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光讚經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光讚經卷第五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薩品第十一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佛言:「唯然,天中天!何故號菩薩之誼?何所趣乎?」

佛告須菩提:「無誼之句為菩薩號。所以者何?其菩薩者,無有句跡,無有吾我,故曰無句誼為菩薩號。譬如,須菩提!飛鳥飛虛空中,無有足跡。如是,須菩提!欲求菩薩無有句誼!譬如夢中無足跡。如是,須菩提!欲求菩薩句誼而無所取。譬如幻變、野馬、呼響、現影,如來之化無有足跡。如是,須菩提!欲求菩薩,無有句誼。譬如,須菩提!其無本者無有足跡。又察法界則亦無本,其法法者亦復寂然,無有足跡。如是,菩薩無有句誼!譬如本際無有句誼。須菩提!菩薩者無有句誼。譬如幻師所化作人,彼無足跡。化人無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是,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為菩薩者,無有句誼!譬如幻士無有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心無跡。色聲香味細滑法,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須菩提!欲求內空無有行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察其菩薩無有句誼。我所非我所,苦樂善惡,若有所有自然空,其所行者無有行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能逮得菩薩句誼!譬如幻士,化現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無有足跡。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所現色像,無有足跡。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則無有菩薩句誼!譬如,須菩提!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無有內空之足跡也。如是,須菩提!無菩薩句誼也。譬如,須菩提!我所、非我所,苦樂善惡及其所有,自然空者,無有足跡。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菩薩句誼!譬如,須菩提!怛薩阿竭無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須菩提!無為之界,其無為界無有足跡;有為界,有為界無有足跡。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菩薩之句誼也!譬如,須菩提!無所生者無有足跡。如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所滅者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亦無有行、無所作者,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不可得者,無有塵勞、無有瞋恨,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無所起者,不有處所,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無有諍訟,不為瞋恨,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

須菩提白佛言:「何謂無有色而無所起,無有足跡?」

佛言:「色無所起,痛癢思想生死識無所起,則無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色者無有塵勞、亦無瞋恨,無有足跡;痛癢思想生死識,無有塵勞、亦無瞋恨,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諸種、衰、入,本無所趣,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四大、六衰之入,無有塵勞瞋恨,亦無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四意止,自然究竟,無有能為致清淨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自然究竟,無有能為致清淨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自然究竟,無有能為致清淨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身清淨者則無所有,其吾我者虛無有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無知無見則為清淨,無有足跡;用無知無見,虛無無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日之宮殿在於虛空,照於眾冥,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火起劫燒壞時,天地灰燼,一切萬物悉無遺餘,不知足跡之所趣。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遵於戒法,無有毀禁。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有三昧定,志無憒亂。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志妙智慧,無有邪知之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而得解脫,無有不脫之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度知見慧,無有不度知見慧之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怛薩阿竭之光明,日月光明俱無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焰天、兜率天,所有光明,無有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尼摩羅天、波羅尼蜜天及於魔界光明,與怛薩阿竭光明,俱無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譬如,梵天、梵迦夷天、梵具天、梵天、有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陰天、清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難及淨天、善見天、所見善天、於是見天、一善天所有光明,如來光明,復無足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無有菩薩之句誼也。所以者何?須菩提!其為道心及菩薩者,其為菩薩之句誼號。於一切法無順不順、無應不應、無有不有、無色、不見亦無所取,則為一相謂無有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而無所著學,當作是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當覺知一切法誼!」

須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謂一切法?何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而無所著而當學者?云何菩薩摩訶薩不當覺了於諸法義?」

佛告須菩提:「所謂一切法者,謂諸善事若不善事,所可分別,世間事、度世事,所有諸漏、無有諸漏,有為、無為,其有怨敵、無有怨敵。是謂,須菩提!為一切法。菩薩摩訶薩於是諸法不當有著,因當學矣。是為菩薩摩訶薩解一切法而無覺知!」

