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偏衫

【禪林象器箋】  大字體  護眼色

忠曰:「合祇支覆肩二物,名偏衫。《資持記》作褊衫,《說文》:『褊,衣小也。』」

《釋氏要覽》云:「偏衫,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膊,亦名掩腋衣。此長覆左膊,及掩右掖,蓋襯三衣,故即天竺之儀也。竺道祖《魏錄》云:『魏宮人,見僧袒一肘,不以為善,乃作偏袒,縫於僧祇支上。』相從,因名偏衫。今開脊接領者,蓋遺魏制也。」

忠曰:「偏袒,疑字訛,當作偏袖。」

《六物圖》云:「此方往古並服祇支,至後魏時,始加右袖,兩邊縫合,謂之偏衫。截領開裾,猶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邊即覆肩也。」

讚寧《僧史略》云:「後魏宮人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扇衿袖,失祇支之體,自魏始也。」

忠曰:「諸文說偏衫有繆戾惑人者,餘試論辨如下文。」

《西域記》云: 「沙門法服, 唯有三衣及僧卻崎、泥縛些桑個反那。三衣裁製,部執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僧卻崎,唐言掩腋,舊曰僧祇支,訛也。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泥縛些那,唐言裙,舊曰涅槃僧,訛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褶,束帶以絳。褶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忠曰:「《法苑珠林·法服篇》出五部服色。」襻,《正字通》:「俗?字。?,普玩切,音盼。衣?,衣下系也。」

唐義淨《南海寄歸傳》云:「其僧腳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儀。其披著法,應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恆著,唯此與裙,出外禮尊,任加餘服。」又云:「準檢梵本,無覆肩衣名,即是僧腳崎衣,此乃祇支之本號,既不道裙,多是傳譯參差。」

《資持記》云:「僧祇支,《經音義》翻為掩腋衣,謂覆左腋,著帶系右腋下,長七尺二,廣四尺五,次加覆肩。」忠曰:「覆右肩也,次文謂褊衫右邊,即是覆肩是。」又云:「但世人不識褊衫即是祇支、覆肩二物,故復於其上,重更覆耳。當知褊衫右邊即是覆肩,但順此方,縫合兩袖,截領開裾,猶存本相。」

道宣律師《章服儀》云:「大聖本制三衣,西方但有此衣,餘無別服,故文雲但三衣也。後有覆肩、裿支之服,相亦畟方,故《僧祇》云長四肘,廣二肘是也。元制所興,本唯尼眾,今僧服著,僣通下位。而裿支上狹下廣,壞絕淳源。」元照《應法記》云:「覆肩,覆右膊也。裿支,梵語,上有僧字,正雲僧卻踦,此翻掩腋衣,掩左腋以襯袈裟。《祇律》約量,可驗畟方。元下示本制,尼弱故須,僧非所用。阿難美貌,女見心迷,故獨開耳。《住法圖讚》云:今僧服者濫矣,即今褊袖,左是裿支,右是覆肩,二衣綴合,非本制耳。而下別點裿支,相本畟方,而世謂是上狹下廣,故壞淳源也。然律雲得上狹下廣,聽作裿支,謂裁作耳。」

忠曰:「元照在《資持》、《應法》中,辨祇支、覆肩,如此詳悉矣。或曰:元照雲僧祇支覆左腋,著帶系右腋下,以襯袈裟,語路未明。若言覆左腋,又系右腋,則衣總不在左右肩上,豈得襯袈裟耶?故疑謂左腋之腋字,恐膊字乎!膊,音博,肩膊。《篇海》。乃是僧祇支覆左膊,著帶系右腋下,則方得襯袈裟耳。餘曰:不然,祇支覆左肩,則左腋亦隱,亦應言覆左腋也,非衣不在左肩之上也。祇支,梵言,翻雲掩腋。故元照言覆左腋,而解掩腋之義也。又按《西域記》:『僧卻崎,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止此』其制可知先覆左肩,出右肩,而繞掩右腋著之,則自左腋亦掩,其開處在左也。」

忠又曰:「《要覽》云:『祇支,覆左膊,掩右腋。』足以大顯襯袈裟之義。或疑《資持》、《應法》左腋為左膊者,蓋自此來矣。但《要覽》以覆膊為僧祇支裁者,訛矣。《西域記》及應法師《音義》,僧祇支唯翻掩腋衣。《事鈔》從相翻,上狹下廣衣耳。《六物圖》云:『覆肩,華語,未詳梵言。止此』夫覆膊即覆肩也,而覆肩是別物,非掩腋衣矣。」

忠又按:古有謬為僧祇支名覆膊,而搭右肩,覆右臂之說者。《要覽》不正此濫名,卻隨同於其?謬矣。《根本百一羯磨》唐義淨三藏注云:「僧腳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膊,長蓋右臂,定匪真儀。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臂,即是全同佛制。」

