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大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語 catvāri mahā-bhūtāni,巴利語 cattāri mahā-bhūtāni。為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即梵語 dhātu 之意譯。佛教之元素說,謂物質(色法)系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即:(一)本質為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為地大(梵 prthivī-dhātu,巴 pathavī-mahā-bhūta)。(二)本質為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梵 ab-dhātu,巴 āpo-mahā-bhūta)。(三)本質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梵 tejo-dhātu,巴 tejo-mahā-bhūta)。(四)本質為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梵 vāyu-dhātu,巴 vayo-mahā-bhūta)。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故四大又稱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種;被造作之諸色法,則稱四大所造。又四大種之「大」,意即廣大,具有下列三義:(一)四大種之體性廣大,遍於一切色法,故有「體大」之義。(二)四大種之形相廣大,如大山、大海、大火、大風等,故有「相大」之義。(三)四大種之事用廣大,如水、火、風三災及任持大地之地大等,故有「用大」之義。而四大種之「種」,則以此四大為一切色法所依之性,具有能生、因等義,如父母為子女所依,然父母亦具有能生之因,故稱為種;而由四大所產生(造)之物質(如五根、五境等),與四大之關係,如同親子,而各自獨立存在。元素之四大,因為具有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故稱能造之色。

若依俱舍論之說,此四大具有假實之分別:即上述之堅、濕、暖、動之四大,為實四大、性四大;而世間人所謂的地、水、火、風,則為假四大、事四大。前者屬於身根之所觸,為觸處所攝,後者則屬於眼之所見,為顯色、形色所攝。

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及人之身體,均由四大所組成,即四大相倚,乃有極微,而極微相聚則成色法。此能造之四大種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塵(又作四微)必處於一處,此即「八事俱生」。又四大種雖通於一切色法,然於不同色法之中,其中之一較為增長,如山嶽等堅物之中,地大較增長;河海等濕物之中,水大較增長。此增長又可從四大之體性及勢力方面分為二種增長。另外未顯之三大,乃潛在其中,靜待「緣會」而顯現,恰如打石而生火,水寒時則結冰等。

又說一切有部主張能造之四大各別,故產生所造之色法有十一種差別。即眼根所依之大種唯造眼根,而耳、鼻、舌、身等根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無表色)等處,皆各由其所依之大種而造,合為十一種色法。並主張八事俱生,且於八事外加上身根,稱為九事俱生,再加上眼根,稱為十事俱生。

上述對四大種之解釋,乃根據俱舍論卷一、卷四、卷十三、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卷一二七、卷一三一等所舉。

此外,於其他經典及諸部則另有種種異說,茲列舉如下:(一)據成實論卷三、卷四載,色、香、味、觸四塵為能造,地、水、火、風四大為所造,四大成五根,然此四大為假名法,若離開四塵則不存在,因四塵具有堅、濕、暖、動之相,四大則為假立,而五根由四大所成,故五根亦為假名法。故與上記所舉俱舍論之說(四大具有假實之別)不同。

(二)據瑜伽師地論卷三、卷六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等所舉,觸處、法處皆有大種,以散、定之別,故所造之色法通於十一處。大種與所造之色法隨應俱通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二性所攝,然大種唯實,所造之色法則為假。

(三)另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綜合諸部之異說:(1)大眾部之說,以四大為能造,四塵為所造,而別無五根,俱通有漏及無漏。(2)薩婆多師(即說一切有部之論師)之說,以四大為能造,唯有漏、有礙,為觸處所攝。五根、五塵及法處之無表色為所造,然五根、五塵皆有漏、有礙,而法處之無表色則為實有,通於無漏,為無礙所攝,故有上述假實之別。(3)經部師之說,能造與所造均為有礙,皆通於假實,其中極微是實,粗色是假,然二者皆為有漏。無表色為假立,法處無色,色蘊亦無無表色。(4)說假部之說,能造與所造若粗若細,在蘊門中以「義」積聚而非「體」積聚,故體皆為實,而在界、處門中則因「依」與「緣」皆為體積聚,故體皆為假,通於有漏及無漏。(5)一說部之說,能造與所造唯有一名,二者皆無實體。(6)說出世部之說,能造與所造若為有漏者,則皆為假,以其由顛倒而起故,而諸無漏者則皆為實,以其非顛倒而生起之故。

此外,據圓覺經載,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四)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若此四大不調,則易致病。[中阿含卷七象跡喻經、長阿含經卷十六、品類足論卷一、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五、順正理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參閱「五因」1074) p1649

上篇:四土即離 下篇:四大不調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隨緣不變

雖隨千差萬別的機緣,但本體不變。二種真如之一。...

禪那波羅蜜

(菩薩)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主靜慮。胎藏界虛空藏院中...

珠鬘

以金、銀、琉璃等珠玉串成之鬘,乃屬密教之供養物或莊...

恆隨轉

【恆隨轉】 種子六義的第三義。種子起現行,剎那即滅,...

琰魔王苦樂二相

(傳說)閻羅王宮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現出。時有大...

遍觀一切色身想觀

為觀無量壽佛經所舉十六種觀法中之第九觀。又稱真身觀...

三佛身

(名數)唯識論所明之三身也。...

一合相

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如世界是由無數的...

海龍王女

海龍王之女,字寶錦,智慧利根,嘗與迦葉尊者問答大乘...

唯獨自明瞭

指佛祖之大道,唯有修行而開悟者,方能知之,非他人所...

一臘

僧尼受戒之後,每經一夏,稱為一臘。又稱一臘。臘,本...

念等覺支

【念等覺支】 p0804   集異門論十六卷十頁云:云何念...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永嘉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

模仿老鷹的烏鴉

老鷹叼走了一隻綿羊。一隻烏鴉見到了立刻想學它。 烏...

受持五戒,它有兩層含義

我們前面講義大科,講到五戒的法門。受持五戒,它有兩...

莫將敬神與信佛混一為談

學佛者首須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

珍惜這一生,讓善根在這裡增

大磬響起,開悟在即。看我們當下能不能息滅妄想分別之...

聖嚴法師《柳暗花明又一村》

默照是一種禪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

於諸梵行念念精勤無怠,能得十種利益

據月燈三昧經卷六載,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而...

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四禪,亦名舍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

改變命運的黃金法則---行善積德

一、諸惡莫作: 1、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