須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所善法在世間者乎?」

佛告須菩提:「其善法者處於世間,謂孝順父母、奉事沙門梵志、尊敬長老、佈施功德、遵修經戒、勸念功德、有所修治、善權方便,世間所行十善之本。所謂定想、腐敗之想、梨穢之想、爛壞之想、噉食之想、憒亂之想、無住之想、燒炙之想,而作此觀。四禪、四等、四無色定,念佛、念法及聖眾、念於禁戒、念於佈施、念於天上、念於寂然安般守意,志在於身念老、病、死,是謂,須菩提!世間善法。何謂世間不善之法?殺生、盜竊、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嫉、邪見,十惡之事,是謂世間不善之法。何謂不分別法?不能分別身之所行,不能分別口之所言,不能分別心之所念,不能分別四大之本,不能分別五根之原所,不能分別六衰所在,不能分別色陰之事諸種諸入,不能分別善惡所歸,是謂不分別法。彼謂世間之法:五陰之事及十二入、十八諸種、十善之事;四禪、四等心、四無色定,是謂世間善法之事。彼則何謂度世之法?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及三脫門——空、無想、無願——無他特異。及差別者,謂根、異根及諸別根所念所行三昧,無念所行志趣三昧,無念無行三昧,以慧解脫其心安詳,所念隨順八解脫門。何等為八?見諸色色,是為第一脫門。內無色想而外見色,雖處於空而不解脫,則不能越一切諸想,是為第二脫門。得於眾想在於根本,無有若干眾多之念,是為第三脫門。行於無量虛空,虛空成就,是為第四脫門。悉得越度一切虛空,虛空之智在於無量識慧之行而為成就,是為第五脫門。皆得越度無量慧智之天,而處無有不量,無量之慧成就成行,是為第六脫門。而悉越度一切,不用無量之慧,在於有想成就之行,是為第七脫門。而悉越度一切有想無想,悉蠲諸想安寂然行,是為第八脫門。而不復禪,亦不學定,漸漸進前入於三昧。何謂漸前入三昧乎?寂然於欲,蠲除眾惡不善之法,有想有行寂寞得安,行第一禪。除於想念,無想無念,其內安詳寂然得安,行第二禪。常行安隱無有瑕,所造立行不違聖賢而歡喜安,行第三禪。斷苦除安前所曾更,意安意患諸可不可悉以滅盡,無苦無安其志寂然志於清淨,行第四禪。應時悉度一切色想,除所集眾想之念,無復若干諸想之思,在於無量虛空之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諸虛空之慧,在於無量識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無量識慧之行,在於無有無量不用慧具足之行。悉度一切無量不用慧已,在於有想無想無量之處具足之行,悉度一切有想無想無量行已,已蠲諸想成寂滅行,度於我所、非我所,無苦、無樂,一切所更,苦、習、盡、道,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至無所有、自然之空。怛薩阿竭十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何謂為法諸漏未盡?五陰諸事、十二諸入、十八諸種、十二因緣,四禪、四等心、四無色定,是謂諸漏不盡法。何謂無漏之法?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謂無漏之法。何謂有為之法?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其餘事不能分別,不盡其原諸法之本。此復何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謂有為之法。何謂無為之法?其法不起不滅,亦無所作、亦無所住,無有異義,淫、怒、癡盡,則為無本。其無本者則無異法,其於法界於寂然,其審本際,是謂無為之法。何謂怨敵之法?四禪、四等心、四無色定,是謂怨敵之法。何謂無怨敵法?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謂無怨敵法。彼時菩薩於己身想空無所著之法,了無所著而不可動,於一切法所向法門而無有二,悉不覺了一切諸法,由不動搖。」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何因名菩薩為摩訶薩乎?何故正號摩訶薩?」

佛告須菩提:「摩訶薩者,除諸積聚得至究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以故名曰摩訶薩。」

