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道樹品第七十一(卷八十五)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而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世尊!譬如人欲於虛空中種樹,是為甚難!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亦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著吾我顛倒眾生。

「須菩提!譬如人種樹,不識樹根、莖、枝、葉、華、果,而愛護溉灌,漸漸長大,華、葉、果實成就,皆得用之。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漸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實益眾生。

「須菩提!何等為葉益眾生?因菩薩摩訶薩得離三惡道,是為葉益眾生。

「何等為華益眾生?因菩薩得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處,是為華益眾生。

「何等為果益眾生?是菩薩得一切種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是眾生漸漸以三乘法,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是為果益眾生。

「是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實法,而度眾生令離我顛倒著,作是念:『一切諸法中無眾生,我所為眾生求一切種智,是眾生實不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知是菩薩為如佛。何以故?是菩薩因緣故,斷一切地獄種、一切畜生種、一切餓鬼種,斷一切諸難,斷一切貧窮下賤道,斷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佛。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間亦無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三惡趣及三界亦無斷時。

「須菩提!汝所說:『是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實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賢聖;以如故說為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為性、無為性。是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為如。諸菩薩摩訶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以是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以如相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學如般若波羅蜜!

「菩薩學如般若波羅蜜,則能學一切法如;學一切法如;則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眾生根;善知一切眾生根已,知一切眾生根具足;知一切眾生根具足已,亦知一切眾生業因緣;知一切眾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得願智具足已,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饒益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作禮!」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為作禮。」

「世尊!是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幾所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千國土中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意,於汝意云何?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告須菩提:「其福不如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故,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

「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亦如是。

「置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住聲聞、辟支佛地者,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住乾慧地,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言:「不如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置是住乾慧地眾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初發意菩薩,不如入法位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入法位菩薩,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向佛道菩薩,不如佛功德,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初發心菩薩摩訶薩當念何等法?」

佛言:「應念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想、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受、想、行、識亦無法,內外法亦無法,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乃至有為、無為相,亦如是。」

「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

佛言:「諸法和合因緣故,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無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性,初發意菩薩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能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初禪乃至第四禪,行慈心乃至捨心,行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種智,淨佛世界,成就眾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學諸法無性,亦能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知世界、眾生亦無性,即是方便力。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修學佛道,行尸羅波羅蜜修學佛道,行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行一切種智修學佛道,亦知佛道無性。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為修學佛道,能具足佛道因緣;具足佛道因緣已,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

「是時,以佛眼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性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若佈施時,佈施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受者及菩薩心,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非佛作,非聲聞、辟支佛作,亦非餘人作,一切法無作者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諸法性離耶?」

佛言:「如是!如是!諸法、諸法性離。」

「世尊!若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摩訶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

佛言:「菩薩摩訶薩以世諦故示眾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

「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

「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

「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若有、若無。

「復次,須菩提!眾生於五受眾中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為是眾生故,示若有、若無,令知清淨無所有。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論】

釋曰:

須菩提從佛聞無所得即是得,嘆未曾有,白佛言:「世尊!是般若甚深!」如經中廣說。

以樹為譬喻,葉、華、果實,從薄轉厚。

如樹葉蔭,熱時涼樂,眾生因菩薩道樹蔭,得離三惡道熱苦。何以故?遮惡故。

如華色好香淨柔軟,眾生因菩薩以佈施、持戒教化故,受人天中福樂。

如樹果色香味力,眾生因菩薩故得須陀洹等諸聖道果。

須菩提聞是歡喜言:「是菩薩如佛無異。」

此中自說因緣:「因菩薩故斷地獄等惡道。」

佛可其意,更說因緣:「須菩提!若菩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三界無斷時。」

復次,得諸法「如」故,說名「如來」,乃至名「須陀洹」;以「如」故,說色乃至無為性;是諸法如,皆一無異。

菩薩學是如,必當得薩婆若,是故言「如佛無異」。

不以我心貪貴菩薩故說言「如佛」,以得如故言「如佛」。

是「如」在佛,亦在菩薩,以一相故,是名「菩薩為如佛」;離「如」,更無有法不入如者。

問曰:

若以同「如」故名「菩薩如佛」,乃至畜生中亦有是「如」,何以不名「如佛」?

