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諦論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四諦論卷第二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苦諦品第三之二

齒落相等不皆遍有。苦非不遍。云何說老是苦聖諦者。答遍滿三界諸行變異。說名為老。是苦聖諦。如壽命滅。如經言。一切眾生以老為法。復次諸天身形微妙稍損變害。前後異故。非無有老。細故難知。猶如其身。復次住前後異。是有為相遍滿諸行說名為老。如牛同異。有為不住念念滅故。云何有老者。答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實無有住。依相續住。故說老相。如江燈雨。是江水流。念念不住見相續不斷。世人說言。此江流急。或言江長。燈雨亦爾。復次生死中間說名為老。何以故。初五陰起是名為生。最後陰壞是名為死。是二中間諸陰變異。病對治故。死生挍具故。說病為苦。若由病故身恆苦者。云何不違此偈無病第一利等。答冷熱等病來逼迫故。說身恆病。免癩漏等重疾病故。遊戲威儀讀誦思修有力有能。故依此身說於無病為第一利。復次行苦火所燃故。說身恆病。暫離苦故。說無病為第一利。復次恆治助故說常病。身界暫調故。說無病為第一利。若天道無病。一切眾生以病為法。此言應救。答陰生為苦遍滿三界。是天道病。如經中說。色生是苦。生諸病依處故。如色餘陰亦爾。又經說。比丘若說病者。是五陰別名。乃至癰刺等。又餘師說。天將退時身心麁動。是名天病。正道論說。病為業果。是業果苦非苦聖諦者。答是業果報不離愛果。是故說業果報即說愛果。貪愛不離業故。如燈與光。業愛我見識果苦為性故。苦諦所攝故。不相違佛說苦名為病。又偈說饑為第一病。如此二說云何為異者。答若說病苦。重中輕病皆悉被攝。饑則不爾。故二說有異。復次不可治故。說饑為第一病。何以故。饑苦難治。治不窮故。如間日瘧病。若眼病等則不如此。復次無止際故。是饑病者。從生至終永無暫息。餘病不爾。復次饑病恆須治故。如朽弊屋相似無病。如怨詐親。遍一切處故。揣食眾生並患饑苦。如地獄品說。是故饑病最為第一。云何為死者。答命根斷絕說名為死。遍一切眾生故。由有火大能消飲食。身界毒蛇相乖違故。其性盡滅由此滅故。諸根無食隨火而滅。心及心法根為上緣。以根滅故心法隨滅。暖命及識捨離身根。是時名死如偈說。

 煖命及意識  若捨離於身
 眠尸委在地  如枯木無知

復次同聚所得。陰界入等相續斷絕。是名為死。死有二種。一自性死。二橫死。自性死者。復有二種。一由業盡。二由命盡。橫死亦有二種。一者自橫。二者他橫。復次死有三種。一隨剎那死。二橫死。三因盡死。隨剎那死者。從託胎以來。乃至柯羅邏等十一位。無眴無息剎那謝。如偈說。

 從初夜眾生  愛託住於胎
 無礙自然去  一嚮往不迴

又如經說。比丘汝等剎那剎那生老及死。是名隨剎那死。橫死者。毒火刀杖等自作或他作。因此命根斷。是名橫死。因盡死者。感長壽業盡滅無餘。是死貞實。唯羅漢有。猶如燈盡。是名因盡死。云何死相云何死事云何死緣。答命根斷絕。是名死相。捨離本道是名死事。生為死緣。云何死苦者。答怖畏苦故。是人臨終為死金剛之所破壞。應往他方。非所究悉。將離親友。我之愛熱所護身屋崩破壞時。永離所作生重怖畏。故說死苦。復次火燒熱故。若人曾經作惡不樂行善。將命終時破戒因故。見未來生惡道相現。起大憂悔身心焦惱。如死法經說。故名死苦。復次劇胎苦故。是人在胎中時恆受重苦。或母飲食相違威儀疲極。他所逼苦。雖受大苦而不失命。若死苦來頓奪前苦命根即絕。出胎亦爾。雖受大苦亦不失命。死苦若來奪此生苦命根即滅。復次在少壯位。受用六塵不知厭足。與所愛親共住未久。由少壯無病性力自在財物勝故。恆起醉慢。是時若死其苦無比。若人過少壯位。財寶巨富穀帛資生。皆悉具足。或被王重罰。或遭困病。作是思惟。我必應死。其心已決。眼滿熱淚咽喉噤塞。觀愛親屬目不暫眴。死王將去何苦劇此。是死至者如大山來。行四方便亦不能制。如大力怨不可摧伏。食噉一切如馬口。火燒曝一切如劫末日。一切眾生所不能度。如海水動不能過岸。如金剛霹靂碎五陰山。如大勐風拔倒身樹。如伽樓羅吞噉陰龍。如飲味鬼伺人過失。如大怨賊恆奪命寶。如重罪人心無安樂。如惡國王重罰難謝。如春等時必定當有。以是義故說死名苦。放逸死破戒死生緣死。此三何異者。答慧命斷故。名放逸人死。戒清淨命破壞失故。名破戒人死。壽命根斷故。名生緣死。復次退惰正法名放逸死。失比丘性名破戒死。退聚同分名生緣死。又有覺無覺死。有悔無悔死。有放逸無放逸死。有著無著死。有調伏不調伏死少分調伏死。其相云何。答行善凡夫聖及菩薩。正起憶念捨壽命根名有覺死。異此名無覺死。破戒人死名有悔死。持戒人死名無悔死。由五醉故。不恭敬行法律學處名放逸死。異此名不放逸死。於父母妻子等起愛著心而捨壽命。名有著死。異此名無著死。阿羅漢等在六恆住調伏六根。捨壽命根名調伏死。行惡凡夫散漫心死名不調伏死。有學聖人捨壽命根名少分調伏死。五陰念念自滅他害等死云何得成。答諸陰實念念滅。相續恆流。依相續故。他害等死得成。如約相續故說燈滅。復次諸根無事能故。譬如破瓶。復次壽命根壞故。有人說言。壽命根非剎那剎那滅。何以故。若念念滅壽命亦無。時死非時死他害死等皆不得成。三種病亦不得成。是故命根非念念滅。云何為怨憎會者。答怨憎親愛不定故。若塵是所憎怨是其聚會。亦是所憎。如人於豬食。外曰。若爾苦諦不成立。以不定故。答不為怨親塵不定故。怨憎會所生苦不定。如境界不定。生善則定。惡亦如是。怨憎會苦亦復如是。復次宿世惡業相似果聚集。名怨憎會立名為苦。復次怨憎會苦者。約苦受及資糧說。何以故。一切眾生愛樂憎苦故。是受會名怨憎會。復次惡友共聚。多過失故名怨憎會苦。如偈所說。

 與惡友共聚  非聚多過失
 是功德最大  離則無憂悔
 善友共聚價  我思難判決
 分離時是苦  是共聚等價

復次修淨戒人。觀細失怖畏。犯受惡戒事是其怨憎。生悔熱故。惡覺觀起。是修行人。憎怨能枯滅善法故。煩惱燒燃是聖人怨。能逆心靜故。此中說惡業法煩惱果相應是名怨憎會。云何怨憎會相。云何怨憎會事。云何怨憎會緣者。答非所愛聚為相。心憂為事。業煩惱為緣。云何怨憎會苦者。答逼惱為體故。如惡隣裡。為苦因故。如獸見狼。逼身心故。如毒刺在體。瞋恚緣故。如見本怨。無安因故。如無憂王傳。復次與種種重苦品類相應。能害自身故。如阿難宿傳。非愛相應多生求欲。求欲因緣生種種苦。如偈言。愛苦人求。復次由惡友故生大驚怖。如鹿見獵師。如人坐臥天衣所覆寶床。燒赤鐵針以刺其身。身心戰動生大困苦。是故名為怨憎會苦。若怨憎類有聚會者。永不相離。此義應至者。答一時境界性用相續。共相連知諸法恆相聚會。怨憎聚會異此義故。難不得成。復次苦受是名怨憎。此受不離於心。如是義者順難。答如經中說。如攝有多種會義亦然。如持散偈言。

 一分具分心  道用類相應
 類處及自性  經說名法攝

如攝有多種會亦如是。謂一境不相離。相對相著等。是故此難違順皆得。云何為親愛離者。答是親愛塵或名眾生或。非眾生。與其別離名親愛離。復次少壯無病壽命家色形富貴自在親友相離。亦名愛別離。復次善業果報六入觸攝。是退失名愛別離。如退天道。復次樂受破壞名愛別離。何以故。此樂受是愛著處。由此愛著於色等境亦生愛著。是樂受伴。謂想行識等亦所愛著。若論實義唯樂受壞名愛別離。云何親愛離相。云何親愛離事。云何親愛離緣者。答離愛類為相。心憂悲為事。遭敗為緣。云何親愛離苦者。答因愛別離。是諸眾生憂悲內然。猶如空樹野火燒腹。如經說。若天退墮愛別離苦劇於地獄。如目連宿傳。復次若眾生疑聞見憶念親愛別離憂悲苦生。是故名愛別離苦。復次父母妻子所愛眷屬別離因故。如併失財懊悔失心。如著鬼狂漫語啼哭悶絕戰掉。如臨死人。如失王位重苦所逼。如無識無知癡亂默然。如船舶破沒憂悲海。故名愛別離苦。老等聚會即怨憎會。少壯等離即親愛離。更說怨會愛離。云何非重說者。答老等聚會少壯等離。如此二苦羅漢亦有。唯無憎會。如偈。