須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所謂摩訶薩者,離於積聚而得究竟。其於菩薩摩訶薩而為最尊有所成就?」

佛告須菩提:「摩訶薩者,諸所積聚為種姓者,八等之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初發意菩薩、至阿惟越致地住者。其摩訶薩者,於是積聚究竟之中為菩薩行,於中最尊有所成就。菩薩摩訶薩游處其中,心如金剛有所興發。其摩訶薩於諸積聚究竟之中而為最尊有所成就,是則名曰為摩訶薩!」

須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何謂心如金剛?」

世尊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發心如是,在於生死無有限量,被僧那鎧,一切所有捨而不捨,吾當等心於此一切眾生之類,發平等志:『一切眾生,當以三乘而般泥曰;滅度一切眾生類已,亦無有人般泥曰者。吾當覺了一切諸法而無所起,而當親近薩芸若慧!心常存在六波羅蜜行,悉當普學在所歸慧,學當具足,當分別覺一乘之法。又當曉了不可計從所入音聲。』學此諸法,是為菩薩摩訶薩發金剛心。菩薩摩訶薩所住之處而得究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彼無顛倒、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發心如是:『其有眾生,在於地獄、餓鬼、畜生,勤苦毒痛考掠之處,吾為此類忍勤苦患,令得安隱。』彼菩薩摩訶薩當發此心:『吾身為一一人故,在於地獄受勤苦痛考掠之毒,百千億姟諸劫之數不以為劇,當令彼人至於無餘泥洹之界而得滅度。以是方便,一一人故眾生之類,更若干苦終不休息,各令人人至於無餘泥洹之界而得滅度。然後吾身能為他故殖眾德本,於億千劫,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發金剛心。其摩訶薩所住之處,於諸積聚而得究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常當修建微妙之心,當以此心令諸眾生得至尊處。彼菩薩摩訶薩所謂微妙心者,從初發意,未曾起生淫欲之心、亦復不起瞋恚之心、亦復不生愚癡之心,心無所起,不發聲聞、辟支佛心。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修建微妙之心,令諸眾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亦無所念。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常當建心令不動搖。彼菩薩摩訶薩心不動已,所思惟薩芸若心亦不念,是為菩薩摩訶薩心不動搖。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志在一切眾生之類,欲令獲安。菩薩摩訶薩於眾生建立安已,欲諸群萌不捨三乘,亦無所念,無所輕慢。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建立安心於諸眾生。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令諸眾生至於最尊有所成就。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愛於法喜、法樂、法精進為行。彼何謂愛法?若於諸法而無所畏、無所破壞,是謂愛法。何謂喜法?志樂經典,不離所樂,是謂喜法。彼何謂樂法?思惟於法多,所分別而令廣聞,是謂樂法。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謂摩訶薩於諸積聚而為究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無有顛倒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於內空,住於外空,住內外空亦無內外,至無所有,自然之空。謂摩訶薩於諸積聚而得究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無所顛倒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住於此法,謂摩訶薩於諸積聚逮得究竟,而為最尊而所成就,不為顛倒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建立住金剛三昧,越度過於無量空慧、無量識慧、無量不用慧、無量有想無想,至於虛空無為,無色、戒、定、慧、解脫知見品三昧之定,住度三昧。謂摩訶薩於諸積聚逮得究竟,而為最尊有所成就,不在顛倒。」

佛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於法已,在於積聚逮得究竟,而為最尊所成就故,謂摩訶薩為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等無等品第十二

爾時,賢者舍利弗白佛:「唯,天中天!我為堪任講摩訶薩義乎?所因謂何為摩訶薩者?」

世尊告言:「應講之耳。」

舍利弗言:「棄損一切所見,吾我見、人壽命見,凡夫之事,有志含血有作無作、常見無見、陰見、種見、諸衰入見、虛見實見、十二因緣見,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見,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若復覩見教化眾生、覩見佛土清淨莊嚴、見於佛道、觀覩於覺、見轉法輪,皆悉蠲除如此諸見,而為說法,以故名曰為摩訶薩摩訶薩義也!」

