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吠陀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名 Veda,巴利名同。又作吠馱、韋陀、圍陀、毗陀、薜陀、鞞陀、比陀、皮陀。意譯智、明、明智、明解、分。又稱圍陀論、毗陀論經、薜陀咒、智論、明論。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之總稱。原義為知識,即婆羅門教基本文獻之神聖知識寶庫。為與祭祀儀式有密切關聯之宗教文獻。關於其成書年代,有諸異說,一般推斷,應始於雅利安人自西北入侵,定居印度河流域之五河地方(梵 Pañjab,即今旁遮普),完成於其後移居恆河流域時。原有三種,即梨俱吠陀(梵 Rg-veda)、沙摩吠陀(梵 Sāma-veda)、夜柔吠陀(梵 Yajur-veda),此三者稱為三明、三吠陀、三韋陀論、三部舊典。加上阿闥婆吠陀(梵 Atharva-veda),即成四吠陀。

四吠陀中:(一)梨俱吠陀,又作荷力吠陀、頡力薜陀、一力毗陀、信力毗陀。意譯讚誦明論、作明實說。即有關讚歌(梵 rc)之吠陀。太古之時,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五河地方,崇拜自然神,集輯其讚歌,為梨俱吠陀,乃四吠陀之根本,其後成為勸請僧(梵 hotr)之祭典書。此吠陀為世界最古之聖典,約成於西元前一千四百年至前一千年。凡十卷,讚歌共一○一七篇(加補遺歌十一篇則為一○二八篇),一○五八○首頌。(二)沙摩吠陀,又作娑摩薜陀、三磨吠陀。意譯平、等、歌詠明論、作明美言、禮儀美言智論。即有關歌詠及旋律(梵 sāman)之吠陀。系蘇摩祭等祭祀中,歌詠僧(梵 udgātr)所唱讚歌及其歌曲之集成,乃祭祀用之聖典。凡二卷,一八一○頌(除去重複者則為一五四九頌)。多抄自梨俱吠陀書中,新頌僅七十八。(三)夜柔吠陀,又作冶受吠陀、耶樹薜陀、耶受毗陀、夜殊鞞陀。意譯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論、祭祀明論。即有關祭祠之吠陀。系行祭僧(梵 adhvaryu,司供犧行祭)所唱之咒文及其註釋之集成,編纂於梨俱吠陀之後。所傳有二:(1)黑夜柔吠陀(梵 Krsna-yajur-veda),此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讚歌、祭祀、咒詞等)及梵書(吠陀之注書)所成。凡四種(或五種、七種、八種)十三卷。(2)白夜柔吠陀(梵 ?ukla-yajur-veda),乃分離本文與梵書,整理黑夜柔,並彙集咒文之解說而成。(四)阿闥婆吠陀,又作阿健薜陀、阿他毗陀、阿陀婆毗陀、阿為闥婆。意譯咒、術、咒術、禳災、作明護有、異能護方智論、禳災明論。為招福、咒咀禳災等咒詞之集成。其中,招福之咒詞由祭火僧(梵 atharvan)司之,咒咀禳災之咒詞由央耆羅僧(梵 avgiras)司之。凡二十卷,七三一篇,六千首頌。內有一千二百頌系由梨俱吠陀中抄出者。

四吠陀各有副吠陀(梵 upa-veda),如梨俱吠陀之副吠陀為阿輪論(梵 āyar-veda),意譯壽命論,即醫書。沙摩吠陀之副吠陀為揵闥婆論(梵 Gāndharva-veda),即音樂論。夜柔吠陀之副吠陀為陀菟論(梵 Dhanu-veda),即射法論。阿闥婆吠陀之副吠陀為武器論(梵 ?astra-?āstra),即軍學。

四吠陀之內容,廣泛而言,包括四吠陀本集(梵 Sajhitā)、梵書(梵 Brāhmana,狹義之梵書)、森林書(梵 āranyaka)、奧義書(梵 Upanisad)等。其後梵書、奧義書等多被獨立研究。本集系集錄讚歌、咒句、祭詞等。梵書(狹義)分儀軌、釋義二部。儀軌規定祭祀之順序方法、讚歌之用途;釋義則解說讚歌之意義、語源,及祭祀之起源與意義。森林書及奧義書(又稱吠檀多)旨在考察人生之意義。又廣義之梵書,包括梵書(狹義)、森林書、奧義書等三部。故就吠陀而言,狹義之吠陀單指本集,廣義則指本集與梵書(廣義)。由於傳承與解釋相異,後世遂有諸學派與異本之產生,構成複雜之文獻組織。今所傳之吠陀文獻,雖僅為既存之小部分,然已堪稱浩瀚博大。

