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 sajghārāma 之略譯。全譯為僧伽藍摩。又作僧伽藍。意譯眾園。又稱僧園、僧院。原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後世,一所伽藍之完成,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七堂伽藍。七堂之名稱或配置,因時代或宗派之異而有所不同。通常皆為南面建築,就以研究學問為主之寺院而言,須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稱佛殿,安置本尊佛。與塔共為伽藍之中心建築)、講堂(講經之堂屋)、鐘樓(俗稱鐘撞堂,為懸掛洪鐘之所在)、藏經樓(一作經堂,為藏納一切經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眾起居之所在。分布於講堂東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稱齋堂)等。
禪宗伽藍,則須具有佛殿、法堂(又稱說法堂。相當於講堂,位於佛殿後方)、僧堂(或作禪堂、雲堂、選佛場。僧眾坐禪或起居之所,中央安置文殊菩薩像)、庫房(又作庫院,為調配食物之所)、山門(又作三門。即具有三扇門之樓門,表示空、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西淨(又作東司淨房,指廁所)和浴室(又作溫室,為溫浴之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淨、浴室為禁語之所,故總稱三默堂。[十誦律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參閱「寺院」2414)
(二)梵語 tagara。為香木之一種。(參閱「伽羅」2770) p2769
上篇:伽馱棒 下篇:伽藍法