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星雲說偈

星雲法師  2011/03/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41.萬丈洪崖倚碧空,人間有路不能通;奈何一點雲無礙,舒卷縱橫疾似風。(宋.兜率從悅)

這是兜率從悅禪師的詩偈。他說:世間有種種束縛、種種障礙,行路時走不通,辦事時辦不好,要如何在不通不好的世間找到一條出路?修行人如何衝出煩惱破三關?

「萬丈洪崖倚碧空,人間有路不能通」,人生好像行走在萬丈懸崖邊上,往下看,深不見底;往上看,碧空無窮,上下無依無靠!為人處事亦如此,人情的道路走不出去,金錢桎梏擺脫不開,是非境遇裡不辨方向,甚至連法律、真理、公義的道路都感到茫然坎坷!我對世間不能和平相處而常常爭戰,真是想不通。為什麼大家非要你爭我奪、自私自利?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自由好呢?還是專制好呢?究竟是民主好呢?還是極權好呢?究竟是幸福好呢?還是煩惱好呢?究竟是春天好呢?還是冬天好呢?究竟是尊重好呢?還是仇恨好呢?……真是無語問蒼天。為什麼要自我束縛、自我鬥爭、自我障礙?路,本來是通的,但人自我設限,不向前,不肯迂迴,不肯轉身,自然就不通了。所以說「奈何一點雲無礙」,真是無奈!

有時候,社會國家被這些人為的烏雲遮蔽了天空,不知道光明在哪裡?有時候,我們做人處世,給人情私心的束縛捆起來了,不知解脫的通道在哪裡?我們更不禁要問:人生的美滿幸福在哪裡?社會的安和樂利在哪裡?你縱有一點成就也遭人嫉妒、障礙,惹來種種麻煩。若能「舒卷縱橫疾似風」,任性逍遙自由自在地隨緣放曠,那才是真正可貴的生活!

42.萬丈洪崖倚碧空,人間有路不能通;奈何一點雲無礙,舒卷縱橫疾似風。(宋.淨土惟正)

「明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惟正禪師被朝廷大臣堅請到家裡供養,無法推辭之下,只好答應了。第二天,他有些反悔,就寫了這首詩偈,請侍者送給大臣。意思是說:今天雖然約好拜訪府上,可是出門時,倚杖再三思量,覺得「為僧祇合居岩谷」,出家人實在只適合在深山、樹林、水邊、岩谷之處徜徉,「國士筵中甚不宜」,在國家大臣的饗宴上出現,實在是很不適宜。

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性格,如獨住比丘、人間比丘。人間比丘當然要入世弘法利生,作種種度眾活動,離不開人群。也有天性喜愛獨居,習慣在深山修行的出家人,稱為獨住比丘。

佛教裡有兩句話:「不破參,不閉關。」沒有消泯煩惱無明,內心不寧靜的人,不可以閉關;「不開悟,不住山」,沒有究竟開悟的人,也不能到山裡獨住。獨住比丘,要獨自在深山修行,也不容易。人間比丘,為了弘法利生,更要具備各種學問、道德等弘法能力,千鈞重擔一肩挑,更不容易!

惟正禪師屬於獨住比丘,和東晉的慧遠大師足不下廬山三十年,以及唐朝的慧忠國師四十年不出寺門,這些古德的獨住風範,實在難能可貴!不過,佛教為了度化眾生,要負起在社會上弘化的責任,人間比丘的犧牲奉獻更大。所以我們對出家修行者,不管是靜修的獨住比丘,或是弘法利生的人間比丘,都應該要有平等的尊敬對待,不要認為誰好誰不好,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各人的性格不同罷了!

這首偈語對出家人崇高的風範,倒是形容得很好!

43.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宋.雲蓋智本)

大自然四季的變換,日月的流轉,都是很自然的,我們要從自然裡體會生命,不要分別計較,要用正直、平常、無相、無我的心情去接受世相,「一年春盡一年春」,春天過去了,第二個春天又會再來。「野草山花幾度新」,春一到,草綠花開,一如文學家朱自清的「雁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聰明的人兒,我們的光陰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對呀!春天過了,春天會再來,花謝了,草枯了,花草有再開再青的時候,可是我們的人生一去不復返,又怎麼說呢?

「天曉不因鐘鼓動」,天亮了,並不是敲鐘擂鼓才天亮,不敲晨鐘,天也一樣會亮,這是自然如此,並不是有所求,有所為,因而受到影響。張王李趙,管你是哪一種人;驢馬牛羊,管你是哪一種動物畜生,都得在五趣六道裡流轉。最重要的就是佛性不變,一如春天去了會再來,花謝了會再開!除非有一天你衝破了三界,找到自家的故鄉,才不必受五趣六道的輪迴。所以,天曉並不因鐘鼓聲而有所作為。

「月明非為夜行人」,沒有夜行人,月亮一樣明亮,我們的真如佛性也像月亮,即使路上沒有行人,明月依然當空,依然朗照,大家對生命的不死要有信心!

44.披毛戴角世間來,優缽羅花火裡開;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宋.同安常察)

一個人在世間上,不要讓五濁惡世污染了,要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像黃金在火中熬煉而變得更光澤,像地藏菩薩在地獄中發願度眾。有道的人,熱鬧場所一樣可以做道場,一個人不要怨恨身世,不要怨恨環境,一切事在人為,只要有心,不怕所願不成!

「披毛戴角世間來」,有菩提心的人,有菩薩悲願的人,不要畏懼什麼,就算披毛戴角也要到世間來,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優缽羅花火裡開」,優缽羅花是印度一種很清香、很美好、很嬌嫩的花,像蘭花一樣,生長於幽谷。就算在火焰裡,優缽羅花也不怕,參禪又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煩惱海中為雨露」,在煩惱海中,我們要像甘露法水,為眾生、萬物作雨露,不要怕煩惱,不要怕是非,只要真心不滅,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佛道,如同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中成佛一樣。

「無明山上作雲雷」,無明山,比喻煩惱,煩惱如高山,削不了,鏟不平,面對著無明山岩,自己要作雲雷,要能驚動世界萬物,早一點覺醒。人生苦短,要發心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破鏡裡魔軍,成就夢中佛果。只要我們用心專一,我們的道業是可以成就的!

45.醉眠醒臥不歸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宋.龍門清遠)

這是龍門禪師的偈語,表達了禪者的人生觀。

「醉眠醒臥不歸家」,不管你是在睡覺、作夢,或是清醒,行住坐臥我都不歸家,喻修行人的自由灑脫,不為家小拘束。

「一身流落在天涯」,禪者到處雲遊,天涯海角任逍遙,隨遇而安。

「祖佛位中留不住」,叫他成佛作祖,他都不要。禪者只要覺悟,只要逍遙,只要解脫,什麼都不能束縛他,是處處無蹤跡的!

「夜來依舊宿蘆花」,天暗向晚時,禪者就在蘆花叢邊安宿,如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個禪者在山林水邊、墳冢陋巷,一樣不改禪悅自在!

有信徒問趙州禪師說:「像您這樣的有道高僧,百年之後,您會到哪裡去?」趙州禪師回答:「我到地獄去!」信徒大為驚訝:「您這樣有修行的高僧,怎麼會墮落地獄呢?」趙州禪師含笑說:「我不入地獄,將來誰來度化你呢?」

禪師們就算到地獄去,也是心甘情願,灑脫自在地為眾生服務。所以禪者的人生觀,從這一首偈語,可以看得出無限風光。「不歸家,在天涯;留不住,宿蘆花」,真是處處灑脫、處處逍遙、處處自在,無拘無束的禪者風姿。

有時候我們看那些禪者似乎沒有大誓願,沒有好衣單,也沒有好飲食,但不用為他們罣礙,他們那種自由自在,連佛祖都不做的胸襟,包含了天地宇宙,還有什麼會放在心上呢?