答曰:

畜生雖亦有「如」,因緣未發故,不能利益眾生、不能行如至薩婆若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是如般若波羅蜜!

菩薩學是如般若波羅蜜故,則能具足一切法如。

「具足」名得諸法實相,能以種種門令眾生得解。

以得具足故,於一切法如得自在;得是諸法如自在已,能善知眾生根;能善知眾生根故,能知眾生諸根具足。

「諸根」者,信等五善根,三乘人各各有。

能分別是人有、是人無,是人得力、是人不得力。

「具足」者,信等善根具足,如是人能出世間。信根得力,則決定能受持不疑;精進力故,雖未見法,一心求道,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力故,常憶師教,善法來聽入,惡法來不聽入,如守門人;定力故,攝心一處不動,以助智慧;智慧力故,能如實觀諸法相。

得根有二種:一者、在大心人身中,則成菩薩根;二者、在小心人身中,則成小乘根。得是具足根,則可度。

或有菩薩見人雖得信等五根而不可度,由先世惡業罪重故,是故言「知一切眾生業因緣」。

欲知無數劫業因緣,要得宿命通;既知已,為眾生說過去罪業因緣。

眾生以是過去罪故不畏,是故求「願智」,欲知三世事;既知已,為眾生說未來世罪業因緣,當墮地獄。眾生聞已,則懷恐怖;恐怖已,心伏易度。

眾生若欲知未來世福報因緣,為說已,則歡喜可度。是故說「知業因緣已,願智具足」。

願智具足故,得三世慧淨,通達無礙:知過去善惡業,又知未來善惡果報,知現在眾生諸根利鈍,然後說法教化,多所利益不虛。

大利益眾生故,能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安立眾生,入無餘涅槃。

如是利益,皆從學「如」中來,是故佛說:「菩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聞是菩薩功德甚多,白佛言:「世尊!菩薩能如說行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應當作禮。」如經中廣說,分別初發意菩薩功德。

爾時,須菩提知是甚深般若無憶想,非初學所得,是故問佛:「初發心菩薩,應念何等法?」

佛答:「應念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薩婆若」、「佛法」、「佛道」,皆是「一切種智」異名。

問曰:

佛何以答言「念一切種智」?

答曰:

初發意菩薩未得深智慧,既捨世間五欲樂故,佛教繫心念薩婆若;應作是念:「雖捨小雜樂,當得清淨大樂;捨顛倒虛誑樂,得實樂;捨繫縛樂,得解脫樂;捨獨善樂,得共一切眾生善樂。」

得如是等利益故,佛教初發意者,常念薩婆若。

須菩提問:「世尊!是一切種智,為是有法?為是無法?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答:「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

「無所有」名非法,無生無滅。

「諸法如實緣亦無所有,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

問曰:

皆是畢竟空,「念」何以獨言「增上」?

答曰:

諸法各各有力,佛智慧是畢竟空,如、法性、實際,無相,所謂寂滅相。

佛得一切種智,不復思惟,無復難易遠近,所念皆得故,言「念為增上」。

須菩提問:「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等法亦無法?」

佛答:「色等一切法亦是無法。」

自說因緣:「若法從因緣和合生,即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即是空無法。」

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性。

須菩提問:「初發心菩薩以何方便行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淨佛世界,教化眾生?」

佛答:「無所有法性中學,入觀亦能集諸功德,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即是方便力。」

所謂有、無二法,能一時行故;所謂畢竟空,集諸福德。

是人行六波羅蜜時,亦修治佛道——如佛心,以畢竟空、無所有法,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是菩薩行是道,能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行菩薩道時,具足是法,坐道場,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如人夜失貫珠,電光暫現,即時還得故。

煩惱及習永盡,更不復生。

得佛已,以佛眼觀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見無法,何況有法!畢竟空法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凡夫顛倒有法!

