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四

入息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佛告長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為本系屬身依身而轉。施設論說。何緣死者入出息不轉耶。謂入出息由心力轉。死者無心但有身故。此入出息一說依身一說依心。或有生疑。如是二說俱不了義。或俱了義。欲顯此二真實義趣故作斯論。入息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答應言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如其所應。云何名為如其所應。有作是說。於下中上如其所應。謂入出息小時下品壯時中品老時上品。如是說者。由四事故名如所應。謂入出息由四事轉。一有息所依身。二風道通。三毛孔開。四入出息地麁心現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轉。由此故說如所應言。為顯此義復作是說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彼有入出息所依身。風道亦通毛孔亦開。唯無入出息地麁心現前以無心故雖有三事而闕一事故息不轉。若入出息但依心轉不依身轉。則無色界有情入出息亦應轉。彼界四事一切皆無故息不轉。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轉不如所應。則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並在第四靜慮入出息亦應轉。問何故羯剌藍位息不轉耶。答彼稀薄故若息轉者彼應流動。問何故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位息不轉耶。答彼身爾時風道未通毛孔未開。若息轉者身應散壞。然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從羯剌藍乃至諸根未滿未熟。爾時未有息所依身風道未通毛孔未開。唯有息地麁心現前。雖有一事而闕三事故息不轉。問何故在第四靜慮息不轉耶。答彼心細故。謂入出息依麁心轉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極微細故息不轉。復次內門轉故謂息必依外門心轉。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內門轉故息不轉。復次內事轉故。謂息必依外事心轉。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內事轉故息不轉。復次極寂靜故。謂息必依躁動心轉。如人涉路躁則動塵心若躁動起入出息。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心極寂靜故息不轉。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入第四靜慮便得轉依。謂所依身。有第四靜慮微妙大種令諸毛孔一切密合無竅隙故非息所依。由此爾時息不復轉。大德說曰。入第四靜慮心便不動。心不動故身亦不動。身不動故息不復轉。入彼定時一切動法皆息滅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入第四靜慮一切麁重皆息滅故息不復轉。謂欲界中有麁欲貪。初靜慮地有尋有伺。第二靜慮有喜。第三靜慮有樂。由此發生身心麁重。由麁重故入出息轉。第四靜慮一切皆無故息不轉。如是若在下地入第四靜慮。唯有息所依身及風道通然毛孔不開亦無息地麁心現前。雖有二事而闕二事故息不轉。問何故但說在第四靜慮息不復轉。不說生第四靜慮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亦應說生第四靜慮息不復轉。而不說者應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次已說入彼定當知亦說生彼。如契經說。先在此間入彼靜慮後方生彼。問第四靜慮亦有風界以四大種不相離故。何緣生彼無息轉耶。答第四靜慮雖有風界而不名為入息出息。以於彼身不入出故。有說生彼雖有風界而無前說四種事故不名為息。以入出息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及如所應。是故下從無間地獄上至遍淨。其中有情諸根滿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轉。此中諸根滿熟言顯前四事具足。不說眼等根滿熟義。謂前四事能發息故說之為根。具故名滿。熟謂作用即前四事具足有用。是故說為諸根滿熟。有說諸根滿熟言者。簡處胎卵根未滿熟。顯風道通毛孔開義。身心二事次後自說應知此中有入息有出息。有入出息地無入出息地。入息者。謂息風入身。出息者謂息風出身。有入出息地者。謂欲界及下三靜慮。無入出息地者。謂第四靜慮及四無色。生有入出息地。無入出息地心現在前息便不轉。生無入出息地。有入出息地心現在前息亦不轉。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心現在前。若不如所應息亦不轉。要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地心現在前。如其所應息方得轉。

