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僧官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由政府任命,統領全國寺院僧尼以維持教法之官職。印度之僧團雖有上座及負責敲鳴犍椎、監督進食等事之維那,又有寺主、直日及直月、直歲等職,然無官職之制;僧尼若觸犯戒律,多由僧團自行裁決處分。我國僧尼多受政府庇護,不得實行自治制度,故有僧官之設;本制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其後歷朝皆因襲其制,惟僧官之職位名稱隨朝代遞嬗而迭有變更。梁高僧傳卷六僧[(契-大)/石]傳載,北方初立僧官者為後秦姚興(393~416在位)立僧[(契-大)/石]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及慧斌為僧錄,以掌管僧尼。北魏時,道武帝於皇始年間(396~397)敕任沙門法果為道人統,以統攝僧徒。文成帝於太武帝毀佛法難之後繼位,即大力復興佛教,設立一元化之僧官制,以統御僧團;中央設置監福曹,主事僧官以道人統為正,都維那為副。興安元年(452)以罽賓沙門師賢任道人統。師賢示寂後改稱沙門統,以沙門曇曜繼任。地方設僧曹,以州沙門統治事。和平元年(460),改監福曹為昭玄寺(據魏書釋老志所載孝文帝時改為昭玄寺),置大統一人、統一人、都維那三人,並置功曹及主簿員等職。其中大統之職似未正式任命。又昭玄寺得審理殺人罪以下之僧尼罪犯。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製定僧制四十七條。宣武帝永平年間(508~511),於各州郡諸寺設三綱(三官),以上座、寺主、維那等任之。其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稱昭玄寺之昭玄統為國統,昭玄都維那為國都。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以大中興寺之道臻為魏國沙門大統,未幾增置昭玄三藏,敕任周國三藏為中央僧官,夏州三藏及安州三藏為地方僧官,掌理僧團內之儀禮、教學等。北齊時,文宣帝天保二年(551)設立昭玄十統,以十位高僧擔任;沙門法上為十統之首,稱昭玄大統,又稱昭玄統,其他九人則稱通統。又據續高僧傳卷二十一洪遵傳載,洪遵曾任斷事沙門,裁治誤蹈法網之僧尼。

南方僧官,約以東晉安帝時(397~417)之蜀郡僧正為嚆矢,乃益州刺史毛璩所設,由沙門僧恭任之,然此係地方僧官。至劉宋武帝年間(420~422),始設中央僧官,以瓦官寺法和為僧主。孝武帝大明年中(457~464),敕任沙門道溫為都邑僧正。明帝泰始元年(465)任沙門僧瑾為天下僧主。南朝歷代僧官即繼續沿用僧正或僧主之稱,然地方之僧主、僧正較中央之僧主、僧正更有實權。泰始二年,首次任命比丘尼為僧官,以寶賢為都邑尼僧正,法淨為都邑尼都維那。南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同時敕任定林上寺之法獻、長干寺之玄暢為僧主、二人分治江南、江北。其後僧官又有東西之分,據梁高僧傳卷八載,沙門慧基曾任東土僧正,統領吳會間十城之僧眾。沙門慧球則於和帝中興元年(501)任荊土僧正。至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敕令光宅寺之法雲任大僧正,是為大僧正之始設。法雲又立僧制,以為後代之規範。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大彭城寺之寶瓊為京邑大僧正,又稱京邑大僧統。陳後主至德元年(583),沙門慧任京邑大僧都,後轉任大僧正。

隋代承襲魏齊等制,僧官以「統」為正,「都」為副,亦沿用僧主、僧正之稱;改昭玄寺為崇玄署,置於鴻臚寺(接待外賓、朝貢者之官衙)之下。文帝開皇元年(581),大興善寺之僧猛任隋國大統,聖沙彌任國僧都。開皇十年,中央置昭玄大統、昭玄統、外國僧主等官職。據隋書百官志第二十三載,煬帝大業三年(607),將佛寺改稱道場,於各道場及道觀設置監丞;又立平等沙門之職,由曇延、智聚等任之。或謂隋代僧官無統一掌理之機構,係依慣例或權宜方便而設職。至唐代,亦於鴻臚寺之下設崇玄署。高祖武德三年(620)又於慈悲寺任命僧官十人,稱為十大德。數年後,中央官制漸趨完備,遂廢除中央僧官制,另以俗官治理僧團之籍隸、事務等,如漆園監、祠部、左街大功德使、右街大功德使、東都功德使等。武后時,以祠部(司祠祀、天文、醫藥等)掌理佛教事務,崇玄署掌理道教事務。玄宗時曾一度恢復崇玄署之職權。中唐時,再設中央僧官,如澄觀、惟英所任之僧統,然僅系尊號,並無實權。憲宗元和(806~820)初年,於左右兩街功德使之下增設僧錄,為掌理中央僧尼事務之僧官;以雲邃任右街僧錄,端甫任左街僧錄。宣宗大中三年(849),靈晏任兩街僧錄。昭宗乾寧年間(894~897),覺暉任兩街副僧錄,為副僧錄之初例。此外,唐初即有僧統,為地方之最高僧官。憲宗元和二年又置僧正,職位與僧統同,二者共相輔佐相當於「知事」之都督、節度使、刺使等官員治理教團。於天下諸寺,則置三綱之職,由上座僧尼任之。五代亦有僧錄職稱,據宋高僧傳卷十七道丕傳載,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增置左街副僧錄。

