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藐三菩提,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這就和前面一樣,「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及書供養,華香乃至幡蓋。」是人也「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就不會得聲聞的阿羅漢、得辟支佛,不會這樣,就是大菩薩境界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我們學習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我們簡單說是智慧,智慧裡面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他就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他就是大菩薩了。若是沒有慈悲心的聲聞、辟支佛,他壽命到了就入無餘涅槃了,再也不來世間教化眾生、弘揚佛法了。這樣的行為就表示他沒有慈悲心,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這裡受苦,應該救度,但是他不管了,他入無餘涅槃了,你再不能同他聯絡了。菩薩有大悲心,他也是得了無生法忍,也是得聖道了,他能入無餘涅槃,但是不入,為什麼不入無餘涅槃呢?因為還有很多的眾生在這受苦,還有我的父親也在這裡,我的母親、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很多的好朋友,無量劫來在這個世界流轉生死,很多人都是我的父親、是我的母親、哥哥、弟弟、姐妹,都有親厚關係,尤其是有怨恨的人,兩個人有怨恨的人,一定是有親厚關係。
你在事實上就看出來,兩個人很恩愛的,忽然間變成怨家了,就要拿刀要刺殺他。拿刀刺殺就是由恩愛變成了仇恨,沒有完,將來還是互相要殺害的。沒有完,但是以前你們在一起是恩愛的,在你阿賴耶識裡面栽培了恩愛的種子,你現在互相殺害,在你阿賴取識裡面又栽培了這個恨的種子,所以來生一見面了就是這兩個種子在那裡,看那個先動,如果怨恨心動了,就是要有問題,就要互相殺害;如果愛的種子現前了,那個恨的種子潛伏在那裡不動,這恩愛的事情出現了;出現了,有一點不如意,這個恨的種子就出來了。
所以從這件事情看出來,哎呀!這個人是我恨的人,我和他簡直是勢不兩立,其實在那個人以前和你有恩愛關係,有親厚關係的。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相信了善惡果報,相信佛說的法,不要恨別人,任何人有恨,我不要恨,我想辦法同他友好,把所有的恨都回轉過來,不要繼續地恨,恨是沒有個完的,只有相信了佛法,才能解決這一切的問題,不相信佛法,這個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但是相信佛法能解決問題,你要重視,尊重、讚歎,受持、親近、讀誦、說、正憶念般若波羅蜜才可以,你不這樣子學習,你以前的問題照樣還是相續下去。因為你沒有般若波羅蜜,你心裡面的貪瞋癡就是要動。雖然當時不要緊,當時今天或者有一個利害的衝突,現在不表現在行為上,但是心裡面是記住了,秋後算帳,我現在不算帳,秋後再算帳,凡夫就是這樣的啊。
所以知道佛法是大智慧,能解決眾生的苦,真實的解決眾生的苦難。所以這上面說:「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及書供養,華香乃至幡蓋,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是人「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就是大菩薩了,就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子,隨類現身,救度一切眾生。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諸佛。」你能夠受持、讀誦、說,正憶念,能這樣尊重般若波羅蜜,你不墮三惡道,也不墮二乘地,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那麼這個人就是大菩薩,他就從現在乃至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長期的時間之中,「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就是來生你就能見到佛,你現在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及書供養,華香乃至幡蓋,你來生…也可能現生就能見到佛,現生就有可能會見到佛,來生更能見到佛,見到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一直的常能見到佛,就會得到這種殊勝的功德。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我今生願生阿彌陀佛國,到阿彌陀國當然見到阿彌陀佛了,見到阿彌陀佛,從阿彌陀佛國,有可能到東方藥師琉璃光佛世界去,又見到阿閦佛,見到無量無邊的佛。見佛聞法,生大智慧,都是這樣子。
「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都是這樣子。若是你不學習般若波羅蜜,你只是去修福,你的貪瞋癡是更大。可愛的境界,這個愛時常的動,熏習愛的種子在心裡面,這個貪瞋癡越來越厲害,那你想要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很難很難的,很難有這種境界。因為什麼呢?實在來說,你愛著五欲,世間上,人間、天上,人也是愛著五欲,天上的人也是愛著五欲,愛著了,這就與佛就遠了,與佛距離地遠了,你想見佛就難了,有這個事情。所以「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品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