治定在。由得果故驗其得定。譬如五根。復次專心向定故。譬如蜂雖系穢處心慕蓮花。故知恆在花處。聖人亦爾。雖處欲塵心樂寂靜。故知恆在定。復次如須陀洹人。無明雖在而明不失。復次如佛婆伽婆。雖有覺觀不出散心。恆在定故。須陀洹人定亦爾。故不違理。問聖道八分次第云何。答由能依理觀聖諦故。先立正見。於所觀法執視不捨。次立正覺。從此次立正言正業正命。於所觀法為離為得。次立精進。於所離得永不忘失。次立正念。由念不失。於所見境心不散動。次立正定。

復次若八法俱起則無次第。而次第說不無道理。若人欲起涅槃。應先求正見。如人欲行必須有眼。如所見理執視簡擇。次立正覺。如所擇說次立正言。何以故。若有語言。依覺觀故。如言而行次立正業。此二清淨。次立正命。是人住戒。若起勤策次立精進。有精進故則念不失。次立正念。由有念故心一不散。次立正定。

復次阿毘達磨藏說。此行以智慧為根本。何以故。四諦境深非智不了故。先立正見心觸此境。次立正覺。由此二分。於四諦中對自令知。次立正言由前二分如言發行。次立正業。由前兩分。口說身行受用四諦。次立正命。身心勤策為進諦理。次立精進。由此精進。於四諦境心用澄淨。次立正念。由此正念。於四諦境心及諸法永不散動。次立正定。復次由正見故。是觀行人不墮增上慢中。能如實分別自所得故。由正覺發起正言。是自所得能傳至他。由此正言能立能破能決。令他信有智慧。由有正業寧捨壽命不犯非法。故令他信有聖所愛戒。依法如量求用四緣故。由正命令他信有聖種知足。復次由正見正覺。及因正言能師子吼。由正業正命能顯所說義。由正精進未得令得。未滅令滅。由有正念沉起平時不忘三相。故定無障。由有正定滅除定障。能引六通諸德故後俱解脫。

復次阿毘達磨藏說。由正見故說信根信力及欲。何以故。由有智慧信欲成故。由精進故。能攝正勤及精進根力覺分。由正定故攝心如意足。及定根定力喜猗捨定覺分等。以是義故。當知三十七品。是八道內攝。復次正見及正念。是毘婆舍那分。由此滅無明故。慧解脫為果。所餘道分屬奢摩他分。由此離欲故。心解脫為果。是故略說道有二分。一毘婆舍那。二奢摩他。復次藏論說。正言業命三為戒聚。由有此戒拔除瞋惡根本。正覺精進正定三為定聚。由此拔除貪慾惡根。正見正念二為慧聚。由此拔除無明惡根。以此義故。道有三分。