 若一切永無  怨憎及親愛
 無憂無染心  是人得涅槃

以此義故不名重說。復次由老病等無分別苦。與羅漢共。如前偈說。惡老汝可患等。怨憎會苦及愛別離因分別起。皆屬心苦。未離欲人則有此苦。復由老病等名依內苦。怨會愛離名依外苦。故非重說。何所求不得者。答遠離苦與苦不會。則得歡樂與不相離。求此不得名求不得苦。復次與生中老病死等諸苦。求不相會而不能得。是生定法故。故名求不得苦。復次求與怨憎不會親愛不離。既不能得故。名求不得苦。外曰。此苦在前。二苦已顯現。何用重說。答非所愛共聚名怨憎會。是所愛分離名愛別離。今求怨不會求親不離。翻前二種立此為苦故非重說。復次已得未捨。與所憎塵共聚。名怨憎會。已得未捨。與所愛塵不得共聚。名愛別離。未得未捨。是所。愛塵求不能得。名求不得苦。由三世安立故非重說。云何求不得相。云何求不得事。云何求不得緣者。答求不得者。違逆意欲為相。以憂渴為事。現無功用宿不作善為緣。云何求不得苦者。猶如如意瓶等破故。失求王位等願。復次苦因緣故。是所求欲五塵。由不能得慾火所然。如述波伽等燒然成灰。故名求不得苦。復次三時中能生苦故。是所求利我應不得。今不得已不得。由此生憂悲等苦故。名求不得苦。命塵即苦至得亦苦。求之不得云何為苦者。答以不定故。得者未必皆苦。何以故。若得信根不名為苦。復次是厭憂依止故。求不得者。能生求者厭惡憂惱心得五塵利。則不如是是樂想故。復次如少壯身老為後故。說名為苦。如是得五塵利敗為後。說名為苦。如取陰為苦依止說名為苦。得五塵利說名為苦。義亦如是。以何因緣求之不得者。答因緣不具故。譬如種子若無有緣芽不得生。由宿世慳悋嫉妬邪見瞋故壞大家因。今求不得。如欝多羅比丘等宿傳。因惡法故離苦受樂求不能得。譬如阿鼻地獄眾生。求不得者。略說三因。一無宿世善。二自無功用。三他不愛敬。云何略說五陰為苦。答為攝初中後苦故。生為初苦。死為後苦。老等憂悲等名為中苦。復次為攝有間苦故。有間苦者。如老病死等。無間苦者。恆隨一切有分。復次為攝各各自相無邊眾苦故。故說五取陰名通相苦。何以故。諸苦別類無邊故。假使如來於無量劫廣說苦相亦不能盡。復次生等諸苦如火。五取陰如薪。如燒然經說。復次五取陰為生等諸苦田地。何以故。取陰生苦名生取陰。變異苦名老取陰。逼惱苦名病取陰。破壞苦名死取陰。非愛聚苦名怨憎會取陰。親離散苦名愛別離取陰。所須不遂名求不得。略義云何。答有三種。一多二異三一處。謂三世分散種類不同。攝在一處。故名為略。復次略有二種。一義略。以一義攝多義。譬如真寶。二名句偈略。能攝略義。如真寶器。如是苦有多義多名。但以一義一名攝之。皆盡說名為略。問諸陰何相。陰義云何。諸陰同一行相。云何不立一陰。陰及取陰二種云何。答如是等問。五陰論思擇品中已廣分別。問云何說取陰名苦。不直名陰苦。答欲分別諦有四相故。說取陰為苦。若直說陰是苦。則二諦不成。何以故。明陰戒定等五陰皆成苦諦故。問取陰何義。答愛慾是取義此陰能生取。為取所生與取相應。取所隨逐能有取故。故名取陰。問隨觀一苦則通達苦諦。何用廣分別諸苦相耶。答行人須廣觀眾苦生厭離心。生厭心已能觀通苦得入正觀為此用故應須廣說。復次為分別生老等苦生思擇智。得此智已觀苦一義。決無分別智。因此得生此智。以平等為境不勞功用。自然而流無有覺觀。名第八智。依法境生。如寶象譬。問如經中說名為樂是樂依止。云何而說取陰為苦。答如偈言。

 執對治樂故  顛倒欲故樂
 經說為苦故  正見故無樂

此義如五陰論廣說。於輕品苦中及苦對治中。起於樂想實唯是苦。問此經中云何說略餘經廣辯色為苦。答為多聞慧人。是故略說取陰為苦。若無聞慧則為廣說色取等為苦。如是為見光未見光人故廣略說。問云何說取陰為苦。答苦盛逼故。如人處七寶樓。種種嚴飾可愛五塵。能悅其心生大歡樂。小針所刺即生苦受。忘失前樂如醎酸味。復次苦最多故。謂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憂悲苦惱覓守失苦逼害苦等。取陰中最多樂少。虛妄如壞井水。問略說八苦其義云何。答眾苦依止故生名苦。能令變壞故老名苦。能逼困身故病名苦。能滅諸根故死名苦。非愛共聚故怨憎會名苦。可愛相遠故愛別名苦。悕望不遂故求不得名苦。是眾苦相故取陰名苦。譬如射堋。復次有者。是真實苦有即是生。生是何法。謂名及色。色為老病死所害。名為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所害。取陰為眾苦所害。復次老病死名為身苦。以無分別故。愛別離等三名為心苦。由分別起故。生及取陰是身心二苦。復次由生說行苦。由死說壞苦。所餘五句說名苦苦。此三苦以取陰為因。復次取陰有起名生。六道出現故。身變熟名老。以萎悴故。身界不平等及增長名病。令相違故。命終陰壞名死。離本道故。非愛受因共聚怨憎會乖意相應故。愛受因相遠名愛別離。與愛不共故。所欲不遂名求不得。如願不成故。為一切苦種本田故。取陰名苦。諸苦自生無功用故。婆藪跋摩法師分別苦諦品究竟。

思量集諦品第四

說苦諦已。云何次第說於集諦。集者何義。云何自問及答。是渴愛何者。渴愛何相。何事何緣。是渴愛是言勝義。云何渴愛即集。此言自足。說渴愛已。何用復說能感後有。能感後有其義云何。能感後有決定憙欲相。隨處處愛著。云何作多種說憙欲。何義隨義。云何處處愛著重言。云何有諸別惑能作集相。云何但說渴愛為集。何因獨說渴愛為集。不說諸業。若貪愛等。亦是業煩惱集。云何說但苦集耶。無明緣觀味緣三受緣等愛。其異云何。已說四大觸名色各為諸陰因。復說渴愛為因。此二說云何不相違。渴愛無明我慢業食皆為苦因。此等異相云何。憙欲欲欲等其義云何。藤林等是貪別名。其義云何。