虎關和尚《直裰辨》云:「律者來謁曰:『禪拒律,律拒禪,如枘鑿之不相入,是大患也。』予曰:『相拒者,庸流也,真僧不爾。』曰:『律家屢言形服。』曰:『形服何異之有?夫三衣者,兩家皆同,直裰、偏衫雖似異,亦一物耳。』曰:『忌其連綴而不合梵裁。』曰:『子惑也,今之偏衫不必梵制矣,我今詳說所由:梵語僧祇支,此雲覆腋衣,用覆右肩,右開左合,忠曰:《西域記》云僧卻崎,左開右合,與此反。是梵制也。然魏時請梵僧自恣於宮內,宮人見僧偏袒體露,不以為善,遂作此衣忠曰:宮人所作覆肩衣,非僧祇支。施僧覆肩,通著兩袖,是偏衫之起也。梵語涅槃僧,此雲裙。衫、裙亦二物也,連綴而稱直裰焉。變制相同,何讚彼毀此?』」

忠曰:「濟北祗支之翻雲覆腋衣,覆亦掩也,同《西域記》、《資持》、《應法》翻掩腋衣。但其雲用覆右肩者,謬矣。覆右肩者,覆肩衣也,非僧祗支,僧祇支實覆左肩耳。辨《寄歸傳》如下。蓋濟北卒見《資持》、《應法》等祇支覆左腋之文,以為衣覆左腋,則其掩肩之宜右也,終曰用覆右肩,不知陷以祇支、覆肩混為一物之謬矣。又或見《要覽》以覆膊、掩腋,同為祇支翻名,遂從其錯歟。又按濟北語,自矛盾。夫梵僧偏袒者,左肩有袈裟,而偏露右肩耳。若祇支素覆右肩,則兩肩皆掩,宮人見何體露而丑焉?故濟北語,自不成義。或曰:覆肩衣,若已在竺制,則魏宮梵僧何不著之,而招露裸之惡耶?答:覆肩雖已在梵制,本是為尼眾制,是故梵來比丘不服也已。」

或救《要覽》云僧祇支此名覆膊衣者,依《寄歸傳》傳云:「其僧腳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儀。其披著法,應出右肩,交搭左膊。止此」所謂覆膊即覆肩也,何謬之有?忠曰:「《寄歸》云僧腳崎衣即是覆膊者,謂覆左肩而已。故《寄歸》次文云:『披著法,應出右肩,交搭左膊。』又《寄歸》云即是覆膊者,非以覆膊,為僧腳崎翻語。故《寄歸傳》言:『準檢梵本,無覆肩衣名。止此』言未見有覆肩衣之梵語,如僧祇支、泥洹僧等,定稱呼也,非謂未翻。梵本中不言覆肩衣事也,今已翻諸律中,皆有覆肩衣事,豈謂諸律中無覆肩衣事耶?僧腳崎已翻掩腋衣,非翻覆肩矣。元照《六物圖》亦云:『覆肩,華語,未詳梵言。止此』若復覆膊是僧腳崎翻名,則是為覆肩衣有梵語也。義淨、元照豈浪言妄說哉?故《要覽》僧祇支,此名覆膊之愆,不可救焉。《直裰辯》祇支覆右肩之謬,不費彈斥而自破。」

昔教者難虎關曰:「律談五衣,祇支、覆肩、五條、七條、九條也。然師《直裰辯》云『梵語僧祇支,此雲覆腋衣』,蓋祇支、覆腋二也,而今合為一,如何?」忠曰:當時早有疑僧祇支覆右肩者,但難問,誤以覆腋為覆肩,而詰其二物為一。蓋僧祇支翻掩腋衣,掩亦覆也,故此翻語未必訛。祇支、覆腋,名分梵漢&&,元是一物,是故教家唯可難他言僧祇支覆右肩耳。關答曰:「凡《四分》、《五分》、《十誦》、《摩訶僧祇》諸律,其說非一途,或以祇支、覆腋為一,或以為二,吾辯只取大意為一物。」忠曰:「答話迂闊欠分曉,祇支、覆腋是一物,何律以為二耶?蓋問者、答者皆以覆腋衣謬為覆肩衣,而交輥相難酬。若其覆肩衣,則何律以祇支、覆肩為一物耶?正須明文引證,以斥他疑難焉。然但言諸律異說,吾取大意為一,豈莫不飾過遁辭耶?《四分律》、《僧祇律》等,皆僧祇支、覆肩衣為二物,如餘所引證。」

《四分律》比丘尼戒中云:「彼人當往受戒人所語言:『妹此是安陁會,此是郁多羅僧,此是僧伽梨,此是僧祇支,此是覆肩衣。』」

忠嘗訪宗覺律師於久修園,質僧祇支。覺曰:「僧祇支,三衣之襯也,先著之左肩,如著袈裟法,次加覆肩衣於右肩,為左腋有僧祇支,不可繞著。故祇支左腋處穿穴,而覆肩衣施紐,貫其穴而結定,次著袈裟焉。」覺又曰:「有左衽右衽異義,先著僧祇支,後著覆肩,則為左衽。左衽,天竺儀相也。其右衽,師先著覆肩,後披僧祇支。右衽義,不過言順中華風俗耳矣。」

