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淨慧法師  2023/10/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觀音菩薩的法門,從顯教來說,《心經》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內容;就密教而言,從最簡單的「嗡嘛呢叭咪吽」,到複雜一點的《大悲咒》,都是觀世音法門的內容。所有學佛的人,都會念誦《心經》,都會持誦《大悲咒》,實際上我們都在修觀世音法門。

觀世音法門怎麼修呢?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是一個觀世音法門。觀——世——音,「觀」者,首先是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觀好了才有本錢、有本領、有把握來觀世間苦難的聲音,才有能力救度世間的苦難。所以《心經》上講要「觀自在」。

怎麼樣才能自在呢?要「行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有度眾生的能力;沒有大智慧,沒有到彼岸,要度眾生只能說是學著去做,還不能真正做到究竟圓滿。

所以「觀」字是觀世音法門的根本內容、根本方法。「觀」,首先是觀自心。不是用肉眼來觀,而是用心眼來觀。這個「觀」在菩薩來講就是用「妙觀察智」來觀。

佛教講,每一個人有八識,在迷的階段就是識,到了悟的階段就轉八識為四智。所謂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第六識轉變的結果,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境界。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我們每一個人在迷的時候,就是八識。如果真正大徹大悟了,八識就變成四智。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妙觀察智」的運用。觀世音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使用的方便就是「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

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千眼體現的就是「妙觀察智」,千手體現的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識轉變的結果。千手表示大慈悲,千眼表示大智慧。成所作智——大慈悲;妙觀察智——大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智慧——廣;平等——大。怎麼樣才能大得了呢?平等才能廣大,不平等就不能廣大。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就是把千手千眼、大智慧大慈悲統一無礙,圓照十方,作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我們天天在念誦《心經》,要把念誦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落實在日常言行當中,才不會空過,才不會成為口頭禪。我們每天念誦的經文都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禪宗的寺院早上一般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口裡在念,心裡要想,口誦心惟。

然後要把這種精神牢牢地記在心上,在行為當中,按照菩薩的精神來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要在改變中提高,沒有改變就沒有提高。

怎麼改變呢?我們眾生第一位考慮的總是「我」,一切都從「我」出發,沒有想到還有「他人」。比如說,大家到寺院裡來上殿、聽經,首先考慮到的是「我」。「我」怎麼樣呢?

「我」要找一個好位置。起了這個心,動了這個念,就要採取一些行動,把香袋放在一個蒲團上,把海青放在一個蒲團上,甚至早早地就來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別人就不要動了。這就是說,我要聽經,我要找個地方。

要找個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佔個地方,這就不好了。為什麼呢?這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好事給別人、壞事留給自己的精神不符合。我們有些學習佛法的人,往往並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是缺點。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缺點其實很嚴重。

由此類推,拜佛要找個好地方,打坐要找個好地方,睡覺要找個好地方,吃飯要找個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情都要留給自己。那麼下一句話就不好說了。不好的地方給誰呢?還有一些事情也非常好笑。

比如說今天要到一個地方去,要坐汽車,汽車在路上耽誤了,因為前面有車禍,往往這個時候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幸災樂禍的思想:「哎呀,觀世音菩薩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沒坐到那輛車上!」那麼,坐那一輛車的人就該倒霉麼?

學佛的人,心態應該不是這樣的。學佛人的心態,應該是不迴避這些困難,迴避困難的思想其出發點就不是菩薩的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迴避困難的想法,不但是自己不要遇到困難,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萬事如意,一切吉祥。有這種心態,這才是菩薩的心態,才是修行人的心態。

我們學佛,佛的心態是什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學佛的人要不要學佛的心態呢?要!如果不學佛的心態,學佛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所以,我們要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逐步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那些比較狹隘的想法,要時時刻刻想到眾生。

像《華嚴經·淨行品》所說的那樣:吃飯要「當願眾生……」,睡覺要「當願眾生……」,走路要「當願眾生……」,一天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記眾生。我們只有做到和眾生的苦難聯繫在一起,和眾生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和眾生的需求聯繫在一起,那才可以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果我們沒有想到眾生的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去幫助眾生解除苦難。幫助眾生解除苦難要做許多實際的工作,不只是坐在這裡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還要自己去學觀世音菩薩、親自動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薩行、行菩薩道。

