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育

【佛學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人名)Aśoka,舊稱阿恕伽。新稱阿輸迦。譯曰無憂。西紀前三百二十一年頃,於印度創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pta)孫也。紀元前二百七十年頃,統一全印度,大保護佛教,使之宣布各地。王之傳,南北各異其趣,北傳之阿育王經,阿育王傳,謂其母為瞻婆羅國之婆羅門女,名曰須跋羅祇(Subhadrāṇgi)王幼時甚狂暴,不為父王所愛。欲以兄修私摩(Śusmna)為嗣。偶值領內德叉尸羅(Takṣasilā)國叛亂生,命彼往討。據阿育王經言:「器杖資具悉不與之。」又阿育王傳言:「唯與四兵,不與刀杖。」父王之意蓋期其沒陣也。然彼豪邁善戰,平定叛亂,威權由此大張,遂於父王崩後,殺修私摩而登王位。南傳之善見律一,島史六章,大史五章則與之異,當阿育王未為王時,出為烏闍衍那(Ujjayini)副王(Yuvarāja)在任地司收斂事,偶聞父之訃音,倉皇歸都,首襲修私摩殺之,自即王位,四年間除同母弟帝須,併殺異母兄弟九十九人,然後舉即位大禮。是乃佛入涅槃後二百八十年也。兩說雖異,而於即位前後兄弟間有內訌,則同。登位之初,依然極狂暴,殺大臣戮婦女無數。又容栴陀耆利柯之言,造一大地獄,戮無辜之民無算,及後翻然歸於佛教,大發揮慈悲精神,努力於正法之興隆宣布。王之事蹟,有其敕語誥文可證。又佛典中亦有記載,得彼此綜合而知之。誥文或刻於岩面或刻於石柱,現今所發見者,有三十四章。經幾多學者之苦心研究而得之。據是等誥文觀之,則王有兄弟姊妹及兩後。國都為華氏城,王權所及之範圍,北由雪山地方,南及摩奈索,東由頻伽羅灣,西及亞剌比亞海。

 誥文內容雖有種種異說,而要在宣布正法(Dharma)天下和樂,獎勵國民懷抱慈悲精神之事。可知王不僅統御廣大之版圖,甚得其宜,並愛真理,富於博愛之精神,誠印度空前絕後之聖王也。即稱為有史以來世界之大王,亦無不可。王歸佛之動機,自阿育王傳第一考之,乃因見海比丘之奇跡,自善見律毗婆沙第一考之,乃出於尼瞿陀(Nigrodha)之感化,然有名之誥文第十三章有謂「天愛善見王灌頂第八年,征服迦阿育伽,捕虜十五萬人,戮十萬人,其僵者更不知為幾倍。迦阿育伽併吞以來,天愛熱心護持達摩,歸依達摩,又宣揚達摩教規。」則直接歸佛之動機,在於征服迦阿育伽,然其遠因當為即位初年所經驗之悲劇與一沙門之說法,於殘忍酷薄之王心,喚起宗教的信念之萌芽,後又目擊征服迦阿育伽之大慘事,一時勃發,遂直入佛門,歸於正法也。王一入佛門,熱烈之度非常,於領內各地建立八萬四千大寺與八萬四千寶塔,又將正法宣布之誥文刻於四方,親身拜佛跡而供養之,此其最著名之事蹟也。又依善見律婆沙第二考之,王即位十七年,於華氏城為異論防止,企求第三次之結集,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一千之長老從事於此,以九月終其效,結集終了之後,派遣宣教師於四方,如派末闡提(Majjhantika)至罽賓(Kaśmir)犍陀羅(Gandhāra)國,派摩訶提娑(Mahādeva)至摩醯沙末陀羅(Mahisa-maṇḍala)國,派勒棄多(Rakkhita)至娑那娑私(Aanavāsi沙漠地方)國,派曇無德(Yonaka-dkamma-rakkhita)至阿波蘭多迦(Aparantaka五河西部)國,派摩訶曇無德(Mahadhamma-rakkhita)至摩訶勒叱(Mahā-raṭṭha)國,派摩訶勃棄多(Mahārakkhita)至叟那世界(Yonaloka希臘領地)派末示摩(Majjhima)至雪山邊國(Himavanta-pada尼波羅地方)派須那迦及郁多羅(Sonaka,Uttara)至金地(Suvarna-bhūmi緬甸)國,派摩哂陀(Mahinda)至師子(Laṅkā錫蘭)國,令各從事教化。

 以上乃善見律之所傳也。又誥文第十三章記王與希臘之五王國交通。所謂五王國者希利阿(Syria)曷奇伯篤(Egypt)買賽頓(Macedon)曷畢落司(Epiros)及克雷納(Cyrene)是也。王之出世年代,古來頗多異說,若於近時希臘,印度比較研究上由前記希臘五王國之出世年代換算之,便得確定其年時,雖從換算之方法,生三五年之差異,而其即位在西曆紀元前二百七十所前後,則甚明也。蓋王之記傳南傳與北傳之間,不無乖錯。其中顯著者,如北傳謂王乃佛滅百年出世,不言迦羅阿育出世。南傳謂王之出世,是佛滅二百八十年,佛滅百年,別有迦羅阿育之治世。佛教史家或融會此南北兩傳,謂北方傳之阿育為迦羅阿育,南方傳之阿育為達磨阿育,南北所傳之阿育實非一人,此恐出於附會,不可信也。從來以南方所傳者為正確,信之不疑。而誥文所記者,反助北方之所傳,亦一奇也。

上篇:阿育王石刻文 下篇:阿拏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學大辭典

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菩薩)Vajra-Pāramitā,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大日如來...

十身藥樹

(術語)十身者,華嚴所說佛具之十身,藥樹者,法華所...

叉拏

(雜語)Kṣana,剎那之新稱。慧琳音義二十曰:叉拏古...

光明土

(界名)無量光明土之略。西方極樂國之德名。平等覺經...

出離地

【出離地】 p0481 瑜伽二十二卷一頁云:謂若由世間道而...

雪山

(地名)印度之北境有高聳大山,千古頂雪,故云雪山。...

增上不善根

【增上不善根】 p1316 大毗婆沙論三十五卷五頁云:云何...

波婆提伽

(雜語)譯曰清淨。名義集四曰:波婆提伽,或云梵摩,...

醫羅缽龍王

(異類)亦云醫羅缽羅。醫羅,樹名,此翻雲臭氣。缽羅...

依正二報

(術語)正報與依報也。皆為應於前業之果報,故謂之二...

密壇

(術語)密教之祭壇也,又護摩壇也,又曼荼羅之道場也...

三三昧耶

梵語 tri-samayah。(一)三者皆為三昧耶之意。三昧耶,...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

【大藏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世有倡高調者,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只以一切皆空不著

世有倡高調者,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及與勤勞修持之法,...

合掌的十六種含義

合掌的禮儀,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聖像前要合掌...

南懷瑾老師:學佛後對鬼神也應該和善恭敬

我們年輕時學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五根放逸的過患

現在我們關鍵是要認識五根放逸的過患,一定要在這上面...

莫問前程不求回報,這是最好的

什麼叫佛,佛一開始叫佛陀耶,到了中國3000年,就把陀...

佛告訴你為何心靜後智慧就來了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

慈悲充實了生命

慈悲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懂得了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