問入出息。何地系隨身系耶隨心繫耶。有作是說。隨身地系。諸有欲令入出息隨身地系者。彼說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隨欲界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初靜慮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隨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欲界入出息離欲界染時最後無間道滅。答欲界入出息。有隨欲界心轉。有隨初靜慮心轉。隨欲界心轉者爾時滅。隨初靜慮心轉者爾時現在前。復次彼依擇滅說故無相違失。即彼若第二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隨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初靜慮者。若初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入出息隨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欲界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心轉。非此心所觀。即彼若第二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入出息。隨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二靜慮者。若第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第二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欲界初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靜慮心轉非此心所觀。即彼若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三靜慮者。若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慮入出息。隨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欲界初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二靜慮心轉。非此心所觀。諸有欲令入出息隨身地系者。彼說欲界入出息四地心所觀。初靜慮入出息三地心所觀。第二靜慮入出息二地心所觀。第三靜慮入出息唯第三靜慮心所觀。問若入出息隨身地系。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何緣死者入出息不轉耶謂入出息由心力轉死者無心但有身故。答顯入出息隨心而轉必不離心故作是說不言此息隨心地系。有餘師說。隨心地系諸有欲令入出息隨心地系者。彼說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現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隨欲界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初第二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欲界身初第二第三靜慮入出息隨初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初靜慮者。若初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初靜慮入出息。隨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若欲界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欲界入出息隨欲界心轉。即此心所觀。若第二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初靜慮身第二第三靜慮入出息。隨第二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二靜慮者。若第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入出息。隨第二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欲界初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欲界初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二靜慮身第三靜慮入出息隨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生第三靜慮者。若第三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慮入出息。隨第三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即彼若欲界初二靜慮心現在前彼第三靜慮身欲界初二靜慮入出息。隨欲界初二靜慮心轉。即此心所觀。諸有欲令入出息隨心地系者。彼說欲界入出息。唯欲界心所觀。乃至第三靜慮入出息唯第三靜慮心所觀。問若入出息隨心地系。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告長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為本系屬身依身而轉。答顯入出息由身力轉必不離身故作是說。不言此息隨身地系。評曰。此入出息隨身地系是身份故。前說為善問入出息風為先入耶。為先出耶。答應說先入。謂此息風先入口鼻。流至咽喉復從咽喉流至心胸。復從心胸流至臍輪。復從臍輪漸漸流散。遍諸支節。有說。先出。謂臍輪中有息風起流散上下。開諸毛孔方出至外。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息風不能開毛孔故。應作是說。有業生風開諸毛孔。毛孔開已乃有息風於中入出。問於胎卵中至何分位入出息轉。答至具色根六處滿位息風方轉。謂將生時息風先入。息風入已名為已生將欲死時息風後出。不復更入名為已死。由此可觀生死分齊。有餘師說。臨欲生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為已生。將欲死時息風後入不復更出名為已死。如說。