46.喚處分明應處親,不知誰是負恩人;東家漏泄西家事,卻使旁人笑轉新。(宋.長靈守卓)

這一首詩偈,是長靈禪師寫慧忠國師與侍者間的一段典故。照顧慧忠國師起居飲食的侍者,三十多年仍未開悟,慧中國師想幫他在修行上有所契悟。有一天,他就使個方便,當侍者在那邊作務時,慧忠國師在這邊叫:「佛祖呀!」沒有人答應。慧忠國師又叫:「佛祖呀!」還是沒有人答應,慧忠國師就更大聲地叫:「佛祖呀!」侍者就問:「國師,您在叫誰呀?」慧忠大笑:「佛祖!我在叫你呀!」侍者一聽,又吃驚又詫異:「國師!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您怎麼叫我佛祖呢?」慧忠國師心想:唉!這侍者不肯直下承擔,不肯承認自己有佛性,稱呼他佛祖,他都不肯答應,只得慨嘆地說:「將來是你辜負我,不是我辜負你!」

侍者當然不懂國師話中含義,又過了幾天,慧忠國師一有機會,又喊:「佛祖呀!」沒有人答應。慧忠國師再喊:「佛祖呀!」侍者回答:「國師!我跟您說過了,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慧忠國師很慨嘆侍者不能直下承擔!如同南京的牛,把他牽到北京去還是牛。自己若沒有自尊、自重、自信的心,你把他當佛祖,他也是不敢承當的。

「喚處分明應處親」,呼喚你的時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你的回答也應處處親。「不知誰是負恩人」,將來究竟是誰辜負誰呢?

「東家漏泄西家事,卻使旁人笑轉新」,東家人把西家事漏泄,搬弄是非,自己人不照顧自己人,反而引出是非紛爭,當然就落得別人笑話啦!所以參禪學道的人,要緊的是把自家的事管好,要自尊、自重的把佛性照顧好!

47.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宋.雪竇重顯)

這首雪竇禪師的詩偈,主要是希望我們把握時機,抓住時光,不要等事過境遷了,再來追悔。所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修行,要在年輕力壯時好好修行,莫待青春年華已過,老態龍鐘了,哪還有力氣修行呢?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一隻兔子,橫在古道路上,老鷹一見,倏然撲下便生擒了。「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老鷹一有機會就下手,沒有靈性的獵犬跑到枯椿舊根去尋找兔子的蹤跡,實在太遲鈍了。

修行人要把握時機,即刻當下修行,不要等到機緣錯失才空自懊惱。在佛經裡有個有趣的比喻:國王有兩位大臣,特別喜歡甲大臣,對乙大臣不太重視。乙大臣常想:為什麼國王不喜歡我呢?慢慢地追查、注意,終於懂了,原來每當國王吐痰時,痰一落地,甲大臣必趕快把痰擦掉!國王因此喜歡他。乙大臣心想:我也可以這麼做呀!下一次,乙大臣看到國王咳嗽吐痰,正想去擦,稍一落後,又被甲大臣擦去了。乙大臣心頭很懊惱,提醒自己一定要搶先。下次國王又在咳嗽了,乙大臣趕快飛起一腳踹出去,想先擦掉國王的痰,誰知一腳踢到國王嘴上,竟將國王的牙齒給踢落了!

這就是說:不能認清時機,抓不住稍縱即逝的因緣,自然不能和合;機緣沒有成熟,你就妄動,也不好。所以凡事要把握良機,當做時就趕快做,不要猶豫,這是非常重要的!

48.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宋.佛印)

這首偈語是宋朝佛印禪師所作,典故卻出在唐代。

有一天,趙王拜訪趙州從諗禪師,禪師躺在床上,不起身迎接,趙王就親自到他的床前看他。趙州禪師說:「趙王!我年老力衰,沒有力氣起來迎接你,請原諒!」

趙王一點都不見怪,兩人談得非常契心。趙王歡喜回去以後,就派了大臣送來好幾車的禮物作供養。趙州禪師一聽,立刻起床,披袈裟、戴帽子,非常隆重地到山門迎接,徒眾們看到師父的舉止,很訝異:咦!趙王駕到時,您都睡在床上不起迎,現在不過是個趙王的臣子來,您卻親自到山門外迎接,豈不是太顛倒?

趙州禪師笑著開示:「我迎接客人分三種等級:上等人來,我睡在床上迎接他;中等人,來我在客廳以禮待他;下等人來,我到山門外應酬迎接呀!」

因為有這麼一段典故,後來蘇東坡到金山寺找佛印禪師時,就先寫了一封信給佛印禪師,希望用趙州禪師待客之道接待他。意思是說:你在家盡管睡覺,不要費心應酬我。可是當蘇東坡到達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已等在山門外迎接,蘇東坡一見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的功夫不及趙州禪師。」意思是說:您不敢睡在床上不起來。

佛印禪師也笑說:「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我們金山是無量相,大千世界都是我的床。你以為我是起來迎接你蘇東坡嗎?其實不是,我現在仍然睡在我的禪床上,絲毫不迎不來呀!如此一來,蘇東坡就啞口無言了。

佛印禪師的修持境界,可以從這首偈語看出,真是高人一等!

49.萬機休罷付癡憨,蹤跡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宋.懷志)

一個人,從繁華世界回歸璞素生活,從熱鬧的社會回歸寂靜的山林,由飄浮不定回到安然的生活,是怎樣的寫照呢?

「萬機休罷付癡憨」,萬般心機,種種經營,計謀、想法一大堆,徒然給自己生活帶來不安然、不快樂。我現在萬機休罷,一切放下,不要了,不用心了,不再競爭汲營,將須智慧藏在憨厚裡,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蹤跡時容野鹿參」,今後不再從有為、有相上操勞,不再爭取世間的榮華富貴。一心參禪,要回歸大自然,我的行蹤只有野鹿知道,我和大自然同在,和山林樹木野獸物我一體了。

元朝的高峰妙禪師,在山洞裡修行,以野果為食。有人問:「這有什麼好吃?」「比珍饈美味還好。」「為什麼連頭髮也不梳理呢?」「我心上一點煩惱都沒有,還要梳理什麼?」「為什麼不洗澡?」「我心裡早就清淨了,還洗什麼澡?」「為什麼沒有換洗的衣物?」「我有道德、慈悲的莊嚴衣,還要什麼衣服?」「你連個伴侶、朋友都沒有。」「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都是我的朋友呀!」高峰妙禪師過的是真正灑脫自在的生活!

「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粗布麻衣睡覺時,都和身而睡,拳頭就是枕頭,這種隨分隨緣,到處安心自在的生活,真正好像夢一樣。在大自然裡清靜、無求的回歸是多麼可貴!所以,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慾才有快樂!在無慾裡、在清淨裡,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50.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宋.張無盡)

這是唐朝趙州從諗禪師的一則公案詩。

一位學僧向趙州參禪,問他:「宇宙有成住壞空,要是有一天,風吹初禪,水淹二禪,火燒三禪,世界毀壞時,我們的肉身還會不會存在呢?」趙州禪師回答:「隨他去!」

趙州對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滿意,但也一直沒有更好的悟解,就想出外尋師訪道,因此有「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公案流傳下來。

「趙州八十猶行腳」,這首偈語是說:趙州禪師雖已年屆八十高齡,還要尋師訪道,究竟為什麼呢?「只為心頭未悄然」,因為內心還不明白,不能就此放棄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明白嗎?昨天的一切明白嗎?明年的因果明白嗎?將來未來的老病悲歡能明白嗎?難道說不明白就可以隨他去嗎?

