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yuwang
佛教護法名王。亦譯阿輸迦。意譯「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生卒年月不詳。在位年代約為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他繼承併發展了父祖統一印度的事業,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他把自己統治的業績及對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岩壁及石柱上,即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
據法敕記載,阿育王灌頂第九年,曾以武力征服羯陵伽國。其後,便開始推行「正法」統治,即要求人們節制慾望,清淨內心,不殺生,不妄語,多施舍;服從並維護社會等級制度,尊敬父母、尊長、宗教導師,按照公認的社會道德規範對待親友、婆羅門、奴隸和僕人。為了實現正法,鞏固統一,阿育王修築道路,建立驛站,經常派遣「正法大官」到各處巡視,並推行一些公益事業。他執行一種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在法敕中表示自己對佛教的景仰,但又宣布對佛教、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邪命外道」)教一視同仁,給予保護。
據佛教傳說,阿育王即位之初,諸多暴虐。後信仰佛教,在全國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對佛教僧團施舍大量的土地與財物。因此,傳說在他皈依佛教前被稱「黑阿育王」,後稱「白阿育王」。但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曾有兩個阿育王。
據南傳佛教經典所記,由於阿育王大力供養佛教僧團,6萬外道混入佛教,以致首都雞園寺的比丘7年沒有舉行布薩 (每月舉行兩次的懺悔儀式)。為了消弭僧團的混亂,阿育王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趕走外道,會誦經典,並編纂了《論事》。結集後,阿育王又派遣許多長老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傳播佛教。當時佛教徒認為他是個理想的國王,尊為「護法名王。(方廣錩)
上篇:阿底峽(Atisa 982~1054) 下篇:安世高(約2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