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總釋十如是。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舉出十項「如是」之語,稱為十如是,然經中並無進一步之解說,歷代諸師遂就此「十如是」廣作闡釋,較著名者有劉宋之法瑤、蕭齊之玄暢、梁代之法雲等。天台大師智顗綜合諸師之說,於所著摩訶止觀卷五詳述十如是之一般解說,稱為通解;智顗又創立新說,另從十法界、佛界、離合、位次等四方面,分別解釋十如是,稱為別解四類。
通解之十如是,即:(一)相如是,又作如是相,指外在可見之形相,如顯現之善惡行為。(二)性如是,又作如是性,指內在不可見之本性,諸法本性各不相同,無可改變,如木有火性,遇緣即發;此性亦指理性、佛性。(三)體如是,又作如是體,指眾生之質體,如五蘊、十二處皆以色、心為其體。(四)力如是,又作如是力,指諸法所具有之功能,如磚、泥可為砌牆之材料。(五)作如是,又作如是作,指身、口、意三業之作為。(六)因如是,又作如是因,指招致果報之業因(玄奘之後新譯作等流因),即前時所習染者成為後時之善惡業種。(七)緣如是,又作如是緣,「緣」指助因,如以五穀之種為因,雨露水土為其緣,所謂因緣和合,種子即藉雨露等助力而成長(新譯作異熟因)。(八)果如是,又作如是果,指從過去所習染之因得其相應之果(新譯作等流果)。此習因、習果相隔之時限有三:(1)二者相隔過去、現在二世,(2)二者相隔現在、未來二世,(3)於現在世中因果皆有。(九)報如是,又作如是報,指由善惡業因所招感之未來苦樂果報(新譯作異熟果)。此報因、報果間,必相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如是,又作如是本末究竟等,即以上述各項「如是」中之「相」為本,「報」為末,本末皆由因緣和合所產生,故本末皆空,此空即為諸法平等之極致。又前九種如是皆屬於「事」,本末究竟等如是則為「理」。若以天台宗之空假中三諦闡釋之,則自空諦觀之,本末皆為真空;自假諦觀之,本末皆為妙假;自中諦觀之,本末皆為中道法界。是知此本末究竟平等之三諦即為「實相」,而前九種如是則為「諸法」;兩者合之,即天台宗以十如是闡釋諸法實相「性空真如」之要理。[法華玄義卷二上、卷三上、法華文句卷三下、法華義疏卷四、授決集卷下、十如是義私記](參閱「十如是」427、「別解四類十如是」2803) p4806
上篇:通覆 下篇:通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