汝問說苦諦已。云何次第說集者。答已決心信果。未識信因。令識信因故。次說集為顯苦諦隨屬因緣。復次為受化者迷十二緣生故。說苦諦依因緣生。復次苦諦猶如機關。隨屬因緣故。自性羸弱及無我相。復次世間貪愛堅鎖之所繫縛。不能出離生死牢獄故。顯所縛能縛。復次有諸眾生作如是計。此苦諦者。無有始終。難可除滅。由此執故不修正勤。是故佛說。苦雖無始。由因緣生故可除滅。譬如種子。故應修正勤。汝問集何義者。答平等聚生是名為集。離此三義則不成因。復次令起有本泉源能成能現。遮因緣是名集義。汝問。云何自問及答者。有諸弟子不解怯畏定心。護此三事故。佛自答者。為破難邪因顯立正因。有諸異執。謂梵王自在及天人。時性四大空隣虛等。以為正因。為破邪執欲顯正因故。佛自答。復次於十二緣生等諸經。已說多種集。有諸弟子未知此經定以何法為苦集故。佛自答。為欲令得決定智力。復次為覆智受化不通達略教中義。為令開覺故佛自答。復次為勝智受化覺觀多故。不執持令智堅固故佛自答。復次為了智受化令得決定智力故佛自答。復次為分別智弟子令得了別。猶如燃燈。故佛自答。汝問是渴愛何者。渴愛何相何事何緣者。答是諸眾生恆觀有為法功德。依有用資糧心無厭足。故名渴愛。如飲醎水。如人盛夏晝日光照熱渴所逼。週遍覓水來飲醎海。醎海有竭此渴無盡。如是世間凡夫。常為生死資糧愛慾焦然其心。邪妄分別令生熱渴。一向專求五欲快樂。眼耳身識及心憶持所受用物。已得未得永無厭足。故說此法名為渴愛。復次不知厭足名為渴愛。如火草薪果蘇蠟等。是所燒燃。於取類中無有厭足。世間凡夫貪愛然心。於人天中上妙五塵。念念受用不知厭足。如項生王。復次渴愛類見性別異故。各為二種。類異者。於取陰中起我執我愛。是名緣內類貪。於非取類中起我所執。是資糧愛名緣外類貪。見異者。依因有見願有勝生。是名有愛依。無有見願樂我斷名無有愛。性異者。貪愛倒起覆藏為事。猶如雲網。故名上心。貪愛隨眠隨逐為事。猶如躡毒。名離心愛。復次渴愛因依緣業別異故。各為三種。因異者。願樂未曾得塵。是愛名求覓苦因。於已得塵心生貪著。是愛名守護苦因。於已失塵心生懊惱。此愛名憂悲內熱苦因。依異者。謂眾生處所受具。眾生者。樂得未來陰。求欲生故名依眾生。愛處所者。樂三有道常求此處。名依處所愛。樂好聲觸色味香等塵境界。求欲受用。名依受具愛。緣異者。謂貪愛能作煩惱業苦緣。及緣此三起。業異者。謂平等不平等相續渴愛。平等愛者。依道理求覓受用。名平等愛。翻此名不平等愛。相續愛者。隨眠貪愛無始相逐名相續愛。復次渴愛取道對治資糧別異故。各為四種。取異者。於欲界中欲憙迷悶渴愛貪著。名為欲取。於我言見戒等中渴愛著亦爾。道對治異者。謂四聖性所對治故。資糧異者。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復次渴愛依三受別異故為五種。於樂受中生二種愛。謂聚集愛及不相離愛。於苦受中亦生二種。謂不聚會愛及相離愛。於捨受中起無明愛。復次渴愛以事異故。離為五種。謂未得求得以願為事。二生願樂已求覓為事。三求覓得已增長為事。四增長已守護為事。五既守護已後時失壞憂悲為事。復次渴愛依五陰故五。依六根故六。依六根各有三受故成十八。復次依結及離結故三十六。如是等是貪愛樹隨眠為根。我愛資糧受為身幹。三界貪愛為其高大。六愛聚為枝。愛行為茂葉。百八愛為花。生等為惡果。如此渴愛為苦集因。為苦生因。名為渴愛。此中應知。渴愛相者。心憙為相。事者無厭足等十一種為事。緣者觀有為功德為緣汝問。是渴愛是言勝義。云何渴愛即集此言自足者。答渴愛多種。若能感後生乃是定集。餘則不取。若不爾者。聞正法等亦應為集。復次是渴愛能感未來。若不能感則非所取。復次是渴愛若與憙欲相隨。則名為集。若不爾者則非所取。復次為欲簡除似集諦法故。言是渴愛。復次是守為顯證量。如現世苦因渴愛生證量所得。當知去苦生不離渴愛。如郁伽長者經說。汝問。說渴愛已何用復說能感後有者。答渴愛者。此言未了故。說能感後有顯定渴愛。若但說渴愛是集。則阿羅漢渴愛水等亦應是集。若有渴愛能為滅渴愛。依止亦應成集。汝問。能感後有其義云何者。答能令識等陰著後有故。何以故。我及我所是所執處。如是渴愛能令識等執著此處。如塵著濕衣種子著濕田。復次能生未來有故。如母生子。復次能為未來生食。故如識食觸。食復次能引能愛。故故說能感後。有又有往昔耆舊諸師釋佛說。渴愛有四因緣。能感後有。一能使相緣。如經言。隨眠貪愛未被拔除。是苦恆生恆續猶如龍池。二能攝諸道故。如經言。比丘若於色等境界。起貪慾愛著。是識隨依色住。受想行亦如是。三能結能續。如經言。能結能縫不捨境故。令未來世三有得生。四能令受生。如經。於此四食處若有愛慾。名色即生。汝問能感後有決定憙欲相。隨處處愛著。云何作多種說者。答此三句皆是渴愛別名。譬如人手名為頞悉多。亦名柯羅。亦名波尼。復次果伴境界別異。是故多說能施。未來果故。說能感後有。憙欲為伴故。說憙欲相隨。取種種境故。說處處愛著。復次有法但感後有。不與喜欲相隨。如隨眠貪愛。有法但與喜欲相隨。不能生有。如不墮界貪。故應具說多名。汝問。喜欲何義者。答喜者於有資糧中心生安樂。說名為喜樂。此中生欲名為喜欲。譬如色慾。復次喜種類欲名為喜欲。譬如寶瓶。復次是樂有染名喜心著名欲。合此二種故名喜欲。譬如名色。復次喜欲更互相生。故名喜欲。如菴羅子等。汝問。相隨義云何者。答共義名隨。此隨眠與上心為伴。能生後有。復次外愛共行故。說內愛與喜相隨。譬如愛取。復次隨者。得地為義。復次分別部說。相隨有四種。一境界相隨。二相應相隨。三間雜相隨。四緣起相隨。境界相。隨者如經說。若人起覺觀。分別與色相隨。相應相隨者。如經言。此心與慈相隨。間雜相隨者。如經言。是人修習信根與慈相隨。復次有經說。染著憎恚相隨思惟相隨。緣起相隨者。如經言。修習正見與無放逸相隨。此論所明喜欲。即是間雜相隨。汝問。處處愛著重言云何者。答於三有中愛著種種諸界。於諸界中愛著種種生處。於諸生處愛著種種眾生聚。於眾生聚中愛著種種諸根。於諸根中愛著種種諸塵。於諸塵中愛著種種諸業。復次心猴行境不定。恆樂取塵隨逐渴愛種種諸有及有資糧。由隨攝捨處處愛著。復次觀著求處行不定故。如偷稻牛。復次棄取餘塵亦不離欲。譬如五囚人母欲說處處愛著。汝問。有諸別惑能作集相云何但說渴愛為集者。答為最勝故。若渴愛王所至之處。一切惑眾皆同聚集。復次由渴愛攝故。若渴愛不令餘惑噉味。餘惑則滅。若諸惑不起。貪愛亦不起。何以故。無分別依故。復次設無餘惑。但有貪愛生死亦起。如手摶濕沙。復次難分別故。由此渴愛亦入善法。但觀口故如內怨家。復次至門不入故。如阿那含至涅槃門。由貪愛故不能得入成上流人。問無明亦勝。何故不立。答不然。無明盲人由渴愛故墮陰坑苦。譬如盲象。求欲後生。故受來報不由無明。譬如生盲入諸門。以是義故。故說渴愛為集。汝問何因獨說渴愛為集不說諸業者。答煩惱勝故。何以故。貪愛等是實生因。業不如此。云何知耶。業雖具在。為貪愛盡故。諸阿羅漢無復後生。前來已說有真似集。貪愛等能為有因故。是實集諦業為引有因故。說為相似集。復次貪等由道所滅。業則不爾。何以故。諸佛等究竟修道已。猶聞有殘業在。復次業不墮界故。不名真集。汝問。若貪愛等亦是業煩惱集。云何說但為苦集者。答有如是義。此中為立四諦故說為苦集。何以故。於聖諦中簡擇真實因故。說渴愛等為苦諦集。復次有及生陰渴愛為集。是渴愛於現世中與生等諸緣。共作煩惱業集。不如渴愛獨為苦集故。但說渴愛為苦諦集。復次定以隨眠渴愛為苦諦集。為顯此義。佛說偈言。

 如樹根未拔  雖斷猶更生
 隨眠愛未除  苦體恆相續

約緣內渴愛。說緣愛起取。約緣外渴愛。說緣取起求覓業。汝問。無明緣觀味緣三受緣等愛其異云何者。答經說無明為愛。緣此愛為煩惱緣起。經說觀味親境起常邪等見。因此起愛。是愛為業緣起。經說由貪愛故得三種受。是愛為受緣起。復次一切煩惱無明為緣。此貪愛緣無明起故。說緣無明愛。一切諸見為諸業緣。緣此諸見起貪愛。此愛名業緣愛。一切諸苦三受為體。緣此起愛名苦緣愛。復次不信了為因。名緣無明愛。觀有為法樂常等味邪智為因。名緣觀味愛。餘類為因名緣愛愛。此愛為緣起。及界有三。由境界有六。汝問。已說四大觸名色名為諸陰因。復說渴愛為因。此二說云何不相違者。答為顯有因故說渴愛有已。為顯等分因故說四大。為顯種種因。故說於觸為觸不一故受有三。為堅信因故說名色。如大緣生經說。阿難。若識不託母胎。是迦羅囉。得結實不。不得世尊。阿難。若無迦羅囉。是識能託胎不。不能世尊。由此二法更互相持故得堅住。復次無始時因名渴愛。一期因。謂四大剎那因。謂觸及名色具二因。謂宿世因及現功用因。復次五陰宿世因。謂渴愛於受生中四大為初因。如迦羅囉為頞浮陀等因。俱起因名觸。先時及俱起因名為色。汝問。渴愛無明我慢業食皆為苦因。此等異相云何。答渴愛為無別異因。業為別異因。食為引持苦因。無明及我慢為一切因。復次渴愛能為有因。業為道因。食為平等因。無明及我慢為更互因。復次渴愛為苦真正因。是苦根本故。所餘因為資糧。集助貪愛故。汝問。喜欲欲等其義云何。答塵已到故心生歡喜。由喜生愛故名喜欲。求未得塵名欲。因此生愛名為欲欲。汝問。藤林等是貪別名。其義云何。答欲塵為境界。能染於心故。說欲染貪著四定及果是名色慾。貪著三摩跋提及果。是名有欲。能障涅槃行。說名為刺。能燒熱心說名慾火。能垢污心說名欲塵。能令心濁說名欲垢。能纏繞心說名欲辮。無思計故說名欲縛。令癡迷故說名欲悶。心沉名欲著。隨有行故說名隨流。常悕望故說名無厭。得無飽足故說名為貪。障出離故說名為蓋。能覆藏故說名煩惱。令不離有故說名為結。不正思惟所觸惱故。說名為錐。能縈朿刺故說名為藤。向上轉增故說名大。欲周普界道叢根塵勝樂等故說名為遍。著種種塵起種種著。說名愛著。於生死資糧未得及得心生歡喜。說名喜欲無厭。積聚欲塵利養名為渴愛。如是方便輪迴送引不離生死。說名欲將。游煩惱水結愛行繩。說名欲網。從上下流入生死海。說名愛河。譬如變異渴病所逼入塵海。由此無有飽足故名渴。如海吞流。如火燒薪等。此惑無滿。說名無休。能結死生前後無間。故名為縫。此渴愛在。能令生死相續不斷。或由自由他能受六道生死故。於餘惑中說名為集。具如大有品中廣說。此品解貪愛有十一種應知。一名。二義。三體。四用。五因。六對治。七淨。八不淨。九生次第。十立難。十一救義。若行人識此起觀。自行教他不迷道理。故說此義。思量集諦品究竟。

四諦論卷第二

四諦論卷第三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滅諦品第五

經說苦滅。云何此言。何所因起。何法為滅。何相何事何緣滅名。何義無餘滅。離滅捨斷棄。此七義何異。云何盡無餘。名為滅諦。不說念念滅等。若渴愛滅名為滅諦。無餘涅槃則非滅諦。渴愛盡者。應名集滅。云何說苦滅。若由渴愛盡故苦滅者。無渴愛人即應無苦。現見有苦。此理云何。十結惑中但說渴愛滅為滅諦。安立四果。云何得成。十二緣生中說滅有十二種。云何但說渴愛盡為滅。持散偈曰。