過去的禪師們,畢生精力心血都用在深思上。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念佛者是誰?我在吃飯,吃飯者是誰?我在睡覺,睡覺者是誰?這些生命意義都要明白,果真明白了,才算是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夠安心。所以趙州禪師出外行腳多年,「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才知道生命的自覺只在方寸之間,不勞營營外求。要找到自己,一切不明白的要自己弄明白,凡事都要自己一肩承擔,才能邁進生命燦爛的菩提境界!

51.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宋.成枯木)

「門前自有千江月」,天上高掛著一輪明月,映在門前,真個千江有水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我的房子裡,沒有一點灰塵。意思是說:裡面清淨,外面光明,光明清淨,才是一個修道者嚮往、追求的目標。

「貝葉若圖遮得眼」,貝葉就是經典。古代的佛經,因為沒有紙來印刷,都把經典文字記載在樹葉上,所以叫貝葉。假如用貝葉經書來遮眼,以為看經就是成佛,那就大錯特錯了。禪是不立文字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用經書追求禪道,離道就更遠了。

過去芙蓉山古靈禪師,在百丈大師處悟道後,回到福州故鄉,想救度他的師父,他的師父雖是個知識分子,卻整天看經演法,講經都在義理上搬來弄去的,自家心地的功夫不夠。有一次,古靈禪師看到師父又坐在窗下看經,正巧有一隻蒼蠅在窗紙上撞呀撞地想飛出去,古靈禪師就藉這個機會說法:「世間如許廣闊,你不肯去,鑽陳年舊紙有什麼用?」

古靈禪師一語雙關,雖然是說蒼蠅,怪他老是在窗紙上鑽來鑽去,怎麼鑽得出去呢?意思也是在提醒師父,如果不去證悟本心,光是看經在文字上找佛法,怎麼能找得到呢?

「須知淨地亦迷人」,貝葉經若遮得眼,佛殿佛像也會迷人!你執著清淨、執著菩提,反而被清淨菩提束縛了。鐵鏈子可以鎖人,金鏈子一樣可以鎖人;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也一樣可以遮蔽天空;煩惱能束縛人,菩提一樣能束縛人。所以人生應該不要一點塵,只要清淨的明月。

52.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宋.此庵守淨)

人過著灑脫的自然生活,就是禪者的生活,就有「遍界春」的風光。

「流水下山非有意」,山峰上,潺潺有聲的流水往山下流著,並非特意安排,只是自然流佈,一如雲無心以出岫。

「片雲歸洞本無心」,山頂上片片白雲飄浮,並非有心來去,實是不假分別。

「人生若得如雲水」,人生在世,如果像雲朵自由自在飄浮,像流水隨來隨去流動,是多麼地灑脫自然!

佛光山的義診就稱為「雲水醫院」,像雲一樣、像水一般深入偏遠山地,給窮鄉僻壤的病患一些醫療資助。雲水醫院,讓很多孤苦無依的患者得到醫治,得到救濟。

如果我們的生活也能像雲水一樣逍遙自在,沒有名枷利鎖的束縛,不自我設限封閉,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該多美、多灑脫。所以熱愛人生的人,要找尋快樂的人生,自在的人生,自性的人生,包容的人生,把自己放大包容、慈悲待人,心中就富有了。那時候「鐵樹開花遍界春」,自有非凡氣象,真個是大地回春,既稀有又難能可貴了!

53.撥草佔風辨正邪,先須拈卻眼中沙;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吃趙州茶。(宋。黃龍慧南)

參禪學道,必須要有些什麼條件?「撥草佔風辨正邪」,想去除煩惱,息下無明的風浪,撥草佔風之前必須先辨正邪。

參禪,不是閉起眼睛打坐,糊里糊塗冥想。參禪人需要智慧,需要靈巧,心中要能包容萬有,要能明善惡、定是非、辨邪正。如果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正道?什麼是邪法都分不清楚,這種參禪不是參糊塗禪嗎?辨正邪,不只是參禪人的專利,世人對於正邪不分、是非不明,不知權衡輕重,不能察知善惡,也算不得正人、好人。

禪者辨了正邪後,「先須拈卻眼中沙」,一翳在眼,空華亂墜,眼中有一粒沙子,就有了翳,容易把宇宙本來面目統統都蒙蔽看錯了。必須先去除眼中沙,將心上的烏雲去除,無明煩惱去除。

「舉頭若味天皇餅」,從生活裡去體會天皇道悟禪師的餅滋味。叫你吃餅,不是說填飽肚皮了事,主要是明心見性。

「虛心難吃趙州茶」,你想像趙州禪師一樣有道行嗎?請看趙州禪師如何教導學僧。有學僧問:「什麼是道?」趙州說:「喫茶去!」「什麼是佛?」「洗碗去!」「怎麼樣才能找到自心?」「掃地去!」趙州禪師一碗茶,可以給你開悟,可以給你成佛作祖!為什麼?禪就是告訴你除了生活以外,沒有另外的禪,你若會吃天皇餅,會喝趙州茶,你大概就可以與禪同在了。

54.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閑。(宋。王安石)

盡管五趣六道輪轉,沉淪世間,我們的真如佛性並沒有分毫損傷。王安石用山做比喻。

「終日看山不厭山」,山真是千變萬化,像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很多有道之士,都喜歡山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更有兩句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我們對於這座山,我看你,你看我,互不厭倦,又有人說「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我愛山、山也愛我。我看山千變萬化,多麼嫵媚;青山看人也是變化無窮,非常嫵媚的!人與人相處,也應該這樣。

「買山終待老山間」,我們買一座山,為什麼?希望與山同在,與山終老。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上的花開了、謝了,統統落盡了,山仍常在,仍不改變的,這就是山美妙不可思議的地方。

「山水空流山自閑」,山上的泉水,盡管涓涓滴滴、潺潺有聲流個不停,可是山還是如如不動的。意思是說:世間上有變的東西,也有不變的東西,你在五欲世間,五欲千變萬化,貧富窮通、榮辱得失,沒有一定是無常的。然而山是不變的,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十年、百年、千年後,你看山,山還是如此,所以這首偈語,指點我們要有追求永恆的理想!山代表了安住、永恆,我們要將自己安住在永恆的真理裡,不厭、不棄、不癡迷。

55.本來無物使人疑,卻為參禪買得癡;聞道無情能說法,面牆終日妄尋思。(宋.王安石)

「本來無物使人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問題是人往往自己製造是非困擾,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每日疑神疑鬼、妄想分別,把好好一片清淨的心地,搞得烏雲翻滾,不得安寧。

「卻為參禪買得癡」,參禪的人,表面上不跟人比較,不跟人計較,好像是很憨直、愚癡,其實是大智若愚。禪者本無一物,天下、人我、世事,在他心中一晃而過,只是一些現象而已。

「聞道無情能說法」,有人問:樹木花草能成佛嗎?禪師們常常給他當頭棒喝:你管它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為什麼不問自己本身能不能成佛?在佛教裡,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大地山河、樹木花草一切無情都能成佛,但是樹木花草的成佛,不是他自己能成佛,而是修道者自己開悟了。我成佛了,大地山河、花草樹木也從我的法性真心流露本來面目,隨著我的身心一起成佛了。大地山河、宇宙萬有並未離開我的本性,所以不可以離開真心以外,而去問樹木花草能不能成佛!

