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二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恆住捨性,亦不以恆住捨性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遠離不遠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出曜經

出曜經序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譔也,...

阿彌陀佛百頌

普陀三聖禪院逸人述 昔徹悟禪師,以教義宗乘,作念佛...

須摩提女經

須摩提女經(a)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栴檀樹經

佛說栴檀樹經 失譯人名,今附漢錄 聞如是: 一時佛從...

【註音版】南本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

八大人覺經略解

明 蕅益釋智旭解 大文為三。初總標。二別明。三結嘆。...

佛說大自在天因地經

佛說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佛說拔除罪障咒王經

佛說拔除罪障咒王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

【佛教詞典】非法非毗尼羯磨

子題:非法、非毗尼 隨機羯磨·集法緣成篇:「非法非毗...

【佛教詞典】尼戒

與「僧戒」相對稱。指正式成為比丘尼之具足戒。凡是僧...

古代母親教育子女的用心之事

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自襁褓至幼年之時,其衣食住行...

惟賢長老:人間佛教就是以做人為主

人間佛教就是太虛大師最早提出來的人生佛教。信仰佛教...

為什麼會被鬼神所擾

很多同修有被鬼神、一些異常現象所困擾的問題,比如鬼...

如何處理修行中生起的種種妄想

同參道友們來問話,不要客氣,直道些好。本來諸方叢林...

夢參老和尚談親近的四位高僧

我走的地點多,有的人曾經跟我說:能像弘一法師、慈舟...

年紀大了修學禪定,還能得定嗎

問: 年紀大,修學禪定,堪能性差,還能得定嗎? 妙境...

我不施捨錢財,錢財就會捨我

【原文】 明湖州徐汝輝,富而好施。時杭州重建戒壇,所...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的傳奇一生

二祖慧可大師,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縣...

心念一轉,極樂就在您眼前

各位都曉得《阿彌陀經》中有這麼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

念佛吃素轉惡業大苦為小苦

汝何不明道理,一至於此。目疾發生,不知懺悔宿生此生...

素食7日功

古人說:肉食者鄙,素食者智。於是現代人更有了吃素食...

同樣的佈施,為何受福不同

為什麼信佛好多年了,還沒有什麼成就,什麼原因呢?我...

【視頻】《妙法蓮華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妙法蓮華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心經》般禪梵唱妙音組

《心經》般禪梵唱妙音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