 何節及前義  七義與念滅
 界他滅羅漢  十結十二滅

汝問。經說苦滅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答由是法生故是法有。是法滅故是法無。譬如燈。復次已說苦諦渴愛為因。今說由渴愛盡故顯苦滅。譬如病緣滅故疾病不起。復次是渴愛流遍滿三有。無始時起欲對治有故。故阿羅漢無渴愛滅。為破外道如此邪執故說苦滅。云何汝問。何法為滅。何相何事何緣者。答滅有多種。一中間滅。二念念滅。三相違滅。四無生滅等。中間滅者。如施戒定三摩跋提能滅三有。由此施等隨得免離所對治法。謂貪瞋等暫時不起。名中間滅。念念滅者。一切有為隨剎那謝。名念念滅。相違滅者。此有為法與相違因其性相乖。相續滅故名相違滅。此三名相似滅。無生滅者。有因滅盡故。五陰應生不復得生。此名真滅。又餘師說。因及有因渴愛後有不生名滅。復次與渴共除煩惱愛業苦不生名滅。復次是真實用經無所有離有離無。是般涅槃名為滅諦。如瞿曇傳說。復次滅有二種。一非擇滅。二擇滅。非擇滅者。有為諸法自性破壞。名非擇滅。如空石墮擇滅者。由智火故惑薪燒。是名擇滅。如因火薪盡。復次滅有三種。一未有滅。二伏離滅。三永離滅。若惑未生未得緣地。名未有滅。若惑已生已得緣地。由世出世道現時不起。名伏離滅。若惑已伏離滅因滅無餘故。未來決不生。是名永離滅。如經言。未生欲欲未來永不復生。亦知此滅。又分別部說。滅有三種。一念念滅。二相違滅。三無餘滅。譬如燈滅。又餘師說。滅有四種。一自性滅。二無生滅。三中間滅。四永離滅。不由因滅名自性滅。如偈言。

 諸行悉無常  生滅是其法
 若有生還滅  此寂滅是樂

又經言。若法有生是法必滅。不由功用。如物輕重自然浮沉。名自性滅。由因無故果不得生。名無生滅。如經言。由無明滅故三行不起。如七流中種芽。因壞果則不生。名無生滅。由定力者名中間滅。如經言。伏離上心惑。名有時心解脫。九種次第滅。如難提柯比丘緣事為證。名中間滅。由八聖道滅。名永離滅。如經言。若人修無常想。能滅一切結及隨眠惑。以明生故無明永滅。名永離滅。猶如覆器及被燃炬。此論正辯永離滅。何相何事何緣者。無所有為滅相。心不燒熱為事。通達實際為緣。大德說寂靜為相。心安止為事。極解脫知見為緣。汝問。滅名何義者。答此滅名尼盧陀。尼者訓無盧。陀訓遮障。渴愛等法能障。此中永無故。名尼盧陀。相違法生起故。渴愛流永不更生。如熟燒壞赤色生故本青色相永不更生。汝問。無餘滅離滅捨斷棄。此七義何異者。答此皆是涅槃別名。此七名依器故說。如涅槃有六十別名。復次上心及隨眠俱盡。如樹拔根名無餘滅。次第滅盡。如斧柯喻故名為滅。昔縛著處由道力故無有縛著。如富貴人不著貧賤。是名為離。勝異昔退如聖人離。惡盡故名為滅。又如前義名尼盧陀。是名為滅。若法與惑相離。譬如捨物。是名為捨現世。是與未來永不相續。譬如內根。是名為斷滅。不更取如覆水器。是名為棄。復次一切渴愛品類淨盡。故名無餘。漸壞名滅。由觀過去不起著心。名為遠離行。斷結盡緣起亦無。故名為滅。解脫煩惱。是名為捨。緣智初惑永滅。是名為斷。先取我執今則置捨。故名為棄。汝問。云何盡無餘名為滅諦。不說念念滅等者。答由無餘滅故未來苦不更生。不由念念滅等故說。無餘名為苦滅。不說念念滅等。若觀無餘滅寂靜等相。能滅諸惑。念念滅等則不如是。復次隨屬道故。勝餘法故。真實善故。不共得故。煩惱不能壞故。不違言故。安心緣故。故說無餘名為苦滅。不說念念滅等。汝問。若渴愛滅名為滅諦。無餘涅槃則非滅諦者。答餘論師說。清淨梵行果故。故煩惱滅名為滅諦。一切假名滅名無餘涅槃。此論所說無餘涅槃界是真滅諦。何以故。為得此滅修淨梵行。如富樓那七車譬經中說。諸阿羅漢惑盡無餘。而老病死寒熱飢渴害縛等苦猶尚未免。是故無餘涅槃界是真滅諦。此真滅諦由因盡故得。故說渴愛盡是真滅諦。優波及多道理足論說。能令至無餘涅槃界故。故貪愛盡得名滅諦。雖然有餘無餘二涅槃界。皆名滅諦。何以故。因滅名為有餘。果滅名為無餘。由因滅故。故有因滅。如燈盡故光盡。是故二滅皆名滅諦。汝問。渴愛盡者應名集滅云何說苦滅者。答苦火以渴愛為薪。若無渴愛苦薪苦火即滅。如薪盡火滅。復次苦諦以愛食得住。由愛食斷故苦諦即盡。故說苦滅。復次耆舊師說。不為離過去及現在苦。於世尊所修淨梵行。何以故。過去自性已滅。與現在決應相離。未來有苦為令不生。於世尊所修淨梵行。是苦不生。由渴愛盡故。約後際苦盡說愛斷苦滅。汝問。若由渴愛盡故苦滅者。無渴愛人則應無苦。現見有苦。此理云何者。答憂悔熱苦寂靜故。如手長者經說。復次永離心病故。如已拔心刺。復次求欲苦斷故。如富足六塵。由渴愛滅故。諸阿羅漢永離心苦故不違理。復次非過去未來現在苦名為苦諦。亦非聖道所破。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有。與現世決定應相離故。但由通達實際故。渴愛滅盡。由離渴愛故。為後際苦不生修八聖道。以是義故說阿羅漢無苦。如渴病譬。汝問。十結惑中但說渴愛滅為滅諦安立四果。云何得成者。答貪愛有四種。須陀洹果道等所破。由此滅故。餘結共起一時俱盡。說名滅諦。是故安立四果於理不失。復次同一相一味故。若說渴愛盡則說一切結盡。如說八聖道即說一切道品。以同相故。共成一事故。復次有諸餘惑。亦能立集諦相。而渴愛正能續未來生。能令後有。以是義故。獨說渴愛名為集諦。如是一切惑盡皆入滅諦相。但有因滅盡。是渴愛滅名為滅諦。汝問。十二緣生中說滅有十二種。云何但說渴愛盡為滅者。答如前問此難自遣。復次如道斷愛盡欲滅涅槃。此五名義。一但更互相顯。是故由說渴愛盡故。即說十二道斷。復次渴愛盡為通滅。十二道等滅名為別滅。問涅槃別名有六十六句。其義云何。答無為等一切句。相貌讚歎。因立對治違反等。應廣解釋。何因如此。是涅槃無生無長無滅。非因緣所作。違反有為。故說無為。(其一)高出三界離於偏低。無與等者。故說無下。(其二)永離諸流諸流不生。非流跡處。故說無流。(其三)非虛妄非顛倒非相違。故說真諦。(其四)不疑諸界毒蛇怖畏。窮三有際捨功用處。度生死海。故說彼岸(其五)。極智所了故說聽細(其六)。如優曇花世間希遇。故說難見。(其七)不老不破故說無壞。(其八)無動本有故說恆在無爭。(其九)對治除法。體不虧故說無失。(其十)過眼境界。無法與等。故說無譬。(其十一)無有貪愛諸見慢執故無戲論。(其十二)惑火滅盡故說寂靜。(十三)過死王界故說甘露。(十四)是極美味寂靜可愛故說極妙。(十五)寂靜無苦故說為止。(十六)真實善法故說為安。(十七)無燒熱渴故說愛盡。(十八)生他嘆訝故說希有。(十九)於生死中未至此德說未曾得。(二十)老等諸橫所不能害。故說無枉。(二十一)內無所少外無惡障。故說無災。(二十二)無後有生苦究竟安樂。故說涅槃。(二十三)異有無相故說難思。(二十四)與離生過失樂相應。故說不生。(二十五)四魔不至故說無跡。(二十六)不由因成故說非作。(二十七)非悲行處故說無憂。(二十八)一得不退故說名住。(二十九)無法能似故說無等。(三十)永離取欲故說無求。(三十一)無前後際故說無邊。(三十二)難可通達故說微細。(三十三)無有可逼故說無損。(三十四)無惑染著故說離欲。(三十五)無諸過失故說名淨。(三十六)結縛皆斷故說解脫。(三十七)離依止故說非住。(三十八)無有二法故說非對。(三十九)無等等故說為等。(四十)諸入沒處故說無害。(四十一)外人不得故說甚深。(四十二)離佛正教不可了知。故說難解。(四十三)觀此功德令到彼岸。故說能度。(四十四)上法之定上故說無上。(四十五)攢搜法海所獲貞實。上人所得。故說為勝。(四十六)萬行所得最上無價。故說聖果。(四十七)離恐怖因故說無畏。(四十八)聖愛堅固故說不捨。(四十九)凡聖等有故說遍滿。(五十)功德難稱故說無量。(五十一)不屬六道故說無數。(五十二)體極貞固故說不破。(五十三)諸法無首故說為尊。(五十四)最淨可稱故說應讚。(五十五)眾聖所棲故說為捨。(五十六)能救眾苦故說歸依。(五十七)戰鬪寂靜故說無爭。(五十八)本有非作故說無假。(五十九)離欲瞋癡故說無垢。(六十)除無明闇故說為燈。(六十一)諸受寂靜故說為樂。(六十二)免色等墜故說無墮(六十三)四流不沒故說為洲。(六十四)散心不證故說不動。(六十五)遣蕩十相說無所有。(六十六)無所依故說名無著。經部問曰。何法名思擇滅。答結離名思擇滅。問結離何法。答是思擇滅。若爾此二互相釋。終不能顯二法體相。是故應別方便說其體相。聖人無分別證智所知。是其體相。如是可說。為善異於餘物。或說名結離。或說思擇滅。諸經師說。一切無為非是物有。何以故。不如色受有。於別物何者唯以無觸名為虛空。如經言。闇中無礙無覆名為虛空。由般若力與現在隨眠惑。體性相違餘後不生。名思擇滅。離此思擇因緣不具餘不得生是名非思擇滅。譬如一期中間橫死殘果不續。異部師說。隨眠煩惱後不得生。是思擇力故名思擇滅。由緣不具後苦不生。是中思擇無力故說非思擇滅。論曰。是義不然。若離思擇此滅不成故。知屬思擇滅。又諸部說。若法已生生後自滅。自性滅故名非思擇滅。若如此執非思擇滅。應是無常。何以故。法未壞時未有滅故。難曰。若爾思擇滅亦應無常。何以故。思擇在先後得滅故。答此滅不以思擇為先。何以故。未生法不生。在思擇後。無此義故。所以者何。未思擇時未生不生法本來已有。是法應生。思擇正起後不得生。由思擇力。此惑昔來未有生障。今斷其生思擇力。外曰。若定以不生為涅槃者。云何通釋國譬經。經云。修數習多行信等五根能滅。過去現在未來苦滅者。名涅槃不生。唯屬未來非現在過去。答有如此經義不如文。何以故。能緣三世苦惑滅故說苦滅。如餘經說。汝等應捨是色愛慾。由愛慾滅。汝等色陰則滅離。乃至識陰亦爾。以此義故滅三世苦。其義應爾。外曰。若說苦滅。其義可然。又國譬經云。修習五根能滅過去現在未來世惑。云何不違此經。答如前解釋。又有別解。過去惑者宿世所攝。現世惑者今生所攝。此二世惑。於相續中已成種子。能生未來惑芽。由此種子滅故。故說三世惑滅。如果報盡說業因盡。是未來苦及惑。由種子無故永不更生。是故經中說。三世惑滅。若不如此過去現在有何所滅。何以故。於已滅法及向滅法功用何施。外曰。上勝經說。一切有為無為法中。是離欲法因是不有。云何不有勝餘不有。答我不說無為定是不有。如我前說。如是故有。如世人言。聲有先無聲有後無。不由此有言使無物成有當知無為其義亦爾。雖同是無而有。無可讚勝於餘。無如一切災橫畢竟不生。此無為勝最可讚嘆。為受化者起願求心。故佛讚歎。外曰。若無為唯是無法。是滅則成聖諦。何以故。無所有故。答若爾。諦是何義。外曰。無顛倒是諦義。答是二法聖人觀皆無顛倒苦。如相苦相無如無相。以是義故何乖聖諦。外曰。云何無物為第三諦。答立為聖諦。已如前說。依第二後次說故為第三。外曰。若無為唯是無法智緣。虛空及與涅槃則無境界。答我不說一切智以有法為境。若緣有為非去來世。則有物為境。若緣餘法則無法為境。外曰。若汝許無為有物何所有。答若我許無為有物何所有。外曰。若汝許者我義被守。答諸天應守。若許可守汝許不實。何以故。是無為法不如色受其性可證。不如眼等其事可見。是物是滅。云何可別是無為與有為事不相關。何以故。互非因果故。但違反渴愛是其道理。如說是惑本無名曰無為。外曰。若立無為是有。由此惑至得斷故。可說此滅是此惑滅。若說無為是無法者。此無為何因能決至得。經言。是比丘已至得現法涅槃。若涅槃是無何可至得。答由對治起得相續。與惑後生畢竟相違。故說至得現法涅槃。又諸阿含說。唯以無法是名涅槃。經言。是苦滅無餘捨窮盡。及離欲苦不來續不生。是靜是妙。何者捨。一切取並渴愛盡及般涅槃。外曰。何故不許於中餘物不生。說此不生名為涅槃。答我見此執無有勝能。汝謂於中餘物不生者。為是有故餘物不生。為由得故餘物不生。若是有故餘物不生。涅槃恆有三有。應永不生。若由得故餘物不生。諸阿羅漢得證此時。陰即應滅。若如汝執有此過失。故知但無所有名為涅槃。如偈說。譬是正道理。偈言。譬如燈光滅。心解脫亦爾。如燈光滅非是有物。佛心解脫。亦復如是。

