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提伽耶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名 Buddha-gayā。又稱菩提道場(梵 Bodhi-manda)、佛陀伽耶、摩訶菩提(梵 Mahā-bodhi)、菩提場。為佛陀成正覺之地。位於印度比哈爾(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處之布達葛雅(Bodhgayā),面臨恆河支流尼連禪河(梵 Nairañjanā,今法爾古河),其地原為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之優樓頻螺(梵 Uruvelā)聚落。據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

伽耶城於中世紀為婆羅門教徒所擁有,為與婆羅門教徒之伽耶城區別,特將佛成道之聖地稱為佛陀伽耶,而與佛陀之生處(藍毗尼園)、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尸那城娑羅雙樹林)併稱為佛陀之四大聖跡。佛陀入滅後,歷代紛紛在此起塔供養,建造精舍伽藍,雖屢遭毀壞,然迄今尚存多處遺跡:

(一)大塔,又稱大覺塔、大覺寺、大菩提寺、摩訶菩提僧伽耶(梵 Mahābodhi-sajghārāma)。即位於菩提樹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說,或謂二世紀,或謂四世紀。五世紀初,法顯入天竺巡禮此地時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藍,其時之住僧以持律嚴峻著稱。六世紀中葉,唯識大論師護法離開那爛陀寺後,一度棲隱於此,撰述「唯識三十頌」之釋文。玄奘西遊印度時,對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遺跡皆詳加記載。另據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載,於唐貞觀十九年(645),黃水縣令王玄策曾至此,並於塔西立碑。現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紀間之緬甸國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觀九層,內部實僅兩層,四面刻有佛像佛龕,雕鏤精緻莊嚴。十三世紀時,因避回教徒之摧殘,佛教徒遂將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沒數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考古學者康林罕(A. Cunningham)重新掘出,舉世震驚,每年朝聖之佛教徒不計其數,然今主權仍歸印度教徒所有。

(二)菩提樹,位於大塔外側接基台處,高達十二公尺,為傳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 Sajghamittā)嘗以此樹分枝移植錫蘭(今斯里蘭卡)。後其本樹遭異教徒摧毀,遂又從錫蘭移枝回菩提道場,即今之菩提樹。 

(三)金剛座,位於菩提樹下,佛陀在此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其處現置一石刻高座,長二點三公尺,寬一點二公尺,高零點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時,我國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餘人先後至此禮拜金剛座,其中,玄照曾駐錫四年,研學俱舍、律儀等,智光亦留止兩年,研學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兩宋之際,志義、歸寶、蘊述等亦陸續至此,於附近建碑、塔等。

(四)石欄,圍繞於大塔之處,據傳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為佛陀入滅後二百年左右君臨摩揭陀國之王,初時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惡意砍伐佛陀成道處之菩提樹;然枝幹雖被砍伐殆盡,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築十餘尺高之石欄,環繞嚴護之。或謂從石柱之刻文推之,此石欄應造於阿育王之後。又七世紀初,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梵 Karna-suvarna)之設賞迦王(梵 ?a?āvka)毀嫉佛法,破壞大塔,砍伐菩提樹,焚燒其根,數月之後,阿育王之後裔摩揭陀國之補剌拏伐摩王(梵 Pūrna-varman)興復之,為防後人再度濫伐,乃築二丈四尺之石垣以保護之。

此外,菩提伽耶另有許願場、佛陀經行處、觀樹之處、成道後沐浴處(尼連禪河)等聖跡。[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阿育王傳卷二、大唐西域記卷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唐書列傳第一四六上、A. Cunningham: Mahābodhi; V.A. 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B. Barna: Gayā and Buddha-Gayā] p5202

上篇:菩提 下篇:菩提仙那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五瓶

又稱五寶瓶。乃密宗造壇修法之時,安置於大壇中央及四...

有見無見

【有見無見】 p0546   俱舍論二卷一頁云:論曰:十八...

種姓具足

【種姓具足】 p1260 瑜伽三十五卷十二頁云:若諸菩薩、...

相屬無記

何等相屬無記?謂懷非穢非淨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攝...

拔底耶

(術語)Upādhyaya,正音鄔波馱耶。譯曰親教師。常雲...

非不現見現量

【非不現見現量】 p0717   瑜伽十五卷八頁云:非不現...

高麗藏

Gaolizang   據現有記載,《開寶藏》刻成後,印本曾...

甘露鼓

以妙法之聲譬若甘露之鼓。中阿含經卷五十六(大一·七...

或為名利

謂有一類。多有所欲。多有所思。多有所願。作是思惟。...

風界

梵語 vāyu-dhātu,巴利語同。四界之一。又稱風大。界...

軍那

(植物)Kunda,花名。大日經疏五曰:如軍那華,其華出...

三止

(名數)台家對於三觀而立三止:一、體真止,諸法由因...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

【大藏經】最上乘論

最上乘論 第五祖弘忍禪師述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

修行的十大要點

一、孝養父母 佛教以孝為本,孝養父母是佛門的最大根...

修行的十想觀

十種想首先是 無常想, 我們眾生有種種的顛倒執著,無...

永明延壽大師開悟的故事

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禪師,他從禪歸淨土,他知道禪不容...

佛的三身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

【推薦】十全十美的投資方式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惑?手頭有一筆小錢兒,卻不知道該...

從頭到腳的飲食營養秘方

俗話說:吃什麼補什麼。但你知道大腦、心臟、肺、頭髮...

【推薦】求人不行,求自己還做不到,這叫業障

我們經常問:怎麼修行? 看你遇到什麼事就修什麼法,一...

性德

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