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阿毗曇心論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雜阿毗曇心論》,簡稱《雜心論》,十一卷,尊者法救造。劉宋時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於元嘉十二年(435)譯出,由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在此譯之前,已經譯過兩次:一是東晉安帝義熙末(417~418),法顯與迦維羅衛禪師覺賢共譯,十三卷。另一是劉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西域沙門伊葉波羅先譯出九品半,後至元嘉八年(431)更由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補譯成足本十一品,並加校定,亦十三卷。這兩種譯本早已散佚(見《出三藏記集》卷二)。

  本論的作者法救,據玄奘所傳,係北印犍陀羅國人,本論即在其國的布色羯伐底城附近製作的(見《大唐西域記》卷二)。法救的年代不詳。但公元394年生於中印的功德賢,即因讀本論驚悟而出家(見《高僧傳》卷三),可見本論於公元四世紀末已從犍陀羅流傳至中印一帶,作者法救至遲也應為公元四世紀中之人。

  本論為補註法勝《阿毗曇心論》頌本之作。在論文的序頌和譯者的附註裡,說到《心論》的法勝自作的長行釋太略,優婆扇多釋稍廣(八千頌,漢譯本《阿毗曇心論經》,六卷),又有一師釋本極廣(一萬二千頌)。還有和修槃頭釋本,文雖不多(六千頌),但意旨玄曠,難可了知,通稱無依虛空論,這些都不合理想。因此本論之作,斟酌處中,並以集有部教義大成的《大毗婆沙論》中義理補充原論。
  這樣,它對於《心論》的內容既有所充實(《心論》原系頌文體裁,凡二百五十頌,本論增其本頌為六百頌,再加長行註解),也有所訂正,遂成為《心論》註釋中最成功、最流行的一種。

  本論首尾有序頌和結頌,本文分十一品,即界、行、業、使、賢聖、智、定、修多羅、雜、擇及論品。在此十一品中,唯第十《擇品》為作者增加,其餘一承《心論》原式。它的結構是其初七品取材《阿毗曇經》九分中正宗七分,而依四諦次第,提要解釋。即《界》、《行》二品解釋苦諦,《業》、《使》二品解集諦,《賢聖品》解滅諦,《智》、《定》二品解道諦。其次取材於《阿毗曇經》首尾二分,而依三毗曇門通說為《修多羅品》。又次《雜品》抉擇各品未了之義,《擇品》更廣加簡別,以建立有部一宗之說;最後《論品》顯示論議的方隅,而為結束(見《出三藏記集》卷十,焦鏡《後出雜心序》,又呂澂《阿毗曇心論講要》)。