「面牆終日妄尋思」,是有典故的,六祖惠能大師要圓寂時,一個年幼的小徒弟石頭希遷問六祖大師:「老師百年後,我怎麼辦呢?」「尋思去!」石頭希遷就以為要他天天思考,天天打坐,後來住了幾年,有位老首座才點破他說:「尋思去,是叫你去找你的師兄青原行思禪師,不是叫你在這裡妄想。」石頭希遷禪師後來到了青原行思禪師那裡去,終於悟道了,因為他破除了自己的一切癡妄。

56.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菩提月,淨蓮深栽濁世中。(宋.慈受懷深)

世間事,哪一樣最高?哪一樣最有價值?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人認為金錢最好、最高,也有人說世間上最好的是修行學道。喜歡名位者,認為名位最高;看重愛情的人,認為愛情最好;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念都不一樣。

「萬事無如退步休」,從信仰佛法的人看來,世間沒有比退一步最高、最好的了。退一步,爭逐的人少,天地更寬廣,更能領悟生命的奧義。有這樣認知的人,在世間上會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應該修持的,就算嘗遍萬般辛苦也要得到,如開悟、解脫……,不當要的,像名位、權勢,也視同糞土不屑一顧。

「本來無證亦無修」,雖然在理相上,我們真如自性一切具足,不需要特別修行、證悟,但是不經過事相的證悟,又怎能體會到娑婆本體的妙用呢?

像《金剛經》的主旨,無相佈施、無我度生、無修學佛、無證入道,都是一種藉假修真。我們要修無修的心,證無證的道,才能到達佛法的彼岸。

「明窗高掛菩提月」,窗前一輪明月高掛在空中,一如我們內心的菩提圓覺,菩提月給烏雲遮蔽了,就不會發光,把心靈的煩惱無明去除了,高掛星空中的月亮才光明皎潔。

「淨蓮深栽濁世中」,我們生活在五濁惡世中,不必逃避,要在心田裡存養佛法、如同清淨的蓮花,在污濁的泥土裡一樣吐出芬芳的香氣來。

57.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宋.慈受懷深)

「莫說他人短與長」,與人相處,最忌諱蜚短流長,滋生誤會,佛法告誡我們閑時常思己過,莫論他人短長。流言蜚語傷害人、動搖人、苦惱人,是非常強烈的。我們要不信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不講是非、不怕是非,即使對方造謠得天花亂墜也不用怕。為什麼?因為「說來說去自招殃」。一個清明的人是譭謗打倒不了的,徒然暴露了說是非者的愚昧與奸詐。

「若能閉口深藏舌」,所謂閉口,是要我們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不理是非,而不是如啞吧似地不開口。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讚己毀他,把我的一分好誇成十分,把他的一分壞毀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說人家的是非,少論他人的短長,「便是修行第一方」了。

誦經念佛,固然是修行;實行佛法,更是大修持。能真心讚美人,對人說好話,向人行注目禮,給人歡喜。對人恭敬,不記恨,不起瞋心,心口合一,這些都是第一方的修行妙法了。

因此,學道者應具有的風儀是:

一、光風霽月的修養。

二、海闊天空的心胸。

三、端莊美妙的儀行。

四、玉振金聲的言詞。

如此自能斷絕是非,去除紛雜的人我煩惱。

58.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宋.慈受懷深)

想要閑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生活,必須具有「以退為進」的人生觀,無爭無執,才能在萬里晴空下與清風、皎月、大自然同在。

這首偈語所說的「退步人」,並非不求進步的消極心態,而是積極以為進的處事態度。噴射機能快速前飛,原理就在發動時,先有向後噴的氣流,以後退的力量往前衝,才能一飛沖天。我過去開創佛光山時,就是「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眾為我,以空為樂」的胸襟建設,以後退激發自己向前。

人的身體,受到生老病死的糾纏,來來去去,處處牽絆。雖然身不自由,我們仍要追求心靈的自在,蟬蛻肉身,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過去有一位富翁,每年金銀財富上萬,卻一直不快樂、不滿足。每當他煩惱時,就看到樓下草房一對貧賤夫婦彈琴、唱歌,非常快樂。富翁實在不解,生活在困境中,他們怎麼還能快樂呢?

有人建議富翁送二十萬給這對貧窮夫婦,看他們是否仍快樂如昔!天降財富,得了巨款的貧困夫婦,開始計畫如何安放這些錢財?擱在床下不安心,放在抽屜太顯眼,枕頭下不可靠,折騰了一夜沒有睡覺,他們才恍然大悟上了富翁的當。第二天一大早,就將煩惱罣礙的二十萬元還給富翁,依然恢復他們自在快樂的清貧生活。所以,金錢不是絕對的好東西,因為它買不到快樂!

人,最要緊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皈依,而非物質上的安適!

59.一條官路坦然平,無限遊人取次行;莫謂地平無險處,須知平地有深坑。(宋.慈受懷深)

人間有什麼路是平坦的?

很多人認為做官發財的路平坦,千千萬萬的人都在這一條功名路上奔波行走,你爭我奪的,可不要以為地平坦,就沒有危險,其實越是平平坦坦的地方,越是有暗坑,有危險。

唐朝的道林禪師,經常棲身樹上,像鳥築巢一般地居住,因此大家都稱他為鳥窠禪師。有一天,大詩人白居易見到住在樹上的鳥窠禪師,就對他說:「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鳥窠禪師就回答說:「我沒有什麼危險,太守大人,危險的是你呀!」

白居易心想:我安安穩穩站在平坦的土地上,我有什麼危險?鳥窠禪師笑著說:「宦途凶險,伴君如伴虎,浮沉無定,實在是隨時隨地都有危險。」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現在的交通事故、車禍是怎麼樣發生的呢?有時候越是彎曲坡度的路反而越安全,因為大家小心;越是平坦大路,大家掉以輕心,越是危險。所以我們平常生活要能居安思危,晴天或者陰天,要準備雨傘;白日準備手電筒,以防停電或黑夜。凡事未雨綢繆比臨渴掘井更重要。事先不預防,危險隨時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都會謹小慎微,免得臨事驚惶失措。

60.萬事無如退步高,放教癡鈍卻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熬。(宋。慈受懷深)

「萬事無如退步高」,世間萬事,沒有比退步後的前進更高明。為了名利,要奮鬥,要進取,常常撞得頭破血流,鼻青臉腫,其實,回過頭來有更廣闊的世界,「萬事無如退步高」,在意氣衝突上退讓,在生命精神上前進,爭千秋不爭一時,退步是高悟,多麼逍遙灑脫!

「放教癡鈍卻安然」,人生難得糊塗,人生最要緊的是大智若愚,不必太精明、太幹練,因為出頭的椽子會爛掉。「漆因有用遭人割」,漆樹因為有用才被割樹皮;「膏為能明徹夜熬」,膏油因為可以照明,反而通宵達旦、徹夜受煎熬,強出頭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不要以為在世間一定要有多少的特長,你看有的人會打拳,會拳的常常被人打死;有的人會游泳,淹溺的常是能泳的人。有兩句話說得好,「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麝鹿身上的香味很貴重,大家為了得到麝香而爭相獵殺它;蠶蛹因為絲多,大家都煮繭抽絲。珍奇貴重的,反而最先受害罹災。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厚道,能夠知足,守本分,凡事不要強求,強求得來的東西不自然,因為那不是自己真正應得的。功名富貴不一定非要不可,畢竟不屬於你的,終究會流失,唯有知足、本分、厚道,這樣的人生最好。

61.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宋.蘇東坡)

佛法在哪裡?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佛法在哪裡?佛陀的色身當然有生老病死,佛陀的法身慧命卻流佈於大化之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這首詩偈說「溪聲盡是廣長舌」,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聽呀!佛陀音聲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就是佛陀廣長舌的音聲。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山色無非清淨身」,請看,青青山嵐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徹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能用心觀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的說法聲。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感受到一個新生命又要流轉塵世。唉!人生苦,佛陀是借著小孩哭聲在跟你說法了。因此,即使看到人們打鬥、謾罵,也能體悟佛法,打架罵人不也是佛陀說法的音聲嗎?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佛就在我們當下!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陀與我們這麼接近,又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有些人一學佛,就想要閉關,忙著自修、自利、自了,這是多麼可惜。如果我們懂得這首偈語,生生世世活在佛法裡,時時刻刻把佛法弘傳人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人生意義就盡在其中了!