所以我們今天紀念觀世音菩薩,首先就要學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把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貫穿到我們做人做事的具體行為當中去,這樣學習佛法就有實實在在的內容。以上就是第一點的內容。

第二點,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首先就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剛才講到,觀世音菩薩的法門顯教以《心經》為根本教義,密教以《大悲咒》為修行的根本法門。

《心經》靠持,靠誦,靠理解,靠悟;《大悲咒》就是靠念,靠持,靠誦。因為咒語是秘密,故不翻譯。是什麼內容我們不要去管,只要做到身口意三業與觀世音菩薩的清淨三業相應了,所謂三密相應,我們就能有功德,就能有感應。

修《心經》的觀世音法門,最重要的兩句是「行深般若」和「五蘊皆空」。這是菩薩的法門,我們迷失的眾生要去做很困難,但是再困難也要去學去修去做。沒有「深般若」,可以先學一點「小智小慧」。沒有「小智小慧」,「深般若」就不可能逐步得到。修,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什麼呢?所謂色、受、想、行、識。人的生命就是由這五件事組成。其中色蘊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法塵中的色法部分(不是前根五所緣,唯有意識能緣的色法),一共有這十一種。

眼所見者為色,耳所聽者為聲,鼻所嗅者為香,舌所嘗者為味,身所觸者為觸。色法無論有沒有形質、可見不可見、有障礙沒有障礙,都有具體明確的對像或者境界為前五識或者唯為意識所認知,這個對像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質,物質在佛教裡就叫做色法。

眼耳鼻舌身五根在感觸外界事物時候,往往表現為三種心態,所謂三種受——樂受、苦受、捨受。見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快樂的感覺,有舒服的感覺,貪心起來了,那就是樂受;不好玩的、不好吃的、不好看的,感覺到不需要、不追求了,那就是苦受;還有一種感受,不苦也不樂,平平淡淡的,也就無所謂追求和不追求了,那就是捨受。我們的心態平常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三種。

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受是內心的一種感受,一種精神狀態。受了以後,就要想。好東西擺到眼前,吃了挺舒服,看了很順眼,就開始想怎麼樣讓它永遠都在這個地方不要跑掉,這次享受了下次還要享受,思想裡面就在進行種種構想。

想了以後就行,不斷地想、不斷地構想。最後歸結到意識,也就是識。意識起判斷和分別的作用,這都是心理精神狀態。色、受、想、行、識五蘊總的說起來就是兩大部分,物質的部分和精神的部分。物質的部分就是色,精神的部分就是受、想、行、識。

為什麼說要「照見五蘊皆空」呢?桌子擺在這兒明明是有啊,杯子放在上面也明明是有啊!佛教說「有而不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精神與物質,沒有哪一件是不需要條件而存在的。

條件在佛教裡叫做「緣」,一切法都是因「緣」而起,一切法都是條件的組合。既然是有條件的,就有可分性、暫時性、可變性、運動性,佛教叫作「苦、空、無常、無我」。一切有條件的,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包括精神活動,沒有一個是穩定的,所以說是空。

空不等於沒有,空是說這件事情、那件事情、所有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固定不變的。既然是空,既然不穩定,如果我們要去執著它,希望一切事物都永恆存在、不要改變,那就會很痛苦。你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看不到事物的不穩定性,非要執著那是穩定的,非要執著那是不變的,就會很痛苦。

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從哪裡來呢?苦厄是從把萬事萬物都看作是固定不變的而來。這個田地是我的,這個房屋是我的,我要永遠不老,我要永遠有錢,我要永遠吃好的喝好的,我要永遠都有嬌妻美妾。這些要求辦得到還是辦不到呢?一切法無常,萬事不穩定,怎麼辦得到啊!一切都在變,你的思想跟不上,你就苦。

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沒有一件是穩定的,你的思想馬上就會有智慧了,你就不苦了。一切事情都在變,你的思想也變了。變得有智慧了,變得聰明起來了。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痛苦就會少很多。

如果真正有了大智慧,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時刻住在「深般若」大智慧當中,一切痛苦就沒有了。因為他能夠隨順因緣,有無住的智慧。所以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還要修習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要懂得在生活當中時時處處觀照萬事萬物不穩定、都在變。我們的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點上,停留在某一點上就會痛苦萬分。

照此說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把握呢?