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無所有相,是名「菩薩方便」。

「空」尚不可得,何況「有」!

須菩提!菩薩應行無所有般若波羅蜜。

是菩薩行是無所有般若波羅蜜,若佈施時,即知佈施物空、無所有,受者及菩薩心亦無所有;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

「得者」,菩薩;「得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得法」是菩薩道——皆知是法無所有。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不以智慧故異,非凡夫作,亦非諸聖人作,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

須菩提意:「若諸法都是無所有相,誰知是無所有?」是故問佛:「世尊!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

佛答:「菩薩世俗故,為眾生說若有、若無,非第一義。若有是實有,無亦應有實!若有不實,無云何應實?」

須菩提問:「世俗、第一義有異耶?」

若異,破壞法性故,是故佛言:「不異;世俗如即是第一義如。」

眾生不知是如故,以世俗為說若有、若無。

復次,眾生於五受陰中有所著,為是眾生離所有、得無所有故,菩薩說「無所有」;世俗法故分別諸法,欲令眾生知是「無所有」。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無所有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菩薩行品第七十二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

佛言:「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行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眼空乃至意,行色空乃至法,行眼界空乃至意識界;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內空、行外空、行內外空、行空空、行大空、行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諸法空、性空、自相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行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行慈、悲、喜、捨,行無量虛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四念處、行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行空三昧、行無相、無作三昧;行八背捨、九次第定;行佛十力、行四無所畏、行四無礙智、行十八不共法、行大慈大悲、行淨佛國土、行成就眾生;行諸辯才、行文字入無文字、行諸陀羅尼門;行有為性,行無為性,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二。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言佛,何義故名佛?」

佛告須菩提:「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

「復次,得諸法實相故名為佛。

「復次,通達實義故名為佛。

「復次,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

須菩提言:「何義故名菩提?」

「須菩提!空義是菩提義,如義、法性義、實際義是菩提義。

「復次,須菩提!名相言說是菩提義。

「須菩提!菩提實義不可壞,不可分別,是菩提義。

「復次,須菩提!諸法實相不誑不異,是菩提義。

「以是故名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菩提,諸佛所有故名菩提。

「復次,須菩提!諸佛正遍知故名為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是菩提行六波羅蜜乃至行一切種智,於諸法何得何失?何增何減?何生何滅?何垢何淨?」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乃至行一切種智,於諸法無得無失、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增減、生滅、淨垢故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乃至不為淨垢故出,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能取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云何行禪、無量心、無色定?云何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云何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云何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薩十地?云何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以二法故,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乃至行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不以二法故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故乃至行一切種智,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後意云何善根增益?」

佛告須菩提:「若行二法者,善根不得增益。何以故?一切凡夫皆依二法,不得增益善根。菩薩摩訶薩行不二法,從初發意乃至後意,於其中間,增益善根。

「以是故,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無能伏,無能壞其善根、令墮聲聞、辟支佛地;及諸眾惡不善法不能制菩薩令不能行檀波羅蜜增益善根,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摩訶薩為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不?」

佛言:「不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不為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亦不為非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法,未供養諸佛,未具足善根,未得真知識,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識,能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供養諸佛。

「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妬路乃至憂波提舍,是菩薩聞、持、誦利、心觀、了達;了達故,得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能起無礙智;起無礙智故,所生處乃至薩婆若,終不忘失是法;亦於諸佛所種善根;為是善根所護,終不墮惡道諸難。以是善根因緣故,得深心清淨;得深心清淨故,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

「以善根所護故,常不離真知識——所謂諸佛、諸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能讚歎佛法眾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

【論】

釋曰:

上品中須菩提問佛:《經》常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種種因緣答。因此事故,此品中復問世尊:「《經》常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是故須菩提問菩薩行。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中攝一切法,又般若即是菩薩行,何以故更問?