6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東坡)這首詩偈是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寫的,意思是說廬山橫看像嶺,側看像峰,又因遠近角度不同,一下子高,一下子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喻我們天天都為吃飯、睡覺、工作而盡心費神,忙忙碌碌,對於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大事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生命的真諦,就像騎牛覓牛,實在可嘆。

 

有一個人有七頭牛,他在牛背上數牛,怎麼數都少了一頭。不放心地下來重數,沒錯啊!是七頭牛,一頭不少。再跨上牛背一數,咦!怎麼又少了一頭?為什麼呢?這就叫忘失自己,一如身在廬山不知廬山真面目。如果我們能跳出身心的桎梏,從宇宙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就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人生的真相。

過去,有一個少女照鏡子時,一時恍惚生出錯覺,嚇!鏡中人怎麼沒有頭?情急之下精神意志錯亂了,奔出門到處找頭。見到這個人就叫「還我的頭來!」見到那個人也說「還我的頭來!」拉拉扯扯地到處跟人要頭,半路遇到一個和尚,就扯著喊:「還我的頭來!」和尚看出她的病況,揚手打了她一個耳光,少女怔怔地質問:「你為什麼打我?」「我打你哪裡了?」「你打我的頭!」「頭既然在你身上,為什麼還要向我要頭?」一言驚覺,少女如夢初醒。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蘊藏著無限寶藏,卻不知道精進、奮發、向上,不向內心探索開採,只會在心外求法,期望別人幫助開示。自家兩畝田不耕耘,卻去替別人一畝田幫佣,點滴工資,哪有自家收穫多?己立立人,己助助人!心外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佛心法海才是最重要的。

63.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宋.蘇東坡)

蘇東坡居士這首詩偈,指出世人生兒育女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女能聰明伶俐,他自己卻不希望有聰明兒女,因為「我被聰明誤一生」。蘇東坡一生因為聰明,反而看到太多愚癡,遇到太多需索,很苦惱。有時候太聰明瞭,易遭人嫉妒、妨害,就算別人不嫉妒不妨害,聰明不善用在好地方、好事情上,適足以助長惡根。像現在的智慧型犯罪,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嗎?「唯願孩兒愚且魯」,東坡希望自己的孩兒有些些愚直,有些些率真,愚直率真的兒女能夠難得糊塗,懂得吃虧就是福,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勤奮努力,一樣可以「無災無難到公卿」,比奸詐貪婪的兒女好多了。

世間聰明人,身受的苦難、麻煩,往往比一般人多,書讀得越多的人,煩惱也越多。有人懷疑知識究竟能幫助人生的福樂有多少?善用是善知識,惡用則成惡法。

佛法就不一樣了。佛法的知識,不是從分別上計較,是從無分別上去探討的,愚也好,魯也好,直心是道場,厚道為原則。

這首偈語提示我們:除了聰明之外,還要有道德、慈悲、佛法,不要處處表現自己的小聰明,以免橫遭妒忌,自墮煩惱障。

64.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宋.蘇東坡)

蘇東坡這首詩偈,將人生形容得非常深刻透徹。人生如浮萍,隨水飄浮不知所終;人生也像白雲,飄蕩空中,不知何處安住?在動盪的世局下,多少人有國難歸,有家難回,為了功名富貴,找一個安頓,找一個進階,不惜到處追求,甚至移民海外,真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鴻鵠飛鳥在下雪的泥土上,偶爾留下了爪印,可也只是短暫的一痕,一剎那又飛走了,他哪裡會知道飛到何處去?

日常生活中,夫妻、父母、子女、朋友的關係就像相逢的旅人,偶然在途中相遇,打個招呼,點個頭,慰問幾句,馬上又要各奔前程,人與人間的關係,都像偶然的結合,大限來時,各奔東西,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我們在生活中,若不知隨緣,便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就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人家也不信服。不能隨遇而安,每天如在空中飄蕩,時時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日子會很難過,很煩惱。

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要我們不要太執著、計較,要隨緣自適,隨分做事,隨理說話,隨遇而安,隨人相處,隨心自在!這首詩偈,很值得我們參悟。

65.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成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宋.蘇東坡)

這一首偈語是說佛印禪師、蘇東坡、秦少游三人之間的一段公案典故。

有一天,秦少游和蘇東坡一起吃飯,發現桌上有一隻虱子緩緩爬動,蘇東坡說:「人的身上實在髒,你看,身上的垢穢都變成虱子。」秦少游聽了,就回答:「虱子哪裡是人身上的垢穢變成的,是棉絮變成的呀!」一個說是垢穢生出來的,一個說是棉絮生出來的,因此相持不下,互起爭執。最後決定去問佛印禪師,請他做個決斷。

蘇東坡先找到佛印禪師,一再拜託:「禪師!禪師!務必幫我的忙,你要說虱子是垢穢變的,可別讓我輸給秦少游哇!」佛印禪師含笑點頭:「好的,好的。」

蘇東坡前腳剛走,秦少游就來了,也跟佛印說:「禪師!你一定要幫我,說虱子是棉絮變的,這樣我才能贏蘇東坡。」佛印禪師也連連頷首:「好的!好的!」

兩個人都相信佛印禪師會幫他,以為勝券在握。

第二天,當著兩人的面,佛印禪師一語化解了爭執:「說到虱子,他的頭部是垢穢變的,身體是棉絮變的。」蘇東坡和秦少游一怔,不約而同佩服佛印禪師的智慧,不偏不倚地解決了兩人的紛爭,巧妙得很。

這一首偈語就是化解爭執的妙方,你看一樹春風有兩般,南面的樹枝向暖,北邊的樹枝向寒,可都是一樹兩枝,現成的一段西來意,何必分高分低?虱子算什麼?佛印禪師勸蘇東坡和秦少游:「一片西飛一片東,兩個人都不必爭了。」

66.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元.耶律楚材)

「從征萬里走風沙」,人生如戰場,真是千奇百怪,我們看那些經商的人,商場戰爭非常厲害;學生為了考試,為了多得分數,教室也是戰場。人在社會上,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明爭暗鬥,互相攻擊傷害,不注重道義,更是可怕的戰場。稍一不留神,就會從人生戰場上跌下來,頭破血流。

「南北東西總是家」,善戰的人,走到哪裡都不怕,隨遇而安,不計較得失,到處都能隨分隨緣,到處都給人方便、協助,當然就可以得道多助,處處都是家了。

「落得胸中空索索」,我們心裡善惡的種子很多,也很複雜,包藏的得失、是非、榮辱、苦樂,給我們的壓力很大。仔細想來,人也真是了不起,區區六尺之軀,每天承受的人情壓力、金錢壓力、權勢壓力集一身,身心上老病死的痛苦、貪瞋癡的痛苦,以及社會求不得、愛別離種種痛苦,逃都逃不掉。甚至還有自然界的風災、水災、火災,戰爭動亂,可說無時無刻不在壓力中掙扎。假如能將心中這許多東西統統拿掉,心中空索索、輕蕩蕩的,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就如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把一切是非、煩惱全放在乾坤袋裡。

「凝然心是白蓮花」,我們進入佛殿時,要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外面,不要帶進佛殿,是非煩惱不要帶進禪堂,能夠這樣,我們的心真的是像一朵白蓮花般清淨芬芳、純潔可愛了。

67.紙上傳來說得親,翻腔易調轉尖新;世人愛聽人言語,言語從來賺殺人。(元.天如惟則)

世間語言不可靠,禪不立語言文字,禪要在語言文字以外直指本心,才能悟道。就算「紙上傳來說得親」,紙上文字盡管看得親切高興,但是文字「翻腔易調轉尖新」,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歧見與誤解難免。

阿難尊者繼承了大迦葉的衣缽,為禪門二祖,活到一百二十歲。一天,有個沙彌在路上念偈語:「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阿難尊者一聽,就叫住沙彌問:「沙彌!沙彌!你的偈語念錯了,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

沙彌一聽,回去就把尊者的話告訴老師,老師說:「你不要隨便聽信老朽的阿難,他已經很老了,不懂什麼佛法了。」阿難尊者看到佛法的流傳這樣坎坷,不勝感慨,真是翻腔易調。

「世人愛聽人言語」,世人都喜歡聽人家說話,謊言說上百遍,也變成了真理;謠言經過幾個人一再傳說,就完全牛頭不對馬嘴了。記得抗戰期間,日本有架飛機轟炸重慶,一拉警報,大家問來了多少架飛機?「是一架飛機」,聽的人卻聽成十一架飛機。後來又有人問到底多少架飛機?「就是十一架飛機」,聽的人也聽錯,變成九十一架飛機。你看!一架飛機經過三個人傳說,竟變成九十一架飛機,多可怕!