分別滅諦品竟。

四諦論卷第三

四諦論卷第四

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分別道諦品第六

經說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若道能滅渴愛。則不應說行至苦盡。若不爾者。是言相違。若俱滅集苦。云何經中不具足說。若道能盡苦。修道辦人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應言行至苦盡。若有為法於無為中無有行至。云何說言行至苦盡正行義。言正行者八聖道是。決言何用聖名何義。云何但說道名為聖。不說餘助道若道異分應說其相。若言道唯是分。則具分與分無有差別。道名何義。云何此經說於具分。餘經不具。若道是有為。云何佛說。本昔已有。若是無為。云何說言有為。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得。譬如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說由此一道。若諸聖人同得一道。云何智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解脫平等。若道非心。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心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法云何一心並有。若道至除惑。則相違法一心並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云何不除。若分俱起則有多作意。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云何止立八分不增不減。云何不取欲等餘法。云何一法作三種說。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云何說正見為初。云何說先行正見有何義。見者既無孰為能見正見。與十善正見兩異云何。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多境。若不爾者非念念滅。若正見已了諸諦。餘分何用。正覺何義。云何三法成一。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覺不具道分有闕。此義應救。正言何義。若有語言道修無定。何以故。佛說定以聲為刺。若無不成道分。正業何義。一切分皆是正業。云何說一名為正業。若離名正業。離則非作。云何成業。離撾打等。云何不說名為道分。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兩異云何。正命何義。正命若身口業攝。云何別立。何者正精進。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若但滅惡是善則無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善。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則助道修不具何者正念。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諸有為法剎那不住云何成念。何以故。他見他憶無此義故。若一切諸法皆是念處。念根即是念處則義不相應若念。猶自不能守一法者。云何經說有念一守。云何有時能憶有時不憶。何者三摩提。何相何用何緣何義。正定若是定。須陀洹人應無慾瞋。若不爾者則違道理。

