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育王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阿育,梵名 A?oka,巴利名 Asoka,又作阿輸迦、阿輸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倏。意譯無憂王。又有天愛喜見王(梵 Devānajpriya priyadra?i)之稱。為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出世,統一印度,為保護佛教最有力之統治者。其祖父即孔雀王朝之開祖旃陀羅笈多大王(梵 Candragupta),其父為賓頭沙羅王(梵 Bindusāra),其母為贍波城一婆羅門女阿育薇達那(梵 A?okāvadāna)。王幼時甚狂暴,不得其父王寵愛,值德叉尸羅國(梵 Taksa?īla)叛變,父王令彼前往征討,望其戰死。然阿育反能平定叛亂,威權大振。遂於父王崩後,殺其兄弟登上王位。或云,阿育殺死九十九位兄弟,登上王位後仍極狂暴,殺戮大臣及婦女,並造牢獄,殘害無辜百姓,因此被稱為旃陀(暴惡)阿育王(梵 Candā?oka)。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稱之為愛慾阿育(梵 Kāmā?oka)。然大磨崖法敕第四、第五、第六章及石柱法敕第七章及皇后法敕等,皆載阿育王統治期間尚有兄弟姊妹。故其殺戮傳說可能為後世所誇張。王以華氏城為首都,其統轄範圍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至案達羅,東達海邊,縱橫數千里。且施政得宜,愛好真理,富博愛精神,實是印度有史以來治績空前之統治者。

關於王歸依佛之年月及其因緣有各種異說。阿育王傳卷一謂其因見海比丘(梵 Samudra)之奇跡而歸依佛。島史第六章及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則說是起因於尼瞿陀(巴 Nigrodha)之感化。依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等六章謂其由於耶舍(梵 Ya?a)阿羅漢之弟子的奇瑞事蹟而歸依佛。依小磨崖法敕之刻文載,王歸依佛後,二年半有餘雖為優婆塞而並不精勤信佛,然經一年有餘,即親近僧伽,熱心修道。此段記載與大磨崖法敕第八章所記「灌頂即位過十年往三菩提」之文綜合考查,知王之成為優婆塞是在即位後第七年左右。但島史第六章載,王之歸依佛是在即位後三年。又依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記,王即位後八年,征服羯[食*夌]伽(梵 Kalinga),見殺戮之悲慘,乃大為激動,對於佛教之信念遂更堅固。因此放棄用兵力以求統一之途徑,且在「依法所得之勝利乃是最上之勝利」(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刻)之信念下,致力於佛教之宣傳。故其後半生有達磨(正法)阿育王(梵 Dharmā?oka)之稱。

據傳王於其國內建八萬四千僧伽藍,造八萬四千佛塔。此皆載於島史第六章、善見律毗婆沙卷一、雜阿含經卷二十三、阿育王傳卷一等。而其法敕中則未記此事。又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載,王即位十七年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以目犍連子帝須(巴 Moggaliputta-tissa)為上座,參與者有長老一千人,經九個月遂竟其功。繼之派遣末闡提(巴 Majjhantika)至罽賓(巴 Kasmīra)及犍陀羅國(巴 Gandhāra),摩訶提婆(巴 Mahādeva)至摩醯娑慢陀羅國(巴 Mahisakamandala),勒棄多(巴 Rakkhita)至婆那婆私國(巴 Vanavāsi),曇無德(巴 Yonaka-dhammarakkhita)至阿波蘭多迦國(巴 Aparantaka),摩訶曇無德(巴 Mahādhammarakkhita)至摩訶勒咜國(巴 Mahārattha),摩訶勒棄多(巴 Mahārakkhita)至臾那世界國(巴 Yonaka-loka),末示摩(巴 Majjhima)至雪山邊國(巴 Himavantapadesa),須那迦(巴 Sonaka)及郁多羅(巴 Uttara)至金地國(巴 Suvannabhūmi),摩哂陀(巴 Mahinda)、郁帝夜(巴 Uttiya)、參婆樓(巴 Sambala)、拔陀(巴 Bhaddasāla)至師子國(巴 Tambapannidīpa),從事傳道工作。又島史第七章記載,巴利論藏之迦他跋偷(巴 Kathāvatthu)為當時所結集者。然王之法敕中無此記載。但大磨崖法敕第三、第五章及第十三章等,有王每五年召開司法與徵稅之官吏會議,為法之教敕、法之樹立增長設立法大官(巴 dhamma-mahāmāta)之記載。且其正法之傳播地區遠至敘利亞、埃及、馬其頓(Macedonia)、塞利尼(Cyrene)。至於第三結集之傳說,北方所傳之阿育王傳全無記載。大智度論卷二雖謂(大二五·七○上):「阿輸迦王作般闍於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然此亦不能逕認為繫結集之意。故第三結集之傳說,可謂事實不詳。

