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慧忠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一)(682~769)唐代牛頭宗僧。潤州(江蘇)上元人,俗姓王。二十三歲時,受業於莊嚴寺,隨侍金陵牛頭山六世智威之左右,並嗣其法。後辭智威,行腳諸方,後居止延祚寺。平素生活,僅一缽一衲,朴實謹嚴。曾應請住莊嚴舊寺,一時四方學侶雲集會下,嗣法者多達三、四十人。大歷四年六月示寂,世壽八十七。又釋門正統卷八將同時代之南陽慧忠禪師與師之記載混同一人。[宋高僧傳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四、五燈會元卷二]

(二)(?~775)唐代僧。浙江諸暨人,俗姓冉。自幼學佛,初習戒律,長通經論。聞六祖慧能大師之名,即逾嶺叩謁,獲其心印。既而游諸名山,經五嶺、羅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陽白崖山黨子谷(白草谷),靜坐長養,四十餘年足不出山,而學者就之,恆逾百千。開元年中,玄宗欽其道譽,迎赴京師,敕住龍興寺。未久逢安史之亂,師乃遁歸。肅宗上元二年(761),再召赴京,住千福寺西禪院,公卿士庶參叩求法,不舍晝夜。代宗繼位,優禮有加,遷住光宅寺。

師博通詁訓,普窮經律,雖受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禮遇,然天性淡泊,自樂天真。常慕南嶽慧思大師之遺風,乃奏請於衡岳武當山建太一延昌寺,又於黨子谷創立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部以鎮山。大歷八年(773),又奏請度天下名山之僧,取通於經律禪三者之僧。後歸南陽,於大歷十年在黨子谷示寂,年壽當在八十以上。謚號「大證禪師」,世稱南陽慧忠、南陽國師。

有關師之著名公案有國師三喚、無情說法、無縫塔等,另有九十七種圓相,由侍者耽源所傳。又師與行思、懷讓、神會、玄覺等四人併稱為六祖門下之五大宗匠,與神會同於北方弘揚六祖之禪風,而批評當時於南方(江西)闡揚「平常心是道」之馬祖道一,並對南方禪者不重視經典而隨意說法之作風予以駁斥,故於平日特別重視經律論與教學之研習。[宋高僧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五、傳法正宗記卷七、禪宗正脈卷二]

(三)(817~882)唐代僧。泉州(福建)仙遊人,俗姓陳。屬南嶽懷讓之法系。又稱志忠。九歲(一說十五歲)時依龜洋無了出家,後在襄州(湖北)龍興寺受具足戒。師曾參游諸方,後參謁廬陵之草庵法義,並嗣其法。再歸龜洋山時,適值會昌法難,受迫還俗而逃難。中和二年示寂,世壽六十六。黃瑫為之撰碑銘,門下為之建東塔,與其師龜洋無了之西塔相望。此外,師之法系傳承,在景德傳燈錄、祖堂集等諸禪籍中,各有異說。[景德傳燈錄卷八、卷二十三、祖堂集卷十五、禪林僧寶傳卷十、五燈會元卷十四、釋氏疑年錄卷五] p6031

上篇:慧命 下篇:慧明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應天

(人名)滁州人。姓蔣氏。依天衣義懷,傳雲門之宗要,...

念念無常

(術語)二無常之一。一切有為之法,剎那剎那生滅而不...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七卷,親光等菩薩造,唐代玄奘譯。相傳親...

沙彌行事法用同僧

子題:別界、別施、沙彌自恣大小相對、沙彌非時入聚通...

損匱

【損匱】 p1252 瑜伽十一卷十三頁云:損匱者:謂因此生...

現觀義

【現觀義】 p0951 瑜伽五十五卷十六頁云:決定義、是現...

善根三品分別

【善根三品分別】 p1146 瑜伽五十五卷五頁云:問:何等...

結界元始

亦名:結界之本、羯磨並依法地除結界外 子題:結界外一...

修忍五相

菩薩善戒經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薩為化度一切眾生...

應施不應施

【應施不應施】 p1401 瑜伽三十九卷二頁云:又諸菩薩,...

風神雷神

梵名 Vāyu Garjita Devatāu。為千手觀音之眷屬,安置...

次第

次第者,謂於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因,果一一流轉者...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 如...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修行

不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

觀音聖號功德無量,命終也能往生淨土

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德 《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云:由我...

佛陀對弟子的態度

佛陀平常對於自己弟子的態度,不但慈愛、坦率,尤其難...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紀念日

農曆七月初二是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的圓寂日。 蓮池大師...

布施的五大功德

過去佛陀與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離的獼猴...

念佛之人的「三不可」

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

當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千萬別放鬆警惕

二戰結束後,英國皇家空軍統計在戰爭中失事的戰鬥機和...

如何選擇善知識

問: 頂禮法師!在選擇善知識的時候,由於我們智慧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