  各品的主要內容如次:第一《界品》,以蘊、處、界三科概論一切法,先總辨各法的自相、共相、有漏、無漏等,再詳說諸法及其相互的關係。次以可見不可見、三性、有無對、界系等等諸門分別各法。最後總明諸法各有自性,而舉法界、意處、色蘊三者攝一切法。第二《行品》,說有為法(即行)非單獨發生作用,乃由眾緣之力而有生滅變化。先區分諸法為色法、心法、心相應行法及心不相應行法,說明其俱起緣生之相;次分別緣法有六因、四緣而說明其作用及範圍,附說名(概念)色(物質)和時(時間)的最小單位,以及有情(生物)的色身、壽量等;最後歸結到有為法互相依待而起,故謂其由造作(即緣生)而為行。以上二品,直說構成有情和世間的諸法由緣生而有自性的共同法相,相當於四諦的苦諦(按:焦鏡《後出雜心序》則謂:《界品》直說法相以擬苦諦,《行》、《業》、《使》三品多說生死之本以擬集諦)。第三《業品》,說有情生死流轉之因。先指出前說界、行諸法之於種種世間界趣生起,都由業的劃分布置。次即分析業的種類和性質,業的成就和失壞,業的差別和業果;後釋三業中身、口二業果所造色法,其能造大種所屬界地等疑難及三業中意業力用最大等義。第四《使品》("使"即"隨眠"),說使業發生作用的煩惱總有七種(欲貪、有貪、瞋、癡、慢、疑、見),它們與心相應,有如使者之隨主人不離,故得七使之名。本品依修道的方便立說,從行相、界系、部類之不同上,開七使為九十八使,先說明其自性、所緣及相應,次明四種斷義及由斷而得的九種遍知;後以四義說明使之與心相應作結。以上二品多論生死流轉的本源,相當於四諦的集諦。第五《賢聖品》,此就能實現斷有漏法者離系的各個階段,以說明煩惱消滅了的境界。先說正精進、善方便、正智三種修行方便。
  次依人分別,就資糧、加行等五道說四果、四向、二十普賢聖的各階段。次依法分別,就未知、已知、當知三無漏根以明利根、鈍根得果的不同。後結明漸修現觀、頓得修果及三種漸次無間之義。此品明斷結證滅之義,相當於四諦的滅諦。第六《智品》,先明智的自性在於能審觀四諦實相。次說智的種類差別,以世間有漏智、法智、類智三智包括四諦智等十智,又從十智觀四諦十六行相上或具緣或不具緣以明三智相互的異同。次說諸智的修習成就,依見道、修道、無學三位分別,附說智、見、忍的不同及諸智互緣之義。後明智所生功德。第七《定品》,先說定為智依之所以,次說定的種類,以四禪、四等至攝一切三昧,而於四禪及其構成的各支解說特詳。次說依定而起的六通、四無量、十遍處、八勝處、八解脫、十智等,次說定的成就及其因緣,又成就諸聖共同的功德及十四變化心等,這些都顯示聲聞乘的實踐。以上二品多說趨入無漏的方法,相當於四諦的道諦。第八《修多羅品》,分別《阿毗曇經·戒施設分》,說施、戒、修名義,原來經數不詳。又分別《阿毗曇經·法蘊分》,說三界、七識住、九眾生居,及至二十二根等義,共二十一經。後依識、智、使三毗曇門為之通釋,而歸著於界、諦等建立。第九《雜品》,對以前諸品所說未盡之義,重加抉擇。《心論》原來抉擇心法、有為行法、有為染淨、不相應行、三無為等等共三十一義,其中初五義抉擇《界品》,次五義抉擇《行品》,次六義抉擇《使品》,次六義抉擇《智品》,以下則就各種契經泛說其義。今復增加修行諸業障、五種事、四種果、三種神足等等二十二義,亦對以前各其中所說有所抉擇。第十《擇品》,廣加抉擇重要義理。基本上以《契經品》未詳之義為主,而前諸其中有須廣解的,也附見於此。凡抉擇法輪、梵輪、八支成就近住律儀等等四十二義。有部一家的主張,如阿羅漢有退失義、有中陰義、三世有義、四諦漸次現觀義、佛不在僧數義等,皆在此品特別提了出來。所以這一已是本論作者集中顯示他如何運用《大毗婆沙論》已成熟的說法來訂正和充實法勝《心論》。象本論用煩惱隨增為有漏的解釋,來糾正《心論》說生煩惱為有漏會濫及滅道二諦之過失,即在本品之末自敘出來,以為發凡。又如《心論》成立一切法有,但於三世之實有未能詳言,此品特加補充,兼敘世友等四大家解釋三世說等等,皆是其例。最後第十一《論品》,主要在提示論議實例,兼有取以前諸品義理作應用上的考驗之意,所謂"當略說諸論,令智者欣樂"。《心論》原提十問,本論復增加十六問,共舉二十六個實例。此中如原提律儀非律儀、四果進退,以及補提的無漏見不見何種無漏、何法得有漏邊境等問,或都系當時爭論所集中的問題。