所以,「言語從來賺殺人」,語言虛妄不可靠,在佛教裡,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千萬不要靠語言文字,要靠自性!

68.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明.于謙)

這首詩,是描寫石灰的一生,最初「千錘百煉出深山」,采自深山的礦脈,開礦石,「烈火焚燒莫等閑」,運送到窯裡用烈火焚燒,經過強度的熬燒後,石變成灰,才能用來粉刷牆壁。石灰「粉身碎骨都無怨」,只為「留得清白在人間」,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世間。

人要像石灰一樣,經得起千錘百煉的考驗,活在社會上,對於人情冷暖、金錢得失、生活的貧富,乃至一切的嘲笑辱罵、歌功頌德,都要以平常心對待,世間如火宅、如怨城,在艱難困苦的紅塵裡處事,就像在烈火窯中焚燒一樣,不妨等閑承受。

為了成就事業,實現一生的理想,何妨以委屈求全、忍辱負重的精神,抱著為人服務奉獻的作風,去實踐「粉身碎骨都無怨」的志願。鍥而不捨,勇往直前,使一世身家性命都「留得清白在人間」,成就佛教,成就聖法,成就眾生,不正是「了生脫死」的極致嗎?

活在世間上,難免有職業上的辛苦,心靈上的煩惱,種種折磨痛苦,真是無日無之。我們要努力超拔,脫出煩惱苦海,進入菩提境界,千萬不要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不能留得清白在人間,再回頭已是樑柱傾、鬼號哭,什麼都挽不回了!

69.千百年來碗裡?,怨聲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明.願雲)

這一首偈語,是奉勸世間上的人,要有慈悲心,少殺生。

「千百年來碗裡?」,自古以來,我們飯桌上、碗盤裡、菜湯中,都是屠殺一些動物的生命身軀煮成。「怨聲如海恨難平」,眾多生命無緣無故被殺害,成為我們的口腹之需,那無聲的怨恨不平浪濤,一如大海般深廣。為了貪一時口腹而殺生,必造另外一種因果,「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就是最好的寫照。

放眼現代世界,真是一片暴戾凶殘,人與人,國與國,彼此傷害械鬥。世間上的刀兵劫難是從哪裡來的?只要聽聽屠門半夜霍霍磨刀聲,便知貪慾熾盛。有這樣的因,自然遭致社會怨憎相報的果。

佛門勸人素食,不要太計較吃食,要計較培養一顆慈悲的心,也就是儒家常說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一念悲憫,就是人間淨土。

據說在加拿大釣魚時,如果釣到的魚沒有一尺長,就要把它放回去,不可帶回家,這是生態保護的方法。英國人為一隻斷腿的塘鵝裝上義肢,令人動容。美國洋基棒球隊投手誤擲,打死一隻海鷗,引起群眾公憤而解職。現在的父母教育子女時,也應該要培養他們慈悲心,不要讓兒童玩弄幼小的動物,如蟋蟀、小魚、小蟲,或用線捆綁,或以鐵絲刺穿小動物,應好好勸導他們從小體恤生命,珍惜生命。有一首詩說:「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從小知道悲憫,幼兒將來長大了,對社會才能有正面的貢獻,我們才有祥和安樂的國家。

70.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明.朱元璋)

這一首偈語,相傳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所作。他幼年時,曾在皇覺寺當沙彌,有天夜歸,天色太晚,寺門已關閉,不得已只好在山門外睡覺。他躺在地上,望著滿天星斗,不覺吟了這一首詩偈。

天是我的羅帳,地是我的氈毯,日月星辰伴我入眠,睡夢中我不敢將腳伸長,恐怕腳一伸出去,會把海底都踏破。

由這首詩偈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幼年時的口氣就已不凡,志願很大。現代的青少年,也應像朱元璋一樣立志,不要計較個人的蠅頭小利,汲汲於眼前的金錢得失,要放眼將來,注重大眾的公益,要為國家社會擔當大事。不看眼前幻滅的人我是非,要看未來的美好前程!

若只為一己私慾小利而你爭我奪,這個人就包容太小,眼光太淺,心量太狹。現今社會,一個人若只顧小我,不顧及大眾,不成就大事,不放眼未來,而只是目光如豆,縱有成就也是有限!

聖賢之所以偉大,主要是放開心胸,立下遠大的志願,憑著精神毅力一步一步以天下為己任,以社會大眾利益為根本!時代青年立足於社會國家,要有未來性、大眾性的心胸,要有國際性的眼光,能如此培養廣闊的心胸,才能成大功、立大業,才能沛然呈現菩薩氣度。

71.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明.浮峰普恩)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物有本,水有源,人有本來面目。我們要怎樣才能返本歸源?怎麼樣才能找到真如本性?從這首詩偈看,要找到自己的娘生面,也沒有什麼玄奇。

「湛然一片真如性」,每一個人的本真、本性、本來面目像湛然的朗朗晴空,沒有一點染污;又如一大明鏡,只因為平時被煩惱、無明的塵埃遮蓋了,失去了本真,才落在生死海中受苦。其實天堂、地獄都在我們一念之間,無所謂什麼是真正的好?什麼是真正的壞?

如果有人問:天堂與地獄有何不同?其不同可能是一雙筷子的差別。

墮落地獄人,吃飯用的筷子有一丈多長,夾菜時,筷子太長,菜送不到嘴裡,左邊夾菜被左邊的人吃了,右邊夾菜被右邊的人吃了,自己總是吃不到,彼此爭執、計較、吵架,不得安寧。天堂人吃飯用的筷子,也是一丈多長,不過每個人夾菜時,不是想送到自己口中,而是送給對面的人吃,對面的人也夾菜給這邊的人吃,你幫我,我助你,互相尊重,互相讚美,每天都生活得好歡喜、好快樂。

天堂與地獄究竟如何劃分,完全看你自己,本性善良,肯容忍人、幫助人,就是天堂人;自私、執著、計較、煩惱不斷的人,就是地獄人。所以「迷失皆因一念差」,順治皇帝曾說:「皇袍換得紫袈裟,只因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即使生在帝王家,不能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也一樣會迷失,會煩惱,會墮入人間地獄。找到自己的真生命,能隨遇而安,則到處都是安樂天堂了。

72.閑到心閑始是閑,心閑方可話居山;山中剩有閑生活,心不閑時居更難。(明.恕中無慍)

一個人想過閑雲野鶴的生活,像出塵隱士一樣的逍遙自在,喜歡山居無忙碌世事,又沒有人情的煩惱困擾,這種悠閑日子不是人人過得了的。很多人沒有定力,隱到深山還不是與草木同腐朽?自己不會用心功,莫說隱遁深山,就算住在天堂,住在極樂世界裡,不念佛、念法、念僧也是沒有用的。

佛門一再提倡,假如你喜歡住深山,必須先破參,破除了煩惱,才可以入山;你要閉關,必須先開悟,不開悟就不必閉關了。

一般初學道者,不要馬上逃避人間現實,嚮往住在深山裡,要知道「閑到心閑始是閑」,一定要做到心閑無罣礙,才是真閑。很多人身忙心閑,很多人身閑心忙,不好好做事,一心以為住山就是修行,其實是懶惰心作祟。能做到心閑,才能住山修行。君不見佛門人多心甚閑,且看飛禽自往返!