答曰:

一切菩薩道,名「菩薩行」;悉遍知諸法實相智慧,名「般若波羅蜜」,是為異。若《般若經》、「菩薩行」等共相攝,無異。

復次,有人言:「菩薩行」者,菩薩身、口、意業,諸有所作,皆名「菩薩行」。

以是事故,須菩提但欲分別「菩薩正行」故問。

是故佛答:「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善行,是名菩薩正行。」

菩薩不善、無記及著心行善法,非菩薩行;但以悲心故及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何等是清淨行?所謂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乃至有為性、無為性空行。

於是諸法,不分別是空、是實,乃至是有為、是無為,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滅戲論不二相,是名「菩薩行」;無能壞者,亦無過失。

須菩提聞是菩薩行已,歡喜問:「菩薩行果報得作佛;《經》常言佛,何等是佛義?」

佛答:「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

問曰:

若爾者,阿羅漢、辟支佛及大菩薩,是人亦知諸法實義,何故不名為佛?

答曰:

上已說「然燈喻」。

於凡夫為實,於佛不為實;以煩惱習所覆故,不名為實;不能得一切種智、斷一切法中疑悔故,不名正智實義。如上分別。

問曰:

「知諸法實義」、「得諸法實相」、「通達實義」、「一切法如實知」,是四有何異?

答曰:

有人言:「義」無異,「名字」異。

有人言:有差別。

「義」名諸法實相,不生不滅,法相常住,如涅槃;知是義故,名為「佛」。

是義中常覺悟,無錯謬;於是義,以種種名相法,令眾生解第一實義。

是故四無礙中,別說「義無礙」、「法無礙」。

有人雖得諸法實義,不能通達,有二因緣故:一者、煩惱未盡,二者、未得一切智故。

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未斷煩惱故,不能通達;阿羅漢、辟支佛、大菩薩煩惱雖盡,未得一切種智故,不能通達。

是故說「通達實義故,名為佛」。

「如實知一切法」者,總上三事亦義、亦法,一切法若有、若無,種種了了知故,如「一切種智」義中說:亦知寂滅相,亦知有為相。

復次,「菩提」名智;「佛」名智者——得是智故,名為智者。

須菩提問:「世尊!何等是菩提?」

佛答:「空、如、法性、實際,名為菩提。」

空三昧相應實相智慧,緣如、法性、實際,「菩提」名實智慧。

三學道未斷煩惱,雖有智慧不名為菩提。

三無學人,無明永盡無餘故,智慧名菩提。

二無學人不得一切智、正遍知諸法故,不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名相語言文字故,名「菩提」。

菩提實義,不可分別破壞。

復次,「菩提」是如、不異,常不虛誑。何以故?一切眾生智慧轉轉有勝,至佛更無勝者;諸法亦轉轉有勝,先者虛妄,後者真實,至菩提更無實者。是故「菩提」名為實。

復次,如得「菩提」故名為「佛」;今以「佛」得故名「菩提」。

復次,有人言:盡智知生永盡,是名菩提。

有人言:盡智、無生智,名菩提。

有人言:無礙解脫名菩提,何以故?得是解脫,於一切法皆通達。

有人言:四無礙智是菩提。何以故?佛知諸法實相,是「義無礙」;知諸法名相分別,是名「法無礙」;分別種種語言,使眾生得解,是名「辭無礙」;有所說法教化無窮無盡,是名「樂說無礙」。以四無礙具足,利益眾生故,名「菩提」。

有人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如是無量佛法,盡名菩提。何以故?以智慧大故,諸法皆名菩提。

有人言:真菩提名佛,無漏十智是;十智相應受、想、行、識,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皆名菩提——共緣、共生、共相佐助故,皆名菩提。

復有人言:菩提義無量無邊,唯佛能遍知,餘人知其少分;譬如轉輪聖王寶藏中諸寶,無能分別知其價者,聖王出寶賜人,正可知其所得者。

此中,須菩提問佛菩提相已,更問世尊:「若菩提畢竟空不壞相,菩薩行六波羅蜜諸法,增益何等善根?」

佛答:「若菩薩行是菩提實相,於一切法無所增益,何況善根!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乃至垢淨故出,畢竟清淨故。」