吠陀為天啟文學(梵 ?ruti),相傳系太古諸大仙依神之啟示所誦出,為毗耶娑仙人(梵 Vyāsa,意譯廣博)所整理編成。「吠陀」本身即意味「天啟之神智」,故與梵書同稱為天啟,以此區別於經(梵 sūtra)等由人類知識、智慧所作之傳承。後世彌曼蹉派(梵 Mīmājsā)、吠檀多派(梵 Vedānta)等倡導吠陀之先天常住、絕對真實,主張「聲常住論」,即承襲天啟之說。此天啟聖典發展到後代,又產生不少輔助典籍,此即吠陀六支分(梵 Vedāvga)。此支分與摩訶婆羅多(梵 Mahābhārata)、羅摩耶那(梵 Rāmāyana)二大敘事詩,及摩奴法典(梵 Mānava Dharma ?āstra)等,相傳皆為聖賢所著述,故稱為聖傳文學(梵 Smrti)。內容包含語音學(梵 ?iksā)、韻律學(梵 Chandas)、文法學(梵 Vyākarana)、語源學(梵 Nirukta)、天文歷學(梵 Jyotisa)、祭儀綱要學(梵 Kalpa-sūtra)等。其中祭儀綱要學,為了解吠陀不可欠缺之典籍。

吠陀所用之語言稱吠陀語(梵 Vedic Sanskrit),因時代不同,而有新古各層之分。以韻文(讚歌)與散文(敘述)觀之,在文體及語法上均有顯著之差異。至於奧義書,則幾近古典梵文。吠陀乃集古印度文化之精髓,為正統婆羅門教思想之淵源,其特色為神話、宗教、哲學三者混融不分。觀其內容,含哲學與宗教思想者為智品(梵 jñānakānda),含祭祀部門者為業品(梵 karmakānda);前者即奧義書,後者相當於梵書。又吠陀之哲學思想系以梨俱吠陀創造讚歌之宇宙論為始,開展為豐富之多神教神話教理,終至達到奧義書「梵我一如」之根本原理,即「不二一元論」哲學。

近世關於吠陀之研究頗受重視,對其神格及神話研究方面,產生出宗教學與比較神話學等。又吠陀語之研究結果,對比較語言學貢獻甚大。現有吠陀之原典出版,及英、德語譯本。[毗耶娑問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一二○廣博仙人會、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十、大乘密嚴經卷上、十誦律卷三十八、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一、大毗婆沙論卷十四、大智度論卷二、百論疏卷上之下、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本、大唐西域記卷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印度三大聖典第一篇(糜文開)、印度哲學史略第一章(湯用彤)、印度哲學史綱第一篇第一章(黃懺華)](參閱「四吠陀」1695、「奧義書」5439) p2820

上篇:吠舍釐 下篇:孝養集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八事隨身

(術語)行事鈔上三曰:善見云:佛度五比丘已,有三衣...

鳩夷羅

(動物)Kokila,又作鳩那羅、拘耆那羅、拘耆羅、拘翅...

阿婆磨

【阿婆磨】   大論翻雲無等等。佛名無等,般若波羅蜜...

念死

梵語 maranasmrti,巴利語 marana-sati。八念之一,十...

五障

【五障】 p0249 瑜伽九十九卷十四頁云:云何障礙?謂有...

見流

謂見惑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得出離,為四流...

纏愛不舍的意思,如愛著,執著,貪著。...

於遮那摩羅

(人名)妃名。譯曰金鬘,阿育經四曰:於遮那翻金,摩...

堅行天子

即牽日輪、月輪二車之天子,比喻甚為疾速。法苑珠林卷...

竛竮

(雜語)又作伶俜。步行蹌踉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伶俜...

表色

【表色】 凡吾人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種種...

發四諍戒犯緣

亦名:發諍戒犯緣 子題:四諍、言諍、覓諍、犯諍、事諍...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

【大藏經】最上乘論

最上乘論 第五祖弘忍禪師述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臨終是超凡入聖,還是繼續輪迴

民國十二年陰曆五月廿八日,大師收到會稽道尹黃涵之居...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鐘,是佛教叢林寺院裡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

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包容缺點

假設我們以這一念凡夫的心去觀察,我們只是就著它的一...

透視輪迴生命的狀況

以蘊為觀察對像 所謂認識生命的狀況,說到底就是認識蘊...

慧律法師《幸福與安詳》

安詳,是真正的生命。心裡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

衹要肯布施,就會有好的果報

《大智度論》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是關於一個貧窮...

傲慢與偏見

有一位師父在蒲團上靜坐,身旁站立一位侍者。 門外,...

行時正好念彌陀,心頭念念絕娑婆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游淨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