「心閑方可話居山」,心閑了,才可以說我要住山,心如果不能閑,就不能住山。「山中剩有閑生活」,對的,山裡常有閑生活,閑生活就是把一切俗務放下,把世間是非放下,人在山中心在鬧市,還不如人在鬧市心在山中。現代人有的勞心,有的勞力,有的不勞心也不勞力,無心道人對世間一切不擁有、不執著、不計較。

「心不閑時居更難」,你能夠做到當然很好;做不到,心不能閑,住在山裡也不會快樂。而在山中、在海邊都無妨,人住在哪裡都不是問題,心閑才是最重要的!

73.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迴心;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明.楚石梵琦)

這首詩偈是勸人念佛。人常怨嘆沒有時間念佛,其實並非沒有時間,而是念佛心志不堅定。你有時間做事業賺錢、吃飯、睡覺、旅行、遊玩,卻沒有時間念佛?你所做的事業,所賺的錢都不是自己的,一撒手灰飛煙滅,唯有念佛的功德才是自己的,是三世十生的業力。世人愚癡,是自己的不知道進修,不是自己的倒反而計較、爭逐,沉迷執著地去追求。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迴心」,請看,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浮生有限,時間寶貴,人生有多少光陰可以虛擲?想想無常的苦空,莫如早早迴心轉意念佛!

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是個念佛的修持人,他有一首詩偈形容得很好:

「餘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早也阿彌陀,晚也阿彌。

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我們在人間念一句「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池就有一朵蓮花,所以念佛、念佛,念到心佛合一時,心念不受塵境束縛,上升到絕頂光明的解脫境界,我們就是佛,佛就是我們了。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你就算一世富貴顯赫,有住鳳閣龍樓般的尊榮,也是幻影。歲月不饒人,很快地,雞皮鶴髮會侵蝕你,一霎時便老態龍鐘,無常一到,萬事皆休,還有什麼是你的?晴天不備雨天傘,下雨時怎麼辦?白日不存夜裡燈,入夜又如何?生涯短,死到臨頭怎麼辦?奉勸大家要早點準備生命的資糧,多念一聲佛,多惜一寸光陰。

74.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明.呆庵普莊)

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明.呆庵普莊)

我們學佛,是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人人自己天真佛」,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的,是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蘇東坡曾問佛印禪師:「我們手上拿念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拿念珠要念誰呢?」「念觀世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拿念珠要念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呀!」

我們常常忘失自己,心外求法,怎麼可能找到本來面目呢?

裴休宰相到寺院禮佛時,看到牆壁上有一幅人像字畫,就問:「這幅畫像畫的是誰呀?」寺僧說:「是高僧真儀!」「畫像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裡?」一寺大眾不知如何回答,裴休逼問:「寺裡有參禪的人嗎?」「有一位黃檗希運,好像是懂禪的人。」黃檗出來後,裴休揚聲問:「高僧畫像我已見到了,高僧在哪裡?」黃檗立刻大叫一聲:「裴休!」裴休應聲驚訝回答:「我在!」黃檗笑了:「高僧已在此,何必往別處尋求?」

所以我們不要忘失了自己,人人都具有佛法僧自性三寶,真如佛性不時會在我們心中放光!「晝夜六時常放光」,晝夜六時是印度當初計算時間的方法,我們中國計算時間是晝十二小時,夜十二小時,晝夜二十四小時。而在印度白天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三時;夜晚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三時,所以說晝夜六時常放光。

「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意思是說「靈山就在汝心頭」,不必向外尋找,要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不需特地去禮西方,要知道自己心裡的真如佛性!

75.塵網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須論;息交豈獨忘知己,為愛吾廬夏木陰。(明.蓮池)

這首詩偈,是明朝蓮池大師初入佛門學道時的一點心得。

他說「塵網依依三十春」,居塵勞世間,好像魚在網裡存活,在塵網裡依戀父母、依戀故鄉、依戀親人,就這麼依戀不捨的三十年迷茫過去了。因依戀而有不捨,因不捨而生苦,聰明人不會這樣浪費生命,他一定設法追尋、突破,找到人生方向、奮鬥目標。他會不斷激勵自己「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用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宣戰,把昨天無明的我、執著的我、煩惱的我統統去除,要有一個自我的新生。

「昨非今是不須論」,即覺今是而昨非,要覺悟昨天的我錯了,今天所想所做所要的我,才是對的。如果有這樣的覺悟,就會日日更新自己,創造自己,發展自己,本身自然就會有進步了。

「息交豈獨忘知己,為愛吾廬夏木陰」,我現在要把過去一切放下,不是單獨的忘卻自己,不但連朋友的來往、你我的對待、親人的情愛、身心的嗜好等等都要放下,更要自我超越!這樣才是最好的人生,最美滿的人生。一般人就是罣礙太多,負擔太重,我們每天心靈的負擔實在好重!國家的、社會的、家庭的、夫妻的、子女的、眷屬的、朋友的,哪一項不都是心裡的擔子呢?假如可以一一放下,「為愛吾廬夏木陰」,自築草廬二、三間,夏天到了,樹下一坐,遍世界都清涼。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尋真正的淨土,要找另外一個新環境,我們要美化心靈的庭園,創新我們生活的境界,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

76.由來直道世難行,枉道求容我不能;萬里滔滔大江水,縱教百折也東傾。(明。蓮池)

這首蓮池大師的詩偈,是說從古以來,平直的道路也不好走的。比方現在的高速公路很平坦、很直,但是連環車禍更不斷發生;人與人之間,也常常因為太耿直了,反而使友誼更容易受到傷害。

《維摩經》倡導直心是道場,心不可曲,不可諂媚,要直下承擔,凡事不妄言,要還人一個真實。「由來直道世難行」,古代一些讀書人,就因為太正直了,往往當朝為官而難容於世!我們修行佛法,離不開世間,也常因為直心而遇到麻煩阻礙,因此更要守住直心,以直心真心成道,彎曲心、諂媚心,只會離道更遠。

「枉道求容我不能」,如果說為了讓人家接納我,我就故意虛假不真實,那是不可以的。過去曾子去世的時候,有人要為他蓋一塊布,可是他太窮,連一塊長布也沒有,布太短了,有人說把布斜過來蓋吧!他夫人不肯,說:「寧可正而不足,也不可斜而有餘!」怎麼也不肯將布給歪斜一點。

「萬里滔滔大江水,縱教百折也東傾」,萬里長江浪,千古滔滔不絕地流著,縱有千回百轉的曲折,長江水還是向東流。

一個正直修行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頭可斷、血可流,要他彎腰屈膝低頭,是萬萬不可能的!正直做人還是非常重要的!

77.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濤愁殺人;奈是根深自堅固,幾回經古又逢今。(明.蓮池)

「孤峰千仞立江心」,是形容一座孤峰千仞高,孤立在江心,像江蘇的焦山就是立在江心。「八面洪濤愁殺人」,滔滔江河的波浪洶湧,驚濤駭浪不息,會不會把千仞孤峰慢慢動搖毀壞?真是令人擔心!「奈是根深自堅固」,好在這座千仞孤峰基礎很深、很堅固。「幾回經古又逢今」,歷經了多少歲月,從古到今千百年,它仍然那樣屹立不動,屹立在那裡。

這首詩偈是在開示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的洪濤波浪裡,流轉生死,真是愁殺人,好在我們的真如自性根基深厚,難有生死有來去,並不因此損減分毫。五趣六道,驢腹馬胎中,天上人間幾經轉捩,古今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

《法華經》裡有這樣的形容:衣裡明珠、梓中寶藏。一個富翁害怕家道中落,就在愛兒的衣服裡縫了一顆明珠,估量著就算將來家產沒有了,也可以變賣這顆明珠維持生活,萬萬想不到兒子後來竟淪為乞丐,不知道衣服裡藏有價值連城的明珠,把衣服賤賣典當了,依然流落街頭。

「梓中寶藏」是說:主人在屋裡藏了寶藏,預防家道中落時,地窖藏的寶藏可以度日,但是天火一燒,屋毀梁傾,子孫根本不知道灰燼中藏有財寶!