云何使我常活令我入息恆得出耶。諸有欲入第四靜慮息風後出不復更入名已入定。將出定時息風先入息風入已名已出定。有餘師說。諸有欲入第四靜慮息風後入不復更出名已入定。將出定時息風先出息風出已名已出定。評曰。此中前說為善。問此入出息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耶。答是有情數。問此入出息為有執受為無執受耶。答是無執受。身中雖有有執受風而入出息是無執受。問此入出息為是長養。為是異熟。為是等流。答唯是等流。身中雖有異熟生風及長養風。然入出息唯是等流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若如射箭筈筈相續調入出息令不亂者。應知彼名殊勝飲食。問何故世尊說入出息名飲食耶。答能損益故。謂無上妙飲食益身。如有方便調入出息。亦無麁惡飲食損身。如無方便調入出息。是故世尊說為飲食。問如射箭筈筈相續者是何義耶。答如以後箭射於前箭後觸前筈是此中義。有說此中但顯前後無間斷義。不說後箭觸前箭義。又不定說如以後箭射前箭義如契經說。有持來有持去有持來持去念有修持來持去念。此中持來者。謂入息。持去者謂出息如施設論說。吸風入內名持來。引風出外名持去。如鍜金師囊。囊開合風隨入出。此亦如是。有作是說。出息名持來。入息名持去有餘師說。煖息名持來。冷息名持去。復有說者。上息名持來。下息名持去。評曰。此中初說為善。能緣彼念名持來持去念。即於此念及此相應俱有諸法。若修若習若多所作。名修持來持去念。問此持息念自性是何。答慧為自性。然此聚中念力增故說名為念。如四念住及宿住念本性生念慧為自性。然彼聚中念力增故說名為念。如除色想慧為自性。然彼聚中想力增故說名為想。此亦如是。若並眷屬四蘊五蘊為其自性。此持息念。界者謂欲色界非無色界。地者五地謂欲界靜慮中間及下三靜慮近分。諸有欲令下三根本靜慮地亦有捨根者。彼說此念通八地。謂前五及下三靜慮。所依者。唯依欲界。非色無色界。有餘師說。依欲色界非無色界。然初起時必依欲界。行相者。非聖行相。所緣者。緣息風。念住者。是身念住加行。非根本念住。若依汎爾四念住說是身念住緣色法故。問何故契經說。持息念通四念住。答此能引起四念住故作如是說。問不淨觀亦能引起四念住。何故不說四念住耶。答亦有經說。此不淨觀通四念住。如說若觀青淤膿爛蟲食等事名身念住。又說。若觀此中有受能引淨貪亦令止息名受念住。又說。若觀無損害意憐愍一切遍諸方域名心念住。又說。若觀貪瞋癡斷離染起明得眾苦盡名法念住。問雖此一經說不淨觀通四念住。而無量經說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淨觀有何意耶。答以持息念依處串習牢固可恃。假使失念煩惱現行速可依之伏諸煩惱引四念住。如人怖賊速走歸城處謂大種相決定故。若不淨觀非處串習性不牢固。或時失念煩惱現行不能依之速伏煩惱引四念住。言非處者。謂諸造色相不定故。由此多經說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淨觀。復次以持息念增益法想是空觀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增有情想。如說此骨為女為男障礙空觀。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復次以持息念所緣憐近無種種相。無定次第不依有情任運而轉。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與此相違是故不說。復次以持息念唯內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此持息念。智者一世俗智。三摩地者非三摩地。俱根者一捨根。相應世者。通三世。緣世者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唯緣無記。系不系者欲色界系。緣系不系者緣欲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緣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緣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唯緣修所斷。緣名緣義者唯緣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唯緣自相續。復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應知其相。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數有五種。一滿數二減數三增數四亂數五淨數。滿數者。謂從一數至十。減數者。謂於二等數為一等。增數者謂於一等數為二等。亂數者。謂數過十。有餘師說。於入謂出於出謂入名為亂數。復有說者。數無次第故名亂數。淨數者。於五入息數為五入。於五出息數為五出。問為先數入息為先數出息耶。答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以生時息入死時息出故。又如是觀身心安隱非顛倒故。又如是觀顯於生死先入後出非顛倒故。隨者繫心隨息從外入內。謂從口鼻流至咽喉。復從咽喉流至心胸。復從心胸流至臍輪。如是展轉乃至足指心皆隨逐心復隨息從內出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節一指節。半指一指。半搩手一搩手。半肘一肘。半尋一尋。乃至廣說。隨根勢力。息去近遠心皆隨逐。止者。謂觀息風初住口鼻。次住咽喉。次住心胸次住臍輪。展轉乃至後住足指。隨息所止心住觀之。有說。止者。住心觀息遍住身中如珠中縷。觀者。謂此息風若至口鼻能審觀察。若至咽喉亦審觀察。如是展轉乃至足指亦審觀察。觀息風已。復作是念。此風聚中有四大種。此四大種生諸造色。此所造色是心心所所依止處。如是行者。觀息為先展轉遍能觀五取蘊。轉者。轉此入出息觀起身念住。展轉乃至起法念住。淨者從煖乃至無學。有說。四種順抉擇分亦是轉攝。淨謂始從苦法智忍乃至無學。有說。從四念住位乃至金剛喻定皆是轉攝。有煩惱故未名為淨。盡智起後方名為淨。復次此中數作二事。一能數入出息。二能捨耽嗜。依尋隨作二事。一能隨入出息。二能捨出離。依尋止作二事。一能止住息。二能住等持。觀作二事。一能觀入出息。二能取心心所法相無所遺漏。轉作二事。一能轉息觀。二能入諦觀。有說。轉作二事。一能捨異生性。二能得聖性。有說。轉作二事。一能捨煩惱。二能淨智見。淨作二事。一能觀聖諦。二能入聖道。有說。淨作二事。一能捨煩惱。二能淨智見。有說。淨作二事。一能證有餘依涅槃界。二能證無餘依涅槃界。有餘師說。淨作二事。一能證現法樂住。二能證二涅槃界。問此六息念。幾是奢摩他品。幾是毘缽舍那品耶。有作是說。前三是奢摩他品。後三是毘缽舍那品。復有說者。前三是毘缽舍那品。後三是奢摩他品。如是說者。此不決定。或有一切皆是奢摩他品。或有一切皆是毘缽舍那品。