兩宋時代,於首都開封設立左街僧錄司及右街僧錄司,掌理僧院帳籍、補授僧官等;其中設有僧錄、副僧錄、講經首座、講論首座等(南宋時廢止後二者);僧錄之下設庶務員,稱為鑒義,南宋時另增立額外鑒義。依大宋僧史略卷中所載,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已設有右街副僧錄之職。又西京河南府亦別設僧錄司。此外,地方僧官沿用唐制,於各州設僧正一名,其下置副僧正、僧判等。其後漸產生若干特殊僧職,如特定州之上加設都僧正,五台山仿唐朝十寺僧長制而立十寺僧正司,天台山則置有都僧正、副僧正、僧司等。至元代,以宣政院統領全國僧團,內置總統、僧錄、正都綱、副都綱等僧官。成宗大德六年(1302),敕令僧官、僧人犯罪由御史台及內外宣政院共同審理。於各州設置僧正司,其下置僧正及副僧正,各縣則設都綱。文宗至順二年(1331),於各地設立十六所廣教總管府,所設之地包括京畿山後道、兩准江北道、廣西兩海道、甘肅諸路等。大都宣政院在江南之分支機構為釋教總統所,以監督地方僧官。

明代初年,太祖於金陵天界寺設置善世院統領教團,置有統領、副統領、讚教、紀化等職。洪武十五年(1382)設置在京僧錄司及在外僧錄司。在京僧錄司中又設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從六品左闡教、右闡教,正八品左講經、右講經,從八品左覺義、右覺義等。在外僧錄司下設有:(一)府級之僧綱司,內置都綱、副都綱各一名。(二)州級之僧正司,內置僧正一名。(三)縣級之僧會司,內置僧會一名。各機構之職責為:(一)清點僧尼人數,做成簿冊。(二)甄選寺院住持。(三)頒發度牒。(四)監督、指導僧尼行事。至清代,僧官制依明制而設,然已無統攝僧尼之實權。

韓國僧官制始於新羅真興王十一年(550),其時設大書省一人,由安臧法師任之。其後又增設小書省二人。翌年以高句麗之惠亮法師為國統(寺主),以寶良法師為大都維那。善德女王之時(632~646),以慈藏法師德高望重,任命為大國統。元聖王三年(787),任命惠英、梵如二人為小書省。又置州統九人、郡統十八人。至高麗朝,亦有僧統、僧錄之制。據高麗史卷八、卷十六、卷十七、卷三十九、朝鮮通鑒卷三十七等載,高麗文宗二十一年(1067),興王寺落成,敕命右街僧錄道元等,揀擇戒行優良者一千人赴會常住。仁宗十二年(1134),以淨心為「三重大統」。毅宗二年(1148),以法尊玄曦為「極世僧統」。恭愍王五年(1356),封普愚為「王師」。至李朝世宗六年(1425),將朝鮮佛教歷來並傳之七宗合併為禪教二宗,同時廢除僧錄司之官。宣祖二十六年(1592),又置僧統,募集僧兵,而以西山任「都總攝」,以松雲任「副總攝」。本制為後世所沿用。

日本之僧官又稱僧綱,其制始於推古天皇三十二年(624),以觀勒為僧正,鞍部德積為僧都,何曇連為法頭。天武天皇十二年(684)改為僧正、僧都、律師等職,合稱三綱。天平十七年(745)正月,始授行基為大僧正。後以制度漸次弛廢,冗員日多,遂於承和二年(835)禁斷諸雜職。至貞觀六年(864),新置法印、法眼、法橋等僧位,並授予僧官之階位;法印為僧正階,法眼為僧都階,法橋為律師階。其後數百年間,僧官之權力迭有盛衰。至足利義滿時,復仿唐宋之制,設立僧錄官職,掌理五山十剎諸禪宗寺院。明治初年,僧官制終遭廢止。十七年(1884),各宗獲得政府認可,自訂宗制及寺法,各立僧正、僧都等,以統領教團。[梁高僧傳卷七、卷十一、卷十三、比丘尼傳卷三、續高僧傳卷九、卷十、卷二十三、宋高僧傳卷六、卷二十九、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五十一、卷五十四、大清會典卷二四八、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五十九至第六十五] p5731

上篇:僧宗 下篇:僧房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身受

指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所感肉體或感覺之苦、樂...

外四供養

外院之四供養。與「內四供養」相對。即密教金剛界曼荼...

十王經

為我國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混合而產生之經典,乃冥府信...

福行

謂有漏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

應請

【應請】 p1398 法蘊足論二卷十五頁云:言應請者:謂應...

金光明鼓

(故事)金光明經,單雲金鼓。最勝王經云金光明鼓曰:...

供華

又作供花。即以各類香花供養佛、菩薩。或指供於佛前、...

僧迦僧泥

為十二頭陀行之一。即一日一食。系伊迦僧泥(梵 aikā...

因成假

謂一切有為法皆為因緣所成,故其體為假而非實。為三假...

縛脫

(術語)縛者受煩惱之繫縛也。脫者解脫之也。楞嚴經五...

卷數

(雜名)為祈禱及追薦,誦陀羅尼,讀經文時,為寫其所...

惡緣

惡緣者,謂誘我為惡事之外界事物,是謂惡緣。...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出家的資格和條件

有網友問到出家有什麼條件和要求,今據律藏《四分律行...

助念最好是在斷氣前還是斷氣後

問: 臨終助念是斷氣前進行邊護理、邊助念,並加以佛...

心識主宰著業力的方向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

怎樣教育孩子成為陽光孝順的人

問: 我侄子今年十七歲,父母已離異,學習、生活主要...

淺談天台宗與淨土的關係

靈岩山辦學宗旨的來由 教學天台,修歸淨土,這是我們靈...

轉凡成聖並不遙遠,只在一念之間

一聲大磬響,妄想頓時亡,思惟真心與妄想,又是怎麼樣...

念佛

△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

如何對待念佛時耳中傳來的其他聲音

問: 如何對待念佛時耳中傳來的其他聲音? 大安法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