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第三

【南山律學詞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亦名:諸戒受法篇、受戒法篇

子題:戒法約人七眾、戒法約體四位、具戒無願、沙彌有願、婆塞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諸戒受法篇第三。(一、釋諸)就篇分二,謂標列也。初又分二,即標釋也。戒法有幾而言諸者。約人七眾不同,約體四位階級。故二眾大受為一位,同奉具戒無願也。二眾沙彌為一位,同奉未具有願也。兩部在家為一位,同奉五支之戒也。淨行信心為一位,同奉九支齋戒也。由體同故,根轉戒存。報殊儀異,就緣類別,故曰諸也。問:『式叉別位,理有異持,何不在者?』答:『今據體論,如上分四。式叉,增其學法,據本但唯十戒。如何知之?以轉根驗,還同沙彌也。』問:『體同沙彌,自有常學;何須增法,有違缺戒?』答:『由於女報性涉虛羸,即授具足,恐有輕犯。故增戒法,加輔靈神;必事陵踐,隨法更學。』(二、釋戒)所言戒者,謂禁約止善為宗。雖有作用,終須謹攝;有越常規,無非制約;故云止也。有人言,防非禁惡為戒者,非無一相。然佛有戒,未必防非。戒通善惡,不可偏解。餘如別顯。(三、釋法)所言法者,法謂楷模。凡所准酌,咸有緣相故也。(四、釋篇)所言篇者,謂章句分齊之名。自古無紙,用竹編簡,韋連束之;隨章為束,即號為篇;故字體猶存竹也。後漢蔡倫方壖樹皮,為紙初也。」濟緣記釋云:「釋受法篇。篇目中,若據本文,始於三歸,終至尼受法有多種;如疏總括,不出四位,故云諸戒。受謂所受之心因,法即能授之儀式,如疏自解。本文,標題,釋諸字中,初科,初牒問。約下,釋通。又二,初總示。人即受人,體謂法體。故下,列別四位。每一位中,各兼男女;餘三則人法齊等;第二則兼收式叉,七眾備矣。初雲[具戒]無願,已獲具足,無願求故。問:『道定二戒,豈不欣求?』答:『今此且望別脫中極;定道心戒,不假緣受,隨功自感,故非所論。』問:『准善戒經,比丘具戒,為菩薩方便;豈非有願?』答:『心雖企求,教有分齊;且據當教,故云無願。』二、明沙彌有願,反上可知。三、在家五戒,不斷正淫,但名婆塞;簡下八戒,未彰淨號。四、九支者,若據諸教皆名八關;克實有九,故云九支。由下,通結,上二句明體同故合。根轉戒存,通該四位,男女互轉,不復重受,可驗體同。下二句明緣異故離。文列受法,一一位中,各有不同;至下自見。初問中,以前四位,獨遺式叉,故須問決。重加六法,出過小眾,故云異持。答中,初指前通答。式下,顯同小眾。既雲增學,明不發體;鈔雲,六法是其學宗,戒體更不重發。還約轉根,證同小眾。次問中,常學即十戒也。六法制行二年,中間有犯,還復從初,故云有違缺戒。答中,初敘報劣。故下,次明製法。輔,助也。靈神即心識;下云六法練心,恐輕犯故,二年練身,恐有胎故。次釋戒中,初示今義。禁約言通,止善名局。以局簡通,即知善戒;由止成善,故云止善。雖有等者,會通作持;依法離過,還歸止攝;則知止善通收二持。有下,斥古解,初引古。非無一相,但得止義故。然下,正斥,上二句斥防非。戒必防非,人何有犯?故知須假行人隨中嚴奉,始可離非;故云未必也。次二句斥禁惡。屠獵所持,亦名為戒;今示禁惡,但局善戒,故云偏解。下句指廣。即事鈔中卷,戒疏初卷也。」(業疏記卷一○·一·三)

上篇:羯磨疏諸分衣法篇第八 下篇:羯磨疏諸界結解篇第二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南山律學詞典

三論祖師傳集

凡三卷。譔者不詳。乃集錄中、印三論宗列祖之傳記。上...

地水火風空五指

(術語)密教之說從小指至拇指如其次第,以配於地水火...

外道略說法要

【外道略說法要】 p0492 瑜伽九十六卷四頁云:復次諸外...

無散亂心聽聞正法

【無散亂心聽聞正法】 p1091 瑜伽三十八卷十五頁云:雲...

先宗後因

因明用語。為因明論式中,對宗異品、因異品二者於異喻...

根力

(術語)五根與五力。法華經譬喻品曰:無漏根力覺道。...

舍念清淨

【舍念清淨】 p0973 顯揚二卷七頁云:舍清淨者:謂超過...

聖種

(一)意即聖賢之種子。佛陀入滅之後,弟子次第嗣繼其法...

寂天

(一)梵名 ?ravanā。又作寂母天、女宿、耳聰宿。二十...

壞苦

【壞苦】 為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之一。又作變異苦,...

大盜戒犯緣不列方便

亦名:盜戒犯緣不列方便 行宗記釋云:「初問,可見。若...

始終心要

荊溪大師始終心要曰: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

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長老安詳示寂

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北京法源寺方丈一誠長老一期報...

普賢十大願的精神

普賢菩薩作為法王之子,在《普賢行願品》中,發大弘願...

持戒保了自己一命

有一個村子裡面的一個小混混,加入了當地的一個黑社會...

【推薦】一切都順利,其實禍根就種下了

我們歸依佛、歸依法了,就要觀想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

現代學佛人犯的一個嚴重錯誤

現在太多學佛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包括年輕的比丘...

華嚴大士讚歎淨土法門

宋代長蘆宗賾禪師,他是禪宗的大德,這個長蘆宗賾禪師...

佛陀遭誹謗的因果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天正坐在法座上給弟子們說法,...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