  本論所釋的《心論》,挈毗曇之要領,擷論議之精華,為北印有部中犍陀羅師所推崇的一部書,在學說上原與有部正宗的迦濕彌羅的婆沙師義有出入。法救取《婆沙》之說為補充而撰成本論,當然含有調和兩方異說的用意。不過本論的基本精神,在概括《阿毗曇經》的心要,偏於尊經輕論;而其依四諦組織經義,以業、惑為集諦,定、慧為道諦,都異於毗曇舊師所說,反而與新興的經部主張相近。因此,後來世親不滿於《婆沙》而意朋經部,即取本論頌文增損改組而成《俱舍論》。以其文辭優美,結構玲瓏,而獲得聰明論的盛譽。本論由此失去光彩,終至失傳。但從毗曇學說發展的歷史觀之,本論承先啟後之功,固不可沒。

  本論在印度曾盛行一時,來華諸師亦相繼傳譯,從東晉末葉到劉宋元嘉中葉的三十年間(405~435),先後即有三譯,現存的為僧伽跋摩譯本,因跋摩善解三藏,尤精本論(見《梁高僧傳》卷三),故所譯最勝。即以此故,傳習甚廣,因而有毗曇師的形成。蓋在真諦、玄奘之前,一般講有部毗曇的莫不以本論為主要典籍,而視為有部毗曇的總結之籍。其以講習本論著名的毗曇師,見於梁、唐《高僧傳》(《梁僧傳》卷七、八,《唐僧傳》卷五、十、十一、十四、十五)的約二十餘家,實際當不止此,可見其弘播中曾起過主導作用。梁、陳以後,《地論》、《攝論》之學盛行,講習本論的漸少。到了唐代玄奘傳譯大量有部論書及《俱舍論》以後,遂無人注意本論了。

  本論的註解,舊有劉宋慧通《義疏》,高齊智林《記》,梁智藏《義疏》,隋靖嵩《疏》五卷,志念《疏》九卷,唐道基《玄章》及《鈔》八卷,慧休《玄章鈔疏》等,現在都已佚失。只有慧遠所譔《大乘義章》中摘舉其要點而已。

上篇:阿毗達摩俱舍論 下篇:成實論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色差別多種

【色差別多種】 p0570   瑜伽三卷十一頁云:或立一種...

善鬼神

指天地之善神,能護持佛法、擁護國土。包括梵天、帝釋...

當情現

(術語)謂當於凡夫妄情之前,現種種之相也。譬如於疑...

諸識所依在根非境

【諸識所依在根非境】 p1356 俱舍論二卷二十頁云:何因...

依離欲

【依離欲】 p0768   瑜伽九十二卷七頁云:未得無慾界...

不空鉤依菩薩法

不空鉤觀音之修法。據宋高僧傳卷一載,唐開元七年(71...

實眼

(術語)眼能照物,能稱於實,故曰實眼。是五眼中之佛...

云何樂斷樂修

謂於斷修。有樂有勝樂。云何精勤隨學?斷修愛樂。謂於...

庵婆羅村

梵名 āmra-grāma,巴利名 Amba-gāma。又作庵滿聚落...

三明

(名數)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

藥師三尊

(圖像)中尊藥師如來,左脅侍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月...

尼在沙彌後

行事鈔·尼眾別行篇:「所以在沙彌後者,智論雲,尼得...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好的命運從哪裡來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命運,能夠受人尊重、...

大乘生命緣起正見的兩個重點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如果有人家裡生了小寶寶,一般我們都會說恭喜恭喜、可...

佛為何把親人之愛叫餓鬼愛

問: 佛陀為什麼把親人之間的愛,叫餓鬼愛,有沒有說...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蘇州人吳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眾。民國十年,朝禮...

秤錘祖師散財施妻

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

學佛是為了什麼

人為什麼要學佛呀?因為人有老病死這三種法,不可愛、...

不遇淨土法門,一億菩薩退轉

阿逸多①!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