汝問。經說道諦。云何此言何所因起者。答此問不為開智人說。何以故。由聞其名已了義故。從大悲所起辯涅槃道顯隱覆義。欲廣說言燈。為分別智弟子故佛自問。何以故。由先問後解多有利益。廣辯緣起已如前說。復次受化弟子問諸外道聞種種道。未能決了是道邪正。為除疑倒無明等心故。佛自問自答。何者為道。是八聖道。如疑路人導之善道。汝問。若道能滅渴愛。則不應說行至苦盡。若不爾者是言相違者。答聖人從初發心是修行用欲除滅苦。為此起道故。說行至苦盡。是苦盡由因滅得成。是故除因。譬如師子。復次諸佛觀一切眾生墮於苦難。發心修道。為除他苦。是修行用如國譬經說。又餘經說。苦盡是出家修梵行用。如七車譬經。又如來出世為三事故。令他苦盡。是最第一故。言行至苦盡。復次一切有為無常故苦。離有為法故說苦盡。如筏喻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復次由八聖道能除取陰。是故通說二滅言不相違。汝問。若俱滅集苦。云何經中不具足說者。答是渴愛滅由苦盡得顯。復次因盡非是正用。以苦盡為正。復次聖道能滅有為及與取陰。故說苦盡通渴愛滅。汝問。若道能盡苦修道辦人應無品苦。若不爾者。則不應言行至苦盡者。答依因緣盡故說苦盡。如說火盡名為灰燼。亦如根滅說為樹滅。復次聖道能滅邪分別苦。而不除宿業報苦及界地及苦。譬如氣噓旃陀羅及優波斯那等。復次聖道於有餘涅槃能滅心苦。於無餘涅槃能滅身苦。復次聖道能滅後有陰苦。但宿行所作隨逐未滅。如輪及箭。汝問。若有為法於無為中無有行至。云何說言行至苦盡者。答涅槃無行道亦無行。雖俱不由歸向涅槃令得涅槃故。說行至苦盡。譬如國路。復次是方便言。如說諸流行沒水渧行盡。流及水渧於盡中無行。而世說有行。行至苦盡亦復如是。汝問。正行何義。答由此了知實義故說正行。又以進趣為行。如說行一切處道。又能往安隱處故。說為正行。復次正是不背義。行是歸向義。由此不背歸向涅槃故名正行。汝問。正行者是八聖道。是決言何用者。答為反餘道。為成立一切處行道。為顯不往餘處。復次能窮一切道苦。能遮一切煩惱業報燒熱。能除自他惡罵重罰惡道死等怖畏。能除積骨如毘富羅山。能乾乳血淚。以此功用故說決言。汝問。聖名何義者。答由體無流一味解脫眾生。依此相續得名聖人。譬如善法。如經中說。是聖正見。復次聖人所行故名為聖。譬如王路。復次聖人所說。故名為聖。譬如師路。復次聖眾所事。故名為聖。譬如牛路。復次令至極聖。故名為聖。譬如國路。如經說。聖正解脫。汝問。云何但道名為聖。不說餘助道者。答同一相故。皆名為聖。譬如火性。復次同一解脫味故。譬如海水同一醎味。復次八道最為上首。能攝餘助道。如像跡譬經說。汝問。若道異分應說其相。若言道唯是分。則具分與分無有差別者。答是具分與分差別之相。亦可見可說。譬如五分三昧。亦如五分比丘住五分處。道亦如是。與分有異。是分平等說名為道。何以故。是八種分若至平等位能除煩惱。若沉若起則不除惑。猶如調絃。復次是分圓滿說名為道。能辦事故。譬之如車。雖然若真實義分中說具分。譬如五分音樂及五分定。道亦如是。唯分為道今論所說。唯分是道六義證成。一說道。經言五根是道行至涅槃。此五根即是道分。故知唯分為道。二為經言。三身攝道。三身唯分。三由滅。經言。正見行於滅離道無滅。四由除。經言。若修習正見。能除欲等。若離於道則不能除。五由出離。經言。正見等諸分能出離此。若非道不能出離。六由清淨道。經言。般若是道。為得清淨。般若即正見。故知分是道。汝問。道名何義。答道以求覓為義。何以故。由此能得真實義故。亦以行為義故。亦以行為義者。如世間言。此道行向舍衛國等。道亦如是。歸向涅槃。復次真實義門方便行生理。如此等皆是道義。汝問。云何此經說於具分。餘經不具者。答法藏論說。假名有二種。一自在假名。二依他假名。說自體諸分名。是自在假名。如正見等道分。依他假者。如念等門及餘助道分。何以故。此道品修非是散修。復次為勝逼故。念處等中隨一法勝逼故。念處等中隨一法勝餘同一名。譬如醎酸等味。有諸餘味隨勝得名。又如諸界隨一勝故。餘隨得名。復次於欲界中說道具分。色無色界或五或四。為滅自體。四對治故。餘或增減。隨界地故。以此義故有具不具。汝問。若道是有為。云何佛說是古昔道。若是無為。云何復說是有為法者。答由此古言道是有為。何以故。有為之法有新有故。譬如穀等。若是無為不應此言。譬如虛空及以涅槃。如說身是昔業而非無為。如說聖種及法諸師。是故由此古言道非無為。今論所辯道是有為。何以知之。由廣分別故。如諦相應經及答達磨塵那。問由有為相故。如經言。依正思惟若道未生得生。已生得增長。有生長故知是有為。由捨除故。又如經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滅是無為則不可捨。緣內起故。如經言。是道依內起此歸依難得。若是無為不依內起。由業名故。如經言。是道非黑白業能滅諸業。若是業者非無為法。由有食故。如經言。七菩提分以食為因。若無為者不須食因。以此義故道是有為。汝問。若道是一一人修時餘人應得。譬如衣等。若不爾者則不應說由此一道者。答多道非一。何以故。果不同故。由道異故。故果有異。如路異故行異。復次體異故道異。謂見道修道等。亦如四苦樂遲速。復次根異故道異。謂九學九無學辟支佛佛。由根差別。是故有異。依種性故說由一道。如世說一穀。如經言。三世諸佛若觀若說是此四諦。而苦等三諦體實不常。由一道言亦復如是。汝問。若諸聖人同得一道。云何智慧不同。若智慧不同。云何解脫平等者。答觀一切一切種境界得成正覺。是故佛道不同二乘。如經言。若人當知一切一切種境界。當知是人名為世尊。通達平等道故。唯滅本惑三乘人等。如經言。解脫五陰與解脫無異。如多種火各燒然薪灰燼無異。由火不同熱觸光明威德有異。如是智慧差別。所滅惑除解脫是同故。佛定智威德及恩。由道差別難可思量。如大輪經說。汝問。若道非心法無情等物亦應有道。若心非心法修則不具。若是心法諸相違法。云何一心並有者。答心是生死分是世間法。道是出世法。兩不相應。如法非法故。說道非心法。依境名心。求能名道。兩若一體則自性自知。為免此失故。說道非心法。譬如壽命及無想無心等定。雖非心法而壁等中無道。亦如是。道雖有心非心處位。達皆有故無不具修。復次修有三種。謂守習研故無不具然。道亦可說是心法。何以故。與正思惟同生滅故。譬如一心。如經言。以心作增上故得一心。是名心定。即是道分。同一出離。同成一事。故共一心而不相違。汝問。若道至除惑。則相違法一心並有。若不至者於他相續云何不除者。答道不至惑而能除惑。如道不至破戒能除自破戒不除他破戒。除惑亦爾。於自他相續雖俱不至。但除自惑不能除他惑。分別部說。非至非不至此時除惑。以不生為滅故。譬如治病。苦受已至醫不能治。何以故。不可轉苦為樂故。苦受未至醫亦不治。何以故。無所有故。若爾為何所治。但作違緣。令未生苦永不得起。道能除惑亦復如是。汝問。若分俱起則有多作意。若次第起則但有一分者。答由成一事故得俱起。非緣別境故。無多意相雜俱起。由功能故差別可見。譬如欲等。汝問。云何止立八分不增不減者。答此問不窮。是故置答。復次對治八邪分故說八分。

復次為攝三身。復次為對治三刺三結三火三毒故說八分。復次藏論中說。能成八功德心故說八分。由得正見故心清淨。由得正覺故心鮮潔。由得正言故心平但。由得正業故心無悔。由得正命故心軟滑。由得正精進故心隨教。由得正念故心安住。由得正定故心不動。汝問。云何不取欲等餘法者。答但取勝法。或取強用。或取能任重擔。或俱攝盡正言正業正命。是須陀洹分信為三攝故。須陀洹具四智信。欲即是信。

復次此信亦正見攝。須陀洹人得智信故。喜猗捨正定所攝。是故八分攝諸分盡。汝問。云何一法作三種說。或說中道能滅福惡行至盡苦者。答由三勝事故。譬如日能破闇名光。能分別晝夜名日。能分別剎那等故名時。本聖道亦爾。能離二邊故名中道。能除黑白二業名滅福惡。拔除身心苦故。故說行至苦盡。或除三世道故說行至苦盡。汝問。云何說正見為初者。答為上首故譬於王。如經言。一切有為法中般若最勝。

復次能作勝功德故。若智慧勝諸德皆勝。如舍利弗由正見故不觀他面。如首羅長者由正見故其心難動。如阿輸柯王由此正見他不能引。如質多羅長者能拔除災橫本故。如經言。由明起故無明滅盡。是故正見為初。汝問。云何說先行者。答由得正見餘分。得出世得無流得不共。或說由正見力餘分得解脫道名。如經言。比丘是正見人。身口意業為得可愛勝美果故。如經廣說。故以正見為先行。汝問。正見有何義者。答謂不倒證照為見。自所依止真實種類無倒證照。

復次真如名正觀名為見。如實觀聖諦故名正見。

復次正者可讚嘆義。見者光明義。可讚光明故名正見。如經言。諸光明中此光最勝所謂正見。

復次勝德境智行。是名正見。何以故。是正定位說名正見。如種子譬經說。復次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為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如佛為大迦旃延說。

又藏論說。對治無智疑智倒智。能度苦等。真實此智名為正見。汝問。見者既無孰為能見者。答眾緣聚集共成此見。無別一物為其見者譬如花果。又如偈說。

 有見無能見  何法為見者
 從緣和合生  見色言是虛
 是法集時見  合散無能見
 但因緣所作  如戾人無者

法從緣生。不可說屬一。如佛為破求那說。我不說識為能識。何以故。此名具分假名所作故。汝問。正見與十善正見兩異云何者。答俗智在十善。真智在八正。能感後生。以苦為果。觀業為境。如此正見在十善法。能滅三有。涅槃為果。緣諦為境。如此正見在八聖道。汝問。若由正見一時見諦應有多境。若不爾者非念念滅者。答一時能成四事。故說一時。不為境異故。理足論說。修觀行人以聖智慧。通達毛孔能斷諸惑。

又餘經說若通觀三受。諸事已辦。無更所作。由通相法諦無我相。是故一時通觀四諦。如次第觀中緣無常苦無我一時通苦諦。汝問。若正見已了諸諦餘分何用者。答一切諸分能滅自對治。各各有用如吐下方。

復次一切諸分。於自事中各為上首共成一事。譬如車分及車車分。各有自事共成運載。道分及道亦復如是。汝問。正覺何義者。答未曾有計今日如生。是名正覺。

復次是平等法由想行緣起故。

復次體相境界果共相扶合。故名正覺。

復次如見隨擇不捨名為正覺。如牛呞食。汝問。云何三法成一者。答同一相故如餘道分。

復次善聽計平等故。譬如定分。

復次緣涅槃為境。如無相定故三成一。汝問。若依二定證得流盡。正覺不具道分有闕。此義應救者。答若依二定修八正道。但無初定覺觀分。非無道分中覺。譬如初定及三摩提無有覺觀。

復次由事成故說有正覺。不由體在故。如有學五根。

復次能拔除對治故說有正覺。譬如正言。汝問。正言何義者。答永受誓不破名為正言。如瞿師羅傳。

復次是言清淨。由除願取垢滅故。

復次法然所得永善行。是名正言。正言戒有二種。

一不令知。如經言。是人離妄語等。二令知。如經言。是人時語實語等。汝問。若有語言道修無定。何以故。如佛說定以聲為刺。若無不成道分者。答道分故非刺。譬如正覺喜覺分等。

復次聲刺不定。如見女人。經言。數見女人為修梵行刺。然非阿羅漢刺。已除刺故。

又經言。大象說在定行立等亦靜。若觀行人正思說法。心則有定。不由有言故無定。經部師說。但離四言即是正言。如世間說。已離如正作。如說。此馬快行此人善續。汝問。正業何義者。答經說。離身惡業名為正業。