佛可其意。

復更問:「若無增減,云何菩薩行般若取檀波羅蜜等諸菩薩行?」

佛答:「菩薩雖行是法,不以二法故行。」畢竟空和合共行,是故不應難。

復問:「世尊!若菩薩不行二法,云何從初發意乃至後心增長善根?」

佛答:「若人行二法,即是顛倒,不能增長善根。」

如人夢中雖大得財,竟無所得;覺已所得多少,真名為得。

佛語須菩提:「一切凡人,皆著二法故,不能增益善根;菩薩行諸法實相,所謂不二法,從初發心來乃至後心,增益善根,無有錯謬。」

是故菩薩,一切天、人、阿修羅無能壞其善根、令墮二乘;及餘眾惡亦不能壞。

「餘惡」者,慳貪等煩惱,破檀波羅蜜諸善法等。

復問:「世尊!菩薩為善根故行般若耶?」

佛答:「不為善、不為不善故行般若。」

問曰:

「不為不善根故行般若」,可爾;云何「不為善根故行」?

答曰:

此中佛意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雖行諸善根,為辦事故行,不以為貴。如《栰喻經》說:「善法尚應捨,何況不善法!」善根是助佛道法,若人不為栰故渡,為到彼岸故渡。

此中佛說因緣:「菩薩未供養諸佛、未得真知識,不能得一切種智。」

是故雖種善根,不以為貴,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須菩提言:「云何菩薩雖不為善根,而能供養諸佛,乃至得一切種智?」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供養諸佛」,如經中說。

供養佛大故,但說佛,當知已供養辟支佛乃至住乾慧地。

凡人為聞法故,從其聞說十二部經,以不能常得師故,皆當受持;以喜忘故,誦讀令利。

「心觀」者,常繫心經卷,次第憶念。

先以語言宣義,後得「了達」,即得陀羅尼。

「陀羅尼」有二種:一者、聞持陀羅尼;二者、得諸法實相陀羅尼。讀、誦、修習、常念故,得聞持陀羅尼;通達義故,得實相陀羅尼。

住是二陀羅尼門中,能生無礙智,為眾生說法故,具足四無礙智。

問曰:

若菩薩有無礙智,與佛何異?

答曰:

無礙有二種:一、真無礙,二、名字無礙。

此中除佛無礙,餘者隨菩薩所得無礙。

是菩薩讀經等因緣故,所生之處,乃至得一切種智,終不忘失。何以故?深入讀誦諸法故,煩惱折薄。

為善根所護故,終不墮惡道諸難;如盲人為有目者所將護故,終不墜落溝壑。

集善根福德故,得深心清淨。

「深心清淨」者,慈愛一切眾生,雖怨賊中人亦不加惡,所謂奪命等。

復次,智慧福德大集故,煩惱微少,不能遍覆菩薩善心。

復次,「深心」者,於眾生中得慈悲心、不捨心、救度心,於諸法中得無常、苦、空、無我、畢竟空心,乃至佛不生佛想、涅槃想,是名「深心清淨」。

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故,得淨佛世界;如《毘摩羅詰.佛國品》中說:「眾生淨故,世界清淨。」

為善根所護故,終不離善知識。

「善知識」者,諸佛、大菩薩、阿羅漢。

略說「善知識相」,能讚歎三寶者。

如是菩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何以故?如病人應求良醫藥草;「佛」為良醫,「諸善根」為藥草,瞻病人為「善知識」。病者具此三事故,病得除差;菩薩亦如是,具此二事,滅諸煩惱故,能利益眾生。

◎大智度論釋種善根品第七十三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一切種智尚難得,何況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遠離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菩薩摩訶薩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種智?」

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應薩婆若念,佈施佛、若辟支佛、若聲聞、若人、若非人,是時不生佈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佈施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檀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尸羅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持戒時不墮淫怒癡中,亦不墮諸煩惱、纏縛及諸不善破道法,若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聲聞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羅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持戒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尸羅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見諦道、思惟道,亦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雖行是助道法,而過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毘梨耶波羅蜜,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雖出入諸禪,而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諸禪定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精進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毘梨耶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禪波羅蜜,應薩婆若念,入八背捨、九次第定,亦不證須陀洹果,乃至不證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種智,未淨佛國土,未成就眾生,於其中間應如是行。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果報。」

【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作是麁問:「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答曰:

有人言:「若一切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畢竟空中,種善根、不種善根等無異。」

若爾者,可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得薩婆若耶?