須菩提謂舍利弗:「何故,賢者!菩薩摩訶薩而見於色痛癢思想生死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吾我、人、壽命,四種、衰、入、十八種,四意止、意斷、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舍利弗答曰:「賢者!且聽。此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漚惒拘捨羅,已遭遇色而興發見,謂可致得;痛癢思想生死識,而興發見,謂可致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吾我、人、壽命,四種、衰、入、十八種,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已遭遇此以興發諸見,謂有可得。菩薩摩訶薩游於其中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捨羅除是諸見而為說法,令離顛倒,不求所獲。」

須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我應堪任說摩訶薩號摩訶薩義之所趣乎?」

世尊告曰:「應說之耳。」

「如我心解,承世尊旨,菩薩心者,等無所等、無怨敵心。諸聲聞、辟支佛心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則薩芸若心無有諸漏亦無因緣。假使如是薩芸若心無有諸漏亦無因緣,則於彼心而無所著,故曰摩訶薩。摩訶薩,假號也。」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所菩薩摩訶薩者?所謂心者,等無所等,無怨敵心。諸聲聞、辟支佛心所不能及?」

須菩提謂舍利弗:「仁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未曾見法起者滅者、無所懷來、不增不減、無有塵垢亦無結恨。假使,賢者!不起不滅、無所懷來、不增不減、無有塵垢亦無結恨,彼無聲聞、辟支佛心,無菩薩心,亦無佛心。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心,等無所等,心無怨敵。聲聞、辟支佛心所不能及。」

舍利弗謂須菩提:「唯,須菩提!仁莫但講聲聞、辟支佛心所不能及。心不著聲聞、辟支佛,當復不著於色所求,痛癢思想生死識所求?」

答曰:「如是,舍利弗!實不着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不著十八種,諸衰、入、十二因緣,不著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不著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舍利弗謂須菩提:「如向者須菩提之所講論:『其薩芸若心者,無有諸漏,亦無因緣。』云何,賢者!愚凡夫心,不亦無漏、無因緣乎?本淨為空,至於聲聞、辟支佛、世尊心,無有諸漏,無有因緣耶?」

答曰:「如是。」

舍利弗又問須菩提:「色亦不為無漏乎?無因緣乎?本淨空乎?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為無漏乎?無因緣乎?本淨空乎?」

答曰:「如是。」

舍利弗又問須菩提:「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十八種,四大、衰、入、十二因緣,不為無漏、無因緣、本淨空乎?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不為無漏、無因緣、本淨空乎?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無為無漏、無因緣、本淨空乎?」

答曰:「如是。舍利弗!誠如所云:『愚凡夫心,聲聞、辟支佛心,亦無有漏,亦無因緣,本淨為空。陰、種、入、四大、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無有漏、亦無因緣、本淨為空。』」

舍利弗謂須菩提:「於此諸心當無所著,又復不當不著無色色乎?不當不著無痛癢思想生死識識乎?又,須菩提!不當不著無意止意止乎?無意斷意斷乎?無神足神足乎?無五根五根乎?無五力五力乎?無七覺意七覺意乎?無八由行由行乎?無十種力種力乎?無四無所畏所畏乎?無四分別辯分別辯乎?無十八不共不共乎?」

須菩提答曰:「如是,舍利弗!不當著無色色也,不當著無痛癢思想生死識識也,不當著無眼耳鼻舌身意意也,不當著無色聲香味細滑法法也,不當著無四大、衰、入入也,不當著無十二因緣緣也,不當著無三十七品品也,不當著無十種力力也,不當著無四無所畏畏也,不當著無四分別辯辯也,不當著無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法也。如是,舍利弗!行般若波羅蜜,以是之故,其道之心無怨敵心。諸聲聞、辟支佛心所不及也,亦不想念聲聞、辟支佛。無所依猗,不隨顛倒,亦無所得,是故逮成一切諸法。」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乘品第十三