又經說。是身業不析不流不頒。自在無取能生寂靜。是名正業。

復次由觀過失遠離殺生。不作不行遮止不樂。是名正業。汝問。一切分皆是正業。云何說一名為正業者。

答若離此名別名不顯。如法界法入等。非眼識等所緣故。不令他知。說名正業。一切諸業所依止故。譬如業基。汝問。若說離作名為正業。離則非作云何成業者。答不作故起惡業作守護善。應知是業。如經言。我說作我說不作。

復次能除黑白二業故說不作。能作對治業故說名作。

復次正業亦名正業除。由此名故作不作義。此名得成。譬如由眼說見由眼亦說不見。若不作云何知有此業。答有多因緣此業可知。由經言。色有三種。一有見有礙。二無見有礙。三無見無礙。又說有無流色。又說由七福德利故。又說由教他亦有十業道。又說比丘有法非十一入攝。謂無見無礙不說無色。

復次若無此業。八分聖道則不具足。何以故。正入觀時不行三業故。難曰。是義不然。何以故。在方便中已修三業故。如經言。是人如是見如是知是正見。得修圓滿及正覺精進正念正定。先時正言正業正命先已清淨。答依世間離欲道戒故說此言。

復次波羅提木叉戒亦不應有。何以故。當受時有。後在異心不應說名比丘比丘尼。

又經說。此業名為堤塘。能遮破戒故。若無不能止惡。經部師說。此證殊多。甚為希有義不如此。何以故。汝言。由說三色故。知有無作者。是義不然。諸觀行師目連阿尼樓馱等說。有定境色由定力得。此色非眼根境界故說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礙。若汝言。若爾云何名色者。此與無作等故。還難汝義。汝言。由說無流色知有無作者。是義不然。此色亦是定力生。由定無流故色亦無流。

又諸師解。阿羅漢色亦是無流。非流依止故。難曰。此義不然。如經言。何者有流法。謂一切眼一切色等。此色非流對治故說有流。若爾此色或有流或無流。答若爾何有。難曰。相相雜故。答如有流相無流相。不知有何相雜。復次若色入一向有流。云何經中偏簡擇說不通途說。經曰。有流色者。謂有取心堅覆藏所依故。名有流色。汝言。由七福德利故知有無作者。此義不然。經部師說。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施主雖在異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續次第轉勝。由此勝故能生未來隨多少報。依此相續說施主功德生長。若汝言。由他相續勝負及隨用故。若在異心是相續轉勝。云何得成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與無作等故汝執無作。由他相續勝負。及隨用因他相續。云何得成。問不增長福德種類中無教云何恆生。答由數習緣戒定作意故。乃至眼中增長隨逐。問若爾郁伽長者經其義云何。經言。若比丘持戒行善。受用施主衣食等。已修無量心定。身證此定入林中住。由此受用施主福德善樂增流無量。應當信知。此中有何作意。故知相續轉勝是正道理。汝言。若無作無教如他作業業道。云何得成者。經部師亦作此說。由此教故。他或離或受殺害等苦故。能教者於微細相續善惡增勝。由此轉勝能生未來隨多少報。若人自作隨事成時相續轉勝。名為業道。是義應知。果假因名故。是身口事果。假身口名義亦如是。如意身口無教。有大德說。依眾生取陰。由三時作意。得殺生罪。謂當為我殺正殺殺已。此解亦不然。雖有三意業道未必得成。何以故。未斷母等命根。起三意人無逆罪故。若人自害他命。由此三意得罪可然。難曰。等不可見。何故憎嫉誹謗無教而信受相續轉勝。答無此憎嫉。但由心運身業道事成。若謂行者有別法異心。我所不喜。由心加行是事得成。此事成故相續轉勝。是義可喜。何以故。由心相續果得成故。汝言。法入佛不說無色知有無教者。此義已答。如定境界色。汝言。若無此業八道不成故知有無教者。此義應辯。朋友汝應為說。入諦觀人正言正業正命。云何得有。此人在觀為有言說作業。求覓四事故有此三。為當不爾。答不然。何者正在觀時。得此三種無教。由此得故。若出觀後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說無教名正言等。論主答是中何不執如此。若正在觀中離於無教。得在如是意。得如是依。由得此故。後出觀時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說相續轉勝名正言等。以此義故。道有八分。

又上座部說。但不作惡名為三分。何以故。由聖道力法決定不作。依止無流道故名無流。未必一切處被數法。皆真實有如八世法。謂得不得名無名譽毀樂苦。是中不得更無別法。

又餘師說。波羅提木叉戒。是三道分。依先方法作信受意。由此作意能防身口遮所作惡。說名波羅提木叉戒。若汝言。人在異心則無守護者。是義不然。由數習故。犯戒緣來作意即至。說此作意名為堤塘。何以故。由憶先誓差不作惡。為有此用故須受戒。

復次若如汝立。有別無教能遮破戒者。則不應有失念犯戒。不須廣辯。若爾不爾。決定應知。八正道中戒有三分。為道基故。譬之如地。以先行故。譬如王。能度生死蕀刺稠林故譬足。可愛香故如天檀葉。清淨傳傳能到涅槃。如七車譬。又餘師說。引經為證。是道果故。恭敬利養因緣故。非守護對治故。翻令知所得故。知有此戒。又餘師說。云何無教是色而非身受。答無教屬身口業。為色所攝。身受者與心相應。為名所攝。

復次無教是身業故屬身。受是心法故屬心。

復次無教亦戒亦色色陰所攝。身受心法受陰所攝。今論所辯此法心業所依故。由身口成就假得其名。此法與受何異。答受陰所攝此法通諸陰攝。何以故。依相續故。汝問。離撾打等云何不說為道分者。答有學聖人未寂靜故。譬如制罪。以不遍故如非梵行。以不定故。如布踈陀分。為資糧故譬如施等。今論所辯分明八戒。此中說名三聖道分。汝問。正業正命與十善正業正命有異云何者。答可壞除不可壞除。從出世正見起。無流甘露為果。從世正見起有流取陰為果。能生福德是名業道。能離福德名為道分。汝問。正命何義者。答正命有二種。一白衣離五種販賣。二出家人出離五種邪命。復次依理求覓受用衣食等四緣。復次知足無失聖種所攝。及守護身口。復次先因智慧遠離身心邪具。是名正命。汝問。正命若身口業攝。云何別立者。答通在二攝。由義異故。別立可知。譬如諸陰通是行攝。由義異故別立四陰。復次體有二故。譬如身觀。經言。於身觀身住。復次正命異前二分。譬如惑數。汝問。何為精進者。答行於處處隨地差別。為得種種善法。策起身心不捨荷負。復次為滅惡法證於善法。常行勇勐。是名精進。復次修行是處不倒身心勤力。是名精進。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策起身心為相。不退墮為用。起精進類為緣。藏論中說。精進者勇勐為相。不沉為用。四正勤為緣。勝利行為義。若懈怠人行無勝利行。

復次難勝力故。若人有精進。於煩惱戰鬪有難勝力。若懶惰人則無此事。復次此行能散破除捨。是精進義。汝問。若滅惡是善則無二精進。若非善者滅諦則非善。答滅惡者唯是無物。善則不爾。故精進有二。復次滅惡名真實善。所餘即三善。何以故。有四善故。離破戒臭名為滅惡。戒香發起名為生善。譬如熱靜異於冷生。汝問。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則無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則助道修不具。答一心得修四正勤。譬如一心通觀四諦。何以故。由此修故。未生諸惡不得生。已生諸惡不得住。善法未生得生。已生得堅住。是故精進由體故一。由用故四。又分別部說。若持戒觀行人。為除定對治修四正勤。已生之惡能障定。由精進故滅。未生破戒後不得生。未生定得生。已有淨戒得堅固住。以是義故。精進唯一事用有四。復次有說。四正勤次第起。譬如得定。何以故。有正勤但能破上心惑。有餘正勤能拔隨眠惑。又有正勤。能生未生根。又有正勤。能令已生堅固。故道品修非是散修。有正勤故。汝問。何者正念者。答不忘先所知境。是名正念。猶熟取相。如經言。心悎心繫等是名為念。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境界後憶為相。心境不離為用。六念為緣。自憶令憶名為念義。譬如菩提自覺令覺。復次藏論說。心澄淨為相不忘失。若失還現。復次能守境界是智依止。故名為念。復次念有四種。一隨執名句味。二能隨所執義。三能隨所思義。四能隨通達所思義。今論所辯正明第四。汝問。諸有為法剎那不住念云何成。何以故。他見他憶無此義故者。答若知者異念則不成。如張見王憶。若智相續異念亦不成。如見牛不憶馬等。若智一念亦不成。無後智故。及此三義則名為念。又釋若不相關則他見他不得憶。如此人見彼人不憶。若因緣相關則他見他得憶。譬如童子少壯老弱智念得隨逐生。復次譬如種子。不相關故。麥種不生穀芽。若因果相關而有異者。是穀類等種子芽莖支節葉位得隨逐生。若一念亦不成。因果不立故。如種子恆一芽則不生。由相關不異不一故念得成。汝問。若一切諸法皆是念處。念根即是念處則義不相應。答今論所辯。念根即四念處。但不以境界分別根故。譬如智根智量。

復次念處有三種。一自性念處。但生憶念譬如王。二雜念處。若法能助於念。亦名為念。如王臣佐亦得王名。三境界念處。由念緣此起。亦得名念。如王住處。是故念根即是念處。義不相違。汝問。若念獨自不能守一法者。云何經說。有念一守者。答念是守護中第一增上緣。故說一守。譬如王勝。如經言。一切諸法念為增上緣。為守護故。復次一念能護一切行。故說一守。如經言。是念行一切處。復次一切念能守六根。如當門人。復次是念能錄一心。如人手捻陰陽筒口。復次能守一相續故名一守。如護一子。復次六根被系。於一念柱不散住自境。如六眾生同系一柱。是故經言。有念一守。汝問。云何有時能憶有時不憶者。答有三因緣故能生念。一數習。由數習身口意如夢中見。二相。由順逆相憶。似不似境。三澄清。由心澄淨念即得起。如淨器水得見面像。若反此三則不得憶。又臨死及初生重苦所逼。忘失本念故不憶宿命。復次有六因緣能生於念。如偈言。

