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一)梵語 vedanā,巴利語同。又譯為痛、覺。可分為二:(一)心所之名,為五蘊之一。俱舍宗以受為一切心遍起的心所之一,乃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認為是五遍行之一。「受」系根(感官)、境(對像)、識(認識之主體)三者和合之觸(即接觸感覺)而生。換言之,受,即領納之意,亦即領納違、順、俱非等之觸,及外界之對像,以此而感受苦、樂等感覺之精神作用。故「受」為外界影響於生理、情緒、思想等,所產生之痛癢、苦樂、憂喜、好惡等感受,由此有利(順)、不利(違)、無利害關係(俱非)等境界,產生相應之苦、樂等主觀感受,而引起遠離違境、追求順境等一連串愛慾活動。

對受之解釋,諸論有異,如:(1)據俱舍論卷一載,領納所隨之觸,稱為受。(2)據順正理論卷二載,領納所緣之境,稱為執取受;領納所隨之觸,稱為自性受。(3)據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載,就領納所緣而論受之義,謂一切之心、心所皆稱為受,特別是指領納隨觸。(4)據五事毗婆沙論卷下等載,領納所緣之境,稱為受。(5)據成唯識論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末等載,受不能緣俱生之觸,故領納順、違等境界之相,為其本義;此說有駁斥前列四說之意。

關於受之分類,有諸種說法。據雜阿含經卷十七記載,受有: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無量受等。(1)一受,受之自相雖有苦、樂、舍等三種,然苦受屬於苦苦,樂受屬於壞苦,舍受屬於行苦;一切皆苦,故稱一受。(2)二受,心受、身受合稱二受。眼識乃至身識等前五識之感受屬肉體之受,故稱身受。第六意識之感受屬精神之受,故稱心受。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五列有諸家對心受、身受之解釋,如:1.無分別為身受,有分別為心受。2.緣自相之境為身受,緣自相、共相之境為心受。3.緣現在之境為身受,緣三世之境、無為之境為心受。4.緣實有之境為身受,緣實有與假有之境為心受。5.於境一往取為身受,於境數數取為心受。6.於境暫緣即了為身受,於境推尋乃了為心受。7.依色而緣色為身受,依非色而緣色、非色為心受。8.世友論師謂一切之受皆為心受,而無身受。(3)三受,依受之自相而有所分別。即領納愛、非愛及非上記二種之觸,而生起苦、樂、舍等三種感覺。1.樂受,對可愛境之感受。2.苦受,對不可愛境之感受。3.舍受,又作不苦不樂受、非苦樂受。乃對非可愛、非不可愛境之感受。(4)四受,依界系不同而有所分別。1.欲界系受,又稱有味著受,屬於自體愛相應之受。2.色界系受。3.無色界系受。4.不系受。後三項,又稱無味著受,屬於不相應之受。(5)五受,又稱五受根。依身、心受之自相而有別。1.樂受,又稱樂根。指五識相應之身悅,及第三靜慮的意識相應之心悅。2.喜受,又稱喜根。指初二靜慮及欲界的意識相應之心悅。3.苦受,又稱苦根。指五識相應之身不悅。4.憂受,又稱憂根。指意識相應之心不悅。5.舍受,又稱舍根。指身、心之非悅、非不悅。(6)六受,又稱六身受、六受法。指經由六根,六識得以覺知六境,復由根、境、識等和合之六觸,產生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7)十八受,又稱十八意近行受。計有六喜意近行、六憂意近行、六舍意近行等。謂喜、憂、舍等三受以意識為近緣,各活動於色、聲等六境,乃有十八受。(8)三十六受,又稱三十六師句。謂前項十八意近行各有染品、善品之別,如六喜意近行之中,有順染受之耽嗜依及順善受之出離依。(9)百八受,謂前項三十六受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別。(10)無量受,由上述各家所說之此受、彼受等,可知受之相復有無量之別。[雜阿含經卷十三、法蘊足論卷九、卷十、發智論卷十四、成實論卷六、卷八、俱舍論卷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大乘義章卷七、雜集論述記卷三、卷五]

(二)為十二緣起之一支,稱為受支。為幼年少年時期對苦、樂等相之了知。說一切有部基於分位緣起說認為幼年少年時期雖覺知苦、樂等相,然尚未生起淫愛,此期之位即稱為受;此係以五蘊為體,而非以受為體。於唯識大乘之看法,則以無明及行為「能引支」,識乃至受之五支為「所引支」;又以無明及行為「能熏」,識等五支為「所熏」之種子。亦即識、名色、六處、觸等,由於無明、行而影響阿賴耶識之種子,稱為受。[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卷九十三、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

(二)為取(梵 upādāna)之舊譯。乃煩惱之異名。(參閱「取」3092) p3096

上篇:取蘊 下篇:受十善戒經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佛光王子

(人名)唐高宗之中宮惱產,請法師玄芳加護之。正月一...

寶性功德草

指莊嚴淨土之七寶,此七寶柔軟如草,觸者能生勝樂,故...

薩帝畢利多法會

(Satipirita)為斯里蘭卡(錫蘭)佛教徒日常之最大法...

紺園

(雜名)寺之別稱。以紺琉璃為佛之毛髮,又為佛國土之...

六法戒

梵語 sad dharmāh,巴利語 cha dhammā。又作六法、正...

害界

謂以手塊刀杖等物。隨一苦具。捶打有情。諸損等損害等...

居士分燈錄

凡二卷。明代朱時恩輯。書成於崇禎五年(1632)。收於...

法前得

(術語)三種得之一。亦云牛王引前得。謂如車前牛行,...

瞭然

(1077~1141)宋代僧。臨海(浙江臨海)人,俗姓薛。...

知足天

即兜率天。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於夜摩天之上。彌勒...

縹帽

(物名)縹為花田色。花田色之帽子也。俚言集覽曰:花...

二斷

(一)自性斷與緣縛斷。此係就斷惑之性質而分。(一)自性...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 如...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真正的主人翁被遺忘了

形,就是我們的業報的身體。如果我們執著這個身體為真...

佛法所說的「空」應怎樣理解

問: 佛法所說的空,具體應該怎樣理解呢? 大安法師答...

寶天比丘

恭喜!恭喜!恭喜長者您喜獲麟兒!哇!真是太不可思議...

一心四種淨土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淨土見解,是叫做一心四種淨土。...

聖嚴法師:對小孩的愛與寵應如何拿捏

問: 現代人小孩生得少,甚至不生,有很多孩子是獨生...

極樂世界的人惡種子會起現行嗎

問: 淨土經典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惡趣之實,乃至...

大安法師:念佛可消業障,為什麼高僧大德還會有病

問: 念佛修行可消業障,為什麼很多菩薩境界的大德法...

淨土一法,勝異方便,速疾解脫

釋尊一代時教,應機隨緣宣說權實漸頓種種法門,眾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