復有人疑言:「得薩婆若更有種種門,可不須種善根等。」是故問佛。佛答:「若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尚難得,何況不!」

須菩提問:「以畢竟空中無有福以非福,何以但以福德故得?」

佛答:「以世諦中有福故得。」

須菩提為眾生著無所有故問,佛以不著有法答,所謂「精進修福尚不可得,何況不修福!」

如受乞食道人,至一聚落,從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見一餓狗饑臥,以杖打之言:「汝畜生無智,我種種因緣,家家求食尚不能得,何況汝臥而望得!」

須菩提問:「世尊!有是供養諸佛等因緣,何故不得其果報?」

佛答:「離方便故。」

「方便」者,所謂般若波羅蜜。雖見諸佛色身,不以智慧眼見法身;雖少種善根,而不具足;雖得善知識,不親近諮受。

又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意,以有、無心行檀波羅蜜。」

「有心」者,所謂應薩婆若心佈施,念諸佛種種無量功德,憐愍眾生故佈施。

「無心」者,若施佛乃至凡人,不生三想——所謂施者、受者、財物。何以故?施物等一切法自相空,從本已來常不生,無定相——若一、若異,若常、若無常等;是法自相空故,不可轉,安住如中故。

如是觀,即入諸法實相——所謂無作無起相。一切法無所能作,不生高心,無所悕望。

如是方便力故,能增益善根、離不善根,教化眾生、淨佛世界。

佈施若多、若少,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

菩薩佈施眾生有量有限,作是念:「我先世不行深福德,今不能廣施眾生,我今當深實多行檀波羅蜜;得是果報已,能具足利益,廣施無量眾生,若今世利,若後世利,若道德利。」

無如是方便,菩薩雖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尚不得,何況不供養!

餘五波羅蜜,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五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飜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

【註音版】華嚴字母

一、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出自《大方廣佛...

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彌勒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灌頂王喻經

佛說灌頂王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稱讚大乘功德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佛說放缽經

佛說放缽經 安公雲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在舍衛祇洹精...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佛教詞典】偏真

(術語)小乘所說之真理為偏於空之一邊者,故曰偏真。...

【佛教詞典】修善

(術語)斷惡行善也。又對於性善之稱,本有之善曰性善...

時時刻刻勿令暫忘

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念阿彌陀佛,但是在我們遇到...

在家居士的50個注意事項

無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萬事皆然,無戒無...

逆境才是考驗你的時候

一點事情不如你的意,馬上那個無明就來了,這也是業啊...

若於轉處不留情

在《壇經機緣品第七》中,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

用心靈的力量來引導你的生命

基本上佛教把眾生分二類:一個叫覺悟的眾生,一個叫顛...

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

天下有極慘極烈,至大至深之禍,動輒喪身殞命,而人多...

如此忍辱

從前的時候,在拉薩的空地上,有一個人在繞行經走,而...

心中有戒,行中有定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四大假合、會因聚緣而來。將...

師父您出家時家人反對嗎

問: 師父您出家的時候家人反對嗎? 慧律法師答: 反...

《金剛經》讓你悟理見性

《金剛經》主要是教授我們,讓我們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

要學會和佛的心相應

我們什麼時候能證道呢?這就全在於我們的信心,在於我...

持誦《妙法蓮華經》的不可思議公案

在中國晉朝有一位曇翼法師,前生是一隻山雞,今生卻得...

【視頻】華嚴字母(佛光山唱誦)

華嚴字母(佛光山唱誦)

【視頻】《金剛經》音樂演唱

《金剛經》音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