如薄伽梵於契經中為所化生說伽他曰。

 善修息念滿  漸習隨佛教
 彼能明照世  如日出重雲

問此頌中。說息念滿者誰名為滿。誰不滿耶。有作是說。佛名為滿。獨覺聲聞俱名不滿。有餘師說。佛及獨覺俱名為滿聲聞不滿。或有說者。聲聞乘中到彼岸者亦名為滿。諸餘聲聞名為不滿。復有說者。三乘無學皆名為滿。學名不滿。或復有說。聖者名滿。異生不滿。如是說者。諸有具上所說六因。說名為滿。若不具者名為不滿。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欲兩月宴坐。汝等不須參問。唯除送食布灑他時。於是世尊入室宴坐問世尊何故久宴坐耶。答去來諸佛過殑伽沙法爾皆應如是宴坐。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欲為諸天說密法故。有說。為斷慢緩苾芻放逸心故。有說為觀病苾芻故。有說。欲為他界有情說妙法故。有說。為策退杜多行諸苾芻故。有說。哀愍未來所化諸有情故。謂未來世所化有情聞是事已作如是念。如來猶故多時宴坐。我輩寧得不宴坐耶。有說。為遮外道謗故。謂諸外道譭謗佛言。此喬答摩。好處闠閙愛多言論捨離閑居寂靜之樂。為止此等種種謗故多時宴坐。有說。任持菩提分法功德樹故。如種樹已須更修治。菩提分樹亦復如是雖已圓滿仍須經久宴坐任持。有說。為受妙法樂故。有說。為觀所證微妙諸佛法故。有說。任持難行苦行所勞身故。有說。欲現雖久證得無上菩提而深敬重猶如今時初證得故。大德說曰。由二因緣如來經於兩月宴坐。一者自受大法樂故。二者哀慜諸有情故。脇尊者言。為他於法生渴仰故。如彼經說。過二月已。爾時世尊。從宴坐起出到逈處敷座而坐現如是相。令諸苾芻來詣佛所。問世尊。爾時現何等相。有作是說令地微動。有餘師說。放勝光明。或有說者。出梵音聲。復有說者。化作苾芻前後圍繞問訊恭侍。時諸苾芻見已知佛從宴坐起深心慚愧。我等何為不早詣佛。便相告命共往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問訊起居退坐一面。世尊告曰。若有外道來問汝言。汝等大師二月宴坐入何等定。應答彼言入持息念。問諸外道輩尚不知有持息念名況知自性。世尊何故作是說耶。答為欲引攝諸外道等所化有情入佛法故。謂有外道及信彼法所化有情。聞佛世尊二月宴坐入持息念生希有心。來詣佛所。佛為說法彼信奉行。復次為欲守護新學苾芻令於佛法不背捨故。謂有苾芻初入佛法學持息念心不敬重欲歸外道更求異法。因佛此言諸外道輩來詣佛所恭敬受法。是諸苾芻心便不退。問佛宴坐時遍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何故但說入持息念。答雖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而持息念是彼上首是故偏說。復次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皆是息念前後眷屬是故世尊說持息念。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已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息。我已念短入出息了知我已念短入出息。我已念長入出息了知我已念長入出息。我已覺遍身入出息了知我已覺遍身入出息。我已止身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身行入出息。問入出息。為先短後長為先長後短耶。答先短後長。云何知然。如施設論說。菩薩初入定時其息速疾。久入定已息便安住。如人擔重經嶮難處其息速疾。後至平道息便安住。故入出息先短後長。問此觀息風從鼻而入還從鼻出。何故乃說我覺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觀入出息從鼻入出。息念成已觀身毛孔猶如藕根息風週遍於中入出。問若爾何故非出定耶。答意樂加行俱未息故。如菩薩時雖作此觀而不出定。亦以意樂加行未息故無有過。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如觀一切大種造色所合成身。皆是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如箭不淨以不捨離。緣息風覺不名出定此亦應爾。止身行者。謂令息風漸漸微細乃至不生。應知此中念入出息者是總。念短入出息等是別。復次念入出息者是欲界持息念。念短息者是初靜慮。念長息者是第二靜慮。覺遍身者是第三靜慮。止身行者是第四靜慮。