於是,賢者分耨文陀尼弗白佛言:「唯,天中天!我應堪任講論摩訶薩號義之所趣乎?」

世尊曰:「應所論也。」

分耨文陀尼弗言:「摩訶僧那僧涅被大德鎧菩薩摩訶薩,為摩訶衍,志大乘乎?彼其人者為乘大乘。是故,天中天!摩訶薩號摩訶薩也!」

舍利弗謂分耨文陀尼弗:「以何因緣,謂菩薩摩訶薩為摩訶僧那僧涅摩訶衍三拔致乎?」

分褥答曰:「於是,賢者!菩薩摩訶薩,不為學者、獨人、眾生之類住檀波羅蜜有所施與也,則為一切群萌之故,住檀波羅蜜有所施與耳。不為學者、眾生、獨人住尸波羅蜜所獲禁戒,則為一切群萌之故,住尸波羅蜜而獲禁戒耳。不為學者、眾生、獨人住羼提波羅蜜能有所忍,則為一切群萌之故,住羼提波羅蜜而行忍辱耳。不為學者、眾生、獨人住惟逮波羅蜜而為精進,則為一切群萌之故,住惟逮波羅蜜精進耳。不為學者、眾生、獨人住禪波羅蜜而不亂意,則為一切群萌之故,住禪波羅蜜,為一心耳。不為學者、眾生、獨人住般若波羅蜜而行智慧,則為一切群萌之故,住般若波羅蜜而遵智慧耳。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斷絕群萌之類限量眾生被僧那鎧也——『我當滅度若干眾生,不滅度若干眾生,立若干人於佛道,不立若干人於佛道。』又菩薩摩訶薩則為一切群萌之類被僧那鎧而自惟行:『吾身自當具足成滿檀波羅蜜,勸助眾生!令入一切業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吾身自當具足成行般若波羅蜜,勸助眾生,一切令入智度無極。』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假使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一切皆為薩芸若遵修其心,以諸眾生而為伴侶,是我子也,猶以勸助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僧那之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為薩芸若遵修其心,所發心者,不為勸助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被僧那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為薩芸若遵修其心,而常思念護於禁戒、無所犯負,不以勸助聲聞、辟支佛地,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被僧那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為薩芸若遵修其心,而常思念忍於諸法,而以忍辱勸勉眾生,而為伴侶,是我子也!而以忍辱勸助,不為聲聞、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羼波羅蜜被僧那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為薩芸若遵修其心,常奉精進不捨慇勤,所行精進無有諸漏,不以勸助聲聞、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惟逮波羅蜜被僧那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薩芸若遵修其心,若佈施者,常一其心無若干念,唯業思惟薩芸若慧,思惟不捨,不聽聲聞、辟支佛行,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被僧那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有所施與,為薩芸若遵修其心,常奉智慧離於邪黠,所業智慧開發一切,無有諸漏,不以勸助聲聞、辟支佛地,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被僧那鎧。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所可施與,為薩芸若遵修其心,若施與者,建幻化心無所施與,亦無施者,亦無受者。菩薩摩訶薩如是施者,不為勸助聲聞、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被僧那鎧。」

