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二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佈施波羅蜜多,亦不以佈施波羅蜜多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亦不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靜慮,亦不以四靜慮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以四無量、四無色定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八解脫,亦不以八解脫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不以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亦不以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空解脫門,亦不以空解脫門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相、無願解脫門,亦不以無相、無願解脫門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忘失法,亦不以無忘失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恆住舍性,亦不以恆住舍性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陀羅尼門,亦不以一切陀羅尼門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三摩地門,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門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聞乘,亦不以聲聞乘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乘、無上乘,亦不以獨覺乘、無上乘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亦不以預流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來、不還、阿羅漢,亦不以一來、不還、阿羅漢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預流向預流果,亦不以預流向預流果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亦不以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亦不以獨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獨覺向獨覺果,亦不以獨覺向獨覺果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亦不以菩薩摩訶薩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菩薩摩訶薩法,亦不以菩薩摩訶薩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上正等菩提,亦不以無上正等菩提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極喜地,亦不以極喜地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亦不以離垢地、發光地乃至善慧地、法雲地分別遠離不遠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 ...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彙集 早覺 (經律...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前...

佛說不自守意經

佛說不自守意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普達王經

普達王經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眾祐游於...

【註音版】蓮池大師《放生儀》

蓮池大師《放生儀》...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一...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上士品第...

【佛教詞典】有動定

為「不動定」之對稱。於色界四定中,前三定為有動,第...

【佛教詞典】黳

(術語)一作愛藹。南本涅槃經作黳,北本涅槃經作野,...

圓澤禪師的輪迴故事

在唐朝時,有個居士李源,他父親因為安史之亂,被殺了...

善解與包容之心

有一則簡單的故事:在某鄉村,有一戶老人家的隔壁有一...

可怕的是死亡之後事情還沒解決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

制心一處是成功之道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是有提到的。蕅益大師引用艷喜,...

天乘十善業之口業

我們看天人的口業有四種。 第四、妄語戒。 在天人因地...

人生的五種忍耐

1 、 耐冷: 事態炎涼,要隨遇而安,坦然處之。 2、耐...

方寸心間的抉擇

三國時代,東吳的孫權對佛教素無信仰,有一位印度的出...

為什麼要多念觀音地藏兩位菩薩的聖號

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

淨界法師:寧可在山中睡覺,也不要在都市辦道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有一個獵人,他...

淨界法師:十念必生願

我們看第十八願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災障、增長福...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尊重,從記住名字開始

面對一大堆人名,人們最關係、最感興趣的,仍然是他自...

【視頻】《佛說灌洗佛形象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灌洗佛形象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

除夕上大供(平興寺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