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阿毗曇心論(Samyuktabhidharma-hrdaya-sastra)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Za'apitanxinlun

  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簡稱《雜心論》。印度法救著,南朝宋僧伽跋摩譯。11卷(或作14卷)。此前,東晉僧伽提婆、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南朝宋伊葉波羅與求那跋摩曾三次傳譯此論,譯本今已不存。

  此論為解釋和補充印度法勝所著《阿毗曇心論》之書。據稱因《阿毗曇心論》內容甚略,而《大毗婆沙論》又過詳;法救汲取《大毗婆沙論》中可取之說,斟酌處中,對《阿毗曇心論》作了補充、整理和訂正,由原來的二百五十頌擴充到六百頌(一說五百頌,實為六百零六頌)。對《大毗婆沙論》中比較重要的二諦、三世等說,難以在《阿毗曇心論》原文中補充,則另增一《擇品》加以闡述。雖曰註釋,實為學說的改組。全論十一品,除新增的《擇品》外,其餘十品,一承《阿毗曇心論》原式。其學說體系以四諦為中心。焦鏡《雜心論序》說:「位序品次,依四諦為義:界品直說法相,以擬苦諦;行、業、使三品,多論生死之本,以擬集諦;賢聖(品)所說斷結證滅之義,以擬滅諦;智、定二品,多說無漏之道,以擬道諦;自後諸品,雜明上事,更無別體也。」 但其重要思想均反映在新增的《擇品》內。提出諸如「阿羅漢有退」、「中陰」、「三世有」、「四諦漸次現觀」、「佛不在僧數」等說一切有部新主張;還以「煩惱隨增為有漏」來解釋《阿毗曇心論》的「生煩惱為有漏」之說。正是由於此論會通《阿毗曇心論》和《大毗婆沙論》中的不同見解,對說一切有部內部的各種異說有所調和,理論更為完整和充實。

  在印度,此論曾盛極一時,對小乘佛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世親曾對此論的頌文進行合併、增刪,重新加以組織,為說一切有部寫下了批判性的、總結性的著作《俱舍論》。在中國,《雜心論》由於多次翻譯和弘揚,毗曇之學曾流行一時,並出現了不少弘揚、研究毗曇的學者。如慧通、慧觀及其門下僧業、法琚等,都以精通此論著聞。而僧伽跋摩的弟子惠基及其再傳弟子慧集,更以此論為中心,結合《發智論》、《大毗婆沙論》加以弘揚,在毗曇學方面獨步一時。

  註疏有南朝宋慧通《雜心義記》,北齊智林《毗曇雜心記》,梁智藏《阿毗曇義疏》,隋靖嵩、志念《雜心疏》,唐道基《雜心玄章》、《雜心鈔》及慧休《雜心玄章鈔疏》等,今均已不存。僅在慧遠所譔《大乘義章》中,尚可窺見其引用的上述註疏的某些內容。(高振農)

上篇:雜阿含經(Samyuktagama-sutra) 下篇:增一阿含經(Ekottaragama-sutra)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因俱聲

【因俱聲】 p0592   此卽內外俱四大種為因所生聲。雜...

智暉

(873~956)五代後唐僧。洛陽咸秦人,俗姓高。年少時...

二分家

【二分家】 唯識宗立識體四分,難陀論師主張心識二分說...

道殿

(人名)字法藏。俗姓杜氏。雲中人。唐末時人也。住五...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p1442 瑜伽二十六卷十頁云:雲...

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指釋迦佛入滅至彌勒菩薩出世之年數。彌勒菩薩現住兜率...

禪宗語錄

Chanzongyulu   記載、輯錄中國佛教禪宗六祖以後歷代...

雲谷慶

南宋時代臨濟宗僧。生卒年不詳。號雲谷。從學於石溪心...

三階

(人名)自隋至唐初有所謂三階法者,為三階禪師信行所...

識浪

(譬喻)心體之真如,譬如海,諸識之緣動,譬如波浪。...

懺悔主簡人

資持記釋云:「請主,簡人中,初文,前約犯重簡。五八...

初心

梵語 nava-yāna-sajprasthita。全稱初發意、初發心、...

【大藏經】信心銘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

須知真妄原同體,迷悟由來總在人

須知真妄原同體。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真和妄是同體的...

李木源:人生這部經最厲害

來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訪問李木源居士時,正巧碰上居士...

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

人生是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咱就信阿彌陀佛

汪居士是我們念佛堂的同修,年近七十。她朴實、勤奮,...

戒邪淫的關鍵

很多師兄會有這樣的觀念:就是覺得色-情的畫面看一下也...

身雖不出家,但心要出家

出家裡面還有四種形態,一般我們會講:出家出家,就是...

求地藏菩薩卻「事與願違」的背後

我們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我們對佛法有沒有疑心?...

超脫四食,斷生死流

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