關於王當時所流傳之經典,在加爾各達拜羅特(Calcutta-Bairāt)之小磨崖法敕刻載,有毗奈耶最勝法說(梵 Vinaya-samukase)、聖種經(梵 Aliya-vasānī)、當來怖畏經(梵 Anāgata-bhayāni)、牟尼偈(梵 Muni-gāthā)、寂默行經(梵 Moneya-sūte)、優波帝沙門經(梵 Upatisa-pasine)、說羅睺羅經(梵 Lāghulovada)等七種。此數種相當於巴利律藏中之大品、增支部經、經集、中部經等之一部分。又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舉出阿育王派遣赴各地之傳道師在各地方所說之經為讀譬喻經(巴 Asivisopama-suttanta)、天使經(巴 Devadūta-sutta)、無始經(巴 Anamataggapariyāya-kathā)、火聚譬經(巴 Aggikkhandhopama-suttantakathā)、摩訶那羅陀迦葉本生經(巴 Mahānāradakassapa-jātaka)、迦羅羅摩經(巴 Kālakārāma-suttanta)、初轉法輪經(巴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nta)、梵網經(巴 Brahmajāla-suttanta)等八種。島史第八章同樣舉出諸傳道師所說之經,有 Anamataggiya, Aggikkhandhopama-suttakathā, Nāradakassapa-jātakakathā,Kālakārāma-suttantakathā, Dhammacakkappavattana 等五部。此等可說皆為阿育王時代所流傳之經典。

又依大磨法敕第一章至第四章,及第十一章,石柱法敕第五、第七章記載,王即位後,行二十六次特赦。此外禁殺生、行布施,在路傍植樹、鑿井等事。又存於佛陀誕生地之藍毗尼園石柱上刻有:「灌頂即位後二十年詣此地」之文。尼葛利瓦(巴Nigliva)石柱法敕錄有王參拜拘那含牟尼佛塔(巴 Konāgamana)並修補此塔之事。阿育王晚年似甚悲慘,據阿育王傳卷三載,王后帝沙羅叉(梵 Tassārakkhā)欲與王子駒那羅(梵 Kunāla)私通被拒,因使人挑其眼,王怒而焚殺帝沙羅叉。又王將所有財寶悉數供養盡,已再無可供養之物,最後取半個庵摩羅果(梵 āmalaka)供養於雞雀寺(梵 Kurkuta)。

關於王之出生年代,古來有各種異說,而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舉希臘五王國之各王在位之共同年數是西元前二六一年,或自西元前二七二年至前二五八年之十四年間或十五年間。因此其灌頂即位被推定是在西元前二七○年左右。又關於佛陀入滅至王出生間之年數,北傳之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賢愚經卷三阿輸迦施土品、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雜譬喻經卷上、大莊嚴論經卷十、大智度論卷二等所記為佛陀入滅百年,異部宗輪論載為百有餘年,十八部論及部執異論載為一一六年。又島史第六章、善見律毗婆沙卷二等記載,王即位年代是佛陀入滅後二一八年,而佛陀入滅百年左右,另有迦羅阿育王(梵 Kālā?oka)者在位。西藏文于闐懸記(Lihi-yul-lun-bstan-pa)記載,佛陀入滅後二三四年有達磨阿育王。又島史第五章載阿育王治世年間是三十七年。[大莊嚴經論卷三、卷四、卷十、譔集百緣經卷十、阿育王傳、阿育王經、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付法藏因緣傳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八、阿育王事蹟、印度宗教史考、印度哲學研究卷二、卷四] p3632

上篇:阿私陀 下篇:阿育王山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病怖

【病怖】 p0938   集異門論四卷十六頁云:病怖者:雲...

信成就發心

大乘起信論所載三種發心之一。於菩薩十信位中,以信心...

神道

1、天道、阿修羅道、鬼道等三道的通稱。   2、神妙之...

取蘊

梵語 upādāna-skandha。為有漏之異名。有三義:(一)...

四主

指閻浮提洲之地分封之象主(梵 gaja-pati)、寶主(梵...

觀音義疏記

凡四卷。宋代知禮撰。又稱觀音經義疏記、觀音別行疏記...

得極禁與得極跡

【得極禁與得極跡】 p0996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六卷十二...

八人地

指天台宗所判立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中,通教十地...

襪子

又作襪子、襪子。四分律載佛陀聽許僧侶著襪御寒。四分...

重綺語

【重綺語】 p0868   瑜伽六十卷三頁云:復次凡諸綺語...

法華常行

(儀式)法華三昧與常行三昧也。常行三昧即念佛三昧。...

信珠

正信能澄清亂心,猶如摩尼珠能澄清濁水,故譬之為珠。...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

不小心謗法還能往生嗎

問: 謗法的罪很重,我們都很害怕。我們是以好心來弘...

三業不清淨,念佛就沒有功德嗎

【原文】 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

鬼神的福報也各不相同

問: 佛教說是無神論者,但是有因果,受人天果報,那...

不能只追求成功,而不成長

當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通常意義上不是指他的身體長高...

大乘行者回家的過程

問: 在〈信解品〉中,小乘聖者以種種譬喻自述回小向大...

面對災難切記勤念觀音

● 天災、人禍,相繼而至。當令家人,同念觀音,以為預...

吃素就是走向健康

1、蔬食是健康食品,吃素就是走向健康 古人云病從口入...

惟賢長老《實修問答集》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與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