《六物圖》云:「尼女報弱,故制祇支,披於左肩,以襯袈裟。又制覆肩,掩於右膊,用遮形丑,是故尼眾必持五衣。」忠前後引《四分》、《僧祇》,皆明五衣。

《南海寄歸傳》云:「東夏諸尼,衣皆涉俗,所有著用,多並乖儀。乃至南海諸國尼眾,別著一衣,雖複製匪西方,共名僧腳崎服,長二肘,寬二肘,兩頭縫合,留一尺許,角頭刺著一寸,舉上穿膊貫頭,拔右肩,更無腰帶,掩腋蓋乳,下齊過膝。若欲此服著,亦無傷,線則唯費兩絳,彌堪掩障形丑。若不樂者,即可還須同大苾芻著僧腳崎服,其寺內房中俱蘇洛迦及僧腳崎兩事便足。準檢梵本,無覆肩衣名即是僧腳崎衣。此乃祇支之本號,既不道裙,多是傳譯參差。應舍違法之服,著順教之衣。僧腳崎,取一幅半,或絹或布,可長四肘五肘,如披五條,反搭肩上,即其儀也。」

尼眾露丑,佛制僧祇支覆肩衣緣。《僧祇律》云:「佛住舍衛城,比丘尼年少端正,著衣道行,時兩乳現出,男子笑之。佛言:『從今已後,比丘尼應作僧祇支。乃至長四修伽陀磔手,廣兩磔手。』」又云:「佛住舍衛城,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大乳,著一僧祇支,於閣上經行。俗人遙見言:『是似如水上浮瓠。』佛言:『從今日後,當作覆肩衣。覆肩衣者,襞疊他覆肩上。若不作不著,越毗尼罪。』」

《五分律》云:「有諸貴姓女出家,不著覆肩衣,諸白衣見其肩臂,共調弄之,皆懷慚恥。諸比丘尼以是白佛,佛言:『聽著覆肩衣。』」

忠曰:「《章服儀》所謂元制所興,本唯尼眾前引者是也。」

《十誦律·比丘尼壇文:「受持三衣次,云:『覆肩衣,長四肘,廣二肘半,是覆肩衣,持。』」又云:「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陁會、覆右肩衣、俱修羅。」此文加右字。

《智度論》云:「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丑,容貌顏狀,皆於身中現。其身明淨,女人見之,欲心即動,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

《趙州諗禪師錄·十二時歌》云:「雞鳴丑,愁見起來還漏逗,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褌無腰,褲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

上篇:菩薩巾 下篇:菩提會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禪林象器箋

誓願力

指佛於過去世修行時所發大誓願之力。佛果位所得之功德...

等分行

【等分行】 p1119 顯揚三卷十三頁云:六、等分行。謂於...

八何詞

八何詞者,謂何誰信、何所信、用何信、為何信、由何信...

慈恩寺

中國佛教法相宗祖庭。位於陝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始建...

娑羅迦鄰提

梵語 sārasa kāranda。娑羅,為娑羅娑之略稱。乃二鳥...

六環

錫杖頂部之六個環輪,表六道,振之,對內意味覺醒六道...

涅槃相

(術語)化身佛八相之一。世尊入滅之相也。佛八十年間...

甚深慧

【甚深慧】 p0880   瑜伽八十三卷五頁云:甚深慧者:...

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名數)釋迦佛入滅至彌勒佛出世之年數也。菩薩處胎經...

穢食

(一)比喻小乘之法。維摩義記卷二本中,比喻小乘之法如...

師子

(一)梵語 sijha,巴利語 sīha。又作獅子。獅子為百獸...

涅槃寂靜

涅槃的境界,滅一切生死之苦,無為安樂,故涅槃境界是...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

想到這末世還有阿羅漢,我才不會孤獨

前些天,我領著一個小朋友參訪一座古寺,古寺歷史厚重...

在你最高興的時候,苦跟著就來了

人人都知道這個身體一定要死的,但沒有一個人想到我明...

轉變嫉妒心的方法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種自己很難發現的習氣嫉妒心。嫉妒...

為什麼越念佛越覺得雜念紛飛

問: 本來念佛應該越念越清淨,為什麼越念越覺得雜念紛...

心地功夫

幽深的石窟裡,一位出家人正在精進地禪坐,他用心地在...

凡夫到底能不能看見佛

問: 雖然我信佛多年,但是佛門的知識還是懂得很少,...

聖嚴法師《最合適的結婚對像》

如何找到合適的結婚對像呢? 我認為要以 「品德」為第...

修何善行能令眾生歡喜供養衣服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世尊帶著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