分耨文陀尼弗謂舍利弗:「設使菩薩摩訶薩其心遵崇薩芸若,於諸波羅蜜無有想求亦無所得,是為菩薩摩訶薩僧那僧涅之謂也。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其心遵崇在薩芸若,而以佈施遵崇薩芸若心攝護眾生,則以勸助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為檀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於此諸法無所忍者、不能忍者,無所不忍,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為羼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則自然發精進之事無有懈廢,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為惟逮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其心遵崇於薩芸若,思惟所行,不信聲聞、辟支佛心,常一其心,專思禪定無有眾亂,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為禪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建行一切諸所有法,觀念如幻,亦不念戒,亦無所得,不信聲聞、辟支佛心,分別微妙智慧,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則為攝取,皆為具足諸波羅蜜,是為摩訶僧那僧涅之謂也!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波羅蜜,有所施與,專崇發起薩芸若心,不信聲聞、辟支佛心,普能忍辱而無結恨,皆以勸助阿惟三佛。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惟逮波羅蜜,有所施與,遵崇發起薩芸若心,不信聲聞、辟支佛心,常行精進不進不退,逮得阿惟三佛。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有所施與,遵崇發起薩芸若心,不信聲聞、辟支佛心,其心常定不處於諸亂無亂、不亂,亦不見亂、不見定意。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遵崇發起薩芸若心,不信聲聞、辟支佛心,其心恢大無所不通,不在生死、不在滅度!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無色定而行三昧,不隨禪教而有所生,是為菩薩摩訶薩漚惒拘捨羅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假使菩薩摩訶薩或行禪定、若四等心,其無色定而以三昧,不失禪定及四等心、無色三昧,是為菩薩摩訶薩漚惒拘捨羅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又修禪思,行四等心、無色三昧,而在寂然;有所觀見,空、無相、無願,見斯然後,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僧那僧涅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摩訶僧那僧涅之謂也!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設使被如此僧那,八方上下諸佛世界佛天中天,所可宣揚微妙之教,讚頌功德申暢其音,於某世界有菩薩摩訶薩,被大德鎧,教化眾生、嚴淨佛土。」

舍利弗問分耨文陀尼弗:「何謂菩薩摩訶薩三拔致等乘大乘?」

分耨答曰:「於是,賢者!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寂除眾欲,滅去諸惡不善之法,順想有行而處寂然,存在安隱,便能具足行第一禪。已離於欲無有眾惡,蠲除眾想所可念者,寂然安隱,則能具足行第二禪。除去眾想,無念無想,而心自修如聖賢教,不違明達得欣悅安,則便具足得第三禪。除安去苦,前所更歷善惡、可不可意,無苦無樂而在寂然得欣悅安,則便具足第四之禪。行四等心,心常慈,俱無怨、無結亦無顛倒,廣大無邊遵善無量,普諸世間,心之所行而不捨此;悲、喜、護心,亦復如是。護心常俱,無怨無結亦無顛倒,廣大無邊遵善無量,普諸世間,心之所行而不捨此。是為菩薩摩訶薩禪思。菩薩摩訶薩以此禪思行四等心,以此瑞應行三昧定,行斯已後,皆以勸助薩芸若慧,是為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檀波羅蜜之本;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皆各各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僧那僧涅之謂也!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與慈心俱,廣遠弘普而無有二、無有邊崖、無有結,而無有斯在於一處。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亦復如是。至下無際,上去無限,八方上下無不週遍。具足四禪,是為菩薩摩訶薩三昧。假使菩薩摩訶薩遵崇其心在薩芸若,行第一禪而以救攝一切眾生,悉勸助之於諸通慧,其菩薩摩訶薩具足薩芸若而發慧心,然以方便暢發誼意為人說經,是為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又菩薩摩訶薩其心至於薩芸若慧,思惟遵修度第一禪。假使能住第一禪者,不覆信樂發異心者,不隨聲聞、辟支佛心,是為菩薩摩訶薩不犯於他,為尸波羅蜜。假使菩薩摩訶薩其心志在薩芸若慧,遵修思惟即自發念:『令一切人眾生之類勤苦滅盡,為說經法,隨其心念所憙樂者,觀其根原而開化之。』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羼波羅蜜。假使菩薩摩訶薩其心遵修薩芸若慧,勸助一切功德之本,於諸通慧不見精進之所歸趣,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惟逮波羅蜜。假使菩薩摩訶薩其心遵修薩芸若慧,從第一禪至於四禪,而復觀察無常、苦、空、非身,空、無相、無願,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假使菩薩摩訶薩其心遵崇薩芸若慧,觀一切法譬如幻化,無有三界,為人說經,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賢者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事。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建立一切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由行、又復建立一切,具足於空三昧,無相、無願三昧,十種力、四無所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告無求此二地——聲聞地、辟支佛地——其心唯樂薩婆若慧,是菩薩摩訶薩行無放逸為四等心,成羼波羅蜜。假使菩薩摩訶薩其心遵修,而自興發一切哀慧,所行無限無所破壞,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惟逮波羅蜜。假使菩薩摩訶薩於四等心而行禪定,不從禪定及四等心有所忘失,是為菩薩行無放逸四等之心漚惒拘捨羅。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慈心三昧:『我當救護一切眾生。』則以遵崇行哀三昧,愍傷行悲而順趣此;行憙三昧:『我當度脫眾生之類。』轉漸進前至護三昧,加於眾生至諸漏盡,是為菩薩摩訶薩無有放逸行四等心檀波羅蜜。假使禪思無有放逸行四等心,因緣瑞應,不以勸助聲聞、辟支佛地,則順專於一切哀慧,是為菩薩摩訶薩四等心行無所犯負尸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曉了內空不墮顛倒,亦無所求、不有所得,苦樂、善惡有所有所自然空,於諸通慧亦無所得,無有內外,不得中間,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於一切法亦無有亂、無三昧慧,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常志大乘,其慧自由,其慧不在有常、不在無常,不計苦不苦、樂不樂,其不由慧在於我所及非我所,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為無所得,不墮顛倒。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其慧自由,不在於過去、不在於當來、不在於現在,不在三世無慧之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常無所得,不墮顛倒。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其慧不由著於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而慧自在。悉知欲界、色界、無色界,而得自在,亦無所得,不墮顛倒,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而慧自在,不與世慧同、亦不在沒世慧,不在有為、不在無為,不在有漏、不在無漏,於此法慧而得自由。悉知世俗慧、度世慧,不為不及。悉知有為、無為法,不為不及,亦無所得,不墮顛倒,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

