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生的三種根器

達真堪布  2012/12/24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所宣講的佛法總集為三乘次第: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這是根據眾生的根器而劃分的。

修人天乘,就是不求解脫、不求成佛,只求人天安樂,只求世間的福報與利益,這是下等根器的人。現在很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追求人天福報,但所採取的方法不符合佛講的人天乘的修法,都沒有按照佛的要求去做,結果非但沒有獲得人天福報,反而使這些福報離自己越來越遠。所以,想得到人天福報、成就世間暫時的利益,也要通過正確的方法,最後才能達到目的,才能獲得這些成就。

修人天乘屬於最低等的修行,但也有基、道、果。基就是基礎,人天乘的基礎就是有好的人品、人格,懂得仁義道德,能老老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如果不懂得仁義道德,修不了人天乘。

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有道。道就是成就人天福報的方法。首先要有屬於世間的正知正見,深信佛講的六道輪迴真實存在、三世因果絲毫不爽。在這個前提下,斷十種惡,行十種善,這才是修持人天乘。

斷惡以後,還要做上供下施等善事。搞慈善、做義工是善事,但要有正確的方式、方法,只有按佛的人天乘標準來做,才能圓滿人天福報,否則不會有太大的成就與意義。

在基與道具足的前提下,再有清淨的願力做連接,就能得到人間的這些名聞利養,將來轉世的時候也能投生為人,這是果。如果想投生天界,還要有屬於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功夫。具足了這些條件與因素,最後才能升天,享受天界的福報。

聲聞緣覺乘是知道輪迴苦海中只有痛苦,沒有安樂,因此想擺脫六道輪迴、超出三界,獲得解脫、寂滅的果位。這是中等根器的修法。

這種修法的基是出離心,就是對輪迴、對世間的福報沒有絲毫的留戀與貪念。如果還有貪戀,就不會真正追求解脫,也就沒有聲聞緣覺乘的基礎。道是修聲聞、緣覺,達到羅漢和辟支佛果位的方法。首先是見解,即破除人我執,有人無我的智慧。有這樣的見解,然後修四諦、十二緣起、十六行相。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十六行相是四諦的分支。

苦集滅道中的「苦」,就是知道六道輪迴都是痛苦的,並且對這個道理生起定解。「集」是輪迴之根,就是煩惱與我執。「道」就是除掉煩惱與我執的方法,就是無我空性的智慧。通過這些修法達到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境界叫寂滅。「滅」就是果。以這樣的方法來修持,才能達到羅漢的果位。緣覺在最後要成就的時候,不靠外在的力量,包括不靠善知識,而是靠自己的覺悟,通過十二緣起,成就獨覺、辟支佛的果位。這是針對中等根器的人而傳講的法。

菩薩乘是對上等根器的人而傳的法。這種根器的人不求人天福報,他求的是解脫,求的是佛果,他想得到佛的福慧圓滿的境界與果位。

菩薩乘的基,簡單地講就是願行菩提心。為了眾生而解脫成佛,為了解脫成佛而學佛修行,沒有任何的自私自利。這種發心就是基礎。道就是方法,首先要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證悟人無我、法無我的智慧,這是見。與聲聞緣覺不一樣,這裡的智慧是全面的、究竟的。有這樣的知見,然後去修願行菩提心的學處。願菩提心的學處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學處是六波羅蜜以及所有的菩薩學處。通過學修願行菩提心的學處,最後才能成就佛的果位。

三乘次第的佛法,是根據三種根器的人而傳講的。在舊譯寧瑪派九乘次第裡沒有人天乘,最低的就是聲聞和緣覺乘,這兩個屬於小乘。菩薩乘分顯宗和密宗,顯宗就是波羅蜜乘,密宗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瑜伽部再分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九乘主要都是在密乘裡分的。

我們以九乘次第或者三乘次第來分析、判斷自己的相續、意樂、根器在哪裡,然後去選擇相應的法門,如理如法地學修,最後就能成就。

在今生今世,我們遇到了殊勝的大圓滿法,這說明我們的根器與意樂都不是一般的,因為這是最高深的法。這不是偶然的機遇,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如果沒有這個福報與緣分,不可能遇到,也不可能學修。所以一定要珍惜,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懷疑這個法。如果你懷疑自己,懷疑這個法,說明你不適合修大圓滿法,你不是大根器者。如果你有信心,你能認真堅持學修,就一定能成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

豪貴學道難,英雄到老皆歸佛

所謂豪貴學道難:意思是,富貴的人,他不關注無常,不...

學佛之後得重報轉輕報

法會結束,回西安的路上真是精疲力盡,雖然不及師父操...

學佛首要就是聽聞佛法

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剛開始學佛...

我的人生因佛法而改變

這個世界太沒意思了 我是一家企業老闆。企業經營茶葉生...

【推薦】每個學佛人都要學會算這三筆帳

普通人的心態就是人對我好,我則生感激報恩之心;人對...

看看你學佛之後是否走對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長 1. 在初地菩薩之前,慈悲心是否...

黃磊:信仰就是讓自己的慾望少一些

很多人形容黃磊,都說他是一個書卷氣很重的男子,儒雅...

世間上有五件事無法避免與脫離

一天,佛陀帶領弟子們入舍衛城托缽,途中看到一名梵志...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問: 尊敬的師父您好,現如今人與人之間有好多矛盾,...

不穿袈裟的和尚--梁漱溟

梁漱溟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算是比較活躍且具有一定影響...

聖嚴法師《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義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

慳貪是眾苦之根本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

志公禪師勸世念佛文

回頭好,回頭好,持齋念佛隨身寶。 有有無無都麻煩,...

修行就要斷欲去愛嗎

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自私的緣故。為什麼會有自私...

素食進補不妨一試

在我國,人們有冬令進補的習慣。所謂:冬天進補,上山...

女眾出家要成辦道業,是否希望渺茫

傳某師因感女眾塵俗習染太深,又乏男眾果斷不畏的氣魄...

別人與你談論是非,該如何對待

某某師到客堂來,常常一坐就開始論人眾是非,且往往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