復次道有四。一方便道者。由此無礙道生。無礙道前皆名方便。二無礙道者。正能除障礙對治故。惑不礙故。名為無礙。三解脫道者。解脫無礙道所礙之惑。初起名為解脫。四勝道者。從解脫道後所餘諸道。皆名勝道。問此四云何名為道。答由此進至涅槃故名為道。若爾解脫及勝云何名道。答道種類故。轉勝故。令前至後故。能至無餘涅槃故。說名為道。復次道有四種。一苦道遲智。二苦道速智。三樂道遲智。四樂道速智樂道者。謂依止四定具分故。定慧平等故。無功用行故。以是義故。名為樂道。離此皆名苦道。謂依止未來定中間定三空定等。不具分故。定慧不等故。有功用行故。未來定者有慧少定。三空有定少慧。中間定者分不具故。定慧皆少。以是義故名為苦道。此之二道。若信根人得名為遲行。若智根人得名為速行。是八分聖道。約定約根故有四行。復次聖道或說三十七助覺。何法為覺。以盡智無生智名之為覺。由三種人成三品覺。謂聲聞菩提。辟支菩提。無上菩提。能滅無明令無餘故。是自事已作不復更作。如實覺故。是名為覺。助者。三十七法隨從盡智無生智故名為助。由名故說三十七。不由於體。今論所辯體唯有十。謂信精進念定慧喜輕安捨戒覺。阿毘達磨師說。體有十一。即開戒為二。所謂身口。復有阿毘達磨師說。體有十三。謂足欲及心故。經一切所得法。皆是助覺。但此十既勝故偏舉之。言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八聖道。七覺分。問此七科助覺安立何處。答凡有四位。一初發行位。二通達位。三見位。四修位。問次第云何。答是觀行人已住於戒。已能了別生死過失涅槃功德。離四諦觀無別方便。能了知此過失功德。為攝多境散心令住一處。為生對治伏四顛倒。令心如理入四諦觀。是故在先觀四念處。由四念觀已別諸法可取可捨。為取善捨惡故。次修行正勤。因四念觀正勤得成。由正勤觀惑障已淨。助法已立心隨意住故。次立四如意足。由此定力。於不疑境心有增上。由此信故。於不懈怠心有增上。由此精進所得善心。有助無障。於不忘境心有增上。由此念故攝在一境。於無散中心有增上。由此定故。如實觀境心有增上。由當體增上故。於不退位。心有增上。由不退故。於通達分心有增上故。次立五根。是五根增長至最上上品故。下惑不能破故。餘世間法不能勝故。無流心次第緣故。不退聖位故。以是義故。次立五力。已見彼此得失。已得真路。已得決心。已得眼。已得足。由五力故得出世行。故次立八聖道。由八聖道破見諦惑已。得近盡智無生智故。轉此道名七覺分。是故次第立三十七。四念處觀是初發行位。即解脫分。四正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名位。五根名相位。五力名第一法位。此四通名決了位。八聖道名見位。七覺分名修位。盡智無生智名究竟位。是果非因故。不立為道。復次此道或說名梵輪。梵輪者。佛世尊及弟子所轉故。此聖道有六種義。譬之如輪。一速疾行。謂或一心。或十二心。或十五心。遍行三界四諦故名速疾。二捨此到彼。謂捨世間到出世間等。三上下行故。謂或在法忍。或在類忍等。四從此至彼。謂從師師相續解。至弟子相續解。五轂輻輞相似故。戒有三分為轂。正見正覺正精進正念為輻。正定為輞。六聖王輪。未伏能伏。已伏能守護。由無礙道能伏。解脫道能守。以是義故。名為梵輪。復次此八聖正見有五分。戒有六種。謂三業教無教。精進有九分。正念有八分。正定亦八分。此聖道若廣說則有三十七分。若中說則有八分。若略說或三分。或二分。偈言。

 若人求涅槃  滅止及妙離
 應常行精進  聽思修四諦

四諦論卷第四


上篇:成實論

下篇:解脫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如實論

如實論反質難品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反質難品中無道...

佛三身讚

佛三身讚(西土賢聖撰)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

發菩提心經論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卷上 善寂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緣起經

緣起經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

佛說處處經

佛說處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道人行道...

盧至長者因緣經

盧至長者因緣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若著慳貪,人天所...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四未曾有經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象腋經

佛說象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之記 夫法留正像,唯聖是依;...

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佛教詞典】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 p1246 瑜伽八十三卷十六云:補特伽羅者:...

【佛教詞典】歸元

即指人之死亡,或特指僧侶之示寂。又作歸化、歸真、歸...

寬容是一劑良藥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牆腳有一把椅...

慳心難捨

古時候有個須和多國,國王名叫薩多浮。一日國王出外游...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

胎兒沒成形前墮胎,算犯殺戒嗎

面的三皈依,它不應該只屬於人天乘,它是應該共於五乘...

拒絕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紀80年代初,一位大學剛畢業的上海小夥子,經營起...

【佛學漫畫】入胎·十月

如果按照佛曆計算,佛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經完全...

一張紙的命運

教授拿起一張紙扔在地上,讓他回答這張紙有幾種命運。...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導的一切教義,還有一切經論,跟你生活分開了就...

印光大師《印造經像之功德》

眾生沉淪於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佛法化...

受戒後在心中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們受了戒以後,內心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內...

找到自己契機的法門來修學

我們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當中要掌握一個原則,站在佛...

能悟法師:禪宗概論

一、緒 言 禪宗以傳佛心印為宗,故名佛心宗,在佛教各...

【視頻】《地藏經》法鼓山念誦

《地藏經》法鼓山念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台語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台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