我們的佛性就是梓中寶藏、衣裡明珠,自己不知道,好可惜!我們要早一點證悟,要早一點知道自家寶藏,不要等到身壞尸腐了,死亦不瞑目!

78.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明.憨山德清)

這是明末憨山大師〈醒世歌〉裡的一首偈語。

「紅塵白浪兩茫茫」,說明一個人生存在娑婆世間,就像紅塵白浪似地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我們要如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呢?「忍辱柔和是妙方」,我曾說過:要想創造一番事業,要想圓滿地將人際關係處理好,必須常常讚美人、鼓勵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與柔和。

凡事忍讓,不與人斤斤計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來。「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要和諧無爭,當是自護第一方。有一首〈忍耐歌〉說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兩字當奇寶。一朝之念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休逞財勢結怨仇,後來要了不得了,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

其次就是柔和了。柔能克剛,不管遇到怎麼樣的艱難挫折險阻,只要柔和泰然地面對它,事情往往就會有轉機。除了忍辱柔和,你的人生觀要「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在佛門行事,好事就隨境,善事就隨行,好人就隨他,好念頭就隨心,一一隨順因緣才不會妄求。至於如何安分度時光?這安分主要是指積極行善,方法就是佛門所指的四正勤:未作惡,令不做;已做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如此,遇到好事才會更積極,精進不已。

79.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千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明.憨山德清)

人生如戲,在短暫如戲的人生裡,不要太過計較,太與人爭強鬥勝,互不相讓,最後總是兩敗俱傷,最好彼此互相扶掖,互相提攜。

佛經裡有個故事,一位富翁娶了四個太太,嫌大太太人老珠黃,很少關心她。二太太偶爾關照一下,疼惜一下。對三太太比較關心,常買東西討好她。富翁最喜歡的還是四太太,噓寒問暖,呵護備至,真是愛之如命。一天,富翁大限將至,心想:萬貫家財放下也罷,自己這麼寂寞地死去,實在很不甘心,就想找一個太太來陪葬,生死相守。

他先找最得寵的四太太,花容月貌的四太太一霎時花容失色,一口回絕:「唉喲!我這麼年輕標緻的一個人,怎麼可以陪你去死呢?」富翁只好退而求其次,央求三太太看在多年情分上相伴九泉,三太太白眼相向:「咦!你雖然死了,我可還有一大堆珍珠寶石,怎麼能陪你死呢?」富翁萬般無奈,轉而求二太太相陪,二太太低頭想了想說:「你死後,我還要為你作告別式,處理身後的事,怎能陪你死呢?」富翁啞口無言,心灰意冷地去找大太太,想不到大太太含笑一口答應,說:「這半生都是你照顧我,也該我回報了,我願意跟你一起死!」

四太太指的是我們的身體,平常百般愛惜保護,到最後身體會離棄我們。三太太指的是富貴名利,平常愛它如己,大限來時一場空。二太太指的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相聚一世,大限來時各自飛,只能略表一下心意。大太太指的是我們的心,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修心,是我們第一要緊事,紅塵得失,人事是非,只不過是人生舞台上旋起旋滅的角色而已。

80.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明.憨山德清)

春去秋來似三更夢,世事如霜露,人間真是苦空無常。如何在這消極的層面上,積極開創我們的未來呢?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春天青翠的楊柳,像人生蓬勃的朝氣,到了秋菊泛黃時,已近人老珠黃的暮年了。在迅速變遷的時空中,世界有成住壞空的流轉,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輪迴。「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在短暫瞬息的生命裡,多少榮華如三更的噩夢,乍然驚醒!多少富貴似九月的寒霜,旭日一出,什麼都溶失了,沒有了。世間上,實在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執著留戀。

過去佛陀的弟子難陀,就因為耽溺於世間的榮華,不肯出家,佛陀才以神通方便度化他到天宮、地獄參觀,使他覺悟榮華富貴並非最安樂、最究竟的,難陀才能做一了斷。

我們每天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上,為家庭、事業而奔波,為金錢、名利忙來忙去,到最後哪一樣是我們的?大限來時,什麼都帶不走,什麼都變得空虛,怎麼辦?我們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暫的榮華富貴,還要忙我們綿長的未來,為我們下一期的生命鋪路,多發慈悲,多結善緣,在春柳初綠的時候,要想到秋菊萎黃的光景。

人生乃百代之過客,任舞台上如何富貴顯赫,如何出將入相,頃刻一聲鑼鼓聲停下來的時候,還有什麼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場悲歡交纏的君臣、父子、夫妻、兒女轉眼成空時,自己又在哪裡呢?所以,人最要緊的是認識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真面目,要預作準備。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報恩為先,利...

印光大師嘉言集

1、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

佛教新年祝福語

1、集曼陀之雅華,旃檀之凝香;祈萬佛之祥光,龍天之讚...

12張《華嚴經》經文壁紙,帶您一窺華嚴之美

在漢傳佛教經典中,《華嚴經》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與...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

弘一大師《經典法語集》

1.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2.有才而性緩...

淨界法師法語名言分享【圖】

淨界法師法語名言分享...

印光大師法語擷錄

一讚淨土超勝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共10卷)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星雲大師《我能為世間留下什麼》

俗話說:人死留名,樹死留皮。人到世間上來走了一趟,...

以「空」為樂的生活

人生活著的最大目的是追求快樂,而快樂的來源有很多種...

工作的信條

人都要有工作,有的人在工作裡面,常常感到有挫折感,...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何才是取財之道

中國人每逢過年,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一般的...

我也可以為你忙

佛光禪師有一次見到克契禪僧,問道:你自從來此學禪,...

五逆重罪和誹謗正法的人會墮落到哪裡

先講五逆重罪和誹謗正法的人墮落到哪裡?既然他往生不...

善良改變了一切

印度北部有個村莊,叫格依瑪村。這裡土地貧瘠,人們生...

為什麼修行人要精勤修習孝養父母之道

母親具備了十種德行 一名為大地於母胎中,為子女所依托...

戰象自拔淤泥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當時的國王波...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我們...

勸過年吃素說

大凡普通人家過年逢節,總要辦些大魚大肉吃。因為我國...

夫妻間的10大陋習讓婚姻崩潰

陋習一:夫妻誰賺錢誰就當家。 誰有錢誰就有說話權,誰...

善良成就的世界名曲

1814年的一個夜晚,一個酷愛音樂的年輕人走過維也納街...

母親的十大恩德

世界上有很多人,雖然天生稟賦聰明,可是心性無知蒙蔽...

讀《金剛經》一年,卻看不破情字怎麼辦

問: 大師您好,我讀《金剛經》近一年了,外貌變的愈...

斷惡修善就能趨吉避凶

佛在鹿野苑三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法,講的是四諦法苦...

【佛教詞典】大雲輪請雨經

梵名 Mahā-megha-sūtra。凡二卷。唐代不空譯。略稱大...

【佛教詞典】妙淨明心

指自性清淨心。妙,即無上、最上之意;淨,清淨之意。...

【視頻】妙華法師《跨界訪談之護理與護心》

妙華法師《跨界訪談之護理與護心》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13-穢境本空》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13-穢境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