光讚經卷第五

 

上篇:光讚經

下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光讚經

光讚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光讚品...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如是我聞:...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

【緣起第一】 夫諸佛菩薩愍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故...

佛說八正道經

佛說八正道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逝童子經

佛說逝童子經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信解智力經

佛說信解智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發覺淨心經

發覺淨心經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隋言志...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 江寧...

佛說寂志果經

佛說寂志果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商主天子所問經

商主天子所問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住...

【佛教詞典】四塔

又作四大塔。即於四個佛跡處所建立之塔。在印度,為巡...

【佛教詞典】瞿師羅園

(地名)此是長者名也。此翻美音。由過去世作狗子時,...

中年失子之痛--感愛別離之苦

2012年6月17日下午4點多,在河南信陽讀書的小兒子的同...

光孝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光孝路北端。據《光孝寺誌》載,...

地藏菩薩的功德與無盡誓願

一、地藏菩薩的功德 經文: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

寬容是做人的美德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一個寬容的人善於補人之過,容...

讓你一生吉祥的10個秘方

吉祥第一方:遠離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

一念虔誠 因小果大

有一回,佛陀來到全是婆羅門種的一個國城。城主聽說佛...

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

原文: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優劣,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

六種敗夫的女人

女人要學做聰明的女人,懂得男人的進退,也懂得給自己...

醉翁受五戒得解脫

佛陀時代,距只洹精舍七里之遠,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

禁止殺生可獲十種功德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何謂「等覺」、「妙覺」

我們看等覺菩薩。 等覺亦名一生補處。謂所證覺體與佛相...

吃肉把尸體和絕症一起吃下去

隨著科技發展、生活水準提升,許多文明病也應運而生。...

【視頻】《金剛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金剛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