又彼經說。我已覺喜入出息了知我已覺喜入出息。我已覺樂入出息了知我已覺樂入出息。我已覺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覺心行入出息。我已止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心行入出息。應知此中覺喜者。觀初二靜慮地喜。覺樂者觀第三靜慮地樂。覺心行者觀想及思。止心行者謂令心行漸漸微細乃至不生。又彼經說。我已覺心入出息。了知我已覺心入出息。我已令心歡喜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歡喜入出息。我已令心攝持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攝持入出息。我已令心解脫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解脫入出息。應知此中覺心者。謂觀識體。令心歡喜等者。佛雖不復令心歡喜攝持解脫。然菩薩時有如是事故復重觀又彼經說。我已隨觀無常斷離滅入出息。了知我已隨觀無常斷離滅入出息。尊者世友作如是說。隨觀無常者謂觀息風無常。隨觀斷者觀八結斷。隨觀離者觀愛結斷。隨觀滅者觀結法斷。有說。隨觀無常者觀四大種無常。隨觀斷者觀無明結斷。隨觀離者觀愛結斷隨觀滅者觀餘結斷。有說。隨觀無常者觀色身無常隨觀斷者觀過去結斷。隨觀離者觀現在結斷。隨觀滅者觀未來結斷。有說。隨觀無常者觀大種造色等皆是無常。隨觀斷者觀苦受斷。隨觀離者觀樂受斷。隨觀滅者觀不苦不樂受斷。大德說曰。隨觀無常者觀五取蘊無常。隨觀斷者觀五取蘊空無我。隨觀離者觀五取蘊苦。隨觀滅者觀五取蘊不轉寂滅。又彼經說。今我此定猶為麁淺我應更入餘深細定。問此中何者是深細定。有說第四靜慮。有說無色。有說滅定。

又彼經說。時有三天端嚴殊妙過於夜分來至我所。第一天言此已命過。第二天言此當命過。第三天言此非已死亦非當死。然住勝定寂靜如是。問彼是何天寧作異說。答是欲界天根品異故。謂鈍根者作如是念。此大沙門無入出息身不動搖無思作業必已命過。若中根者作如是念。此大沙門猶有煖氣身不爛壞。雖非已死而當命過。若利根者曾見諸佛及聖弟子入如是定。身心不動後時還出故作是言。此非已死乃至廣說。又彼經說佛告苾芻。若有問言。云何聖住。云何天住。云何梵住。云何佛住。云何學住。云何無學住。應正答言。謂持息念。所以者何此持息念能令學者證所未證。能令無學者得現法樂住。此持息念不雜煩惱故名聖住。自性光淨故名天住。自性寂靜故名梵住諸佛多住故名佛住。學所得故名為學住。無學得故名無學住學者由此得勝現觀斷除煩惱故名證所未證無學者由此得不動心解脫故名得現法樂住。有說。此持息念。是聖所有能引聖性故名聖住。廣說乃至。是無學所有能引無學性故名無學住。學者由此能證阿羅漢果故名證所未證。無學者由此住四種樂故名得現法樂住。四種樂者。一出家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問此持息念是非學非無學。何故名為學無學住。答學無學者身中有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嗣法門人 了亮等 集 示眾 普說 一...

【註音版】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菩薩戒本經箋要

菩薩戒本經箋要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 曇無讖第二...

三論玄義

三論玄義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 總序宗要。開為二門...

分別善惡報應經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爛駄囉國密林寺三藏...

最無比經

最無比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佛說八部佛名經 元魏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聞如是...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

【佛教詞典】師資

(雜語)老子曰:善人不善人師,不善人善人資。今取而...

【佛教詞典】五鈷鈴

(物名)鈴之把柄。為五鈷之形者。密教之修法,為驚覺...

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會傷害你

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傷害你,只有一個人會傷害你,是...

本煥老和尚的百歲感言

丙戌年末,老衲百歲。領導看望,弟子湊泊。同門合掌,...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敬佛不用燒紙錢

近來看見一些不明就裡的居士或香客,手裡拿著一大把冥...

慾望來了怎麼辦?你需要這十五個退欲靈丹

對治手淫最重要是防患於未然,在你被淫慾控制將要手淫...

空掉內心的觀念

當一隻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是牛奶;當...

火宅三車喻

有一位大長者,年事已高且家財萬貫,擁有無數的田宅僕...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流轉三界呢

在本經當中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佛陀說:在城...

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

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禪堂有明神宗皇帝御書的匾額楹聯:...

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靠你自己覺悟

二,真、妄。 當你把心拉回來的時候,就要處理真妄的問...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來求法不施予

《集頌》:1、他來求法懷嫌恨,恚惱嫉妒不施法。或作變...

【視頻】《華嚴經》女聲讀誦

《華嚴經》女聲讀誦

【視頻】《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聆志居士

《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