 順逆及數習  一處共會聚
 定力及因力  此六為念因

順者。如見他似兒便憶自子。逆者。由觸熱故憶昔時冷。數習者。如所串行事自然憶。一處會聚者。如人見菴羅樹憶其酸味。定力者。如得三明人憶宿住事。因力者。猶如聖人及大行善人憶過去生。汝問。何者三摩提。答經說心定住靜名三摩提。又阿毘達磨藏說。能攝法不散。名三摩提。復次是心相續。煩惱惡風所不能動。如密室燈。復次三摩提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者。能生世間果報。與覺分相離。能伏上心惑。出世間者。能令度離世間與覺分相應。能拔隨眠惑。今論所辯。是出世定。汝問。何相何用何緣何義者。答心定住為相。伏對治為用。依心學為緣。復次藏論說。一心為相。不散為用。四定為緣。安心令直為義。如箭師調簳。世間說為三摩提箭。此言調直箭。如是調直心相續名三摩提。如偈言。

 心跳擲散動  難守亦難遮
 智人使調直  如箭師調簳

復次能安心平等。譬如馭車取平坦路避嶮曲道。觀行人亦如是。能安置心於平等處門境相行。能遮不平等惡故。名三摩提。復次五蓋病銷。如人不病名三摩提。汝問。正定若是定。須陀洹人應無慾瞋。若不爾則違道理者。答所對治定在。由得果故驗其得定。譬如五根。復次專心向定故。譬如蜂雖系穢處心慕蓮花。故知恆在花處。聖人亦爾。雖處欲塵心樂寂靜。故知恆在定。復次如須陀洹人。無明雖在而明不失。復次如佛婆伽婆。雖有覺觀不出散心。恆在定故。須陀洹人定亦爾。故不違理。問聖道八分次第云何。答由能依理觀聖諦故。先立正見。於所觀法執視不捨。次立正覺。從此次立正言正業正命。於所觀法為離為得。次立精進。於所離得永不忘失。次立正念。由念不失。於所見境心不散動。次立正定。

復次若八法俱起則無次第。而次第說不無道理。若人欲起涅槃。應先求正見。如人欲行必須有眼。如所見理執視簡擇。次立正覺。如所擇說次立正言。何以故。若有語言。依覺觀故。如言而行次立正業。此二清淨。次立正命。是人住戒。若起勤策次立精進。有精進故則念不失。次立正念。由有念故心一不散。次立正定。

復次阿毘達磨藏說。此行以智慧為根本。何以故。四諦境深非智不了故。先立正見心觸此境。次立正覺。由此二分。於四諦中對自令知。次立正言由前二分如言發行。次立正業。由前兩分。口說身行受用四諦。次立正命。身心勤策為進諦理。次立精進。由此精進。於四諦境心用澄淨。次立正念。由此正念。於四諦境心及諸法永不散動。次立正定。復次由正見故。是觀行人不墮增上慢中。能如實分別自所得故。由正覺發起正言。是自所得能傳至他。由此正言能立能破能決。令他信有智慧。由有正業寧捨壽命不犯非法。故令他信有聖所愛戒。依法如量求用四緣故。由正命令他信有聖種知足。復次由正見正覺。及因正言能師子吼。由正業正命能顯所說義。由正精進未得令得。未滅令滅。由有正念沉起平時不忘三相。故定無障。由有正定滅除定障。能引六通諸德故後俱解脫。

復次阿毘達磨藏說。由正見故說信根信力及欲。何以故。由有智慧信欲成故。由精進故。能攝正勤及精進根力覺分。由正定故攝心如意足。及定根定力喜猗捨定覺分等。以是義故。當知三十七品。是八道內攝。復次正見及正念。是毘婆舍那分。由此滅無明故。慧解脫為果。所餘道分屬奢摩他分。由此離欲故。心解脫為果。是故略說道有二分。一毘婆舍那。二奢摩他。復次藏論說。正言業命三為戒聚。由有此戒拔除瞋惡根本。正覺精進正定三為定聚。由此拔除貪慾惡根。正見正念二為慧聚。由此拔除無明惡根。以此義故。道有三分。

復次道有四。一方便道者。由此無礙道生。無礙道前皆名方便。二無礙道者。正能除障礙對治故。惑不礙故。名為無礙。三解脫道者。解脫無礙道所礙之惑。初起名為解脫。四勝道者。從解脫道後所餘諸道。皆名勝道。問此四云何名為道。答由此進至涅槃故名為道。若爾解脫及勝云何名道。答道種類故。轉勝故。令前至後故。能至無餘涅槃故。說名為道。復次道有四種。一苦道遲智。二苦道速智。三樂道遲智。四樂道速智樂道者。謂依止四定具分故。定慧平等故。無功用行故。以是義故。名為樂道。離此皆名苦道。謂依止未來定中間定三空定等。不具分故。定慧不等故。有功用行故。未來定者有慧少定。三空有定少慧。中間定者分不具故。定慧皆少。以是義故名為苦道。此之二道。若信根人得名為遲行。若智根人得名為速行。是八分聖道。約定約根故有四行。復次聖道或說三十七助覺。何法為覺。以盡智無生智名之為覺。由三種人成三品覺。謂聲聞菩提。辟支菩提。無上菩提。能滅無明令無餘故。是自事已作不復更作。如實覺故。是名為覺。助者。三十七法隨從盡智無生智故名為助。由名故說三十七。不由於體。今論所辯體唯有十。謂信精進念定慧喜輕安捨戒覺。阿毘達磨師說。體有十一。即開戒為二。所謂身口。復有阿毘達磨師說。體有十三。謂足欲及心故。經一切所得法。皆是助覺。但此十既勝故偏舉之。言三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八聖道。七覺分。問此七科助覺安立何處。答凡有四位。一初發行位。二通達位。三見位。四修位。問次第云何。答是觀行人已住於戒。已能了別生死過失涅槃功德。離四諦觀無別方便。能了知此過失功德。為攝多境散心令住一處。為生對治伏四顛倒。令心如理入四諦觀。是故在先觀四念處。由四念觀已別諸法可取可捨。為取善捨惡故。次修行正勤。因四念觀正勤得成。由正勤觀惑障已淨。助法已立心隨意住故。次立四如意足。由此定力。於不疑境心有增上。由此信故。於不懈怠心有增上。由此精進所得善心。有助無障。於不忘境心有增上。由此念故攝在一境。於無散中心有增上。由此定故。如實觀境心有增上。由當體增上故。於不退位。心有增上。由不退故。於通達分心有增上故。次立五根。是五根增長至最上上品故。下惑不能破故。餘世間法不能勝故。無流心次第緣故。不退聖位故。以是義故。次立五力。已見彼此得失。已得真路。已得決心。已得眼。已得足。由五力故得出世行。故次立八聖道。由八聖道破見諦惑已。得近盡智無生智故。轉此道名七覺分。是故次第立三十七。四念處觀是初發行位。即解脫分。四正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名位。五根名相位。五力名第一法位。此四通名決了位。八聖道名見位。七覺分名修位。盡智無生智名究竟位。是果非因故。不立為道。復次此道或說名梵輪。梵輪者。佛世尊及弟子所轉故。此聖道有六種義。譬之如輪。一速疾行。謂或一心。或十二心。或十五心。遍行三界四諦故名速疾。二捨此到彼。謂捨世間到出世間等。三上下行故。謂或在法忍。或在類忍等。四從此至彼。謂從師師相續解。至弟子相續解。五轂輻輞相似故。戒有三分為轂。正見正覺正精進正念為輻。正定為輞。六聖王輪。未伏能伏。已伏能守護。由無礙道能伏。解脫道能守。以是義故。名為梵輪。復次此八聖正見有五分。戒有六種。謂三業教無教。精進有九分。正念有八分。正定亦八分。此聖道若廣說則有三十七分。若中說則有八分。若略說或三分。或二分。偈言。

 若人求涅槃  滅止及妙離
 應常行精進  聽思修四諦

四諦論卷第四


上篇:成實論

下篇:解脫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彰所知論

彰所知論序 元正奉大夫同知行宣政院事廉復譔 夫出三界...

方便心論

方便心論一卷 後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明造論品第一  ...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佛教詞典】震動

【震動】 p1343 瑜伽三十七卷二頁云:震動者:謂佛菩薩...

【佛教詞典】念持

(術語)憶念受持也。八十華嚴經一曰:皆勤念持一切諸...

嗔恨心的可怕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弟子一起去遊歷。 走了幾百里路...

救命的口袋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被後天習...

大悲咒修法簡規

一、祈請 頂禮十方常住三寶(上香後三拜) 二、懺悔 往...

《佛說離睡經》十種離睡之法

《佛說離睡經》前半部分乃述目犍連尊者獨自在寂靜處經...

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引導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

做生意最精明的境界

有一位建築商,年輕時就以精明著稱於業內。那時的他,...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怎樣才能把善根啟發起來

流轉門、還滅門。 丙二、轉化生命 丁一、總說 什麼叫...

二鴿喻

從前有雄雌兩隻鴿子,住在一個巢裡。秋天果子熟的時候...

學會換位思考

別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鏡子。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

為什麼念佛時有空曠柔和的感覺

問: 我集中思想念阿彌陀佛時,心中有一種空曠、充滿...

以殺生為業的因果報應實例

想說兩個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是因為...

【視頻】《心經》張玉霞演唱

《心經》張玉霞演唱

【視頻】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