第三點,要學會萬事隨緣,隨順因緣。隨順因緣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與時俱進。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時代在變,大家都在進步,如果你的思想不變,那你就停留在後邊。時代是什麼呢?時代是一個大因緣。大眾是什麼呢?大眾也是一個大因緣。

這個大因緣時時在變,這個大因緣在發展,如果我們的思想跟不上,就會很痛苦;如果我們的思想跟上了,你就會隨順因緣,安樂自在。一個不知道隨順因緣的人,就不會安樂、不會自在。所以我們要想不斷地進步,就要不斷地學習。學習佛法,學習佛的教導,學習怎麼樣觀察萬事萬物,怎麼樣隨順因緣,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觀世間苦難的聲音,以一切眾生的苦難為修行的出發點。菩薩具備這種精神,就沒有痛苦,把眾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眾生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把眾生的願望當作自己的願望。

自己一切無所求,一切根據眾生的願望去做,所謂滿眾生願,作眾生的不請之友,廣度眾生,這些都是說菩薩那種無我的精神,只有眾生,沒有自我。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就是一個徹底地認識了因緣、隨順因緣的人,那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所以,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做一個隨緣的人,做一個最快樂的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莊稼長蟲應如何避免殺生

問: 我是一個農民,要種地,可是有時莊稼上會長很多...

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一、有無的判斷 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

為何用女性母親的形象,來表達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形像在唐朝之前,甚至在唐朝的時候,觀世...

星雲大師:觀自在的意義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

把觀音菩薩看作彌陀的化身,是否有佛經根據

問: 法師講過,把觀世音菩薩看作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

與觀音菩薩的慈悲行相應

觀世音是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

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兩座寺廟山泉乾枯,念觀音菩薩泉水突然湧出

福建莆田廣化寺有一個附屬的小寺,名叫元龜寺,地址在...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六祖禪法之三句口訣

簡略地介紹六祖禪法,有三句口訣,這三句口訣,就是在...

淨慧法師:佛力加持與機緣

各位大德: 第二個七又開始了,時間如流水一般逝而不...

八念法門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八念法門。 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六...

在家學佛方便談

一、 四句口訣 很高興與大家見面談心,溝通思想。今天...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實

善導大師特別開示: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不能表面上...

可以睡在床上默念佛號嗎

問: 晚上難入睡,或半夜醒了,睡在床上默念佛號,這合...

粗布衣換高貴衣服

過去有一位窮人,為人工作,得到一件粗布衣。有人看見...

大安法師:文化人學佛的通病

文化人學佛,大多好樂研究教理,總想從經卷中得大總持...

蕅益大師: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

甲午十二月十有三日,菩薩戒弟子智旭,一心歸命極樂世...

造佛像的緣起與功德利益

佛有二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無相,體遍虛空法...

【佛學漫畫】女子的幸福之道與解脫之法

女子的幸福之道與解脫之法...

念佛時出現心魔該如何處理

問: 師父曾經碰過一個問題,可是後來在光碟裡面沒有...

大悲咒與小悲咒

師正在誦讀一本書的時候,走進一個孩子。 師父,您在...

在六十劫中佈施眼睛,最終證得眼識圓通

《心經》這部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第...

明一法師:枯燥乏味好用功

世間的人都怕做枯燥乏味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

親人臨終不願往生,該如何勸導

問: 我的親人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親人並沒有求...

【佛教詞典】慧涉

(一)北朝北魏僧。絳州(山西)人,俗姓楊。生卒年不詳...

【佛教詞典】臂香

(雜語)聞見錄曰:歲大旱,仁宗祈雨甚切,至然臂香以...

【視頻】慧律法師《尋好風水以求福運,有如蒸沙做飯》

慧律法師《尋好風水以求福運,有如蒸沙做飯》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女聲唱誦

《普賢行願品偈頌》女聲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